玩dnf成植物人无影剑将其唤醒,心理活动就是大脑活动吗
玩dnf成植物人无影剑将其唤醒,心理活动就是大脑活动吗?
可以从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待这个问题,从最开始,心理学是依附于哲学体系中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心灵是独立与身体存在的,并且把人的灵魂分为不同的种类。
比如柏拉图认为灵魂可以分为理智、激情和欲望三种。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灵魂和心灵是独立存在的。最开始,人们认为心理活动是来自于心脏的,但随着心理学逐渐向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向发展,一些观察研究发现我们的心理活动会受到大脑结构的影响。
比如一些脑损伤的研究中,有一位个人不小心被一根钢筋穿过了头颅,但他幸运的活了下来。可是事故之后,他的性格发生了巨变,变得更暴躁、情绪不稳定并且难以相处,原来是由于他脑部的前额叶区域受到了损伤,从而导致他的心理活动也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关于失语症病人的研究也发现了相应区域的脑损伤会引发不同的心理或者语言方面的障碍,比如经典的布洛卡失语症,患者大脑的布洛卡区功能受损,使得他们虽然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但是自己说不出有意义的语言。这些都是大脑受到影响,而导致心理活动受到相应改变的例子。所以心理活动不是脱离与物质存在的,大脑则是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尤其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我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DNF弃坑玩家人数逐渐增多?
DNF弃坑,那不是正常现象吗?好多人都是这样的,100个嚷嚷着弃坑的恐怕只有两三个是真的弃坑的,玩这款游戏的都知道这游戏的魔力!能够让你精神萎靡!
在游戏里你会看到很多这样的喇叭,下一把不出石碑就脱坑,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会看到同一个人发一样的喇叭:爸爸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不出就脱坑!结果说了半天还在刷深渊!你能说他们口是心非吗?其实多数人都是打着脱坑的心里,然后祈求老马能够挽留他一下,给他出一件装备,或者增幅成功等!
还有这样一批玩家,他们决定要脱坑了,将自己的装备全数扔给凯丽和克伦特大叔,获得一些材料好卖一点钱弥补一下损失,结果呢,一路增幅不掉,圣耀增幅到了18,你觉得人家还会脱坑吗?
其实不乏有这样的人存在,天天在那里宣传:本来想脱坑,没想到给自己出了荒古遗尘太刀;脱坑金币开盒子直播:开到了卡恩*2,12钻石增幅*2,戛然而止,空气立马变得很安静,这是不脱坑了吗?
每脱坑一部分玩家,就有新的一批玩家入坑的,每年都有一大批萌新前仆后继的来守护阿拉德!黄了10年的游戏到现在都没黄是开玩笑的吗?从刚开始300M游戏,到现在的11G.,从刚开始的300万勇士,到现在的8000万勇士,你觉得脱坑的人有多少!
之前有一则“新闻”是这样的,一个病友在网吧玩了17天的DNF,导致大脑坏死,不幸成为植物人,亲友听从医生建议说了一句:帮你爆到了无影剑!瞬间病友就醒了,握住亲友的手问:是不是最上级的?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是足以反映出来DNF中的问题!
这是一款强大的具有生命力的游戏,随便你怎么脱坑,我就在这里等着你回归!勇士,10秒了,该回家了!
我超喜欢这里,阿拉德大陆的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长得又好!还不赶紧还点个赞和关注!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怕鬼?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专门讲过“怕鬼”一事。
《传习录》“陆澄录”中专有一节讲到怕鬼。
澄问:有夜间怕鬼者,奈何?
先生曰:只有平日不能集义,而心有所慊,故怕。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
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须怕,恐邪鬼不管人善恶,故未免怕。
先生曰: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
王阳明,明代大儒,心学大师,三个半圣人之一。
他这段话不大好懂。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换成通俗演义一下。
陆澄是王阳明的学生,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讨论学门。
陆澄问:老师啊,有人夜晚怕见到鬼,该怎么办呢?这便与这个问题一致了,都是谈到怕鬼的问题。
王阳明回答道:这样的人平常不做善事,内心有愧,所以才会怕鬼。如果平时行事敬畏神灵,又怎么会害怕呢?王阳明不愧是心学大师,一语中的,道出了人们怕鬼的实情,其实就是内心有愧,自己做过亏欠天良的事,所谓“心里有鬼”也,心里有鬼,所以自然就怕遇见鬼了。
他有个学生子莘是个爱刨根问底的人,听老师这么讲,便问道:老师啊,正直的鬼没必要害怕,但邪恶的鬼不管人的善恶,都有可能伤害人,所以不由得人不害怕。
王阳明听着这个不着调的马明衡(子莘)胡言乱语,一时气愤,大声说道:正直的人还怕邪鬼的迷惑吗?之所以会害怕,就表明此人心术不正。并非是鬼迷惑人,而是人心自己迷了。比如,有人好色,就是色迷鬼,有人贪财,就是财迷鬼。
阳明先生果真了得。对子莘的批评何尝不是对天下人的点拨。
咱老百姓有句老话“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我分析王阳明也听过这句话,还写进了书了。
反过来便是明明没有鬼,反而会怕鬼,就是因为做了亏心事。按王阳明的解释,好色的人,肯定在色上做过见不得人的亏心事,这个我就不演义了,因这事出问题的有不少。在色上亏了心,便怕被爱人知道,于是天天地提防着,没鬼也会自己设计出个色鬼来了。
贪财的人,想尽办法把钱贪,这个就不细说了,说多了审不过去。贪得多了,自然怕有关部门来抓他,夜夜失眠,抱着金玉,枯眼望天,一天天的失眠,一天天的担惊受怕,自然是犹如见了鬼一般。
其实还有一种人,阳明老先生留了情面,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不孝之人。这种人更是“怕鬼”。父母在时,不肯孝,动不动恶语相向伤双亲。家有万贯,却舍不得给自己父母端一碗好吃食。不是打来,就是骂,从不把父母敬堂上。到父母撒手一去,却把后事操办大,只为个穷要面子给他人看,却不知,人人心中有杆秤。秤得出公道天良。
这种人,夜里听得风声起,只怕是受苦的爹娘来诘问,虽是世上没有鬼,却是专对不孝父母的忤逆人。
要想不怕鬼,只需记得那句老话:“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怎样才能算是真爱?
真爱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真正定义。你说你付出了真爱,那怎能轻易说放弃呢?爱到一定要的时候,是不计后果的疯狂。其实,爱没有真假。只要你爱了,只要你真的动心了,那就是真感情,只不过爱的时长不一样。 如果真爱,就不会自圆其说的说着谎言对你的另一半。爱的深不如爱的真,为他做体贴的事,不如让他对你爱上瘾。有真爱的生活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不会掺杂那么多烦恼和争吵。真爱让生活无忧,让感情舒畅。
人是感情动物,爱情是感情投入的产物,站在这个角度上,相爱的两个人是能够产生真爱的。相互的两个人在一起,要把彼此的优缺点包容,有承载爱她拥有她在乎她接纳她的心和行为。真爱也一定是先有爱彼此的感觉,才有相互信任和依托。
真爱,有了承载还有承担和责任,爱一个人的,要懂得保护呵护守护,真爱的两个人也一定是敢于为对方奉献自己。
愿真爱的路上有你有我,有陪伴!
你现在从事的工作你感兴趣吗?
要怎么才能把兴趣变成职业?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简单,关键要看你的思维。
每个人穷极一生都是为了找寻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与意义感的事物,其中用以承载这份使命感的词,就被叫做「兴趣」。 没有兴趣的生命实在是无聊得不行,而我刚好也是致力于和这种无聊感战斗的定位,于是在许多可能大家都很无聊的时间 段,许多人也带着这份无聊找到了我,抛出那个永恒的灵魂问题: 「我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没意思,而且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在这几年里,在不同的人身上,反反复复地听到。 而且不仅仅是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许多 30 岁前后的人,其实也有同样的困扰。 询问日常:划水上网课,上班刷微博,吃饭睡觉打王者。 那么不如就借助这段你现在感觉无聊但也不想浪费的日子,来教教你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吧~如果你也觉得每天都过得很无聊,也找不到能让自己整个人都燃起来的兴趣,那就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吧~ 01 真的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我有个读者很有意思啊,他前一阵子给我留言说静不下心来看书,我是这么给他说的: 过了半个月,我问他书看没看完: 害,说白了,就是感觉没兴趣所以做不下去,但是又找不到兴趣。 不只是日常生活找不到事做,如果这种习惯保持到你毕业,进入社会,你的生活差不多就长这样: A、如果去一线城市里打拼 ——收入还行,但每天 996,下班就只想瘫着。也想过要有自己的精致生活,却一直缺乏动力,周末就是看剧点外卖睡觉, 等到周一新一周的循环。 B、如果回老家的三线小城市——守着一个无聊且清闲的岗位,家里管吃管住,但生活也朴实无华且枯燥。被困得烦了想着要有一些变化,但又限于身边的圈子,不知道从何着手。 没吓唬你,醒醒吧,如果找不到兴趣,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可能会陪你几十年,就像和一个不会说话不会动的植物人每天都执手相看干瞪眼。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老是改变不了这种生活状态? 答:还不是因为没有兴趣。没动力去干。我:那你就去找你感兴趣的啊? 答:但是我现在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我:……于是我给这个拖延症起了个名字叫「守株待趣」。 这种思维是:兴趣就在我世界中的某个地方藏着呢,我只要把它找出来再发展就好了。真是个小机灵鬼,我到现在都还没找着。 但这种想法会让你走进死胡同,因为真相是:兴趣不是被找出来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 给你换个说法就明白你兴趣多难找了:我的灵魂伴侣 soulmate 就在世界上某个地方藏着呢,我和他天生一对没谁更配,但就是暂时还没找着。可能有道理吧,但现在单身狗还是挺多的。 我们都曾听说美好生活必须具备一些东西,却也产生了这种错觉:能够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是一个固定形态的,是需要我们踏破铁鞋去认真寻找的。 我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主角亚历克斯一直想在1000 余米的酋长岩上进行无保护攀岩,也就是,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完全靠手脚和身体,爬到山顶。 在参演这部纪录片时,许多台摄像机跟着拍摄了他好几年,最终记录下他作为无保护攀岩的第一人,成功登顶酋长岩。很难评价这种行为的超常啊,但你能感受到这是一种做好了失去生命觉悟的动机,纯粹又疯狂。但也正因为普通人无法理解,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兴趣」之炙热。 当然这也是他的工作,他因为攀岩有了很大的名气,并且有了不菲的收入。 所以很多人也质疑:他到底是一开始因为兴趣才敢去玩这么危险的徒手攀岩,还是因为日复一日的攀岩工作让他诞生了尝试徒手攀岩的兴趣? 所以我想引导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兴趣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到底是先有了兴趣才去行动,还是先行动才找着了兴趣? 这个问题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要简单多了,想解开这个哲学问题,就继续看吧~ 02 奖赏你的大脑这里就来到了我最喜欢(黑)的脑科学了,众所周知大脑是个挺蠢萌的小东西,在寻找兴趣方面也不例外。 从人类诞生时,大自然就给我们预装了一套「动力系统」。 人类之所以存活进化至今,全靠了这套系统让我们能有动力去适应环境,主动探索,遇到强敌及时逃跑。 这套动力系统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就来源于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当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 —— 比如饥饿、疲惫、恐惧、寒冷时, 我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和觅食来缓解紧张感。 而当吃到好吃的,或者创造出能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东西, 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向大脑发出一个「快乐」信号来奖励你的这种行为,以此驱动我们持续去做它,强化它。 久而久之,这种持续探索和创造的行为就会成为我们的习惯。于是,文明建立。可以说正是奖赏回路,使得人类不满足于茹毛饮血,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社会。但也正是现代社会,使一切都变得太方便,饿了可以定外卖, 不必亲自做饭,无聊了可以打游戏,不必非要去探索创造,于是当「吃」和「闲」的需求都能被外界其他东西满足,而不是靠自己时,奖赏回路就有点迷惑了。 于是,大脑也懵逼。——「emm 虽然该满足的都满足了,但我该奖励你点啥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背负什么压力了,但也失去了满足感。 大脑的奖赏系统刺激分为两种:内源刺激和外源刺激。 在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的时候,我们时常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收获的前提都来源与付出,这也是奖赏系统正常运作的状态——付出行动→得到奖赏→强化行动 。 假如你现在把你家吸尘器搁起来亲手用扫把打扫一个小时,你也会从这种看似「无意义」的腰酸背痛中诡异地感受到一丝成就感。 而外源刺激则是我们无需付出就能得到的收获,比如信息流广告,娱乐综艺,游戏电影,这些东西能暂时欺骗你的大脑得到刺激,但却没有形成能够强化行动的回路。 所以,许多人丧失兴趣的本质是: 1、生活水平不差,至少不会到「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没什么探索的压力和动力。2、过往生活比较循规蹈矩,读书吃饭住校都有人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无需自己去思考和试错。 3、生活太便利,习惯了从外界去获取外源刺激,从而抑制了从自身发掘潜力与满足感的动力。 这个过程往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等察觉到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是一条咸鱼了。 03 那么,兴趣长什么样子? 了解以上后,我想告诉你—— 兴趣这种东西不是生来就有的,就像你在没遇见某个人之前从来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型是什么样的。甚至说你原本有自己的一堆规矩,结果遇到某个人后,去你的,你就是我的规矩。 毕竟在不了解的时候,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欢还是讨厌呢? 我之前那位酷爱螺蛳粉和臭豆腐,讨厌粉色和甜食的朋友,她谈恋爱以后我问她等会儿下午茶要吃啥,她居然说「草莓布丁」…… 那么如果在没去做的时候,你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到底感不感兴趣呢?无论是兴趣还是爱好,都是在接触和深入的过程中,慢慢「生成」(generated)的。 并不是我们因为喜欢一件事物,然后才擅长它。其实不是的。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因为恰好擅长一件事物,得到了奖赏和夸奖,形成了这个「付出行动→得到奖赏→强化行动」的回路后, 才会持续地去做,并喜欢上它。 许多人回顾过往五年,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现在做着曾经完全没想到的事情,而且现在感觉也还不坏。 所以,兴趣从来都没有模样,你不可能根据脑海中的某个样子去找到它。 甚至,你脑海中有模样的那些东西反而会限制住你寻找兴趣的过程。 开始健身,想练出人鱼线马甲线,感觉身材好了生活才会开心,但坚持锻炼了两天就想把健身教练拉黑,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开始学习英语,想着精通一门外语不仅可以出国自由行还能上推特认识帅气老外,结果几个月过去了单词还只记得abandon,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x2。 开始读书,想做一个像我一样(划掉)充满知识的人,天文地理无所不谈,结果要么浮躁地看不进书,要么看了跟没看一 样,气自己三分钟热度 x3。问题的关键在哪?是三分钟热度吗?是没兴趣吗? 不是。关键在于,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活力和成就感。你只想着要完成什么,却不能去享受当下,感受内在的充实感与自己的进步。 因此无论你做什么事,你最终都会觉得乏味、无趣。基于目标的失败,你甚至还会感到挫败,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 听着,真的不是你没兴趣或者没毅力,而是无论你做什么事, 你都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乐趣。而乐趣来源于享受当下,不是非要做成个什么事才行。 没兴趣是「因为」没动力做,不是没兴趣「才」没动力做。所以,不要「守株待趣」,要「使舵见风」。04 三叶草模型 将兴趣热爱发展为事业是许多人的终极目标,那么同理我们也能以此反推如何用事业规划兴趣,给大家介绍一个很有趣的模型——三叶草模型。生涯三叶草模型就是由三个重要的生涯管理要素组成,分别是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兴趣培养能力,能力兑现价值,价值强化兴趣。 其交集处就是一个完美的职业:好的工作应该是你喜欢的、能做好的、而且能回报给你想要的回馈的。 判断你的三叶草模型有没有停止转动,只需要问自己一下:「我每天上班的时候有没有开心又期待?」如果没有,显然这份工作是你不喜欢,还一点价值感都没有的。 那么,如何让三叶草转动起来呢?第一步、认知纠正 许多人的三叶草叶片最初都是卡死在了「兴趣」这块,而这也是这篇文章想告诉你的:兴趣应该始于行动。 所以你需要先调整自己的预期,让大脑为困难做好准备,不要期待立马就有所收获,当这样拨动第一片叶片后,工作中产生的成就感就可能会帮你找到兴趣所在。 功不唐捐。在每个阶段都全力以赴,最终这些成果会连点成 线,整合成你无法想象到的效果,以及带来意想不到的满足感。 第二步、 识别自己的情绪,专注提升能力 你感到无趣的情绪不完全来源于你能力的欠缺,而是来源于你没法从自己当下所做的事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活力和成就 感,过于目标结果导向,反而会让你连手头的小事都做不好, 从而影响你的情绪和学习。 只有暂时放弃「一定要做到某个结果才能变好」的思维,才能稳定自己当下的情绪去专注提升自我能力,让第二个叶片转动起来。 第三步、从成就中挖掘价值感 通过工作去提升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你必然会从各种成就中体会到自己能力提升带来的收益,没准还会收到一些物质激励, 比如奖状加薪。但成就本身是僵硬的,重要的是,你要学会从中挖掘到自我价值感。比如你可以给自己不断设置一些小目标,在攻克它的过程中感受到价值感,或者给自己一点奖励,可以是给自己买一双鞋,吃一顿大餐等等。 另一个最重要的点,就是要懂得去多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及时感受当下自己的进步,并为之感恩自己。 如此才能让三叶草的三个叶片完全转动,形成正循环。 要知道,工作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你的目标赋予了工作意义。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一些鼓励。 其实许多想不开的事情,我是说许多,如果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出解来,那就立即反向思考,你会发现瞬间就悟了。就像我开头说的,如果觉得你静不下心来看书,那先去看书就行了。 如果你觉得没有兴趣不想做,那先去做一会就行了。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个小故事: 男士说自己已经不爱自己的太太了,问作者该怎么办? 作者回答,「爱她。」男士一头雾水,再三强调自己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没法去爱。作者说,「就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了爱的感觉,所以才要去爱她。」 「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为她服务,为她牺牲,聆听她心里的话,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欣赏她,肯定她。」 爱的行动在先,感觉才在后。 最后送给你一句话,是哈佛首任女校长 Drew G. Faust 在 08 年至本科毕业生的演讲: Go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then circle back to where you have to be. (感觉中文翻译不出来这意境,相信你能看懂,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