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证券大智慧,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国都证券大智慧,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草莽,自沛县起兵以来,不到三年就攻入关中灭亡秦朝,接着又在数年间打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逼得他乌江自刎,开创了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连毛主席都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经过五年艰难的楚汉争霸战争,终于逼得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于公元前202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汉王朝。
在秦末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北方草原也出现了一位枭雄,他就是匈奴部落的首领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而自立,不久灭亡了强大的东胡国,其后又在数年间南征北战灭国无数,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同时又趁中原内乱乘机南下,重新占据了被秦朝收复的河南地,即河套地区。
汉朝建立之初,匈奴不断派骑兵在北部边郡进行侵扰掠夺,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因受到刘邦的猜忌,害怕被杀,于是投降匈奴。刘邦大怒,本就对匈奴不断扰边的行为不满,现在韩王信又叛逃匈奴,于是在次年也就是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余万汉军征讨匈奴,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解决韩王信和匈奴问题。
刘邦为何如此自信?首先他不久前击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整个中原、整个天下都没有人是他的对手;其次他所率领的数十万汉军经过五年楚汉战争血与火的淬炼,早已是精锐中的精锐,对打败匈奴很有信心。然而此次战事的结果却大出刘邦的预料,不但没有打败匈奴,自己反而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还差点丧命?
此次出征匈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随行的人员有谋士陈平、娄敬,武将则有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汉军一路进军至太原郡,首战告捷,大败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只身逃奔匈奴,冒顿单于见此马上派匈奴左、右贤王各自率领一万骑兵与韩王信的败将王黄汇合,在广武以南至晋阳一带布防,阻止汉军继续北进。
汉军先前大败过韩王信的军队,此时士气正旺,于是乘胜追击先后在晋阳、离石击败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匈奴不甘心失败又在楼烦西北集结军队试图反攻,却又被汉军骑兵部队击溃。
汉军的节节胜利,使刘邦对匈奴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想法,认为匈奴骑兵不过如此,准备对匈奴军队发起新一轮的进攻。为了保险起见,刘邦先后派了几批使者去侦察冒顿的虚实,冒顿虽是匈奴人,却懂得汉人的孙子兵法,故意示敌以弱,所有使者回来后都说匈奴将弱兵疲,可以出击,刘邦不知是计听信了使者的话,认为匈奴军队老弱不堪可以发动进攻。此时刘邦身边的谋士娄敬却劝谏说,匈奴故意让我们看到他们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其中必然有诈,说不定在某个地方埋伏有精锐骑兵,汉军不能出击。
刘邦因之前汉军的不断胜利,早已对匈奴军队起了轻视之心,所以没有听从娄敬的意见,还将其拘禁起来准备等凯旋之后再处罚他。刘邦未等后续汉军主力完全到达,就先率领轻骑进至平城,而冒顿单于则在白登山设下埋伏,当刘邦率领汉军一进入包围圈,冒顿马上命令40万匈奴大军将刘邦军队团团围困在白登山。
刘邦发现被围后,立刻组织汉军进行突围,可是与匈奴军队交手几次都没能突围出去,另一边冒顿也率领骑兵从四面进行围攻,却始终难以攻破汉军大营,就这样双方都损兵折将,一直相持不下。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都没能攻占白登山。
刘邦所率的汉军本来是轻骑先行,大部分粮草辎重还在后方主力军中,现在被围了七天,粮食即将吃尽,再加上此时冬季大雪,将士饥寒交迫,形势十分危急。关键时刻,谋士陈平向焦急的刘邦献计:“听说匈奴阏氏很受冒顿宠爱,可以从她身上打开突破口。”刘邦一听采纳了陈平的计谋,决定派遣使臣携带大量金银珠宝厚贿阏氏,让她劝说冒顿撤围。
冒顿围了七天七夜,白登山的汉军依然没有投降的迹象,强行攻打又占不到便宜,而汉军后方主力即将到达,冒顿担心到时候前后夹攻腹背受敌,心里已有了撤军的想法。正当犹豫不决之际,听了阏氏的一番分析劝说,于是同意了她的建议,让汉军撤出了白登山,刘邦因此得以脱险。
鉴于汉匈之间的实力,暂时采取和亲政策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原以为可以一战大败匈奴,彻底解决北方匈奴问题,前期确实是节节胜利,匈奴军队在汉军精锐面前不堪一击,谁知道这是冒顿单于示敌以弱、诱敌深入的计谋,刘邦不听谋士劝谏误中埋伏,被冒顿40万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
作为中原汉人皇帝,却遭受胡人“白登之围”耻辱,按理说刘邦应该马上会合汉军主力,再次攻打匈奴以报仇雪耻,可刘邦并没有这样做,不但现在没有攻打匈奴,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也没有再攻打匈奴,那刘邦是怎么想的,他又如何处理汉匈关系?
刘邦逃脱险境回到后方大营后,马上就把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几个使者全杀了,同时赦免了劝谏的谋士娄敬(后赐姓刘,为刘敬),还封他为关内侯,食禄两千户,号为建信侯。不久,刘邦又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订盟修好,并采取与匈奴和亲的国策,汉匈双方各自以长城为界互不侵扰。此后冒顿单于虽屡次背盟进犯汉朝边境,但两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
刘邦之所以在经历“白登之围”耻辱后,不急着报仇雪耻反而向匈奴“低头”,原因之一是出于对汉匈之间实力的考量。
刘邦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内部并不安稳,百姓经过长时期的战乱也需要休养生息,此时汉朝的国力还很虚弱。刘邦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是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匈奴扰边的问题,但“白登之围”将他打醒了,使他明白匈奴这个已经统一北方草原的邻国并不弱小,已是控弦40万骑兵的强大国家。
凭目前汉朝的国力短时间内是无法击败匈奴的,一旦开战必然是旷日持久的战争,这对刚刚统一的汉朝是极为不利的。再说汉朝也拖不起,因为在刘邦心中还有比解决匈奴问题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解决,那就是消灭异姓诸侯王,巩固刘氏的江山社稷。所以为了避免将来平定异姓诸侯王时,匈奴也趁火打劫进犯边境,暂时采取和亲政策稳住匈奴,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攘外必先安内,刘邦决定先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刘邦能在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除了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还得到了张耳、彭越、英布等势力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刘邦称帝之后封他们七人为异姓诸侯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封国占据原六国时期大部分疆域,且都握有重兵,时间一长成为危害大汉统治及中央集权的障碍。尤其到了刘邦晚年,太子刘盈生性懦弱,刘邦担心自己死后,吕雉母子不是韩信、彭越及英布这些悍将的对手,于是有意在有生之年翦灭这些异姓诸侯王,除掉心腹之患。
七王之中,赵王张耳、长沙王吴芮在西汉建立后不久就死去,已构不成威胁;燕王臧荼因刘邦大肆捕杀项羽旧部,内心恐惧于是起兵谋反,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征讨,不到三个月就平定叛乱,臧荼被捕杀;不久,楚王韩信又被人告发企图谋反,刘邦借巡游云梦之机逮捕韩信,将他贬为淮阴侯并软禁在长安。
正当刘邦准备对付其他剩下的异姓诸侯王时,北方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使汉高祖刘邦忍无可忍,而恰在此时韩王信因受到刘邦猜忌,投降匈奴起兵反叛,于是就有了前面刘邦亲率32万大军征讨匈奴,企图毕其功于一役解决韩王信和匈奴问题的事情。
然而,与匈奴之战的结果却出乎刘邦的意料,“白登之围”更使刘邦清楚了汉匈之间的实力差距,知道打败匈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强大的国力支撑。可此时的汉朝刚刚建立,不但国力孱弱,一旁还有异姓诸侯王在虎视眈眈,出于现实的考虑,刘邦决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先解决异姓诸侯王问题,再考虑是否攻打匈奴,毕竟在刘邦看来,匈奴对汉朝边境的侵扰更像是疥癣之疾,而异姓诸侯王却是威胁大汉江山及刘氏天下的心腹之患。
刘邦之前虽然削除了几个异姓诸侯王,但剩下的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及淮南王英布对西汉的建立功劳最大,本身力量又强,尤其是韩信,就算被贬为淮阴侯软禁在都城长安,却仍是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时刻让刘邦内心猜忌、畏惧不已。
为了避免在翦灭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时,匈奴也趁机入侵内地,刘邦决定暂时向匈奴低头,采取与匈奴和亲的屈辱国策,为将来赢取时间。
休养生息,为将来攻打匈奴争取时间和积蓄国力刘邦虽然建立了汉朝,但经过秦末战乱及五年的楚汉之争,社会经济一片凋敝,百姓困苦,国家急需安定下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那么西汉初年的国力困窘到什么地步呢?据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记载: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连天子出行都备不齐一辆四匹同样颜色马拉的车子,而功臣大将、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家更是没有多余的粮食。
刘邦作为开国兴业之主,自然明白保持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为了巩固大汉的江山社稷,刘邦在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国策,例如让兵士归家,轻徭薄赋,重农抑商,全面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安抚百姓,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国力,稳定统治。
而要达到与民休息、恢复国力的目的,就不能轻启战事,尤其是刘邦在遭受“白登之围”后,明白了汉匈之间的实力差距,更不愿意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与匈奴开战,先不说能不能打赢,就算是胜了国家也肯定元气大伤,对百姓来说则是雪上加霜,汉朝的统治基础也将动摇,这是刘邦万万不允许的。
“白登之围“对汉高祖刘邦来说绝对是耻辱,难道刘邦就不想报仇,当然想,可是现实和实力不允许啊。难得的是刘邦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从国家利益、从大局出发,唾面自干,不但没有马上反击匈奴报仇雪耻,而是选择与匈奴和亲,缓和与匈奴之间的紧张关系,保持边境和平稳定。
刘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让汉朝全力休养生息,为将来攻打匈奴争取时间和积蓄国力。刘邦死后,后继的吕后、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与匈奴的和亲之策,对内则实行黄老无为之治,持续发展生产。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因数代的积累汉朝国力逐渐强盛,这才有了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的壮举,使漠南无王庭,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彻底改变了汉朝对匈奴不利的局面,而这一切又是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的。
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163
评论(2) 分享 举报收起
匿名用户2013-11-1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国两千多年的“至圣先师”,今天也同样受到世人尊敬和推崇。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足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有人说历史上在西安建都的王朝都很强盛?
谢谢邀请!
提起周秦汉隋唐,无不是闪耀世界的历史存在,而这几个王朝无不是建都关中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地区,难道这里有什么特别的特点,让这里建都的王朝都非常强大?
是的,有一些特点让它成为孕育强大王朝的基础,但绝非那么神奇玄妙,有三点重要的特点供大家探讨!
第一,这几个王朝崛起前山东(比山东非现在山东省,泛指太行中条山以东)地区长期战乱,周一统前是殷商对东夷频繁战争,秦汉一统前是春秋战国四百年战争,隋唐一统前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
第二,这几个王朝统一天下之前都是稳关中,并以关中为基础向外逐步统一全国,随后开疆扩土!
第三,唐以后关中再也没有成为一统王朝的国都所在地,也酝酿不出新的一统强大朝代!
这三点说明关中地区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孕育强大王朝的,但孕育强大王朝之前必然的是山东地区长期战乱,这说明关中地区实际上自然资源并不是很好,尤其是与山东地区对比根本不足以在和平稳定时期竞争!
关中地区让在这里建都的朝代必须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来自北部和西部的游牧民族威胁,作为最有效的基础,那就是防御或者击溃这个游牧部族的威胁!因此这里建都的王朝对于西域、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的威胁比较重视!所以在国力鼎盛时都是尽可能的消除这些威胁!因此往往是能够取得一定的战国!
而建都在山东地区,关中地区就成了边缘地区,本身的功能就是边疆抵御外敌的冲突缓冲区,对于西域或者蒙古草原风威胁也不再有那么重要的!因此山东地区建都的王朝侧重点在东南和正北!
而且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移东,首都不再适合建在远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因此在唐之后,仅明末李自成大顺在关中临时建都外,再无朝代在此建都!
为何刘裕是称宋而不称汉?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在文章里曾经专门说过,主要有两种现实考虑,一是政治意义已经丧失,二是为了避凶趋吉。
说起来,两汉国祚长达四百余年,在历代王朝中可谓名列前茅。再加上两汉时期中原王朝无比强大,甚至有“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热血豪言,其荣光令后世帝王羡慕不已。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无数帝王挖空心思都想和汉朝搭一点儿关系,甚至还以“汉”作为国号,比如西晋时期的匈奴左贤王刘渊、建立成汉政权的李特、占有六十州领地的刘龑,以及唐朝中期的叛臣朱泚等,他们都以汉为国号,希望能像汉朝那样一统全国,让四方蛮夷俯首称臣。
▲匈奴贵族蜡像
然而最有资格以汉为国号的宋朝开国皇帝刘裕却没有这样做。要知道,他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子渊之前曾经讲过,刘备先祖乃是被削去取爵位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压根连宗亲都算不上,根本就没有皇室继承权。至于刘裕,这一支刘氏族人向来充任汉朝宗正(负责管理皇室亲属)一职,与其他宗室相比地位颇高,非常亲近天子。那么,刘裕为何坚持不用汉作为国号呢?
▲宋武帝刘裕画像
第一,当时汉朝已经灭亡两百余年,可谓余威已尽。虽然汉朝强盛时确实威震八方,就连匈奴也被打得衰弱不堪,不敢再与大汉争锋西域。要知道,纵横大漠的匈奴人凭借着骑兵的机动优势,来时呼啸而至,去时如风而退,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秦始皇尚且要修万里长城自保,汉高祖刘邦更是差点儿在白登山被匈奴活捉。然而匈奴最后却俯首称臣,可见大汉之强盛。但这毕竟都是过去的事了,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在历经魏晋两朝之后,汉朝在民间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沿用汉号毫无意义。如果采用新国号,反倒有朝政更新之勃勃生机。
▲魏国开国皇帝曹丕剧照
第二,则是因为受汉末时期民间谶纬之说的影响。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叫做“代汉者,当涂高也”。民间关于这句话争论不休,最后是曹魏太史令许芝出面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也就是说是由魏代汉。历史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曹魏逼迫汉献帝禅位还是攻灭蜀汉,都是灭了汉。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塑像
虽然刘裕建国时已经没有了三国时期的魏国,但拓跋珪却在北方建国,并于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6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如果刘裕再使用汉作为国号,那么就又满足了谶言上的两国关系,因此很不吉利。最终,刘裕放弃汉号,而沿用自己的宋王封号,定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事实上,刘裕确实也立下了不逊于刘备的功业,攻北魏、伐后秦、平卢循、灭谯蜀,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参考文献:
《宋书·卷一·本纪第一》《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
汉武帝刘秀怎样统一天下的?
身为东汉开国皇帝的刘秀,不仅骁勇善战,而且治国有方,为后汉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么一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却连自己的亲哥哥被人杀害也不管不问。为什么刘秀如此薄情寡义?因为,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保存自己的实力。与很多皇帝不同的是,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温文尔雅的皇帝。
不过,表面的儒雅并不能掩藏刘秀身上那种盖世的气魄。这样一位书卷气十足的书生,在西汉末年的乱世中脱颖而出,败王莽、破赤眉,使得纷争战乱长达20余年的中国大地再次归于一统,更奠定了后汉王朝近200年的基业。
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位伟大的开国皇帝,竟然连自己的亲哥哥被杀都不管不问。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西汉末年,王莽乱政,民不聊生,刘秀和哥哥开始起义。之后,刘秀的哥哥刘演拥立更始帝即位,被封为丞相。更始帝即位后,派刘秀攻占昆阳,昆阳之战大胜,刘秀接着又拿下了临近的城和定陵。这个消息,让王莽勃然大怒,因此派兵43万大军直奔昆阳。面对如此强大的进攻,刘秀自然不敢大意,于是留下一批人马留守,自己率一拨人搬救兵,结果城内外两拨人马夹击王莽军队,把王莽的几十万大军打败。昆阳大战,使王莽的军事主力大大削弱,各地人民的信心大大增强,纷纷起来响应。但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此时更始帝却与手下将领发生了矛盾,尤其是在昆阳一炮而红的刘秀。怕刘秀的威信威胁到的自己的皇位!不仅是刘秀更始帝对刘演也有所提防!就这样,刘氏兄弟,成了更始帝的心腹大患。这时,刘氏兄弟的另一个好朋友,同时也是刘演最信赖的属下刘稷十分不满,说:“更始帝算老几,还不是我们打下来的江山?要不是大哥你,他小子能有今天!”这些议论传到更始帝的耳朵里,自然让更始帝大发雷霆。为了杀鸡儆猴,他把刘稷定了死罪。这时,刘秀的大哥刘演急忙跑来替刘稷求情。谁知更始帝的亲信在一旁大喝一声说:“刘稷敢公然蔑视皇帝,还不是你刘演唆使的吗?你也脱不了干系!”更始帝把头一点,拿出皇帝的威风,干脆把刘演和刘稷一块儿砍了。很快,这消息传到了刘秀的耳朵里。他很心痛,毕竟,哥哥是自己永远的榜样!他也明白,更始帝的屠刀就快要伸向自己。他想要逃走,但一想要是没了军权,更加逃不出更始帝的手心;况且自己今时今日的地位也实属来之不易,怎么能舍得就此放手!想到这儿,刘秀藏起内心的痛苦,决定采取缓兵之计,先稳住更始帝,再慢慢寻找翻盘的机会。所以有同事吊丧,他表示慰问,他非但不露半句怨言,反而把责任推到自己哥哥身上。有人让他讲昆阳大战的事情,他也不带半点骄色。刘秀也不给哥哥穿孝衣,像没事人一样。刘秀的这一举动,反而让更始帝感到了有些不好意思。于是,他又是给刘秀升级,又是提干,把他的军衔提到了大将。凭借自己的隐忍,刘秀因祸得福,不断壮大力量。终于有一天,他有了足够的实力,果断地选择了独立,向更始帝大举进攻,以报杀兄之仇!
可以说,刘秀能够走上“革命家”之路,他的哥哥刘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刘秀心里,哥哥一直都是自己的榜样。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就在兄弟二人事业干的红红火火的时候,哥哥忽然被所拥立的人砍了。倘若兄弟二人感情不好也罢,可是哥哥是刘秀心目中的英雄,就连当初招兵买马揭竿起义也是为了响应哥哥,然而突然之间,自己的亲人就这样没了,刘秀此时心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的刘秀尽管心中充满愤怒,却也只能是有苦自己咽,有气自己消。因为,更始帝正愁找不着理由把他也杀了,省得留着一个后患又来报仇!聪明的刘秀,自然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尽管内心非常不满,但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不得不装出跟哥哥实际上是两条路上的人。甚至,他还要显得很“快乐”,与更始帝保持着一种正常的关系。正是这样,他才要赢得更始帝的信任,从而赢得主动的机会。这份隐忍,也许普通人很难做到,但刘秀却做到了。这,就是伟大与普通的最大区别。志向远大的人,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决不能意气用事。就像刘秀的哥哥刘演,论才能也许他远在弟弟之上,但就是没有控制住情绪,才让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后世许多学者评价刘秀时,总是对其颇有微词,认为他能力不高,只是一名村夫,却对他的智慧一笔带过。可是,为何那些所谓的“大人物”没有夺得天下,却让一介村夫得到了机会?所以说,真正的大智慧,正像刘秀所表现的那样!你是怎么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