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椒的诗人(名人吃苦励志故事)
吃辣椒的诗人,名人吃苦励志故事?
1.凿壁偷光
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匡衡家穷没蜡烛,邻家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2.头悬梁
孙敬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3.锥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4.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5.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
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爱吃辣的诗?
1 没有一个确定的诗句说明爱吃辣。 2 但是在一些诗歌中,表达了人们对于辣的食物的喜爱和热爱,如《辣子鸡》中的“不辣不相识,辣味情难忘”。这表明一些人对于辣的食物有着深刻的感情。3 除了诗歌之外,辣的食物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欢迎,一些热门菜系和餐馆菜品都非常辣,这也间接表明了爱吃辣的人群越来越多。
历史上名人有哪些关于吃的趣事?
中国人说吃,从何说起?要说这个星系里最爱吃、最会吃的应该就是中国人了。
两千多年前,告子说:“食色性也”;两千年前,郦食其说:“民以食为天”;一千年前,宋朝人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今天我们说:“衣食住用行”,除了穿衣就是吃饭。
中国人对于吃的喜爱已经深入骨髓。
早晨一见面,互相打招呼就是:“你吃了吗?”
工作,我们叫饭碗;
能力差,我们叫饭桶;
占着职位不上班,我们叫吃空饷;
站着职位不干活,我们叫尸餐素位;
不工作只享受,我们叫吃老本;
依靠父母,我们叫啃老;
坐庄,我们叫大小通吃;
劳累,我们叫吃苦;
开除,我们叫炒鱿鱼;
嫉妒,叫吃醋;
占便宜,叫吃豆腐;
被起诉,叫吃官司;
被人欺负,叫吃亏;
被人怼,叫吃瘪;
没遇着人,叫吃闭门羹;
怀疑别人议论自己,叫吃话;
拿人好处,叫吃回扣;
理解透彻,叫吃透;
手头不富裕,叫吃紧;
受不了,叫吃不消;
人缘好,叫吃得开;
受欢迎,叫吃香;
两面派,叫吃里扒外;
轻而易举,叫小菜一碟;
被吓一跳,叫吃了一惊;
就连骂人都是让别人去吃屎……
学校周围、旅游景点,必不可少的是美食一条街。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无非一群妖怪为了一口唐僧肉。
如果有入侵物种在中国泛滥了,那原因一定是它不好吃。
中国用英语怎么说?China,chi(吃)na(呐)。
麻辣、香辣、爆炒、油炸、油闷、酱爆、 葱爆、椒盐、清蒸、干煸、白灼、红烧、 水煮、冰镇、卤水、茄汁、鱼香、蒜香、 酒香、五香、十三香……
没有什么困难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吃能吃出个新王朝。
《史记·殷本纪》记载: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帝喾(ku,黄帝之孙)的妃子简狄,吃了一颗鸟蛋,怀上了商契,自此有了商朝一族。
无独有偶,秦朝先祖也是吃鸟蛋而怀孕。《史记·秦本纪》说: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
吃也能吃出一代霸业。
说起吃苦,必少不了卧薪尝胆。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春秋吴越争霸,越国战败,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俘虏,做了三年奴隶。回国后,勾践每餐必食苦胆,以提醒自己莫忘亡国之恨。
十年磨一剑,勾践终于复仇成功,大败吴国,成就春秋最后一任霸主的绝唱。
对于食物,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不可与之较劲。
例如晋景公,和食物较劲,落得茅厕毙命。
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景公生病,找来巫医占卜。巫医说:“你吃不到今年的新粮食了。”景公大怒:“先把他关起来,等新粮食下来再杀了他。”
转眼,新粮收割,晋景公命人做好饭,叫来巫医:“新粮食就摆在我面前,你有何话说?砍了。”
巫医是死了,可晋景公还没动筷子,肚子发胀,不管饭菜就去厕所了。这一去再也没出来,景公掉进茅坑淹死了。
如果晋景公吃上一口,是不是就破了这魔咒了?
晋景公因为没有吃那一口新粮身消命陨,有人则因为一口肉汤而灭国。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
“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中山国君请大臣吃饭,羊肉羹做少了,大夫司马子期没有分到。司马子期认为受了大辱,去楚国游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国灭。
看这做饭多做一点多么重要。
同样是因为羊肉,春秋时宋国输掉了一场战争。
《左传·宣公二年》: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人郑师,故败。”
郑宋大战,宋国大将华元做战前动员,杀羊炖肉犒劳士兵。结果一时忙乱,忘了他的马夫羊斟一份,羊斟记下了这个仇。第二天战场上,羊斟对坐在旁边的华元说:“昨天分羊肉你说了算,今天驾车我说了算。”于是羊斟赶着马车带着华元就冲向了敌阵。宋国大败,此后数年不振。
这次,郑国因为宋国一顿饭得到实惠,大胜而归。但仅仅两年后,郑国也经历了同样事情,相比于宋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
话说子宋和子家觐见郑灵公。在朝堂上,子公的食指跳动了几下,于是对子家说:“今天有好美食,以前我食指一动就会有美食。”
果不其然,郑灵公炖了一只乌龟。子公子家相视一笑。郑灵公奇怪,问明了原因。郑灵公说:“美食是有,但是你能不能吃上还得看我。”
大家分食乌龟汤的时候,郑灵公故意不给子公。子公很生气,走到炖汤的鼎面前,用手指沾了点汤说:“今天就是沾沾,我也得尝一下。”
郑灵公大怒:鼎是王权的象征,你染指于鼎有何用意?郑灵公心里想着杀了子公。
子公知道惹怒了郑灵公,肯定混不下去了,于是与子家合谋,先下手为强,杀了郑灵公。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食指大动”和“染指于鼎”的出处。
一顿饭,既可以试探出大臣是否衷心,也可以看出大将是否还有能力带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被弃用的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为了表现自己老当益壮,吃下了一斗米十斤肉。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能吃就能干。可惜,廉颇不知道的是这个使者被自己对头郭开收买了。
使者回去见赵王复命说到:“廉颇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很能吃,就是吃完上厕所比较多。”
廉颇终不为所用。
千年之后,一生誓死北伐的南宋名臣辛弃疾晚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相隔千年的心灵碰撞,相隔千年的英雄相惜,相隔千年的灵魂交流,尚能饭?否!
老矣廉颇尚能饭,然不能为国效力,樊哙一次狼吞虎咽威慑了霸王项羽,拯救了刘邦之命,终开创大汉王朝。
鸿门宴,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一次饭局,直接决定了至今两千多年的中国格局。
项羽发兵向刘邦问罪,刘邦至鸿门向项羽请罪。宴上,项羽大将项庄以剑舞助兴,实则伺机刺杀刘邦。项伯刻意阻拦,项庄没有成功。
刘邦大将樊哙听闻,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惊动,赐予卮酒生彘(猪大腿),想要试探樊哙胆量。樊哙立饮卮酒,生食生彘,质问项羽为何言而无信。项羽不置可否,刘邦终得解脱。
之后,汉楚争霸,刘邦于垓下斩杀项羽,夺得天下,创立大汉之伟业。
几十年之后,刘邦之孙汉景帝刘启也曾如此试探周亚夫是否恭顺。
一天,汉景帝宴请周亚夫,独置大胾(未切的整块肉),无切肉,又不置櫡(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向侍从要筷子。
汉景帝说:“我请你吃肉你还不满足吗?”
周亚夫免冠而谢,趁着汉景帝起身就走了。
汉景帝目送着周亚夫说:“这样的人肯定不能辅佐年幼太子了。”
周亚夫最终蒙冤入狱。当年的整肉没有吃,狱中的牢饭周亚夫也未曾入口,绝食而死。
相比于曾经的定鼎之臣因为一顿饭而被下狱,宋朝的精兵悍将结局则好得多。
赵匡胤武将出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以后,面对从唐朝中后期就开始的藩镇作乱,赵匡胤食不甘味、夜不能寝。终于,赵普为赵匡胤谋划一策。
某日下朝,赵匡胤留下一众武将共享御膳。席间赵匡胤大倒苦水,担心众将手下也有人黄袍加身。众将吃着御膳,喝着御酒,可心里却不是滋味,他们听出了赵匡胤的弦外之音。
第二天早朝,所有武将皆称病请辞。赵匡胤一一照准,并大加赏赐良田珍宝。
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杯酒解决了唐末数十年的军阀威胁,可也消磨了中国人的尚武之风,此后三百年间,军事疲敝,华夏再无开疆扩土之军。
有人杯酒释兵权,也有人设宴笼人心。
清朝,异族统治,为了笼络天下人心,提倡孝德治天下,康熙、乾隆先后四次举办千叟宴。
四次千叟宴,不论民族、不论官民、不论贫富,年龄满足即可参加,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
千叟宴这场浩大饭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既然是国宴,又是朝廷强盛之时,千叟宴上,满汉全席、各族珍馐美馔必不可少,琼浆玉液无限供应,这也无可厚非,有钱了谁还不能满足一下口腹之欲。但是,如果国家凋敝,内忧外患的话,仍然如此铺张浪费,那就不是一句恬不知耻能形容的了,那就是犯罪,比如慈禧。
也许是受乾隆的好大喜功和铺张浪费的影响,在国家千疮百孔、大厦将倾的情况下,慈禧仍然大讲排场,尤其吃饭,更是不得马虎。我们从慈禧的吃饭家伙什就可见一斑。
慈禧吃饭的筷子是象牙镶金的,另配有试毒的银筷子,勺子是金银的,碗碟等多为金镶玉器或进贡瓷器;冬天吃饭要用金银的暖锅、暖碗,夏天使用水晶、玛瑙等碗盘。这些东西,普通人别说见了,可能听都没听过。
慈禧的御用炊事班规模及其庞大,每顿正餐近百道菜,什么“山中走兽云中燕,陆地牛羊海底鲜,猴头燕窝鲨鱼翅,熊掌干贝鹿尾尖”,“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各种应季水果……
这些都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据统计,光慈禧吃饭的费用一年就是几十万两银子。终于在清廷的胡吃海塞之下,国防颓废,也怪不得挨别人打了。
以上都是一些著名饭局,也有一些人吃饭显得那么悲壮,例如苏武,例如耿恭。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扣押。匈奴王为使苏武屈服,讲他扔在地窖里面,不给饮食。恰逢天降大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凭借吞毡饮雪,苏武几天未死。匈奴王以为神人,让苏武去北海放公羊,要求公羊下羊即可回归汉朝。
苏武这一去就是十九年。后来在汉朝的交涉下,苏武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爱国不屈的精神财富。
耿恭,东汉名将。公元75年5月,耿恭数百人被匈奴数万人围困于西域疏勒城(今喀什)。
《后汉书》记载,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便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城中缺水,官兵焦渴困乏,挤榨马粪汁来饮用。在如此艰难情况下,汉军只剩下二十六人。
匈奴围困日久,自己也兵困马乏,于是派使者劝降。
耿恭引诱使者登城,亲手将他杀死,在城头用火炙烤北匈奴使者尸体,众将也算吃了一顿烧烤。
第二年,朝廷派军营救,归途之中,二十六人又去世一半,到达玉门关的只有耿恭十三人。
耿恭可以说是吃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餐。后来岳飞在《满江红》中赞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就是大汉军魂!
萨古鲁推荐的五种食物?
萨古鲁推荐的食物分别是 大蒜、洋葱、阿魏胶、辣椒、茄子、
萨古鲁1957年9月3日出生在一个印度的迈索尔市的泰卢固家庭,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萨古鲁全名:萨古鲁·加吉·瓦殊戴夫,当代瑜伽士、诗人、神秘家、一位高瞻远瞩的人道主义者、环境保护主义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难道古人不知道蝗虫可以吃吗?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把可以吃的蝗虫与闹蝗灾的蝗虫类型分开谈,因为从本质而言,这二者虽都为蝗虫,但其实不管是“种类”还是“吃”这两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其次,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看待:
一是古代闹蝗灾,为什么会有无数人饿死?
二是蝗灾的蝗虫究竟是否可捕?可吃?
古代蝗灾史料记录及受灾范围、程度分析中国最早的蝗灾记载是《春秋》中的记录的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
“初税亩,冬,蝝生。”而后诸如《吕氏春秋》、《礼记》等古籍都有如"虫蝗为灾"的记载。而大约在宋以后,蝝改称"蝻",合称蝗蝻,所以“蝗”的说法自此沿用至今。
现代针对蝗虫的研究以趋于“透彻”,但其实这些“成果”也是建立在古人长达千余年来常年的观察和累积而得出的经验。
比较著名的如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蝗疏》一篇,里面就采用统计学,详细地统计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76年)“可能”(主要以目前考证来说,闹灾的起因不完全确定为蝗灾。)发生的111次蝗灾,按月分布来说,大致在4到9月(农历)间最盛,于是此文总结言:
“最盛于夏秋之间,与百谷长养成熟之时,正相值也,故为害最广。”而此文中记载的:
“闻之老农言,蝗初生如粟米,数日旋大如蝇。能跳跃群行,是名为蝻。又数日,即群飞,是名为蝗。所止之处,喙不停啮……又数日,孕子于地矣。地下之子,十八日复为蝻,蝻复为蝗,如是传生,祸之所以广也……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必也骤涸之处……故涸泽者,蝗之原本也,欲除蝗,图之此其地矣。”由此说明,其实古人对蝗灾的认识,还是比较“科学”且十分明晰的。
而现代如1920年时,江苏省及浙江省昆虫局研究全国各地蝗虫的发生季节的统计数据(飞蝗)也是惊人的符合:以5~8月(阳历)为蝗患最盛之时,其中夏蝗以5月中至7月上旬最盛,秋蝗以8月上中旬为最盛。6、7两月是夏、秋两类蝗灾并发的时期。
大致节选几次史料对蝗灾的记录:
"(宋)淳化三年(992年),六月甲申,飞蝗自东北来,蔽天,经西南而去。是夕大雨,蝗尽死。秋七月,许、汝、衮、单、沧、蔡、齐、贝八州蝗。有蝗起东北,趋至西南,蔽空如云翳日……""(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总结来说中国古代在近2700多年来,发生大小蝗灾的记录多达900多次,也就是说,单就史料记载的,(在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的不发达,所以一般来说,非常大的蝗灾才会有简略的记录。)唐、宋时期大致平均2到3年左右会发生一次;而明、清和民国时期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
而分布情况,虽不见于正面记录的史料,但可以从侧面的,如“蝗神庙”这种古人对蝗虫认识不足时,出于恐惧、敬畏等无力感,衍生出的独特产物来猜测一二。
陈先生对此有相当全面的研究,因为我国古代作为农业大国,所以凡是有蝗神庙的地方,当地的蝗灾肯定大到人为力量难以去除,且必有反复发作的历史,故而当地的百姓不得不立庙祭祀,祈求蝗神高抬贵手,放过他们。
分布地理大致为:
黄河下游(比如河北、河北和山东)为最盛;
华中以南,蝗灾逐渐减少,直至东南沿海,慢慢消失。
而古代儒家学派盛行,多见于天人感应之说,正如古代三大灾的其他两灾水灾和旱灾一般,大多数,尤其是上层阶级,都以“德行”去衡量灾祸发生的多寡,上行下效之下,蝗神庙这种消极的灭蝗做法,就不难详见于古代各个时期。
遂而即使史载贞观二年(628年)六月,京畿旱蝗时,唐太宗在皇苑中掇蝗祝之曰:
"人以谷为命,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之后有生吞蝗虫的做法,但任就不能证明百姓就把蝗虫认为是普遍可以“吃”的。
最重要的是,一般蝗虫只要聚集成灾之后,所经之处除了把庄稼吃光外,连屋上茅草、牛羊身上的兽毛都被吃光,且更为可怕的是,他们的“吃”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谓是铺天盖地地来,再一瞬而逝地离开,快到人力难以企及的地步。
打个比方,远远看到一片“黑云”蝗虫来了,你准备工具什么的,想去捕捉,而等到你做好准备,想去那片“黑云”之上,到了,蝗虫却马上飞走了,也就是说,单凭古人的脚力,是永远难以真正捉到蝗虫的,何况吃到?
何况,就算能守株待兔般,抓到一些蝗虫,但终究为少数,且单就古代物资如此匮乏之时,或许吃蝗虫不外乎生吃、水煮或者烤着吃几种,那味道可想而知,或许可以解一时的饥饿,但庄稼都吃完了,明天吃什么?以后吃什么?
再说人必须要吃的是碳水化合物才能“活”下去,蝗虫是蛋白质非常高,但也顶替不了谷物“主食”的生存需求。
由此,古代蝗灾之后产生大面积的饥荒,饿死人的原因正是如此。
蝗灾之蝗与蝗虫之虫究竟有无分别?怎么吃?延伸到古人难道不知道蝗虫是可以吃的问题上,其实上面就说了,古人知道可以吃,但当时人力物力的局限,不仅对蝗虫的捕捉毫无办法,且重点在于光吃蝗虫“活”不下去。
再来,根据现代研究所得:
以飞蝗(考证古代蝗灾主要组成类型。)为例,它们其实是分为两种形态的,一为散居型,也就是大家小时候常见的绿色小个的蝗虫,基本是没有毒,可以吃的,一般现代人吃的油炸蝗虫就是这种为多;
但一旦数量多了,它们就会向外扩散发出一种独特的信息素,挥发之后进入散居型蝗虫体内,就会引起激素变化,从而产生异变,进化成另一种称之为群居型的蝗虫,也就是蝗灾的组成,黑黄相间的飞蝗了。
它们异变之后不但较之从前更擅长长距离飞行,且会和同类一起向着相同方向运动,而后形成越发巨大的大部队,此时的飞蝗,不但会散发难闻的苯乙氰气味来驱逐天敌,(如鸡、鸭、鸟、雀等)还会增加其攻击性,甚至毒性,就算吃了即使毒不死人、动物,也会难受得不行。
(两种形态的对比)
结束语:其实从古至今,常见于古代的蝗灾之所以现代见得少了,甚至出现专门“吃”蝗虫的独特爱好存在,还是因为少见多怪,物以稀为贵作怪,且蛋白质并非人体主要需求,增加蛋白质的话,是鸡蛋不好吃?
更重要的是,蝗灾的惊人破坏性和不可捉摸性,以及难以控制性才是古代物资匮乏,人力难以抗衡的根本所在,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府统一组织灭蝗的“战斗”大胜利,就可见,其实还是现代“科学”带来的新观念加科学的方法才是灭蝗的高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