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望角游戏交易,在好望角上为什么没有QQ华夏角色买卖了
好望角游戏交易,在好望角上为什么没有QQ华夏角色买卖了?
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华夏没官方的交易网站,只是推荐新的那个QQ交易什么的,但貌似还没角色交易。好望角还是有角色购买的,但一般都是去5173卖,相信你到5173能看到心仪的账号
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何没像西方一样通过航海发展殖民地?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问郑和为什么没有开拓殖民地,就好像问你的父亲当年为什么没有多买几套房现在成为亿万富翁一样。
拿着今天的标准衡量古人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历史虚无主义,更是没事找事的扯淡!只要郑和脑袋没坑,就一定不会去发展殖民地去。
为什么这么说,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殖民地是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殖民地自古就有,指的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在古代西欧,希腊就曾才地中海沿岸开拓大量殖民地。但今天的殖民地特指资本主义时代,主动在海外开拓的为宗主国提供资源和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
因为本国的资源和市场难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所以资本主义国家要对外开拓。可以说:
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吗,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条件,所谓的萌芽也只是看到一丝亮光而已。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为基础,组成了庞大而稳定的封建帝国。
因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些从事小农经济的底层民众习惯了安土重迁,根本就没有动力离开自己的土地,到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欲望。
难不成,你要去鸟不拉屎的大洋彼岸种粮食,然后费尽心思把粮食运回本国,郑和是疯了吗?
因为小农经济时代没有向外开拓的愿望,所以郑和不可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
2、我国历来没有主动向外开拓的传统
我国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断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形式。
相比于周边的文明,我国的文明程度要遥遥领先。这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远远领先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封建王朝向外开拓殖民地,就意味着放弃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去贫困地区跟当地人抢饭吃。今天的很多人,尚且不愿意离开东部到中西部发展,在辉煌的古代,又怎能去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开拓殖民地呢?
郑和,是去贸易的,不是去扶贫的!
既然我国没有向外开拓的传统,为何我国的版图逐渐扩大呢?这是因为我国不断遭受到外来势力的威胁。前面说过,小农经济时代,我国没有对外开拓的欲望。但是周边的游牧民族有抢劫中原的欲望,在他们疯狂的抢劫下,中原王朝不再忍气吞声,被迫发起大规模反击作战,击败游牧民族,将其土地纳入版图中。
汉朝开拓西域就是这样的历史背景。
而除了被动反击,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有成功击败中原王朝的案例。但是因为其文明程度落后,击败中原王朝后又不得不使用先进的中原文化,比如元朝、清朝,这使得我国版图再度扩张。
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并未收到海上的威胁,所以郑和没有理由占据这里。旧港宣慰司也只是明朝在海上通道的一个据点而已,和殖民地还不是一回事!
3、郑和有更重要的使命
郑和舰队很强,但很强的不一定都是军队!
什么意思呢?郑和率领的不仅仅是一个和外夷贸易的商船队,更重要的是,郑和需要保证自身安全,清除沿海的强盗等维持航路畅通,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庞大的军容展示给外夷,使其真正臣服于强盛的大明!
说白了,这是个大明王朝的面子工程。
所以像抢夺人家的土地,和外夷斤斤计较的行为,明朝是看不起的,更是不会去做的!毕竟老虎不会和兔子去抢胡萝卜。
一直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都以天朝上国的姿态开展对外交流。因为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封建帝王不再满足于向外要土地要人口,而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目标,比如万国来朝。这种思想最早从齐桓公时代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再说了,此时的殖民地,除了能给明朝带来巨大的负担,还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呢?
这一点,朱棣拎得清!
最后,郑和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寻找建文帝,毫无疑问,这比开拓几块破地更有吸引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伊朗超级油轮格蕾丝1号现更名为?
“阿德里安·达里亚1号”最终是能回到伊朗的,但是时间有多长并不好说。
“达里亚1号”之前的船名叫“格蕾丝1号”。该船是一艘韩国制造挂着巴拿马国籍的30万吨油船,在被扣押之前的所有者是俄罗斯的一家货运代理公司,不过美国中情局认为其实这艘船一直为伊朗革命卫队相关企业提供运输服务。
“格蕾丝1号”在3月份从阿联酋的霍尔法坎港携带210万桶原油起航以后,最初的航线定在叙利亚地区,由于为了防止因西方对叙制裁而进行扣押,刻意避开了航线最近的苏伊士运河,转而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绕了一大圈前往地中海。
但就在7月4日,英国海军陆战队在大西洋前往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扣押了“格蕾丝1号”,理由是怀疑向叙利亚运输欧盟制裁名单上的原油,这一扣就是46天,在最终释放之前,还发生了美国司法部连同华盛顿特区要求扣船的风波。
为了避免被二次扣押,“格蕾丝1号”更名为“阿德里安·达里亚1号”,并且将国籍从巴拿马改到了伊朗,迅速离开直布罗陀,一直驶向东地中海。虽然经历了美军空中侦察,希腊、土耳其、黎巴嫩拒绝靠岸等一些列事件,但种种迹象表明,“达里亚1号”最终将会在公海上完成原油的转移工作。
目前“达里亚1号”已经停在叙利亚塔尔图斯以西90公里的公海上,这一块是土耳其、俄罗斯的势力范围,没有西方的水面船只,所以不会轻易在水上被拦截。在伊朗方面已经宣布找好买家的情况下,预计在短期内该船的石油就会在海上被转移。
虽然不会轻易在海上被拦截,但这并不意味着“达里亚1号”卸完油后就能轻松返回伊朗,尽管油船没有停靠叙利亚,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叙利亚跟油船的关系,再加上美国的扣押令,等于现在“达里亚1号”被整个西方盯上了。
如果“达里亚1号”从苏伊士运河返回伊朗,那么需要经过西方海军云集的地中海和红海,即便埃及顶住了压力没有在运河扣押此船,那么在远离地中海东岸驻叙俄罗斯海军范围后,在红海和印度洋地区仍然有美军的“林肯号”航母编队和英国的4船编队,仍然凶多吉少。
即便是原路返回绕行直布罗陀和好望角,在目前没有国家敢让其停靠的情况下,能否获得补给,船只是否还能坚持长时间航行都是一个问题,更不用说美国可能在非洲与中东守株待兔。
现在伊朗人只有两个方法能够让“达里亚1号”平安的返回伊朗。
第一个是卸完油之后,在地中海东岸俄罗斯势力范围直接抛锚,等风声过后返回伊朗。
第二个则是伊朗海军派出船只前往地中海地区,护送船只返回伊朗。
第一个方法虽然暂时能避免被扣押,但是船只能否坚持海上长期抛锚,船员能否坚持长期海上生活,美伊矛盾何时能解除,都是一个未知数。
第二个方法相对来说可行一点,不过伊朗海军船只驶往油船需要靠近以色列,以色列会不会横插一杠,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由此来看,“达里亚1号”返回伊朗并非易事,由于牵涉俄、土、欧、美、以多方利益,恐怕还是需要一系列的谈判过程。
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出口现状是怎样的?
最近中国“黑色系”商品迎来断崖式下跌,可能会让大洋南岸的另一个国家——澳大利亚感到绝望。11月26日,中国钢铁市场滑至熊市区域,关键指标螺纹钢期货自今年高点已下跌了20%以上,随即引发铁矿石和焦煤期货的抛售,其中铁矿石期货第二天再度跌逾4%,至四个多月低点,为连续第三个交易日下跌。
1、中国仍是澳最大铁矿石出口地,不过出口量未来或持续下滑
很多人会纳闷,中国钢铁及相关产业行情走弱,为何会对澳大利亚而言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呢?这是因为澳大利亚盛产铁矿石,一度被誉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铁矿石开采及出口业是其的重要经济支柱,而中国则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的第一大出口地,占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比例达四成以上。
这次中国“黑色系”期货价格集体大跌,有可能释放出接下来中国钢铁生产量放缓甚至减少的信号,从而打击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事实上,中国早已减少对铁矿石的进口量,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出口大概率受到了影响。
根据海关总署1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0月进口了8840万吨铁矿石,创6月份以来最低,比9月份的9347万吨低5.4%。另外,前10个月,中国进口铁矿石8.92亿吨,累计减少了0.5%,进口均价为每吨456.1元,下跌7.1%。
2、中国持续去钢铁产能,权威机构预计铁矿石价格将逐年下降其实,中国减少铁矿石进口几乎是必然趋势了。尽管自2016年开启钢铁去产能后,2016年和2017年全国粗钢产能累计压减超1.2亿吨,1.4亿吨地条钢也在2017年全面出清,但是粗钢去产能仍然艰巨。中钢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7%、7.21%,其中9月全国粗钢日均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增产部分的75%来自非会员企业,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出于增加废钢使用量和提高产能利用率的目标,中国也不能再过多进口铁矿石了。随着中国大量减少进口铁矿石,澳大利亚的经济有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作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花旗集团在中国“黑色系”下跌后预计,基准铁矿石均价2019年将跌至每吨63美元,2020年为60美元,2021年为55美元,而澳大利亚动力煤和炼焦煤价格也将下跌。
3、澳经济或遭严重打击,实则自作自受即便澳大利亚的经济受到打击,也不需要太过怜悯。因为早些年(2000~2007年),澳大利亚曾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快班车,向中国出口大量铁矿石,赚得盘满钵满,然而澳大利亚近来却频频做出伤害中国感情的举动。今年8月底,澳大利亚没给出任何理由就禁止华为等企业向该国提供5G网络建设。更有甚者,此前还屡屡发表各种非议。
澳大利亚经济跟随中国飞速发展,澳元迅速升值
可以说,澳大利亚的这种举动,非但为现在的合作增添阻碍,还不利于两国未来的经济合作。如果澳大利亚还抱有这种的想法,中国转而购买其他国家的铁矿石又如何!
有多少国家支持阿根廷?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最激烈的“马岛战争”,一方是“万里征战”的英帝国,一方是“门前摆阵”的阿根廷,最终远方玩家获胜。
一要准备充分,切记蛮干。马岛之战是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的豪赌。为转嫁经济下滑、政局混乱等危机,他用战争对待与英国的领土争端。
阿根廷想当然认为英国不太可能这么远距离作战,想造成占岛既成事实,但英国恰恰激烈反对并毅然开战。这场阿根廷挑起的战争,双方几乎战前都未充分准备。阿根廷主动出击,却盲目乐观,甚至不懂基本军事规律,连登岛军队都是临时凑数,大部分士兵基本军事技能都不具备;英国被动作战,准备仓促。也有的说阿根廷还有部分陆军精锐为防备智利而没有参战,因为马岛是癣疥,智利才是心腹之患。
英军远洋路线
二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最起码的军事情报要在战前搞清楚吧,阿根廷既没有充分研究对手,对自身军事力量建设也估计不足。最大失误是判断英国不敢远战,后面对战局的把握判断上,失误更多,不理解登陆士兵基本情况、不清楚敌军舰艇作战规律、不懂得导弹作战规律、不懂得现代战争后勤保障要求等等,造成阿军最终惨败。
马尔维纳斯岛的地理位置
三要意志坚定上下同心。马岛战争正式开始前,英阿两国的情况都不容乐观,英国经济出现了大量问题,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国内国际环境都不乐观。反观阿根廷,虽说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国内党派林立、政治混乱,国内失业率急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
加尔铁里PK撒切尔
英国领导人迅速在战争之始统一各方意志,坚决出兵,获得全民广泛支持,很短时间就组织了127艘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袭杀马岛。而阿根廷初再早期有过政党意见统一外,其他时候都是意见不一致,要打、要和等等声音频繁生事,军队也各行其事,民众支持也少。
基本作战态势
四要有经济、科技、国力等支撑。战争是综合意志得较量。英国在科技、经济发展等方面显然优于阿根廷,特别在军队作战指挥及后勤建设方面更是大大优于阿根廷。
舰队出击
在几乎决定战争胜负的后勤供应方面,远洋万里作战的英军占据了全面优势,各种作战装备、后勤物资源源不断。
而阿军则是全面劣势,连近在迟迟的马岛都没有有效后勤保障,官兵连基本生活物资都难以保障。可见差距之大。
阿根廷占领马岛的驻军
五要多团结朋友、尽可能争取各种我持。马岛海战一开,美、法全力支援英国作战,西方国家大多是支持英国,纷纷断交撤离使馆人员,有的还宣布对阿根廷进行经济制裁,邻国智利对英国也全面(情报)支持。
击沉先进战舰的“超级军旗”
拉美一方大多数和部分不结盟运动国家都表示支持阿根廷的所谓正义要求,但势力太弱,只有嘴上支援,实际行动甚少。相反英国一方的经济制裁、封锁对阿打击很大,就连作战使用的导弹都得不到补充,甚至连导弹秘密都被泄露。可见阿根廷在战前外交上准备也不充分。
力挽狂澜的“海鹞”战机
联合国就阿登陆马岛的第502号决议,支持英国要求阿根廷撤出马岛,该方案获得10票赞成,仅巴拿马一票反对,苏联、波兰、西班牙和东方某大国弃权。可见阿根廷外交空间被极度压缩。连曾经的宗主国西班牙对于阿根廷的战败都没有任何表示。
“超级军旗”掠海攻击
六是要有一支训练有素军令畅通的军队。整个马岛战争,英国充分体现了历经二战洗礼的军队素养。政令统一,军队执行力、战斗力,士兵军事素质都可圈可点。
英国特种作战SAS突击机场目标
相反阿根廷军队就牵绊太多。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协调,后勤保障混乱,军队训练质量堪忧,除了空军有些精彩表现外,海军、陆军简直惨不忍睹。特别是混乱的陆军简直是失败的先行军,没斗志、没训练、瞎指挥等等。两方高下立判。
SAS夜间突击阿根廷“超级军旗”等目标
战争结果导致了阿根廷加尔铁里军政府倒台,而英国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更得国人器重。战争是残酷的,只有实力的较量,不会有对弱者的同情。汲取他人教训,干好自己的事才是王道。
战争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