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怪坦克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坦克兵能否自行焊接钢板提高防护力)
古怪坦克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军坦克兵能否自行焊接钢板提高防护力?
当然可以焊钢板,只要材料能解决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美军当年都玩出了经验:3号的附甲方便切割,4号的侧甲可以直接用,黑豹的前装甲是最好的,把它沿着首上一直切割下来,可以做成完美的皮…呃前装甲。
咱还是先说说防御问题,其实M4谢尔曼的装甲在同类战车中并不算薄。
总体来说谢尔曼是种好坦克,它可维护性极高,操纵和人机工程舒适,后期换用新型火炮和弹药后火力也非常不错。
所谓“装甲薄弱”那也得看与谁比,比起德军的三号、四号,苏军的T34,谢尔曼的装甲哪里薄了?
苏军T34坦克的前装甲45mm。
德军3号坦克最厚的L型为50mm前装甲+20mm附甲,前期A\B\C型14.5mm,D型开始增加到30mm,J型开始才达到50mm。
德军4号坦克最厚的J型为80mm前装甲+30mm附甲,普通型号也就30mm。
英军玛蒂尔达坦克前前装甲78mm。
日军九七式中战车最厚部位30mm。
美军M4谢尔曼的M4、M4A1\A2都达到了51mm的倾斜装甲,后来M4A3等改型增加到63.5mm。
谢尔曼作为一款33.6吨的中型坦克(M4A3E8),它的防护水平不能吹得很高,但至少在同级车中是中规中矩的。
中型坦克当然不能与德军那些动辄50吨往上走的虎式、豹式、虎王、象式相比,随便遇到个坚甲炮利的,被打爆是很正常的事,谁的防御在88炮面前都白搭。
西线损失掺重,最大的原因在于美国人不会打装甲战,他们如果不是在北非让英军带了一把,可能连大场面都没见过。
比如美军极为幼稚的给坦克-歼击车搞了个战术分类。他们将装甲部队分为两层,一部分是对付步兵的坦克,一部分是对付坦克的歼击车。这样坦克就能狂推对方阵地,对方坦克一来就会让歼击车驱逐和消灭。
这种美梦在欧洲战场很快便破碎了,德军重型装甲要么在侧翼游走伏击,要么在正面卡点仗着大炮狂屠,被集中使用的中型坦克动辄就搞机械化突击。美军的坦克会被德军的坦克作为第一对手消灭,德军跟进的机械化步兵随即干掉美军步兵。
美军的坦克歼击车呢?吃过几次血亏后不敢出来了,它们的设计概念是支援车辆,根本不具备与坦克正面对抗的能力。
这段交学费的时间让美军装甲兵损失惨重,一来战术方法不对,二来装备存在缺陷,三来德军坦克打的是防御战,总能通过以逸待劳和地主优势消灭美军。
而且当时德军许多装甲营都在东线地狱局里磨成精了,希特勒用火车将他们从东线运回来就是为了扑火的,怎能不给年轻的美军上那么几课?与凶猛的苏军狂潮比起来,美军除了飞机多啥也不是。
后来美军也缓过劲学到真东西了,坦克部队战斗力便越来越高,后期在荷兰、比利时等地都打出了很不错的坦克战,谢尔曼坦克也表现的很出色,甚至他们面对虎王、黑豹也不怵,成群的M4直接用炮弹压制,打得对方不是炮管炸裂就是内部机油乱飚,有一场战斗甚至吓得德军黑豹车长弃车而逃,躲到旁边的农舍地下室中嘤嘤嘤。
现在比利时等地还有这种战争遗迹留存,被谢尔曼干掉的虎王都变成了农村景点,就是上图那辆213。
再说说焊接钢板的事儿,连3号、4号都能做的事儿,谢尔曼当然没什么问题。当年美军不光焊间隙装甲,焊架子堆沙袋的事儿都没少干。
最出名的是布兰科工厂拿M4A3捣鼓的“小飞象”,人们直接拿38mm的厚轧钢板往谢尔曼车身上焊,制造了一个前甲厚度达到101mm,侧面装甲达76mm的怪物。
不过,小飞象毕竟是工厂里搞的,不算“战场上坦克兵自己动手”。战场上那些画风实在是惨不忍睹。
M4坦克一般采用的强化方法是挂履带,而且挂得相当密集,长长短短的履带板能在车前挂出正好5条排列,整个侧面也用履带全部防护,增加了不少防护力。
还有中搞法是往坦克上糊水泥,据说这种行为是为了防御德军的磁性反坦克雷,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抵御加农炮的袭击。此外美军的谢尔曼车组还曾经将德军的反坦克水泥路障挂坦克上当冲角,称之为“犀牛”。
水泥震碎了会是什么场景,就是上图那个模样,扒拉下去再糊一层就行了,城墙厚的脸皮就是天下无敌。
还有前面提到过的焊钢架挂沙袋,谢尔曼的车组们用钢条或弹药箱木板制作出一些“笼子”,将它们挂到坦克上,再塞进沙袋就变成坦克的防御了。
没架子用绳子和网子也可以,反正能加强一点是一点,血条长度决定命运。
你看英军都会玩护心镜了。
让坦克顶着推土铲上阵也是个好办法,然而美军试验过,这玩意儿又碍事又发挥不了作用,还影响开车。
实在啥条件都没有的话,还可以挂树干挡炮。这是当年的真事儿,苏军、德军、美军都知道这么干,它不一定做自救木用。
电影《狂怒》里也进行了一些表现,皮特车组靠木头捡回一命。
必要的时候钉木头也成,然后往里面塞一些石头、砂土,可以防御德军用HEAT武器打出的路边袭击。这一招今天叙利亚战场上的坦克仍在使用。
要高端点往上焊钢板也不是不行,只是战场上能找到钢板的机会不多。一旦能找到钢板,美军绝不会放弃这种“极品外挂”,通常材料都来自于被击毁和俘获的德军坦克。
比如艾布拉姆斯将军当年在第四装甲师第37坦克营当营长,他的座驾“霹雳7号”(Thunderbolt VII)就挂了几块从德军坦克上拆下来的装甲板,没准他就是顶着这块板冲进巴斯托涅拯救了101空降师。
游戏里这个“霹雳7号”M4A3E8坦克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模型图也可以看看,这是辆很有名的改装车,美军当年玩外挂简直上瘾。
战争末期,拖上战场做实验的“潘兴”坦克也拥有过焊钢板的机会,美军为了让T26E4“超级潘兴”与虎王正面PK,切了一辆完好的“黑豹”坦克的装甲板,然后将之堆砌到了“超潘”身上,变成了间隙装甲,压得超潘路都走不动了。
不过遗憾的是,这辆超潘直到战争结束也没遇到虎王。
曾经拿破仑时代的法国王牌陆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法国人的表现也不能说是很烂。
法兰西战役之前,法国人是试图用马奇诺防线挡住德军,重演一战的战略。
从1929年开始,法国人投入大约50亿法郎修建了马奇诺防线,到1940年才建成。
这个防线很先进,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非常坚固。
法国人认为:马奇诺防线可以防御多类攻击,包括空对地轰炸、大口径火炮轰击等,其内部拥有各式火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各类军事及生活设施,较大的工事中还铺设有有轨电车的轨道。所以,马奇诺防线是不可能被攻破的。
事实证明,法国人的观点没有错。
从开始到最后,马奇诺防线真的没有被德国攻破。德军也曾对马奇诺防线进行牵制性进攻,但根本无法将其击破。
实际上,克虏伯公司生产的超级巨炮460毫米口径古斯塔夫,最初就是用于对付马奇诺防线的,只是当时还没有制造成功。
马奇诺防线其实二战结束后也一直使用,直到60年代才被废除。
法国人失败的关键,在于德国绕过马奇诺防线执行了镰刀闪击计划。
这个镰刀闪击,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要求从法国北部没有修建马奇诺防线的阿登山区绕过。
在当时看来,这是荒诞不经的想法。因为阿登山区地形复杂,到处都是森林,只有森林间几条小路。
后来战争中,德军“克莱斯特装甲兵团”有超过4万1140辆车辆,但阿登地区只有4条道路可供这些车辆通过,是非常艰难的。
法军随便部署一些部队封锁住制高点和公路,德军就根本无法推进。
其实,都不要说法国有组织抵抗,就算将公路彻底破坏而撤退,也够德国人喝一壶的。
所以,法国人在这里只部署了几个二线预备师,士兵多是临时征召的义务兵,一些人岁数已经接近40岁。
而德国人也成功迷惑了法国人。
实际上,德国人的实力并不明显强于英法联军。
1940年5月10日德国陆军约有300万人可以参加进攻法国,共157个师、其中的135个师(包括42个预备队师)被指定用于进攻。
5月到6月的德国西线部队部署了2,439辆坦克和7,378门火炮。
但英法联军也不弱。
法国陆军共有117个师,其中104个师用于北部防御对抗德军。
英国远征军还有13个师,其中10个师是精锐部队。
另外,德军基本是孤军奋战,而英法还有荷兰、比利时等盟友:1个比利时师、10个荷兰师与2个波兰师。
英法荷比联军装备14,000门火炮,比德军的总数多出45%。仅仅,法军自己拥有3,254辆坦克,超过了德军坦克部队的数量。
同时,就武器质量上来说,法军也丝毫不差。
火炮性能差不都,法军装备的雷诺轻型坦克性能不亚于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另外法军还有一批诸如索玛之类的重型坦克,这是德军坦克根本对付不了的。
空军上,法国空军有1500多架飞机,英国皇家空军有1000多架,而德国的飞机性能比较优秀,但数量不如联军。
战争中,德军的836架Bf-109将面对764架法国战斗机、261架英国战斗机和81架比利时战斗机。
然而,这一切都被德军的镰刀闪击的闪电战抵消。
德国装甲部队突破阿登山区以后,高速插入法军后方。
当时法军根本没有想到德军进攻速度会这么快,也没有想到会从阿登山区突破。
除了阿登山区不适合坦克作战以外,法国本土也有很多坚固防御工事,德军只有使用重炮才能摧毁。而当时德军的重炮还必须依靠马来拖曳,速度是很慢的。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德国空军成为空中炮兵,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德军突破色当防线以后,英法联军的防御战略已经崩溃,必败无疑了。
当时法军都是步兵师,甚至跟不上德军装甲部队的前进速度。
而法军坦克虽多,全部分散在步兵师中作为自行火炮使用,独立编组的装甲部队太少。
法国少数装甲部队,比如戴高乐的装甲旅迎上去和德军打,但实力不足加上法军士气已经低落,最终惨败。
由此,法军其实已经崩溃。隆美尔宣称已俘获10,000人,自身则只损失了36人。因为法国战俘太多,德军已经无法俘虏他们只得命令他们放下武器后回家。
其实,最主要的是法国军民都已经失去斗志。
战争刚刚打了5天,5月15日上午,法国总理保罗·雷诺打电话给新任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已经输了这场战争。”
总理都这样了,还打个屁啊。
其实,法军开始的损失远远没有苏德战争初期,苏军的损失大。
但苏联领土辽阔,苏军惨败但是广阔的后方,有持久战的条件。
法国领土太小,一下子就被德军抄了老巢,只能投降了。
如何看待土耳其坦克被库尔德武装的红箭8导弹接连摧毁?
损失坦克很正常啊!真正能用好坦克的军队,古今中外才有几个?土耳其这种第三世界国家,其军队,现代史上也无赫赫战功,坦克这些重要技术兵器的使用上,在入门水准上徘徊,绝对不奇怪!再说,土军这个损失也不算大。而对面的库尔德武装,反坦克导弹对它来说,可是第一战斗力!有点战果不正常么?你总不能要求别人交白卷嘛! 坦克这种东西,最开始就追求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均衡,为什么设计要均衡?就是三大性能你都得用起来。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只有苏美中,以及以前德国等大国,才能真正用好坦克——大国军队的坦克,都跟着炮兵弹幕的炸点冲击,炮弹落下不久、坦克跟着就到,坦克到了不久、装甲步兵跟着就到。而这个"不久",也就几十秒、或100多秒而已!这就是优秀的步坦炮协同!坦克在前沿,受到大量炮兵掩护,自己不断机动,还有烟雾等等对抗措施,都能让对手根本没机会用反坦克导弹。然后坦克步兵冲击上来,就把对方阵地占了!这就是大国的坦克!
土耳其军队嘛,虽然是地区大国武装力量,但是到底差点意思。协同水平没那么高,没有这么紧密,而且坦克在前沿,都敢在一个地方停半天,坦克给步兵火力支援都不动窝,当然容易被反坦克导弹打到……这个时候懒一下,真是要命的事。但是,这在中东地区,算是司空见惯的。原因很多,包括人员素质不行,"车技"不行、"射术"不行,跟步兵、炮兵协同训练也不够,而且保障维修跟不上,坦克摩托小时数保证不了,索性不敢狠命开……反正也觉得对手弱。所以就有损失。土耳其有2485辆现役坦克,另有2000辆坦克储备,其中最好的是321辆德制豹-2A4型,其次是自己搞的167辆M-60T,是美国二代坦克改进版。所以,损失个位数坦克,也确实也不算大事。
反观库尔德武装,手里东西真的很少。其"人民保护部队"(YPG)有5万兵员,有不少美军移交的悍马吉普,最重的装备,只是防雷车……武器方面,有点机关炮、重机枪、地雷,而反坦克导弹可是第一战斗力!要是反坦克导弹都没几个战果,直接5万人马上投降算了!它手里反坦克导弹也不止一个型号。世界上"爆款"的反坦克导弹很多,几个大国手里美国BGM-71 "陶氏"、来自东方的红箭-8、俄罗斯9M133"短号"、9M113/111"低音管",都是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算是比较先进的,而且都是步兵和车载两用的。这些都是国际军火市场上,不用促销,就能大卖的爆款!而更先进的红箭-9/10,FGM-148"标枪"这些,要么太贵,要么太重,大部分人也不会买。 当然,除非美国人送你"标枪"导弹,比如下图。所以,库尔德人用"神秘的东方武器",击毁了好几辆土军坦克。实际上,这种"神秘的东方武器",在中东近年来连绵不绝的战争中,也算是司空见惯!好用还不让人用么?
美军与德军首次在非洲较量为什么损失惨重?
这是因为美军缺乏坦克战经验,德军缜密部署,灵活运用坦克的长处进行作战,因此首次交战期间,美军损失惨重,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美军遇到的对手是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埃尔文·隆美尔元帅所率领的德军装甲兵团。隆美尔元帅是坦克闪电战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德军坦克装甲兵团中的著名将领,在对法作战期间,曾利用坦克集群重创法军,其推进速度之快战绩之高,被誉为魔鬼之师,有着极为丰富的坦克兵团作战经验。德军在北非战场遭遇连续失利的情况下,隆美尔将军被调往该地后迅速扭转战局,也因此晋升为德国陆军元帅。
第二,德军部署严密,坦克战术运用灵活,大胆运用闪击战术。隆美尔所在部队能灵活运用坦克的优势,将坦克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还懂得举一反三,利用高射炮当反坦克炮用,通过设伏、伏击、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因此能取得较好战绩。
第三,前期美军装备与人员并未占据优势,同时缺乏实战经验。虽然之前德军刚被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军击败,但隆美尔与德军并未因此丧失斗志。此时战场环境对德军不利,前有英军后有美军,因此刚刚抵达北非战场的美军官兵,信心十足,满怀热情,准备与英军一起歼灭隆美尔的装甲兵团,但美军对德军缺乏了解,对当地环境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在前期交战中遭遇德军数次伏击,损失惨重。
在兵力方面,美军前期首批抵达的坦克有500多辆,其中包括100辆半履带反坦克装甲车,以及7万名官兵,美军配备的主战坦克为经典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德军方面则装备有300辆4号坦克和几百门反坦克炮,以及十几万官兵。从人员与装备上看,前期美军并未占据优势。
在首次交战中,隆美尔率先发动攻击,攻占了费德隘口,在此守候等待美军进攻。在隘口附近,隆美尔吩咐88毫米高射炮部队,利用沙漠中的仙人掌进行掩护,攻击进攻的美军坦克装甲车。果然,行进中的美军并未发现在此设伏的德军,当美军装甲车推进至隘口附近时,遭遇德军88毫米高射炮袭击,该炮可在2千米内击毁M4谢尔曼中型坦克。当美军坦克被击中时,都不知怎么回事,也不知从哪里射出的炮弹,因此不知从哪里反击,顿时陷入混乱,为避免坦克兵团被歼灭,指挥官只能选择撤退。
在两周后的西吉布吉特战役中,美军组织更多的坦克采用V型进攻方式组织进攻,而德军则把坦克隐蔽在两侧,待美军坦克距离约300米时才开火,被伏击的美军装甲兵团顿时又陷入混乱,指挥官为避免被歼灭选择撤退,可惜这次德军的4号坦克是能进行移动的,对撤退中的美军进行了追击,击毁美军坦克50余辆,自身却无人员伤亡。
在费德隘口和西吉布吉特两次交战中,美军损失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超过100辆,而德军则无一伤亡。通过两次较量,隆美尔认为美军缺乏坦克战的经验,由此又开启了他运用坦克进行闪击战的大胆想法。随后隆美尔亲率坦克先头部队主动对美军发起攻击,对于德军坦克兵团的主动攻击,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节节败退,3天时间里后撤了100多公里,300余辆坦克装甲车被击毁,损失6千余名士兵,可谓损失惨重。
综上所述,前期美军在并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又缺乏坦克战的实战经验,而隆美尔却有着非常丰富的坦克战实战经验,又是德国陆军杰出将领,因此前期美军与德军交战中损失惨重。
在战场上坦克没炮弹了怎么办?
长长的石桥上,一辆已打光炮弹的苏制T34坦克左躲右闪,避开敌军炮弹,全速冲向德制豹式坦克,将对方撞下大桥。这是俄罗斯大片《猎杀T34》中的终极镜头。
《猎杀T34》该片由二战时的一段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T34型坦克是二战时苏联的功勋坦克,又被誉为“传奇坦克”,重30多吨,配备76毫米口径的主炮,载弹量77发,包括19发穿甲弹,53发高爆弹,和5发破甲弹,其改进型T-34的容弹量增至108发。
T34一经面市即大显神威,其76毫米大口径炮弹能轻松击穿德军坦克,成为德国人的噩梦。
而德国人很快反应过来,他们根据T34的弱点,专门研制出重达44吨的豹式坦克,配置75毫米半自动KwK42 L70火炮,载弹量79发(G型为82发)。
更重要的是,豹式坦克配备了红外夜视装置,能在夜间战斗,极大提高了战斗力,被誉为“T34杀手”。
《猎杀T34》讲述的是德军坦克部队指挥官耶格尔,为快速提高部队战斗力,以俘虏的苏军坦克兵和T34坦克为活靶子,进行实战训练。
而苏联坦克兵在尼古拉的带领下,利用偷偷藏起来的6发炮弹,逃出敌营,并与追捕而来的6辆德军坦克展开激战,最终尼古拉凭借勇气、智慧与技术,消灭了敌军坦克。
影片中,尼古拉延迟引信,利用炮弹射击到地面的弹力和炸弹引爆的时间差,巧妙地将炮弹从地面弹入敌人坦克的战法,让人叹为观止;夜战时面对敌军的两面夹击,而尼古拉天才般地引导敌军互射、自相残杀的构想,更让人由衷赞叹。
当最终尼古拉与耶格尔在大桥上狭路相逢时,手握炮弹数量的优势的德国战车明显处于上风!
在双方坦克都已中弹的情况下,履盖被打断的T34,在尼古拉的驾驶下,勇敢地向豹式冲去,将对方撞下了深谷。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在逃无可逃、炮弹又已打完的情况下,坦克唯一的办法就是全速撞击敌人。
载弹量与命中率战争中,敌我双方肯定都希望携带更多的弹药,毕竟敌人是要靠子弹、炮弹来消灭的。可是,就算给你1000发子弹,你背得动吗?给坦克1000发炮弹,它装得下吗?
所以,坦克的战斗力,不仅要考虑其载弹量,更要注重其机动性能、火控系统、穿甲能力等。
二战时期,各国坦克使用的都是光学瞄准设备,精确度差,命中率也就不高,再加上那时使用的主炮口径普遍偏小,也就是说,那时的炮弹“个子”比较小,所以,坦克载弹量都比较大,打不准就多打几发嘛,说不定打中了呢?
但是现在各国的主战坦克,基本上都装备有微光夜视仪、红外成像、热成像、声呐、火控系统等,一旦发现目标,坦克上的电脑自动计算距离、速度以及攻击角度,炮手只管按照指令瞄准开炮就行。
在这种情况,载弹量多少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坦克的瞄准系统和机动性能。
所以,二战时坦克的主炮口径一般是60—80毫米,载弹量一般在70—80发;而现在的坦克,主炮口径一般都在100毫米以上,很多达到120毫米,载弹量则只有40发左右。
但现代坦克的攻击力,早已非二战时的坦克所能相比。
现代战争中,坦克会打光炮弹吗?坦克打光炮弹的情况,也许只能发生在二战时期了,毕竟那时的工业水平有限,战争也过于残酷,不时会有单兵作战的坦克出现。一旦炮弹打完,它不过就是一堆缓慢移动的废铁,成为敌人攻击的活靶子。
但在现代战争中,这种情况已不可能出现,坦克都是成规模地参加战斗,各车的剩余弹药量,指挥系统都有显示,一旦剩余量不多时,指挥官就会指挥坦克部队有序撤离或轮换,不会打到弹尽粮绝。
抗美援朝中的T34说到T34,不由想起了北京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的编号“215”的苏制T34坦克。
当时间来到1953年时,T34已属老式坦克,但在抗美援朝时,对于我军而言,老掉牙的T34却是难得的宝贝。而“215”就是这样一辆屡立战功的功勋坦克。
在夺取石砚洞战斗中,“215”坦克车长杨阿如发现了美军3辆M26“潘兴”坦克,但以少战多只能在夜晚偷袭,可T34没有夜视装备,怎么办呢?他凭着对方坦克附近的一颗大树,记下了对方的大致方位。
夜晚,他凭着记忆,发出一枚穿甲弹,一下子击中了第一辆美军坦克。这一下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敌人的炮弹马上就打了过来,杨阿如立即指挥坦克转移,但不巧,刚刚离开原来位置,坦克马上陷入了一个弹坑中,就在这一瞬间,杨阿如的第二发炮弹也打了出去,只见美军第二辆“潘兴”也报废了。
而此时,美军的炮弹也击中了“215”,但幸好炮弹跳弹了,坦克受损并不严重。可问题是,陷入弹坑的“215”此时动弹不得,杨阿如灵机一动,先将引擎开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直至熄火,让敌人误以为我坦克已开远逃走,敌人果然上当,没有再发射炮弹。
而杨阿如他们则乘着夜色赶紧铺路,将坦克垫起。当东方露出鱼肚白时,“215”终于脱离困境。而此时,杨阿如他们又回敬对方一颗穿甲弹,将第三辆坦克击毁。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