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女的赏赐,怀孕的待遇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优厚

2023-10-22 19:20:03 113阅读

皇女的赏赐,怀孕的待遇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优厚?

后宫之中的妃嫔,所依赖的无非两点,皇帝的恩宠与母凭子贵,毕竟能够为皇室诞下子嗣,称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功绩”,那么,怀孕的妃嫔,享有高于普通妃嫔的特殊待遇,本就是一件正常到不能在正常的事情。历朝历代,对后宫之中的怀孕的妃嫔、宫女,会有一整套的保护制度与奖励、优待政策,甚至包括自己的吃喝拉撒睡都会有专人照料。

皇女的赏赐,怀孕的待遇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优厚

所以,在古代妃嫔侍寝所带的目的无非就是怀上皇嗣,最好是一举得男。原本就已经得宠的妃嫔有了身孕,自己则有了相应的筹码;不得宠的有了身孕,则可以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起码在自己的孕期可以享受平时享受不到的优待。

只不过,这个优待是有前提的,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同级别的妃嫔所享受的待遇也不同,不可越雷池半步。然而,这一规定却在慈禧的身上好像不怎么“灵”了,慈禧还是咸丰皇帝妃子时,怀孕期间所享受的待遇,可以说是清代后宫数一数二的,真正做到清朝二百余年第一人,从没有哪位妃嫔能享受如此优待。

并不是说咸丰有多爱慈禧,只是慈禧肚子的孩子对咸丰而言,太重要了

众所周知,古人讲究“多子多福”,子嗣兴旺也代表家族的兴旺,更重要的是有了儿子,就代表自己的衣钵有了继承人,后继有人。而帝王家更甚,皇子更是与国本扯上了关系,皇帝拥有自己的子嗣尤为重要。

而清朝的皇帝更是将这点落实的非常贯彻,以清圣祖康熙皇帝为例,艰苦奋斗一生,与自己后宫佳丽共同生育了35位龙子和20位龙女,为清朝的宗室一下子增加了55个名额。要是把康熙的这一堆孩子全部聚集在一起,他除了那几个比较熟悉的,估计其它娃没几个叫的出名字的。要是我有一个娃压力都大的不行,比不了啊。

但是,清朝的皇帝自嘉庆帝开始,清室便不复往日荣光,皇帝便降生的龙子数量越来越少,不复先祖往日荣光,嘉庆5个儿子、道光9个儿子,至于慈禧的老公咸丰就2儿子,其中一个还早夭了,最重要的是咸丰还算不错的,因为在他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一个仔都没有。

基于这点出发,其实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慈禧怀孕时,能得到史无前例的优待,不是因为咸丰有多爱慈禧,而是因为当时的咸丰迟迟没有儿子来,而这个时候恰好慈禧怀孕了。哪怕,还不知道这是个儿子还是女儿,总之要好好呵护,保护的严严实实,给予大清朝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优待,毕竟,自己那诺大的江山需要有一个继承人,否则自己无颜面对大清朝的列祖列宗。

我们不难理解当时咸丰皇帝的心情,自己还在为子嗣问题忧愁的时候,慈禧怀孕了,而且还有人说慈禧怀的是一个儿子,你说咸丰能不激动么?能不提高慈禧的待遇么?

只是,咸丰皇帝有点激动过头了,直接超越红线,给予了慈禧清朝历史上嫔妃怀孕最高级别的优待,纵观清代一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过想想,咸丰给予慈禧如此优待,好像也并不为过,毕竟未来大清江山,很有可能扛在慈禧肚里那个小东西身上。

下面我们来说说,咸丰都给予了慈禧那些优待。

在慈禧怀孕后,咸丰每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生怕哪里出了问题,自己的小皇子就没了,立马将慈禧保护的严严实实。后面还不放心,在慈禧怀孕六个月的时候,便将自己的丈母娘富察氏和慈禧家中的两名妇女招进储秀宫日夜照顾慈禧。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早知道按照清朝的祖制,只有妃嫔完成生育后,其母才能入宫探望,而咸丰直接给慈禧开了后门,直接安排自己的丈母娘入宫,这已经属于违规了。

不过,哪怕已经安排自己的丈母娘照顾慈禧生育了,而且储秀宫中本来就有一大波人负责照顾慈禧,咸丰还是不放心。

在慈禧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咸丰又给慈禧配置了10名太监、20名宫女,要求他们全天轮值,时时守护着慈禧,以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怀孕八个月的时候,更是夸张,整个储秀宫更是驻有专人盯守,随时汇报“战况”,这简直就是“一级战斗准备”了。同时,咸丰还加派了两名御医,要求他们值夜班守在御药房,此外加派六名御医,十二个时辰两班倒专职9为慈禧“守喜”,派稳婆守夜……总之,各种各样我们能想到的和我们不能想到的,咸丰都准备的妥妥贴贴。

甚至,咸丰已经让内务府给未来的小皇子准备好了春绸小袄27件、被子18床、蓝高丽布褥10床、各种绸料布缎149件……关于小皇子要用到的和未来才会用到的,咸丰皇帝在慈禧还没生育前就全都备好了。当然了,除了给小皇子准备,咸丰也将慈禧生育所需的物品统统都给备好了。

时间开饭怀孕九个月,在这个最后的冲刺阶段,咸丰将原本给慈禧把脉的频率调成了一刻钟一次,粗略的算了一下,这个时候的慈禧一天需要把脉96次以上。不用多说,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彼时的咸丰对慈禧有多紧张,只不过,他紧张的只是慈禧腹中的小皇子,毕竟他爱的只有慈安,而慈禧所怀的孩子对他又至关重要。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慈禧开始变得坐立不安,隐隐约约有要临盆的迹象,终于在当天下午两点,一声啼哭,让等候在外面的咸丰皇帝跳了起来,慈禧为咸丰皇帝生了一带把的,母子平安。咸丰狂喜之下,将慈禧由懿嫔封为懿妃。没过多久又升级为贵妃。而后,慈禧母凭子贵,一步一步往上爬,在咸丰皇帝驾崩后,又与慈安二人共同夺取了大权,开启了自己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大清朝的命运由此注定。

为何要霸占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

说到开放的唐朝,李氏家族的绯闻必须排第一。

您瞅瞅,前有李世民弑弟娶弟媳,后有其子李治娶后妈(武则天),其孙李隆基娶儿媳(杨玉环),还有唐顺宗李诵娶了爷爷唐代宗的才人王氏。可谓江山辈有人才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今天咱们来说说,李世民与弟弟李元吉、弟媳杨氏的因缘际会。

李世民和李元吉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父亲是唐高祖李渊。在儿子堆里,李世民排行老二,李元吉比李世民小五岁,排行老四。

公元602年,李渊当时还是一名隋朝官员。有一天,一个看面相的书生路过李家,便对李渊说道:“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书生见到4岁的李世民时,他紧接着又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听罢,心里美滋滋的,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他将“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李世民也确实聪明果断,在父亲的培养下,他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还擅长骑射,文武双全。

李渊也挺努力,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鼓动下,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父子同心,攻入了长安,终结了隋朝。

第二年,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秦王。

相比从小就获赞“吉人天相”的李世民,李渊的四子李元吉的童年就悲催得多。

李元吉刚一出生,就因为长相问题,遭到了生母窦皇后的厌弃,便命侍女将其抛弃。

要说李元吉也够倒霉,好不容易来一趟人间就秒变“弃婴”,当时李渊也不在家,侍女只得窦皇后的命令,将襁褓中的李元吉带走,幸运的是,这位叫做陈善意的侍女心地善良,她没有将李元吉丢弃,而是偷偷带回家抚养。

等李渊完职回家,侍女便将这件事如实禀告,李元吉才得以重新回到李家生活。

不过这个侍女并没有因此事换来李元吉的知恩图报,相反却被成年后的李元吉迫害致死。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后,李元吉也被受封齐王。

李元吉性情骄侈,爱好打猎。他曾经说:"我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打猎"。猎杀时不仅践踏农田,射杀家禽,还纵容手下抢掠百姓财物,使得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619年,刘武周向南进攻汾州、晋州。李渊便令李元吉镇守并州。也正是因为李元吉的放纵失职,在敌军来袭时,他居然带着妻妾独自逃回长安,导致并州失陷。

李渊气得公开放话要杀掉李元吉,好在礼部尚书李纲及时劝导,李元吉这条命才再次得以保留。

对比陪着父亲李渊打江山的李世民,李元吉实在是差之千里。此时的李渊,内心最中意的便是二儿子李世民。

两个儿子虽然性格不同,但是兄弟关系倒也无碍。

直到后来,李元吉联合李建成算计李世民,这事像一根刺一般,扎进了李世民的心里。

公元623年,李元吉跟随着李建成,二人“狼狈为奸”。他们招募勇猛死士,收容逃亡罪犯,甚至还勾结后宫妃嫔,又重金贿赂中书令封伦作为帮凶。无中生有地给李世民制造各种罪名。

在长期的挑拨离间之下,李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李世民的负面消息,李渊逐渐对李世民失望,而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父亲心中的地位直线上升。

为了自己的利益前程,李元吉还对李世民动了杀害之心。

有一次,李世民陪同唐高祖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还提前安排自己的护军宇文宝潜伏在卧室,准备暗杀李世民。李建成担心偷鸡不成蚀把米,便阻止了这次暗杀行动。

李元吉不死心,一直寻找着机会,想除掉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和李元吉陪同李渊去太和宫避暑。出发之前,李元吉就向李建成汇报自己的计划:“等我到了太和宫,就派精悍的将士抓住他。把他关进地窖,只开一个洞口递送食物。”

本次出行避暑,碰巧又遇到突厥军队围攻乌城。李建成再次抢了李世民立功的机会,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率军讨伐突厥。同时还将李世民的精锐部队全部都抢夺而去,充实李元吉的军队。

在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陷害下,李世民失去了李渊的信任不说,秦王府的兵马也被李元吉趁机抢了去。一直到听到了二人密谋要杀害他的消息,李世民这才下定了决心,准备开始他的绝地反击。

他向李渊弹劾李建成、李元吉与继母尹德妃、张婕妤通奸偷情,淫乱后宫等罪行。

李渊经彻查,李建成、李元吉勾搭成奸的种种罪行被坐实。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长安城的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场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除掉了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成为了最后赢家。

唐高祖李渊也被迫立李世民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改年号贞观,史称唐太宗。

赢者为王,败者为寇。李元吉的家眷妻妾,全部被囚禁在李世民的后宫。

这些被囚禁的家眷中,便有李元吉的妻子——齐王妃杨氏。

杨氏生得极美,很快就被李世民发现,成了唐太宗的宠妃。

在李元吉生前,杨氏并无子嗣。也正是因为她未曾生子,她才能全身心接受李世民给她的宠爱。

试想,如果杨氏给李元吉生了孩子,那么在玄武门兵变中,她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在李世民的刀下,恨都来不及,又怎么会有后面与李世民的恩爱情感呢!

李世民与杨氏感情甚笃。她还给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李明。

即便如此,这份感情依旧有牵绊。因为杨氏的身份,从头到尾都是李元吉的王妃。她的封号也一直随着亡夫李元吉的变化而变化,从齐王妃到海陵王妃再到巢王妃。

而她与唐太宗李世民之间,也一直是哥哥与弟媳的关系。

说到底,杨氏只能算唐太宗李世民的情妇。

名不正,言不顺。他们的儿子李明,也只能喊亲生母亲杨氏为“四婶”。

为了让杨氏“转正”,李世民想立杨氏为皇后。

结果因为魏征一句话,李世民放弃了给杨氏转正的想法。

魏征说了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什么意思呢?

原来,辰赢是秦穆公的女儿,曾经嫁给过两个国君。也正是因为嫁了两位国君,给国家带来了诸多的麻烦。魏征就是在提醒李世民要以史为鉴。

转正失败、夫亡子死的齐王妃杨氏,于贞观二十一年去世。

那么,李世民对杨氏的占有,究竟是爱情,还是政治呢?

笔者认为,政治考量是第一位。

“玄武门之变”后,东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府李元吉的兵马,一度与李世民秦王府的军队发生火拼较量,后来李世民取得唐高祖的谕旨,才让局势缓和下来。

局势虽然暂时平静了,但是安定人心,也是李世民面临的必修课。

这个时候,东宫和齐王府那些残余的家属女眷,便是李世民用来体现仁政的最好机会。

这些亲眷,对李世民无法构成威胁,所以完全没必要手刃她们。于是李世民便将她们纳入后宫,不仅可以为己所用,还能体现自己的仁慈,一举两得。

而这些女眷中,只有杨氏脱颖而出。

杨氏虽然是李元吉的王妃,但是她来头也不小。她还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怎么说都是属于名门望族。

李世民新帝上任,灭掉了反派势力后,他的江山更需要支持的中坚力量。杨氏作为杨家的一员,在朝廷中,杨氏家族的力量也不小。为了大局的维稳,李世民与杨氏交好,不亏。

于是,智慧的李世民,娶了绝色美女,满足了自己低级的欲望,也争取到了杨家势力的支持,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其次,杨氏本人的美貌所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杨氏是出了名的美女,在贵族王侯间,其美色广为人知。

史书上并没有对杨氏的美貌过多描写,但是李世民从众多女眷中看中了杨氏,也足以证明杨氏的风采过人。

李世民虽说是高高在上的一国之主,但是爱江山也爱美人,实属男人本色。

所以他看到美女杨氏后,便毫不犹豫地将她纳入后宫,而且还十分宠爱她。甚至愿意为了她打破常规。

如果杨氏姿色平庸,见过美女如云的李世民,也不会如此厚待一个“寡妇”了。

其三、社会风气的影响。

隋唐时期,由于隋朝统治时间过短,北朝的影响并没有消除。在北朝贵族里面有一个传统可行的官吏,那就是将对手的女眷俘虏,纳入自己的后宫作为妾室。

另外,唐朝的开放风气。男女之间都比较奔放不羁。在现代人看来,这种兄娶弟媳的做法实在有悖人常,但这个放在唐朝,压根儿就不是大事。

所以说,李世民宠幸杨氏,并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的最终选择。

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红军一直在与自然及敌人抗争,转战万里,最终到达陕北,后来将这一伟大的奇迹称之为——长征。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是由毛主席指挥的一次灵活机动的战役,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追捕,主力部队前进到云贵川的交界地带,在向昆明虚晃一枪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突然北上,欲取道金沙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此时的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当红军从云南转道北上之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会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但他无法判定红军会从哪个渡口过江,所以他命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

蒋介石想在金沙江歼灭红军的企图也并非没有根据,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难以架浮桥,渡过金沙江只有通过船只,所以蒋介石命令所有渡口收缴船只。即使红军有船只,只要在北岸的川军进行阻击,那么红军渡河也将非常困难,而只要红军的动作稍作迟缓,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军则非常危险。

蒋介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刘文辉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得知蒋介石要求他守卫金沙江北岸时,他考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

而我红军在决定北渡金沙江之后,兵分五路,其中红五兵团和红九兵团为掩护兵团,红一兵团从龙街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从洪门渡口渡江,军委纵队从皎平渡渡江。结果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虽然都化装成国民党部队,但是国民党早已经将两地的船只清空,红三军团架桥渡过一个团之后,桥就被冲垮了,两路都无法渡江。

我军委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连夜翻山越岭180里,偷偷的到皎平渡,然后他们发现了有过江打探的探子带过来的两条船,他们很快控制了这几个探子。接着他们乘着夜色乘坐两条船到达了北岸,北岸的守军还以为是探子回来了,结果被我军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由于川军将主力都放在了后面的会里和西昌,江边的队伍太少了,所以红军很快控制了整个皎平渡,并找到了五条船。此时一共七条船,成为了红军最后的希望,刘伯承司令员到达金沙江岸边之后,他叫来了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干部团不畏疲劳,继续前进,赶到距离皎平渡约三十里的通安镇。

通安镇直接关乎红军渡口的安全,当时川军听说红军从皎平渡渡江,所以派遣部队前去阻击,出发的目的地也是通安镇,结果当川军到达通安镇的时候,红军刚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通安镇,一举将川军击退,保证了皎平渡的安全。

后来中央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全部从皎平渡渡江,刘伯承司令员就站在金沙江边指挥渡江,在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已经对渡江的部队进行编号,对所有的人马进行排序。所以当部队到达江边的时候,三万人就这样有序的进行渡江,一共七天七夜红军全部渡江完毕。

此时自作聪明的刘文辉依旧命令部队驻守会理和西昌等地,实际上若他们将阻击军队放在金沙江边,以依靠金沙江的天险,对红军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当红军北上时,刘伯承司令员依仗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沿途的很多川军都直接放行。

到达西昌时,朱老总下令《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川军重点防守也成为了无用之城。

刘文辉此次放弃放弃渡口守卫城池的做法,让红军轻松占据金沙江的渡口,成功摆脱了国民党追击,而川军重点防守的城池,红军则一一绕过,不与之发生冲突。刘文辉的此举,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刘文辉事后上报蒋介石说,由于西昌城防组织的好,红军不战而逃。不知道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会作何感想,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刘文辉如何与红军死拼,虽然红军会收到损失,但是刘文辉也一定会实力大损,那么他就逃不过被蒋介石兼并的命运,这样看来刘文辉是明智的自保。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就是蒋介石,因为他一直搞那种顺手牵羊,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早已经让其他军阀失去了信任,所以才有今日的局面。

都做一些什么事情?

太监要做的事很多,有一件都不好意思,简直是美差,皇帝只能气得干瞪眼!

说到太监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那是古代皇宫里面一群特殊的人,是专门替皇家干活的,想要成为一名太监,就必须要遭受到宫刑,从此失去了男性的生育能力,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为了讨生活才出此下策的,毕竟这个职业是再也不能传宗接代了,古人又把这方面看得特别的重要

要是谁成为了太监,还会遭到人们的耻笑,同时也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大不孝的

那他们为什么要做太监呢?皇宫里又为什么要设置这一个特殊的职业,还有太监具体是做一些什么工作的?

在我们看来,太监只是皇宫里面的下人,是专门伺候皇帝、皇后、太后以及各位妃子的,但是太监也有着不同的分工,有些职位甚至会让人觉得他们是艳福不浅,而且也连皇帝也不敢说什么!

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古代特别深重,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入宫当太监?

大家都知道,古人是把传宗接代看得非常重要的,可是为什么还有大批的人愿意入宫当太监呢?而且有一句话叫做伴君如伴虎,太监不但失去了生育能力,做的不好还可能引来杀头之罪

清朝末年的大太监安德海,虽然深得慈禧的宠爱,最终也被杀了,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太监魏忠贤最后也是自杀了,所以在宫里面得势了,最终的下场也可能是很凄惨的

若是作为一名小太监的话,更是让你干最脏最累的活,如果做得让人不满意了,就会遭到辱骂,甚至还会被打,而且悠悠深宫,就像坐牢一样,完全失去了自由,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前赴后继的加入呢?

通过宫刑的方式,才能得到侍奉皇族的这个职位,其实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贫穷导致的,可能这些人不入宫做太监就可能被饿死了,在生与死的边缘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谁还愿意去考虑传宗接代的事情

古代经常爆发战乱,或者因为自然灾害导致饥荒,许多人都被饿死了,入了宫不但衣食无忧,如果得到皇帝的赏识,也可能加官进爵,虽然他们不得干预朝政,但是在这群人当中,还是要分等级的,比如晚清时期的太监总管,他就可以管理所有的太监,对他们来说也是享有了莫大的权利

再说入宫灯当太监的人有那么多,又不是只有自己,因此大家也会跟风,也可以在一起互诉衷肠,因为只有太监最理解太监的苦闷

古代生养的孩子又比较多,没有多余的口粮,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小时候他的家人都被饿死过,为了避免饿死了,于是很多人就去宫里面当太监了

哪怕成为了最下等的奴才,也能保证你不会被饿死,甚至连宫女和嫔妃都要巴结他们,接下来就说说太监在宫里面,具体做些什么工作

1、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国事

虽然说后宫和太监不得干政,但是在历史上,后宫和太监干政的现象非常的多见,唐朝时期还直接诞生了一个女皇武则天,汉朝时期的吕后,甚至想把刘姓的天下改为吕姓,到了晚清时期更是有著名的“垂帘听政”,慈安跟慈禧太后一直在背后指挥着同治皇帝

太监参与朝政的现象也是很多的,比如秦朝时期的赵高,他是直接获得了实权的,因为得到了秦始皇的赏识,因此可以说是权倾朝野、目中无人,秦始皇驾崩之后,他还跟李思勾结在一起,把公子扶苏给逼死了,然后伪造诏书,扶持胡亥继承帝位

秦二世时期,赵高更是呼风唤雨,不仅仅再是一名太监而已,直接升为丞相了,所以说成为一名太监,不仅仅是打杂而已,如果得到皇帝的赏识,还可以帮着他参与国事,因为服侍皇帝的太监,很可能会成为他身边的大红人,因此得到信任,皇帝有什么烦心事了,还要让他们来排忧解难

太监又特别的会哄皇帝开心,所以在历史上一些大太监,直接参与国事的现象也不少见,大臣也是敢怒不敢言,因为他的靠山,可是皇太后或者皇帝啊!

除了赵高以外还有明朝时期的魏忠贤,清朝时期的李莲英,都可以说是当朝最红的太监了,这些大太监得到皇帝的重用,还会给他们赏赐金银财宝,甚至还会送给他们一些美女,然后就娶回家了

不过这种情况十分的罕见,毕竟他们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就算是一些能够娶妻的,但是也不可能有子嗣了,所以过门的妻子也跟仆人差不多

不过能参与朝政的只有皇帝或者皇太后身边的大红人才可能有这个权利,那么一般的太监在宫里面,又是干什么呢?

2、伺候皇家一族

那肯定是伺候皇族,服侍是他们的饮食起居,服务的对象,除了皇后、皇帝、皇太后,还有妃子、格格、公主一干人等,比如跟皇家人端茶递水,服侍上厕所,倒马桶,帮太后捶背、捏腿等等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朝时期,一些普通的御前太监,一天要干些什么工作,他们也是分为三班的,上早班的要起得很早,可容不得你睡懒觉,要服侍皇帝穿衣、洗漱,首领太监还要过来给皇帝请安,太监的分工很多,需要做到各司其职

然后还要伺候皇帝吃早餐,吃完早餐以后皇帝就要出去透透气,散散步,皇帝走到哪里,太监就要跟到哪里

等到吃饭的时候,御膳房的人把饭菜送过来,太监们也要伺候着他吃饭,太监们需要站到桌子旁边,把这些菜一个个地传到皇帝的面前,服侍皇帝吃完饭之后,上早班的就可以下班了,论到了中班的太监来接替

接班的太监们,也是皇帝去到哪里就跟到哪里,吃晚饭的时候也要伺候着他,而且清朝时期的皇帝还有翻牌子的规定

吃完晚饭太监们就会把牌子抬上来,皇帝喜欢哪个妃子,就把刻着名字的绿头牌翻过来,然后御前太监,就会吩咐外面候着的小太监去请妃子,这些太监要帮妃子宽衣解带洗澡,洗完澡之后还要用被子包裹起来,抬到皇帝的寝宫,然后退到门外守候着

虽然他们贵为皇帝,但是不能为所欲为,不但不能跟妃子过夜,甚至还有严格的时间规定,时间到了,妃子还没有出来,太监就会催

哪怕此时的皇帝非常的愤怒,也不能处罚太监,只能气得干瞪眼,因为这可是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写在最后

所以说太监不但要干一些重活体力活,还有服侍妃子洗漱之后,扛到皇帝的身边,这样就跟妃子会有亲密的接触,但是皇帝也不敢说什么

而且宫里面的太监跟宫女,是最低等最寂寞的人,他们往往会组成夫妻在一起生活,这就是“对食”

也许有人会说,已经有很多的宫女了,为什么还要太监呢?那是因为男人有天生的优势,比如个子高、力气大,能干许多宫女干不了的活,所以也太监在古代是非常受皇家欢迎的!

清朝敬事房是怎样的机构?

敬事房就是一个专门为帝王私生活服务的机构。

敬事房,相当于现在的会所酒店,太监总管是大堂经理,太监是服务员。承担了帝王从衣食住行、到吃喝嫖赌的重任。为帝王的生活提供360度无死角式的全方位服务。同时,你也可以理解为:敬事房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总之,除了不参与政事之外,皇帝所有的生活均属于他的工作范围之内。

吃喝嫖赌及出行住宿,无所不管,无所不包。

是皇帝在生活方面,全方位的私人管家、机构。

在明朝之前,并不存在敬事房这个机构。它是清朝时期的产物,诞生于康熙十六年。

设立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宫内的太监,预防出现太监干政。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辙,走上明朝灭亡的老路,因而设立的一个机构。

说起“太监”二字,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汉朝及明朝,汉朝的“十常侍”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这都是红极一时的名人,是集万恶于一身的名人。

祸乱朝政、欺上瞒下、横行乡里....所有的贬义词,用在他们身上,都不为过。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鉴于历史上这些宦官篡权的问题,曾经严令宦官参政,并立下祖训,让后世的继承者遵循。

朱元璋,是有先见之明的,可惜的是,他的子孙太不争气了。

在使用太监顺手之后,逐渐地沉迷其中,就如吸食鸦片一样,再也戒不掉了。明朝也就这样被“太监”的残毒,侵蚀都越来越虚弱,直到走向毁灭。

俗话说:“最清楚自己的不是自己,而是你的敌人”,清朝作为明朝的埋葬者兼继承者,对于明朝的缺点,那是了如指掌,对于宦官的为害,也是忌讳莫深。

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城后,设立了内务府管理诸多皇事,明朝的太监走下了神坛,再也不复往日风光。

但太监这个职业,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特殊性,整天环绕于帝王身边,积聚于后宫之内。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没能抗住太监的诱惑。

但是到了清朝,顺治帝竟然也没有抗住诱惑,这是让人非常吃惊的事情。

顺治十一年,因内务府事务过于繁重,再次如明朝诸位帝王一般,将目光投向了太监。

逐渐裁撤内务府,改设立十三衙门,沿用了明朝的旧制,由太监管理皇宫大内事务。

消寂一时的太监再次从幕后走上了台前,他们的春天来了。

虽然,顺治帝也学者朱元璋立铁牌警示后人一样,在交泰殿内也设了一个铁牌,上书:“.......以后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属托内外衙门,交接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凌迟处死。”

但是权利的斗争,一张铁牌又哪里能够管住。朱元璋设立过,但最先破坏规矩的却还是他,率先做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

这就是一个毒药,想要不让自己被侵蚀,唯一的方式就是远离,或者彻底将它关在笼子里。

所以,接下来,顺治面临的事情,就又恢复到了明朝时期;陷入到了,外官与内官争斗的大戏之中,虽然不如明朝激烈,但也出现了越演越烈之势。

历史上的事情,就是如此巧合,明知这是危险动作,但总又是谜一样的自信,认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顺治就是这么一个自作聪明的人。

如果顺治帝还能继续掌权五十年,也许清朝就会成为明朝的翻版,而不自知。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时间,五年之后,顺治帝病逝。

病逝之后,将皇权分散交付给了索尼、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手里,康熙继位后,虽是九五之尊,但却成为摆设。

太监也就变相地远离了皇权,不知这是幸事,还是不幸。

随着鳌拜的崛起,太监们的春天直接跨越了夏秋两季,迎来了寒冬腊月。

但是,更寒冷的还在后边。

康熙在亲政之前,没有权利,也体会不到太监带来的便利,他成为了一个“纯洁的人”。同时也随着他不断学习管理国家经验的成熟,建立了全新的世界观。

明末的教训,让他时刻不敢忘记。况且,他也是事事均在攀比朱元璋,在他的认知中,朱元璋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帝王,但他却从不服输。

无论是武力收复台湾,还是西征准格尔,在祭奠明孝陵的时候,他告诉朱元璋:“你的子孙不行,我也比你强”,这就是他的潜台词。

朱元璋做过的,他要做;朱元璋没有做过的,他也要做;朱元璋做得好的地方,他要做得更好;朱元璋没做好的事情,他会做好。

这,便是康熙。

而对待太监这件事,就是朱元璋没有做好的事。所以,康熙帝他要做好。

康熙十六年,就取消了,顺治帝时设立的“十三衙门”重新组建内务府。这是在挑战顺治帝,更是在挑战朱元璋。

自此,太监成为了内务府所管辖的一个职责部门,宦官的残毒被彻底关进了牢笼之中。一个全新的机构“敬事房”诞生了。

“官不过五品,人不过三人”这成为康熙帝时的常态,虽然在雍正帝时有多提升。但在乾隆时期,再次颁布法令:“官不可过四品”,并永成定制。

这个规矩被满清的子孙一直延续遵循,严格执行着这个法令,这也是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之乱”的原因所在。

直到,慈禧这个外姓人出现,鉴于某些政治上的需求,再次放开了太监权利的牢笼,李莲英被授二品衔。但已是秋后黄昏的满清王朝,乱,还能乱几天呢?

敬事房,就这样伴随了满清王朝的一生,被关进了牢笼之中;远离了朝政,也只能从事宫内太监的甄别、调度、赏罚、礼仪、外库钱粮、巡防等事情。

此外,还有日常最重要工作,便是照顾皇帝的衣食住行及健康情况,其中包括皇帝的房事的时间、状态、情况以及各宫嫔妃的受孕、生育、月事等等,一些皇家私密的工作。

并做详细的记录,以便查询。当然,还会有有些花花草草的日常杂事,也就没法一一表述了。

ENT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