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柯尔特,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2023-10-22 19:10:03 133阅读

黄金柯尔特,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冷门枪械?多了去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抗战那会别说军工业了,工业都差日军一大截,而八路军的工业生产能力更是差。

黄金柯尔特,抗战中我军有哪些冷门枪械

老话说得好,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那会儿只要是能击毙日军的东西,他就是好武器。

当时民兵自卫队为了保护老百姓,有拿着秤砣去巡逻的事。

秤砣对步枪?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但这种事还是发生在我们抗战时期。

简单地说一下这件事。

在江苏省的淮安市,下辖有一个金湖县。这个县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周总理给定名的,象征这个地方日出斗金。

不说别的,县里有三个湖环绕,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所以金湖县光水域面积就达到了四百二十平方公里。

地方好,日本人也知道,他也想要占据,八路军战士肯定不答应。

抗日民主政府在当地建立了,而日伪军就时不时地来扫荡,对当地进行掠夺,甚至是焚烧粮食,想要给根据地制造粮食短缺的现象。

我们当时面对的敌情相当严重,根据地和日伪军建立的伪政府仅仅隔着一条河而已,除了日伪军之外,还有国民党顽固派,土匪,湖匪的破坏。

而当时八路军在当地的防御力量也弱,至于武器别想了,根本做不到人手一枪的程度,所以没有办法的自卫队的队员出去巡逻,有些人只能拿上一颗秤砣去执行任务。

因为这个秤砣的原因,还被人们称为秤砣队。

当时根据地为了解决枪支的问题,就想购买一批。

但市面上最贵的德国造四百元,最便宜的英国造也得二百八十元,中正式步枪是三百一十元。子弹便宜一点,八十五元一百颗,贵的九十元一百颗。

以德国造四百元一支为例,就需要普通人二十个月不吃不喝积攒下来的钱,才能购买得到。

所以在抗战时期,手里能有一支开火发射子弹的武器就很不错了,不会讲究什么冷门不冷门的。

不过题主既然问了,我们就介绍一些冷门武器,看看当年抗战时期的艰难。

冷门武器。

怎么说呢?其实早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红军的时候,就很注重兵工厂的建设。

比如1931年的时候,就已经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里建立了兵工厂,此后各个根据地也相应地建立了兵工厂。

其实当时叫兵工厂还真就算不上,最多也就是一个个的修械所,将缴获过来的武器进行维修。

不说别的,就说1931年十月份,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示下,成立的官田兵工厂。

这个兵工厂成立之初,就只有三样东西,四座大铁炉,三百多把老虎钳和锉刀。

所以说这些兵工厂,如果要说制造的话,也就是造些枪弹,手榴弹,地雷,甚至是长枪和大刀片子。

而进入到抗战时期的兵工厂,是在这些修械所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集中成立的。

但成立之初,也没有太拿得出手的东西,比如火药,世界各国制造武器的火药都是无烟火药了,我们还在使用黑火药。

其实这些黑火药的制造,也都是民间制造烟花的匠人们传下来的手艺,威力谈不上有多大,但有总比没有的好。

为了提高火药的能量,光靠这些显然是不行的,后来八路军就找到了各大院校,寻找这方面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撑,甚至这些专家个人会通过敌占区的层层封锁进入到根据地,为当时的兵工厂改进技术。

最终我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合适的火药,而制造火药的器具和原料,在当时是不可能直接获得,只能找各种替代品。

说出这些替代品,你们都不会相信这这些东西可以制作火药,比如皮球的内胆(搓火药防止静电),殡葬用品(锡纸),中药等等。

不管怎么说,大量的复装弹药,使用这些提高了能量的火药之后,威力总算是提升了。

弹药比较简单,也没什么冷门的,而手榴弹真有冷门的。

马尾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的比较多,它长的相当的奇特,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流星锤一样。

前部是一个圆圆的弹体,在弹体的后边是一条长达七百毫米到九百毫米的麻绳。

因为采用的是触发引信,使用的时候,只要抓住麻尾抡圆了丢出去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马尾手榴弹,它的头部弹壳和卵形手雷很像,直径大约是五十五毫米,外表有预制的小槽,再加上是铸铁制造,只要发生爆炸,效果还行。

但在实际使用之后,效果并不好。

因为遇到树林比较多的地方,马尾手榴弹丢出去之后,就会挂到树枝上,并不会爆炸,或者掉到比较软的草地和泥地里,也不会触发爆炸。

这种马尾手榴弹在革命战争时期,使用得比较多,到了抗战时期,大部分都开始使用木柄手榴弹,但马尾手榴弹在一些地区还有使用。

至于木柄手榴弹初期使用的时候,也有很多麻烦。

第一个就是火药的威力不够,毕竟当时使用的是黑火药,一炸两半,或者干脆冒一股黑烟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更糟糕,黑火药变潮,根本就炸不了。

不过随着工艺的提高,火药品质的提升,到了抗战后期,木柄手榴弹的制作都有了一个标准。

比如规定,手榴弹的弹体长度是二百八十三毫米,木柄长度是一百五十三毫米,弹体的外直径是五十六毫米,内腔是五十毫米,装药量是一百克,延期引信保持在四点五秒,至于碎片最低也要保持在四十片。

到了1944年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制作出碎片达到一百片的手榴弹了。

这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

我们甚至于可以利用轨道钢,制造步枪,在枪管里边拉上膛线。

在1939年的时候,陕北茶坊兵工厂,就制造出了第一支陕甘宁边区的步枪。

一开始这支枪被叫做无名氏步枪,后来定型叫做新七九式步枪。

在当时一个月就可以生产出三十支。

而黄崖洞兵工厂,制造出了五五式步枪。

这支枪是以汉阳兵工厂仿制的八八式毛瑟步枪为样板,再参考M1888式毛瑟步枪(也就是老套筒),制造出来的。

这支枪的膛线有四根,射程最低是二百五十米,最高可以达到三百五十米。

别惊讶五五式的射程会是一个范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当时制造枪械基本上都是手工制作的。

其实在抗战后期,我们可以制作出,适合自己的步枪型号了,很多人不知道,原因还是因为受制于手工制作,产量小。

比如在1940年的七月份,为了适合游击战的要求,我们又在五五式步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衍生型号八一式步枪。

八一式步枪比五五式短了不少,但射程增加了不少。

在这一年,晋绥军区还制造出了四六式步枪。

这还不算,在1945年的时候,晋绥兵工厂二厂,还成功研发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半自动步枪。

这款枪是在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基础上改进出来的,这款枪的初速度比较高,达到了八百米每秒,比原版的美国半自动步枪的射程要远,当时一共生产了九支。

而这款枪后阿里就被正式的命名为向应式,原因是在这支枪研制成功的时候,一二零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病逝。

也是在这一年,我们的胶东军区兵工六厂,按照沈阳兵工厂和日本的三八大盖,成功研发出了四五式步枪和四五式马步枪,标尺射程达到了两千米。

其实在当时八路军仿制的轻机枪也是有的,一共有三种。

第一种是在1941年一二零师修械所按照哈奇开斯轻机枪制造的,当时造了十挺。

第二种也是1941年的时候制造的,是胶东兵工三厂,按照捷克式轻机枪进行仿制的。

这款仿制的捷克式,从1941年的六月份开始生产,一个月最少可以生产三挺,多了的话会有十挺。

第三种,就是仿制了日本的九六式轻机枪。

所以话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随着战争的时间拉长,我们制造武器的技术也在进步中。

因为受到机械设备的限制,产量不多,但绝对在一步步的迈进中。

我们可以想想当时的环境,一开始就是几把钳子,几个铁匠炉子,我们硬生生地让这些东西发挥了作用,在他们的基础上打造出了现代化的兵器。

掷弹筒

我们知道日军的掷弹筒不错,但很少有人知道,当年我们也研制了掷弹筒,而且后期的掷弹筒要比日军使用的要好上很多的。

比如1942年的时候,晋绥军区嗦牛沟兵工厂,研发出来的掷弹筒和日军的掷弹筒进行过对比试验。

日军掷弹筒的命中率是65%到85%,我们的呢?达到了75%到95%。

当时这款掷弹筒被命名为鼎龙式掷弹筒,因为制作这款掷弹筒的两个人,分别是温成鼎和吴奎龙。

这一说起就停不住,本来题主说的而是冷门,但这些看起来不像冷门,不过不管是冷门还是不冷门,都是我们军工人员,一步步的从简陋到精良的一个过程。

而简陋何尝不是冷门呢?

接着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件大杀器——地雷!

当时我们制造的地雷多了去了,什么西瓜雷(一种铁雷,样子像西瓜),双耳雷(地雷的侧面有两个耳朵一样的铁环)等等。

这里边最有意思的就是铁壶雷,因为当时对日军的爆破运动展开之后,制作地雷的材料就比较少。

于是当时的群众就把自己家里的铁壶也拿了出来,军工人员干脆就在铁壶里塞入炸药,装上发火装置,用木塞封口,当地雷的使用了。

材料短缺的地方,甚至还发明了用石头制作的地雷,叫石头雷。

其实石头雷的制作也简单,就是在石头上掏个洞,塞入一些炸药,再装个爆发管,简单地用黄泥一封口,拉条引线出来,这就成了。

当时关于制造石头雷的方法,还被编成了歌谣传颂。

还有瓶子雷,显而易见就是用玻璃瓶制作的雷,这种雷已经不是地雷,算是手榴弹的一种,使用方法和手榴弹一样。

为了爆炸瓶子雷的威力,平时保管的时候,在瓶子上就事先涂上一层胶。

再有就是,我们在电影《地道战》里看到的发丝雷。

据说在晋察冀军区下辖的北岳军区,有一个叫李勇的爆炸大王,带着游击小组,一共击毙日伪军三百四十六个,炸毁汽车二十五辆。

所以东西不在好不好,只要能击毙日军就是好东西,日积月累下来击毙的日军也不少。

再有就是手枪。

有一款手枪叫单打一,我们看《地道战》的时候,里边的民兵队长高传宝使用的就是这种枪。

这种枪的长相很不好看,做工也粗糙,只能打一发子弹。装弹的时候,还得向下压握把,撅开枪身,用木棍把里边的子弹取出来,才能重新装弹。

枪管特别的奇特,用铁条盘成,口径也是五花八门的,有发射手枪弹的,也有发射步枪弹的。

这把枪威力不咋地,使用麻烦,但胜在零件少,一个铁匠炉子加一名铁匠就能打造,所以这款枪在抗日初期,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毕竟只要手里有枪,哪怕是一发子弹,也能消灭敌人,再从敌人手里获得更好的枪支就会方便很多的。

怎么说呢?其实在解放战争初期,一些地方上的工作队和民兵还有使用这种枪的。

因为这款枪使用的比较广泛,所以名字也多,什么单打一,独角牛,撅把子,独撅子,震天雷等等。

其实手枪的制造,我们后来也可以制作出更加好的。

比如在1938年,晋察冀军区的修械所,就制造出了一款半自动手枪,名字叫八音子手枪。

样子比单打一要好看一点,但和原版的手枪比起来,还是不好看。

再有就是各种土枪土炮了。

比如用榆木树干制作的榆木炮,这东西听起来好像不怎么好,但冲着日军的碉堡炮楼来几发还是很不错的。

当年白洋淀里的雁翎队使用的小型土炮,也是很不错的。这东西说是炮,其实就是放大版的土枪,是当地猎人狩猎使用用的。

装上大半截的铁砂,一打就是一大片,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可以说是弹无虚发。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47到底能不能当武器使用?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世界上的黄金枪,其实只有两种。

上图是卡扎菲的黄金手枪。

第一,镀金枪。

大部分金枪,其实都是镀金的。

也就是在枪械外面镀上,厚厚的一层黄金。

这样一来,枪械不但可以正常使用,也会表现得富丽堂皇,相当威武。

这种镀金枪,将实用和炫富融合在一起,还是很牛逼的。

第三世界的独裁者,大部分都有黄金枪,有的还有私人黄金枪库。

其中,阿拉伯人对黄金特别有好感,阿联酋、沙特等地的黄金饰品非常畅销,黄金枪也很受欢迎。

上图是萨达姆的黄金AK

第二,真的黄金枪。

自然,黄金是不适合作为武器的。

抛去价格不谈,黄金的质地太软,很容易变形,这是枪械的大忌讳。

另外,黄金的熔点太低,只有1064度。

而如果自动步枪连续扫射,枪膛内部瞬间最高温度也会达到近千度。

如果枪,尤其是枪管等核心部件采用纯金,枪械是非常危险的。

一旦枪管有变形,必然引起各种故障甚至炸膛,导致使用者受伤甚至死亡。

所以,纯金枪是不能真正开枪的,多是作为单纯的工艺品,礼品枪。

但既然是枪,如果不能开枪,岂不是玩具。

所以,由此出现了枪管等核心部件不是黄金但进行镀金,但其他次要部件是纯金的情况。

这就是半纯金枪,也是相对比较常见的。

其实,真正有金枪的人肯定是大哥级人物,他们很少开枪的。

但是,无论纯金枪或者半纯金枪,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重。

黄金的重量远远超过其他金属,导致黄金枪非常沉重。所以,我们看到的黄金枪基本都是手枪。偶尔有黄金自动步枪或者冲锋枪,也都做成短款。

为啥?长宽黄金枪,你能拿得动吗?

荒野乱斗星光商店所有皮肤?

1.粉红佩佩 价格:500星光

2.校花艾魅 价格:500星光

3.暗夜机甲黑鸦 价格:10000星光

4.暗夜机甲金鸦 价格:50000星光

星光皮肤五:蓝鸢塔拉 价格:500星光

星光皮肤六:黑兔潘妮 价格:1000星光

星光皮肤七:亡命徒柯尔特 价格:500星光

星光皮肤八:黄金机甲阿勃 价格:50000星光

有哪些评价特别差的武器?

二战评价差的武器很多,有些武器虽然后世评价很差,但当年还真不一定被骂差。比如恶名满网的歪把子机关枪,什么二货弹斗、开枪先挤油、子弹不通用等。这些有的确实是当年的问题,有的则是网络误导。

实际上真正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当年恶名并不大,许多老兵还特别喜欢这种武器,那个被现代人诟病的供弹机构,在当年熟练的老鬼子手中可以持续的爆发火力。,

当然,日本的王八盒子那是真差,是南部麒次郎一生的诟病,自杀都能给自己整身汗。

除了这些,我们再看看别的遭遇差评的武器。

M4谢尔曼中型坦克

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曾经收获了非常多的差评,尽管该型坦克在北非的战斗中表现的还不错,但一踏上欧洲战场,谢尔曼就遭遇了大群德军装甲猛兽的胖揍,被打得溃不成军,传下了一代打火机之名。

当美军装甲兵遭受到几次惨痛的伤亡后,士兵们对M4吐槽满满,具体表现在M4脆弱的防御、一打就着的汽油机、过于高大的车身等问题上。

然而美国的将军们却坚持认为M4是辆好坦克,它的装甲不比别人的薄,它的泛用性很强,能适应各种升级改装,还很好维护维修,也能快速的从工厂里生产出来。

这场将军与士兵的争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美军在后期安排了新研制的M26“潘兴”重型上场,好让对M4越来越失去信心的士兵们闭嘴,但很快战争就打完了,所有的谢尔曼坦克都在短时间内淘汰,不少被卖了出去,参加了中东战争,然后也收获了以色列人的差评。

英军“黏性手雷”

英军的74号黏性手雷是一种紧急开发的反坦克武器,为的是帮助敦刻尔克撤退后丢盔弃甲的英军增添应急的反装甲能力。

这款武器说实话设计得有点脑残,74号手榴弹的内核是个灌满硝酸甘油的圆玻璃罐,外表则裹上了蘸满强力胶的织物。使用时先要通过拉针剥掉外壳漏出粘胶,然后再拉开它的引线,此时你有5秒的时间将之粘贴并拍碎到德军坦克上去。

因为攻击方式不靠谱,再加上强力胶在不满灰土的战场上粘坦克不凑效,粘自己人却一粘一个准,制造了不少悲剧,所以英军用过一段时间后,便打死都不用74号手榴弹了,他们将之送给了澳新军团和自由法军。

日军刺突爆雷

因为美军的谢尔曼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可以像虎式坦克那样耍无双,因此逼到墙角的日军开发了各种反坦克武器,刺突爆雷就是其中一种。

这种武器有个采用了早期HEAT破甲弹技术的聚能爆炸头,后面则连着根1米8的长杆。使用时,鬼子兵只需要对着坦克冲上去,狠狠地将刺雷顶在坦克装甲上,便能将之击穿。

刺突爆雷在“战地”等游戏中表现的极为精彩,日军士兵高喊着“天闹黑卡板载”冲上去,轰隆一声就让载具里的倒霉蛋十八里地外重生了。

当然,坦克固然挨了喷,发动攻击的鬼子也在这种近距离的爆破前非死即残,杆子虽然有1米8,但刺雷的爆破冲击可达10米。

刺突爆雷的原设计并非让士兵拿着往坦克上怼,它原本的意思是可以将HEAT当飞矛丢出去炸伤战车。

但坑爹的设计者丝毫没考虑到,这东西的战斗部重逾5公斤,要在战场上将之当标枪投出去简直做梦。于是无奈的士兵们只好含着热泪,端着刺雷找死去了。

更坑爹的是,有些日军指挥官发现这东西还不错后,开发了许多“新战法”,比如在地上挖个坑,让士兵举着刺雷蹲在里面,引诱坦克过来捅之。

实际战果好不好呢?根据美军的报告:“敌方使用这种武器对我军坦克的攻击,无一例外遭遇了失败”。

二战结束后,越南人民抗法,1946年的河内战役中再次出现了日本刺雷的身影,据说有个叫阮文成的营长抽出杆刺雷打法军坦克,结果戳是戳上去了,没炸……于是,刺雷的事迹被刻到了纪念碑上。

苏联纳甘小左轮

其实苏联也有类似的破枪,苏军二战时采用的纳甘1895小左轮儿就是个坑爹的好手。

在托卡列夫手枪装备前,纳甘1895左轮是苏军最早的制式手枪和指挥用枪,被大量的装备部队,实际上它从沙俄时代就已经在装备了,苏军从1931年到二战结束期间生产这种破枪的数量达到70万支。

如果没有托卡列夫手枪对比的话,纳甘小左轮儿其实也没那么差,这种转轮手枪能安装7发子弹,所以在中国俗称“七星子”。

而且它的弹膛密封较好,没有转轮手枪一贯的漏气毛病,安全性、舒适性都比较好,甚至能安装消音器当消声手枪使用。

但问题也出在这个弹膛密封上,纳甘1895换个子弹简直能把人急死,因为转轮摆不出来,所以只能转过退弹杆和转轮,将空弹壳一发发顶出去,然后再一颗颗的填入子弹。在战场上,这种缓慢的换弹足够要命了。

此外,这款手枪的扳机力极为强硬,据说有小战士扣不动的案例,杀伤力也不够。所以托卡列夫TT-33手枪出现后,人们是死活不爱纳甘老转轮儿了。

为什么北条司被很多人称为画工最好的漫画家?

日本漫评家曾经票选过精英社史上画工最强的漫画家,票选结果最高的分别是北条司、井上雄彦、桂正和、小畑健和鸟山明。

这其中,桂正和和北条司的手法工于写实,人物线条极其细腻,井上雄彦擅长利用泼墨和阴影增添韵味,小畑健在描写人物神情方面入木三分, 鸟山明则是在分镜和人物形象设计上堪称一绝。

不同领域的大师级手法,让我们很难将这些漫画家放在同一标准下比个高下,但如果要论在画工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漫画家,非北条司莫属。

1977年的时候,北条司入学九州产业大学艺术系的设计科,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是,北条司在上大学之前从没受过任何专业的美术指导,却在短短的几年内达到了专业设计师的美术实力,79年还在上学的时候,北条司即兴画了一部《宇宙天使》的漫画,朋友看到后惊为天人,拿去给漫画社投稿,结果就直接入选了当年的手冢奖。

1981年,北条司在《周刊少年Jump》连载了人气漫画《猫眼三姐妹》,被Jump推上了台柱的位置,这时候的北条司,才刚刚大学毕业就成为了日本漫画界炙手可热的大漫画家。

大多数的职业漫画家的出道之路都是极其艰辛的,井上雄彦在连载《灌篮高手》之前,作品屡屡被拒,最后到北条司的漫画工作室做助手才逐渐磨炼出职业漫画家的水准。

小畑健在次原隆二和庭野诚的门下担任助手多年后,才凭搞笑漫画《耍帅爷爷G》出道,但小畑健直到98年《棋魂》的连载才让他名声大振,这时距离小畑健正式出道,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

与北条司同为恋爱漫画两大巅峰的桂正和,81年出道,中间连载了五六部短篇、长篇漫画,但直到89年《电影少女》的推出才熬出头来。

就连现如今影响力更大的鸟山明,当年也是先在设计公司工作,后来半工作边画漫画,最早推出的《奇异岛》和搞笑冒险系列也一直不冷不热,直到《阿拉蕾》正式连载之后才让鸟叔在Jump拿到了顶级流量。

历数日本漫画史上有名的漫画家,除了北条司,没有一个是顺顺利利就能出道的。

说了那么多,只为了表达两个字:天赋

北条司没什么背景,也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那么随便一脚踢开了漫画界的大门。

更值得一说的是,北条司开创了写实的画风,这在之前的漫画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北条司之前,整个漫画界都采用简笔画的画法,没有几个漫画家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琢磨画工,都在拼命赶进度。

但这样的结果是,漫画很难推广出去,受众面非常小,漫画被当成小孩子的产品。

北条司与其他漫画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叛逆且才华横溢,他的作品,不仅剧情引人入胜,人物画的也极其生动细腻。

《猫眼三姐妹》的大热,标志着日本漫画迈进精细画工和受众面更大的人群中去。

北条司画工的出色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异闻录在这里通过北条司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来为大家一一展示。

猫眼三姐妹

漫画第一话的封面就给观众造成了暴击,一个拿着专业相机的漂亮女孩,这在以往的热血系漫画中是很少见的。

从画工上来看,五官部分的阴影比例的搭配得当,塑造出一双具有灵气的双眼,衣服的褶皱,相机的外部零件都细致的表现出来。

为了做一下对比,异闻录找出了与《猫眼三姐妹》同年连载的人气恋爱漫画《棒球英豪》,作者安达充笔下的男女主是这样的。

五官简单的点出,衣服是整体的阴影。

背景也是最简单的构图

通常动画或漫画中人物的五官都是不成比例的,举个例子,《犬夜叉》中的戈薇原本是这个样子的,眼睛占五官的比例非常大。

当我们把她的眼睛按照人类正常的五官比例分配,戈薇就会变成这个样子。

北条司的作品,每个人物的五官比例都是正常的,而且每一张图都很讲究,远景和进景的交汇处会运用平行透视和交叉透视的方法。

三姐妹各有各的特点,大姐来生泪风情万种,时刻散发着成熟女性的韵味;二姐来生瞳清纯可人,俏皮可爱;三姐来生爱干净利落,英姿飒爽。北条司通过服饰、头发、身材比例、五官和具体神情,清晰的塑造除了三姐妹截然不同的不同气质。

漫画的最后,二姐来生瞳失忆了,俊夫这时候已经知道了三姐妹的真实身份,他撕碎了猫眼的标志,转身牵起瞳在夕阳下的沙滩上奔跑……

最后一张图片,将构图的各种元素发挥的淋漓尽致,远景的模糊和平行处理让俊夫和瞳两个人仿佛处在世界中心。

城市猎人

《猫眼三姐妹》是北条司的即兴之作,北条司画了两周就不耐烦了,但《城市猎人》却是北条司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创造出来的,北条司先是放出了《城市猎人—XYZ》和《城市猎人—双刃剑》两个短篇来试水,结果粉丝反馈非常好,于是北条司在85年开始了他的巅峰之作《城市猎人》的连载。

人物细节和背景构图处理的更加到位,最让人惊艳的不是BMW MINI 1275S、菲亚特‧乌诺还有其他高级的豪华房车。

而是男主犽羽獠和他身边小伙伴们持有的各种枪械和重武器,富有金属质感的柯尔特、银色的SMITH WILSON M27、大威力的左轮手枪以及M249等重型班用制式机枪都完美再现了现实中的原型武器。

犽羽獠拆解和组装枪械的动作画的非常细致,经常会用多个镜头进行特写,堪称专业。

北条司将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和对侠盗的憧憬全都注入了犽羽獠这一角色身上,虽然漫画里不乏像槙村香、野上冴子这样的美女,但犽羽獠风流潇洒又富有侠盗精神的形象还是比这些美女们更深入人心。

《城市猎人》比《猫眼三姐妹》更成熟的地方就在于人物形象塑造的更加立体,动感与质感完美融合,搞笑的画面也很丰富。

在《城市猎人》之后,北条司的漫画主题开始从都市冒险转向了家庭,这一时期的画工其实是最成熟且老练的,比如《阳光少女》、《那年的夏天》和《非常家庭》。但这时Jump乃至整个漫画界的热点都在热血漫和搞笑漫上,家庭主题和日常的漫画变得非常小众。

有很多人说北条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千篇一律,都是一张脸,但其实她们每一个角色的五官还有上下半身的比例都有很大的差别,只不过所有元素搭配起来,有种似曾相识的既视感,这是北条司作为设计专业科班出身的绝活,也是专业漫画家的风格。

而且当你看完北条司的漫画作品,你会发现,画工只是他所有表达方式中最肤浅的一个。

诚然,北条司是因为写实的画风开启了人气漫画家之路,但支撑他接近二十年高质量输出作品的,恰恰不是我们所津津乐道的画工,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洒脱不羁的侠客精神。

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后的意气风发,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潇洒,是北条司侠盗江湖的漫画人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