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战记3(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木偶战记3,为何光绪和慈禧死仅隔一天?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得分成两个部分来讲:
一是,光绪帝究竟是怎么死的,跟慈禧太后有没有关系?
二是,慈禧太后又是怎么死的,死之前都干了些啥?
先说第一个问题:
近些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光绪帝之死的文章,但总体而言,无外乎提出了几种假说。再配合近些年对光绪帝头发丝残存的砷化物分析,得出光绪帝其实是死于非命的结论。
而幕后主使,基本也绕不开这么几个人,首选是慈禧太后,其次还有袁世凯,宫内太监等等。
但是,要评价一个人的死因,并不能单纯地从某件事入手,而是要纵观其一生。也就是说,光绪帝之死,并非是一个简单的下毒或者是幕后主使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问题。
一、
同时被幸运女神和厄运之神眷顾,平心而论,幼年的光绪帝其实还算幸福:
虽说慈禧太后的权力欲望很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治帝实在是不成器,或许是慈禧太后对他太多溺爱。导致同治帝的文化水平是所有清朝皇帝中最烂的一个,都十六岁了,还看不懂奏折。
即使这样,慈禧太后还是在他十七岁的时候让他亲了政,即使是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同治帝就把无道昏君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家伙不仅要重修圆明园,还在亲叔苦口婆心相劝的时候动了杀机,甚至大肆撸官,一口气罢免了十几位王公大臣的职务。
这样折腾下去,大清必然玩完啊,所以不仅慈禧太后这么认为,慈安太后也是同样的观点。结果,一收权,这个同治帝脆弱的自尊心受不了了,开始花天酒地,最后染了病,两宫皇太后也只能按照“天花”下药方把他给治死了。
同治帝死了,皇位空了出来,结果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下子就扣醇亲王的儿子载湉头上了。
在我们旁人看来是异常幸运的一件事,但在醇亲王一家看来,简直是要了命了:
“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醇亲王不知所措没什么关系,关键是慈禧太后知道该怎么做,毕竟吸取了前面同治帝教育失败的例子,对待光绪帝,慈禧太后真的用心了。
二、
慈禧太后在照顾幼年的光绪帝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点都没有威严的样子: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是自己的亲外甥(侄子),现在又过继给自己当儿子,还是大清的皇帝,关系到大清的未来,这由不得慈禧太后不关心。
要知道皇宫里规矩森严,有着众多宫女和太监们,能让慈禧太后主动出手照顾的,也就光绪帝了。后来慈禧太后就跟别人诉委屈,其中就提到了光绪帝年幼的时候,自己是如何照顾他的:
比如说光绪帝是自己的亲侄子兼外甥,又那么小,怎么可能不疼他?他身体又不结实,小时候肚脐眼还老是流水,自己也是常给他擦干;不仅如此,光绪帝还胆小,平时也是陪他一起睡,遇到打雷下雨,慈禧太后都是抱着光绪帝睡觉的;还有穿的衣服,读的书,都是慈禧太后亲自给他挑选衣服搭配,甚至手把手教他读书认字。
虽然慈禧太后说的话有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之常情,如果她不喜欢光绪帝,自然也不会选他当皇帝。
而且也不是单纯的为了培养感情,以便更好地控制他,这种理解就真的丑化慈禧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又接连死了老公和儿子,要说她一点母爱都没有,那真是逆了天理了。
谁也不是天生就爱干活的,慈禧太后也是一样,她请最好的老师教光绪帝,目的就是有朝一日他能独立掌权。
毕竟对于慈禧太后来讲,能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已经站在权力巅峰的她只会考虑两件事,一件是身前事,一件是身后事。
三、
慈禧太后大概率会死在光绪帝前面,这是最现实的问题,慈禧太后自然也知道,所以,她是务必要跟光绪帝搞好关系的。
不为别的,就为了生前大家都能评价一句老佛爷吉祥,死后,大家能评价一句老佛爷不容易。
所以,等到了光绪帝该亲政的时候,毕竟祖制在那里摆着呢,慈禧太后也就真的还政给了光绪帝。
这个还政可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是给了一点点权力,大权还是在慈禧太后手中攥着。实际上是真的放出了绝大部分权力,根本不存在光绪帝是傀儡的说法,毕竟慈禧太后都向荣禄讲过:
“我现在也就扎扎花……”
但,希望多大,失望也就多大,就算是光绪帝亲自指挥的甲午战争大败,大清都被打断了脊梁,慈禧太后仍然没有怪罪光绪帝的。而是认为这是亲政之路上必经的坎坷,谁知光绪帝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要变法。
变法,慈禧太后也是同意的,也是让他大展手脚,可惜,慈禧又失望了……
光绪帝就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样,大肆封官又大肆撤官,像康有为这种人,在慈禧太后这种老油子看来就是个胡闹嘛,但光绪帝不这么认为,一下子就给封了六品官。
不要小看六品啊,一个初涉政坛的人一下子就成了六品,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眼看事情不妙,慈禧太后也不过是收回了一二品大员的任免权,还是希望光绪帝能回头是岸的。
四、
慈禧太后真正感受到天塌下来的事件,就是“围园杀后”事件爆发: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光绪帝要变法图强,慈禧太后当然也不愿意让大清衰败,他们两个的意图是一致的。
可是,光绪帝不去请教慈禧太后该怎么一步步变法图强,却想着一些歪门邪道,以为杀了慈禧太后,变法就能成了。
若真是这么简单,慈禧太后都让权十年了,这十年光绪帝都干嘛了,就没整出个子丑寅卯来?
当然,“围园杀后”计划光绪帝究竟知不知情,我们尚且不知,但光绪帝的战略思维绝对是错了。慈禧太后不是他的竞争者,恰恰是他的后台兼靠山,他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而不是跟她作对。
慈禧太后不喜欢维新派,自然有她老人家的考量,光绪帝不去找出根源,反而在维新派的裹挟下越走越远。
炸毛了的慈禧太后震怒了:
“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
光绪帝一下子就傻了,自然不敢承认啊,但怀疑的裂痕已经横在他们俩之间了:
“痴儿! 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
你这个笨蛋皇帝,我是你的靠山啊,你不想着怎么治理国家,反过来却想着怎么治理我?我要是死了,你能镇得住各地方督抚?你能镇得住皇亲国胄?甚至连维新派你都镇不住啊?你这个白痴!
五、
撕破了脸的“母子俩”,是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帝,并非是简单的一厢情愿,更是有满族皇室的胁迫。
但是慈禧太后也清楚,再换一个皇帝,一是自己岁数大了,没有精力再去培养了。二是能选择的人也太少了,有数的几个人选其背后都有强大的背景,绝不是醇亲王奕譞那么好控制的。
所以,最终慈禧太后选择了折中之计,也就是立溥俊为大阿哥,结果,出乎她意料的是,洋人不愿意了。
而且经历了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也意识到自己这段时间是糊涂了,犯了光绪帝同样的激进错误。于是痛定思痛,也觉得这个大阿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于是废掉了他,继续让光绪帝当傀儡皇帝。
刚才也讲过了,慈禧太后身前事基本是定了,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了,但身后事却不得不让她思绪万分。
这由不得她不多想:
历史上女子掌控大权的,也就那么几个,比如武则天,比如吕后。吕后不用说,身败名裂,死后立的少帝刘弘被废了,吕氏家族被连根拔起,政治遗产几乎丢光了。
武则天还好些,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给传了,但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也没有势不两立的矛盾。
慈禧太后就不一样了,毕竟跟光绪帝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一旦自己死在了光绪帝前面。能不能安稳地下葬都得打个问号,至少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就会被推翻,自己的后党党羽也会被一网打尽,后果不堪设想。
六、
不要觉得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实际上有明晃晃的例子摆在前面:
什么唐高祖李渊啊,汉武帝刘彻啊,这些不提,就提清朝皇帝中的雍正帝,他可是传位给了乾隆帝,但是政治遗产呢?
雍正帝留下了那么多给大清续命的规章制度,但是基本都被乾隆帝给推翻了,主要原因还是他站在了老臣那一边。这还不算,连老爷子辛辛苦苦跟曾静合写的《大义觉迷录》,都被乾隆帝给封了。
曾静更倒霉,本来是雍正帝选择的形象代言人,跑到全国各地宣讲雍正帝作为的人,结果也被杀了,等于是全面否定雍正帝。
慈禧太后能不怕吗?
不管怎么说,她可是一个要脸的人,也正因为如此,光绪帝就必须得死在她的前面,不仅要死在她的前面,还得毁掉光绪帝的照片,让他失去存在感。
要知道整个后宫里面,珍妃是广州长大的,酷爱摄影,没事就在后宫拿着照相机乱照。她又是光绪帝的宠妃,结果他们俩的相片却一张像样点的都没留下,这个我之前有写过。
就这样,1908年11月11日,光绪帝喝了一杯老北京酸奶,随后开始大喊肚子痛,接连在床上翻滚了三天,终于一命呜呼了。
随后,慈禧太后马上选了溥仪做皇帝,并且让溥仪他爹载沣做摄政王、光绪帝的老婆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安排好了这一切之后,光绪帝死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随他而去了……
七、
那么慈禧太后在临终前,都干了些啥呢?
在中国啊,有句老话叫: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对于慈禧太后来讲,也是同样适用的,但毕竟是一国太后,73岁时虽然身体也有小恙,但无大碍,算是挺过了74岁生日。
而坏事,就坏在了74岁过生日那天,也就是1908年11月3日(农历十月初十),并由此拉开了生命的倒计时。
实际上在进入1908年夏天之后,慈禧太后的肠胃就出了点小问题,但经过太医的精心治疗,到过生日这天,已经大有好转。
也正因此,慈禧在这一天心情大好,而她本来就爱吃乳酪类的食物,当天过寿,御膳房恰恰又做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糕点,于是她就多吃了一点。
到了去颐和园昆明湖泛舟的时候,她又多嘴,吃了个桃子,这下子坏了大事。要知道肠胃有问题的人,桃子是禁忌食物,不易消化还刺激肠胃。
就这样,午睡过后,慈禧太后觉得不得劲了,开始窜稀,一天就有十几次到几十次之多。到后来,都开始出现了脓血,肚子里实在是没东西可拉了。
八、
其实,慈禧太后是犯了痢疾,这个病在古代确实无药可医,众多太医也是束手无策,慈禧老太太还算是硬朗的,换别人还真挺不了十几天。
即使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慈禧太后还坚持处理朝政,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这边老太后一直窜稀,那边的光绪帝却一改愁眉苦脸的样子,虽然他的情况也不乐观,但比慈禧太后还是要好得多。
有说光绪帝的日记里还记载了自己愉悦的心情,毕竟光绪帝是傀儡皇帝,哪里有什么隐私可言,很快他面露喜色的表现就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中。
都不用老太后发话,自然有人就去替她办事了,于是光绪帝本来稳定的病情,在11月14日那天突然加剧,撑到下午,一命呜呼了。
多年之后,现代科学家检测光绪帝的衣物和头发,确定是砒霜中毒而亡。
解决了光绪帝之后,时间也到了11月15日,慈禧太后起床后,估计也知道自己撑不过当晚了,还特意戴上了当年咸丰帝赐她的耳环。
此时宫里早已乱作一团,那边光绪帝的后事还在准备中,这边慈禧太后也眼看要玩完儿。慈禧太后也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急忙叫人准备材料,准备立遗诏,同时还要再看看之前立的两份懿旨有没有问题。
在这个时间点,两个给太后看病的太医又杠上了,昨天是施焕太医主张用乌梅丸给太后治病,另一个太医吕用宾不同意,而今天则换成了吕用宾主张用乌梅丸,施焕不同意了。
其实,这时候用不用乌梅丸已经不重要了,怎么让慈禧太后安排好后事,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张之洞、袁世凯、载沣、奕劻等七位重臣来到福昌殿,听慈禧太后颁布遗诏。
九、
于是,慈禧太后利用最后时刻,安排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让溥仪入宫继大统,因为之前光绪帝即位的时候,慈禧答应过众臣,等光绪帝有了子嗣,就过继给同治帝。
但光绪帝也没子嗣,所以,没有选择让成年皇室子弟继位,而选择的载沣之子溥仪,让他做同治帝嗣子,兼祧光绪。这个安排,让隆裕皇后很欣慰,哭着说太后没忘了自己,给了自己名分。
事实也确实如此,若是没有让溥仪兼祧光绪的话,就没有隆裕太后了……
第二件事,让溥仪的生父载沣当摄政王,监国。
这个决定也是比较英明的,现有的皇室里面,也只有载沣还算有点实力。当年闹义和团的时候,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就是载沣赴德国道歉。但他坚持大义,据理力争,拒绝跪拜德皇要求,也算是仅有的有骨气皇室成员之一。
第三件事,则是让隆裕太后制衡载沣,就是摄政王在执政时,遇到大事,必须找隆裕太后商量,她同意了,才能执行。
其实,这个安排也是慈禧太后,怕自己去世后,被人挖旧账,用隆裕太后保险。
除了这三件大事安排了,她还对自己的后事,以及光绪帝的后事做了简单交代,询问光绪帝是不是停灵乾清宫,自己不会停在慈宁宫吧?
十、
奕劻反应很快,明白慈禧不想停灵在这里,于是马上说,自然是皇极殿了,慈禧才满意。
最后还为自己进行了辩解:
“谓余垂帘数次,不知者或以为贪权,实则迫于时势,不得不然也。”
在张之洞等大臣将这些记入遗诏后,她又补上一句:
“反观一生,无悔恨之事也。”
此时,周边的太监和宫女已经哭成一团,她又努力睁开眼,安慰大家,让大家保重,自己要走了……
随后眼睛慢慢就闭上了,周围哭声一片,就在大家以为她已经去世时,慈禧太后又突然睁开眼,拼尽全力说了一句: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她这句话其实跟前面让隆裕太后当政,是矛盾的,估计也是病重了,糊涂了。
等安排好了一切,1908年11月15日下午3点,慈禧太后也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跟光绪帝前后去世不到24小时。
就在这么短短两天时间,她干了五件秘事,除光绪帝、立溥仪、设摄政王、树隆裕太后,最后还对自己进行了辩解。
慈禧太后去世时,嘴巴是张开的,旁边的太监按照她的吩咐,将一颗夜明珠放进了她嘴里……
总结:
光绪帝悲惨的一生,是他自己造成的,还是慈禧太后造成的?
毫无疑问,光绪帝的死跟慈禧太后脱离不开干系,但,他的悲剧却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确实是自己不争气,战略上出现了问题,本该联合慈禧的,却走错了方向,战略错了,战术再厉害也是白搭。
另一方面则是时代的错,本来光绪帝可以慢慢学习治理国家的,可惜外部环境不等他啊。刚刚亲政,就像打游戏刚刚出了新手村,结果一下子就碰到了超级大BOSS。技能啥的还没怎么学呢,身上也都是一些初级装备,还勇敢地往前冲,结果让人家一下子就给拍死了。
而从光绪帝死后一天,慈禧太后就跟着他走了来看,在针对毒不毒死光绪帝上面,慈禧太后也是犹豫再犹豫。自己实在是扛不住了,这才痛下决心,当然,是不是她指使的,这也只能是一个迷了。
这也是光绪帝跟慈禧太后一前一后,仅隔一天去世的原因。
80后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一部动画片是什么?
本人80后,国产、欧美、日本动画片各推荐一些。排名不分先后,没推荐的也不代表不经典。只是个人观点。
一、国产动画太多,只列举一些长篇和多集的。
大闹天宫。这个太经典了,语言无法表达。
哪吒闹海。同样的经典,哪吒抹脖子那一段小时候看哭了。
阿凡提的故事。现在脑子里都是动画片里新疆风味的音乐。
葫芦兄弟。葫芦娃,快去救爷爷!还有个续集叫葫芦小金刚。
邋遢大王。这个歌曲大部分80后都会唱吧。
舒克与贝塔。中国最成功的两只老鼠的故事,小时候童话大王能看通宵。
天书奇谭。三只狐狸精把我给气的,替蛋生着急。
魔方大厦。画面是童年的噩梦。
镜花缘。这个是木偶版,还有一个漫画版的也不错,叫哈哈镜花缘,画风清奇。
黑猫警长。破案高手黑猫警长,请看下集的画面期待了多年,终于等来了一个幼稚的电影。
特别车队。中国黑帮动画,后来停播了。求最后四集,网上无种子。
大盗贼。大盗贼霍森布鲁兹老爷,小时候以为是外国动画片,其实是上美厂89年拍的,很喜欢里面的人物。
十二生肖。哥特式风格的动画片,每集死一个动物,小时候看的时候都吓哭了,童年的又一噩梦。
怪老头。好像一共出了三四集,很好看,缺点是太短了。
小兔淘淘的故事。雪孩子,不怕冷的大衣、补票、回声,经典的国产动画形象。
二、欧美动画猫人沃尔特。这个超级早的动画片,还有人记得吗?一只猫总是幻想自己不同的身份去救菲力西亚小姐。
变形金刚G1。经典的一塌糊涂。小时候有个土豪同学拿了一个大力神,同学们各种膜拜。
巴巴爸爸。我只能记住巴巴爸爸,巴巴妈妈,后面从来没听清过。
布雷斯塔警长。鹰的眼睛,豹的速度,熊的力量,狼的耳朵。其实剧情都已经记不清了。
希曼。希瑞的哥哥,国内引进比希瑞晚,感觉人气没有希瑞高。
希瑞。小时候的女神。
大力水手。看这个动画片,让小时候的我们多吃了不少菠菜。
鼹鼠的故事。好像是捷克的动画片,经典的形象,感觉比兔子猪熊好看哈哈哈。
地球超人。环保理念那么早就提出来了,小时候受到不少环保理念的熏陶。
特种部队。我觉得所有人印象最深的竟然是眼镜蛇指挥官,反派的另一种胜利。
猫和老鼠。儿时快乐的源泉之一,还有一个兔八哥也类似剧情。
神探加杰特。会变出各种各样的道具,不过都没什么乱用,每集出来都先坑探长,感觉跟毛利小五郎差不多。
忍者神龟。第一次看是小时候在英语画报上看到的,后来就看到动画片了。那时候非常想养乌龟。
米老鼠和唐老鸭。86版,董浩叔叔和李扬叔叔的配音绝了。
小不点。主角叫丁基,是个冒失的飞行员,具体剧情记不清了。
浣熊的故事。小时候非常喜欢的动画片,浣熊拉尔夫和朋友们阻止土豚西里尔破坏森林,动画片中感受到朋友的温情。
怪鸭历险记。这是最早接触到的吸血鬼题材的动画片,可怜的达寇拉伯爵居然变成了素食主义者,南希小姐的魁梧身材印象深刻。
企鹅家族。黏土动画,超级温馨的企鹅一家。
毛富利-最后一只树袋熊
最后的恐龙丹佛
三、日本动画聪明的一休。小时候碰到问题经常模仿一休,两个指头在嘴里沾一下,再在头顶划圈,不过智商有限,基本上想不出来办法。
大白鲸。亚特兰蒂斯在这里居然是个反派,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白鲸不停地升级变形。最后成了宇宙飞船形态,很炫酷啊有木有。
森林大帝。白色狮子王,其他记不清了。
小飞龙。阿忠来了,阿忠来了。看了这个以后对水母和海马很长时间都非常厌恶。
森林好小子。各种画风的卡内奇,疯癫的爸爸和爷爷,可怜的西多和洛基,笑出腹肌。
七龙珠。这个没什么好说的,经典top1应该没人反对吧。
阿拉蕾。最早的无厘头动画吧。鸟叔根据自己女儿设计的形象,无敌了有没有。龙珠超里又客串了一把,战斗力还是第一。
灌篮高手。灌篮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几首经典的片头片尾曲了,听到前奏就热血沸腾。还掀起了一阵篮球风。
哆啦A梦。小时候叫机器猫、小叮当。做梦都想有一个机器猫陪着。
足球小将。大空翼们的成长之路,日本足球发展得快跟这部动画片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空战记。一抹拉萨!根据印度神话改编的,个人觉得比圣斗士经典。推荐大家看日语原版的,国语配音有点弱。
太空堡垒。国内引进时候叫太空堡垒,日版超时空要塞等三部动画剪到一起了。我最爱的机甲动漫。
圣斗士星矢。打不死的五小强,纱织是女神,也是所有男生的女神。
幽游白书。冥界侦探的故事,最帅的藏马,男生女生没有一个不喜欢的。
新世纪福音战士。先看的漫画,才去追的动漫,地一边看的一头雾水,看了很多点评以后才明白了讲的什么故事。
魔神坛斗士。著名的铠传,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帅的一塌糊涂。
魔神英雄传。这部动画片90后应该看的多吧。好像也叫神龙斗士吧。只看过第一部,搞笑剧情比较多。施巴拉古大师是主要的搞笑担当。
百兽王。美版叫战神金刚。黑红黄绿蓝五头机器狮合体后能组成巨大机器人“百兽王”。话说动画片里怎么这么多五小强组合。
星球大战。星球大战是国内引进时的名字,日本战国魔神,美版迈科瑞一号。记得开场音乐么?麦麦麦麦麦麦……(权衡了一下还是放到日本版里了)
九龙珠。青山刚昌老师的早期作品,也叫剑勇传说,超级搞笑。这发型和小悟空有一比。
中华小当家。看这部动画片能看饿。话说日本人对中国美食文化研究还真是深啊。
樱桃小丸子。温馨的动画片。
花仙子。露露伦伦伦,露露伦伦伦……小时候的女生最爱。
美少女战士。刚看到才知道女生也能变身?!
逮捕令。没有男猪脚的动画,夏实和美心两位女猪脚比男人还帅啊。
名侦探柯南。柯南所到之处,必有大案啊。
城市猎人。同样先看的漫画,感觉动画没有漫画精良,猫眼三姐妹也是,就不贴图了。
高达。钢弹,经典的一逼。日本最成功的机甲形象。
还有两部动画也想安利一下,银河铁道999和宇宙战舰大和号,都是松本零士的作品。不过国内没引进动画。喜欢的朋友可以聊聊。
恐龙特级克塞号。乱入一枚真人电视剧。实在是太经典了啊。山西电视台引进的,而且比奥特曼进入中国早,现在看起来克赛有点呆呆的。小时候克赛头盔可是不次于变形金刚的高级玩意儿。
再次重申,排名不分先后,没推荐的也不代表不经典。只是个人观点。
谁有搞笑的动画片介绍?
阿轩前来回答问题
我感觉还是有许多特别搞笑的国漫的。
《非人哉》一部很好看的泡面番,各种传说中的人物都被萌化,什么哪吒,熬烈,刑天,都变的特别的逗逼。
他们的生活也不再是一味的打打杀杀,而是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常,而这些神仙们来过人间的日常,将引起了各种爆料笑点,其中还有各种梗。
《汉化日记》这部番可厉害了,说着部番之前,我想说一句话,“婷姐NB”。
女主苏莫婷,作为神仙和妖怪诞生之子,仙力和妖力完美抵消。带着一部手机和一只猫(一个神仙和一个妖怪)体验着人间的生活。
这部动漫感觉什么梗都用上了,连cxk的篮球梗都用上了,不怕律师函警告的吗?看完真的是一部超搞笑的动漫,看这个动漫的时候我是从头笑到尾的。特别的无厘头。
《凸变英雄》第一季和第二季也都特别的搞笑,也都特别的温情,第一季主要将的是父爱,一个父亲他的幻想,一开始我以为是一个吐槽搞笑番,当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的各种情节,都是一位父亲保护女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
搞笑带着感人,这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第二季也还可以,该搞笑的时候也搞笑,但是我感觉看到后面的时候还是比较压抑的,极力推荐第一部更搞笑。
《十万个冷笑话》也可不必多说了,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看剧场版的时候,我真的被那只名叫托尔的狗给斗的不行不行的了,“为了北方神的荣耀”。
还有那个百分百空手接白刃的李靖和金刚芭比哪吒,笑梗从头到尾都是,也是一部很不错的国漫佳作。
《罗小黑战记》这也是一部国漫佳作呐,作品的风格也是特别的“中国式”,每集的情节上面也是非常的搞笑温馨,主角罗小黑也是特别的萌。
大家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了,剧场版今年也出了,没看过的人极力推荐这部优秀动漫。
《刺客五六七》现在第二季正在热播中,其中这部动漫的配音也是非常的有特色,以其有特色的港普配音,阿7那句:“今天我就要带她走,看谁拦的住我”,超霸气的。
故事中的每一集也都是特别的温馨和搞笑,这部动漫也出了不少的神曲,比如说是《阿珍爱上了阿强》,《连备胎都不是》等等。
《啦啦德玛西亚》这部动漫以我们熟悉的英雄联盟人物角色,编写了不一样的故事,内容上是也是特别的搞笑的。真羡慕猴子和阿狸的爱情故事,然后后面的超神学院也是比较搞笑的,深刻的记得千万别叫孙悟空弼马温的那一集,信爷也是超逗的。
如何评价国产动画万国志?
良作《灵笼》之后,后起之秀《万国志》又杀入市场,一个是末日题材的科幻风格,另一个是……只更新2集总时长在30分钟左右的《万国志》,至今搞不清楚归属于什么题材。
动漫《万国志》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2集的介绍,实在是比较模糊,总的基本上
被分为了三个小分篇,第一个是孤羊旅店,吸烟女对抗神秘的铁甲骑兵,铁甲骑兵
为什么要追杀吸烟女,故事中没有任何细节透露前因后果,总之和音师男闲聊了一
番之后,铁甲骑兵中枪倒地,分段故事结束。
第二段讲述的是书生和水师总领被困在大海之上谋生的故事,此时已距离第一段孤
羊旅馆的故事已经过去了90年,至今是什么样的世界,也不清楚,生硬的转折之后
就看到书生在和水师总领在木船上闲谈,听之不其所言,画面剪辑的比较频繁,一
会三天前,过一会是三天后,云里雾里,曰其什么?到了第二集的结尾方才知道,
书生和总领莫名其妙的遇袭,船队皆被破坏,只剩下他们两人,而此时神秘铁船又
再次袭来,总领打入了内部,书生沉入了海底,不明生死。只是突然杀入的第二段
分镜,讲的是什么意思?还是让观众自己体会吧,词穷……
第三个分镜是穿插在故事中的脉络,应该是在讲述因“地球自传学说”分为两派,
相杀相斗的故事,赞同的一方守护真理,传道解惑,不赞同的一方认为这是一种邪
说,极力镇压这种异端思想,主线比较模糊,制作方透露的情报又太少,有种刻意
卖关子,又没有卖好的感觉。
以上三个分镜,基本上概况了动漫中所有的剧情,除了动漫的质量比较好以外,没
有什么亮点可言,开头比较长时间的广告,相当生硬和乏味,感觉这部片子的导演
一方面想去讲好这个故事,一方面又想埋下各种伏笔,两者都想做到极致,结果两
者都没有做好。
两集看完之后,摸不着头脑,三个分镜又在穿插,又是独立的,到底要表达什么?
小编是没有看明白,仅觉得画面质量还不错,其他的没有任何感觉,人物之间对白
文绉绉,不明觉厉,可怜了这么好的画面质量,为什么不好好地讲述故事?交代清
楚人物,背景,刻意的故弄玄虚,实则是本末倒置!
国漫的崛起,我们看到了动漫制作技术的进步,相比动漫大国已经缩短了不少距离
,欠缺的差距仅在剧本之上,耐下心来好好琢磨,相信《哪吒》这样的瞩目的票房
成绩,将不再是行业的顶点,而是起点。
扬州十日?
在丰富的史料文献记录支撑下,如今仍要质疑两起屠杀事件的真伪,实在是有点“庸人自扰”了。
咱们先看看扬州十日的历史背景。
1645年,入关后的大清国皇叔,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开始马不停蹄的南征。
起初,满清大军还算顺利,但是到了扬州,竟然遇到了一块硬骨头——史可法。
绝境之中,扬州城全体军民多次拒绝了满清的劝降,坚持死战。
从4月18日一直打到了5月20日,下了血本儿,损失惨重的多铎才最终拿下了扬州城。史可法壮烈就义。
扬州之战是多铎在南征途中打的最费劲的一场战役。期间还阵亡了三个贵族将领、一个贝勒。出于极端报复心理,多铎决定放纵自己的人马,大肆屠杀。
按照当年一些史料的记载,在10天的屠杀中,至少有60-80万人遇难。
再看嘉定三屠。
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就是满清著名的“剃发令”。
早前,清军占领南京后,曾经出台过政令:
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兵不剃民,尔等毋得不道法度,自行剃之。前有无耻官先剃求见,本国已经唾骂。特示。
也就是说,在当年的满清看来,剃发算是个“特权”,不受待见之人主动剃发表忠心还会被“唾骂”,普通小老百姓并不属于强制剃发的群体。
然而,不久之后,这项政策却发生了180度转变,成了全民强制性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1645年5月,原本已经同意清军“接管”的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民众,为了抵制“剃发令”,在乡绅侯峒曾、黄淳耀的带领下,自发组成乡兵,起义反清。
整个嘉定起义共维持了两个月,历经大小战斗几十次。
跟多铎一样,清军吴淞总兵李成栋也是费了老大劲,损兵折将惨重,才攻入的嘉定城。进而出于同样的报复心理,对嘉定民众大开杀戒,一天之内,死者的尸体就堵塞了河流,大约有三万多人遇害。
然而,在李成栋的队伍离开后不久,幸存的嘉定人又在一名唤作朱瑛的义士领导下,重新集结起来,共两千多人。他们在这座残破的城市展开了一场反屠杀运动,处死了归降清军的汉奸和清廷过来接管的大小官吏数百人。
这时,还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又回杀到嘉定城里,再次进行无差别的大屠杀,并放火焚城,这是嘉定的“第二屠”。
到这儿,事儿还没完。二十多天后,一位名叫吴之番的南明将领率余部猛攻嘉定城,周边民众也纷纷响应,杀得城内清兵大溃出逃。
之后,仍然没走太远的李成栋大军再次压境,把吴之番及其部队全部砍杀殆尽,又顺势屠杀了近二万刚刚到嘉定避乱的民众。
以上就是大约致使十多万人遇害的“嘉定三屠”。
因为和“扬州十日”为同一时期,相邻地域发生的屠杀惨案,所以,两个事件一直被并称,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位眼都不眨一下,就向汉族群众下了狠手的李成栋,原本是个明朝降将。因为在清军南征过程中表现踊跃,被任命为广东提督。
接着,情节又开始反转,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在对大明怀有异常“执念”的爱妾赵氏“挥剑自刎”的刺激下,大清广东提督李成栋竟然又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重新效忠败走广西的南明王朝。
姬曰:“丈夫不能割爱乎?请先死君前,以成君志。”遂自刎。成栋哭曰:“我乃不及一妇人!”
只是,在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的情形下,同年三月,李成栋还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战斗力,就在一次围城之战中,溺水而亡了。不久后,他的儿子李元胤也在兵败之际,拒绝招安,自刎而亡。
最终,这位“嘉定三屠”的指挥官,被南明王朝追封为“忠烈宁夏王”。
(曾经主动剃发易服的大清吴淞总兵、广东总督李成栋,存世画像,仍为明朝装束)
好了,咱们再回到话题上来。
其实,近些年,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质疑声,多来自于《扬州十日记》抄本身世的“考证”。
《扬州十日记》是当年史可法的幕僚王秀楚,作为那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写出来的情景回顾,用生动笔触描述了当年扬州城内地狱般的景象和满清征服者毫无人性的残暴。
然而,近年来,一些所谓的“考证”指出,《扬州十日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百日维新失败后,流亡海外的清末革命党人“杜撰”出来,从日本带回的,意图用作推翻满清统治的一大舆论武器。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早在18~19世纪初的清代中期,《扬州十日记》就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抄本流传于民间,更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成书的《荆驼逸史》、《明季野史彙编二十九种》中,也明确提及过《扬州十日记》和其作者王秀楚,并引用了其大篇幅的原文。
讲真,《扬州十日记》要说20世纪初才“杜撰”出来的,那么,之前的这些抄本、注释和引用,都是“穿越”过去的吗?
此外,关于“扬州十日”的称法,也并非就仅仅源于王秀楚的“回忆录”,跟他同时代的明末文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戴名世《南山集》都重点记载过,扬州城破后,大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还有见证了明清交替乱世的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他所著的《鞑靼战纪》中,也有过关于满清在扬州屠城的详细记载,情形跟《扬州十日》中的描述,相似度也很高。
卫匡国是1643年到的中国,后来跟着皈依了天主教的南明王朝一路颠沛流离,直到败走缅甸,最后被明朝宗室托付去西方天主教廷“搬救兵”。
回到意大利后,卫匡国作为一个小小的传教士,能量有限,“搬救兵”计划成了泡影,但他的纪实回忆录,《鞑靼战纪》的拉丁文版早在1654年就在欧洲出版了。也就是说,对于清初的那场江南大屠杀,连几个世纪前的西洋人,都是有所耳闻的。
(1655年拉丁文版的《中国新图志》中卫匡国的画像,虽然此时已经是大清顺治12年,但卫匡国仍然坚持着明式衣冠。画像中的卫匡国拿着的就是自己绘制成的《中国新图志》)
客观看,前面提及的《扬州十日记》从日本带回一说,整个事件的真相是,清朝平定江南后,马上就开科取士,拉拢汉族知识分子,同时还盛行“文字狱”。就这样,此段不光彩的血腥过往被长时间刻意掩盖,像《扬州十日记》这样的著作,都被列入了满清禁书。
所以,关于江南大屠杀事件,在中国民间流传并不广泛,仅小心翼翼的保存在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交流”的文献中,反倒是日本保留了更为完整的版本。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将其带回,“希望使忘却的旧恨复活,助革命成功”,而非是当年为了渲染民族仇恨,刻意杜撰而成的。
目前,对于扬州十日的遇难人数仍存在一些争议,不少舆论认为,八十万之众,过于夸张,可能把那一时期整个江浙沪一带因兵灾的死亡人口全部算了进去。具体死难人数,各个文献也是说法不一,比如,在《明季南略》对扬州城的死亡人口表述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鞑靼战纪》中又说死亡二十多万等等。
而有关“嘉定三屠”的记载,则更为明确和丰富,除了嘉定的地方志、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略》、计六奇的《明季南略》等各种文献资料外,像侯峒曾、黄淳耀、朱瑛那些来自于民间乡绅阶层的起义领导者,也都是当地望族出身,历代族谱齐全可考,并留下了当今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墓地和纪念遗址。
尤其是侯峒曾、黄淳耀,他们两人更属于当地颇有名气的知识分子,一些诗词、书法和画作至今仍有据可查。比如,侯峒曾的诸多作品,被后人整理成了《侯忠节公全集》。
甚至,到了民国时期,嘉定县还把5月份定为了“民族教育运动月”,每年都会大规模祭奠这一历史事件。
更有前面提及过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曾经沾满了嘉定人民鲜血的“大明忠烈宁夏王”李成栋,他本人的传记和相关作战记录中,也对“三屠”有着非常详细的体现。
总之,关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具体人数因为年代久远,可能无法精确体现,至今尚待考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民族团结跟正视历史,两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况且,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也能看到,屠夫同样是不分满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