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智慧(说说郭嘉的大智慧)

2023-10-18 08:50:03 138阅读

东吴大智慧,说说郭嘉的大智慧?

你好,针对您提出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郭嘉,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东吴大智慧(说说郭嘉的大智慧)

对于曹操来说,郭嘉在谋略上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国有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十分有谋略,所以他活着的时候,诸葛亮不出山。世人如此高的评价是为什么呢,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一下三国里郭嘉的事迹吧:一:择明主而事,料定袁绍不能成事。

郭嘉从小胸怀大志,在二十岁时就已经敏锐的感觉到天下即将大乱,于是隐居以待时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识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是依附当时势力最强大的袁绍。袁绍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更是厚礼待之。但是没过多久,郭嘉看出袁绍优柔寡断,用人不善,成不了大事,就只有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贤纳士之时,曹操招见郭嘉,问计袁绍。郭嘉说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鼓励曹操,并提议先灭吕布再与袁绍决战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不先取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太祖曰:“然。”这能使曹军扩大实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对曹操的才能抱负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 曹操征徐州无果,想回师,郭嘉与荀攸一起谏阻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三.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攻其二子,连战连捷。将领无不主张趁势彻底扫荡二袁。而郭嘉却力排众议,独建奇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建议曹操回军装做南向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果然二袁为争夺地盘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机回军北攻各个击破。二袁一死一逃)

四. 官渡战前,支持曹操先伐刘备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

五.曹操听取郭嘉的意见,突袭乌丸,打下之后,袁熙、袁尚逃向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回军后,郭嘉已死数日,留下书信一封交于曹操,曹操看后点头微笑。第二日,诸将请求进攻辽东,曹操不同意。同时,二袁决定杀了公孙康,夺下他的地盘;公孙康也想杀了他们俩,献给曹操,但又怕曹操攻打他,于是就探听曹操方的消息,闻曹操没有动静,他很高兴,就设下“鸿门宴”,把二袁杀死,将人头送给曹操。那时,诸将仍旧请求攻打辽东,曹操说二袁的人头送来再说,大家都在暗地里笑他,结果人头真的到了,大家很惊讶,这时,曹操说:“果然不出奉孝所料。”大家问原因,曹操这才拿出郭嘉的遗书,大致是让曹操不要进攻辽东,让他们争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大家都夸郭嘉的计策妙。

由这些事迹来看,郭嘉被尊称鬼才是有原因。

通常,这样的鬼才应该被世人熟知,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郭嘉并不了解呢?

根据《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记载:“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这话翻译起来就是:“一开始,陈群抓到郭嘉行为不检,曾多次在朝堂上控诉郭嘉的过错,但郭嘉却不以为意,而曹操反而因此跟器重郭嘉,但对陈群秉公执法的态度,也是感到很满意。郭嘉,行为不检点,酗酒好色,强占民女。这样一个人品不佳的人又怎会被世人推崇呢?

郭嘉虽然是曹操帐下水平最高的谋士之一,但是英年早逝,再加上陈寿很看重个人的道德水平,而郭嘉的确有才,但是在历史上人品的确是比不上荀彧、荀攸、贾诩等人,这也也许就是为什么郭嘉不被世人熟知的原因吧。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欢迎大家评论,你们的点赞评论是我创作的动力。

为什么有人说关羽喜欢看春秋?

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关羽喜欢看《春秋》有以下几点原因。

《春秋》内容丰富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

《春秋》影响力大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圣人其萎,而《春秋》不老。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最为民间所熟悉的,恐怕就是三国那位与孔圣人齐名的关圣人关羽。

《春秋》记史的笔法奇妙

与《史记》不同。司马迁明确指出:”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但《春秋》的“微言大义”并不意味着其“言”是失实的。张京华有这样的评价:“如果说‘良史’、‘实录’代表了古代史学的基本原则,‘微言大义’则是代表了古代史学的最高境界。”

《左传》才会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你会为自己辩解还是忍气吞声?

在职场上被冤枉,一定不能忍气吞声,要努力为自己辩解,这是我深有体会的。虽然刚开始辩解不一定会有成效,就像一部经典影片中的台词一样,你有权利保持沉默,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法庭上的呈堂证供。

我现在在Y局的办公室工作,负责收发文件,政府机关一直强调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反对文山会海。但是每天的文件,依然像雪花一样地飘过来,我的工作量非常大,从早忙到晚,应接不暇。

由于我们单位是双领导制,文件要先拿给局长批阅后,再给书记批阅,然后分发给各个分管副局长,他们批示之后再复印给各科室。在这个过程中,局长的习惯是最好的,他每天一有空,就会打电话让我把文件送去给他批,批完之后就会及时退给我,如果有些文件他觉得很重要,就会让我复印一份交给他。

接着我再把这些文件拿给书记看,但是书记是单位的一把手,他的事情太多了,他每天要开很多会、出差、下乡,好不容易在办公室的时间,各分管局长和科长都会找他谈事情或者签字,我得见缝插针趁他有空的时候把文件拿到他办公室,他还不一定当时就会批阅,更多的是会拖个两三天,如果碰上星期五没时间看文件,接着星期六星期天又要拖上好几天。而且他的习惯不好,送去的文件总会留下一两份,没有及时退回来,也不会告知我,因为他觉得自己是领导,做什么事情自有他的道理。

我吃过很多次这种亏。有一次一个二级单位申请经费的文件,迟迟没有批下来,二级单位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都来问我,因为找不到文件,我急得团团转。书记不在办公室,我跑去问局长,局长说他批过了也退给我了,我就更觉得是我的责任了,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有重新做了一份文件再批一次,所有人都觉得是我的工作没有做好,我也惭愧的无地自容。

还有一次,我把一堆文件交给书记,退回来的时候少了好几个秘密件,我是个闷葫芦,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又不敢当着书记的面去问他。以至于后来清点秘密件的时候,大家都说我的责任,我们到处找文件,最后在书记的桌子上面找到了之前二级机构申请经费的那份文件,他居然还没有批,还找到了一份秘密件,另外两份秘密件书记交给了一个科长,让我去哪里找?

上个星期五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有个文件下班之前要报,办公室主任问我拿给领导审批了吗?我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过那个文件。主任和其他的同事一口咬定文件拿回来了,让我到处找找,但是我对那个文件没有一点印象。主任没有办法打电话问司机,才知道那个文件根本就没拿回来,我那么坚定地说没看到过那个文件,都没有人相信我,要不是司机承认没拿回文件,我又要当背锅侠,到时候大家都会质疑我的工作能力。

所以在职场上如果被人冤枉,一定要懂得为自己辩解,绝对不能吃那些哑巴亏。因为有些责任根本就不是你的,你必须把话说清楚,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如果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何谈在社会上生存和立足?

每天答题不容易,请大家多多关注我[来看我][来看我],并且给我点个赞[比心][比心]

惊天逆袭的背后是怎样的职场大智慧?

刘备从一个贩履织席的小商贩,到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对创业和职场发展都有很多启发意义。罗列几点我的粗浅认识如下:

1. 看重自我投资。作为一个没有根基、没有资源的人,刘备少年时便拜大儒卢植为师。虽然刘备不喜欢读书,但也学会了很多谋略和做人的道理,获得了很多豪侠的依附和支持。这才有了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的天使轮投资,为后来的才展奠定了基础。

2. 搞好团队建设。对于关羽、张飞二人,刘备与之“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并且让儿子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加强关系;刘备分兵之时,经常让关羽独当一面,给予发展机会。赵子龙长阪坡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也有摔子的举动,以示对赵云的爱护。甚至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阿斗能辅佐便辅佐。不行的话你自己当皇帝好了!”因此,当敌对势力挖墙角时,忠义的关羽一听到刘备确切的消息,便封金挂印去投奔刘备;不得已的徐庶会回马荐诸葛。而诸葛亮为了蜀汉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 引进高级人才。刘备集团没有战略高手,因此一直做不大。刘备深知这一点,苦寻多年之后,终于发现了诸葛亮。刘备没有因为诸葛亮年经就瞧不起他,而是恭恭敬敬地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果然非同凡响,他为刘备制定了《隆中对》战略,即占据荆州、益州,连孙抗曹的三分战略。蜀汉集团,如果刘备是董事长,诸葛亮就是CEO。诸葛亮加盟之后,刘备才迎来了事业的春天。

4. 建立弘大愿景。辛弃疾有句著名的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东汉末年,许汜拜访好友广陵太守陈登。陈登问他有什么事情。许汜说只想谋求田地,购置房产,陈登很简慢地招待了他,让他睡下床,自已睡大床。几年后,许汜在荆州刘表手下任职,气愤地向刘备谈起此事,哪知道刘备轻蔑地对他说:“要是我只会让你睡地上。”刘备是个有大志的人,扯出的是汉朝皇叔的大旗,建立的是恢复汉室的弘大愿景,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确实也是按这个愿景实践的,参与衣带诏事件,劝说刘表趁曹操征乌丸时袭许昌,等等。终刘备一生,都为实现在这愿景而努力。

5. 百折不挠奋斗。刘备在赤壁之战前,败多胜少。领徐州之时,被吕布攻破下邳,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后来曹操东征刘备,刘备望风而逃,老婆孩子又被俘虏了,这回连关羽都搭了进去。后来,投靠刘表的刘备,是最后一个知道刘琮投降的消息,再一次惨败于曹操。但刘备百折不挠,一次次重头再来,最终取得成功,建立政权。

我觉得刘备的经历给职场人的启示,首先是要建立目标,并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其次是要懂得利用他人的力量,引进人才;搞好团队建设,用好人才。

为什么大家觉得军师联盟是在洗白司马懿?

我认为电视中并没有没有刻意的美化司马懿,但是为什么我们会感觉电视将司马懿美化了呢,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过往我们认为司马懿是奸臣,那么为什么司马懿会被人们所厌恶?

1、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演义》是以蜀汉视角写的一本书,主体是尊刘抑曹的,那么作为曹魏一方的大将,自然没有蜀国将领受待见。《三国演义》中最受人尊敬和喜爱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五次北伐的主要对手就是司马懿,而司马懿的狡猾、隐忍,最终让诸葛亮北伐事业未竟,憾死五丈原。读者代入自己的情感,自然对司马懿产生痛恨。

2、受人之托、未忠人之事,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托孤,让司马懿与曹爽共同辅政,希翼两人能够撑起魏国局势。但是在之后两人均没有像曹睿期望的那样成为国之干城,曹爽成为了国之蠹虫,任用私人、专政乱权、中饱私囊,甚至自比帝王。同样的司马懿在曹爽专横时没有起到制衡作用,而是隐忍阴养死士,高平陵一役彻底推翻了曹爽一派,刻意消除曹魏根基,打压曹氏宗亲,大权独掌,为司马家篡位打下基础。

3、司马家篡位后成立的晋朝,历史评价不高,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位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而分封诸王后,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又发生了五胡乱华,百姓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几乎亡族灭种,后世对晋朝的反感,自然会恶其余胥。

而现在我们为什么对电视上的司马懿不再反感?

1、电视剧《军师联盟》是以司马懿的视角在讲故事,司马懿作为主角,我们作为观众情感代入时,自然对他所做的事情有所包容。

2、现代人对古代王朝正统观念的不认可,再加上曹魏的皇位本身就是篡汉而来,曹魏的皇权本身就不持有正当性,从而对司马懿的反感会减轻。

3、电视对司马懿的一生全面的展示,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曹魏高层对司马懿的各种打压,从而对司马懿的各种应对处理方式表示理解。

如上所述,电视中的司马懿并没有过多的美化或者丑化,只是以比较真实的视角在描述司马懿,我们感受到的司马懿的品德也是我们正常理解的水平,并没有拔高或者贬低。

当然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与为西蜀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对阵的几场戏,你会发现,纵然剧中诸葛亮是配角,司马懿是主角,但是观看的我们依然亲近的是诸葛亮而并非司马懿,为诸葛亮劳心劳力而心疼,为上方谷下雨而遗憾。

一个人的品德,纵然后世用春秋笔法来描写,也是掩藏不住他的本质的。司马懿的品德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水准,我们可以理解,但并不会产生敬佩。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