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室的赏赐,古代乳娘是个什么概念
dnf皇室的赏赐,古代乳娘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有些女子生下孩子后为何不自己喂养,却要挑选乳娘?其实不是她们不想,而是不能,背后的原因让人意外又心酸。
现在宫廷戏是很多人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比如当年的《甄嬛传》就风靡一时,甚至很多人特意模仿电视剧中的人物说话,可见其流行程度。
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就会发现在电视剧中,皇帝的妃子往往刚生下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就会被乳娘抱走,任妃子苦苦哀求皇帝也无济于事。
按照常理,孩子由自己的生母照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在古代妈妈不能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乳娘到底是一个什么角色?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古代妈妈为什么不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乳娘顾名思义就是喂养孩子的奶妈,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月嫂,但乳娘要做的事情显然要比月嫂多得多。
除了哺乳这一核心作用外,乳娘还承担着侍奉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等责任,可以说他们才是孩子本质意义上的“生母”。
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妈妈不亲自喂养自己的孩子,让乳娘代替呢?主要有这几方面原因:
1、维护主母的利益
在古代,能够请得起乳娘的大多是有钱人家,而古代讲究的是三妻四妾,特别是对于有钱的大户人家而言,主公有几个妻妾是再常见不过的了。
而无论主公有几个妾室,主持家政的都是主母,而为了维护主母的利益,其他妾室生的孩子都必须要交由主母身边抚养,其生母只能时不时的去看一眼。
而主母自然不可能亲自喂养,所以只能请乳娘代为喂养,这就是乳娘的来源之一。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子会特别在意名分的原因,因为古代妻和妾的家庭地位相差实在太多了,完全不能感情可以弥补不得了的。
2、防止身材走样,被主公嫌弃
前面说过,有钱的大户人家大多三妻四妾,如果亲自喂养孩子,那么免不了身材会走访,很容易遭受主公的嫌弃。
而古代女子的命运完全寄托在主公身上,但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一旦被嫌弃,主公的注意力很可能就会放在别的女人身上。
此消彼长之下,聪明人自然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
3、请乳娘代为喂养是社会风气
古代人认为什么阶层的人就应该做什么阶层的事情,不可逾越规则,而喂养孩子就是低贱的事情呢。
因为在古代人看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凡是从事体力劳动的,都不是古人眼里的上等工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大小姐都是十指不沾阳春面的女子,因为像做饭、洗衣服包括喂养孩子都是他们眼中低贱的人才应该做的事情。
对她们而言,琴棋书画才是最高尚的事情,整个社会风气如此,即使有大户人家女子想亲自喂养孩子,但考虑到整个社会风气,还是无奈放弃。
4、防止外戚干涉
古代家庭特别是皇室,对继承权分外看重,而在皇权争夺中,后宫争斗历来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外戚专权、母强子弱等现象接连上演。
如果孩子由亲生母亲抚养,孩子必定和亲母感情最深,那么随着将来老皇帝去世,新皇登基后朝政必定受到太后的影响。而太后大多偏爱自己的母族,很容易导致外戚权力过大,甚至威胁皇权。
比如汉武帝小时候由生母王娡抚养长大,汉武帝登基之后王娡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并干预朝政,扶持其弟田蚡坐拥丞相之位,权倾朝野。
甚至威胁到汉武帝的皇位,无奈之下武帝痛下杀手,开创了立子杀母的先河,这无疑是极其惨痛的教训。出于防止外戚干政的目的,皇帝大多不会让妃子亲自喂养皇子。
总之,在古代大户人家请乳娘喂养孩子主要是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和维护嫡母的利益等原因,但对于一般的普通平民家庭来说,大多还是亲自喂养,所以归根到底还是家庭的经济实力绝对,和今天有钱人请月嫂或者直接去月子中心是同样的道理。
乳娘如何挑选?有什么讲究?乳娘毕竟是孩子小时候接触最多的人,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古代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小开始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乳娘的挑选也有着很多的规定,而这其中又以皇室最为严格,那么皇室挑选乳娘有着哪些要求呢?
1、年龄限制
喂奶是乳娘的最主要作用,所以奶水充足自然是挑选乳娘的第一要义,清朝皇室挑选乳母时会严格遵照“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第三胎生男女仅三月者应选”来选择。
2、家世背景
乳娘可谓是皇子真正意义上的生母,对皇子耳濡目染的作用非常之大,而皇子将来很可能要登上皇位,所以乳娘的家世必须要清白,防止别有用心的乳娘给皇子灌输不好的思想。
3、形象端庄
乳娘毕竟要进宫和皇子朝夕相伴,而皇宫的女人哪一个不是貌美如花呢?所以尽管乳娘并不以外表作为评判标准,但形象端庄无疑也是对乳娘的最基本要求。
当然,乳娘的要求如此之高,待遇自然也不低,在清朝,乳娘每月有十两银子的补偿,再加上时不时地赏赐,乳娘的收入在民间已经非常可观了,所以为了赚取银两补贴家用,很多民间女子是十分希望到宫中做乳娘的。
但乳娘并不会一直陪伴在皇子身边,正常情况下乳娘的服侍期限只有三年,三年之后皇子早已断奶自然不再需要乳娘,三年之后乳娘只能出宫回归家庭,重新成为一个普通民间女子。
可以说乳娘在皇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很多皇子成年甚至登基后对自己的乳娘都非常尊敬,甚至给与其家人一定的官职让她尽享荣华富贵。
写在最后古代妈妈大多不哺乳孩子,而是选择找乳娘,其实是大户人家和皇室的特权,根本不会考虑到妈妈的需求,所以身在大户人家也有着很多的无奈的心酸。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感谢阅读!母亲可以封为诰命夫人?
首先,古代就算儿子状元,母亲也不可能就能轻易被封为诰命夫人,虽说母凭子贵,可历史上母亲要靠儿子受封为诰命,也并不容易。
其次,古代妻子可以倚仗丈夫、母亲可以倚仗儿子获得封诰,但父亲若想取得功名,那么就只能自己去拼自己去挣,几乎不可能因儿子得到封诰。
诰命封赐女子,是因为古代女子难有其他出头之路,而男子的功名爵禄,要靠本身。
诰命夫人,是唐朝之后历代对于高位显宦之母或者妻子的封赐。
宋朝时期,诰封制度逐渐完善,当时的命妇共有九个等级,最高等级的就是国夫人,通常来说只有宰相、三师、三公、诸王的妻子,才能受封。
郡夫人仅次于国夫人,往往都是节度使以上,他们的妻子或母亲可以受封。
《知否》当中盛明兰受封的“永嘉郡夫人”,就是二等命妇,地位非同一般,只不过因为她的丈夫顾廷烨是个武将,所以在宋代,这已经是盛明兰能得到的最高封诰。
明清时期,国夫人、郡夫人这样的封诰称号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夫人、淑人之类,并且出现了一品、二品、三品这样的直接明了的称呼。
古代女子都依附于男子而生存,男子能够通过战场立功、读书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为辅做宰之类,但女子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封诰制度,就是对于那些高官的一种额外褒奖,他们做出了贡献,自然也恩荫家人。
女子要想获得诰命,并不是依靠自身,而是依靠丈夫或者儿子。
就像《知否》里顾廷烨所说:“小秦大娘子获得诰命,是因为嫁给了我父亲,你获得诰命,是因为你嫁给了我。”
通常来说,只有丈夫或者儿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女子才能够获得诰命,她们获得的荣誉与丈夫、儿子息息相关,并非谁都能获得诰命。
事实上,诰命并没有那么容易获得,甚至可以说,在晚清之前,诰命是非常难以获得的荣耀。
早期的时候,只有地位极其显赫,并且为朝廷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的官,他们的母亲或者妻子才能够获得诰命。
如果是稍微次一点的话都不行,《知否》里盛老太太徐氏虽然是勇毅侯独女,养子盛紘也做到了三品的品阶,但她也无法获得诰命。
诰命夫人乃是命妇,虽无实权却有爵位与俸禄,并不会随便赐封。
即便是到了明清时期,诰命开始进入相对“大甩卖”的时期,一开始也没那么随便,仅仅是到了晚清时期,才开始大量出现,花钱就能买到诰命的程度。
隋唐之后,科举成为了入仕的最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只要中举就基本踏入了朝堂,而殿试第一名的状元,自然是科举中的头号人才。
但是,就算成了状元,那也只是获得了入朝入仕的优选资格,并不代表考中了状元,就能直接去做大官了,还是要从基层做起。
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状元入仕之后,一般也是从五六品做起,一步步的来。
诰命赐予的都是有卓越贡献的显贵者的妻子、母亲,没听说过考中状元母亲能封诰命的。
若是状元非常争气,后来位极人臣乃至做到封疆大吏,妻子与母亲自然可以受封诰命,但要是不争气,那么家中女眷什么诰命都不可能获得。
状元的母亲都不可能直接封诰命,就更别说其父亲了。
要是状元有能力有作为,最终功绩突出受到封赏,其妻子母亲倒还是可以受封诰命,但无论如何他们的父亲,都不会有机会。
古代封赐重臣,通常只会封诰他们的母亲与妻子,至于他们的父亲,就很尴尬了。
明清时期,后妃的母亲可以受封诰命,而她们的父亲可以受封职位与闲散爵位,可朝廷臣子的父亲,却没有这样的待遇,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状元的父亲要想“父凭子贵”通常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他们本身就是朝廷中人有职位在身,这个时候倒是可以受到提拔,得到一些公侯伯子男之类的爵位。
16世纪诞生于欧洲的清道夫的女儿究竟是怎么的一种酷刑?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诞生过众多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刑与刑具。许多的酷刑并非是要迅速剥夺囚徒的性命,而是要让他们承受整个行刑过程中的痛苦,达到摧残折磨之效果。比如铁娘子、木靴子、清洗灵魂等酷刑。
欧洲的中世纪很漫长,然而其酷刑的使用发明历史更加漫长。中世纪之后的酷刑与刑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诞生于十六世纪的刑具“清道夫的女儿”就是典型代表。看到清道夫三个字,注定其不是一般的酷刑。
“清道夫的女儿”是古欧洲的刑具名称,它是由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属臣伦纳德·史蒂芬顿发明的。顾名思义,这种刑具具有铲除一切罪孽的能力,也是伦纳德对此刑具的一种期望,但最终却被人们用来嘲讽他。
这个刑具曾是欧洲宗教裁判中禁锢刑具的代表之作,让异端分子一度为之颤抖。这个刑具主要用于惩罚异教徒和反对国王的人群,最后伦纳德将刑具使用范围进行了扩大,普通老百姓也被包括在内。
该刑具的功能与拷问台恰恰相反。众所周知,拷问台是在犯人的手腿部施加拉力,将犯人的身体及四肢拉断,让其痛苦不堪。而清道夫的女儿则是将犯人进行弯曲挤压,使其腰椎断裂,甚至会因内脏暴裂而死。
这个刑具的设计非常简单,但设计思想却是极为残忍。刑具整体呈大写字母A型,由铁或铜打造而成,上部是一个可以套住脖子的铁框,呈大半圆型。刑具两边的铁杆中间各有一个用于箍住手腕的铁圈。
在两根铁杆的底部各有一个用于箍住脚腕的铁环,四个箍手脚的铁环可绕横杆转动。这个刑具的特点是越小威力越大,使用大小会根据罪行的大小而定。伦纳德在设计刑具之前,对人体蜷缩程度进行了大量调研。
此刑具的设计尺寸都在人的承受极限附近,它的使用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犯人的脖子用刑具顶上的铁环箍住,然后将手臂塞入中间的两个铁圈,这主要是为了不让犯人受刑时手乱动,最后就是箍住双脚。
整个行刑过程的关键就是箍住双脚,要想顺利的将犯人的脚塞进铁环,就必须将犯人弯曲成半圆形,这一过程通常会有好几个行刑者相互辅助才能完成。套脚的过程中,犯人的头部持续不断的向脚部靠拢。
这是一个缓慢的痛苦过程,犯人因过度蜷缩,其腰椎有时会发生断裂而刺出背部,还有一些人因猛烈挤压,胸骨会将内脏刺破,导致内出血,更有甚者,因体内出血而压力增大,导致口鼻处会有大量血液喷出。
在行刑过程中,有不少人因为大出血而死,大部分人活生生的承受剧痛,最终也是难免一死。这个刑具看似简单,其实设计者是动了不少心思的。该刑具还有个别名叫“秃鹫之女”,在民间被称为史蒂芬顿手铐。
这个刑具主要是弯曲压迫犯人的肋骨、胸骨和内脏,使其承受剧烈疼痛。该刑具一直从亨利八世用到其女伊丽莎白一世,在伊丽莎白统治期间,此刑主要用于惩治犯有叛国罪的人,还有一些密谋造反的人。
被判处此刑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刑,行刑完毕的犯人像烂泥一样,全身骨骼大部分断裂。这个刑具后来还被设计完善过,两根铁杆的长度可自由伸缩,解决了不同身高的犯人要用不同刑具的难题。
对于行刑者来说,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不需要再进行多次调整。行刑时的施加力度可自由控制,让受刑者更加痛苦不堪。此刑具有一件现收藏在伦敦,它见证了中世纪后期欧洲酷刑的历史,的确令人不寒而栗。
北宋的皇室女子到底有多惨?
靖康之耻,北宋皇室女性命运有多悲惨,看看这篇文献《“靖康之难"被掳北宋宫廷及宗室女性研究》就明白了。这里简单的引述一下这篇文献的内容。
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第二次包围了京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宋钦宗以及北宋的高级官员却幻想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能够苟活下去。
他们也是敢想敢干,毫无廉耻,和金国居然达成这样的协议:
以太子康王、宰相等六人作为人质,宋朝宫廷的财物上交给金人,割让黄河以南的土地以及汴京、公主两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宫女两千五百人,女乐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艺三千人,以及每年给金国上贡五百万匹。
另外,还必须犒劳金国军队一百万锭黄金、五百万锭银子。
不得不说北宋的皇帝真是丢人丢到家了,基本上能卖的都卖了。更要命的是金人要求十天之内凑齐劳军的黄金白银,如果北宋做不到,那么就用公主、王妃等女子来抵债,具体的价位是这样的:
公主、王妃、一人值一千锭黄金;
宗姬值五百锭黄金;
族姬值二百锭黄金;
宗妇值五百锭银子;
族妇值二百锭银子;
贵戚女值一百锭银子。
由于短时间内凑不到那么多钱,果然,北宋皇帝开始向金军送女人。最早送去的是蔡京、童贯的女眷24人,其中包括福金公主。她也是第一个被金军摧残的宋朝公主。朝廷还搜刮当时京师的女子,据统计共计5000名妇女被送到金军大营。当然了,皇室的女性也没能逃脱厄运,连皇后都送给了金人,甚至还包括一岁的小公主。
金人最终选了83个嫔妃,25个王妃,22个公主,并把她们折算为13万4千锭。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北宋一共卖了11635名女子到金军大营中。
不难想象,这些女性命运极为悲惨。如果她们敢于反抗,金军立刻将其斩首。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溥仪私藏多少财产?
事实上,很多国宝根本无法估价,不过,以前有位专家估算过,溥仪带走的,登记造册有据可查的财产有十亿,如果放在今天,更是天文数字,而那些偷拿出去的就没法计算了。
在清朝灭亡之后,溥仪还是个孩子,由隆裕太后宣读了退位诏书,袁世凯想称帝,对清室非常优待:清帝尊号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每年拔四百万两银子作为日常开支费用,紫禁宫和颐和园等属清朝廷私产,原有的执事人员侍卫等照常留用,只是不能再招太监。
这些条件确实对清室优待,甚至可以说并没有彻底亡国,小朝廷班子继续在紫禁城内居住运转,宣统年号也继续在紫禁城使用,溥仪还享有外国君主之礼仪,袁世凯还特意指定隆裕太后主管皇宫内务,照常为溥仪选皇后和妃子,隆裕太后死后,几位太妃为了争夺后宫管理权,照样宫斗。
溥仪退位之际,其主要私产包括:皇宫内藏物品(文物、银两、日用品)、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内藏物品、盛京行宫(今沈阳故宫)内藏物品,颐和园以及数量不明的皇家庄园。
对于少年溥仪来讲,他仍旧住在紫禁城,生活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从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来了,就不一样了。这位英国绅士没事喜欢逛北城老城,他在逛古董店的时候,发现了不少宫里的东西。而这些,基本都是建福宫乾隆皇帝本人的藏品。所以庄士敦向溥仪告发太监们在偷窃国宝变卖。
在庄士敦的提醒下,溥仪也开始打国宝的主意。张勋复辟失败后,就有人提出废除优待条件,将溥仪驱逐紫禁城,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失败,徐世昌下台,溥仪心生恐惧,明白被驱逐出宫已经是迟早的事。
为了防范民国政府,也是怕太监们偷干净,从1922年11月16号开始,溥仪几乎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就是他以鉴赏为名,调阅清宫收藏书画,从中挑选中精品中的精品,偷运出宫,放在自己值得信赖的大臣家里或天津英租界13号路166号楼。
与他联手私藏宝物的,是他的亲弟弟溥杰,溥杰每次进宫都要带个大包袱,溥仪以赏赐为名,将大量稀世珍宝分批次倒出去。
虽然是逊帝,照常有专人记录皇帝的起居,通过核查“皇帝赏单”,溥仪共偷运出宫书画手卷一千多件,册页、挂轴两百多种,宋元版珍贵孤本图书两百余本,都是价值连城的精品:钟繇、欧阳询、宋高宗、宋徽宗、米芾、赵孟眺、董其昌、阎立本、唐伯虎等人的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原稿、包括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长江万里图》《韩熙载夜宴图》《曹娥碑》《二谢帖》等等。
因为鉴赏过大量宝物,溥仪甚至成了“鉴定大师”。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收集了很多文物,请他过去鉴赏,他说其中几件是假的,赝品,王国维不死心,问他从哪里看出是假的,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跟我以前看过的感觉不一样。
冯玉祥发动政变,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他临走带出的多少珍宝,就没有人计算得清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敬懿、荣惠两太妃出宫时,她们在宫中所存银两三万五千三百两及衣服、珍宝、家具等,也都全带走,住进了北京一家胡同里,靠着这笔巨款安享晚年。
而溥仪带着一后一妃,去了早就打点好的天津日租界。靠变卖国宝,依旧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因为溥仪手上的珍宝太多,疯狂出卖运出来的文物,当地古玩行联手做局,统一口径压价,使其五个圈的珍品只卖了6万元的低价。直到遇上法国商人罗森泰,将一批文物卖了60万,才算度过了经济难关。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他不仅变卖国宝,还送出不少,给张作霖送《御制题董邦达淡月寒林图》和一对乾隆款的瓷瓶,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时,还给日本送了价值30万美元的古玩字画。
天津七年,溥仪究竟卖掉了多少珍贵文物,已不得而知。1932年溥仪潜往东北时,他的侍卫整理他的财产,还有“有法书名画1300件,约30箱; 法书名画册页40件,共4箱;书画挂轴31件,装1箱;宋元版书200部,装31箱;殿版书装3箱;大金库两个,内装皮匣两个,手提小金库30余个;皮货200件,装8箱。”这些文物总共八十箱,最始秘密运往长春伪满皇宫。
溥仪想借日本人的手复位,自己打点日本大小军官,被日本人以各种名义敲诈,具体花费了多少无法估算,到了打算逃亡日本时,除了部分不好携带的文物留在了长春,他随身带的珍宝只有10余箱,路上曾用部分文物向当地百姓换取食物,搭乘飞机赴沈阳时,又因载重只选带了两皮箱书画和珍宝,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顶珠冠、镶金猫眼石坠等等。
1945年8月19日溥仪在奉天(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虏,然后押往苏联赤塔市。上机时,溥仪的仆人带着两个大皮箱,显得很沉重。苏军士兵原以为里面装的是皇帝的龙袍等物品,经打开验查,在场的人都哗然了,箱内装满五光十色的金银珠宝。
其中有重量分别为218.3克和596克的两个金盘;用重量为34.8克拉的174颗钻石和两颗红宝石装饰制成的23K金昆虫形怀表;镶有石榴石和装饰表的23K金首饰合、红珊瑚手镯、纯金项链、纯金发针、珍珠饰品、青金石雕像等大小几百件名贵宝物。
鉴于溥仪的特殊身份,苏联人给了他一定尊重,没有严格搜身,让溥仪自己申报随身财产。溥仪不想被送回国内审判,他在申报财产时有所隐瞒,他把财产分成三部分,一部分申报,一部分随身隐藏,他在衣服里缝了很多口袋,把珍宝藏在身上,随时贿赂苏联官员,以获得生活上的便利,另一部分想方设法藏匿,以作将来的生活开支。他让随侍李国雄改 装了一个原装放电影机的皮箱,在箱底做一夹层,然后把精选出来的468件一些体积小的贵重珠宝置其中,然后又照原样糊好了揭下来的黑绒。
苏联人对他带的国宝虎视眈眈,红河子别墅俘虏收容所的苏军军官经常以:听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的之类的话,暗示敲诈溥仪,溥仪的珍宝送出去不少。伯力内务局长宴请溥仪,席间说苏联需要恢复战后创伤,希望溥仪有所表示。溥仪满口答应。为了能达到留在苏联的目的,由溥杰执笔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上书斯大林,请求留居苏联,并献出了自己的两箱珍宝。
苏联方面派来了一批珠宝鉴定的专家,特地对溥仪的那一堆宝物进行了鉴定,这些珠宝只值40多万卢布。简直是讹诈,这笔珍宝,除了清明上河图等国宝被追讨回来之外,大部分都不知所踪。
即使送出这么珍宝,苏联人还是表示怀疑:皇帝陛下不可能只有这么多珍宝吧?因为害怕被苏联人发现他隐瞒财产,他把随身携带的珍宝销毁、丢弃了不少。
礼”没少送,梦却难圆。费尽心机,溥仪也没有实现长期留居苏联的梦。1952年溥仪被“引渡”回国,藏在皮箱夹层中的468件“宝中之宝”,也被安全地带回国内。几年后,在旅顺战犯管理所,溥仪把它们全部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