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这年头还有婆婆能管媳妇的吗
dnf皇女的赏赐,这年头还有婆婆能管媳妇的吗?
现实生活中,婆婆管儿媳妇的已经不多见了。由于社会的发展,媳妇的地位不断提高,已经很少看到这种情况了,只有在电视剧中,在豪门里还能看到它的踪影,在现实生活中婆婆的地位却在下降
儿女结婚以后都有各自的小家庭,不在一起生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见面,平日里各忙各的。这就减少了很多的矛盾,婆媳矛盾也不像过去那样坚锐了。更多的是表面上的和谐和礼貌的问候,现在的儿媳妇都有独立的性格,都有主见,都和男人一样在外面打拼,不在依附男人而生活。有很多是职场精英,企业高管,收入比男人多很多。想让她们像过去的女性那样在家庭低眉顺耳的,看着婆婆的脸色过日子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有些传统的女人还能干点家务活,还能对婆婆有些许的尊重;有些现实思想的女人就不那么乖巧了。因为同样挣钱,同样工作,根本就不买婆婆的帐,很少的女人甚至会嫌弃婆婆,虐待婆婆,把婆婆当成佣人,当成小时工。在婆婆面前趾高气扬,在老公面前唯我独尊,把老公当成奴仆,嫌弃这个,不满那个,对老公百般挑剔,没有一件事情能趁她的心,没有一件事情能让她满意!有点像甄嬛传里的小主,婆婆老公都成了伺候她的下人。因为有了经济基础,因为有了社会地位,婆婆也不像婆婆了,老公也不像老公了,婆婆在她眼里成了累赘,老公在她眼里成了百无一能的窝囊废。她成了全家的救世主,全家的人都要对她感恩戴德,以求得女皇娘娘芳心大悦,赏赐一个笑脸,全家都要为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儿媳妇心满意足,都要为有这么个能干的儿媳妇而脸上有光,即使这个女人有再多的缺点,做得再过分,也要宽容,包涵!
当然,现在也有好的儿媳妇,传统的对老人非常孝顺的,只是很少看到了,大部分的儿媳妇都是和婆婆平起平坐的,如果现在有儿媳妇问老公,假如我和你妈妈同时掉水里去了,你先救谁,我相信大部分的儿子都会先救老婆,即使嘴上说先救妈妈,真的遇到那种情况也可能先救老婆!
上官婉儿与太子李贤到底是什么关系?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州)人,祖籍陇西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唐代女官、诗人、皇妃。
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字明允,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他们一个是富有盛名的才女兼美女,一个是作为继承人且才华横溢的太子,那么上官婉儿与太子李贤到底是什么关系?李贤其实是上官婉儿的初恋,只是他们之间的追求不同,而且处于不同阵营兼之身份地位玄虚,注定在封建社会的他们不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1、上官婉儿幼时悲惨,终靠才华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上官婉儿祖籍是陕州陕县人 。她在幼时过的比较悲惨。在麟德元年的时候,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因为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上官婉儿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日子过的比较悲惨。但是在掖廷为奴期间,上官婉儿认真学习,时刻不忘充实自己,熟读诗书,日趋成熟。也是在上官婉儿的不断努力之下,她的才名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到了仪凤二年的时候,武则天召见了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表现特别突出,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由此改变了上官婉儿的命运,让她得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2、李贤出生在罗马,却终究抵不过权谋最终废为庶人客死异乡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长的也比较帅气,一出生就是皇室中人,而且也深得父母喜爱,相当于出生就在罗马了。后来,因为李弘猝死,李贤一度被立为皇太子。但也正是在任皇太子期间,李贤和武则天的关系一天比一天紧张。武则天认为李贤难以担当重任,不如弟弟李显,而这也让李贤更加恐慌,母子关系一度降到冰点。后来,武则天怀疑李贤杀害了明崇俨,认为李贤意图谋反,李贤多番努力都无法洗清罪责,最后只能被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武则天后期把持朝政之后,认为李贤存在谋反的隐患,直接命令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前往巴州搜查庶人李贤的住宅,丘神勣到巴州后将李贤囚禁别室,逼令自杀,年仅二十九岁。
3、上官婉儿与李贤的爱情故事上官婉儿与李贤,一个作为武则天的贴身宫女,一个作为武则天的儿子,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频繁接触。一个是皇子,一个是才女,她们也有过美好的时光。但是先不论身份地位的悬虚,李贤的母亲武则天是杀害上官婉儿家人的人,她们中间就会间隔一条长河。
而且对于武则天来说,李贤无疑是她夺取政权的一条拦路虎,武则天是不会允许被她当作自己人的上官婉儿倒向李贤的郑营,上官婉儿在权利的爱情之间势必需要做出一番取舍。当然,最后她选择了权利。
而关于她与李贤之间的恩恩怨怨,最终也被她的一句诗文:“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画上了一个句号。上官婉儿与李贤的爱情故事和当代很多年轻人很像,对于上官婉儿来说,初恋肯定是难忘的,但是上官婉儿并不是那种只追求感情的人,而且处于历史洪潮中的他们注定难以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后宫佳丽三千人如何处置?
古代对于前一代皇帝的后宫妃子、宫女有多种处理方式。当然,这也要受新继大统皇帝的影响。
下面说的是一般情况下的处理方式。
1、随子受封就国。
生了皇子且儿子被封的那些妃子们,可以在老皇帝驾崩后,离开皇宫,到儿子的受封地养老。这个情况在汉朝比较多见,这些妃子则是非常幸运的,“母由子贵”在这里得以体现。如果儿子被封为太子,那母亲就升级为太后,也就不用出宫了。但这一部分妃子人数还是比较少的。
也有老皇帝没死,就随着儿子受封,出宫就国的情况,那基本上是因为皇帝不待见了,你可以不用在皇帝的眼巴前晃悠,侍候了。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就是因为不受刘邦待见,随儿子去到苦寒之地的代国。后来阴差阳错地,儿子当了皇帝,苦逼大半辈子的薄姬、时来运转直接升级为皇太后了!
2、为先帝守陵(包括殉葬)
有很多年老色衰,或者没有为皇帝生养子女的妃子宫女们,新皇帝即位后,看不上她们,看着都闹心,就把她们赶出,为先帝守陵,直到老死。如果遇到生前对你宠爱有加,死后还要你陪的变态皇帝,这个时候,“受宠”的妃子就要随着殉葬;如果遇到孝心感天动地的新皇帝,先帝时受宠的妃子,同样要殉葬。妃嫔殉葬,历朝历代都有,只是人数多少而已。
3、皇家寺庙出家
这是一种在唐朝比较流行的处置方式。先朝妃子可以选择在皇家指定的寺庙出家,必须是指定的!长伴青灯,落发念佛终老。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受到指定寺庙出家的处置,只不过她很幸运,受新皇帝眷顾,还俗了!
4、被新皇帝收编
有一些年轻貌美的,被新皇帝看中的,会被重新收编,投入新皇帝的怀抱。这种情况,在先帝驾崩,儿子承继的权力交接形式下,比较少见。毕竟有悖于礼教纲常,新皇帝不得不谨慎。但遇到混蛋的皇帝,什么礼教纲常,全靠边!
如果遇到亡国皇帝驾崩或被整死,那么这种收编亡国皇帝妃子的情况,就顺理成章的多!这种收编前朝妃子的情况,历史上倒很常见!
5、留宫受到奉养
还有一部分,可以有幸留在宫里,颐养天年。皇宫中一般设置一些宫殿,如:唐朝的崇圣宫,清朝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等,专门奉养有头有脸的先朝贵妃或者年事已高的妃子。
留在宫里的,不只是幸运的,也有不幸的:被充入掖庭,做杂役、苦工的。没颜值,新皇帝看不上,但是可能有力气,可以干活,洗洗刷刷啥的。
亡国皇帝的妃嫔宫女处理方式:
中国历史上,皇帝除了父死子继或弟及之外,还有朝代被推翻,国家被灭亡的情况。那么这时候,对待亡国皇帝的后宫佳丽的处理方式就有所不同了。除了上述的几种常见处置方式之外,又多了些不同方式,她们的命运也就多了一些选择。
1、至少多了出宫改嫁的可能。在父死子继的王朝体系内的交接形式之下,做为本朝先帝的女人,想再出宫改嫁,那是不可能的。皇帝的女人,是不允许别人染指的。但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先朝皇帝的后宫佳丽则有可能被遣散回家,可以改嫁做回平民。如隋炀帝的宫女,落在窦建德手里,窦建德善心大发,把她们遣散回家,自由选择改嫁。
张丽华
2、同样也多了可能被杀掉的处理方式。皇帝亡国身死后,新的开国皇帝或者军阀则可能对亡国皇帝的后宫佳丽进行屠杀。这种情况在历史中,并不鲜见。如周武王灭商,干掉了妲己;隋炀帝灭南陈,干掉了张丽华。(隋炀帝想选择收编张丽华的方式,结果部下不干,一刀给咔嚓了!)
3、被赏赐给有功将领或者部属。
开国皇帝,有时候会把前朝的后宫美人,自己挑剩下的,来赏赐功臣。隋唐两个朝代都有这种情况。
总体说来,皇帝的后宫佳丽,基本命运都是悲惨的,自己无法左右的。她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获得本朝皇帝的青睐,日子方能好过一点。所以,后宫的各种争斗,也就在所难免。在自己卑微的生命里,做着仅有的抗争,那一定是不择手段,毒辣的!
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是怎样的?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惊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不知不觉间,又快到一年六月。不知勤恳伏案的你,内心几分激动,几分忐忑?
高考。多么平凡的两个字,可组合在一起,却好像忽然有了万钧之力。也许当你累极又不敢停下手中笔,当你满怀期待却发现自己不升反降,当你想努力却无从下手满心灰暗,你也曾暗暗咒骂道:“呸!什么劳什子考试!”但是你知道吗,其实百年前的古人,也和我们有过相似的经历。
科举制,于隋朝初起,唐朝完备,宋朝进一步改革,明朝鼎盛,清末科举制被废。我们不妨来编个故事,有个叫张三的人,生活在清朝。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张三降生了,他紧闭眼睛,哇哇的哭着,听见有个男人的声音说道:“是个男娃,咱家光宗耀祖有望了。”于是,等张三大些了,他爹就撵鸭子似的把他撵进私塾,跟着先生啃四书五经,学写八股文。张三一点也不喜欢这些,可他爹说了,要是连童试都过不了,就等着父子关系一刀两断吧。张三没办法,苦着脸继续学。就这样好几年过去了,终于,先生捻一捻胡子,点一点头,“你文章进步了不少,去考考童试吧。”张三和其他四个同县考生互相担保,他们县的癝生也作了保,又经历一番搜身,方才进入考场。张三抹把汗偷偷打量,才发现居然有人须发皆白了还来考试,不由一阵唏嘘。
开考了,张三下笔如有神,待终考,在一众心事重重的人群里自信满满走过去。果然,虽然没拿到第一名,但也过了,得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放榜那天,他爹高兴的多喝了二两酒。但光考了童试还不够,他爹盼着做大官呢。张三继续努力,每天埋首经卷,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模板都练得溜熟。又过了三年,去省城参加乡试,第二年,又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结果都不错。够规格的考试都经历过了,就剩下皇帝主考的殿试了,张三一鼓作气去了,拿了第二甲,被送去翰林院深造三年,接着又考试,考的好就留在那儿当翰林院编修,考的不好,再不济也有个知县当当。张三挺淡定,正常发挥,如他爹所愿当了大官,光宗耀祖了。
写到这儿,已经是大欢喜结局了。不过你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颇有点在看开了挂的主角文之感?没错,我们编的张三,确实是走的开挂路线。要知道,在真实的科举考试里,别说一路顺畅的考至殿试了,好多人光童生试那儿,就被卡住,生生从年轻人熬成中年人,再不济,从中年人熬成老年人。往往是熬了大半辈子,熬花了眼,佝偻了背,僵固了思想,才换来一个小官当,或者开个私塾勉强糊口。古人为了生存,未必比我们轻松。我们虽然也得在学校学各种知识,可我们学的广博,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这在当时的读书人里,可是不敢想象的。穷一点的人家,连书都得自己手抄笔录。也许你会说,他怎么这么傻,考不上就别考了呀。但作为满肚子僵化八股的读书人,什么营生活计也没有,又不屑与小贩为伍,除了死磕功名也没太多选择。
也许有人又会说了,考试多苦呀,不考试多好。想不考试是吧?可以啊,咱们把时间线再往前挪挪,也不挪多了,就到魏晋吧。魏晋时期,门阀世族专政,选官采用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根据人品来划分等级举荐人才。嘿,听起来挺简单是吧?你一撸袖子,说:“我从今天开始,天天学雷锋做好事!"打住打住,你还是太天真,既然选官的权限落在了他人之手,选谁还不是他说了算?所以在当时,常常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官”的尴尬两极分化,说白了,你若是生在世代簪缨之家,就算你做尽偷鸡摸狗的事,天天寻欢作乐,照样有人举荐;若是出生平常人家,就是品行再好,也难有出头之日。所以啊,以考试选拔人才,看起来似乎挺麻烦的,但好处也是大大的。
可以说,考试选拔给了每个人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你的实力强,拥有的选择就多;实力弱,拥有的选择就少。尽管这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总比只看出生,一开始就设定好你的一生来的痛快,至少我们拥有了选择的权利,拥有了搏一搏的机会。所以啊,亲爱的考生们,高考的战鼓已经擂响,成王败寇,在此一搏,谨愿诸位,以笔为剑,扫平前方一切阻碍,一往无前!
唐武宗下令洛阳只留两座佛寺?
公元845年,即唐武宗会昌五年,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拆除寺庙,逼迫僧人还俗。两京之地,长安只允许保留四座寺庙,洛阳只允许保留两座。
这次事件从会昌二年,直至持续到会昌五年,史称“会昌灭佛”或者“会昌法难”,是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四大法难事件之一。
会昌法难事件经过唐武宗李炎是一位很有权谋的皇帝,他靠宦官势力登基,但是登基后迅速打压宦官势力,重用历史上有名的宰相李德裕,缔造了短暂的“会昌中兴”。
会昌六年,年仅三十二岁的唐武宗,因服用道士赵归真的丹药中毒身亡,赵归真因此被杖杀。这位赵归真,和名相李德裕,就是会昌法难的倡导者。事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会昌二年、三年
①强令所有违法佛教戒律,和国家法律的僧侣还俗,并没收其财产,充入两税徭役。
②严控各寺庙僧侣数量,禁止私自剃度,限制僧侣蓄养奴婢数量。
③拆毁部分寺庙。
④命杀天下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2.会昌四年
①敕令毁拆天下凡房屋不满二百间,没有敕额的一切寺院、兰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还俗。
②禁止寺庙供养“佛牙”、“佛骨”,寺庙若接受捐赠供奉,每受一钱,供奉者和受施者,各杖二十。
3.会昌五年
唐武宗的各种限令,遭到各种势力的抵制,实施效果并不显著,有些地区公然违抗。会昌五年,唐武宗颁布了最严厉的毁佛诏令。
①禁止寺院建置庄园,摧毁寺院经济基础。
②勘检登记所有寺院的僧尼、奴婢、财产之数。
③无度牒的僧尼,和有度牒年龄在五十岁以下者,全部还俗。
④大规模拆毁寺庙。首都长安只保留四座寺庙,每寺留僧三十人。这四座寺庙是慈恩寺、荐福寺、西明寺和庄严寺;洛阳保留两座,即内道场(后改名安国寺)和白马寺。节度使所在的三十四个治州,各留一寺,其他刺史所在州的寺庙,全部拆毁。
⑤所有废寺的铜像、钟磬悉交盐铁使销熔铸钱,铁交本州铸为农具。
⑥对“外来的和尚,如祆教、景教,以及在大唐求法的僧侣,一律遣返回国,导致数千僧尼集体自杀。
会昌五年八月,下诏宣布灭佛结果: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会昌法难爆发的原因佛家提倡个人修行,反对贪欲、杀戮,以世道轮回劝诫人心向善,其精神核心,对社会的稳定作用意义重大,历来得到统治阶级的喜爱和推崇,唐武宗为何要发动会昌法难呢?
主流的理论有四点,分别如下:
1.唐武宗个人信仰说
跟李唐所有皇帝一样,唐武宗本人笃信道家。原因很简单,唐朝建立后,李家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说老子李耳是李唐先祖,被追尊为“唐圣祖”,谥号“太上玄元皇帝”。由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道家,自然成了李唐国教。
唐武宗本不是皇嗣,当逍遥王爷期间,他热衷于游猎和修道:“武宗好道术修摄之事。”他对修道的痴迷,贯穿一生,刚一即位,立刻召八十一道士入禁中,“修金箓道场”,还经常亲自参与各种仪轨。
道教和佛教的矛盾由来已久。李唐的皇帝大多尊崇道教的同时,不排斥佛教,甚至同时推崇佛教。尤其武则天时期,一度将佛教置于道家之上。皇权的青睐,让两教蓬勃发展,也必然导致它们相互之间的“争风吃醋”。
会昌法难的始作俑者之一,赵归真就是唐武宗最亲信的道士:“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时武宗志学神仙,以归真为师。”
由此,赵归真及邓元起、刘元靖等人,更有机会对唐武宗施加影响力:“归真乘宠,每对,排毁释氏,言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尽宜除去,帝颇信之......排毁释氏,而拆寺之请行焉。”
不过,唐武宗本人信奉道教,但也信奉佛教,只是不如对道教那么痴迷。在中国,将儒释道三角合于一身的大家比比皆是。因此,以唐武宗个人信仰说,得出会昌法难的根源,显得有点苍白。只能说有点关系,不是主因。
2.儒家与佛家矛盾冲突说
除了佛道两教的矛盾外,还有人认为,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佛教文化的“入侵”,表现得相当的警惕。
以韩愈为例,他就是佛教的最坚定反对者,他曾说: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韩愈认为,佛教主张灭伦常,去君臣、父子,与儒家思想形成根本冲突,说佛教是夷狄之法,不利于大唐的社会稳定。他甚至提出“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彻底尽灭佛教。
不过,这只是韩愈个人的主张,大多儒家学者对佛教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佛教思想也并未对儒家的政治地位,形成冲击力。
因而将儒释两道的矛盾,当做会昌法难的根源,也显得不够充分。
3.佛家干预政治说
有资料说,会昌年间,京师寺院里面,隐藏了大量各藩镇势力的奸细,他们一面替藩镇提供情报,一边替藩镇发展政治势力。说唐武宗在会昌三年,曾经下达过“杀沙门令”,长安京兆府一次打死裹头僧三百人。
不过,这些说法更像是会昌法难风云欲来时的种种舆论造势,可信度极低。佛教两千多年历史,还没有形成政治集团,左右政治走向的历史记录,即便出现参与政治事件的现象,也是个案。
4.寺院经济与国家经济矛盾说
会昌法难的真正动因,从唐武宗的总结中就可以窥见,那里有三个关键词:税收、田地、奴婢。这三个词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概念:经济。佛教形成的寺院经济,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佛教从业人员不事生产,他们也不用纳税,是社会的“特权阶层”。由于上层社会的推崇,佛家早已不是清修场所,它们演变成了特殊贵族阶级。
①寺院经济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由信徒捐赠,和皇权赏赐,寺院拥有大量的地产、房产、奴婢和货币。寺院的地产收入不用纳税,寺院的僧尼,及其蓄养的奴婢也不是纳税人,随着这个数量的激增,国家税收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唐武宗的禁佛敕令中曾经说,寺院经济收入,已经达到了国家总收入的七八成之多,俨然国中之国,并且这个势头还在不断发展。
②寺院经济向多领域发展
除了土地和布施两块常规收入,寺院经济开始像“多元化”发展,比如高利贷、商业经营等。
其实这是一个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唐朝的法律也并不禁止寺院从事商业活动,以及放高利贷等行为。
最可怕的是,寺院经济也如同贵族阶级一样,展开土地兼并活动,大量蚕食国家可纳税土地资源。
③形成新的特权阶级
寺院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内部的等级结构。
由寺主和都维那、典录、典坐、香火、门师等神职人员,构成了寺院经济的贵族阶级;普通的僧侣构成寺院经济的中阶人员;奴婢则是受剥削的最底层人员。寺院贵族们,“贪钱财,积聚不散,不作功德,贩卖奴婢,耕田垦殖,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愍。”
由上述可见,唐武宗时期,佛教已经形成了脱离于国家政权以外,严重威胁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实体,并且逐步影响到社会的公平性。这个势头如果得不到遏制,不光国家经济走向崩溃,社会矛盾也必然激发。
佛教也已经脱离了宗教的本职,这就是唐武宗灭佛的根本原因。
会昌法难的利弊说关于会昌法难,历史上评价各异,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也指出了它所带来的弊端。
1.正面意义
会昌法难后,收缴了大量的寺院财产,光土地就达千万顷,释放纳税人口四十多万。这个庞大的基数,为大唐的经济增添了新的动力源。
同时,国家经济收入来源的增加,必然会减轻农民的税赋压力,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寺院经济的摧毁,也缓解了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庶族地主阶级,与贵族阶级之间的矛盾,对统治结构的稳定意义重大。
2.负面教训
当然,会昌法难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大量佛教经典、建筑、学术遭到毁灭性打击,是佛教历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也是唐武宗灭佛,被称为“法难”的原因。
另外,会昌法难也是后期党争的一个诱因,李德裕被贬黜,会昌法难就是其中的一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