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天奇迹,请问历史上被立被废次数最多的皇后是谁
炽天奇迹,请问历史上被立被废次数最多的皇后是谁?
历史上被废立次数最多的皇后是谁?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儿“刁钻”了。自古以来帝王废后实际上就是民间的“休妻”,中国古人从来就没有“复婚”之说,帝王既然已经“休妻”、废掉了皇后,又怎么可能“复婚”、复立皇后呢?
中国古代废后的下场中国古代废后的下场普遍都是比较凄凉的,如唐高宗李治的废后王氏,在被废之后受尽武则天的欺凌,不仅丢掉了性命,王氏一门也被流放去了彼时的“蛮荒之地”——岭南。清高宗弘曆的“废后”纳喇氏虽然被保留了“皇后”的名分、也保住了性命,但待遇却被清高宗降为了只有两个侍女伺候的“答应”级别。而且,纳喇氏去世之后,连单独的坟茔都没有!直接被清高宗命人塞进了纯惠皇贵妃苏氏的地宫之中,前后总共花费纹银二百两……
结局较高的废后恐怕要数汉光武帝刘秀的废后郭圣通了。被废之后,郭圣通被刘秀封为了中山王太后、沛太后,由皇后降为了自己儿子封国的太后。虽说衣食无忧,但日子恐怕也未见得有多好过,至少心情的郁闷是必然的,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郭圣通死在了刘秀和继后阴丽华之前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就一句话,被实权皇帝废黜的皇后不可能再度被复立,废后的下场总体也都比较凄凉。中国历史上有像清王朝的胤礽那样被废而复立的皇太子,但从来没有被实权皇帝废黜后再度复立的皇后!
事事有特例虽说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被实权皇帝废而复立的皇后,但事事有特殊,失去皇后身份之后又再度成为皇后的人还是事事存在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晋惠帝司马衷的继后羊献容了。这与皇帝本身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傀儡皇帝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决定,又如何左右皇后的命运?
晋永康元年,晋惠帝司马衷的原配皇后贾南风被赵王司马伦废杀。之后,司马伦将出身泰山羊氏的羊献容立为了新皇后。太安二年,成都王司马颖和长沙王司马顒攻陷帝都。不久之后,司马颖以皇帝司马衷的名义废黜了皇后羊献容。再之后,东海王司马越攻陷帝都,又恢复了羊献容的皇后之位。可司马越也没有蹦哒几天,又被一个叫张方的人拉下了马!羊献容再度被废……过了没多久,张方又恢复了羊献容的皇后之位,可没过多久又把羊献容给废黜了。永兴三年,晋惠帝司马衷回到洛阳,羊献容又重新成为了皇后。说白了,这其中的废废立立都是权臣的操作,作为傀儡皇帝的晋惠帝司马衷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做主,就更别说是左右羊献容的命运了……
永熙元年,晋惠帝司马衷中毒身亡。羊献容的野心也有所膨胀,担心彼时的皇太弟司马炽即位之后自己无法成为皇太后,便催促前皇太子、清河王司马覃入宫,企图制造既成事实,结果没有成功。晋怀帝司马炽即位之后,尊羊献容为惠帝皇后,别居弘训宫,羊献容算是实现了“软着陆”。
可没过几年,前赵将领刘曜攻陷洛阳,羊献容成了胡人的俘虏。可这位刘曜却有着曹孟德同样的爱好,不仅没有诛杀这位晋王朝曾经的皇后,而且还将她纳为了侧室!前赵汉昌元年,刘曜篡位自立。次年,身为皇帝的刘曜居然又将羊献容立为了皇后。历经两朝,居然还能再度成为皇后,羊献容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例!因为受宠,羊献容甚至还玩起了了“后宫干政”,把在晋王朝失去的东西全部在刘曜身上找补了回来。不久之后,羊献容与刘曜所生的儿子刘熙还被册立为了皇太子!光初五年,羊献容辞世,结束了她传奇的一生……
如果要论中国历史上被废立次数最多的皇后,非羊献容莫属!但是,在晋王朝时期,废她、立她的都不是皇帝,晋惠帝司马昭自己都是傀儡,又如何左右羊献容的命运?说白了,他们夫妻二人都是权臣操纵的木偶、傀儡而已……至于最后一次被册立为皇后,那是另一个朝代的事情了,与晋王朝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羊献容的命运是多舛的,但又是幸福的,起码她以皇后之尊活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而且彼时的羊献容已经不是傀儡皇后了,而是如假包换的“实权”皇后!
男女之间有没有纯友谊?
有,不能说没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有的,一个男人和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老婆本来三个人就是朋友,这种情况下真的就有纯洁的友谊,因为尺度拿捏的特别好,互相之间也特别了解,所以心里就特别干净,没有一点的瑕疵。其他的关系就很难说了,这就是很难说男女之间还有纯洁的友谊关系了,也许有人相信,但我不相信。你们信吗??
男女之间有没有纯洁的友谊?会不会影响到各自的家庭?不是特定的朋友关系,那就会影响各自的家庭,除非两个家庭四个人从前就是非常了解,非常要好的朋友,否则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一个男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对一个女人好,人非草木 谁能无情。别说男女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也是都要有利益关系的,否则都不会长久,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好,那前提得喜欢她,女人也是一样,最强说没有别的意思,心里其实都明白,说这话没人会相信,就连自己都不信。
说别人我不知道,那我本身来说,我讨厌的人绝对不会和她来往,我对她好心里绝对会想着男女之间的那点事,得到不得到不好说,但心里绝对想过,就看有没机会了。不要装什么圣人,我们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人。
友谊是建立在互相的给予的基础上。什么叫友谊?友谊就是互相给予,给予的越多友谊就越深,男女之间要是给予的多了那是什么结果?不用说谁都明白,男女之间走的太近说是就是普通朋友,也只有你自己会相信,要么别人都是傻子。朋友这个词汇太广泛,很多时候不好去理解。
女男之间要说纯洁的朋友,有很多就是结婚多年以后的夫妻,真的特别的纯洁,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吃饭,就是不在一起睡觉,特别特别的纯洁。
作为普通的同事关系,或是业务关系,男女之间还是要保持一定距离吧,要么真的会影响两个家庭的,谁都说不好那天会发生什么。我控制,控制,控制对不起老婆……
唐朝为什么不修长城?
对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而言,几乎历朝历代,都会面临两个十分头疼的问题:
如何解决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
以及,在双方政权互相对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取得战略优势的最大化?
这两个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一度成为统治阶级的心腹大患。
(万里长城)
长城,便是在此基础上,出于战略与防御需要,而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所修筑的战略工程。
如秦朝,为抵御匈奴,秦始皇动用近百万劳动力,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此后历经千百年,多个朝代均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修筑过长城,如汉朝汉武帝,将匈奴击退至漠北后,趁势修补了秦朝末年因战乱而损毁的南北长城。
再到隋朝两帝,用十余年时间,动用超过两百万劳动力,将东迄紫河,西至榆谷的长城连为一体,长度曾达历史之最。
然而到了唐朝,修筑长城的问题却一度搁浅,甚至现代史学界一致认定“唐朝无长城”。
探究其不修长城背后的真实原因,究竟是因为“天朝上国”的强大自信?还是盛世华章下的自大狂妄?
我想,对这个问题,很是值得考究一番。
(唐太宗·李世民)
首先,咱们来确立一个前提疑问:
唐朝为何不修长城?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两方面说起:
第一,唐朝控制的疆域之辽阔,超出了前代长城所包含的地域,甚至深入漠北草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一统,所以原本作为抵御北方胡人的长城,就失去了必要性。
第二,唐朝的边防重心,主要依靠人员力量,即军队,而对于城堡等防御工事的建设,并不十分看重,或者说,唐朝初期强调发展“人防”,而刻意忽略了军事工程的建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唐朝选择弃修长城,可是在实际情况下,是否当真有不修长城的必要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明确一个首要前提:
长城,究竟是什么?
很多朋友可能会笑,谁还不知道长城是什么?
不就是一节又一节的城墙吗?
其实不然,长城实为极其复杂的军事工程,而其主体结构除了众所熟知的“城墙”外,还兼备以下四个主要部分:
战斗武器设施,士兵生活设施,预报警情烽堠,行动道路网络。
而这些组成部分,缺少了每一项,都不能建立起完善的战略体系,长城更不可能完全发挥出具体效用。
【长城结构分解图(中国国家地理网)】
比如缺少战斗武器设施,有胡人侵犯的情况下,无法依托有利的地理优势,采用强弩等重型武器进行抵御。
再如缺少士兵生活设施,比如饭灶兵曹,就无法为长期驻扎长城的士兵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而长城之险峻,又不可能采用临时轮流换班的驻防模式。
所以,放眼全局来看,长城其实并非一节又一节的城墙,外加一座又一座的烽火楼如此简单,仅凭其战略难点之多,营建工程之多,战斗统筹,以及生活所需之多这四点,就可将长城视为一座极为复杂的战略工程体系。
而最初修建长城,是建立在“防御”的需求之上,因为漠北草原战略纵深极为广阔,在秦朝时无法有效的进军塞外,于是秦始皇出于防御的考虑,才会修建万里长城,以便能够防御匈奴的同时,也能对外族军队入侵提早防范和预警。
这就属于特定时代下的特定群体,为保护自身安全,所采取的特殊措施。
当两方政权,或多方政权进行军事对抗,或发生军事冲突时,不管有利还是有弊,均会采取防护,而这种防护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长城,只不过这种防护,也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为了能使防御的战略优势最大化,秦始皇经过一系列的考虑与论证,才最终决定修筑长城。
且长城的修筑,需要极为严苛的社会条件:
一是强权支配,如权力臻于巅峰的秦始皇,能够以强权动员近百万人充当劳动力。
二是硬件技术,需要完善的工程技术与人员保障技术,同时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修筑万里长城,而不是单纯的“有钱”就能修建。
三是客观需求,众所周知,需求在技术之先,而技术则为需求服务,如果没有极其必要的需求,技术自然就无用武之地。
四是民族意志,也可看作是政治因素,历史上几乎将长城视作重要战略工事的朝代,均会将民族意志与国家安危系为一谈,而长城作为连接“民族”与“国家”的纽带,常见于各类史册与君臣对话之中,目的除了政治宣扬外,也起到一定安抚人心,凝固民族意志的作用,比如一提到长城,我们就会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八大奇迹之一等等。
结合以上四点,便可确立长城的概念,即:
长城既是必要环境中,随保卫自身安全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在特定时期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能够维系民族意志,以及维护国家与政治之间整体统一性的精神纽带。
明确了长城的具体概念,就能方便我们站在客观角度,将长城的具体概念,套用到唐朝的特定时代背景下,通过一番简短的论证,从而得出“唐朝是否真的没有必要修建长城?”的结论。
首先我个人认为,唐朝的确没有必要修建长城。
理由有四:
第一,强大军事力量背后,更为强大凝结的军事信心。
以《新唐书·李勣传》里记载的唐太宗亲语为证:
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这句话的意思为:
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臣良将,也不会安抚边境,所以他只能采取修长城的老方法,来抵御突厥。而今天,朕委任李勣到并州驻守边疆,边疆则安宁无事,岂不远胜修筑长城的老法子?
咱们先来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在何种特定时代背景下,说出的这句话呢?
答案是贞观十一年,即公元637年,时任并州都督的李勣(jì),在前后十六年间,多次击退突厥南侵,为表彰李勣卓绝战功,唐太宗便封李勣为英国公,世袭蕲州刺史,并遥领太子左卫率。
这是属于既封为重臣,又给予更高军权与信任,可见唐太宗对李勣的器重。
(英国公·李勣)
同时也从直接反应出唐太宗的军事信心,他认为,有李勣坐镇的边疆固若金汤,一个并州都督公李勣,甚至比费尽人力物力修筑的长城所能起到的作用,还要大。
而且李世民也直言不讳,认为是自己会择才用贤,恰巧手下个个皆是治国之才,带兵良将,所以有着如此雄厚军事实力的唐太宗,同时具备了强大的军事信心。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唐初,尤其是贞观年间强盛无匹的国家实力之上,换言之,如果没有繁荣的经济做支撑,能否抵御住突厥的不断南侵,也是两说。
而抛开国家经济的有力后盾,还有唐初年间的府兵制度做依靠,上下一心,军令无阻,再加上如李勣这般治国安邦的人才,便给了唐太宗不修长城,也可保护国土安全的信心。
总结来说,这正是由于实力强大而导致的需求不足,由于军事,经济,人才等整体实力的强大,所以唐朝初期并不具备修筑长城来抵御突厥的必要需求,就像他本人所说,如果突厥再来犯,那有李勣去应付,就足够了,何苦再劳民伤财的修长城呢?
这便是我认为唐朝不必修长城的第一个理由,在强大军事力量的背后,有着更为强大凝结的军事信心。
第二个理由,不同于前朝的外交策略,以及面对游牧民族政权的攻防战略。
唐朝立国之后所采取的对外政策,共有两种:
一是针对小型或弱势的游牧势力,如吐谷浑,契丹这类尚未成大气候的游牧政权,而采取安抚为主,征伐为辅的策略,即使征伐,到最后也是会采用招安的政治手段,将其纳入大唐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
二是针对大型或强势的游牧势力,如突厥这类老牌游牧强权势力,而采取防护为主,出击为辅的策略,具体表现为:
唐太宗曾明确下诏,鼓励与突厥相近的各州县修筑坚实城寨堡障,以及紧抓练兵,来保护自身安全,此乃“边兵囤防”之战略。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第四》:(武德九年九月)壬辰,修缘边障塞,以备胡寇。(太宗)下诏曰:“城彼朔方,周朝盛典,缮治河上,汉室宏规,所以作固京畿,设险边塞,式遏寇虐,隔碍华戎。……其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备悉,今约以和通,虽云疲寇,然蕃情难测,更事修葺……其城寨镇戍须有修补,审量远近,计度功力,所在军民,且共营办,所司具为条式,务使成功,宣示闾里,明知此意。”
另外,由于突厥长期采取“以骑兵为主的游牧进攻战术”,且进攻目标不固定,依靠骑兵的高机动灵活性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常年实施游击战,这就为唐朝的防御带来一定困难,首先就无法通过修建某段固定地区的长城来防御,毕竟突厥是打一处换一处,唐朝要想解决这类游击战术的威胁,总不能把边境全部修上长城,这可就不是劳民伤财那么简单了。
所以基于突厥一方的游击战和骑兵的高机动性,如英国公李勣,就制定出与之匹配的灵活战术,最好的御敌方法,是以加固城寨,不间断训练军民的基础上,将军队的灵活性与精准配置完整结合,比如为边防部队配备更为优良的战马和弩箭,积蓄起坚实军力,由此建立起“以点带面”的防御体系,并将斥候部署在远离城塞之处,尽量把战线拉往边城之外。
如此一来,就能提早发现敌情,再辅以多修道路完善交通,以便快马通行,这样一处遇到军情,能使四方迅速来援,发挥出“以点带面”防御体系的最大优势,就能有效遏制突厥一方的游击战术,从而最大程度的击退突厥来犯。
这一套战术理论,同样也为后世所延用,如武则天时期名臣狄仁杰,就曾直言:
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旧唐书·狄仁杰传·言·疏勒等凋弊疏》
如上所述,便是唐朝对于强弱两种外邦势力,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措施,经由对弱安抚,对强而防的核心战略思想,使得唐朝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国土安全。
另外,唐朝初年由唐太宗亲自设立严谨的将领选拔机制,首要前提就是“择才而用”,杜绝门阀士族的裙带任免,比如无能的贵族子弟,一概不许通过家族关系担任军中要职,而必须要通过制度选出真正的军事人才,由如此良领统兵守国,自然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从而决定了最终优秀的军事战略布局。
再者,这一种明朗的军事制度,也为后来唐朝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取而代之,并最终设立信任放权的“节度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这种制度,几乎贯穿了整个贞观时期,只在唐高宗后期因复杂的内部政治因素,而有所转变,但对外的大体方针并未大幅变动。
大体对外方针,仍旧保持唐太宗所设立的“边兵囤防”战略,只不过由于内部局势不稳,如武后专政等重大历史事件,而导致由唐太宗时期提倡的“主动出击”,逐步向“被动防守”靠拢,但不论是对弱还是对强,“边兵囤防”依然发挥出主要作用。
以上,便是我个人认为唐朝不必修建长城的第二个理由,即:
唐朝面对外胡势力,所采取的不同于前朝的外交策略,以及面对游牧民族强权的攻防战略。
第三个理由,长城自古作为南北对峙的防御性战略工事,前提是要达成“双方对峙”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包括后来李唐的统治阶级,也都有意打破此类固有格局,从而完全占据形势主导权。
这句话可能有些复杂,但理解起来并不难,以秦始皇时期修筑长城为例,主要的作用是为了“防御”,而并非是“进攻”,达成这一作用的前提,就是因为当时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注:此处所谓的“南”,是指突厥以南。)
(公元626年唐朝疆域,同年大事件:玄武门之变)
而唐太宗本人的战略思想,是想结束这种长期以来中原农耕政权,与北方游牧政权之间的对峙,直接以强大的武力主动出击,从而通过军事实力,成为控制胡人势力的宗主国。
通俗来说,以前住对门的哥俩打个平手,后来有一天张三不想打了,于是就在门口盖了一堵墙,李四要想打张三,那得翻墙才能打到,这就增加了打张三的难度,于是双方就对峙上了,一个是没以前打的容易,一个是不主动出击,据墙而守,该过日子就过日子,就算李四真要翻墙来打,那也不怕,干脆就爬上墙头把他推下去。
那么到了唐朝呢?
就成了,李世民认为不用再这么麻烦,现在咱是赵四,家里人多,钱多,马多,武器也多,怕他王二个啥,还对峙个球啊?!
于是提着刀,带着弟兄们直接翻墙,主动去干王二了。
话虽然糙,但道理大概是这种道理。
(各朝代修筑长城变更图)
这种势必要打破南北平衡,一统游牧民族的决心,在唐太宗时期尤为明显,李世民本人就曾说:
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旧唐书·本纪·太宗纪上》
这段话说的真是慷慨激昂,通过“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这句话,也可看出李世民的决心和雄才大略,他的意思很明确:
先是列举了轩辕等大德的赫赫功绩,又列举了隋朝时的历史错误,再说今天他不会让大陈将军们修宫殿池苑,因为那样做只会浪费钱和人力,劳民伤财,而是只让兵士们勤练弓马,好去跟突厥大战,到最后天下无敌。
在古代,皇帝的个人意志,决定了国家的整体意志,那么既然唐太宗本人都是这个想法,一心想要征伐突厥,凭此就可看出他坚决想要结束南北对峙局面的决心。
而这种决心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不修长城。
因为在唐太宗的眼里,长城之南北,兴盛荣衰,早已是千百年来的常态,中原不消说,改朝换代几十次,而外邦胡人也是一波平,一波又起,刚打退,等个几年一喘息,他们又会带着更强大的兵马卷土重来,与其固步自封,一味防御,不如强化自身的军事训练,人人练就精兵良将,目的是为将来翻越长城,主动出击做准备。
此决心另有佐证:
初,上(太宗)谓侍臣曰:“靺鞨远来,盖突厥服之所致也。昔周宣之时,猃狁孔炽,出兵驱逐,比之蚊蚋,议者以为中策。汉武帝北事匈奴,中国虚竭,议者以为下策。秦始皇北筑长城,人神怨愤,议者以为无策。然则自古以来,其无上策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归伏,无为而治,得非上策乎?”——《唐会要·卷九十六·靺鞨》
这段话虽然很长,但大体表现出唐太宗的态度,他甚至对修筑长城一事,抱有嘲讽。
大意是说:
唐太宗问众大臣:“靺鞨现在能够独立,是因为突厥已经被我们征服了,所以靺鞨才能摆脱突厥的控制。遥想北周宣帝的时候,外族是多么猖狂?可是宣帝出兵驱逐,他们就像蚊虫一样逃窜,大臣们评价当时的策略为‘中策’。而汉武帝时,为了打匈奴,搞的整个国家虚竭,被后世评为‘下策’。还有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搞得人神共愤,后人评价他为‘无策’。然而自古有来,面对同样的问题,可曾有谁想出过‘上策’?朕承接隋朝的弊端而建立起繁荣的大唐,今天四方蛮夷都来归顺,应该能算是‘上策’了吧?”
我想,这段话除了体现出李世民的自信外,也体现出一种倨傲,曾经外族侵犯中华的历史,在他看来已经一去不返,如今四方来朝,天下太平,比起历史上一些帝王为了抵御外族而穷其手段来说,他的治国之策,可谓上策。
能说出这种豪言壮语者,也不愧为千古英君李世民,他的确有底气说这话,因为这段李世民与大臣之间对话的背景,正是发生在贞观十四年,那一年,李世民派军一举征服高昌,并建立起“西州”,凭此直接控制了整个西域腹地。
可以说,那时候的李世民,根本不把胡人放在眼里,说句可能略显自大的话,在当时的他看来,这天下,是独属于李唐的天下,没有对手。
而如果此时此刻修建长城,一来给民众百姓发出国家需要防御外敌的消极信号,二来也限制了自身未来的发展,无异于掣襟肘见。
这便是我个人认为,唐朝没有必要修建长城的第三个理由,即:
长城自古作为南北对峙的防御性战略工事,前提是要达成“双方对峙”的局面,而唐太宗本人,包括后来李唐的统治阶级,也都有意打破此类固有格局,从而完全占据形势主导权,彻底结束长城之南北对立的局面。
第四个理由,唐太宗本人远大的军事思想,以及名副其实的军事才能,使其完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壮举:征服东突厥。
关于如何应对突厥侵犯的问题,其实早在唐高祖李渊时,就被提上议程,前有隋唐末年混战时,李建成率兵马镇守蒲州,多次抵御突厥入侵,一举摧毁了突厥趁中原大乱之虚而入主的图谋。
(公元617年六月,李建成带兵攻打西河郡)
后来李唐政权建立,时值武德七年,李渊当权,玄武门事变还未发生,恰巧又赶上突厥二可汗由原州入侵关中地区,同时李唐内部一致认为,突厥当时的军事实力,的确强于还未稳固的李唐政权,因此唐高祖也和前朝皇帝,如隋炀帝一样,很是忧虑强大突厥的进犯,于是他率先提出了要“迁都”,以避免日后真的败于突厥,而被大军长驱直入长安的危险。
《资治通鉴·唐纪七》:或说上(唐高祖)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
接上一句史料,于是李渊决定迁都后,立马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去寻找可迁都的地方,非常迫切的想要完成迁都一事。
(唐高祖·李渊)
而后,多次抵御突厥,熟知对方实力的老大李建成与老三李元吉,裴寂等人,也附和李渊想要迁都的提议,并且顺势提出了效仿钱朝修筑长城,以备突厥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当场就被具有远见的秦王李世民给否决了。
《资治通鉴·唐纪七》: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
秦王李世民这段话说的很明确,算是力谏,大意是说:戎狄为患,自古就有,陛下今日能拥兵百万,建立我大唐,可是等到突厥来犯,您就害怕的直接要迁都,岂不让后世笑掉大牙?遥想以前霍去病等千古名将,都曾立志灭匈奴,陛下请准我几年时间,我定把脑袋系到腰带上,领兵去征讨匈奴,到时候如果我失败了,再迁都也不迟!
一番话说的热血激昂,李渊立马点头,同意了李世民的提议。
可是李建成又立马反驳,说:“樊哙曾经也是想用十万兵马击败匈奴,可是后来呢?还不一样是失败了?!”
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
李世民听完他大哥的反驳,立马予以一番最为著名的否定和预言,而这次预言,将其远大的军事眼光展现无遗。
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上乃止。
李世民说:“形势不同,用兵不同,樊哙小小功绩,怎能与我相比?诸位且信我,不出十年,我李世民必定漠北,绝不食言!”
这一番话,不仅彻底打消了李渊迁都的念头,更定下了未来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内的对外方针。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凭东突厥自然灾害频发,内部争权不断的契机,唐太宗李世民命李靖出师塞北,一路长驱直入,所向睥睨,将被称为东亚第一强国的东突厥,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同年,东突厥宣告灭亡,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称为:
天可汗。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唐太宗李世民由此一举平定突厥之乱,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千古大业。
既然东突厥已经灭亡,那么原本用来抵御突厥等胡人的长城,就更无必要修建了。
于此,也是我个人认为,唐朝没有必要修建长城的第四个理由:
唐太宗本人远大的军事思想,以及名副其实的军事才能,使其完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壮举:征服东突厥。
如上所述,唐朝,尤其是唐初之所以不修长城,最根本的核心原因,我想各位心里也清楚了,那就是最简单也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他强任他强,我自比他强更强!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新唐书·李勣传》: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册府元龟·卷九百九十一·外臣部·备御第四》:(武德九年九月)壬辰,修缘边障塞,以备胡寇。(太宗)下诏曰:“城彼朔方,周朝盛典,缮治河上,汉室宏规,所以作固京畿,设险边塞,式遏寇虐,隔碍华戎。……其北道诸州所置城寨,粗已周遍,未能备悉,今约以和通,虽云疲寇,然蕃情难测,更事修葺……其城寨镇戍须有修补,审量远近,计度功力,所在军民,且共营办,所司具为条式,务使成功,宣示闾里,明知此意。”
《旧唐书·狄仁杰传·言·疏勒等凋弊疏》:当今所要者,莫若令边城警守备,远斥候,聚军实,蓄威武。
《旧唐书·本纪·太宗纪上》:自古突厥与中国,更有盛衰。若轩辕善用五兵,即能北逐獯鬻。周宣驱驰方、召,亦能制胜太原。至汉、晋之君,逮于隋代,不使兵士素习干戈,突厥来侵,莫能抗御,致遗中国生民涂炭于寇手,我今不使汝等穿池筑苑,造诸淫费,农民恣令逸乐,兵士唯习弓马,庶使汝斗战,亦望汝前无横敌。
《唐会要·卷九十六·靺鞨》:初,上(太宗)谓侍臣曰:“靺鞨远来,盖突厥服之所致也。昔周宣之时,猃狁孔炽,出兵驱逐,比之蚊蚋,议者以为中策。汉武帝北事匈奴,中国虚竭,议者以为下策。秦始皇北筑长城,人神怨愤,议者以为无策。然则自古以来,其无上策乎?朕承隋之弊,而四夷归伏,无为而治,得非上策乎?”
《资治通鉴·唐纪七》:或说上(唐高祖)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徒都之。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
《资治通鉴·唐纪七》: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籓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若其不效,迁都未晚。”上曰:“善。”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樊哙小竖,何足道乎!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上乃止。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
古代被毒死的皇帝并不少,但多是被权倾朝野的大臣、谋划夺权的叔兄所害。可以说只要实力允许,想毒死君王并不难,根本用不着慢性毒药。真正用上慢性毒药的,多是为皇帝求长生的术士,他们利用皇帝的欲望,提供含有重金属的丹药,导致皇帝出现神经紊乱,晚年昏聩的现象,尚不至于危害生命。
那些被“正大光明”毒杀的皇帝永嘉元年(145年),汉冲帝病逝后,权臣梁冀拥立年仅8岁的刘缵为帝,即汉质帝。质帝看不惯梁冀的飞扬跋扈,当其面还说出了“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担心小皇帝长大后难以掌控,遂于本初元年(146年),派亲信在汉质帝食用的饼中下毒,将其毒死。
西晋时,司马伦在政治斗争中,先借皇后贾南风之手废了太子司马遹,后又过河拆桥,率太子旧部和齐王司马囧起兵杀了贾南风及淮南王司马允,继而逼迫晋惠帝退位,自立为帝。这件事就引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司马伦在战乱中难以掌控局面,被迫退位,又迎接晋惠帝复位,退居金墉城。梁王司马肜上表奏明司马伦父子的叛逆之罪,于是司马伦被赐“饮以金屑苦酒”而死。
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去世后,年仅六岁的元诩继位,权臣元叉、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北方爆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元诩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晋阳军阀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胡氏阅后大怒,元诩遂被其毒杀,时年十九岁。
这个时期还有如北魏节闵帝元恭被高欢毒杀;北魏孝武帝元脩被宇文泰所毒杀;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被高洋所毒杀;西魏废帝元钦被宇文泰毒死。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毓于武成元年(559年)称帝,是为北周明帝,次年四月,宇文护命李安乘宇文毓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宇文毓又被毒死于延寿殿。
此类皇帝被毒杀的案例都有一个共性,即幕后主使都位高权重,或者就是宗室成员,具备夺权的资格和能力,所以毒杀皇帝看似阴谋,实则阳谋,无需遮掩太多。除了这些史料明确记载的案例,还有如唐哀宗李柷被朱全忠鸩杀,唐中宗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李裹儿合谋毒杀,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匡胤毒杀等等存疑案例,这些都说明毒杀皇帝是真实可行的,并非不能做到。
李柷仙丹的“威力”若非位高权重,拥有毒杀皇帝的能力,最容易给皇帝“下药”的就属宫廷术士了。古代由于科学水平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追求长生不老术的皇帝,秦皇汉武这样的千古一帝也不例外。这些“不老术”多以仙丹秘药的形式存在,所以很多皇帝进入晚年后都会“病急乱投医”,吃一些仙丹秘药,乞求长生。
我国古代医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过一些丹药配方,其主要包含一些玉石成分,如玉泉、丹沙、水银、赤石、黄石、白石、黑石脂、太一禹余粮、禹余粮、雄黄等。今天的科学验证,这些矿石成分中很多都是有毒有害的,比如水银,其具有神经毒性,会伤害大脑和神经系统,且对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也有不良影响,并可对心脏造成长久损害。
宫廷术士炼制仙丹往往就是以上述矿石成分加以辅料制成,辅料基本上就是“见效快”的壮阳药材,皇帝吃了后精神状态太提升明显,故而坚信仙丹的功效。加之上文提到的矿石材料,如铅和汞,这两种东西在剂量小的情况下确实能让人容颜改善,给人造成“返老返童”的假象。如今的化妆品中也常用铅来增白皮肤的效果。但铅和贡摄入过多就会导致中毒,尤其是对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的影响极大。
我们在影视剧中应该看到过,一些帝王明君,到了晚年也会出现易怒、暴躁、弑杀、神经恍惚的行为,这些其实就有仙丹中毒的影响。宫廷御医是可以诊断出这些不良反应的,只不过帝王晚年对仙丹秘药的执迷,使御医不敢轻易发言。
明朝的“红丸案”其实也有这个因素,内阁首辅方从哲按照太医的嘱咐,恳请皇帝静心调养,可泰昌帝急于治病,说“太医院一帮庸医,朕信不过。”方从哲无奈,只能回应“臣当传檄天下,广召名医。”所谓名医,无非就是嘉靖帝时期兴起的道术仙方。他推荐李可灼上呈红丸,泰昌帝服下后确实立竿见影,方从哲也被赞为“忠臣”,可当日下午复进一丸后,泰昌帝便暴毙而亡,这也造就了一桩大明疑案。
皇帝膳食的“防毒术”以上所说的毒害皇帝都是有前提条件的,或是实力上掌控了帝王的生死,或是利用了帝王乞求长生的心态,除此两种情况,欲以下犯上,阴谋毒害的难度就相当大了。帝王膳食总会做好预防措施,这种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发严苛,可以看做是不断升级的过程,清朝时“防毒术”算是发展到了顶峰。
清朝的防毒术主要包括:皇帝的用餐地点不固定;菜品繁多且皇帝一菜不食三口,令图谋不轨者抓不住帝王的喜好;帝王膳食有专门的“试菜太监”;御膳房的伙夫实行责任倒查制;有针对性的使用银器餐具,每餐必等半刻钟方可进食,以便观察银器餐具有无变化。
如乾隆十二年,内务府档案记录过乾隆帝的膳食地址,九月三十日辰初,弘德殿进早膳;十月一日于重华宫进晚膳,“下午茶”则是在养心殿。这就使图谋不轨者难以在用膳地点作案。
据《清会典》记载,皇帝一日两餐,每餐48道菜,皇帝吃哪道菜都得看心情,而且皇帝并不能甩开膀子吃,按照皇帝饮食的规定,每菜不可食过三匙,也就是说即使皇帝非常喜欢一道菜,也不能吃超过三勺。这个规定有种解释是不让皇帝喜好对外泄露,以免有针对性的下毒,但这个解释过于牵强,其主要作用应当还是保证皇帝的营养均衡,另外就是防止某种食物被下毒后过量吃入,难以抢救。如果皇帝进食某道菜三勺以上,太监会立即通知撤菜,且往后的半月内不会再让御膳房做这道菜。
说到御膳房,这里得监管极为严格,每眼灶台由3个人负责,1人配菜,一人掌勺,1人打杂,由内务府造册对应,3人相互监督各自的工作。御膳的制作皆为两份,一份做菜样临时留档,做菜的人员名单与之对应留档,另一份才会传至皇帝面前。炒菜、盛菜、传菜的过程都有御膳房太监监督,所以想要收买御膳房的厨子下毒,需要买通整条“生产线”,这种人员分工、留档的制度,也完全可以做到“责任倒查”,谁出了问题,可能就是灭族的大罪。
“银西洋热水锅二口、有盖银热锅二十三口、有盖小银热锅六口、无盖银热锅十口、银锅一口、银锅盖一个、银饭罐四件、银盖碗六件、银钟盖五件、银錾花碗盖两件、银匙两件、银羹匙十三件。”——《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
再说皇帝用膳的餐具,其中大部分都是银质器皿,这种材质主要针对含有硫化物的毒药,如砒霜,会使银质餐具发黑,所以停菜半刻钟的规矩就是一种验毒程序。若是瓷器餐具,则会插入一根半寸宽、三寸长的银质牌子,这也是验毒的工具,与银质餐具功能一样。除了器具之外,侍膳太监也要为皇帝验菜,也就是先尝一下菜品是否有毒,所以溥仪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说过,他当皇帝时就没吃过一口热菜,停菜验毒,尝膳验毒过后,御膳也就凉透了!
综上所述,古代皇帝饮食必然会有防毒措施,但若是权臣、宗室的实力强于皇权,下毒就只是给皇帝一个体面的死法。而“弱势群体”想要谋害皇帝,最捷径的办法就是通过炼丹术士,他们是牢牢抓住了帝王喜好的群体,唐朝21位皇帝中,太宗、高宗、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曾痴迷丹药,他们的死亡也被很多学者认定为“服丹过量”,这里是否存在政治阴谋就难以知晓了。帝王饮食的“防毒术”发展至清朝可谓是无懈可击,慢性毒药虽然存在理论上的可行性,但菜样留档,炉灶留名的责任倒查体系会使下毒者付出沉重代价。所以有清一代,也只有光绪帝的死亡存疑,因为他得罪的是大清朝最权势滔天的慈禧太后。
神战奇迹三转任务?
第1个任务:等级要求380级.(大家可以在380级就去做了)500W奇迹币任务内容:取得「天魔菲尼斯的羽毛」、「炽炎魔的火种」、「丛林召唤者的角」3种道具各3个任务NPC:狼魂要塞(228,48)弟子黛彬第2个任务:等级要求400级.700W奇迹币任务内容:消灭暗黑防御者(训练兵),暗黑咒术师(训练兵),暗黑扫荡者(训练兵)各10只任务地图:巴卡斯军营狼魂要塞:62,239.点击NPC暗黑血狼人扩雷]进入,组队进入必须在旁边]任务要求:击杀巴卡斯军营地图上的暗黑防御者(训练兵),暗黑咒术师(训练兵),暗黑扫荡者(训练兵)各10只完成后与狼魂要塞(228,48)弟子黛彬对话.完成任务.接第3个任务.第3个任务:等级要求400级.1000W奇迹币任务内容:击杀巴卡斯军团的核心暗黑指挥官任务地图:巴卡斯休息室NPC守卫:巴卡斯军营119,168)进入任务要求:杀死暗黑指挥官(训练兵)完成以后找狼魂要塞(228,48)弟子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