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领主的法令,英雄联盟领主是什么
雷霆领主的法令,英雄联盟领主是什么?
天赋的名称,全名雷霆领主的法令。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治天皇 1852-1912)
(明治天皇的维新纲领中文译本)
今年是明治维新150周年。这一重大维新变革的主要内容,根据明治天皇1868年4月向全体日本国民发表的维新誓文(即纲领),包括了“广兴会议、上下一心、官武一体、破除旧有之陋习和求知识于世界”5条。明治维新的最大愿望是要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个目标通过废藩和实行中央集权,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快得让人有些不可思议。日本遂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
哪些是明治维新最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呢?笔者认为,其一就是明治政府颁布的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法令。承认了土地私有权,则不仅土地可以买卖,且根据地价课税的制度也保证了政府获得可观的税收,同时法令规定一律以货币的形式纳税。这使得明治维新的方向,即实行全面西化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得以落实。同时,政府也拥有了推进日本近代工业化的运作能力。
其二是通过派出使团在欧美各国的考察,确立了重视教育和普及新式学校的方针,即小学、中学、实业教育和大学兼具的近代新型教育体系得以确立,日本由此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著名的岩仓使节团107人当中,就有43名是留学生。东京大学即创办于1877年(明治十年),是日本第一所以现代学制成立的综合大学。
其三是在军事上成立了统领全国军力的兵部省,实施征兵制,年龄20岁以上的男子一律要服兵役,且兵役最长达到12年。此外还设立了海军省,陆军省,有意识地学习英国海军和德国的陆军,同时不忘向士兵宣扬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另外,国营军工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军事预算占政府经费最高达到了45%,军国主义成事实。
对比我们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不难发现:一是跟土地有关的改革在我国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前去安徽小岗村采访,更加深了这一印象。二是我们也改革了教育制度,恢复高考,选派大量的留学生出国学习,也有包括最高领导人的多次出访考察,和随后高级官员的更深入的考察。三是我们也大力改革了军队,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但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没有扩张的目的,为的唯有保家卫国和捍卫国家主权。
因此,总结想说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非常非常了不起,但最大的缺陷是明治天皇也一头扎向了军国主义,在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二战结束,这个国家才步入了正确的发展道路。相比我们的改革开放时间才只有40年,但成就更大,因为到2009年的时候,我们的GDP就超过了日本,现在已是它的2倍多。这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情景。另外,我们所走的道路也更正确。
印度的发展是如何渐渐落后于中国的?
印度和中国独立的时间差不多。印度是在1947年获得独立,而新中国是在1949年才成立。从当时双方的起点来看,印度当时的起点要比中国高得多。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如仅仅铁路一项,印度当时已经达到10万公里,远远超过中国,中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到了2000年左右。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印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中国不仅早就远远的超过了印度,而且中国始终并没有把印度当作对手和赶超的对象,而是一直把欧美和西方国家当做赶超对象。虽然印度现在也号称世界大国,但无论在哪个层面相比,印度和中国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国家。
同样是经过了六七十年的发展,为什么印度的发展却被中国慢了这么多呢?
从历史的原因来说,印度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时期,印度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印度真正的统一是由英国在殖民地时期完成的,所以印度国内出现了众多的民族和宗教,而印度却并没有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历史经验,从而长期存在内部分裂的问题。
中国虽然在1949年之前,也实际上处于各地军阀分裂割据的状况,但通过新中国建立的革命,中国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不仅扫除了全国各地的所有军阀势力,而且重组了整个国家的社会基层组织体系,消灭了绝大多数潜在的分裂因素,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真正有机的统一起来了的国家。
尤其是社会革命的深刻程度,中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社会革命,从而让中国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而印度却因为并没有经历这样的社会革命的过程,所以印度还存在大量的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时期留下来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种姓制度,虽然印度在法律上早就已经废除了,但实际上却长期存在,至今仍然没有被完全消灭。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进行了多个层面的建设。比如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识字扫盲工作,基本上消灭了文盲,让全国90%以上的人口都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有卫生医疗体系,虽然当时中国的卫生医疗水平并不高,但中国却通过国家的努力,将这个体系延伸到了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而印度始终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所以印度的文盲率到现在仍然非常高。虽然印度和中国一样,人口众多,但印度的劳动力素质远远不如中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印度没有经历过中国这样的扫盲运动,文盲率太高,绝大多数人口不具备基本的现代知识体系,尤其是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
新中国通过前30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一应俱全,甚至到一个省的范围内都拥有相对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而印度的工业化过程始终没有完成,虽然印度的工业产值在1950年的时候比中国要高得多,但因为印度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发展就比中国要慢很多。
还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虽然在印度独立支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高于中国,但在印度独立之后,国家始终没有能力组织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则在前30年的积累和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修建水库还是平整田地,还是修路架桥,都以非常低的成本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新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只要外资进入中国投资建厂,所需要的基本的电力,道路,人力资源这些基本要素都已经可以由中国独立提供。而在印度,如果一个外企要在印度投资建厂,那么他首先要给自己建一座发电站,还要自己修铁路,公路,还要自己进行人力资源培训。
还有政府的管理和组织能力,中印之间也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因为中国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社会革命,所以中央政府所发布的各项命令和法律都能够在全国各地畅行无阻。而印度因为不是自己完成的统一,所以各地之间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中央和地方之间也存在比较多的隔膜。中央政府发布的许多法令,在地方上都无法执行。
还有现代化的大工业组织体系,中国已经具备这个能力,而印度到现在仍然并不完全具备。比如同样是要修一条路,中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大量的人力,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印度则是将同样的工程量不断的层层分包,最后往往是落到了一两个人承包一点点工程,而印度人又没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所以进度就很慢。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才会经常有人说,印度始终欠缺一场彻底的革命。这个革命不仅是民族独立,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的革命。无论是性别之间的平等,还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平等,但是让整个国家变得更加统一,印度实际上都没有完成。所以现在的印度就像是一个被一只口袋强行的装起来的一堆土豆,如果有一天这个口袋破了,那么这些土豆就会散落一地。这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说到最根本的地方,这是中国曾经出了毛主席,而印度却只出了甘地。甘地和英国人进行斗争的方式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不动就绝食。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完成了国家的独立,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又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进行了扫盲运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有机统一起来的国家,而不再是一盘散沙。
中世纪欧洲猎杀女巫的暴行到底有多残忍?
猎杀“女巫”是欧洲中世纪最黑暗,最血腥的一场运动,这场血腥残忍的运动整整持续了300年,这300年的时间里,有几十万名无辜女性被扣上“女巫”的帽子被折磨致死。
当时罗马教廷荒唐地认为,女性的身子柔弱,跟男性比起来,她们很容易受到魔鬼的控制,从而祸害人间,教廷把所有一切发生的灾患,都归咎于被魔鬼控制的“女巫”身上,只要消灭这些“女巫”,就能消除灾患,于是在1484年,罗马教皇英纳森八世颁发了一项法令,通过这项法令告诉人们,“女巫”是魔鬼在人间的化身,一切灾患都是她们带来的,她们罪大恶极,十恶不赦,要将她们赶尽杀绝,法令一颁发,一场血腥残忍的猎杀“女巫”运动席卷整个欧洲。
至于怎么判定是“女巫”,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理论依据,是一群宗教人士胡编乱造出来的,这群宗教人士认为,女性身上的某处胎记,伤疤,都有可能是所谓的恶魔印记,长相奇怪,五官要是跟常人有些不同,也被认定是“女巫”的标记之一。
一旦被指认是“女巫”,首先会受到无知愚昧人群的批判,这些人不仅会用各种肮脏不堪的言语对她们进行辱骂,还会对她们拳打脚踢,她们表现得越恐惧,求饶声越大,反而会让周围的人群更加兴奋和满足,他们认为自己战胜了所谓的“女巫”。
接下来会这些所谓的“女巫”会被带到教会设立的刑房里面,接受惨无人道的折磨,审问她们的教会人员会解除她们身上的衣服,剃光全身的毛发,教会人员认为,恶魔通常都会躲藏在毛发之内,下一步,将“女巫”绑在木板上,开始寻找所谓的恶魔印记,一旦发现了胎记或者伤疤等恶魔印记,教会人员就会用烙红的铁针将女巫的全身上下都刺一遍进行驱魔。
审问环节极其残忍和荒唐,在各种严刑拷打之下,很多“女巫”都被迫承认由教会人员提前写好的供词,供词上面详细介绍了成为“女巫”的经过和祸害人间的意图,例如让她们承认各种疾病都是她们散播出去的。
最后这些“女巫”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处以极刑,大多数情况下,处死“女巫”都会用火刑,斩首,绞刑这三种方式,有些地方会用“烤铜牛”,"铁处女",等血腥残忍的方式处死“女巫”。
所谓的“烤铜牛”就是用铜制作成一个空心的牛的形状,然后把“女巫”放进空心的铜牛里面,再用烈火烧铜牛,受刑的“女巫”在铜牛里面慢慢的感受被烧烤的感觉,这个过程一般持续半个小时左右,等教会人员打开铜牛,看到的一具被烤得面目全非的“女巫”尸体。
这场由教廷发起针对女性的猎巫运动在欧洲持续了300百年,造成了几十万女性惨死,这段黑暗恐怖的历史至今都让每一个欧洲人感到毛骨悚然,到了17世纪初,“猎杀女巫”的运动才逐渐停止,后来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这场浩劫才完全禁止。
俄罗斯国家杜马是什么意思?
“杜马”一词是俄文的音译,意为“议会”,在职能上类似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和西方国家的国会。说起来议会这一产物在俄罗斯的诞生可谓是一波三折:事实上世界范围内最早的议会并不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1265年由英国贵族S.de孟福尔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被视为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议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英国就已确立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政治理念。按英国多年以来形成的政治惯例:国王无议会授权不得加征新税,正是这一惯例成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诱因之一。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最高司法长官、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圣公会的“最高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军官、各属地的总督、外交官、主教及英国圣公会高级神职人员等并有召集、停止、解散议会,批准法律,宣战等权力。然而实际上王室在英国的存在更多只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权力,国家的实际军政事务由议会选举产生的多数党组织的内阁负责处理。英国的议会制度对欧洲各国都构成了一定影响,然而当英国及西欧大陆诸国的议会相继建立起来时俄罗斯却正在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欧洲各国在中世纪时代尽管没形成现代的宪政制衡理念,但由于欧洲各国并不是像古代中国一样高度集权的大一统帝国,在封建采邑制度下贵族、教会和王室之间彼此博弈,而欧洲各国议会的前身往往就是这种博弈的产物,这对欧洲各国的王权是一种极大的牵制。正是在分权制衡的状态下欧洲形成了“无议会授权不得征税”、“未经审判不得逮捕他人”、“农民的茅草屋即使再破旧不堪,然而风能进、雨能进,就是国王的军队不能进”等理念。俄罗斯的历史起源于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国家,在俄罗斯的早期历史上也形成过贵族制衡王权的会议,这被视为是杜马最早的雏形。然而蒙古人的入侵改变了俄罗斯原有的历史轨迹——在经历蒙古人带来的两百余年东方专制统治之后莫斯科大公在反抗蒙古人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俄罗斯诸公国,此后莫斯科大公升级成为俄罗斯沙皇。沙皇统治确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强化专制皇权的改革:废除地方领主的封建采邑,提拔在朝廷素无资历根基的中下阶层出任职业官僚,建立直接服从于沙皇的常备军,皇室直接掌控大量土地。在经过这一系列措施之后俄罗斯的沙皇专制统治日渐稳固,在此之后的三百余年间历代沙皇不断强化专制统治,沙皇俄国也因此被视为欧洲专制制度的堡垒。然而俄罗斯在存在数百年专制集权传统的同时也有着数百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1697年荷兰的赞丹港迎来了一支俄国使团,在这支使团中有一个名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令荷兰人颇为不解的是整支使团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下士礼敬有加,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这位下士其实就是当时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彼得一世在俄国迅速掀起了一股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风潮,不过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种功利实用性的改革——其着眼点在于增强俄国的实力,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的命运彼得大帝并不关心,他的改革也并没直接触及到俄罗斯的专制传统。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俄国按西方模式改革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同时西方的思想文明也随之到来并开始逐渐对俄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位时期俄国的专制传统披上了一层“开明专制”的外衣——叶卡捷琳娜推崇法国的启蒙思想:1767年叶卡捷琳娜召集了新法典起草委员会会议——通过颁布新的法典打破俄国森严的阶级壁垒,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尽管这一目标最终未能实现,但已对俄国传统的专制统治有所触动。叶卡捷琳娜甚至试图改善农奴制度,但在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下未能实现。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的改革尽管都没真正触及俄国专制统治的核心(事实上作为专制君主的他们也不能去触及),但已然使俄国的专制统治被打开了一扇门——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俄国的贵族子弟逐渐接触到了西方文明并开始了对俄国现状的思考。拿破仑战争后期俄军一路反攻到巴黎,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实地亲身接触到西方文明的俄军官兵们开始日益滋生出对专制制度的质疑。1825年11月19日战胜拿破仑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突发疾病身亡,由于他没留下子嗣,因此皇位应由他的二弟君士坦丁继承。当时君士坦丁被任命为俄国驻波兰总督,亚历山大一世和君士坦丁的弟弟尼古拉当时就在沙俄都城彼得堡,以我们传统的思维观念而言:在专制统治下权力的诱惑足以战胜亲情——身在京城的尼古拉完全可以对外封锁消息,然后宣称兄长生前已确定自己为继承人。然而尼古拉并没这么做,而是立刻派人向身在波兰的二哥君士坦丁通报了身为沙皇的兄长病故一事并请君士坦丁立刻回京继位。更为戏剧性的是:君士坦丁明确拒绝回京继位,原来他爱上了一名波兰的平民女子,他愿意为她放弃皇位和自己的贵族头衔留在波兰生活,于是他回复三弟尼古拉:自己将放弃皇位并请尼古拉继位。尼古拉在得到二哥的回复后并没顺势继位,而是率领京城官吏向二哥君士坦丁宣誓效忠;然而与此同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也率领自己的部署向尼古拉宣誓效忠。被视为欧洲专制堡垒的沙皇俄国竟然出现了推让皇位的现象。君士坦丁和尼古拉这番兄弟情深互让皇位的大戏直接导致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一批远征西欧的俄军官兵在亲眼见证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等地的民族民主革命后怀着对俄国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不满于俄历12月14日发动起义。由于当时身在波兰的君士坦丁大力支持波兰宪法,因此被起义者视为是一个主张宪法治国的人,他们希望君士坦丁能继承皇位,然后将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改造成为君主立宪制度,于是他们打出了“我们要君士坦丁,我们要宪法”的口号。十二月党人起义结束了君士坦丁和尼古拉之间互让皇位的举动——尼古拉随即宣布继承皇位并着手镇压起义,尽管起义被平息了下去,但这次起义给予俄国的专制统治最早的打击,此后俄国就进入了一段革命岁月。就此而言: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种子其实就是十二月党人起义种下的。
19世纪后半期的俄国几乎成为了欧洲各种思潮的交汇地:专制主义、宪政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几乎当时存在的所有思潮都能在俄国找到。俄国的文学家用文字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腐朽,俄国的音乐家用旋律抒发对专制的控诉,俄国的科学家以探索的精神破除陈腐的迷信,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俄国为世界贡献了列夫·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门捷列夫等等,与此同时俄国的革命家们正跃跃欲试要打造一个新世界。1861年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和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影响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俄罗斯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的城市区划:自治城市的所有屋主、纳税的手工业技工和工人依其财富状况被政府依序登记在户口,再经过估算来划分三个等级,各自代表三大群体向城市杜马派出代表,每个群体的代表人数相近,城市的行政权由民选的首席市长和一位经理来领导,而这些人是由民选的杜马议员组成,然而在亚历山大三世在1892年到1894年颁布法令,每个自治地区的城市杜马必须听命于政府派任的总督。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时俄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也已异常尖锐,国内要求立宪的呼声越来越高,1905年当日俄战争失败的消息传回俄国国内后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群众革命运动,沙皇尼古拉二世为缓和政治危机于同年9至10月间宣布召集“国家杜马”。然而在俄罗斯这个有着数百年专制统治传统的国家杜马的命运可谓是一波三折:沙皇时代的杜马自诞生以来一共选举了四届议员,但对皇权的牵制作用并不大,事实上沙皇可以随心所欲的解散杜马。1917年俄国相继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随后杜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苏维埃制度:苏维埃不仅可以立法,还可以直接派生行政机构,相当于议会和行政机关的结合。苏联解体后作为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不过俄罗斯并没立即恢复历史上的杜马制度,而是直到1993年的“炮打白宫”事件后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才宣布解散苏维埃制度,恢复杜马制度。
如今的俄罗斯实行两院制度——其议会分为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联邦委员会相当于美国的参议院或英国的上议院,国家杜马相当于美国的众议院或英国的下议院。在1993年制定的俄罗斯宪法第95条规定:俄罗斯国家杜马一共有450个席次,同时俄罗斯宪法第96条规定:国家杜马每四年改选一次,第97条规定:年满21岁的俄罗斯公民才能角逐杜马议员的选举。俄罗斯还制定了专门的杜马选举法:杜马代表在全联邦选举中按党派原则产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党才能进入国家杜马并按得票率分配议席。2008年改革以后杜马议员的任期由4年延长为5年。由于实行总统制的俄罗斯总统的权力很大,所以杜马的权力就相对很小了——如果杜马要弹劾总统则需要三分之二的议席通过,实际上这是比较难以做到的。距离目前最近的一次杜马选举是2016年9月18日的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其结果如下:统一俄罗斯党342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42席、俄罗斯自由民主党39席、公正俄罗斯党23席、俄罗斯国家党1席、公民纲领党1席、无党籍人士1席。由普京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中有超过三百多席位,是其他党派加起来的三倍左右,是国家杜马第一大党,这也是普京连续当选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