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之书攻略,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2023-03-19 19:08:03 153阅读

创世之书攻略,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山村破道观一位神秘老道士,给我讲《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说的不亦乐乎我也听不懂不知道对不对,只好分享出来。

多年前我去一个小山村走亲戚,亲戚说,我知道你对佛啊道啊有兴趣,我们这有个小道观,叫做“天真观”,虽然小,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你有空可以去看看。

创世之书攻略,易经与道德经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我一听当然来劲了。于是马上前往。去到一看,果然久旧。木柱子都开裂了,也没有红漆装饰、香火稀松,并无人客流连。青瓦灰墙,饱含沧桑。中间供奉着三清祖师,却没见道士。

我随便瞎逛了一圈,到了旁边一个太岁殿,供奉着各种太岁将军。只见那个殿后面,坐着一位老道士,长须冉冉,正在眯着眼打瞌睡,手上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易经、道德经合刊》。

我一看,觉得有点意思,这时候他也醒了,睁开眼看了我一眼,说道:拜太岁吗?八块钱。

我说:八块钱倒是有,但不能白给。你给我讲讲你手上这本书上,这易经和道德经,到底有什么区别。讲得好,我就给钱。

他笑笑:你看现在我们赚香火钱多么难,好不容易来一个人吧,要给钱还得讲课聊天。也罢也罢,这种世道,也只能如此了。

贫道就给你略说一说吧。

《易经》和《道德经》的区别,说起来洋洋洒洒,好像一匹布这样,就太长了。

我简单说就是啊,这两个都是浓缩药丸,但药效都很大。都是可以治疗大病的。但是治疗的方法不一样。

我问:这个说法倒是清奇,这两个是治疗什么病呢?

他说:治疗无明之愚痴啊。治疗生死大病啊。

《易经》浓缩了宇宙和生命最高智慧,《道德经》同样也是这样,大家都是宇宙生命最高智慧,可是还是有点不一样。

《易经》出现的年代比较早,按照现在的记载,是几千年前,可是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和了解,这东西至少是一万年以前就有的。也有可能啊,不是咱们这一劫的世界写出来的。

这个里面的智慧太精妙太精准太高超,应该说是地球上最科学的一本著作了。

我问:这不就是个算卦的书吗?

他笑着说:你不懂可不要乱说啊,这本书,是个终极科学浓缩教程。搞懂了,大千世界无一不晓。

它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八卦这个基本体系出发,把所有万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都纳入这个浓缩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好像是一个齿轮,可以带动一个巨大的系统运作,又好像是一个种子仓库,各式各样的种子都能发芽。

它也像是一个超级巨大的计算机,比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都厉害,可以说整个易经,就是一台和宇宙大道同级别的同步同频模拟计算机,它可以模拟算出任何你想要的答案。

并且演示所有的一切。

当然,真正懂得这台计算机的人,极其的少。大家都是一辈子一辈子来研究,也只是得一个皮毛。

而《道德经》这个浓缩药丸,则是一本大道说明书、和修道总指南。

这样对比,《易经》更像是致用的工具书,《道德经》则更像原理说明书。

道德经是在用极其精简妙要的语言阐释:道。这个东西。

他写了五千字,都是在谈同一件事。

他等于写了一本书在精要回答道、悟道,行道是什么境界?

我问:我一直以为道德经是在教人以道之德去教化天下的书。

他说:里面是有这样的内容,但是这其实是说在行道。很多时候写的是治国之道,实际上和个人的修为很有关系。

老子说:治大国如同烹小鲜。在他的体系里,你不能把大小分得太清楚,他说大,其实也在说小。他在说治国,其实你可以当成个人修行看。这个需要去悟,没有老师可以教你,即使一句一句给你解释出来,你也要自己去悟。

我们道观里原来有个祖师爷,一辈子就是拿着一本《道德经》修行得道的。

他抓住那些要领来做,比如致虚极守静笃。这是极其实在的修行方法指南。

比如“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非常明确的道境诠释。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看道德经,也都够他修行了。几乎所有的道理都在里头。

老子是个很贴心的大师,他写东西虽然字数少,但是却不厌其烦嘱咐大家,你看他提出: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这是教你有心修道的人,要勤而行之,也是给你自己去检验自己的程度,你是个什么程度,如果你觉得若存若亡,你就是个中士,你还有进步空间。

这些东西都是一片苦心啊。

你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种话说的多么精妙啊。有感悟的人,能用四个字去成就无为自然的心性。

我问:那,《易经》和《道德经》是怎么写出来的呢?为啥作者这么有才华呢?

他说:这不是靠才华的,才华和这个没有半点关系,这是得道之人的智慧流露,从清静自性中流露出来的。

《易经》大家都认为不应该是我们这个文明所能有的东西,很可能是上一个文明留下的智慧宝典。用这样的浓缩方式延续下来。

《道德经》则是老子自性智慧的流露,不是他大脑里的东西,而是他清静本性中的东西。

这两本辉煌伟大的著作,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根根,是命根子。每一个中华子孙,都应该知道和尊重。

《易经》的易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子。可以溯源的核心。《易经》发展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乎都是从它那里衍生出来的。

易的法则、变易的规律,不易的主旨,构成了中国文化数千年运作的基本体系。

数理象的科学结构,也奠定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逻辑。

各朝各代实际上对易经的运用都非常地核心。掌握这个东西,即使是三分之一的智慧,也能治国平天下了。

再加上《道德经》的辅助,其实一个合格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或士大夫,都应该是对万事万物的运作运行道理逻辑都一清二楚的。这就叫做心中有天地,这才叫格局。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这还只是勉强的肚量。

有格局的中国人,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生命的来路、行路、去路,都明明白白地。这才是我们开创了怏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的核心。

我听完,马上掏出八块钱,给了他。他笑着说:这八块钱赚地可不容易啊,说的贫道嘴皮子都干了。

唐代时为什么最强状态的吐蕃一定要与唐朝死磕?

古代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与世隔绝的。这里所说的中国不是指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指中华文明最初诞生的长江、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所指代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东部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西部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和巍峨的青藏高原,北部与草原地带相接,南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大海、荒漠、群山在当时的条件下都是难以跨越的天然地理屏障。

唯独北部的草原地带和中原地区之间是不存在天然地缘屏障的。直到唐代以前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至于西部的青藏高原则从未诞生过引起中原王朝重视的强大政权。这样一种状态在唐代随着吐蕃的崛起被打破:全盛时期的吐蕃不仅占领了西域与河西走廊,甚至还曾攻破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吐蕃崛起之前作为中原王朝主要战略对手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从未能攻破中原王朝的都城。

在吐蕃之后雪域高原也再未崛起过一个能像吐蕃一样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政权。那么强大的吐蕃政权是如何横空出世的呢?根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吐蕃人的祖先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其后子孙繁衍并逐渐扩散到西藏各地。他们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公元前360年前后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后才有了君臣之分。

西藏本土原始宗教雍仲本教的宗教世界观认为“天地之初如一巨卵”,后来此五色巨卵破裂,一位英雄从中诞生,成为了藏人最初的祖先。从藏民族自己的创世神话来看和汉民族的盘古开天、伏羲女娲等传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事实上汉、藏两族同根同源:都发源于今天黄河上游的青海河湟谷地一带,后来汉、藏两族的共同祖先中有一支迁徙到今天陕西、甘肃一带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轩辕黄帝部族。

此后汉、藏两族开始了不同的历史演化进程。 在夏、商、周三个上古王朝时代称青藏高原上的民族为孟族。春秋战国时代发羌、迷唐等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并逐渐和当地土著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新唐书》援引《后汉书》以来诸史籍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在西羌诸部中的发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纪时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

其地距中原绝远,互无往还。《新唐书》据此认定吐蕃人系发羌的后裔。也有的说法认为吐蕃是鲜卑族的南凉王朝秃发利鹿孤之后,还有关于吐蕃人的祖先是由印度徙入的说法,但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古羌人西迁而形成吐蕃之说。在吐蕃诞生之前整个青藏高原几乎处于蛮荒时代。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字记载使当时青藏高原的历史更多处于一种晦涩不明的神话传说状态。

公元6世纪时在今天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穷结一带的雅隆河流域崛起了悉勃野部,与此同时其邻近地区还有被称作“十二小邦”的地方势力:它们分布在现今西藏的藏北、工布(今林芝地区一带)、塔布(今山南地区东部)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拉萨河、年楚河流域等地。囊日论赞成为悉勃野部的首领后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此时悉勃野部已成为青藏高原各部的翘楚。

不过此时囊日论赞的政权还很脆弱:他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囊日论赞死后其子松赞干布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平息了悉勃野部内部的叛乱。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松赞干布为适应经济和政治的需要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以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又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据《智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时因学习邻族建政经验、设官及民政",自东方汉地及木雅获得工艺与历算之书,自南方天竺翻译了诸种佛经,自西方之胡部、泥婆罗打开了享用食物财宝的库藏,自北方霍尔、回纥取得了法律及事业之楷模"。其中"木雅"即指党项,"胡部"即指粟特,"霍尔"应指回纥,"回纥"应指突厥。可见邻族的经济、文化制度都曾传到吐蕃。

松赞干布在稳定内部后开始致力于统一青藏高原诸部。当时松赞干布的势力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南部,而在江北地区则有两个庞大的势力:苏毗和羊同。这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最大的两个障碍,而在如今青海省湟水谷地还有大唐属国吐谷浑。据《隋书》记载:苏毗“人有万家”。由此可见隋朝时期苏毗已是有户逾万的大国。苏毗的崛起甚至一度切断了青藏高原上另一强国象雄王室与东部象雄(多康地区)的联系。

苏毗国内实行女王与小女王的共同执政,因此也有说法认为苏毗就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当然历史上苏毗国有女王,但不可能没男性,只是可能苏毗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状态之下。苏毗女王达甲吾在位时颟顸昏庸、骄纵暴戾,大臣念·几松上言劝谏,反为达甲吾所逐。念·几松于是暗中策划杀死了达甲吾,转而投奔小女王墀蚌苏。达甲吾死后墀蚌苏成为苏毗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墀蚌苏重赏前来投奔的念·几松,念·几松因此渐生骄心。与此同时念·几松的家人也得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其中尤其以念·几松的妻子最为恣意妄为,激起了苏毗国内巨大的民怨。松赞干布趁苏毗内乱之机派大论(相当于中原的丞相)娘芒保杰尚囊前往苏毗说服苏毗人归附。据《赞普传记》记载:“尔后娘芒保杰尚囊不需挥军进入苏毗境内,如种羊领群之法,以三寸不烂之舌,使人户无一损失地全部收为真正的属民”。

这也就是说松赞干布通过承诺苏毗贵族保留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的方式争取到了他们的归附,从而不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苏毗。随后松赞干布又迅速席卷了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部,至此象雄已成为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最大障碍。象雄古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1500年到西元元年之间的铁器时代。象雄是青藏高原本土原生宗教雍仲本教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象雄文。象雄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都有过交流,被誉为“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站”。

在吐蕃崛起之前象雄是青藏高原上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日渐崛起之后象雄末代国王李迷夏曾迎娶松赞干布的妹妹赞蒙赛玛噶,后来两国关系破裂导致松赞干布以妹妹赞蒙赛玛噶失宠为由率军于642年讨伐象雄,三年后松赞干布终于攻灭了象雄。收服苏毗、攻灭象雄后松赞干布开始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河湟谷地扩张,这里是由鲜卑慕容部后裔建立的吐谷浑汗国统治。隋炀帝时期一度征服吐谷浑,从而将青海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然而在经历隋末动乱后吐谷浑重新建国。

当松赞干布向吐谷浑扩张时唐太宗李世民已令吐谷浑成为大唐王朝的属国。如此一来吐蕃的扩张自然就会威胁到唐朝的利益:唐贞观十一年(637年)秋吐蕃发兵征伐吐谷浑,吐谷浑王逃入唐朝境内避难。唐朝接纳了吐谷浑王,但并未干涉吐谷浑与吐蕃的战事。松赞干布见唐朝方面没什么反应,于是在第二年进逼松州(今松潘),唐朝与吐蕃第一次正面交锋松州之战由此爆发。松州之战中双方都没发生什么重大损失,始终处于相持状态。

松赞干布见难以从大唐捞着好处,转而向大唐求婚,希望借机吸收大唐先进文明以改革吐蕃。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松赞干布通过与唐朝文成公主联姻得以吸收大唐王朝先进的制度文化,从而为吐蕃的繁荣强大奠定了基础。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

此后吐蕃为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进而控制丝绸之路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面对吐蕃步步紧逼的唐朝加强了河陇地区的布防:名将娄师德等先后率军在河陇、剑南击退了吐蕃的进犯,稳定了唐军防线,吐蕃与唐朝开始进入长期对峙的时期。吐蕃人尽管彪悍善战,可毕竟是一个刚崛起的民族。

此时吐蕃的国家体制尚处于完善过程之中,对境内各部族的凝聚力还较为有限,而青藏高原的生产力又远远不及中原地区,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消耗了吐蕃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此同时吐蕃王室与手握大权的论钦陵家族之间的矛盾也在潜移默化的滋长。武周时期女皇武则天以大将王孝杰为统帅,与受到吐蕃威胁的西突厥各部族联兵,出击西域收复安西四镇并在凉州、西域开展屯田,加强了对丝路沿线的控制。

正在这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论钦陵家族的残部及其治下的吐谷浑部落1400帐则为躲避吐蕃追剿于第二年投归唐朝。

七年后武周政权也爆发了神龙政变:宰相张柬之等大臣拥戴太子李显复辟李唐王朝。唐中宗李显登基五年后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双方的关系暂时缓和下来。边境上大规模的战事暂时停止了,不过彼此暗中的较劲还是有的。就在唐中宗李显宴请吐蕃迎婚使的宴会上双方进行了一场马球比赛,都憋着一口气的双方都想在赛场上压制对方,唐朝马球队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及时换上临淄王李隆基,最终唐朝马球队在临淄王李隆基的带领下反败为胜。

就在这场马球比赛结束后还不到一年李隆基就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诛杀韦后集团,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成为了李唐王朝的新皇帝。两年后李旦禅位于李隆基,登基后的李隆基迅速在第一时间以铁腕手段肃清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开始真正大权在握。李隆基在位早期的李唐王朝的国运正如那场马球比赛一样蒸蒸日上,唐朝进入了国力全盛的开元盛世时期。与此同时吐蕃方面也并没闲着。

公元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由于年幼而无法实际治国理政,所以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一时间属国起兵反抗,居心叵测的大臣们也纷纷叛乱:从公元705年开始大臣岱仁巴农囊扎、开桂多囊叛乱于那拉山,西南的属国尼婆罗、悉立也发生了叛乱。摄政的没庐氏先后发兵征讨叛乱,于公元709年平定了悉立,基本巩固了政权。

吐蕃在迎娶金城公主时通过用大量钱财贿赂唐朝官员杨矩,得到了青海东南部的九曲之地。公元714年吐蕃遣使赴长安,请求唐朝派使臣前来会盟,同时要求以河源一带为边界。唐玄宗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前去会盟。但吐蕃对会盟的结果十分不满,派大论乞力徐、大将坌达延率兵十万进攻唐朝,唐将王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吐蕃军惊惧混乱,自相杀伤,死者万计。薛讷率唐军夹击,斩首一万七千,获马羊超过二十万,追击吐蕃军,战于长城堡,又败之。

唐军在此战中前后杀获数万人,拆毁吐蕃建立的城堡和桥梁。之后吐蕃向唐请和并要求用与唐朝平等的礼节,然而唐玄宗不许。此战后唐蕃关系恶化:吐蕃遣使通好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突厥、突骑施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皆被唐朝击败。公元715年吐蕃联合黑衣大食攻打西域的费尔干纳盆地地区,介入拔汗那国的王位继承斗争,但为唐朝所败。同年吐蕃与阿拉伯共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拔汗那,拔汗那王兵败,奔安西求救。

唐将孝嵩率军出龟兹西数千里,下数百城,长驱而进。是月攻阿了达于连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斩千余级,阿了达与数骑逃入山谷。孝嵩传檄诸国,威振西域。公元716年吐蕃进攻松州。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吐蕃再次请和。公元717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此后同年又于与突骑施、黑衣大食入侵安西四镇,战于塔里木盆地西北,但此战仍以吐蕃战败告终。

公元718年戊辰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双方的宰相皆著名于其上。公元719年唐蕃双方会盟,停止了战争。安史之乱后吐蕃获得了新的扩张良机:趁唐朝西域、陇右军团东调平叛之机吐蕃陆续占领陇右、河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政权趁唐衰弱之际尽取陇右道。是年冬吐蕃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半个月后才撤离。此后十余年吐蕃又夺去河西之凉、甘等州。公元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

这一时期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从而得以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全盛时期的吐蕃也并非只与唐朝作战,事实上吐蕃在其鼎盛时期向四面八方均有所扩张。公元751年怛罗斯之战后大食(阿拉伯帝国)势力在西域地区迅速渗透扩张。从此西域地区开始呈现出唐朝、吐蕃、大食三方争雄的格局。这一时期吐蕃时而与大食结盟对抗唐朝,时而又出于自身利益与大食争夺西域。

吐蕃在同时与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对抗之时也没放弃向南部的恒河流域扩张。吐蕃第一次对南方采取军事行动其实具有一定偶然性因素: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今印度),同时拜会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随即展开了新一轮的角逐。

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为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按说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个人再怎么着也拿身为一国之君的阿罗那顺没辙,现在连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还能翻得起什么浪?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充满戏剧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二人成功脱身。

摆在大难不死的王玄策和蒋师仁眼前的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逃回大唐将自己的遭遇如实上奏之后请朝廷定夺,然而他们却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看似走不通的道路。二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事实上这本身也是他们一开始的出使任务之一,不过现在除了看望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外,王玄策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松赞干布借兵。松赞干布借给了他千余人马。

此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正与吐蕃友善,于是也提供了7000人马。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最终得到万余人马。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遂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地直扑天竺。在经过三天的战斗后茶镈和罗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斩首三千余级,另有大约万人落水溺毙,被俘者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到东天竺,请求东天竺王尸鸠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蒋仁师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再次击败其残部。

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蒋师仁率军追到并擒获阿罗那顺,俘斩敌人数以千计。随后阿罗那顺余部跟随阿罗那顺的妻子在乾陀卫江抵抗,蒋师仁击败他们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至此灭亡。由于东天竺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迦没路国也献异物并送上地图,请求得到老子像。

这次军事行动在吐蕃方面主要是为了帮助唐使王玄策。事后吐蕃并没在恒河流域长期驻留,但吐蕃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意识到恒河流域的印度各邦国的军事实力和自己不在一个量级上。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年—797年)听说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于是派大军远征天竺以图奉舍利回吐蕃供奉。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见吐蕃军队强盛,所以纷纷遣使称臣纳贡。吐蕃兵不血刃就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

吐蕃军队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由此可见吐蕃是曾向印度恒河流域扩张过的,不过吐蕃扩张的主要方向始终是与唐朝争夺西域、河西等地,印度恒河流域并非吐蕃扩张的主要战略方向。当时吐蕃同时面临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两大劲敌,至于南面的天竺(印度)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这些邦国的战斗力和吐蕃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也不可能对吐蕃构成威胁。

相比之下唐朝和吐蕃之间则长期视对方为最大的竞争对手。吐蕃东、北两个方向都是大唐的领土,西边通往中亚的道路也被安西四镇锁死。这也就是说吐蕃如果要向东、北、西三个方向扩张都不可避免会与唐朝发生摩擦。位于如今青海地区的吐谷浑曾是唐朝的属国,然而吐蕃却在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吞并了吐谷浑。从此唐朝与吐蕃就围绕吐谷浑的归属展开持续的博弈。唐朝的疆域明显呈现哑铃形状:中原地区和位于西部的安西四镇之间是通过狭窄的河西走廊联系的。

河西走廊正是唐朝在国防上的薄弱环节。吐蕃只要占领河西走廊就能切断中原内地与西域的联系,那么届时唐朝也就再也无力与吐蕃争夺西域了。吐蕃在征服吐谷浑之后与河西走廊间只有薄薄一道祁连山阻隔,又在地理上占据着居高临下的优势。这样的形势怎能不令吐蕃君臣心动不已?与此同时这种形势也令唐朝君臣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尤其是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开始衰退,这时居高临下的吐蕃不仅威胁到了河西陇右地区,甚至连都城长安也曾一度陷落于吐蕃人之手。

在这种形势下唐朝也势必将吐蕃视为最大的战略对手。尽管唐朝和吐蕃彼此视对方为最大的战略对手,然而吐蕃在其全盛时期的确是向四面八方扩张的,所以当时的吐蕃和周边的唐朝、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的关系都比较复杂:吐蕃和大食之间时而合作、时而对抗;南诏有时会与吐蕃联合侵犯唐朝,但同时也对吐蕃试图控制自己的野心保持高度警惕;天竺各邦迫于吐蕃的武力被迫臣服,然而实际上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摆脱吐蕃的控制。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各方势力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唐朝的军事重镇麟州等战略要地相继沦陷,一时间吐蕃兵锋直逼长安。面对吐蕃人带来的巨大威胁唐朝走出了一招围魏救赵之棋:驻守四川地区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率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这支军队在吐蕃境内先后转战四月,攻克吐蕃城池7座、焚毁堡垒一百五十个。

唐军先后击溃吐蕃、大食联军十六万,杀敌万余人,受降3000余户。最终双方在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决战,在这次战斗中韦皋使用围点打援的策略消灭了吐蕃自西北方赶来的援军,此战不仅大大缓解了唐朝西线战场面临的战略压力,同时也坚定了南诏、回鹘等国与唐朝共同对抗吐蕃的决心。公元821年精疲力尽的唐蕃双方进行了第八次会盟,此后双方大规模的军事对抗终于平息下来。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在唐朝史籍中称之为大食,是与唐朝并列的亚欧大陆两大强国。

吐蕃在于东方的唐朝持续交锋的同时也和大食有着频繁的互动:公元7至8世纪之交当吐蕃与唐朝在西域频繁争夺之时大食(阿拉伯)东征的军队已开进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的阿姆河、锡尔河一带。当时统治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白衣大食)的军队在呼罗珊总督屈底波的率领下攻占了当时尚属唐朝领辖的今楚河以南、帕米尔以西的广大中亚地区并企图向中国本土推进。吐蕃曾与大食联合进攻唐朝的休循州及钵换城等地方。

当时大食东进、吐蕃向西北发展的目标都是唐朝的安西四镇,因此很自然地联合在一起。公元750年阿拔期王朝(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王朝,次年(751)黑衣大食的军队在怛逻斯(今中亚之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所率的大军。从此唐朝在中亚的势力开始收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更是无力西顾,而吐蕃则趁机攻占陇右、河西、天山南北两路,与此同时吐蕃与大食的关系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

德宗贞元二年(786)唐润州节度使韩晃至长安上言曰:"吐蕃盗有河湟,为日已久、大历以前中国多难,所以肆其侵轶。臣闻其近岁以来,兵从寝弱,西迫大食之强,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计其分镇之外,战兵在河、陇者,五六万而已"。《通鉴》中记载的李泌的说法则更为详细:"大食在西域为最强,自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从唐人所言中不难看出吐蕃与大食对抗的事实。

《新唐书·南蛮传》所载的贞元十七年(801)西川一战后被唐军俘获的人众中就有"黑衣大食等兵"——他们当是在吐蕃与大食的战争中被掳掠至吐蕃东线的。早在公元790年吐蕃就通过与阿拉伯的北庭战役基本控制了中亚河中地区并开始在此建立行政机构。公元810年吐蕃联合葛逻禄再次对河中地区发起进攻,而这个时候阿拉伯帝国正处于相对衰落的时期,所以吐蕃在这一时期成功起到了抵制大食(阿拉伯帝国)东进的作用。

当时阿拉伯帝国掌控整个东方领土的皇子马蒙(后来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第七任哈里发)因此感叹道:“我想除了放弃我现在的职位,与吐蕃君主联合并向他和他的国家寻求庇护之外,我已别无选择,我还是应该先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并使自己处于稳固的地位”。马蒙的大臣法德勒向马蒙建议他做出必要的妥协,马蒙采纳了法德勒与吐蕃讲和的建议。由此也可看出当时的吐蕃是多么的强盛。

从公元637年唐蕃首次在松州交锋到公元821年的长庆之盟双方历经了184年交织着和亲、会盟和征战的历史。单纯从军事上看很难说最终谁赢了,因为最终双方都在战争中精疲力尽而不得不通过会盟解决争端,充其量只能说是打了个平手。在这近两百多年的历史中唐朝诞生了薛仁贵、张孝嵩、高仙芝、韦皋等名将,而吐蕃的论钦陵也曾连续击败薛仁贵和王孝杰,可以说这近两百年的历史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同时这个时代汉、藏两个民族也有着经济文化上广泛的交流: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茶马古道成为联系西藏与中原的经济纽带。吐蕃是奴隶制社会,但其攻占的河、陇等地,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吐蕃虽然征服了这一地区,但它不可能完全废除原来的各种封建制度,相反其统治机构和统治政策还要受封建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吐蕃在本土之外的占领区实行一种类似于节度使的制度。

这种制度分布于吐蕃从唐朝占据的青海、鄯州、河州、凉州、瓜州等地。吐蕃册封河陇地区的汉族、党项等民族的世家豪族镇守当地,由此形成了一套不同于吐蕃本土的奴隶制社会的封建官制。受困与内部藩镇割据问题的李唐王朝实际上已默认了河陇地区被吐蕃占据的既成事实,然而当地人民却并不甘于接受吐蕃的统治——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3月11日敦煌沙洲降生了一个名叫张议潮的婴儿。

张议潮的家乡乃是当年汉武帝亲设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素有盛大昌盛之意。在汉唐时期这里见证了帝国将士们开疆拓土的功业,见证过丝路商队的阵阵驼铃,与此同时也留下了历代西行求法的高僧和边塞诗人们的足迹。不过这一切张议潮都无法感知,因为自他记事起敦煌就一直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每当有唐朝使者路过河西总会被当地百姓质疑:大唐朝廷忘了在西边还有我们这群子民吗?而每一个路过此处的唐使都心情复杂:这里难道不是大唐的疆土吗?

可为何如今却沦陷于吐蕃之手?这个问题成为河西百姓以及有志收复河西的大唐人士共同思考的问题,在这群思考者中就有张议潮。张议潮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更几乎变卖,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不声不响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公元848年四十八岁的张议潮终于等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这年吐蕃内乱,于是张议潮趁机率归义军驱逐吐蕃收复瓜州,沙州等地,随后遣使者高进达等表函前往长安。

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张议潮率众收复西州。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鄯州(青海乐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肃岷县)等十一州,派遣兄长张议潭携版图户籍入朝,唐宣宗遂赐诏任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张议潮收复凉州。至此“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张议潮收复河西之时吐蕃王室内部正为争夺权力分成两支连年混战。

镇守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过去归属吐蕃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从吐蕃东部开始爆发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逐渐蔓延到吐蕃全境: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到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至此吐蕃政权已然土崩瓦解。

在此之后统一的吐蕃王朝就已不复存在,吐蕃王室分裂为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四大并立王系。一年后唐朝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尽管唐王朝最终平息了黄巢起义,然而此时唐朝中央政府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接下来轮到各路藩镇势力登台表演了。公元907年朱温篡夺了李唐王朝的江山,唐朝和吐蕃这对持续交锋大半辈子的老对手就这样先后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梁山第一法术高手公孙胜?

这里有一个细节:宋江刚上了梁山,公孙胜立马就离开了梁山!

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宋江上了梁山之后都做了什么事情?宋江又给梁山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公孙胜又为什么无法容忍,坚决离开梁山?

诸位听我慢慢道来:

宋江梁山立威

宋江被从法场上救下来,上了梁山之后,并没有感激晁盖的救命之恩,而是立马就给了晁盖一个下马威!

晁盖道:“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该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宋江道:“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再三推晁盖坐了第一位。宋江坐了第二位。吴学究坐了第三位。公孙胜坐了第四位。宋江道:“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头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

结果左边只有林冲,刘唐,阮氏三雄,杜迁,宋万,朱贵,白胜九个;右边花荣,秦明,黄信,戴宗,李逵,李俊,穆弘等等,共四十个!

宋江这一招很是耐人寻味:山寨排位哪有不按功劳大小的?与其说分什么新旧头领啊,倒不如说分成了晁盖派和宋江派!

宋江这意思很明显:你晁盖不是梁山老大吗?你有几个心腹呢?你可看清楚了,梁山还是我宋江说了算!

有人说:你这是在黑宋江,宋江没那么阴险,也不想当什么梁山老大!我只能说你图羊图森破!

宋江想不想当梁山老大

我的答案是他想当,非常想当!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宋江不服晁盖的能力

晁盖为人比较义气,推让宋江做老大的时候就说了,没有你当年救我们的命,就没有今天的梁山,所以你要当老大!

宋江呢,既没有感谢晁盖的恩情,也没有夸赞晁盖的能力,就只是说:你年龄比我大,所以你应该是大哥。

这就是说宋江根本不服晁盖,从心里就不认为晁盖比自己强!

其次宋江有政治野心

对一个男人诱惑最大的是什么?钱和权!当然,酒色的诱惑也很大,但是只要有了钱和权,其他的就都不是事儿!

宋江呢,是个大富豪,随随便便就能给人十两银子,要不怎么这么好的名声!而且买套房子做外宅,养个阎婆惜,也是随手一挥的事。

这么一个大富豪,又是个押司,也就是说大宋公务员,那么你说他宋江最缺什么?

答案很明显是权力!也就是说宋江想往上爬,实现他自己的政治野心!

有政治野心的宋江应该是想着升官掌权,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吧!为什么他上梁山落草呢?

被逼无奈落草为寇的宋江

野心勃勃的宋江是因为升官的梦想彻底破灭了,才不得已上梁山落草为寇!为什么这么说呢?

晁盖曾多次邀请宋江上山

面对晁盖的邀请,宋江数次拒绝,为什么呢?一心想通过正经途径升官掌权,光宗耀祖的宋江,能心甘情愿落草为寇吗?即便宋江此时上了梁山,没有自己的势力,也无法和晁盖叫板,做不成梁山老大的!

黄文炳的出现扭转了宋江的命运

宋江是不甘心落草为寇的,即便是杀了阎婆惜,宋江为没有放弃前途,出去躲一段时间,回来再花些银子就能摆平了。

可是宋江万万没想到,自己在江州会被黄文炳给盯上,而且这家伙死死地咬着自己不放,差点就被咔嚓掉!好在梁山人马劫法场救了宋江,才捡了一条命。

这下好了,劫了法场,杀了朝廷命官,彻底与仕途无缘了。这时候的宋江正好也积累了一些心腹人马,即便上梁山,也足以和晁盖抗衡,因此宋江才无奈的上了梁山。

上山之后的宋江立马就想到了另一条当官掌权的途径———招安!

宋江上山给梁山带来的变化

宋江是一心想招安,那么他必须要壮大梁山的势力,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朝廷来谈条件。要想梁山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壮大,宋江就必须要当上梁山老大,或者说实际意义上的梁山老大(架空晁盖)。

这也是为什么宋江一上梁山就把人马分成了晁盖派和宋江派。

晁盖是耿直忠义之人,没那么多花花肠子,他带领下的梁山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

宋江则是野心大,心机重,想着发展壮大以求招安,那么他必须要玩一些权术,搞一些政治斗争!比如,晁盖的老朋友吴用,就很快地看清了形式,转而投靠了宋江!

这个时候梁山众好汉之间的关系就没那么单纯了:兄弟之间少了肝胆相照,快意恩仇;取而代之的则是拉帮结派,尔虞我诈!

说了这么多,回到正题上,这就是为啥公孙胜要离开梁山!

世外高人公孙胜

入云龙公孙胜,道术神通,他讲究的是清净无为,可以说是世外高人的存在。

那么很明显,晁盖带领下的梁山,更是公孙胜想要的梁山,聚义厅讲究的义气,惩治贪官污吏,扶助贫民百姓!

宋江带领下的梁山则是招安的梁山,忠义堂讲究的是做朝廷的鹰犬,玩的是权术,这显然是公孙胜所不屑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梁山从此无真情!

公孙胜眼睛是雪亮的:他明白玩权术的话,晁盖万万不是宋江的对手。

上边四位核心头领:晁盖,宋江,吴用和公孙胜。吴用投靠了宋江,即便自己站在晁盖这边,最多是个平局。

下边的众多头领站队更明显了:晁盖这边只有九个,宋江那边四十多个,力量太悬殊了,这还怎么玩啊?

再想想晁盖的为人,宋江的为人,结果这不明摆着吗?梁山最终会变成宋江的天下,当然也会按照宋江的意思发展!

看明白这一切的公孙胜也只能长叹一声:贫道去也!

诺亚方舟是真是假?

我们来假设个问题,诺亚方舟上如果只载了1000个貌美如花的漂亮小姐姐,而不是带了一大群虎豹牛马,估计很多人会认为诺亚方舟的传说是真的。

那样的话,诺亚方舟就相当于一艘巨型游轮,还是有可能实现。

但正因为所载的动物种类与数量异常庞大,甚至超乎想象的多,所以关于诺亚方舟的传说,一直被认为是假的。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推算,就能证明诺亚方舟只是一段传说,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迹。

拿船上的狮子举例,狮子是食肉动物,每天都要摄取大量的肉食补充能量,而诺亚不可能用其他的动物来给狮子当做食物,因为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肉食动物需要维生,只给狮子的话,血腥气会让所有的食肉动物兴奋,很快就会因为夺食而引发动物间的暴乱。

这样的话,素食动物很快会被这些强壮威猛的肉食动物们吃光,如此就会打破生态平衡,等到食物被吃完的那一天,肉食动物们就会免疫力急剧下降,生病还是小事,传染才是大祸,而且当时没有疫苗,没有药物,一旦兴起传染病,那就是毁灭般的打击。

如果提前预备好食物储备,就算保质期咱们保守给他算半年,可要知道当时没有冷藏技术,很多食物根本不可能放半年,能放俩月就不错了。

之后半年所有食物就都会变质,狮子吃了还是会得病,继而引发大规模传染,所以单凭食物储备这一项来算,诺亚方舟都极度不符合现实。

另外还有更多的bug,比如前后花了130年建造而成,这130年之内,是怎么确保所有的动物不互相残杀的?

比方说很多互为天敌的动物,在登船之前,这些动物虽然都被圈养,但总归要按照天性生存,弱肉强食即是天性,即便诺亚的人手再多,也不可能兼顾上百种乃至上千种动物的圈养,更何况整条船上就只有诺亚一家八口人,其余全是动物,莫非那时候的动物都相敬如宾,友好的同穿一条裤子不成?

而且据后世科学家统计,根据《创世纪》和《圣经》里的描述,方舟所载的动物多达16000-25000种,这可是上万种动物,几乎包含地球生态圈内的全部物种,只凭八个人,确定能管理的过来吗?

还有另一个和古代文明矛盾的地方,按照《创世纪》里的说法,诺亚方舟是因为大洪水才建造的,但大洪水爆发的时期是在公元前2370年左右,但在这之前的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就已经诞生,并且延续了上千年,直到公元前747年,古巴比伦人还根据祖先的传统在当地生活,如果中间当真发生了传说中淹没亚欧大陆的超级大洪水,那古巴比伦人又是怎么发展到公元前747年的?

除非每个家庭都造了一艘方舟,配备了能在海上存活一整年的食物,以及各种物资才能挺的过去。

而诺亚成功建造出方舟,前后总共花费了130年的时间,除非当时的每个人都能活到一百多岁,而且家家户户都有能力,足以建造出一艘容积达到40000立方米的超级大船,那样诺亚方舟的传说才有可能是真的。

但放到科学以及历史上来看,大家都清楚,40000立方米容积的大船,是一种怎样庞大的存在。

所以诺亚方舟,基本上是假的,除非许多年后发明了时光机,能够穿越到远古去亲眼看一看,否则我是不信的。

谢谢。

————————

欢迎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趣闻。

国学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国学,笼统地说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之学问,包括以儒佛道三家学问为主以及其他诸子百家等学问。

国学的范围含天盖地,内容繁杂,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讲,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国学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及未来的子孙后代还要不要学国学?究竟什么样的国学是我们要传承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坚持的?我们怎么样传承国学之精华?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及佛家思想相继为我们民族主流之文化。近200年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裹挟着进来,我们现在主要被西方的文化所侵淫,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变得国学精华中断,西方文化精华不能真正吸收,我们都变得不中不西。

国学,最最核心的是圣贤之学!不管儒佛道,他们的核心都是通过该学问,慢慢地让大家都变成圣者,贤者,君子,大人,成佛,成道,然后在个人成就的基础上,成就人间大同社会、人间净土,人间仙境。

学习国学,学习方式和我们现在在学校里的学习方式不同!国学最看重尊师重道,师者,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找到名师,才能真正有可能在国学上有造诣!没有明师,自己瞎学,盲学,断然不得成就,浪费时间,甚者误入歧途!慎之!

今天郑重给大家推荐一些国学书籍,这些是本人最喜欢,最认可的,我也是由这些书籍,慢慢走近国学的殿堂,入了门,登了堂,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以后也就慢慢地进入了国学新境界,《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慢慢就会化入吾心!一切国学之妙境,自现!

———————————————-

凤凰食百毒之虫,不仅不会死亡,反而羽毛会更加艳丽……

麒麟降世的时候,人间将是大同之国……

昆仑大山的瑶池之水时刻从天而降……

一股浩荡的天风时刻吹拂每个人的心田……

洪钟大吕在天地间早已奏响……

宇宙的子宫正在孕育出新的你、新的我、新的他……

一个小生命体此时正在降临人间,他努力的试图说出那无法被说出的,急的他“哇哇”大哭……

《易经》说:“天”时刻垂相于人间,示真理与众生。 上帝说: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们半步,我将自己作为每个人存在的根基。我在世界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传播生命的天籁之音……

每一个时代都是黄金时代,同时也是黑暗时代,历史永远不会出现纯粹的黄金时代,也不会出现纯粹的黑暗时代!任何一个时代里都有鲜花,同时也有毒草,既有阳光,也有乌云。善与恶的斗争,美与丑的对峙,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是每个时代共有的旋律,与其有时间去感叹时代的变迁和对未来的凄迷,不如将这些时间拿来作生命的觉醒之用!

任何一个时代都是觉悟的时代,任何一个人生阶段都是觉醒的阶段,任何一个生活境遇都是觉悟的机缘。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末法时代也没有什么正法正道的时代。不要把自己不能获得觉悟的原因,推卸给这个时代出了问题。时代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每个人的内部。

——摘自潘麟先生《家门没上锁》之:博学之士p283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