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契魔者武器,理之律者武器推荐

2023-03-18 13:40:04 136阅读

dnf契魔者武器,理之律者武器推荐?

最为契合的武器就是官方推荐的毕业武器真理之钥,它能为理之律者提供30%的冰伤加成,相比于其他元素加成的武器来说可能并不出彩,但是理之律者佩戴后能对敌人施加长时间的冰冻,还可以提高35%的全伤害加成,显著提高理律的爆发伤害。

另外,理律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施加7秒的解析状态、大招开启时获得足以使用主动技能的sp,这样在使用大招前不用刻意多留sp,仅仅只消耗5sp的主动哪怕不在大招期间也可以频繁使用,补充伤害。

dnf契魔者武器,理之律者武器推荐

虽然说真理之钥和理之律者最为契合,但是真理之钥并不是那么好获得的,或许土豪玩家可以氪金氪出来,但平民玩家可没那么幸运,不过平民玩家可以退而求其次,在没有肝出真理之钥前,选用另一套契合理之律者的武器——有苍玄之书。

苍玄之书这件武器的主动技能虽然对理之律者基本无用,但是被动20%的全伤加成在主动技能的作用下基本可以视为常驻加成,这个加成对理律的输出有不错的提升,另外应对单个boss时,百手巨人初型也可作为理律的武器选择,不过加成并不高。

谁知道何时把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改叫成后母戊方鼎了?

这是近二十年中国史学界发生的事儿,直接起因是二里头申请夏都,三星堆不服,兴起重挖三星堆和再解甲骨文所致。

实话实说,虽然用心良苦,但司母戊鼎改叫后母戊鼎不仅是中国历史学界的巨大倒退,也是错解甲骨文和金文的最大恶果之一,堪比郭沫若错鉴妇好墓为商王武丁贵妃墓一样的产物,也是夏商周断代表夭折的罪魁祸首,及三星堆二里头闹剧元凶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反应了中国史学界对甲骨文解读出现了矛盾。司母戊鼎既不应叫“司母戊”,也不应叫“后母戊”,而是应叫“司戊母”,是商高祖王亥(商契)为殷太祖颛顼铸造的祭祀鼎,是纪念大禹治水成功及先祖颛顼建夏族而兴建夏祠(妇好墓)所铸立的大鼎,与商王武丁及其配偶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七条:

首先,错释甲骨文“凫为亥",造成商高祖商契(王亥)为七世祖,而不是一世祖。而甲骨文“亥"是“鸟长"合一之凫字,如图所示:

凫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契,史记指契母简狄吞鸟蛋而生之,虽然此说尚有争议,但妇好墓出土大量鸟器(玉凤铜鸮),间接证明妇好主人与鸟信仰有关。而甲骨文载商高祖是一世祖王凫(亥),而不是七世祖,就象说刘邦是汉七代王,而不是汉高祖一样岂有可能?

其次,错解先商十三王,它并不是契十三子孙,而是契先王及同事,共九司,包括司日颛顼,司辛帝喾,司易尧,司母舜,司空禹,司图契,司马皋陶,后马伯益,后稷周弃。而天乙商汤也根本不是契十四孙,而是契侄丹珠子尧孙,是“有易杀王亥”及“商汤灭夏”,杀契放舜元凶。不信排排表,十四孙商汤将与十七孙周武王“撞脸”,整个商朝将不复存在!因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仅仅不到100年!所以专家错解甲骨文及先商史太多了。

第三,金文“司"是手捧鼎(口)之形,引申继承王鼎权力之义。“戊”是武器“戈”形,引申为戊氏王权的象征,史记指殷人商契,金文“母/女"为面具人,引申为王权继承人,所以“司戊母"即继承颛顼王权的戊氏殷人商契,也叫夏启,是商契辅助大禹,开三门峡砥石山泄洪,实现了“三川并流(伊洛黄)入荷泽”受虞帝舜册封为司徒夏启所致,又因受商地安阳,故建夏启祠以纪念,后代周人尊称妇好(更准确叫“帚好”);

第四,金文“母”是王权继承人之义,也叫“女”,是跪坐的戴胜人(面具人)之象形,引申为继承商祖权力的面具王者,山海经叫“戴胜王”,穆天子传叫“西王母”,如图所示:

第五,在汉代以前“女/母”不是指女人,而是指商王继承人,更不是指王后和贵妃,因为甲骨文有“後”的本字,与司之“后”无关,甲骨文母/女特指商王颛顼和帝喾后人,与女人无关,但汉代以后被许慎改成女人了,后後不分,母女不明。

第六,金文“司”是特指继承先商夏王颛顼权力,“后"是继承颛顼王权的后王,即夏代九司,包括颛顼家族所有成员,如图所示:

第七,甲骨文“妇妌/妇好/妇辛"根本不是什么贵妃,而是夏人,殷人及周人对先祖颛顼之不同称呼。

“妇"字甲骨行文是“帚女",正解是指颛顼王权。

而“妇妌”甲骨行文是“帚戊女”,是颛顼戊氏子孙(商契子)。

“妇好”甲骨行文是“帚子女”,是颛顼子氏子孙(后稷子)。

“妇辛”甲骨行文是“帚辛女”,是颛顼辛氏子孙(帝喾后人),与什么王后贵妃无一毛钱关系。

那么,是不是说甲骨文有意改变了夏商关系史?造成整个上古史都错辞了?

原因很复杂,但直接原因是汉代许慎会意错误,错把王权“女”转注为女人“母″,是造成后世文字会意错误的直接根源。其次是后人对周代甲骨文及商金文会意不准,把商王女,仅仅当成上古姓氏看待了。这一点,是王权更迭所致!周人应负第一责任,后代史家负第二责任。至于郭老及当代专家负鉴定失察责任。所以必须重新解读夏史及甲骨文才行。

另外,甲骨文的鉴定方式也是造成上古史混乱的根源之一。错用甲骨文诞生以后的衍生文字(小篆/大篆)去解释甲骨文本身,是本末倒置,造成指鹿为马的拉郎配,比如后和後,母和女,亥和凫,乱点鸳鸯谱,硬凑一家人,乱了甲骨文本义。

那么,如何重新鉴定甲骨文的标准呢?

其实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重启商代铭文即可,用铭文结构和字义,重诠释各大上古遗址及甲骨文。

比如殷墟,启用铭文“启"字即可,上接僕阳龙虎颛顼墓下接二里头禹墟。

而二里头一个铭文“禹”字即可,上接殷墟妇好墓下接三星堆颛顼故城(南巢)。

而三星堆一个铭文“母”字即可,上接陶寺唐尧下接石峁虞舜旧都。

石峁,一个铭文“舜”字即可,上接陶寺唐尧下接夏禹二里头。

陶寺一个铭文“易”字即可上接颛顼僕阳下接易水商汤。

也就是说上古遗址用商王铭文,才可以真正解读一切问题。

用妇好墓铭文排列夏商周世系表,解决上古史混乱问题,如图所示:

也就是王权传承:

司日唐尧生司易商汤,简称尧生汤或唐生商。

司母虞舜生司徒殷契,简称舜生契或虞生殷。

司空夏禹生司农周弃,简称禹生弃或夏生周!

仔细分析铭文结构看,夏铭在“鼎”(司母鼎)上,而商铭在“钺”(司辛钺)上,殷铭在“戈"(司戊戈)上。

也就是说,夏人重祀,而殷商人重戎,以戎立祀,用武力向神权说不!最后有易杀王亥及商汤灭夏,实现商朝大一统。

所以从金文角度总结一下上古史内容,就是“以祀(鼎)立夏,以戊(戈)立殷,以辛(钺)立商”,“唐虞夏三氏并存,商殷周三王争霸!”

这应该才是中华上古史的正确打开方式及解读甲骨文的正确模式吧?谢谢阅读并思考!

大学室友的什么事最让你佩服?

我在上一条问答中说过这个事,我朋友她们学校的那个,一女生居然带着自己男朋友在宿舍住了两个月,由于她们学校管理过于松散,基本属于无人管理状态,直到被人举报了,学校才知道了这件事!

我再来说几个。我前同事曾跟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他上大学期间,一男生跳楼,起因竟然是因为跟舍友打架!

这个男生从小到大顺风顺水,没受过半点挫折,有一次因为琐事跟舍友动手大了起来,打完以后,舍友们都去上课了,他一个人坐在宿舍生闷气,自己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于是乎,一时想不开,拉开窗户就从四楼跳了下去!

跳下去后,他没有摔死,但是动不了了,偏偏当时正是上课期间,宿舍区没什么人,他掉下去的位置又偏,半天没人看到他,后来还是被一个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发现,然后才送到医院,捡回了一条命!

还有个女生跳楼事件,我上大学时,学校后面是一所师范院校,里面女生多。有一次我们去那个师范院校临时上课,一群人正在一楼的楼道里等着进教室,只听怦的一声,我们往窗外一看,地上躺着个女的!是一个女生从三楼跳下来了!

后来我们得知了事情原因,该女找了个对象,处了三个月,然后因为性格不合,对方提了分手,然后这女生就不依不饶的,说对方抛弃了了她,还说对方夺走了她的身子,其实三个月期间,对方只亲过她一口,再没碰过她,然而该女思想十分保守,就这一次亲密的举动,在她眼里都变成了“失贞”!而且她还爱情绑架1,在她的思想里,谈恋爱就必须要结婚,不能分手,分手就是背叛,可是姑娘,不合适还结婚,那才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啊!

面对这样迂腐无知的姑娘,咱还能说啥?

最终这个姑娘为自己的无知与鲁莽付出了惨重代价!她摔断了一条腿,被迫退学回家,自己的大学生涯就这么白白葬送了!

我前领导曾给我们讲过一件让人很无语的事,他的一位舍友,大学期间谈了个女朋友,然而他和女友对避孕都无知到了惊人的地步,只知道啪啪,却不知道这么做会造成意外怀孕,更不知道如何避孕!

他俩为了省去开房的钱,男生干脆每天晚上在熄灯后偷偷溜到女友宿舍里去住,他们学校的管理也十分松散,女生宿舍楼门24小时开放,所以一直没有被校方发现,就这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他女友觉得肚子不舒服,就去校医室看病,校医一检查,再一询问,就知道是咋回事了,告诉女生她已经怀孕了,如果还想继续读书,就赶紧去打胎。

女生吓坏了,仔细询问医生为啥会怀孕,医生对她的无知哭笑不得,只得给她从头讲起怀孕的原理,上了一上午的性教育课之后,女生终于搞清楚了!

至于男生嘛,还是舍友们给他讲清楚了怀孕这件事,看着男生茅塞顿开的样子,舍友们都笑崩了!男生还一脸发现新大陆的样子,说自己从来没听过这些,今天可算长见识了!

当时大家都是穷学生嘛,为了给女孩打胎,男生的舍友们一起帮他凑了钱。直到大学毕业后,男生都没能还上这笔钱,不过他俩最终还是走到一起了,后来他们宿舍的老大提议,钱不用还了,等你结婚时,我们再给你补一点,就当随份子啦!

后来在他俩的婚礼上,大家还开玩笑说,这回你俩可以放心怀孕,不用再打胎啦!

从以上几个例子不难看出,我们的教育其实存在很多缺陷,老师们只注重书本知识,家长们则干脆把孩子托付给学校,结果双方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建设!如果看此文的有孩子家长的,一定要引以为戒啊!

什么是冒险契?

冒险契是由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Q版ARPG网页游戏,该作于2013年7月19日正式公测。

游戏以西方魔幻世界为背景,玩家可扮演魔剑士、元素师、枪械师等探索者,去跟随上古英雄的脚步冒险,消灭沿途各路邪恶势力,维护世界的和平。游戏拥有宠物、翅膀、图腾等战斗培养元素,还引入公会战、勇者对决、冒险乱斗等PVP玩法。

和秦王单挑反被刺了8剑?

不是荆轲菜,是太子丹太坑了!

公元前227年,秦国王宫,秦王赵政用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荆轲和秦舞阳的到来,他此时十分高兴,因为荆轲手中有两样他垂涎已久的东西,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的督亢地图。

然而,让赵政没想到的是,这样一场欢迎仪式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荆轲刺秦王,这段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后期的悲壮历史,曾通过很多形式为世人熟知。

其实,这本是燕国和秦国之间的对立,与荆轲这个局外人并无关系。荆轲本是卫国人,只是几经辗转游历到了燕国,被太子丹看中,请进了燕王宫。

那么,本可以置身之外的荆轲为什么会答应燕太子丹的请求,冒着生命危险去刺杀秦王?荆轲对于刺杀秦王的行动又做了哪些周密的安排呢?他为何会选择秦舞阳做助手呢?

这一切还要从燕太子丹在秦国受辱开始说起。

01委以重任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启用了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法令之后,国力逐渐强盛,逐渐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更是显露了吞并中原的野心。

公元前238年,二十二岁的秦王赵政在秦国古都雍城举行了隆重的成年加冕仪式,正式亲理朝政。因其最终统一六国,创造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所以将赵政称为秦始皇。

赵政自从亲理朝政后,以铁血手腕震慑四方,秦国凭借着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所向披靡,秦军史无前例的统一战争使得各诸侯国惶惶不可终日。

燕国太子丹年幼的时候,与秦王赵政在赵国同为质子,两人情同手足,互相扶持。后来,太子丹到秦国做质子,却没有得到善待,只好逃回燕国。

曾经在秦国所受的侮辱和今天的亡国之危,都让太子丹对秦王赵政越发地痛恨,不再顾念儿时的情谊,为了不坐以待毙,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太子丹的心中萌发。

他首先找到了太傅鞠武商量,鞠武对秦国的国势十分了解,他告诫太子丹。以如今秦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来看,都是燕国不可抵挡的存在,一再劝说太子丹不要惹怒秦国。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率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率军迎战,结果樊於期被打得溃不成军,他害怕受到处罚,不敢回到秦国,于是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

秦将樊於期得罪于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当时,秦国悬赏一千两黄金和一万户封地,想要樊於期的首级。鞠武得知消息后,便劝说太子丹将樊於期送到匈奴的地盘上,太子丹坚决不同意将樊於期驱逐。

鞠武见状,劝说太子丹,燕国如今是小国,不应该再主动挑起事端。若想要对抗强秦,应该联合六国的残余势力,收买匈奴,才可与强秦一战。

虽然,秦国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可是太子丹却说,太傅此计用时太长了,我等不了啊!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

当时的太子丹急切地想要将赵政置于死地,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恩怨,他没有大局观念,不听劝谏,一意孤行,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鞠武见自己无法劝说太子丹,便向他举荐了一名名叫田光的隐士。

这日,太子丹将田光邀请到自己的府上做客,不仅亲自为田光引路,还用袖子为他擦拭坐席,非常的恭敬。当太子丹将自己想要刺杀赵政的想法说出来后,田光却拒绝了。

他对太子丹说:“太子,我年纪大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无法成行,我有个朋友名叫荆轲,他或许可以胜任这项任务。”

太子丹见田光引荐了荆轲,大喜过望,待田光正要离开的时候,太子丹告诫他道:“先生,此事关系到燕国的存亡,希望您不要泄露消息。”

田光离开后立刻去找了荆轲,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后,田光满目悲凉。他认为太子丹已经不信任他了,他没有再活下去的必要了,于是拔剑,自刎而死了。

而另一方面,田光是想用此举来激励荆轲,他临死前对荆轲说:“你去找太子吧,告诉他,死人是不会泄露秘密的。”

荆轲见好友死在自己的面前,满心的茫然,他决定去去面见太子丹,求一个答案。

其实,荆轲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刺客,确切地说,他应该是一名游侠。荆轲是卫国人,是姜姓庆氏,祖上是齐国大夫庆封,所以荆轲原本叫庆轲,到了燕国后被人误叫成荆轲。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自小喜欢读书和练剑,长大后他更是对潇洒肆意的剑客生活心向往之,于是他仗剑去国,四处游历,想要结交更多的侠义之士。

荆轲应该是对自己的剑术相当自信的,在卫国的时候,他凭借剑术想要游说国君卫元君,但是没有得到重用。

之后,他又去了太原郡附近的榆次,在那里他遇到了聂盖。聂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剑客,荆轲与他谈论剑术,两人观点不合,聂盖便瞪了荆轲一眼,谁知荆轲竟吓得逃走了。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后来,他游历到了邯郸,认识了鲁句践。在与鲁句践玩六博的时候,两人因为抢棋道发生了争执,鲁句践大声呵斥了荆轲,结果荆轲又默默逃走了。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高渐离和一个屠夫。三人常常饮酒吃肉,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击筑伴奏,荆轲引吭高歌,这是他人生最快意的时候。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在燕国,荆轲认识了田光,两人整日谈论剑术,田光见荆轲剑术了得,神勇无比,是个可成大事的人,所以在太子丹说出想要行刺秦王的计划后,田光第一个就想到了荆轲。

可是,荆轲作为卫国人,并不想蹚这趟浑水,但是田光的自杀让他避无可避。

这日,荆轲带着田光的死讯前来求见太子丹。太子丹听闻田光因为他的一句猜疑而自杀,瞬间跪倒在地上,哭得涕泗横流。

随后,他哭着爬到荆轲的身边说道:“秦国以武力四处征讨,韩国被灭了,楚国和赵国也岌岌可危,这样下去,我燕国也必受欺辱。当年曹珂会盟,一把匕首就将被夺走的鲁国土地从公子小白手中抢回来了。如今,我也想效法前人,劫持秦王,让他退兵,并且归还各国的领土,他若不允,便杀了他,我在此请求您能担此大任。”

太子丹的想法很简单,说白了就是让荆轲去挟持秦王,让他退兵不要再攻打六国,要是他不同意,就杀了他。

我想,荆轲当时听到这番话的时候,大概是十分无语的。于是他沉默了很久,开口说道:“太子,我是卫国人,只是游历到燕国。刺杀秦王多半是有去无回,我为何要为燕国卖命?”

太子丹见荆轲如此说,便解释道:“正因为你是卫国人,所以亡国之痛您比谁都清楚。您的祖上是齐国人,现在齐国也正遭此劫难。赵政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受苦的可是天下苍生,所以,您刺杀秦王不是私欲而是义举。”

荆轲听完这番话,更加沉默不语。太子丹见荆轲如此态度,于是又跪步上前,连连磕头,让荆轲不要推辞,荆轲无奈,只能答应太子丹的请求。

从事情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荆轲答应刺秦是被道德绑架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将荆轲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克制的人,他不愿与聂盖和鲁句践有摩擦,于是选择默默逃走。也许有人会问,荆轲此时为什么不选择逃走呢?

我想,这也许与他骨子里的侠义之气有关。田光以死来洗刷太子丹的怀疑,太子丹又以天下苍生为辞,激起了荆轲心中的大义,人可以逃,可是义如何能逃!

荆轲就是在这种精神压力之下,接受了刺秦的任务。

02荆轲刺秦接受任务后,太子丹将荆轲奉为上卿,给予他极为优厚的待遇,更是对荆轲有求必应。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荆轲迟迟没有动身去秦国的意思。

就在此时,与燕国唇齿相依的赵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大片土地被占领,赵王也被俘虏了。紧接着,秦国大军继续向北挺进,一直到了燕国南部边境。

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太子丹再也坐不住了,他随即召见了荆轲,催促道:“秦军眼看就要渡过易水,如果我秦国失去了这条防线,不就成了俎上鱼肉,任人宰割了?”

面对太子丹的催促,荆轲安抚道:“我知道此时形势紧急,可此事还需要制定一个严密的计划。”

太子丹早已急不可耐,为了刺杀赵政,他已用重金购买了这世上最锋利的匕首,并让工匠在淬火时用剧毒浸泡,见血封喉。万事俱备,只待荆轲出发,所以他一再催促。

荆轲见太子丹如此急切,劝说道:“如果我连接近秦王的机会都没有,要如何刺杀呢?”

荆轲的一句话让太子丹终于冷静了下来,他询问道:“那接近秦王的办法你想到了吗?”

荆轲回道:“假意献上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

当时,督亢是燕国的膏腴之地,若是燕国向秦国献上督亢地图,就等于向燕国将这块土地割让给了秦国,这对于一心想要吞并六国的秦王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而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秦王对他恨之入骨。若是将这两样东西献给秦王赵政,一定能取得赵政的信任,趁机接近赵政。到时,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借献宝之时,伺机而动。

可是,太子丹一听荆轲要樊於期的首级,连连拒绝了。他认为,樊於期是穷途末路了才来投奔他的,他不能如此背信弃义,辜负樊於期的信任。

荆轲见太子丹坚决不同意,于是亲自去找了樊於期。樊於期听说了荆轲的来意后,想起了父母亲人的惨死,为了报仇雪恨,他自刎而死,甘愿将自己的首级作为刺杀秦王的砝码。

事到如今,督亢地图、人头和匕首都有了,可是荆轲还是迟迟不愿意动身,因为,他还在等一个人。可是太子丹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了,他找到了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

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乃令秦舞阳为副。

秦舞阳13岁就杀过人,普通百姓都不敢拿正眼看他,鉴于他的勇猛,太子丹将他找来,让他做荆轲的助手,然后再次催促荆轲动身前往秦国。

可是,荆轲对秦舞阳不甚满意,他觉得秦舞阳太过年轻,不够沉稳,万一露出什么马脚,就会破坏原有的计划。

况且,当时荆轲已经通知了一位自己的好友,那是一位真正有行刺能力的剑客,他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来,再等几日便可到了。

可是,此时的太子丹已经不愿再听荆轲的解释,他以为荆轲胆怯了,所有的解释都成了他退缩的借口,于是他厉声说道:“既然你如此拖拉,我让秦舞阳先行出发便是了。”

太子丹的话瞬间扎进了荆轲的心里,既然太子怀疑他的忠心,他即刻出发便是了。

其实荆轲深知,他虽然擅长剑法,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刺客,可是太子丹对他的怀疑是对侠义之士莫大的侮辱,他不能忍受。

这一日,荆轲终于踏上了前往秦国的路。在苍蓝的易水河边,太子丹一身白衣为荆轲壮行。残阳如血,马嘶声咽,荆轲遥望着秦国的方向,悲怆凄凉,他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和着好友高渐离悲凉凄婉的击筑声,发出了最后的悲歌,慷慨激昂,响彻天空。随后,伴着悲凉东逝的易水,驾马而去,头也不回。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督亢地图来到了秦国,到达咸阳后,为了能够顺利见到秦王,荆轲给秦王宠信的侍从送去了重礼。

在这位侍从的进言下,秦王得知了荆轲的来意后,以最高规格的礼节将荆轲迎进了秦王宫。对于秦王来说,燕国的臣服是一次兵不血刃的重大胜利。

可是,秦王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次会见会让他胆战心惊,终身难忘。而另一边,自认为计划周密的荆轲也没有料到,秦舞阳的一个失误,让他最终命丧咸阳。

秦王宫内,荆轲不卑不亢地向秦王表示,燕国慑于秦王的威严,不敢出兵抗秦,甘愿举国为臣,尽直属郡县之职,向秦国贡纳税赋,守护秦国宗庙。

秦王听罢十分高兴,随即让荆轲和秦舞阳献上燕国的礼物。得到秦王的命令后,荆轲和秦舞阳拿着礼物准备走向秦王,谁知,此时的秦舞阳脸色突变,竟然害怕地发起抖来。

这一幕恰好被秦王看见,秦王十分疑惑,便问道:“这位使者为何发抖?”

荆轲见状只好解释道:“他年纪还小,没见过大场面,一时有些紧张,还请大王见谅,让他完成使命。”

秦王听罢,回道:“既然如此,便让他退下吧,由你一并呈上来吧!”

按照之前商议的计划,这次行动需要荆轲与秦舞阳共同完成,由荆轲钳制住秦王,秦舞阳则用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

可是,秦舞阳的怯阵让情况发生了始料未及的变化,荆轲只好硬着头皮一人上阵。他缓缓走到秦王的桌案前,将督亢地图徐徐展开。

秦王看着这片垂涎已久的膏腴之地,志得意满,随着地图越展越长,秦王的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正当他高兴之际,荆轲突然拔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扯住秦王的袖子,刺向他。

秦王见状大惊失色,本能地挣脱开荆轲,荆轲手中的袖子瞬间被撕裂。秦王着急地想要拔出佩剑,却因为佩剑过长,一时间竟没能拔出。

荆轲见状,向秦王扑去,秦王为躲避荆轲的匕首,环柱逃避,荆轲紧追不舍。秦王身边的医官夏无且急中生智,将手中的药袋砸向荆轲,荆轲扬手挡开药袋,却一时分了神。

《史记》记载: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走。

秦王见此机会,迅速将佩剑拔出,刺向了荆轲,荆轲受伤倒地。但他不甘心刺杀就此失败,于是勉强坐起身来,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却偏了方向,击中了秦王背后的铜柱。

秦王见荆轲还不死心,瞬间杀心四起,用手中的长剑砍向荆轲,荆轲徒手去接,秦王见状,更是怒不可遏。

可此时的荆轲却突然大笑起来,对着秦王说:“我之所以没杀你,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土地,以报效太子丹。”

荆轲话音刚落,便被敢来救驾的侍卫结果了性命。

另一边的燕国,太子丹等来的不是荆轲胜利的消息,而是怒火滔天的秦王和令人胆寒的虎狼之师。之后,燕王为了向秦王求和,杀了太子丹。

可是,荆轲和太子丹的死并不能阻止秦国统一中原的脚步。五年后,燕国终被秦国所灭。

03最后荆轲刺秦王最终以失败告终,荆轲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认为,这次行动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荆轲剑术不精,不敌秦王。

也有人认为,荆轲在太子丹的紧逼下,让有勇无谋的秦舞阳做了帮手,但在关键时刻,秦舞阳却乱了阵脚,所以才会导致失败。

尽管有人否定了他的做法,但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从曹沫到荆轲,他们的侠义之举或成功或失败,但他们的志向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垂后世。

陶渊明也在《咏荆轲》写道:

其人虽以殁,千古有余情。

或许,荆轲真的如人所说,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和气概仍然值得称颂!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