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证券大智慧官网,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江海证券大智慧官网,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是谁?
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人是宋江。《水浒传》前七十回主要写的是梁山好汉大聚义的故事,来自五湖四海的一百单八将以宋江为首,在水泊梁山重聚。这伙好汉原本就是龙虎山伏魔大殿中“误走”的妖魔,经历六十二年之后重新相聚,宋江是天魁星,也是这次大聚义的召集人和领导者。假若宋江没有过人之处,没有超越他人的眼光,是很难完成这个任务的。
然而,续书《征四寇》却说,宋江带着梁山好汉屈膝投降,做了可耻的招安派。这是非常短视的害人决策,宋江没能预见到朝廷奸佞的危害,把梁山好汉害得很惨。难道这个把梁山好汉推向深渊,把自己葬送在奸臣毒酒杯中的人竟然是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的人?
要解读梁山好汉中谁是最有远见的人,就得讨论一番梁山好汉是怎样的结局。我不赞同续书《征四寇》中所写的宋江及梁山好汉如此悲惨的结局,反倒认为,梁山好汉是以英雄式的、悲剧式的故事完成了《水浒传》所赋予的使命,并不是凄凄惨惨的做鹰犬死、被毒死、上吊死这样的下场。
前七十回书中,早已预伏了宋江及梁山好汉的归宿命运,他们是在靖康之难前后,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然后,与北宋王朝一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施耐庵以宋江、鲁智深这两条大线索,集中隐写了“二龙”的真历史,其中,九天玄女庙宋江所见到的“二龙相戏”、“二龙戏水”都发生在宋钦宗的靖康年间,隐喻的是宋徽宗镇江复辟,与宋钦宗争夺皇权。这是北宋王朝皇权之争的最后疯狂,导致的结果就是二帝被押到五国城坐井观天——二龙戏水。
由此可见,宋江及梁山好汉应当是活到了靖康年间,此时的皇帝是宋钦宗。所以,续书所言宋江、卢俊义、李逵都是在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时被害死,既不符合施耐庵的原创设计,也不符合历史真实。
历史上真有宋江梁山聚义,然后攻掠朝廷州府的记载。同样,也有宋江征方腊,梁山好汉参与攻打幽州、抗击金兵的记载。续书首先颠倒了历史,把征方腊作为梁山好汉的最后一战,伤亡惨重,十分凄惨。其实,梁山好汉是打完方腊后,于宣和四年北上攻打辽国幽州。继而,参与了抗金。金兵南侵时,宋徽宗就让位了。此时,梁山好汉至少有绝大部分还活着,怎么会是《征四寇》那样的结局呢?
梁山好汉抗金的故事,施耐庵以两次攻打曾头市做了预写,而且,留下了一大悬念,就是照夜玉狮子的主人难道会如此轻易的让宋人夺走了坐骑吗?这匹神驹的主人其实就是灭掉北宋,制造“二龙戏水”悲剧的金国王子,施耐庵留下这么一笔,是不是会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梁山好汉与金国王子有一场血战呢?我想,大有可能。
宋江曾经劝诫武松,“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鎗,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杨志也曾经独自表白过,要到边上去立功,为世代镇守边关的杨家将争口气。
梁山好汉一口唾沫一根钉,说话肯定是要算数的。所以,在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杨志就是攻打的正北大寨,意喻“北地”,就是段景住盗马的地方。而鲁智深、武松在追击苏定时,从正东大寨一直追杀到正北,与杨志会师。这么明显的伏线,难道不是梁山好汉去边上搏杀的预写吗?
所以,按照续书《征四寇》来评判梁山好汉谁最有远见,显然不对。
公孙胜是最有远见的梁山好汉吗若以续书看,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没有接受朝廷封赏,也没有参加征讨方腊,所以,避免了一场灾祸,算得上很有远见之人了。
但是,因为《征四寇》所设计的梁山好汉结局不符合历史真实与施耐庵的故事架构,公孙胜的事迹肯定就不可信了。即便是把历史真实放在一边,从野史上来看,公孙胜也不可能是“遇汴而还”。
公孙胜这个人物只出现在《大宋宣和遗事》的三十六人名单中,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没有入云龙公孙胜一角。所以,若是设计公孙胜的结局,就得按照“三十六人同拜爵”这句话来。这句话出自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能够与《大宋宣和遗事》中:“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相互印证。由此可见,公孙胜是接受了朝廷封赏的,并没有“遇汴而还”。
说到“遇汴而还”,还不得不提一提《水浒传》的版本问题。这句话出自容与堂本,几乎就是为了续书张目而编造的罗真人“预言”。稍加分析一下,罗真人的预言简直就是个大笑话。
首先,公孙胜并没有“逢幽而止”,打完辽国后,继续参加了征讨田虎、王庆的战斗。《征四寇》是由几个作者在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出现这等前言不搭后语的笑话,不足为奇,也不足以据此解读公孙胜及其师父罗真人。
其次,公孙胜辞别宋江,是在朝廷斩杀了王庆之后,应当还是王庆故事中的一个情节。而王庆的故事与方腊的故事不是一个人写的,所以,“遇汴而还”这句话当是写王庆故事的人强加给罗真人的。
公孙胜确实没有出现在征讨方腊的战阵中,他是如何离开的,还真的很难说。或者,以施耐庵的写法,恐怕也是要坚持到最后,直到梁山好汉完成“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誓言后,才回去向罗真人缴令。因为,公孙胜是奉了道家之命,在梁山做监军的。
公孙胜做梁山监军有很多故事可以佐证,其中,“替天行道,保境安民”这个梁山最终的行动纲领是由罗真人提出来的。既是监军,怎么可能临阵脱逃呢?
反过来说,即便是如续书所写那样,公孙胜早早的脱离梁山,是不是不讲义气呢?施耐庵分明写的是梁山聚义,为何公孙胜如此不义而弃梁山好汉于不顾,一人溜之大吉呢?如此公孙胜还真的是一个投机分子,眼见得要出大事了,便脚底抹油溜之了事,这算得上有远见之人吗?他还没有完成师父交代他的“替天行道,保国安民”的嘱托呢。
其他如李俊、燕青等人,也不会是如此结局,半途溜之乎也。续书有一笔写到,打完方腊后,梁山残余班师,恰好就是三十六个头领。这似乎是在照应“来时三十六,去时十八双。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但是,还没等还乡,便坐化的坐化,病死的病死,开溜的开溜,这算什么“三十六”、“十八双”?
施耐庵在写到梁山好汉大聚义时,说梁山好汉一同盟誓“但愿生生相会,世世相逢,永无间阻,有如今日!”公孙胜、李俊、童威、童猛、燕青等人开小差算怎么回事?
关于李俊,我认为是为了隐写大明王朝靖难之役而设计的人物,大概有出海寻人的隐喻,绝不是逃到了海外,做了暹罗国主。
宋江为何是最有远见之人讲完了公孙胜等人及梁山好汉的结局,就得回过头来正面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施耐庵设计梁山故事,有一个非常大的架构,就是以妖魔写他们的出世,以“还道”写他们的大转身,以“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写他们悲壮的英雄结局。那么,梁山之上最先接受“替天行道”主张的人,就是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水浒传》所主张的替天行道,也是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坚决反抗朝廷及宋徽宗,转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也就是说,当“阶级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时,宋江改变了梁山的主张,在大聚义时,与梁山好汉对天盟誓,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一作保国安民)”。这种远见,梁山好汉中谁人能及?
诬宋江为摇尾乞怜向宋徽宗乞求招安的,首先是续书《征四寇》,然后是金圣叹。续书写宋江投降招安,成了可耻的投降派,完全是为了美化在施耐庵笔下被谴责的宋徽宗。金圣叹比续书还过份,既强烈痛斥宋江造反,更不准许梁山好汉以招安洗白身份。金先生认为,造反者都是“万死的枉贼”,必须全伙诛杀,以正朝廷法度。
然而,梁山之上真正主张招安的人不是宋江,而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托塔天王(毗沙门天王)晁盖。晁盖也主张“替天行道”,但却是不杀人的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宋江则与晁盖相反,以战斗的方式,向朝廷以及皇帝发起攻击,以实现“替天行道”的目标。如果宋江早就抱定投降招安的目标,又何必不断进攻朝廷,斩杀国舅慕容知府而不给自己留后路呢?
宋江不断挑起战事,攻掠州府,是不是为了壮大力量,积攒招安的本钱呢?绝对不是。上文讲到,“替天行道”有两个阶段,讲的都是以“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替代“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水浒传》中写了那么多皇帝做下的坏事,奉行的是人之道。假若宋江只是为了积攒招安的资本而造反,“替天行道”难道还有意义吗?
有人解读“替天行道”就是忠于皇帝,此言大谬。替天行道是老子的主张,讲的是依据自然法则,追求公平公正。即便是按照皇帝所谓的“天命论”来解读,也不是忠于皇帝的意思,因为,皇帝不是天而是“天子”,施耐庵可没说“替天子行道”。
宋江之投降招安,是《宋史》中记载的与张叔夜战败之后,为了救被俘虏的“副贼”而不得已的选择。即便是施耐庵不按照《宋史》写故事,但其所宗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关于宋江投降招安的事迹,与正史基本一致,都是因为战败被迫投降招安的。
施耐庵在《水浒传》故事中,早就预写了宋江投降招安的事情。这段故事就是朱武为了救被史进俘虏的“副贼”,率领杨春行苦肉计向史进投降。史进饶过了他们,还与朱武、陈达、杨春并肩杀死官军,上了少华山。
《水浒传》是一部讲“忠义”的小说,宋江、朱武这等投降招安,应当是梁山义气的最高境界。
上文讲到,宋江及梁山好汉不仅向北宋王朝发起进攻,而且,参与过抗金。这样的人,顺时而为,难道不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吗?
关于宋江的远见,书中还有很多细节展示,因篇幅所限,就写到这里了。然而,不得不提一笔的是宋江浔阳楼题写反诗这个情节。宋江所题的《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以及七绝“敢笑黄巢不丈夫”,其实是两首预言诗,所“预言”的不仅是宋徽宗镇江复辟,而且,还“预言”了大明王朝的靖难之役。究竟是怎么回事,绿野老道在别的文章中有解读,本回答就此打住。
宋江不仅提出了梁山“替天行道”的主张,并以此慷慨聚英雄。同时,还是与智真长老那样的预言家。这样的人难道不是梁山好汉中最有远见之人吗?
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别人你怎么看?
“一个人的高情商就是: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别人。”你怎么看?
我是@狷介卜噱 ,情感领域创作者,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这句话很好,因为他带出的不仅是情感方面的结论,还有心理方面的结论。我是一个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持有者。我记得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人的目标总是追求优越性,要摆脱自卑感以求得优越感的!”
优越感来讲,它可以包含很多程度上的优越感,比如说外貌上的优越感、学识上的优越感、职业上的优越感、甚至种族的优越感!
ps:美国的白种人把种族的优越感诠释的淋漓尽致。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讲一下情商。
所指的就是情绪商数!百科里面将它诠释为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换句大白话来讲,就是为人处事的原则。
我们结合上述来看,“一个人的高情商就是懂得把优越感留给别人”这句话无论从哲学,还是心理学,或者是生活常识中都可以判定为正确。
那么我们如何判定一个人,他是否真的有优越感呢?其实很简单,有优越感的人,他的输出方式都会表现在高傲、显摆、表功、外露、打压别人优越自己。
曾经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要得到仇人就表现的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想得到朋友,就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低情商的人喜欢展示自身的优越感;高情商的人喜欢隐藏自己的优越感,把优越感留给对方。那么,高情商的人就很容易在社会上立足,与民众打成一片。
初来乍到,时间有限,先写这么多,我是@狷介卜噱 喜欢我的话欢迎关注。
为什么书法家都爱写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堪称人生座右铭!很多人都很喜欢它。它是我国2000多年前产生的著名且经典的千古成语,也是品德高尚之人的出世心境,留给世人无限况味的人生禅意。
或许有些人会不以为然,但当你真正悟透“上善若水”的内涵时,突然就释怀了:人生至善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老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及道教始祖,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与见解,对后世及中国哲学发展影响深远,备受后世的推崇与赞誉,他的很多思想至今仍令我们奉若神明。如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等。
尤其他的著名哲学巨著《道德经》(又叫《老子》),就是经世治国、齐家、修身、处世、治学等的传世宝典,而因其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
民国一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成语“上善若水”就出自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八章,原文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首句即为“上善若水”,可谓开门见山、提纲挈领,而7句并列排比句的论证堪称经世宝典,对我们修养己身、为人处世等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善若水”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上”是最之意,上善即最善,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类于水,而水德近于道。
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人的最高修养与美德应该像自然界的水一样滋润万物,给万物提供生命而从不与万物相争!
简言之,就是说:身居高位者最好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呵护大家,犹如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与“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很显然,成语是用水的特征与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与品行,也就是用水来警喻人、教育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钰姐抛砖引玉,浅析如下。
一、柔和:水很柔和,却能克刚众所周知,我们有一个很励志的成语叫“水滴石穿”,意为水不断下滴,可以洞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同时说明:水的威力很大!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了,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水能穿透十分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水的柔德,也即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曹雪芹就曾借《红楼梦》贾宝玉的话说过“女人是水做的”。的确女人纯净柔美,让人心生怜惜,但纵观中国历史,史上女子以柔克刚的案例史实并不在少数。
也就是说,我们看人看事物,不要只肤浅地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而要深入去探求事物的本质。
二、谦卑:水善于趋下,最接近于道《周易.谦》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谦虚自守。成语意思:君子应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而水正好符合“谦虚守低”的特性!
常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说明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水往低的地方流的自然而然的规律。但“水往低处流”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
我们形容一个人“虚怀若谷”,就是说他的谦卑之心如同山谷一样空旷,而永远不会自满。而正因如此,才会有进取的空间及容人的雅量,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快乐。
因此,水善于趋下,善于停留在卑下的位置。而道在低处,人也在低处,保持谦卑的美德就是人的一种进步。
三、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老子认为,水至善至柔,水性绵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因此,有人这么理解“上善若水”:
你高我便退去,绝不淹没你的优点;
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
你动我便随行,绝不撇下你的孤单;
你静我便长守,绝不打扰你的安宁;
你热我便沸腾,绝不妨碍你的热情;
你冷我便凝固,绝不漠视你的寒冷。
在钰姐看来,这就是一种伟大的包容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是包容。而正因水有了这样广阔的胸怀,碧波万顷的大海才有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浩瀚壮举!
因此,由此延伸开来,最优秀的领导者就应该有如水一般的包容力,如同海纳百川,在生活中能够有骆驼般的精神,不仅忍辱负重,还能宽宏大量。
四、不争: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这是老子“上善若水”最著名且最核心的思想了。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人生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就是因为江海处于下游的位置。而正因它的不争,才有了海纳百川的壮举,真正成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如果要追求完善的人格,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与行为!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如白云苍狗,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有何可争?
做好自己、干好当下,才是硬道理。众人不愿做之事并非就不能做,众人不愿去之地并非就卑下,力所能及贡献自己力量去帮助别人,不与别人争功名争利益。
还是这样的话说得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因为有时心态放开反而更会迎来柳暗花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就如同水一样化身形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五、水为生命之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水为万物之本、生命之源。水能浇灌庄稼、滋养万物,使万物生长,因而万物离不开水。因此正因有了水,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才有人类。
在古人的眼中,水是神的恩赐,对水的崇拜源于古人的生存依赖意识。而水成为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因素和最强大的自然力,就有了天地之道、道法自然的意味。
可以说,水崇拜在华夏大地延续了数千年,渗透整个中华文化。因此,在古人眼中,水所具备的是“善”,而圣人的优良品德就如同水一样美好而净透。
古人虽然崇拜水,但当真正面临一汪蓝色海水时却会心生恐惧,即使那一汪浅水你看不到底也会吓退你。人类对水的原始恐惧远远超过对火的恐惧,所以凡事都有两面性。
荀子还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水指百姓,舟指君王,说明了水的作用巨大。别看静水流深,却蕴藏着巨大力量,但发起脾气来无人能敌,甚至能悄无声息将人吞噬,因而更令世人警醒。
六、沉静、通透老子用水性比喻人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因为水沉静、通透、内敛,映照万物等,象征优秀的人高洁如水的品格。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人一般都有这样的品质:
心境善于保持平静,交友保持真诚友爱,心胸善于保持沉静与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说话善于恪守信用,工作善于精简处理,行动善于把握时机,等等。
写在最后综上,“上善若水”告诉我们优秀的人如何做到像水一样呵护包容万物,其中不乏对人性的思考、对哲学的探索以及对修身处世等的淋漓体现。
因此“上善若水”得到很多人包括书法家们的热爱,手书“上善若水”四个大字挂于书房以激励和警戒自己,并作为今后的人生行动指南,岂不美哉?
当然,以上仅为一家之言的浅析,敬请指导。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第八章,主要说“道衍善水,泽被苍生!”
《道德经》第八章内容:
上善若水(高等完美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
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
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不厌恶的地方)
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姿态善于选择低下)
心善渊(心态善于处于平静,深幽)
与善仁(交流善于待人仁爱)
言善信(言语善于遵守信用)
正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
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长处),
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顺其势)
夫唯不争(正因为像水这样不争)
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这章主要讲老子的人生论,讲他处世为人的原则和方法。老子后面还以七个“善”字,对水德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其实也是在介绍“圣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圣人的德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像深潭一样深沉平静,不受外界环境所扰,侍人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恪守信用,为政懂得治理之道,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顺势而为。圣人正是因为具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没有忧虑。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固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居善地:我们常常说在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如上学时选择专业,出来后找工作。有时我们太过看重外界的评价,太过注重虚荣,而换来换去,殊不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很低下。品德:谦虚!
心善渊:人的心要像深潭一样平静而深远,即要有涵养,能包容,不浅薄,不狭隘。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包容不同的人和事,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品德:包容!
与善仁:与别人交往要怀有仁慈和爱之心,像水一样善利万物,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以不争之心而争。品德:仁义!
言善信:水客观地映照天地万物,人也应像水一样,恪守信用,直行危言。品德:诚信!
政善治:水能满足人的饮用需要,也能推动水车促进生产,还能做其他很多事情。水有自己的规律和章法,且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若能依照此法为政,就可以避免扰民害民。品德:无私!
事善能:治民皆应顺应大道,无为而治;行事应该效仿水,遵从潮流,圆润而不僵化,发挥所长。品德:变通!
动善时:水总是依规律应时而动,人亦当如此,遵规应时,顺势而为。品德:顺势!
水不像火那么热烈,也不像石那么刚强,但人们又知道,水可以灭火,水滴石穿。
王夫之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荀子·宥(you)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旨,即“居下不争水。子成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也是孔子从水上得出的智慧启迪。
《易经》:“润万物者,莫润乎水。”
水润物细无声,有博大的仁爱胸怀。在生活中,应该对强者保持一份尊重,对弱者给予同等的仁义友爱。无论强者弱者,我们都能待之以仁,给予他人我们所能给予的善,那么整个社会将变得团结友爱。
水之道给了我处事最智慧的指示,顺应事情发展而变化,顺应环境改变而改变行为,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水之道‘柔,能润物无声;刚,能大浪淘沙’,审时度势,无往不利!
如果理解"无为而无不为"?
应该如何理解“无为而无不为”?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去阐述:
一,我的理解:关于老庄思想中的“无为”,我认为是:1,无人为之心(无超出所需以外的,奢侈纵欲之心),2,不做人为之事(不做超出所需以外的,奢侈纵欲之事),3,遵从自然规律。人类以外的所有动物,都是在获得了所需的食物以后不会更多地去占有。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支。吃饱了的狮子,不会再去追捕羚羊。忙于过冬的松鼠,不会储藏两年的食物。知足,知止,就是“无为”的体现。而“无不为”,是在无为的前提下自然地从事所有能做的一切事。
二,老子的主张:《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有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做学问的,通过学习,人为的观念和人为的知识(如:仁,义,礼,智,信)会日益增多;而一心向道的人,则会与之相反,因为主张返璞归真,重视本性,人为的知识和观念会日渐减少。减之又减,少之又少,以至于在人为的处事方面无所事事。也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无所事事,才能让一心向道的人在自然从事的方面,为所欲为且不逾矩。
三,庄子的观点:《庄子.至乐》里面也有一段话是这方面的内容,可供参考:“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意思是:苍天按照自然规律而自然运行,才得以清虚辽阔;大地按照自然规律自然运行,才得以丰厚安宁。天与地按照自然规律相互影响,万物才得以生息演化…。万物众多繁茂,都是源于自然规律下的自然繁衍。所以说,天地按照自然规律去运行,似乎无所作为,但却自然地繁衍生息着一切,自然地运行着一切…。
老子和庄子都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都在告诫人们:要保留人淳朴和善的本性,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可奢求纵欲,不可人为地改变和破坏世界。
四,“无为而无不为”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老子和庄子生活的时代与现在不同,自然也不会以现在为条件提出理论。所以,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老庄所在的时代环境和解读其理论的前提下,以发展的观点将道家的理论,应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来。今天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和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现实版,也是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无前提的无所作为却又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