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吗(二十四节气跟农业有什么关系)
24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吗,二十四节气跟农业有什么关系?
确实跟农业有很大的关系。各地方的气候环境不一样,节气影响也不一样。以我这里种地为例:早稻下谷种都是按春分前后下(提前下,容易烂谷秧),插秧清明前后,收割期小暑后。
晚稻插秧期小暑大暑最好。立秋后插的秧,到收割时结实没有那么好,不饱满。还有可能容脱落谷粒地里。这些都是我们这里农民根据本地方气候种田总结经验出来的!
我这里农民还是很重视二十四节气的。家家都有一小本老日历表挂在墙上,每天翻翻。比如种果树,都会在立春前种下,立春后种的果树,结果容易脱落。还有农村谚语: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意思是小满时节的雨量不足,对农作物生长很大影响。禾苗有可能分蘖不好,花生矮苗生长缓慢等等。收蕃薯也最好是在霜降前收回家,。地方气候不同,如果下白头霜了,地里的蕃薯还没有收,收回来以后也容易烂。所以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酿酒,酿酒也有讲究的。我这农村人一般都是立冬后酿酒。用的是井水,冬水酿出来的酒比较好保存,不容易酸腐。而制作腊味是在大雪后,我们农村腊鸭腊肠腊肉都是这个时候,这时候的风干的腊味有股自然清香,吃起来口感俱佳。
好了,以上是根据我这地方的节气与一些农业习俗有关的事情。不足之处,还望补充,在此谢过!
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哪里的秋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根据天气变化总结出来的指导农事的节气。它反映的是我国中原地区也即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季节变化,所以根据纬度不同各地有提前或推迟。
以中原地区为标准,春夏季纬度越低就越早进入该节气,秋冬季则相及,纬度越低进入该节气就越迟。
农业种地二十四节气有哪些请写出来?
24个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下面是我们农村的一些关于24节气的谚语: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
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
雷打秋,冬半收;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寒露麦,霜降豆;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发明二十四节气的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二十四个时节是中国古代北方人制定的。但二十四节气不是某个人所为,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一, 节气的产生、发展和形成
节气是中国从上古时代开始根据日、月运行制定。到了商朝时期,形成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周朝之后,节气的划分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以都城镐京,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周围气候制定出了一年为8个节气的历法,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名称。到了春秋末期,东方的齐国根据齐国的气候实际,制订了一年30个节气的历法。《管子》记载:30节气系统,划分给春秋两季各8节,冬夏两季各7节。每个节气12天,春秋两季各96天,冬夏两季各84天。它为后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起到了先到作用
秦朝时期,据《淮南子》记载,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汉朝初年,制定了《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具体是谁总结和推算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呢?
你想问的是农历吧。
农历也叫阴阳合历,和我们现在用的公历的区别就是,公历是太阳历。就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周期来,阴阳历就是参照太阳和月球运动,然后加入干支二十四节气
这个历法最早传说是夏代,从上古到今天经过了百次的修改,所以不能说是谁的创造,只能说是华夏文化的集合。
现在用的农历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是由西方传教士参考郭守敬《授时历》结合定气法,即地球绕太阳运到黄道赤角来划分四大节气0℃就是春分依次15℃沿袭。二十四节气也就此结合月球运动划分。
如果一定要个回到,只能说汤若望那一批传教士,但1644年那个时间我想之前明朝司天监也应该是出力的,毕竟授时历到了明末早就不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