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2000突击步枪,纳甘步枪为什么被称为传奇枪械

2024-04-03 06:00:07 114阅读

fn2000突击步枪,纳甘步枪为什么被称为传奇枪械?

莫辛纳甘当然是个传奇。

它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见证过沙俄的毁灭,亦见证过苏联的奋斗。

fn2000突击步枪,纳甘步枪为什么被称为传奇枪械

它的枪口对准过土耳其,也对准过奥匈帝国和德意志,芬兰用它顶住了苏联的侵略,苏联用它打败了德国人。

朝鲜战争时我们管它叫“水连珠”,上甘岭的“狙神”张桃芳,一个月的时间用它消灭了214个敌军。

直到今天,尽管突击步枪已经称霸,但人们总还能从一些战场中扒拉出莫辛纳甘。

莫辛纳甘是沙俄时期研制的武器。

1886年,法国中校尼古拉斯·勒贝尔(Nicolas Lebel)奉国防部长布朗热之命研发新型枪弹

他成功研发出无烟火药,推出了划时代的勒贝尔1886步枪。

旧时代的枪械面临着淘汰,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眼红了。

在与奥斯曼帝国的战斗中,俄罗斯人很吃亏。

使用伯丹1868式步枪的俄军打不赢使用特温彻斯特M1866连珠步枪的土耳其人。

现在法国人变得更厉害了,俄罗斯不拥有同样的武器,怎么跟德奥意三国集团争?

亚历山大三世

亚历山大三世表示:俄罗斯要研发新武器,俄军的步枪技术要达到或超过欧洲其他国家……

但是,研制新武器的难度非常大,俄罗斯的军工尝试不少次都失败了,包括山寨缴获的伯尔丹1868都没能成功。

在付出多年心血以后,俄罗斯还是获得了三款新型样枪:1.图拉武器公司设计师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莫辛(Sergei Ivanovich Mosin)的“3线步枪”。

2.齐诺维耶夫上尉(Zinoviev)的“3线步枪”。

3.比利时人利昂·纳甘特(Leon Nagant)和埃米尔·纳甘(Emil Nagant)兄弟的“3.5线步枪”。

(注:线是俄罗斯特别喜欢用的一个度量单位,1线为1\10英寸,如.30英寸,为7.62mm,3\10英寸,即3线)

莫辛

俄国搞了“步枪弹药测试委员会”进行评估,以决定花落谁家。

但委员会的评测并不顺利,沙皇根本不想敷衍,他崇尚保守但又不甘于人后,属于眼里掺不得沙子的那种人。

所以,几把枪一杆都没过他的法眼,部队的使用反响也不大一致。

齐诺维耶夫上尉和莫辛上尉的两种3线步枪因为稀烂的质量被狂喷,有人直言这就是烧火棍子。

纳甘的作品也被找出一堆毛病,比如结构复杂、不好拆卸、怕文盲士兵玩不转等等。

最后委员会进行了票选,纳甘的作品赢了莫辛4票。

但纳甘兄弟毕竟是外国人,沙俄帝国也没那么廉洁,图拉兵工厂不勾结利益集团那叫傻。

所以,委员会以“两支步枪都不具备成为军用步枪的说服力”为由,让莫辛和纳甘兄弟继续修改武器,进行二次评选。

说白了就是拉偏架,让莫辛有机会翻盘。

纳甘兄弟

就酱紫,两人的步枪被拿回去继续优化修改。

果不其然,第二轮评估的时候,纳甘兄弟落选,莫辛的3线步枪通过了评测。

问题是,莫辛上尉所谓的“改进”,其实是俄罗斯高官们的一次和稀泥。

俄国人不想让比利时人主导自己的武器,肥水不流外人田。

然而莫辛尽管资历很老,却也就是日本南部麒次郎那样的二把刀,他不过是个半路出家的机械加工部门负责人。

俄国所谓的研发,其实就是通过半官方渠道从法国搞来勒贝尔1886步枪,然后在其基础上修修补补。

弄不懂的地方怎么办?砍掉。造不出来的怎么办?简化。

他大量参考勒贝尔,然而连最关键的无烟发射药都没搞定。

没有没关系,俄国人把纳甘拉进来就是要整这事儿的;纳甘兄弟有一套完整的无烟弹药系统专利。

所以在高层的授意下,莫辛干脆发扬拿来主义,将纳甘的供弹元件整合进了自己五大三粗的设计中。

俄国人开发出了自己的枪体,但比利时人有完善的弹药系统……

那当然是——争什么争!掺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啊笨蛋!

这让纳甘极为恼火,差点没跟莫辛打起来。

纳甘子弹,是一款性能挺不错的无烟火药弹,拥有多国技术专利。

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纳甘子弹成就了莫辛纳甘步枪。

7.62x54mmR突缘弹如今满世界都是,早已是最泛滥数量也最多的全威力弹药。

在美国民间市场,7.62x54mmR一度比温彻斯特.308还要受欢迎;.308是著名的7.62X51mm NATO 弹的民间型号。

7.62x54mmR被许多经典的俄式武器采用,最令人熟悉的有DP-28机关枪、马克沁M1910等等。

在今天,7.62x54mmR仍然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弹药,PKM机关枪、SVD狙击枪等都在使用这种突缘弹。

总之,俄国高层拿到了能让沙皇龙心大悦的东西,所以根本不在乎纳甘兄弟揍不揍莫辛。

不久后糅合了莫辛和纳甘技术的“3线步枪”投产,沙俄终于有了一支世界先进的新型步枪。

莫辛荣升陆军上校,还担任了谢斯特罗耶茨克兵工厂的主管,全力督造新枪

当然,为了安抚人心,沙俄还是补偿了纳甘兄弟。

俄国朝廷不仅给他们支付了武器设计费,还购买引进了纳甘的M1895小左轮。

这让纳甘兄弟笑成了两朵菊花,也就不再说啥了。

纳甘小左轮,除了装弹奇葩其实也是一代经典

实际上纳甘兄弟早几年还在倒卖美国雷明顿呢,主营业务是修枪,比如将老式的前膛枪改大栓。

开发无烟火药是他们的跟风行为,当时很多人都在做。

所以某种意义上,亦是俄国人成全了纳甘,没有他们就没有满世界的7.62x54R。

不过,虽然后世喜欢称莫辛-纳甘步枪,但它当年正确的名字是“1891式3线军用步枪”。

莫辛-纳甘步枪的研究消耗了俄罗斯帝国9年时间,相当不容易。

受困于当时俄国低劣的军工能力,尽管任务被分派给图拉、伊热夫斯克和谢斯特罗耶茨克三家军工厂,但1891式步枪的生产仍非常缓慢。

于是生产任务居然被外包给了法国国营沙泰勒罗兵工厂(Chatellerault)生产。后来著名的“绍沙轻机枪”就是沙泰勒罗的产品。

国营沙泰勒罗也无愧于法国当年“大陆第一”的称号,一口气给俄国人生产了50多万杆莫辛纳甘。

除了这批订单,俄罗斯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朝美国雷明顿公司、西屋公司下过订单,数量多达200万杆。

雷明顿纳甘的铭文,产于一战期间

但狡猾的美国人眼瞅着俄国闹起十月革命,哼哼唧唧地拒绝履行供货合同,生产出来的这些美版莫辛纳甘也被内部消化了。

要么卖给民间打猎,要么由政府和军队拿来搞训练,还有的被倒卖给其他国家。

这些“美版”莫辛纳甘,当年是拼夕夕价,如今却是拍卖行中的珍品,亦是收藏界的一曲传奇。

莫辛纳甘步枪第一次实战就是著名的日俄战争。

虽然有些俄军并未大量装备上莫辛纳甘,但它在战争中表现得很好。

有些仍在使用伯尔丹式步枪的军队差异明显,他们惨遭日军三零式步枪的压制。

经过这一仗,沙俄对莫辛纳甘步枪倒是信心大增,对7.62X54R的纳甘无烟子弹也赞誉有加,很快全俄军队就完成了全莫辛纳甘的列装。

但设计师莫辛上校此时已经看不到了,他英年早逝,1902年倒在了谢斯特罗耶茨克的办公室里,2月8日去世,年仅52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千千万万的俄军扛着莫辛纳甘对战同盟国,德奥军队的毛瑟和斯太尔曼利夏步枪在面对莫辛纳甘时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于是,这种俄国人制造的好枪迅速受到了中国的欢迎,被不少军阀部队装备。

实际上中国人对“水连珠”一点也不陌生,参与镇压义和团的俄军就拿着莫辛纳甘步枪。

端着莫辛纳甘的沙俄军队,在中国北方横行无忌,只会鬼画符请神的清人被莫辛纳甘打得连战连败,连哈尔滨都给占了。

俄军在记载中称:“月亮照耀着这些丧失理智的莽汉和他们的大刀与旗帜,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1930年苏联对沙俄时代的1891式3线口径步枪进行了优化升级,得到了一支长度更短的新枪,称为莫辛纳甘1891\30型。

30型莫辛纳甘产量极为庞大,产量逾千万,仅1930年图拉兵工厂就生产了7.2万杆,著名的伊热夫斯克兵工厂(后来卡拉什尼科夫的单位)也不遑多让,同年生产3万杆。

自1932年开始,30型莫辛纳甘的产量是逐年上升,伊热夫斯克1935年纳甘产量陡降到59470杆,次年随即又暴涨到203367杆。

自1938年进入战争状态以后,两家工厂的产量就没低过。1938年伊热夫斯克生产了527263杆纳甘,图拉生产了596401杆。1939年伊热夫斯克产量达到656244杆,图拉则达到了760243杆。

最夸张的是1941年和1942年,图拉在1941年生产了982211杆纳甘,1942年伊热夫斯克将产量飚到2873697。

往这以后纳甘就开始减产,1943年伊热夫斯克生产了1833506杆纳甘,44年仅生产168000杆,图拉则干脆干别的活去了。

为什么呢?因为莫辛纳甘步枪生产得太多了!已经完全满足了苏联的战争,再多生产都是浪费。

当年莫辛上校并不是一无可取,他让这支枪的设计变得简单且皮实耐操,完全不追求什么精工和耗费工时的操作,傻大黑粗硬加便宜好造全占尽。

因此,苏联的兵工厂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发飙一样地往外倒产品,最不值钱的就是这莫辛纳甘了。

你还别看它糙,莫辛纳甘30型步枪可能是二战时最精准的大栓,国外有些博主试用分析它的性能比英国老李,德国毛瑟,美国春田都要强那么一点点,苏联更是出了不少杀人盈野的狙击手。

如传奇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这个出身红海军的苏联狙击手惯用一把简单改装的30型莫辛纳甘,他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用约1个月的时间给225个德军喂了花生米,加上不好确认的人数超过300。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可能是使用莫辛纳甘的最强狙击手,他在1939-1940冬季战争中4个月敲了505个苏联沙罐儿。

这位芬兰狙击手装备的是一种名为M28的莫辛纳甘(后来据说换了M39),这是种芬兰人山寨的莫辛纳甘。

芬兰人一直受俄式武器影响较重,他们很早就改造了纳甘,为这个家族开辟出了M\91-24\27\28,以及M\28-30、M39等型号。

M\28-30

芬兰人改造的莫辛纳甘被认为是精品,因为他们用更严谨的态度去加工这些武器。俄产步枪上粗糙的铣削和毛刺被去除,各部位形状都得到了改善。精细化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芬兰版纳甘极为顺畅精准,堪称一代利器。

之所以说“改造”而非“仿造”,是因为这些莫辛纳甘很多都是芬兰人从缴获的沙俄\苏联武器上重新加工得来的。

芬兰1917年从俄罗斯独立,原有的大量莫辛纳甘便这么留在了手中,一直都是芬兰军的制式武器。

M91

其中M/91就是芬兰兵工厂修改的1891式,他们修改更换了一些零件。

M/24就是修改的M/91,进行了进一步的微调。

M/27是重新进行工程设计的,由芬兰国立枪械厂(VKT)进行制造,此外还大量使用了Tikka公司的零部件(后被Sako兼并)。

M/27已经有些德国毛瑟枪的味道了,1927年的M/28又重新进行了设计,缩短了枪管改变了膛线缠距和深度,更换了扳机和枪托。

为了精工制造这批芬兰纳甘,Sako军火的人直接跑去瑞士西格公司订购了枪管,简直是把莫辛纳甘当劳斯莱斯造。

芬兰人就像个触摸高达的胶佬一样,在改造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在M/28之后又改出M/28-30,重新设计了瞄准具,改进了弹仓优化了供弹。

M/39则是1939年开始制造的,数量很少,基本没人见过。

M38

1938年,可能是研究了德国的98k,苏联也修改出一种短管的1938式卡宾枪(M38)。

这种卡宾枪一直生产到1944年,然后又升级成1944式卡宾枪(M44)。

M44

莫辛-纳甘1944式卡宾枪解放后被我国大量引进,我们购买了多达可武装36个步兵师的数量(与经典的1891\30步枪一起)。

于是这些“水连珠”便走上了朝鲜战场,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利器。

除了我军装备的莫辛纳甘,朝鲜人民军当时也是它的使用者。

当时苏联已经有了SKS和AK47,连“波波沙”都不香了,所以连同生产线和资料全都处理给我国,算是恰了最后一笔烂钱。

53式步骑枪

我国国产了1944型的莫辛纳甘,称为53式步骑枪,国外称T-53。

53式步骑枪是新中国第一种标准制式步枪,正是在它身上,我国洗刷了“万国造”,开始全国制式化。

后来抗法援越,我国又将大批的53式步骑枪援助给了越南,被他们一直用到抗美时期。

直到今天,莫辛纳甘仍然在世界的角落里奋战。

上图就是一支被人深度修改的莫辛纳甘,像被拖到韩国做了个2999的整形。

上图的叙利亚小哥也在使用莫辛纳甘,它绝对是一支符合战场条件的优秀狙击枪,而且威力很劲。

上图是叙利亚阿勒颇地区执勤的俄军,它的莫辛纳甘居然连枪瞄都是原版的。

顿巴斯地区的亲俄民兵也仍然在使用老纳甘,其实它的性能在狙击战中一点毛病都没有,这绝对是个可靠的老兵。

这难道不是传奇吗?

为什么M200狙击步枪精度极高?

因为这种武器的实际处境十分尴尬,性能虽好但是价格太高,而且实战中稍差一些的M40、M24等狙击步枪,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的作战任务了。而且后勤通用性、使用成本等等问题,M200都毫无优势,因此M200自然也就无人问津了。

首先说精度,虽然M200的精度确实十分优秀,但是问题在于实战中的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如此之高的精度,一般狙击手的作战距离在1千米以内,像M40A5、L96等这些传统狙击步枪已经能够承认这些任务了。

其次,M200使用的是特制的.408弹药,与任何军队的现役弹药都不通用,这也是M200狙击步枪的短板。比如使用7.62X51北约弹的M40等狙击步枪就能轻易补充弹药,而M200就很困难了,毕竟这种子弹本身产量就很少。而且.408由于弹种单一,所以用途很少,而7.62毫米NATO等弹药的弹种丰富,可供狙击手选择的余地也更多。

.408弹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携弹量少,由于个头较大,狙击手不能携带太多子弹,这就不如M40等狙击步枪了。而且.408弹药威力也有限,和其他弹药一样只能用于射击人体等目标,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狙击手会选择更大的12.7毫米狙击步枪,不仅能狙击敌人,还能破坏电子设备、车辆等,优势要比M200好得多。

最终,在这样的尴尬处境下,M200从未被军队采购装备过。

如何评价cz805?

CZ805步枪和FN SCAR步枪可以放在一起说,因为这两种步枪本身结构比较相似。这两种步枪前者来自捷克CZ集团,由CZUB兵工厂生产,后者来自比利时,由FN公司生产。两者结构都衍生自美国的阿玛莱特AR-18步枪,或者说在CZ805的设计期间其实参考了SCAR步枪。

CZ805的模块化做的比较彻底,也可以说比较激进,因为他把弹匣井都单独分为了一个模块,这种设计实在说不上实用,所以在改进型CZ806上,单独的弹匣井模块被取消了,而是改成了弹匣井内衬来兼容不同的弹匣。而且快慢机调节角度过小,在一个九十度的角内,设置了四个快慢机档位,分别是保险,单发,两发点射和连发,很容易误操作。

SCAR步枪改进自AR-18步枪,他比较有特点的地方是有两种口径的版本,一种是5.56mm版本,美军定型叫Mk16,另一种是7.62mm版本,美军定型叫Mk17。最近SCAR在搞一种叫通用机匣的东西,即使用相同的上机匣,只更换枪机和下机匣就可以在两种口径之间进行更换。SCAR步枪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和CZ805步枪比较接近,CZ805应该是借鉴了SCAR的,SCAR已经被美国特种部队等多国装备。

HK416步枪来自德国黑科勒&科赫公司,这是基于美国的阿玛莱特AR-15步枪改进的,虽然都是多凸笋回转闭锁,但是和前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比如枪机框的形状等等。HK416极大的改善了AR-15步枪(M16或者M4)的可靠性和勤务性。因为它采用短行程活塞导气原理代替了直接导气式原理,能增加可靠性和减少维护次数和维护难度,设计上相对比较成功。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轻武器文化。

你玩过最无耻黑心的游戏是什么游戏?

网易的阴阳师,无故封号,新手小白玩了5,6天,用的是自己一个十几年的QQ登录,第七天登录的时候说我因为非法牟利,永久封停。找客服,客服反馈GM,GM说我的账号存在非法交易数据。让网易拿数据,拿不出,不肯拿,因为他们根本没证据,再有就是我十几年的QQ号,我练个垃圾人物然后又卖给我自己?后来朋友又让我陪他玩,我这会拿了我常用的邮箱号去玩,心想之前应该是倒霉,极个别而已,这次应该没事,后来我错了,错的一塌糊涂,因为后来这次我是一直用的ipad登录,携带实在不方便,本人又不爱背书包,然后专门去修好我n年闲置不用的iphone6s,好方便带出去耍,修好当天下载完登录上去领个体力,打个年兽,下线吃饭午休下午干活,晚上登录准备打逢魔的时候,我勒个乖乖!好家伙,又封我永久,这次玩了十几天,原因还是非法牟利,这次到论坛申诉,回复跟机器人似的,然后开始踢皮球,让我去区服的客服中心去申诉,完了去了之后又说他那里处理不了,又让我找客服,被踢来踢去,直接就卸载,拜拜了您,喝退!如今网易邮箱我也不用了,太失望了!真正的工作室不封,专门去整一个刚接触你家游戏的小白,无作为,牛逼!

美德苏的突击步枪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先说德国吧

其实STG44也只能说算是第一把被称之为“突击步枪”的突击步枪,因为他本身还在试验阶段时候名字叫MKB42(Maschinenkarabiner的简写,意思是自动卡宾枪)。而发射相对较小威力步枪弹的自动步枪老早就有人在试验了(比如费德洛夫M1916)。

好了回到正题,德国人其实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将7.92x57mm毛瑟弹截短到33mm,在牺牲射程和威力的条件下取得更可控的后座力。(35年左右时候还有7.75x40mm的福尔默M35自动步枪的尝试)到了二战爆发,德国人也认识到绝大多数轻武器交战都发生在300米之内。

而全威力的7.92x57mm步枪弹并由于后坐力过高,并不适合自动武器发射,而且威力和射程过剩。9mm帕弹则是射程和威力太小,并不适合超过100米之外使用。

所以才有了MKB42,继而演变成Stg44。战果证明,这种使用中间威力步枪弹的突击步枪既有冲锋枪火力猛的特点,也具备300米内够用的精度和威力。Stg44虽然不是第一款突击步枪,但绝对是正儿八经奠基的那款。

战后的话德国作为战败国,一度是装备了当时北约挺红的FN FAL。

后来原毛瑟厂的工程师开办了HK公司,根据1945年自家设计的stg45滚柱半自由枪机而研发了挺有名的HK-G3。但是这回由于美国爸爸的压力,使用的是7.62x51全威力步枪弹。尽管德国人内心是拒绝这种传统大威力步枪弹,然并卵。

好了再说毛子

毛子的轻武器思路其实一直不错,费德洛夫M1916(一战那会)就开始想怎么让自动步枪能够可控的射击。但战争才是推动武器的因素,所以开打前,毛子也认为步枪就该精准,射程起码也得有个800米。

虽然说他们开发了SVT38/40这类半自动步枪,但步枪的自动装填结构很复杂,需要细致的维护保养。然而毛子兵员学历普遍较低,文盲遍地,教他们用好半自动步枪都要了老命。还不如发大栓莫辛纳甘或者波波沙这种简单自由枪机的冲锋枪。

但很显然,随着战争的推进,毛子也认识到二战不同于一战。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让步兵作战距离比之前的战争近的多。1943年开始,苏联研发中间威力步枪弹。比如后来AK上用的7.62x39 M43弹的前身7.62x41。

到了1944年,毛子吃过Stg44的苦头之后,也开始加急了突击步枪的研制。其实在44-45年期间,毛子研发的突击步枪种类很多。

比如苏达耶夫的AS-44

托卡列夫的AT-44

柯罗文的AK-44(不是卡拉什尼科夫的K,是柯罗文的K)

等等,其实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苏联方面并不着急,因为战事很顺利。

二战之后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当时一个在枪械设计界并没什么名气的卡拉什尼科夫拿出了AK47。这种长活塞导气+两片突笋的旋转闭锁枪机结构到现在为止还是毛子制式轻武器。

最后说美国

美国人的轻武器思路至少在二战之前算不上多先进,但一战时期自家BAR的火力优势自个看在眼里,但是BAR作为单兵武器太重,不适合全面换装。所以他们在20年代就寻思使用半自动步枪替代栓动,作为单兵制式步枪。

其实当时有个叫佩德森的枪械设计师认为传统.30-06(7.62x63mm)步枪弹膛压太大,威力也过剩。他设计了一种.276(7×53mm)步枪弹,比.30-06更短,口径更小,重量也更轻。但最后因为正直经济大萧条,而且.30-06的库存太大,最终美军还是选择了.30-06的M1加兰德。

好了又有点跑题,美军在二战当中可能并没有经历到像毛子和德棍那么惨烈的近距离交战。虽然说他们研究报告也发现了步兵交战在300米之内,但美国人依旧认为全威力步枪弹的射程和精度是必要的,而相对近距离的交战也可以由M1卡宾这种用.30卡宾(7.62x33mm)弥补。

所以战后,美国人也向其他盟友都安利了7.62x51mm这种不大适合全自动射击的全威力步枪弹。直到M14在越战中被猴子的AK打脸才急忙上伟大的M16,成就一代小口径经典。

但到也不是说美国人战后就一点没突击步枪...某种程度来说,M1卡宾的全自动型M2卡宾实际上也可以算是突击步枪...

就是7.62x33的圆头弹存速和穿透都渣了点,只能干200米以内的活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