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战神哮天犬怎么获得,二郎神杨戬
斗战神哮天犬怎么获得,二郎神杨戬?
二郎神杨戬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得力的一位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极度的个性的表现,这与他的对手孙悟空有几分相似。玉皇大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他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延展阅读:杨戬,全称英烈昭惠清源妙道敷泽兴济二郎显圣真君,通常被当作传说里二郎神的名字,是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力大无穷,法术无边。《西游记》《二郎宝卷》《封神演义》中杨戬均为独子,民间有二郎庙供奉。师从玉鼎真人,通晓九转玄功,阙庭有第三只眼睛(天眼),可辨别妖魔鬼怪,手持三尖两刃刀,武功绝伦,座下有神犬哮天犬,逆天鹰。
西游记中菩提老祖实力排名如何?
菩提老祖是《西游记》中最神秘的神仙,教授孙悟空本事,把猴头赶下山之后,再也没有在书中露面。取经途中,孙悟空也只是偶尔提及,更无其后续故事。那么,神秘的菩提祖师究竟是谁,其实力在《西游记》中能排第几,他的师傅又是谁呢?
美猴王漂洋过海,来到了西牛贺洲寻道访仙,要学长生不老之术。经一个砍柴的樵夫指点,猴头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方寸山”,首尾两字就是“灵山”,美猴王所到之处,正是西牛贺洲之灵山。
“三星洞”,是一个“心”字,与“灵台方寸山”一样,都指的是“心”。菩提祖师就住在三星洞中,这个神仙便是“灵山之心”。
石猴在三星洞前看了许久,不敢敲门,“且去跳上松枝梢头,摘松子吃了顽耍”。这一笔,为后文书伏线,孙悟空因为在众人面前显摆本事,变成松树而被菩提祖师赶下了灵山。松树,在《西游记》中,是佛门的象征寓意。唐僧即将前往西天取经,出发前回洪福寺告诉徒弟们:“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取经归来时,洪福寺的僧人们“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
孙悟空从老君八卦炉中逃出,大闹通明殿,此时,书中有几首赞诗描述美猴王大猫通过,其中有一句:“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双林,就是如来佛祖的涅槃处,孙悟空在松树边变松树,便是揭秘了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他就是涅槃于“双林”的如来佛祖。怎么讲?
猴王在三星洞前吃了一番松子,寓意石猴即将皈依佛门。这时,一个仙童出来迎接猴头,带着他进了三星洞。石猴来到瑶台下,见到了端坐在台上的菩提祖师,书中有诗描写这位神秘大仙,道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这首瘦词的第一联,就暗点了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他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西方妙相”如来佛祖。“大觉金仙”是有历史出处的,不是吴承恩虚构的神仙。《宋史·徽宗本纪》中说,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诏曰:“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观音菩萨又叫观音大士,其出处就在这里。
佛,指一切佛,所有的佛都改号叫做“大觉金仙”。《西游记》中的佛,主要是指如来佛祖,西方释迦摩尼尊者。所以,大觉金仙后面,就以“菩提”界定,释迦摩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悟道而成佛。
毫无疑问,孙悟空的师父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法力无边,其实力能排第几,也就不言而喻了。不过,如来佛祖是有师父的,无论怎么排名,都很难超越其师父,最多也就是第二名。
那么,如来佛祖的师父是谁,他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观音菩萨挑战,沙僧自述揭秘佛祖师父真身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一齐捉拿。南海观世音菩萨得知,自告奋勇前来相助,保举玉帝外甥小圣二郎神对付猴头。二郎神以及梅山兄弟,加上天兵天将和哮天犬,也奈何不了孙猴子。于是,观音在太上老君面前逞能,说要助二郎真君一臂之力,捉拿猴头。
老君问菩萨,拿什么兵器助二郎神。观音菩萨颇为自得地说:“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太上老君说:“你这瓶是个磁器,准打着他便好,如打不着他的头,或撞着他的铁棒,却不打碎了?你且莫动手,等我老君助他一功。”
观音似有不服,反问老君:“你有什么兵器?”老君称观音为“你”而不叫菩萨,这是因为老君至少是菩萨的祖师爷级别。观音菩萨不称老君而叫“你”,则是菩萨不懂事了。因而,老君便要教训菩萨了。老君十分得意地说:“有,有,有。”便捋起衣袖,左膊上取下一个圈子,说道:
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等我丢下去打他一下。老君这番话,其实并不是夸耀兵器厉害,而是教训观音菩萨,佛都是太上老君教化出来的。这就是《西游记》中隐藏的“老君化胡为佛”。很多读者朋友错解了这句话,认为是太上老君自己变成了佛,所以,佛祖“安天”,老君也要去迎拜。
其实,老君化胡为佛,是指老子西出函关到了胡地,以道教教化胡人,胡人因此创立了佛教。换句话说,太上老君是一切佛的祖师爷。因此,如来佛祖的师父,或者说是师爷是太上老君。
孙悟空看管蟠桃园,因不满王母蟠桃会没有请他,便大闹蟠桃会,然后来到兜率宫偷吃金丹。此时,“那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官、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燃灯古佛是过去佛,如来佛祖是现在佛,燃灯都要听老君讲道,如来佛祖恐怕辈分更低。
到了“八戒大战流沙河”这回书中,沙僧迎战猪八戒,以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其中说道: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沙僧的这番话,说的就是“老子化胡为佛”。真人,指的是道家真仙,沙僧“衣钵谨随身”拜真人为师,就是胡人学道。“金光亮”指的是得道而创立了浮屠教。“金光”指佛教,典出《后汉书·西域传》:“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西游记》中暗写了汉明帝西天取经的历史,明帝是汉光武之子,曾封东海王。书中的“东海龙王”,其中之一寓意就是汉明帝。白龙马,出自洛阳白马寺驮经白马。所以,孙悟空龙宫得宝,是两次佛法东渐历史的暗喻。
“引开大道金光亮”,就是“老子化胡为佛”,沙僧便是“佛”修道成佛过程中的罗汉之体。故此,沙僧取经成真,恢复其“金身罗汉”本尊。
太上老君是一切佛的祖师,这是道家之说。此说,佛门从来就不予认可,历史上也因此发生了多次佛道之争。《西游记》中,以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度孤魂萧瑀正空门”,暗写了唐高祖武德七年的一段真实历史,也就是傅奕要除浮屠,李渊便以萧瑀与之争辩。历史真实是,傅奕大获全胜。
《西游记》中,并不是写的佛道之争,而是以“老子化胡为佛”写的佛道相融,共同抵御另一支正在东渐的西教——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总而言之,因为是“老子化胡为佛”,菩提祖师的祖师爷就是太上老君。
佛祖是不敢居于老君之上的,其实力也确实不及老子。曾经随老子化胡的青牛下界作怪,佛祖都不敢直接说出其身份,而是“暗示主人公”,借金刚之口,把青牛精的来历说给了孙悟空。
但是,如来佛祖制服了孙悟空而“安天”,太上老君为何就屈服了呢?
孙悟空成佛的过程,是老子化胡为佛的写照却说石猴来到西牛贺洲山上,遇见了一个砍柴的樵夫,这个樵夫其实就是释迦摩尼的化身。美猴王未见其人,先听到了樵夫的山歌。这个樵夫唱的是《满庭芳》,其词云: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指的是《老子黄庭经》,所以,猴头说:“《黄庭》乃道德真言”。也就是说,菩提祖师(释迦摩尼)此时正在按照老子的道法修道,尚未成佛,是老子的“化胡”阶段。
美猴王来自花果山,花果山其实也是灵山。石猴是花果山顶上的巨石孕育,巨石“按九宫八卦”,其实就是老君的八卦炉。化出石猴后,花果山变成了“平顶山”,老君的两个司炉童子金角、银角依然留守在这里。
石猴就是“胡”,因而,菩提祖师给美猴王取名时就说:“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月,就是“胡”。孙悟空诞生于老君八卦炉,便是“化胡”。
花果山为何就是灵山呢?书中交代,花果山水帘洞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副对联:“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福地,即“佛地”,花果山巨石“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石猴到西牛贺洲灵山时,书中写道:“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这里也是“灵佛地”,与花果山是同一个地方。从石猴到菩提祖师,是老子化胡到了胡人修道的阶段。
沙僧在流沙河大战猪八戒时,讲述了遇真人而“金光亮”,胡人得道创立了佛教,然后:“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南天门里、灵霄殿上,原本是玉皇大帝所在,沙僧为何也是南天门里的尊者,灵霄殿前的皇上呢?
这其中,就隐藏了老子所化之胡已经创立了浮屠教,灵山就成了佛教的圣地。需要提请列位看官注意的是,玉皇大帝并不是在道教“皇极凌霄殿”中,而是在佛门灵山宝殿之“灵霄殿”中。老子化胡为佛,是在灵山,孙悟空大闹天宫,被老君再炼了一回,然后,就把灵山让给了佛。所以,如来佛祖收拾了自己的心魔,安了西方之天。
如此,道家从玉皇大帝起,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跂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玄虚等等一应灵通,都来献拜。这就意味着西方佛教已经完成东渐,“东土”已经是佛道相融的时代了。
那么,道家为何要让出西天灵霄殿呢?这就是《西游记》所要讲述的真故事了。《西游记》真正的历史背景是明朝,说得再精确一点,就是明朝万历时期。此时,另一支西教正在东渐,那就是来自罗马的利玛窦进入“东土”。于是,吴承恩以佛道为大明文化象征,联手抵御这支西教。故此,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大闹了西王母的蟠桃会。
说白了,大闹天宫是佛道联手,共同演绎的一场大戏,针对的就是西王母。所以,佛教“安天”,道家诸仙献拜,太上老君的弟子们一齐抵御西教东渐。佛祖安天,也是“老子化胡为佛”大功告成的寓意。
《西游记》所隐藏的深刻主题,在此按下不表,本号其他文章中对此多有解读。此处,小结本题:菩提祖师即如来佛祖,太上老君是其祖师,按照实力排名,应当居于老君、燃灯古佛之下。而在老君之前,则有“开辟鸿蒙”之前的玉皇大帝。
所以,如来佛祖的实力最多排在第三。假如以如来佛祖还在菩提祖师修道阶段而言,恐怕第三都排不上。
牛魔王的坐骑避水金睛兽有什么来历?
在西天路上的众多妖精中,大鹏鸟、九头虫、牛魔王等几个妖怪比较特殊。
大鹏特殊在于,他一口气吃了狮驼国所有的人,最后还啥事没有,如来为了降服他,带了很多人来;九头虫特殊在于,他被打掉一个头之后,居然逃跑了,悟空也没去追杀;牛魔王特殊在于,他不仅也会七十二变,而且还有坐骑。
看到很多人说,牛魔王的坐骑叫避水金睛兽,样子像麒麟,属于龙族神兽,还有分波开浪、避水等大神通。总之就是很厉害,所以还有人替牛魔王坐骑抱屈,认为它应该自立门户,不应该被牛魔王骑。
真的是这样吗?牛魔王坐骑这么厉害吗?
从原著来看,这些说法并不权威,因为原著没有提到。下面,就从"牛魔王坐骑之名""牛魔王坐骑之貌""牛魔王坐骑之能力"三个方面,讨论一下这个坐骑。
第一个问题:牛魔王的坐骑叫什么?
如果看过西游记,或者相关影视剧,相信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牛魔王坐骑叫辟水金睛兽,也可以写作"避水金睛兽"。
但是,可以很明确地说,牛魔王的坐骑不叫这个名字,至少名字不对。
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即世德堂本西游。从世德堂本西游来看,牛魔王的坐骑叫"璧水金睛兽",也写作"璧水金精兽"或者"壁水金睛兽",而不是"辟水金睛兽"或者"避水金睛兽"。
一些人用"避水金睛兽"或者"辟水金睛兽"的名字,分析后居然认为牛魔王坐骑是犀牛精——毕竟后面三只犀牛分别较辟寒、辟暑和辟尘。
所以,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把牛魔王坐骑的名字认错了。
而且,即便不能分析出"璧水"何意,起码知道"金睛兽"三字,意思是眼睛发红色的动物,犀牛眼睛可能是红色吗?
第二个问题:璧水金睛兽是龙族吗?它的来历是什么?
璧水金睛兽第一次出场,是牛魔王和孙悟空激斗时。当时,碧波潭老龙王请牛魔王赴宴,牛魔王就骑上金睛兽,去水下了。
他才卸了盔甲,穿一领鸦青剪绒袄子,走出门,跨上璧水金睛兽,着小的们看守门庭,半云半雾,一直向西北方而去。
但是,这里并没有说金睛兽什么样,后面还有几次提及金睛兽,但也只是说个名字,对其模样一字未提。
有人说,金睛兽整体像麒麟,龙口、狮头、鱼鳞、牛尾、虎爪、鹿角,但原著没有这样的描述。我翻了很多资料,也没看到璧水金睛兽出处,也没找到其原型。只有《封神演义》提到过火眼金睛兽,但封神成书在后,不可参考。
所以,关于璧水金睛兽的来源,从原著中也不可能知道。所谓金睛兽是龙族,是犀牛,都是"据说""相传",没有权威资料,而只是毫无根据的推测。既然毫无根据,那你说它是什么都可以。
第三个问题:璧水金睛兽有什么神通?
不少人回答,金睛兽能识别主人,忠诚于主人,驭之可上天下海,无所不能达也。甚至还有人说,金睛兽能腾云驾雾,会浮水,性情通灵。
但是,没有资料正面,也没有出处,只说"传说如此"。其实,金睛兽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根本不能识别主人。
孙悟空就曾骑过金睛兽,金睛兽没识别出来悟空不是牛魔王。
好大圣,即现本象,将金睛兽解了缰绳,扑一把跨上雕鞍,径直骑出水底。到于潭外,将身变作牛王模样,打着兽,纵着云,不多时,已至翠云山芭蕉洞口。
孙悟空跟着牛魔王到碧波潭,开始是变成螃蟹,差点被龙王打。后来,他看到金睛兽,就骑着金睛兽去找铁扇公主了。
这里,孙悟空是现了本象后骑着金睛兽的,他也没有用法力去控制金睛兽,而金睛兽没有拒绝。显然,它无法识别谁是它的主子。估计谁骑着它都可以。
有人说,璧水金睛兽能避水,原著有这样一段话。
忽见一座玲珑剔透的牌楼,楼下拴着那个璧水金睛兽,进牌楼里面,却就没水。
既然牌楼里没有水,说明璧水金睛兽所在之地,能驱赶走所有水。这种驱水的本领,就是璧水金睛兽的神通。
这是孙悟空变成螃蟹后,在碧波潭看到的情况。
但是,这里说金睛兽能避水,显然不准确。因为这里说了是牌楼,牌楼里没有水很正常。水下世界,也不是处处都有水的,不然吃饭睡觉咋办?而且,这段话也没说是金睛兽的存在,才导致牌楼里没有水。
总的来说,牛魔王坐骑叫璧水金睛兽,其模样、来历和神通,原著都没有提及,其他资料也没有说到。
那么这些神仙会是去什么地方打猎呢?
题主真的以为,二郎神和梅山六友是打猎的?如果题主是这样认为的,那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大错特错了!他们七个人根本就不是去打猎的,而是专门来帮助孙悟空捉拿九头虫的!
为什么说他们是专门来帮助孙悟空捉拿九头虫的呢?
1、二郎神他们走的路线距离灌江口实在是太远了二郎神的领地,也就是灌洲灌江口在哪里?灌江口在南赡部洲,在大唐境内。九头虫所在的地点在哪里?在西牛贺洲的祭赛国!祭赛国距离大唐有多少路程呢?大唐到通天河是五万四千里路,而通天河到祭赛国又有多少路程呢?唐僧师徒是走了一年多,少说也有万八千的路程了吧?两个距离加起来,也得有7万里路了。
二郎神他们打猎要到7万里以外的地方去打猎?要到不属于自己的领地的地方去打猎?要到西牛贺洲去打猎?
有人可能会说了,神仙们都会腾云驾雾,7万里路也不远啊,对,对神仙们来说,7万里路可能也就是眨眼的功夫就到了,但是别忘了,还有以下的几点特别可疑!
2、二郎神路过乱石山时的动静,那可是真大!在《西游记》原著中,说二郎神和那梅山六兄弟,打猎归来,路过乱石山,当时的动静书中用八个来描述,那就是狂风滚滚,惨雾阴阴!这八个字怎么理解呢?也就是说当时的状况是狂风大作,黑雾遮天蔽日。他们可是神仙啊,腾个云,驾个雾那是小菜一碟,而且还是自带祥云之类的,而这种方式的驾云,在西游记中是妖怪的专属,这就可疑了,为什么二郎神他们要弄这么大的动静?
原因就在于,二郎神他们就是想让孙悟空看见自己,好让孙悟空来找他们帮助降妖。孙悟空是一个太爱要面子的人了,如果直接来帮助孙悟空,孙悟空可能不会接受他们的帮助。
在接下来的情节描写中,也证实了确实如此,当孙悟空看见二郎神他们的时候,他自己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请二郎神,而是让猪八戒去请,这就充分说明了孙悟空确实是很要面子,看来,二郎神还是很了解孙悟空的。
二郎神这么做,效果出奇的好,既给足了孙悟空面子,又帮助了孙悟空捉拿妖怪,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二郎神急于去捉拿妖怪猪八戒请来了二郎神,二郎神就迫不及待的想去捉拿妖怪,充分证明,他就是来帮助孙悟空捉拿妖怪的,因为他的心情太过于迫切了。他的这种表现,就连梅山六兄弟都觉得有点太露骨了,连忙劝阻他,让他和孙悟空先叙叙旧,喝喝酒。
二郎神所带的素果素酒也是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打猎之人,杀生之人,竟然还带着素果素酒,只能说明他们是事先准备的,因为他们要招待孙悟空!
以上的种种疑点,我们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事实,二郎神和梅山六兄弟并不是打猎归来,正好碰见了孙悟空他们,而是专门来帮助孙悟空的。他们装作打猎的样子,也不过是为了照顾孙悟空的面子问题,好让孙悟空借坡下驴!
话又说回来,二郎神这样的神仙想打猎,会去什么样的地方呢?
打猎是什么?打猎是休闲,是娱乐!更是一种杀生!
在西游记原著中,还有描写一次打猎的情节,那就是乌鸡国的王子打猎,这个王子打猎的动静也是非常大,是带着部队来打猎的,他们打猎的范围,也就是在王城的附近,根本不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既然是休闲娱乐,又何必跑那么远呢?
最远也不能超过国界吧?二郎神他们打猎也不会超过自己的势力范围的,也就是在灌洲一带附近玩玩而已,又何必跑到7万里之外的祭赛国呢?到别的国家去打猎,那是入侵!
所以说,二郎神他们的打猎,只是一个借口,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孙悟空,打猎只是他们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罢了!
只出演过一部影视作品就让你至今难忘的演员都有谁?
演艺圈里只出演过一部影视作品,并且能让人印象特别深刻、难忘的演员真的很少。还记得有着“最美校花”之称的陈都灵,当年在拍摄完《左耳》那部电影后,曾经当着众多媒体说:拍这部电影流过的眼泪比之前所有的眼泪都还要多,真的非常后悔接拍《左耳》,以后也绝对不会进演艺圈。然而很快她就亲自打脸了,这几年来她不但接拍了众多影视作品,连真人秀节目都参加了不少。
当然,虽然说只出演过一部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影视作品的演员很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比如1999年出演了《一个都不能少》的魏敏芝,当年多少观众因为她那真挚、朴素的表演而在影院里潸然泪下。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继《有话好好说》那部都市喜剧电影失利后,再次回到了他最善长的乡村题材电影。而且在《一个都不能少》整部电影,张导都非常特别地全部选用了当地的普通村民出演,甚至连电影里的人物姓名都完全采用了演员自己的姓名,就如同一部记录片一般,非常写实地还原了当地的生活现状,极少有刻意雕琢的成分。
所以《一个都不能少》里面所有的演员,包括主演魏敏芝在内,几乎都是本色出演,当然也完全谈不上什么演技。
可是正因为魏敏芝那自然、真实、质朴的表演,观众们才会被电影里那个老实、认真、执拗的小代课老师给彻底打动。
再加上《一个都不能少》非常写实地反应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穷和教育等方面问题,所以这部电影在1999年上映之后,立刻引起了国内及至国际上非常大的轰动。
而做为主演的魏敏芝本人,也因为这部电影轰动效应而收获了无数掌声,一时之间“魏敏芝”这个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
不过,魏敏芝在最初接受媒体访问时,她说自己的梦想还是当一名老师。然而,随着采访她的媒体越来越多,周围的对她“叫好”声越来越大,她逐渐地迷茫了。
虽然张艺谋曾明确地告诫过魏敏芝,演艺圈是非常现实的,以她的长相和身材,真的很难在演艺圈发展好,可是在2004年2月,她依然不顾家人和老师的反对,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只不过她非常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在复试时落榜了。
2004年6月7日,魏敏芝只好和全国数百万考生一样走进了高考考场,参加全国高考。好在幸运的是,她的高考成绩比当初预想的要好很多,最终她以460分的成绩考上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影影视传媒学院,成为一名编导系的学生。
两年后,她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实现了自己当导演的梦想,执导了她的第一部电视剧《母亲的心愿》。
2006年8月19日,魏敏芝又远赴夏威夷杨百翰大学继续留学深造导演专业。不过虽然这些年来,并没有见到她出色的执导作品,但是在美国读书期间,她却遇到了属于自己的“真命天子”——美籍华人大卫(中文名刘锦辉)。两人经过两年的恋爱之后,于2008年7月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这些年来,沉浸在幸福家庭生活中的魏敏芝,已经很少听到关于她的新闻,而且她似乎也早就已经断了做演员的想法。不过尽管如此,当年那个在《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里,仅仅只有十三岁,身无分文却敢只身进城寻找班里一名学生的小代课老师,确实让人感动、难忘!你还记得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