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公路在中国开通)
哪个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公路在中国开通?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处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沙漠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仅有3-4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由于其极端干旱,沙漠中很难存活动植物,被称为死亡之海。然而在这样的死亡之海中,却存在着贯穿南北的沙漠公路。
“死亡之海”一词来自于瑞典的探险家斯文·赫定,他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时曾说:“从没有哪个白人的脚触到大地的这部分,到处我都是头一份。”他多年的探险经验让他十分自信,然而在接下来的探险中,他的探险队处处碰壁,仅剩他一人爬到和田河几近干涸的河道,幸运的是他寻找到一些水源,保住了性命。在他走出沙漠后,他给塔克拉玛干沙漠冠以“死亡之海”的称号。
沙漠中干枯的和田河河道
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国地质勘探部门在塔里木盆地中发现了丰富石油资源,中国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能源需要运输,但在当时沙漠没有一条路可以运输。油田工作人员初期用沙漠车运送采挖器械和生活物资,成本巨大、效率却很低低,沙漠公路的修建提上日程。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白天极其炎热,沙丘表层温度达60~ 70摄氏度;夜晚气温则会降至零下10摄氏度以下,巨大的温差使得岩石风化十分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中修建公路十分不易。1989年,新疆交通科学研究所道路研究室副主任李志农,他和多位专家一起研究如何修建沙漠公路。经过反复考察,综合研究判断,在沙漠中规划3条线路,而计划最先修建的第一沙漠公路,北起314国道轮台县东,经轮南油田、塔里木河、肖塘和塔中4油田,南至和田地区民丰县与315国道。
建成和计划的四条沙漠公路
1991年5月,《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工程技术研究可行性报告》经过专家组论证通过;
报告指出塔里木沙漠石油公路在世界上流动性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修建。沿线沙质松散,扬沙起尘频率高,风沙流输沙量大,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沙丘移动速度快。在其中公路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问题:一是增强沙基稳定性;二是防治风沙危害。
为减少风沙对公路的侵害,在前期选线时就综合考虑到地形和气象条件,把握风沙运动的规律和特征,进行科学地施工建设。李志农强调,建设时需要先修建实验路段,再把实验路段的技术和经验用于其他路段的建设。公路前期规划准备工作完成,在1993年开始动工修建。
在施工中经过各学科专业人员的研讨,采用了振动压实路基和薄层砂砾+土工布路面结构方案,有效地增加了沙基的稳定性。对于防治风沙,专家组更是十分重视,他们采用柴、草、树枝、粘土、板条等材料在沙面上设置各种形式的障蔽物制成机械沙障。
公路两侧的固沙草格和障蔽板条
塔克拉玛干第一条沙漠公路路基设计宽10米,路面设计宽度为7米,由于该公路采用强基薄面路面结构沙基振动干压实和土工布加固沙基的施工工艺及芦苇防栏和芦苇方格防沙体系,使得路面十分平整。汽车时速在上面可保持100km/h以上的速度,最高速度可达180km/h。
沙漠公路的贯通,极大地促进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同时也为国内外游客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开发沙漠探险旅游提供良机。
塔中油田
1995年9月,北起轮台南至民丰,全长552千米,先后由17个科研单位、18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技术攻关,在流动沙漠中修筑的第一条沙漠公路开通。
修建后的沙漠公路,需要建立长效养护机制。在塔克拉玛干中央复合型纵向沙垅区,北部较低矮的新月形沙丘链在这里开始向长条形的巨大复合型纵向沙垅过度。纵向沙垅与东北-西南的风向并行排列,可高达30米左右。
沙漠公路北段的道路两侧的沙丘
复合型纵向沙垅北端主要属穹状沙丘类型,向南则逐渐演变为复合新月形沙丘,沙丘表面布满的丘脊近似方形,底部深陷3~5米,甚至有深陷达10米的蜂窝状沙丘,说明这里除盛行东北风外,风向的局部变化也很剧烈,故此形成了蜂窝状沙丘多条垂直风向的棱脊。
第一条塔里木沙漠公路横穿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运行中经常受到流沙侵蚀路基路面和沙丘压埋公路的影响,沙障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沙漠公路在沙丘间低地起伏延伸,路面最大起伏落差可达25米,路面极易被流沙吞噬。
沙漠公路南段的道路两侧的沙丘
1994年时,科研人员开始进行防沙绿化试验,利用地下水造林,并筛选成为防护林生态示范工程,科研人员将此经验用于沙漠公路全线以实现沙漠公路的全线绿化。工程技术人员装配了配套完备的防护设施,全线形成阻、固、输、导、控相结合的完整的防沙体系,在北段公路编扎的芦苇草方格面积就达2000万平方米,防护工程量十分巨大。
草方格外侧竖立由尼龙网、芦苇排建造的阻沙栅栏和公路齐长。草方格的规格大部一米见方,根据公路两侧沙丘流动特征和风信情况因地设防,一般宽度变化在20~100米范围内。栅栏和草方格随沙丘起伏绵延,有效地保护了沙漠公路的安全。
2003年7月,国家投资2.2亿元进行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建设。栽种红柳、沙枣等耐旱沙生植物,在公路两侧营造六条绿色林带。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被一条绵延起伏的绿带围绕保护着。塔里木沙漠公路绿化工程全线采用滴水灌溉技术,防护林生态工程栽植苗木总量达到1800余万,3000余公顷。这条绿化带的建成,不仅让沙漠公路保持通畅,也成为沙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塔里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有了迁移和繁殖的绿色通道。
罗布泊是沙漠吗?
是的,罗布泊是中国的一个沙漠,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
罗布泊(Lop Nor),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山海经》称之为“幼泽”,也有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牢兰海、辅日海、临海、洛普池、罗布池等多种名称。
罗布泊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中心,海拔780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地理位置39.5°~41.5°N,88°~92°E,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湖,海拔780米。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洛普池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在20世纪中后期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迅速退化,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自从罗布泊干涸后纳木错成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第一大是青海湖)。
盆地中河流如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形成了巨大的湖泊。此后湖水减少,楼兰城成为废墟。1931年中国学者陈宗器、德国地质学家霍涅尔对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以来在罗布泊新形成的水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于1931年完成了整个湖区的测量工作,实测罗布泊水域面积还有2375平方千米,水源来源于孔雀河,由北端入湖,进入湖心,向东膨胀,形如“靴子”,南北长85千米,湖区北部东西宽20千米,南部东西宽45千米,湖水很浅,在某些区域甚至不能行船,时有搁浅,西南有一河道与喀拉和顺湖相连。
塔克拉玛干沙漠朋友圈句子?
以下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朋友圈适用的句子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沙漠,有着广阔的沙漠景观和独特的自然生态,因此在朋友圈中分享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照片或者相关文字十分受欢迎,使用适当的句子可以增加朋友们的关注度和留言度。以下是几个适用于塔克拉玛干沙漠朋友圈的句子:1.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感觉自己像个沙里淘金的人。2.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才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仿佛达到了沙漠的边缘和自己的极限。4.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不仅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然的美丽,也可以体验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新疆的大沙漠叫什么名字?
这中国新疆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意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被称为“死亡之海”,但可怕的不是一望无际的沙漠,而是你心中没有绿洲。
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是?
我国新疆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恐怖的“死亡之海”。但是在这令人生畏的大沙漠中,却有一条非常独特的贯穿大漠南北的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
塔里木沙漠公路北起新疆轮台县,跨过塔里木河,穿越茫茫大漠中的塔中油田,南至新疆和田地区的民丰县。全长5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和国内众多的国道相比,它并不算长,但却是最特殊的。在全世界流动沙漠中修建的公路中,论里程它是当之无愧的NO.1。
从轮台到民丰,全长550公里,车程8小时。
旅程用时:行车时间1天。难度指数:4颗星。风光指数:4颗星。最佳旅行时间: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间、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20天左右的时间,是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黄金季节。这一路可饱览形态各异流沙奇观,行驶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腹地,杳无人烟,狂风呼啸,沙丘纷纷后退,是一种人生层面不可多得的体验。当然,你也可以开进沙漠,骑刀锋,涮锅,翻沙梁,尽情体验玩沙的刺激;沙漠中屹立着“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腐”的胡杨树,千姿百态的胡杨树,彰显着顽强璀璨的生命力;沙漠公路有区间测速,限速60公里(注意即可,这限速很不科学),中途没有加油站,需注意油量,4月份为沙尘暴的高发期,不宜穿越,途中没有住宿点。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烂,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