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亲代表什么,古时候订婚礼数
古代亲代表什么,古时候订婚礼数?
、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
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
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
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
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
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订婚即定婚,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征”,是婚姻趋附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初步商定的婚约形式把两姓乐意缔结姻亲固定下来。民间雅称订婚为“传启”或“换帖”。在议婚达成协议,暂告一个段落后,男家请人用红纸将缔亲之意写成小帖(主要写清男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吉祥如意的祝词和“敬求金诺”“恭候金诺”等谦词。待女家接到男家的投启后,马上回敬允启,也写好女方生辰八字,帖外书就“谨遵台命”“仰遵玉言”一类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这种换帖往来,均以家长名义进行,落款只出现家长名字。
交换帖子颇多讲究,一般要用红漆礼盒传递,男方要在盒内装上押帖物(多是耳坠、戒指或手镯),也可馈送女方几套衣饰。此后,女方就可名正言言顺地对男方进一步考察,主要是了解家产、家风,探视男方的容貌(议婚阶段男女双方一般不多接触晤面),亲自证实一下媒人的话是否可信。城固、南郑、西乡等地,都把订婚叫“见屋里”。男方为给女方留下个好印象,不仅提前刷新房子,而且费尽心机借来珍稀用品充实自己的摆设。见屋里这天,男家为撑体面,备好佳肴美酒,盛情招待女方父母,亲族及媒人。
传启有大传启、小传启之分。小传启在乡村流行,大传启在城市出现。明清时代的汉中府,把“大传启”称为“龙风帖”,达官显宦子弟订婚的帖子比较精美。帖长尺余,宽约五寸,厚至一寸,可连续折叠,是专供办婚事用的一种印刷品。供男方用的是绿色龙帖,扉页上印有两条盘龙;供女方用的是粉红色凤帖,扉页上印有一双飞凤。男方多写“久仰名门,愿结秦晋”“不揣寒微,仰攀高门”等恭维语,下方落款为“眷姻弟×××暨子××现年××岁顿首。女方则写“幸借冰言,仰答锦章”“谨遵玉言,愿结秦片”等答浯,下方落款亦写“眷姻弟××暨女××现年××岁顿首。
这种大启传帖,相当于今日的结婚证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旦互传过大启之帖后,表明婚约签定,已成姻眷,可以互通庆吊,互送节礼。如无特殊原因,一般不得随意悔亲,那是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的。
古代订婚仪式:
一、亲迎
吉日一到,新郎要亲自率领仪仗前往迎娶。男方至女方家迎亲,花轿抵达女家门前时,女家一定大门紧闭,这叫拦门。男方在外叩门,催请新娘上轿。这时,便要有一番礼节性的对答,女家院内必有人隔门要“红包儿”。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男方才能进门。
进门后除了特别的寒暄,男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喜庆的意思。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表示“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和大树等,都要张毡把轿子遮起来,为的是辟邪。
二、拜堂
娶亲的花轿及仪仗回到男家门前时,男家照例大门紧闭,说是可以煞煞新娘的性子。大门开开之后,花轿抬进庭院,要先过火盆,送亲人和新娘的兄弟,就随着花轿进入庭院休息,男家以酒筵相款待。
旧时,新娘进门后,要撒些谷、豆、草等,用意是辟邪——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在新娘下轿(车)
撒彩色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下轿的时辰一到,把花轿抬到大厅门口。此时新郎官先向轿门作三个揖,由送亲太太启开轿门,由伴娘搀新娘下轿。然后递给新娘一个小瓷瓶,瓶内装以五谷及黄白戒指两枚或四枚。新娘把宝瓶抱在怀里,然后由伴娘及送亲太太搀扶,姗姗而行。另由两人前后接铺红毡,使新娘脚不沾地。此时新郎已站在天地神案前,手持弓箭向新娘身上轻射三箭,借以驱除邪魔。射箭的姿势是射一箭退一步,然后新娘跨马鞍,走火盆,这些礼节过了之后,就在供案前举行结婚大典,俗语叫“拜天地”。
三、进洞房
拜过天地之后,就引新娘进入洞房。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仪式也是一系列的。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流行姑表亲姨表亲亲上加亲?
中表婚,也就是姑表婚与两姨婚。
过去非常流行。原因是:
1、过去男女交往很难。
没有机械的年代,人的日常活动基本就是本县之内,出州府的机会都非常少,这样的情况之下,男女双方很难找到门当户对的家庭。
此外,当时男方很难知道女方情况,麻子瘸子什么的,全靠媒人介绍。
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亲戚间知道根底。
2、抱团取暖
过去,为防止低门家族通过婚姻关系晋升,分去属于本阶层的利益。或者防范更强家族的侵犯,身份相近的姻亲(姑表两姨家庭身份本就差距不大)只能选择继续联姻。
所以,中表婚在中国盛行不衰。
但古人还是知道近亲结婚危害的。所以,《周礼》说,贤王聘后远方。就是说,婚姻关系远的夫妻才能抚育出健康的后代。
到了明代,朱元璋《大明令》明确禁止中表婚姻,清代初期也曾经借用这条规定。但是还是因为前面那两条的原因,加上高层贵族间依旧崇尚中表婚,所以禁止中表婚的法律在实践中都是逐步废黜。
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虽然禁止五代之内结婚,但这是针对同姓同族的,中表婚明确除外。到1980年《婚姻法》才正式禁止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本人就看过周围不少中表婚的。
而在姑表亲与两姨亲之中,显然姑表亲更近一层。就如农村老话说,姑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姨亲,姨死断了亲。毕竟,姑表关系是确定的联姻,两姨亲只是妻家连襟关系。
所以,姑表亲比两姨亲更具备联姻的必要。
接吻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食色,性也。接吻,古已有之。
考古工作者曾在山东莒县龙王庙的汉墓中就发现了男女接吻石像。这似乎没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真正值得讨论的是如何解决口气问题, 即题主在副标题中提到的“古代没有牙膏接吻会被熏坏吗?”
在饮食方面,什么等级的人祭祀和享用的食物标准都有定数。古人食物的种类、数量远没有今日丰富,烹调手段也比较单一,但是相对而言,比我们现在的饮食清淡得多。很明显,仅靠调整饮食,对于解决口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形容美女的牙齿“齿如瓠犀”,即牙齿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以牙齿整齐洁白为美。
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一些护齿方法。老祖宗很早就因地制宜地通过含漱、刷牙等方法,来清洁口腔。用来含漱的有盐、有酒、有醋、有浓茶。
《礼记》:“鸡初鸣,咸盥漱”。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就有贾宝玉用青盐擦牙的描述,赵令畴的《侯鲭录》则记载苏东坡自创了浓茶固齿法,把普通的茶泡得浓浓的,在饭后用来漱口,既去了腻味,又不伤脾胃。这些都有助于解决口气问题。
老虎吃完肉还剔个牙呢,古代人的办法就更多了。
《艺文类聚》卷十七引应劭《汉官仪》中,有个典故叫“刁存含香”。刁存,是东汉恒帝的侍中。“侍中刁存,年老口臭。帝赐鸡舌香,令含之。”
这个就是鸡舌香,是一味中药,具有养胃抗菌,健胃驱风,温中壮阳等功效。自此之后,朝廷官员面见皇帝时口含丁香便成为一时风气。
早在西晋就有“牙签”的记载,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云:“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
隋唐五代时期,用布料或者手指擦牙齿,也会搭配前面的洁牙材料,颇有效果。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我国最早的“牙刷”是杨柳枝,古医书《外台秘要》说,将杨柳枝咬软,蘸药物擦牙,可以使牙香而好看。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诸色杂货”一节,在“挑担卖”之后所列的名目中,就有“刷牙子”一项。“铺席”一节罗列临安的著名店铺,则有“凌家刷牙铺”和“傅官人刷牙铺”。
在使用各种工具揩齿、刷牙时, 古人还使用各种洁牙剂,除了用盐,还有牙粉,通常用中药配制。“牙粉行”在宋代已出现。
可见,古人也是人,而且也有很高的生活智慧。
如果朋友见面怎样称呼对方比较亲切?
谢邀。
有名取字,成人了。
古人雅达,受过教育的人通常在成人后在姓名上加上字,取字可自取也可以师长的赠予,相对于姓和名自由和个性。
行走社会,熟悉的人通常称呼对方字,而不是直呼其名,直呼其名在古时除了正式场合否则是件很不礼貌的事儿。
除了取字,还有号,有堂、斋、居;乃至郡望等等…
姓、名、字、号,代表一个人的履历、身份、地位,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君子之道也。
称呼的错误是没有修养的体现,是不可原谅的。
中国有很多地方大儿女结婚时奠拜?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旧时民间多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或条幅供奉于中堂。为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上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祭师即祭圣人,源于祭圣贤的传统,具体指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也泛指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传统。天地君亲师何时合并在一起祭祀已不可详考。
“天地君亲师”五字成为人们长久以来祭拜的对象,充分地表现出中国民众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民众的敬天法地、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取向”。这几个字正体现出中国民众的终极关怀所在,是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由于它的深入人心,对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正使得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汉字流传时间最久,作为一种象形文字的它有其深刻的含义。汉字书法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声誉,在这里对“天地君亲师”五个字的写法也极为之讲究,“‘天地’二字写得很宽,取天宽地阔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须封严,谓君王一言九鼎,口不乱开;‘亲’(规)字中的‘目’不能封严,谓亲不闭目;‘师’(师)字不写左边上方之短撇,谓师不当撇(撇开)。此外,还有所谓‘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说法”。这种写法形象地体现出中国汉字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这种象征意义也表露出儒家伦理对其深刻影响,对君王威严的敬畏,对亲上长寿的祝愿,对教师角色的重视,对天地自然的感激,这都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孝”观念。
很显然,人们对“天地君亲师”的崇奉,体现出人们的精神信仰,即仁孝观念,积极上进、尊重规律的入世心态。人们的这种焚香祭拜“天地君亲师”牌位的现象有别于宗教祭拜,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成为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产生根源于儒家思想。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梓先生认为: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通过徐梓先生的这段话,就可以很明了地得知“天地君亲师”牌位的起源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官方对“天地君亲师”的极力推崇,说明了“天地君亲师”这一价值系统有利于当时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以此从思想上稳定社会秩序,由此观之,这一价值体系对当今社会也有很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国语》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的所著,其中有这样的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在这里左丘明没有提到“天”和“地”,却是着重说明了“君”、“亲”、“师”三者的意义,正所谓“民性于三,事之如一”。后来的荀子在《荀子》中有讲到“天”和“地”,并且对“天地君亲师”五者做了阐述,正如《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可以一直追溯到荀子所在的战国时期,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国语》、《荀子》都是儒学经典,由此可见“天地君亲师”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下面将对 “天地”、“君”、“亲”、“师”做逐一分析以及它们与儒家思想的渊源联系。
天
在古代人的印象中,天是人间祸福的主宰,也是自然的支配者。天在能给人福泽的同时,也能给人灾难,能降雨使得人们丰收,也能不降雨让人们遭到饥荒.“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大地上生长的万物能够供应人们的衣食住行,故有“大地母亲”之说。人们是天地所生所养,天姓父地姓母,天无日月,就无昼夜、四季的交替,没有阴阳的交替,大地上的万物又怎能生长呢?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记载道:“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古有国者必立社稷,社稷代表国家,以社稷的存亡,示国家之存亡”。这足以说明古人概念中的“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地
人类的一切生存所需都取之于地,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在易经中,乾主要是说天,有天父的含义;坤则主要说地,有地母的含义。在我们的实际感觉中,天就象一位严父,地就象一位慈母。地球这位无比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恩泽,却从未向我们索取过一丝回报。因此,中国民间以祭拜土地神的方式,以表达对大地的敬仰。土地神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普遍的神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部分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还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国大陆,中华民国时期及之前,凡有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而现代祭祀土地神,多属于祈福、求财、保平安、保农业收成之意。
君
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到文、武、周公,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引导至人类文明时代,发明了各种生活工具,提高了生活质量,奠定了人伦大纲,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据说伏羲女娲制定人伦夫妻大纲,成为人伦之祖;炎帝尝百草,一天能遇上五十种毒,神而化之,从而发明了中草药,直到今天人们都在使用;黄帝所著的真宗修身养性之道,发明的医理和针灸流传世界使用到今;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正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周文王发明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周公之礼,国与国交,大礼三百,人与人交,威仪三千,成为社会稳步发展的保障”,现代的人与人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人际关系,国与国之间,还是得用礼来维持着国家之间的交往。
亲
进入人伦者为亲,旁系的不说,直系的就有很多。按照儒家的划分,它属于孝悌仁义的范畴,也就是说,对长辈要孝顺,对同辈要友好,对朋友要宽容,对晚辈要慈爱,夫妻之间要有礼遇。在这里不说血亲,只说朋友。朋友虽不是血亲,但胜似血亲。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也是分层次的,有刎颈之交、八拜之交、忘年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神交、至交等等,还有酒肉之交。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朋友讲究的是交心、知心。朋友相亲,如同男女相爱,爱和恨的程度是呈正比的,反目成仇的往往是最要好的朋友。因此古人说,对朋友要讲仁义,要相互宽容、谅解、忠信、尊重。还有诤友,是说还要相互批评帮助。古人的论友、交友之道,很值得今人学习。
人的至亲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这就是教育为人子女应当孝顺父母。以至于《孝经》中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些正说明中国传统孝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孝正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之一,他的传承得益于儒家思想的不断传播。
师
如果说父母孕育了人的肉体,那么师就培育了人的心灵。这个师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教师,而且也指心灵根源的精神导师。然而在古代这个“师”更多的指历代明君,如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汤、周公、孔子。因为他们的德服众人,功绩使得后人受益,比如人们都熟知周文王的故事,“文王身体力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孔子也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给人们立下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这些道理都是社会繁荣,国家稳定,民族昌盛的基石。
天地君亲师传说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约公元1404年),三朝元老贾宰相七十大寿。曾以“神童”著称,14岁入朝的翰林学士解缙,对明成祖说:“卑职要送一件宝物给贾宰相,让他们家世世代代顶礼膜拜”。
明成祖觉得解缙说话太狂妄,便半真半假地说:“那么,我们不妨打个赌。”解缙问:“不知圣上有何赌法”,明成祖说:“我要让你那件宝物根本摆不上正堂”。解缙也毫不示弱地说:“我不仅要摆在正中间,而且要人人向他打躬作揖!”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贾宰相的寿诞之日转眼就到了。明成祖考虑再三,亲笔写了个米筷那么大的“寿”字,令人用金片连夜赶制出来。第二天天刚亮,就派人送到了贾府。贾宰相见万岁送来如此贵重的礼物,真是受宠若惊,立即摆香案跪接,并披红挂彩,将金寿字摆在堂屋中间,还特地在两旁各点燃一支红烛以示尊重。明成祖心想:做寿的时候送“金”字,又是朕御笔亲书,这是任何礼品也不能替代的,看来这次与解缙打赌是万无一失了。
解缙姗姗来迟
早饭后,明成祖为了能亲眼看看解缙花招,竟不顾“君不拜臣”的礼节,早早便起驾来到贾府。谁知来贺寿的文武官都到了,却一直不见解缙露面,眼看拜寿仪式即将开始,解缙才姗姗来迟。更奇怪的是他竟什么礼物也没有带,进门之后,首先拜见万岁说:“不知圣驾来临,有失君臣之礼,万望恕叩”。明成祖说:“不知者不为过,只是一年前爱卿与朕打赌之事,……”。万岁话音刚落,解缙马上就说:“与圣打赌之事卑职拳拳在心,岂敢有忘”。“既然不敢忘,却为何孤身独影而来,两袖清风而至,莫非爱卿会变戏法不成?”一席话说得文武百官哈哈大笑.贾宰相更是不失时机地戏落道:“解学士不是说要送一件让老朽全家子孙万代顶礼膜拜的贵重礼物吗,想必是怕把万岁爷的金寿字比下去了,才不敢拿出来吧?”贾宰相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群臣们的戏笑声给打断了。
明成祖见解缙沉默不语,又不无怜惜地说:“解学士既然认输,众爱卿就别再难为他了,还是快饮酒贺寿吧。”贾宰相本想趁此机会将解缙戏落一番,见万岁开了金口,也只得很不情愿地坐到那把早已准备好的太师椅上,准备接受儿孙和下属、家人们的礼拜。
哪料到主持司仪,刚刚说了一句“开始拜寿”,解缙却一步上前,制止道:“且慢!”说着从袖筒里抽出小半卷红纸,随即往堂屋后墙的正中央一贴说:“还是先拜拜祖宗牌位再说吧!” 贾宰相抬头一看,只见解缙说的所谓“祖宗牌位”不过是在红纸上写着三行字。中间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写的是:“贾氏堂上宗祖”和“九天东厨司命”两行小字,便冷笑一声说:“什么祖宗牌位?顾名思义,祖宗牌位就应以‘贾氏堂上宗祖’六个字为主”。
解缙不以为然地说:“有道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请问贾大人,难道你‘贾氏堂上宗祖’,能大于天地,高于君主么?更何况贾氏堂上宗祖同样是父母养的,老师教的,未必他们可以不尊重父母双亲?不敬重教诲自己的师长么?”
不愧为三朝元老
一席话,问得贾宰相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不得不点头称是,但他也不愧为三朝元老,话锋一转;又问:“这‘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摆在正中间就算是理所当然吧!不过,我贾氏堂上宗祖,按照“右为尊上之位的惯例,摆在右边总该是名正言顺的吧!为什么非要摆在左边呢? ”
解缙没有正面回答贾宰相的问话,而是反问道:“请问贾大人,还记不记得腊月二十四送九天东厨司命,也就是送灶王菩萨上天时的那副对联么?”贾宰相想都没有想,便回答说:“当然记得,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道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解缙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 “请问这一家之主,应不应该享受‘尊上之位’呢?”没等别人回答,又接着说:“灶神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无不供奉,难道还不如你一姓之宗祖么?!”
磕头如象鸡啄米
那时候,人们都说灶王爷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主人寿命,赐人福禄,因此,谁也不敢怠慢。贾宰相虽然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也不敢不敬重灶王爷啊! 解缙的这一手绝招,实在使明成祖始料不及。皇帝再大也只能是“天子”而已,而对“天地乾坤”,和“九天东厨司命”,他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不得不将那金字寿搬到一边,带头拜起天父、地母和司命爹爹来,贾宰相和文武百官见万岁都对着解缙送来的“寿礼”打躬作揖,那还敢说半个不字,一个个磕头如象鸡啄米。
将解缙贬至广西
贾宰相见自己的一场隆重的“古稀”之寿,就这样被解缙轻而易举地搅乱了,真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解缙虽然取胜了,却因此得罪了皇帝。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果然以“泄禁中语”和“廷试读卷不公”为借口,将解缙贬至广西。三年后,又以“无人臣之礼”的罪名将解缙捕入狱中,并派人将其杀害。
祖宗牌位的来历
解缙虽然被杀,而他所独自设计的祖宗牌位却没有人敢更改,所以,从此以后,祖宗牌位仍然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九天东厨司命”和“某氏堂上宗祖”三行字,这就是祖宗牌位的来历。
天者,万源之源也。日月盈昃,斗转星移,风雨雷电,睛空霹雳,均乃天宇之造化,辰宿之韵律。纵有乾坤之力,纬地之才也概莫能颠,无以覆焉,此乃天之性也。似酷之有余,柔之不足。然,万物之源均乃天之造化。天工开物,宇宙洪荒,送清晨以朝阳,予黄昏以晚霞,万物饱吸阳光之营养,百草喜沐雨露之甘醇。因之,田野始得春华秋实,山川终以草繁木茂。世界始有如此之精彩,人类才得以生生之不息。故天不可藐也。
地者,万物之本也。其性无常,其形不一。四季更迭,春暖秋凉,夏日炎炎似火,冬夜冰冻三尺,均为地转是也。遇天有不测风云之时,则有江河横溢,地裂山崩,人畜或为鱼鳖,草木或为泥炭。然,岁移亿万年,惟有地之宏宽始得以供万物之寓;日行八万里,独有晨宿更张才得以日出月落。地之宽大也,始能叠千峦,纳百川;地之能容也,亦可蓄水土,储宝藏;地之无私也,方以吞污秽,吐甘泉。因之,草木得以茂盛,五谷得以丰登,六畜得以兴旺,生命得以不息。茫茫苍穹,此地惟我独有,当惜之尊之。故地不可不畏也。
君者,一国之长也。其权独有,其位独尊。一呼百应,一言九鼎。一颦一笑,臣民为之猜惑,一举一投,百姓为之奔劳。若偶有盲妄之言举,则国殇家贫,至则民不聊生,卧尸千里;若幸立治国利民之道,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万民欢畅。君之订律法惟投维其权,国之修国策皆为谋其政,民当守之不可违也,逆之者,当按律惩之。纵为重臣,且今有旷世之才,昔有盖世之功,若不言听计从,重则粉身粹骨,轻则罢官去俸,此中外古今亦然。故君不可欺也。
亲者,生命之根本也。母孕之初,即遍尝苦辛,食无味,睡无眠。待儿呱呱坠地,母却半死复生。幼时思冷暖,少时恐饥肠,出则盼安归,入则怕茶凉,衣食钱粮供我取,为学做人教我方。虽至耄耋之年,仍念儿女情长。无寸尺之所求,无鳞片之所欲。为子女者,苟身处海角天边,纵有万贯之财,千乘之位,当念吾亲之恩德。故亲不可不孝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乃国之本,师乃学之源。忆蒙启之初,无知无畏,惟师所教尽纳之。吾始得以知诗书,达事理。进而闯五洲,通六艺。杏坛之上,吾师付出几多辛劳,烛光之下,辉映吾师几多银发。双亲付之吾以物,吾师教之吾以神。纵有高爵厚?,此则终生不可忘。故师不可不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