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衔修改器,哪些人可以报考军队文职
军衔修改器,哪些人可以报考军队文职?
最近常有小伙伴问:“专科可以考军队文职吗?”、“毕业一年了可不可以考?”、“军队文职考试有什么限制吗?”......
俗话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关于这些问题,大家能最直观的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两种:
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说明:
1. 查看军队人才网,里面有详细的信息。
2. 可以关注公众号,上面也会及时更新招聘信息。
下面我详细说明一下:
1. 军队文职人员的招考对象
①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②社会人才。
③定向招考对象为军队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的配偶子女以及现役军人配偶。
2. 报考条件
政治条件:应聘人员应当符合《军队聘用文职人员政治考核工作规定》明确的政治条件。
学习条件:报考人员应当具有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报考在艰苦边远地区、岛屿的岗位,以及特殊岗位可不作全日制要求。
资料条件:应聘人员应当具有招聘岗位要求的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
只要满足以上条件就可以,下面我就讲讲我的备考经验。
============正文开启============
前序
不进入社会不知道人间的险恶,我那时候工作各种不顺利,被老板pua,同事内卷、勾心斗角,每天上班就像去战场一样,于是我决定辞职入编制。
裸辞后我在家全心准备考试,我明白,一份好工作必定是竞争激烈的,而筛选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试。
就这样,我加入了文职大部队,看人家月入过万那叫一个心动呀,就立马开始准备资料复习了。
疯狂备考
由于自己的天坑专业,专业课有数学和物理。难啃的很。但是我及时调整了心态,准备好了复习资料,就开始硬啃,因为我知道,我觉得难那别人也一样。就这样,我开始了我长长的复习路。
复习资料
1. 马梦秋军队文职
公共科目不仅要记住基本知识点,还要掌握岗位能力的做题技巧。在这方面还是跟着马梦秋去学比较靠谱,它可以说是军队文职备考离不开的课程了。马梦秋老师对于军队文职内容都讲得很透彻,特别是在公共知识方面,老师在讲解法律模块时,都会结合各种实际案例进行解释,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记忆的效果更好。
岗位能力部分讲解的技巧也非常实用,像数量题,再也花大量的时间列方程是计算了,直接套用公式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后面去做题时很快就能选出正确答案了,做题速度也是越来越快。
2. 华图公共科目专用教材
这套书有两本,一本是基本知识,一本是岗位能力,里面会把重点知识都标注出来,一边看马梦秋课程,一遍勾画考点,做好笔记,这样后期复习的时候也就有侧重点了。
我个人建议,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好知识框架,这样复习效率会更高。
3. 粉笔公共科目1000题
一共有2册,一本真题,一本解析,题量还是比较丰富的,而且解析特别清楚,前期刷题完全是够用的。
我是看完课程之后,单独做题练习的,如果题错了,就再看看马梦秋的课程,这样可以再巩固记忆的基础上加深认知。
PS:在刷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错题归类,错的多的题目要回头再学习一遍,这样会更扎实一点,知道掌握住精髓。
就好比岗位能力部分的数量题,我直接听马梦秋的老师讲解的做题技巧,掌握技巧之后,再刷题效率会更高一点,并且还不用犯错了。
4. 历年真题
真题的难度也是最接近考试的难度,考试的知识点就那么多,考试的时候出现原题也是有可能的哦,所以,刷真题是可以帮你提高的分数的。
刷真题的时候也要注意错题,把错题订正,把相关的知识点记住后,再去做下一套,这样才会有进步,我刷真题的时候就是用这样的方法一套接着一套的刷的,成绩提高的特别快。
5. 粉笔APP
粉笔的题库还是很不错的,我每天晚上都会拿来练习,不过在刷题之前一定要把知识点掌握住,这样才能锻炼自己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粉笔还可以记录错题,这点还是比较方便的,可以对自己的的优势题型和劣势题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公共科目各题型做题方法:
军队文职考试整体的难度并不高,但是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杂,还是要下功夫的。公共科目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国防和军队等,第二部分主要就是言语、数量、判断、资料(其实就是公务员的行测部分,但是比公务员考察的要简单点)。下面我分享了每个部分的做题方法,自己去看哈~
公共知识:
考试范围: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国防与军队
考试类型:单选、多选、系列选择题(材料)
①政治
如果你准备过考研的话那政治和经济你已经学过一遍了,政治主要内容就是毛中特、党史之类的,经济主要就是马克思和市场经济。
②法律
法律如果你是法学专业那也不用愁了,如果没接触过也不用害怕,内容不难还挺有意思的。大概内容就是:法理学、xian法、min法、xing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国防法、知识产权法规等,你就按步骤来,搞清楚不同法律适用主体,了解法条的区别就行啦。
③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涉及的就比较广了,这部分主要靠理解和背诵记忆。包括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国情社情、国内国际时事。这种题就是会了就简单,如果不知道那就是不会做。所以要多积累、多刷题、多背诵。
④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包括一些科学技术基本概念、科学常识、现代高新技术(跟时事相关)、计算机基础,这部分要了解最新的时事,紧跟科技发展潮流。
⑤国防与军队
这是我们考军队文职最应该掌握的知识,分为国防常识和军队常识,了解军队文职人员制度、国防的发展、安全保密等等。
具体内容我没有详细展开,因为公共科目第一部分主要是选择题,它不像行测有做题方法,而它没什么做题技巧,会了就是会,不会那就蒙。所以一切还是看你的准备程度啦,好好努力哦!
岗位能力:
考试范围: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
考试题型:选择题
①言语理解
言语理解我觉得是最容易失分的地方,平时练习我就会扣5-7分,考试最后也是扣了6分,我觉得是很多了。
因为要涉及到对很多成语、词语的积累。所以功在平时!多积累!多整理错题,我备考时间两个月左右,所以我不能把太多中心放在言语上。一般题型有:片段阅读(中心理解、细节判断、标题填入、词语理解)语句表达(语句排序、语句填空、接语选择、病句解析)逻辑填空(实词填空、成语填空、混搭填空)其他(标点符号、字词运用、诗词鉴赏)总体就是以上类型题选十种考十道题,每题1.5分,和考公务员的言语理解很像!
②数学运算
每年难度有所不同,有时候的数学运算题很简单,有时候蛮难的。所以复习时候要兼顾,基础要牢抓,然后难题也要去积累。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分多刷题,总结遇见的题型!一般题型有:数学推理(1-3题)、数学运算(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经济利润问题、简单计算、几何问题、排列组合和概率……)
③判断推理
这类题也是可难可简单。主要靠题型的平时多加积累,比如有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事件排序。这类题也是要先可以集中听一下培训机构的课程,然后自己去多刷题,总结遇见的题型和错题。
④资料分析
主要按照公务员的资料分析去准备绝对是绰绰有余的,比如当时考的卷子就感觉蛮简单~
今天就说这么多了,希望能够有所帮助吧,祝早日上岸,记得点赞呀!
民国时什么军衔的人才能叫大帅?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张作霖一举攻入北京,控制北洋政府,1927年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在那几年风光的日子里,“张大帅”、“雨帅”(张作霖字雨亭)的美名就不胫而走,在当时的中国军政圈里是如日中天,被十五省推为总司令,直至被北伐军驱赶回了东北。
当然,张大帅虽然是个老军阀,但坚决捍卫东北主权,抵制住了列强对东北的染指,最终不幸遇害。
满清灭亡后,诸多地方军政大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的地方大员,尤其是各省的督军,几乎就直接掌控了一省的军政大权,他们就有成为“大帅”的潜力,当然,这个只是潜力,敲门砖而已,最终还得看实力。
民国北洋军阀时期,真正能被公认为“大帅”级别的,也就张勋、曹锟、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几人而已,他们往往是干了一些大事,或者掌控了多省的军政大权,实力一度如日中天,才能被称为“大帅”。
曹锟,担任过直系军阀首领,做过大总统,张勋,以满清忠臣自居,军事势力一度强大,并入主北京,拥立溥仪复辟,虽然失败,但仍以其独特的个性被社会各界称为“辫帅”;吴佩孚,势力巅峰时期坐拥华中等地多省大权。被尊为“玉帅”,孙传芳则一度称雄华东数省,被称为“馨帅”。
当然,这些“大帅”并不是军衔,只是代表一种称谓罢了,代表了对最高指挥官的尊称,更多的是社会各界对这位将领诸多战绩、功绩的一种综合评价,也是作为当时军人的最高荣誉,自然,这些大帅们也是非常乐于社会各界称其为“大帅”,在配上自己的字或者名号,比如馨帅、雨帅啥的,就更完美了。
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的军衔标准中,陆军和海军的最高军衔都是上将,吴佩孚就曾被晋授为陆军上将,孙传芳也被授予过陆军上将军衔。
当然,有些掌控一省军政大权的督军们也会自封为帅,比如张宗昌(字效坤)自称“效帅”,陆荣廷(字干卿)自称为“干帅”,曹锟还曾自称是“老帅”,以显示自己比大帅更牛一步。
除了大帅,在北洋政府时期,历任大总统或者临时掌控中央政权的军阀,都会兼任“陆海军大元帅”,张大帅入主北京后,就自己任命自己为“中华民国安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宣布代表民国政府统帅全国军队,当然,除了他的奉系,其他派系的军阀自然不会乖乖听他差遣。
总而言之,大帅只是一种对民国前期(北洋军阀)大军阀的一种美称,毕竟那时候北洋军阀各派系之间争战不休,今天你登场,明天他上台,时局风云变化,令人应接不暇,随着国民政府象征性统一全国之后,大的军阀混战逐渐消停,民国也再没出现什么“大帅”。
于立群与郭沫若过了半辈子?
于立群是郭沫若的最后一任妻子,她在整理郭沫若的遗物时,偶然发现郭沫若与姐姐于立忱之间曾拥有过一段深刻的爱情故事,但同时她也发现了姐姐自杀的原因是由于郭沫若在日本期间又与一名日本女子同居,姐姐为情所扰才选择了自尽而亡。姐姐死后,郭沫若与她在一起,更多是因为在她身上有着姐姐的影子。
海王文豪郭沫若,一生暧昧不断,爱其之人皆是被判负。
郭沫若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著作等身卓越超群的作家。
(郭沫若照)
代表诗歌《凤凰涅槃》,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论著《甲骨文字研究》等。
(女神书影)
他对中国文学界作出的贡献令人顶礼膜拜,但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诗人,文学家,史学家感情生活却是一塌糊涂,甚至某些方面令人唾弃。
抛弃结发妻子
郭沫若与原配夫人张琼华与1912年正月十五成婚,但郭沫若对封建婚嫁不满,不愿意接受这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发妻子。
于是婚后五天,年仅20岁的郭先生就赴成都读书,一直到1939年,张琼华在郭家守了26年的活寡,郭沫若才再次还乡。
当年的花季少女已然年近半百。
令人尊敬的是,直至1980年,张女士去世,守了68年活寡的她,却始终没有选择与郭沫若离异。
无论是迫于礼教还是安于爱情,张女士在这段爱情中全然是受害者的角色。
我不知道,郭沫若让一个少女从桃李年华孤独终老至鲐背之年。心中会不会内疚,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不会想到故乡还有一位在苦等他的发妻。
更可悲的是,所谓的发妻,从来只与郭沫若同房过一次,见面三次。成婚的那一天晚上,郭沫若就待在新房旁边的厢房读了一晚上的书,直至结婚五天后其离开家乡去成都,都没有碰过结发妻子张琼华一下。
郭沫若离开后,张琼华独自侍奉公公婆婆,一晃就是26年。
(张琼华与公公)
26年后的一天,郭沫若回来了,站在人群外,这位妻子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更不知道该与他如何相处,26年啊,时光早已荡清这个男人在自己心里的痕迹,突然出现,使张琼华实在手足无措。
家里依旧是郭沫若走时那样,那夜郭沫若依旧睡在厢房。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郭沫若那晚在新房前站立许久,终于进去与结发26年的妻子第一次有了肌肤之亲,有了夫妻之实。
(郭沫若与张琼华房)
最后一次见面是郭沫若父亲的葬礼,那天,郭沫若带着一个女人回家,将张琼华“赶出了”本是她的婚房,自此以后张琼华未曾见过郭沫若一面,甚至年迈之后,亲自去北京寻他,郭沫若也未曾与之见上一面。
最终,张琼华女士于1980年病逝在乐山,没有子女,终年90岁,距离郭沫若去世已然两年,她没有给郭沫若诞下子女。
我不知道是什么让张女士苦等孤独凄苦的68年,她又是如何在冷眼旁观中静静等着那个负心汉回家。
(鲁迅先生雕塑)
莫经他人苦,莫要轻言善。无论郭沫若是什么有名的文人,还是什么奉行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恋爱观都一塌糊涂,令人不齿。
可惜了这样一位无私付出,默默承受的女性,可惜了这样一位质朴纯真,无怨无悔的女人。
伉俪情深至一人独守
日本留学期间,郭沫若先生遇见了他的第二任夫人,佐藤富子。
(佐藤嘉子与郭沫若照)
就像做梦一样,郭沫若居然能和这位女性成婚。
佐藤家在当地是有名家族,其父是一名工程师,而佐藤嘉子自身也是一名护士。作为传统日本女性,佐藤嘉子温柔贤惠,文静矜持。
独自旅学日本的郭沫若那时还是个寂寂无名的穷小子,但是他没有丝毫自卑,热情浓烈地向嘉子表达了爱意,并展开了疯狂追求。
那四个多月,郭沫若如狂蜂浪蝶般,一日不停地给嘉子写情诗,最终在猛烈的糖衣炮弹下,嘉子妥协了,她也被郭沫若的一腔爱意感染了,两人就此陷入了热恋。
可郭沫若终究是只丑小鸭,佐藤家并不想把嘉子嫁给他过苦日子。
于是这个传统的日本女性毅然冲破世俗观点和从小接受的教育,与郭沫若私奔了。郭沫若为她取名安娜,两人便生活在了一起。
日子虽然艰苦,但过得也是有声有色,嘉子也是为郭沫若生下了五个孩子,原以为会如此静静生活下去,但意外发生了。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郭沫若这个负心汉自己乘船回国了,将妻子遗留在她曾经的家乡。
嘉子没有抱怨什么,只是身兼数份工作,全心全意地将五个孩子养大,并且让他们接受了应有的教育。
(郭沫若一家)
孩子们都长大了,嘉子唯一的心愿就是再见见自己魂牵梦萦的丈夫,这个单纯善良的日本女人还以为丈夫也还在等她,就像自己一样。
一次偶然机会,嘉子在报纸上看到了郭沫若发表的文章,顿时泪如雨下,不顾一切的带着孩子跨越国家,跨越时光前来中国寻找丈夫。
可事实是,郭沫若已然有了新欢。那个女人就是郭沫若最后一任妻子,于立群。
嘉子只是静静哭泣,默默地带着孩子们回了日本,孩子们大骂郭沫若无情无义,但这个单纯的日本女人依旧为他辩解,说要怪就怪这场战争吧,是它将我们分开的。
这位坚强而又傻的女人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她也不想打扰这个又有家室的,曾经是她丈夫的狠心男人。
新中国成立后,嘉子带着孩子们来到中国生活,并入了中国国籍,一直以中国人自居的安娜终于安稳住在了丈夫的故土,她的新家。
幸好,中国没有抛弃她,由政府亲自安排,安娜在中国享受副部级待遇,并且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直至1995年。
希望这些,能给这位独自经历黑暗岁月洗礼的老人一丝慰藉与温暖。
1995年,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中国媳妇以百岁高龄离开人世。
郭沫若精通五国语言,精通国学,精通诗文,精通一切学术,但他在感情上始终是个失败者。
一位女子抛弃家,抛弃国,抛弃信仰,抛弃一切的与你在一起,你却用完即弃,这究竟是什么样不堪的人才能做出来的蠢事,是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文人该做出来的事情?
可惜了这样一位天真纯真的日本女人。
没有郭沫若,也许她还能与家人保持良好关系,找一位不会离开她去另结新欢的日本丈夫,安安静静地一起过完一生。
可惜,没有如果。
抗战夫人陪伴余生
其实一开始,郭沫若喜欢的不是于立群,而是于立群的胞姐于佩琛。
1937年于佩琛自缢后没多久,经人介绍,郭沫若与于立群相见,于立群把大姐对郭沫若的思念诗交予郭沫若。
原本只是一次小小的会面,郭沫若想的却是,自己要把对其姐姐的一腔爱意转移到妹妹于立群身上,但于立群始终把这个大她24岁的男人视作姐夫,十分的敬重。
(于立群电影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于立群跟随着这位姐夫辗转于香港、桂林、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运动。
郭沫若能吸引如此多的女性,可见其魅力必然不会小,更别说他在文学上对知识分子的魅力。于是,日久生情,于立群与郭沫若感情不断升温,不断进展,只是始终没有迈出那最后一步。
终于再一次将要离别时,两人走出最后一步,于立群与郭沫若同居了。
同居后,两人更是如胶似漆,最终于立群放弃了自己向往的地方,一心一意地跟随郭沫若走南闯北,相伴余生。
后来1939年,已经年至半百的郭沫若与刚刚23岁的于立群在周总理的主持下补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周总理还在婚礼上打趣郭沫若先生说“希望这是你最后一场婚礼”
(周总理与妻子照)
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与邓颖超女士伉俪情深,更是有“望你珍摄,吻你万千”等高甜书信,向来对待感情专一而情深的周总理对郭沫若老先生的行为也有意思不满与唾弃吧。
于立群与郭沫若共孕育五个子女,本该生活和美,但她的生活较之郭沫若前两位妻子,也不是那么好。
(郭沫若一家)
自古中国就讲究明媒正娶,名正言顺。但前文说到,郭沫若与张琼华自死也没有解除婚约,所以郭沫若与于立群的结合,在道德层面不是太好看,这是一层如山的精神压力。
可生活的残酷不止于此,她还要接受来自工作与家庭的巨大负荷。
自从1938年,郭沫若与于立群结婚后,这位出身书香门第,从小酷爱书法的电影演员就退居二线,以郭沫若妻子与秘书身份见人。
她替郭沫若做了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抽出时间进行民主革命运动,还要参加革命书籍的编撰工作,还要参加一系列组织,完全是一个人干三个人的事情,反观郭沫若,成天吟诗作对,潇洒快活。
(于立群书法)
于立群对中国的革命、抗战运动皆作出了重要贡献,虽说是“抗战夫人”,但也是被周总理认可的抗战夫人,社会上所有的冷眼旁观与恶语相向都是针对她是郭沫若第三任夫人而并非对她。
这里有个定义,所谓抗战夫人是指因抗日斗争而不得不夫妻分居,而男方再娶的妻子,曾经一度在社会上十分普遍。
至于“抗战夫人”下场,普遍都是作为工具人用完后就被无情抛弃,但是仍有一部分没被抛弃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对原配及家庭造成了极大失望以及痛苦。
就像郭父死后,郭沫若带于立群回乡奔丧,鸠占鹊巢般,张琼华把本来是她与郭沫若的婚房让出来,给他二人居住。
我们没有理由抨击于立群女士,只能在郭沫若先生的身上默默地再记上一笔“混账”。
其实,于立群与张琼华的生活真的好不到哪去。说句不客气的话,郭沫若真的是把于女士当做抗战夫人,而不是将她当做妻子。
又或者说,郭沫若对于立群不是真正的爱情。
(郭沫若与于立群照)
1978年,郭沫若去世后,于立群女士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了一封信。
信里记载了郭沫若与于立忱的爱情。但同时她也发现了姐姐的死因。
于立忱自缢是因为在日本,郭沫若还在与佐藤嘉子同居时。遇见了于立忱,两人相爱并有了孩子。
与此同时于立忱不再享受公费旅居日本,她想留在日本只能让郭沫若金屋藏娇。
但出于种种原因,郭沫若无法做到,于是态度坚决而冰冷的,逼她去堕胎,于立忱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自缢。
于立群无法想象丈夫会对姐姐做出这种事,本就神经衰弱的她,终究是承受不了事情的真相。
她想不到一直待人友善的丈夫会做出这般行径,她更想不明白的是,郭沫若与自己在一起究竟是因为自己优秀还是自己身上有姐姐的影子,而郭沫若又恰好对此有所亏欠。
羞愧,无助之时,她也选择了自缢,被迫走上了一条与姐姐同样的道路。
(郭沫若与于立群照)
这位书法大家,电影演员,抗战夫人就这样令人惋惜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至此,郭沫若先生的三段婚姻全都叙述完了,但是郭先生还有三四位婚外情人,但终究不是登堂入室,娶来的夫人,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细讲。
可以说,郭沫若先生不愧是大文豪,品味与选择就是好,得到的三位妻子都是各有千秋的拥有美好品德的女子。
(郭沫若考古现场)
而始作俑者郭沫若先生却是没有一丝的悔意,甚至还兴致勃勃的于1965年再次申请挖掘明长陵,幸好国家出书不允许他再胡闹下去,一直不批准,周恩来总理更是因为这次错误,下达了“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的命令。
开挖皇陵,先别说后续研究,保护工作,和挖掘技术,我想郭沫若先生的挖掘动机都是十分不纯粹的。
不客气地说,郭老爷子开挖皇陵应该不是为了研究,只是想满足一下他不羁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罢了。
正如他对待女性一样,郭先生在学术上也是十分的博爱,无论是诗歌、历史剧、论著、散文、杂文或者译作他都能玩得来,玩得转。
他的子女们也是完美地继承他在美学与文学的天赋。
郭沫若先生与嘉子所生的孩子里,长子有机化学家,石油化学家,次子建筑设计工程师,三子科学院动物工程师,四子则是当代钢琴家。
与于立群女士的孩子中,长子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次子曾就读北大哲学系,次女,三子,幼子分别就读于国内高校,取得不小成绩,也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
可惜其众多子女没有一位继承了他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子承父业是中华传统,郭沫若先生的儿子们甚至是在故意回避这个父亲。
郭沫若二儿子郭博更是曾经公开痛骂,郭沫若是家庭的罪人。
没办法,郭沫若先生的文学成就举世瞩目,而且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更是一位爱国爱党爱人民的伟大革命家,有着极高的理想追求以及无私奉献的觉悟。
可惜,他在爱情方面确实风评不好,不值得称道,就像没有人可以否定他的文学,他的花心与滥情实在是无法磨灭的污点。
就像鲁迅所评价一样,郭沫若真真正正的就是一位“才子加流氓”,一位“海王文豪”。
那么号称中国第一将军县的地方是哪个?
从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总共产生了1614名将帅,其中原籍省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省”;原籍县份人数较多的前10位,我们称之为“十大将军县”。
第一大将军省--江西(325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江西儿女积极投身革命,全省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多人,无名烈士更是难以计数,最终走出了萧华、陈奇涵、赖传珠3位开国上将,梁兴初、吴克华、王恩茂等38位开国中将,谢振华、曾克林、丁盛等28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20.l3%。,其中的兴国(54人)、吉安(46人)。永新(41人)三县均为中国十大将军县之一。
第二大将军省--湖北(235人)。湖北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涌现了一位开国元帅林彪,徐海东、王树声2位开国大将,陈锡联、王平、韩先楚等14位开国上将,秦基伟、聂凤智、王近山等31位开国中将,王诚汉、谭友林、唐金龙等1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4.56%,将帅总数为235人,是中国第二大将军省。
第三大将军省--湖南(202人),湖南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涌现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开国元帅,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等6位开国大将,萧克、王震、杨得志等19位开国上将,廖汉生、张震、刘志坚等45位开国中将,段苏权、钟伟、裴周玉等129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12.52%,
第四大将军省--安徽(128人),安徽是革命老区,走出了洪学智、李克农2位开国上将,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开国中将,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4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7.93%。
第五大将军省--河南(108人),孕育了许世友1位开国上将,郑维山、钱钧、李雪三等9位开国中将,苏进、曹思明、尤太忠等9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69%。
第六大将军省--四川(含重庆共99人),涌现了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4位开国元帅,罗瑞卿l位开国大将,张爱萍、陈伯钧、傅钟等3位开国上将,毕占云、吴瑞林、贺诚等3位开国中将,任荣、胡炳云、陈其通等88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帅占全国将帅总数的6.13%。
第七大将军省--山东(90人),走出了孔庆德、刘兴元、孙继先等3位开国中将,李耀文、仲曦东、刘振华等87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57%。
第八大将军省--福建(83人),走出了杨成武、叶飞、刘亚楼等3位开国上将、郭化若、罗元发、傅连暲、等9位开国中将,王集成、孙克骥、叶青山等71位开国少将。该省将军占全国将帅总数的5.14%。
第九大将军省--河北(80人),产生了孙毅、韩振纪2位开国中将,王蕴瑞、刘永源、王猛等78位开国少将,占全国将帅总数的4.96%。
第十大将军省--陕西(63人),孕育了上将李达、张宗逊、阎红彦等3位开国上将,孔从洲、张达志、阎揆要等5位开国中将,贺晋年、张松平、王扶之等55位开国少将,占全国将帅总数的3.9%。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将帅原籍中,出元帅最多的省份是四川,4人;出大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6人;出上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19人;出中将最多的省份是湖南,45人。
第一大将军县——湖北红安(61人):红安原名黄安,为了革命的胜利此地有14万儿女奉献了生命,登记在册有名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黄安改名红安。有开国上将王建安、陈锡联等6人;中将:王近山、秦基伟等11人;少将马忠全、王诚汉等44人。
第二大将军县——安徽金寨(59人):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达1万多人。有上将洪学智1人;中将皮定均、曾绍山等8人;少将:丁世方、卜万科等50人。
第三大将军县——江西兴国(54人):苏区时期,全县23万人,参军参战的就达8万多人,占青壮年的80%,为国捐躯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23179名,居全国各县烈士之首。有上将肖华、陈奇涵2人;中将朱明、邱会作、等5人;少将马泽迎、王屏等47人。
第四大将军县——湖南平江(52人):为了共和国的诞生,平江20多万儿女壮烈牺牲,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2.1万多人,有上将苏振华、钟期光、傅秋涛3人;中将方强、方正平等11人;少将欧阳文、方正等38人。
第五大将军县——江西吉安(46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吉安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赣西南革命斗争的中心,被誉为“赣水那边红一角”。这里走出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6位开国将军和曾山等180多位地师级以上老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049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
第六大将军县——江西永新(41人):在土地革命时期,永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创建时期的重要区域,毛泽东曾说“看永新一县,要比一国还重要”,有中将王恩茂等4人;少将马 辉、王学清等37人。
第七大将军县——河南新县(40人):革命战争时期,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牺牲5.5万人。有上将许世友1人;中将吴先恩、张池明、范朝利、郑维山4人;少将王大华、王才贵等35人。
第八大将军县——湖北大悟(36人):大悟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带,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有大将徐海东1人;中将:周志坚、聂凤智、程世才3人;少将方毅华、邓少东、等32人。
第九大将军县——安徽六(lu)安(34人):有中将梁从学1人;少将王海清、王德贵等33人。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有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 亮5人;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5人;少将石敬平、刘子奇等20人。
韶关都出过哪些名人?
一、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广东韶关市南雄市百顺镇(亦说始兴江口或重庆潼南)人。起初因贫而被迫做贼。被俘后当了陈后主撑伞的卫士。但恶习依然不改,白天打伞,晚上窜至南徐州打劫偷盗。事败后陈后主因爱惜麦铁杖勇猛敏捷,不深究此事。
隋灭陈后,麦铁杖到了大将军杨素的军中,屡立战功,被隋炀帝升于右屯卫大将军。征讨高句丽时,麦铁杖自请先锋。后英勇战死。被隋炀帝赠光禄大夫之职,追封宿国公,谥号武烈。
二、唐朝宰相张九龄: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人称”张曲江“或”文献公“的他,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最重要的是举止优雅、出口成章、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不结党营私、深得当时唐玄宗的喜爱。以至于张九龄亡故后,每当有人推荐宰相之选时,唐玄宗李隆基第一句话就是:风度得如九龄否?
三、国民党抗日名将薛岳将军:广东韶关市乐昌县九峰镇小坪石村人。人称”老虎仔“。薛岳将军经过长期的与日作战经验与研究,推出了”天炉战法“、”八字口袋战法“等对日战法理论。
在万家岭战役中、薛岳将军所部共击毙击伤日军8000多人。击毙日军联队长两名、大队长3名、重伤日军联队长一名、大队长2人,联队副官1人,中队长和小队长死伤过半。
在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将军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虽然中国军队在1944年的长衡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失利,但仍击毙击伤日军6.8万余人。
四、抗日名将张发奎将军: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人。人称”大王“。曾经担任过第四军(人称铁军)军长的张发奎将军,被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胡志伟先生评价为:“张发奎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一个他不贪污,一个他自己勇敢打仗!
不仅这样,张发奎将军还重视教育事业,曾在家乡创办风度小学、在四战区创办过志锐中学......培养出一大批爱国有志青年。
五、孔子第41代裔孙孔闰:浈昌县(今南雄市)平林村人。孔闰19岁时,就已乡试中举。唐昭宗李晔景福二年,连捷进士及第,为南雄科举第一个进士。
宋太祖赵匡胤景福三年。出资在平林村建起孔林书院。这间书院是岭南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对岭南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南粤先贤余靖:韶州曲江人。以文学称著乡里。由县蔚、知县、秘书丞、集贤院校里、酒税监、税监、集贤院校理,同知太常礼院、谏院右正言、卫尉卿知虔州、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
不久病故于金陵(南京)。英宗罢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赠刑部尚书衔,谥襄公。后人为了纪念余靖,在韶州曲江建有风采楼(在今韶关市区)、在广州建有八贤堂、五贤祠,在赣州建有张、余二公合祠......
由此看来,广东韶关之所以被人称之为“岭南名郡“,是有必然原因的。不仅这样,韶关还是不少广东人的精神故乡。古属南越,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南迁的中原人、其它原因背井离乡的土著人、不少都是在韶关这里中转,然后到广东各地开枝散叶,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韶关出了这么多的历史名人,也并不是空穴来风造成的,它是由深厚的文化浇灌出的必然结果。为韶关点赞!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