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2:北非1943,1939年到1949年的重大事件
战场2:北非1943,1939年到1949年的重大事件?
1939年第二次国共合作
1940.8 百团大战开始
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订
1945.4 中共在延安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8.15 日军无条件投降
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归
1945.10 民共《双十协定》
1946.6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8.9——1949.1 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发动并取得胜利。
1949.4 渡江战役发动,国民政府覆灭
1949.10 新中国成立
可口可乐是军需用品吗?
先说结论,在二战的时候,可口可乐是一种比较出色的军需用品。不过和大家想的不一样的是,最早开始把可口可乐当成军需品的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而是当年的德国。德国人发动侵略战争,需要一种靠谱的饮料,于是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就出现,他们大举扩张,在德战区里修可口可乐工厂,为德军服务。
后来不是德军的攻势被盟军阻止了,甚至盟军都开始反攻了,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的日子也越发凄惨,原材料都凑不齐,于是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就开始创新,在材料不够的情况下,搞出了芬达这类产品,不得不说德国人还真是人才啊。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国人也真正加入了战争,这个时候可口可乐公司发现了新的商机,他们发现美国大兵都比较喜欢可口可乐,但是海外又没有,所以这就给了可口可乐公司开拓外国市场的机会。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找到美国军方,说是为了支持祖国的正义事业,于是要给美国大兵提供廉价饮料,保证5美分一瓶。这就让美国军方非常开心,这是大大的良企业啊,当时美军方下令说起码要保障每个美军士兵能分到6瓶可口可乐,这一下子就培养了大量消费对象。另外可口可乐公司还派出一百多支宣传队伍去美军基地搞文工建设,丰富美军们的业余生活,树立了可口可乐公司靠谱的形象。
与此同时,在美军和可口可乐公司的一起努力下,可口可乐公司顺利在太平洋地区和北非地区建厂,成功将可口可乐顺势推出到全世界,成为风靡世界的一种饮料。可口可乐在那个时候起,几乎成了美国的象征。可以说,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级别的饮料,不仅靠可口可乐公司自身的努力,也跟二战的历史进程有着巨大的关系。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703200970325414&origin_type=&origin_id=102594781546_3439293149376299582&alkey=1306_102594781546_0_3439293149376299582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39293149376299582\",\"product_id\":\"3435703200970325414\",\"title\":\"零度可口可乐整箱300ml*12瓶饮料汽水瓶装可乐整箱小瓶\",\"cover\":\"https:\\/\\/p1.toutiaoimg.com\\/img\\/temai\\/828374cc0df3adb205e8d3392fe7b0c1www800-800~400x0.webp\",\"price\":2290,\"market_price\":2590,\"cos_fee\":115,\"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35703200970325414&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4490,\"item_type\":4,\"cos_ratio\":5,\"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703200970325414\",\"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elastic_title\":\"零度可口可乐整箱\"}","commodity_id":"3439293149376299582","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35703200970325414&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25.9,\"price\":22.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35703200970325414\",\"shop_goods_id\":\"3435703200970325414\"}","img_url":"http://sf1-cdn-tos.toutiaostatic.com/obj/temai/828374cc0df3adb205e8d3392fe7b0c1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22.9,"promotion_id":"3439293149376299582","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零度可口可乐整箱300ml*12瓶饮料汽水瓶装可乐整箱小瓶"} --}
隆美尔真的参与暗杀希特勒了吗?
XTL从一个小人物一举成为第三帝国的元首,二战的始作俑者,他的一生充满传奇。
更让人称奇的是,他还机缘巧合的躲过了40多次暗杀,使他传奇一生又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最为轰动的一次要算1944年7月10日史陶芬伯格上校的暗杀行动了。
刺杀未遂,XTL将一百多人处死。
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元帅。
大家唏嘘不已的同时,也一定会有疑问,他为什么要参与刺杀行动?
既然涉及刺杀行动,为什么还要为他举行国葬呢?
带着这些疑问,查阅各种解密的史料,以及的为人处事,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他是传统的职业军人,没有从政的想法。
他出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时代喜欢数学和机械,书生气十足,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中学毕业后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从报名参加德国陆军,到进入军校学习,平平踏踏,没有什么远大的政治抱负。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开始显现。他写的《步兵进攻》一书,对传统的步兵战术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他提倡快速、有效的机动,是未来步兵的发展趋势。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这些理论得到XTL的赏识和重视,随后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
隆美尔从普通一兵,一步步走向人生顶峰。
虽然战功赫赫,但也离不开XTL的重用和提拔。
在德国人的传统思想里,是很讲究知恩图报的。
怎么会对自己一直有帮助的人痛下杀手呢?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他就是一个武将,猛将,关注军事。对其他,不感兴趣。
1940年初,作为德陆军装甲第7师的师长,开始进入他的辉煌生涯。
侵略法国的战争中,他率领第7师一马当先,快速突进法国。
成为德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最先抵达英吉利海峡,完成了战争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闪电奔袭行动。
他身先士卒,常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先头部队冲锋在前。
经常将第7装甲师的大部队甩在身后很远,而后不得不返回去寻找这些部队。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侵法战争,他荣获了一枚由XTL亲自颁发的武士十字勋章。
这是他们彼此信任的最好见证。
1941年2月6日,刚刚晋升为上将,又被任命为非洲军团司令,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大规模装甲部队机动作战的魅力。
他得知英军王牌第7师开始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取代它的是全由新兵组成的第2师。
机会稍纵即逝,他没有等待部队集结到位,就带领一个德军师和一个意大利师组成的混合纵队,向英军发动了进攻。
攻击太突然了,进攻速度太快了,英国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结果,一个星期不到,英军就撤退了近300公里。
又过了一个星期,将英军全部赶回埃及境内。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他的指挥能力已经达到无人能敌的地步了。他能够根据沙漠地形、气候等特点用兵;而且常常从被动变为主动,以少胜多,作战灵活而多变,于是被人称作“沙漠之狐”。
为了表彰他在北非战场所取得的伟大功绩,XTL晋升他为元帅。
此时的隆美尔已经到达了其人生的顶峰,他喜欢军事、专注军事、享受军事。
对于特别专注一件事的人来说,我们都能理解,是不会再去分心做其他事情。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在推翻XTL这件事上,于公于私他都不会去做。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不认同希特勒瞎指挥,但也不反对暗杀。
1942年的阿拉曼战役,还在修养的他重新派回非洲战场。
1943年3月,眼见北非战场已无起色,XTL将他召回德国。
1943年7月,又被XTL任命为驻意大利北部的集团军司令。
1944年1月将他调至法国北部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
这些频繁的调动,除了德国战事不利的因素外,XTL的瞎指挥让职业军人的隆美尔多少有些厌烦和看不惯。
他也就是看不惯,没有推翻XTL的想法。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首先,他对XTL有知遇之恩,XTL也信任他的指挥能力,俩人没有大的矛盾;其次,他此时已获得令人仰慕的地位,也没有政治野心,没必要那么做。所以,对推翻不推翻XTL这个问题上,他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一些下级军官可没有像他这样安于现状的想法。
他们是纯粹的民族主义者,他们要推翻XTL,成立新的政府,尽快结束战争。
推翻一个就要新立一个,自然想到了德高望重、声名赫赫的陆军元帅。
XTL遇刺负伤后,经过逮捕、审讯一批人后,多少也了解了一些情况。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也知道他没有参与暗杀行动,但为什么还要处决他呢?
首先,“杀一儆百”。
参与行动的人都是军人,没有军队上层的支持,他们最起码不敢这么做。
作为军队中“老大”,手下犯事,多少脱不了干系。
其次,怀疑他在赋闲养伤期间,组织和谋划行动。
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他在视察前线返回的途中,被盟军轰炸机炸成重伤。
一直赋闲在家,受伤的痛苦,他多少要归咎于XTL的瞎指挥。
手下看望领导,关心病情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当下的局势,一起发发牢骚,继而提出推翻XTL的想法,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他对下级军官的建议和想法,也就是听听,没有建议也不反对。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如果说他不知道刺杀这件事,你信吗?
我不信。你我都不信,XTL就更不信了。
当然,这些作为处决他的理由,显然不够充分。
XTL最多也就是严厉训斥一番就行了。
错!
他必须死。
因为作为XTL最看重的人,最信任的人。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知情不报”是最大的罪。
XTL有典型的狂妄症病人的特点,那就是很少相信人。
他是XTL最信任的人,否则不会把他当成“消防员”到各个失利的战场去。
我们大家也有这样的体会,往往最信任的人背叛你,带来的伤害最重。
也最不能原谅。
史陶芬伯格上校暗杀行动失败,为什么处决陆军元帅后举行国葬?
所以,与其说他死于涉嫌暗杀行动,倒不如说他死于知情不报。
说白了,纯属私人恩怨,与政见分歧不同。
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XTL还要为他举行国葬的原因了。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知道的史上最厉害的捡漏是什么?
有人一辈子捡不到一次漏,有人一辈子捡了一次漏就飞黄腾达。而本文介绍的史上最强捡漏王,一辈子捡了三次漏,一次比一次厉害。他就是爱新觉罗·福临。历史上也有捡漏当上皇帝的,比如朱厚熜、比如汉灵帝,都是本来毫无机会,突然当上皇帝。他们捡一次漏就一步登天,很不错了。但像福临这种自己啥都不需要做,一辈子光捡漏,而且捡漏捡得一次比一次厉害的,纵观历史,可以说前无古人了。
1、第一次捡漏,成为了满清皇帝。爱新觉罗··福临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三十日,生于盛京,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
小福临登基 剧照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皇太极这一生很厉害,将满清从一个地方少数民族势力,提升成为一个国家。但他死得比较突然,没有预先设定继承人。所以在他突然死亡后,朝中大臣分为两派,皇太极的心腹将领推荐其长子肃亲王豪格,其余满清贵族则推荐努尔哈赤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两人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看压不住豪格,退而求其次,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福临也是先帝的儿子,豪格的支持者主要是皇太极心腹。对他们来说,先帝的儿子登基,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至于哪个儿子不重要。所以,十八岁的皇长子豪格悲剧的被挤出局。而只有六岁的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2、第二次捡漏,成为华夏共主福临的捡漏之旅远远没有结束,而是越捡越大。他登基的第二年,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大顺政权的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这是历史性大事件啊。皇太极可能等这个机会等了一辈子都没等到。可福临上台就等到了。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七日,满洲贵族调满、蒙、汉兵,几乎倾巢出动,由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南下。此次清军的行军路线,计划仍采用过去入关南下的路线,即绕过山海关,由长城突入。当时的打算是捞一笔就走,可能会捞笔大的。可是,半路上接到了镇守山海关的明辽东总兵吴三桂的“乞师”书,立刻改道向山海关进军。吴三桂开门迎满清军队入关。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要知道,这山海关,是北方最后一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它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是关内关外的分界线,是明朝京师——北京的重要屏障。它距离北京大约只有280千米,而且两地之间的地形以利于骑兵冲杀的平原为主。历史上皇太极一辈子屯兵山海关下。未能越雷池一步。只能绕道袭击北京。吴三桂本来已经答应投降大顺,大顺委派的新总兵唐通已经接手山海关防务,结果吴三桂半路上听说自己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掠走,冲冠一怒为红颜,立刻带军折返山海关,措手不及的唐通直接被赶走。思前想后的吴三桂,不顾民族大义,联系多尔衮请降,多尔衮被天降大礼包砸中,立刻果断决定直奔山海关,将这座最重要的关口纳入掌中。
清军沿山海关入关路线后面的事情就都知道了,李自成和吴三桂在一片石大战。李自成六万大军,战至中午,只有四万大军的吴三桂不敌。清军突然从侧翼掩杀过来。李自成大惊,全军崩溃。
一片石大战大顺军胆气已丧,北京又不具备守城基础,只能逃亡太原。多尔衮雄才大略一路追击,坚决不给李自成喘息之机,最后大顺军一溃千里,从太原逃亡长安,又逃亡湖北,最终李自成饮恨九宫山。多尔衮率领满清定鼎中原。
清灭大顺之战这时我们最大的捡漏王,七岁的福临这才笃悠悠的登场。顺治二年九月,他和太后自盛京迁都北京,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继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此举标志着清王朝由地方政权开始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3、第三次捡漏,从傀儡到皇帝福临登基后的几年,满清天下不稳,西北有李自成残余、四川有张献忠割据、长江以南有南明政权蠢蠢欲动。海上还有郑芝龙虎视眈眈。全靠劳模多尔衮,带领清军东征西讨。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农民军的主要力量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在此方针领导下,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在南明派出左懋第使团来北京谈判过程中,他将其软禁起来,并不给予明确的答复。同时,清军占山东,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十月多铎率军出征,一路南下,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清初天下形式这时多尔衮权势滔天,我们的捡漏王福临只能委屈求全。晋多尔衮为皇叔父摄政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随后几年,是福临人生难得的至暗时刻,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甚至还有绯闻说太后和多尔衮也牵扯不清。
权势熏天的多尔衮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坠马跌伤。十二月初九,多尔衮薨于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岁。
福临,这个才15岁的孩子,在出迎五里后看到多尔衮棺木的时刻,他终于等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转折——从傀儡到真正的皇帝。而辛苦一生,雄才大略的多尔衮,则为福临做了嫁衣。不到一年,多尔衮被宣布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势力土崩瓦解。
捡漏王福临总结:常人能捡一次漏的已经是幸运,而捡漏王福临,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捡漏。最终,凭借无敌运气,从一个皇太极不重视的儿子,变成华夏掌亿万人生死的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作为史上最强捡漏王,实至名归。为什么唯独不敢去攻打印度?
日本是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的岛国:土地贫瘠、资源匮乏、多火山地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日本人很早就形成了大陆情结。早在公元4世纪六十年代尚未完全统一日本列岛的大和王朝就出兵朝鲜半岛并成功征服了所谓“弁韩之地”。16世纪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后制定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征服朝鲜并以之为跳板入侵中国,然后将天皇安置在北京,以北京周围的土地作为对参战武士的封赏,而他自己做坐镇宁波继续对展开对印度和南洋诸国的征服行动。
正是这个计划奠定了日本之后两百余年侵略东亚大陆的整体基调。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国。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从清政府手中割占台湾。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得以在中国东北攫取诸多政治、经济、军事利益。1910年日本通过《日韩合并条约》在朝鲜半岛确立殖民统治。1914年日本又夺取了被德国占据的中国山东青岛以及太平洋上的一系列岛屿。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规模进一步扩大。
1938年日本当局正式提出了自己在战争中的扩张目标——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共荣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当年丰臣秀吉对朝鲜、中国、南洋、印度等地侵略计划的翻版。日本当局于1938年11月3日发表的《东亚新秩序》中提到:“东亚新秩序的建设以日、满、华三国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互助连环关系为根干,以期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达成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联合”。这一声明标志着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基本形成。
1939年日本的盟友纳粹德国在欧洲挑起了战火。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纳粹德国的进攻下仅仅只抵抗了39天就签订了投降协定。法国的投降令日本看到了趁机吞并法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这样一种天赐良机。1940年9月22日驻守越南谅山的法国殖民军遭到日军进攻,在激战一小时之后1万多名法军向日军缴械投降。包括如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的法属印度支那从此被日本所控制。日军进入东南亚后迅速引起了美、英、荷、澳等国的警惕。
日军进入越南后可以从西南方向迂回攻击中国的侧翼,从而切断中国抗战获得外部支持的地缘通道。与此同时进入越南的日军也对美国的殖民地菲律宾、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亚、荷兰的殖民地荷属东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构成威胁。日本把自己在东南亚的行动称为是旨在将亚洲人民从欧美白人殖民者的统治下拯救出来的解放战争。当时日本使用了诸多具有煽动性的宣传口号“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没有征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王道乐土”......
当时的东南亚只有泰国一个独立国家,今天的越南、老挝、柬埔寨当时是法国殖民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是英国殖民地,菲律宾是美国殖民地、印尼是荷兰殖民地。当地人已经历了相当漫长的殖民统治。相当一部分东南亚人不仅不讨厌日本,反而把日本视为帮助他们打碎西方殖民主义枷锁的一股力量。日本所提出的宣传口号对当时的东南亚人还是很有欺骗性和诱惑性的。这对美、英、荷、澳等国对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实际上已构成了挑战。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国力上升的时期。尽管美国完全确立世界霸权要到二战以后,不过在当时美国实际上就已表现出称霸世界的苗头。美国担心日本可能会征服整个中国和东南亚,那么届时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将受到严峻的挑战,再进一步说控制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的日本甚至可能会对美国本土的安全构成威胁。美国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觉得必须采取一定的行动了。美国要求日本限期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展开石油禁运等制裁。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如果美国一旦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那么日本的战机、战舰、坦克都会因为缺油而成为摆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条就是按美国所说的那样限期从中国撤军;另一条则是铤而走险夺取东南亚、太平洋等地的石油、橡胶等资源。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的偷袭造成美军阵亡2400人丧生、负伤1250人,同时美军还损失了四艘战列舰、两艘驱逐舰、188架飞机。
在此后的六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使日本对其它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日军横扫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使自己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不仅切断了国际援华物资通道,而且也获得了向西进攻印度的基地。当时的印度已被英国殖民者统治了两百多年。在此期间印度人曾发动过多次争取独立的起义。
1939年9月2日英国对纳粹德国宣战后英国驻印度的总督单方面宣布印度是交战国。印度国大党趁机提出以英国撤出印度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英国方面拒绝了国大党提出的这一决议,随后印度就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日本占领东南亚之后首相东条英机想趁机一鼓作气打进印度。这时英军主力正忙于在欧洲与德国作战,所以实在无力分兵在亚洲与日本较量。英军在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地已屡屡败于日本之手,所以英国对能否守住印度这颗“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宝石”其实是心里没底的。
英国在这种形势下只好主动与国大党达成妥协。英国试图以此换取印度人帮自己在亚洲抵抗日本人。1942年德国、日本等法西斯轴心国制定了一个会师中东的计划: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英属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最终德、日两国通过在中东会师使中、苏这两个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实现相互配合。
拿下印度是德、日两国实现中东会师的重要一环,然而这时日军的兵力却被中国战场所牵制。中国的正规部队先后组织起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尽管这些战役最终都以中国军队战败告终,然而这些抵抗有效阻滞了日军的行动。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力充足,完全能以空间换时间。每次抵抗都减缓了日军的攻势,抗战逐渐转入相持状态,而这恰恰是日本这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所不能承受的。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一个又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不得不同时面对来自国民党正规军和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两方面的共同打击。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罗斯福这番话充分显示了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使之无法进攻印度的突出作用。日军在占领缅甸时就曾一度遭到过中国远征军的重创。在没能完全控制缅甸的局势之前日军其实是腾不出手来打印度的。
等到日军基本控制缅甸之后实际上已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尽管这时英国身为印度的宗主国正忙于应对欧洲战场,然而美国派出了强大的空中部队协助英国驻守印度,中国远征军新22师和新38师在缅甸失守后也退入印度改编为中国驻印军。英国在得到美国和中国的增援后已大大强化了印度的防务。这时日军一方面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一方面又要应对美军在太平洋的威胁,况且东南亚的占领区也都需要分兵驻守,如果再要分兵进攻印度实在是力有不逮。
1942年风头正盛的日本就这样错过了进攻印度的最佳时机,然而等到1944年盟军都已准备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时日本反而对印度发动了进攻。这时的战局实际上已在朝着对日本不利的方向在发展。日军也意识到盟军即将对自己发起反攻,所以就在这时玩了一招“围魏救赵”:盟军不是要以印度为基地反攻日军占领下的缅甸嘛,那么日军就决定抢在盟军动手之前先进攻印度。1944年3月日军在印度英帕尔地区对英印军发动了进攻,然而这时的日军已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强弩发射出去的箭到最后连薄薄的绢都穿透不了。即使是再强大的力量到了满负荷之后也会逐渐变得虚弱不堪。日军的大部分力量都被牵制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所以日军所能用于进攻印度的兵力已相当有限。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上半年盟军在赢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胜利之后已夺得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海军上将在中太平洋展开攻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陆军上将自澳大利亚向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发动跳岛作战。
1944年的英帕尔战役实际上是日军在占据于己不利的形势下放手孤注一掷的豪赌。分身乏术的日本其实已没能力分兵进攻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印度了。经过数月惨烈的战斗之后日军在英帕尔的进攻由于后勤补给以及气候等原因以失败告终。尽管日军对印度的进攻最终失败了,不过日军在这一过程中也还是占领了一部分印度领土: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英帕尔地区曾一度被日军占领。尽管日军后来由于作战失利而撤出了这些地区,不过日军在占领这些地区时曾在当地建立过伪政权。
日本在占领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亚洲人的亚洲”“大东亚共存共荣”等煽动性口号,而在进攻印度时也试图利用印度人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1943年2月3日印度激进独立运动家钱德拉·鲍斯搭乘德国的U型潜艇由基尔出发前往日本。1943年10月21日钱德拉·鲍斯依靠日本的支持在新加坡成立了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首都设在安达曼群岛的布莱尔港。自由印度临时政府有四万五千人的印度国民军作为武装力量:主要由轴心国俘获的不列颠印军战俘组成。
当时处于日本控制下的新加坡、马来亚、缅甸等地的一部分印度侨民也自愿加入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在国际上只有日本、德国、汪伪国民政府、意大利、克罗地亚乌斯塔沙政权、泰国、缅甸巴莫政权、伪满洲国、菲律宾劳雷尔政权等轴心国及轴心国扶持的傀儡政权承认自由印度临时政府。英帕尔战役中印度国民军也配合日军展开对英印军的进攻:印度国民军在战斗中对英国人造成了很大威胁,还曾一度从侧翼包抄了美国的军队,然而随着日军撤退之后印度国民军在英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日本法西斯在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打击下最终不得不投降。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宣读了投降诏书,3天后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主席钱德拉·鲍斯在台北坠机身亡。这时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也已摇摇欲坠。1946年发生的印度皇家海军起义给了英国在印度行将就木的殖民统治最后的致命一击。1947年英国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根据宗教信仰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先后宣布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由自治领转型成为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