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谣,泽连斯基是否已被控制
傀儡谣,泽连斯基是否已被控制?
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始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乌克兰难以承受,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战争开始一周内就多次要求与普京谈判,说明他为了乌克兰大多数人民利益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但问题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拖延时间消耗俄罗斯的方法火上加油,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弹药,出钱不出人,由乌克兰继续同俄军作战。
由此可以看出泽连斯基完全是美国的傀儡,是由欧美控制的人,是战争的代理人而己,美国怂恿他挑衅俄罗斯,表示美国与乌克兰的关系坚若磐石,而乌克兰信以为真,其经果既不是欧盟成员国,加入北约更是遥遥无期,泽连斯基就是美国的一果棋子而己,还以为自己是棋手,粘粘窃喜,迫切要求加入北约,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俄军砸得呼天喊地,美国西方国家谁又会出动部队去帮你这个泽连斯基呢,泽连斯基的喊话如同对牛弹琴,一点屁用也没有。
综上,泽连斯基就是美国的傀儡,靠顏色革命起家的一位美国西方国家聘请的演员而己,角色的定位,如何演,演出还要拿捏适当,得听后台总老板总导演美国的指挥,否则下场是很悲催可想而知。
张居正是如何赶高拱下台的?
嘉靖四年(1525年)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的一位秀才家里诞生了一名男婴。据说这名男婴诞生前其曾祖父做了这样一个梦:月亮落在水瓮里,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浮起来,于是其曾祖父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张白圭少年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12岁时张白圭自信满满地报名参加了在荆州府举行的科举考试的资格考试——童试,并顺利地考中了秀才。据说在张白圭报名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官名,相当于现今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李士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天帝给了李士翱一枚玉印,而且天帝还吩咐把这枚玉印转交给一个小孩子。第二天李士翱给这次考试的考生们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到名的就是12岁的张白圭。李士翱仔细一想恰好与梦境吻合——张白圭的名字里的白圭二字指的就是古代帝王、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里拿的玉器。因此李士翱对张白圭就格外关注了。实际上李士翱非常看好张白圭的才能。作为证明的是:李士翱嘱咐张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且他亲自为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张居正就这样出炉了!
12岁就中了秀才的神童张居正在一年后又参加了乡试,在他参考之前结识了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顾璘自身的科考水平很牛气——他在21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一身才气。张居正在日后的回忆中提到:顾璘与张居正会面之后前者很快就认定后者为国士(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物)并对后者以朋友称呼。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张居正考完这次乡试后发现自己落榜了。而这次落榜居然就是顾璘的一手策划、竭力运作导致的结果!原来在乡试的阅卷过程中考官们以及监督阅卷过程的官员是一致看好张居正的试卷,认为应该按程序办事,录取张居正为举人。虽然顾璘也知道人心所向,他却自有主意并付诸实行:内定张居正落榜。顾璘有他自己的一套说法:张居正此时只有13岁啊!如果让13岁的青少年轻易地考中举人,中举的青少年就会骄傲自满,还会打消上进的志气。因此要让张居正不被录取,使张居正多受一些挫折和磨难,等到张居正更加老练,将来的发展更加不可限量。
然而无论顾璘给自己的行为进行如何解释都无法改变他幕后操作的事实,这本身就违背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况且他如何断定如果让张居正考中举人就一定会骄傲自满,就算张居正中举后骄傲自满的话也有后面的会试、殿试等着咧,难道张居正的人生会一路顺风顺水,就一点挫折没有。退一万步讲:就算张居正的人生一直顺风顺水,那么挫折教育本身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人生难以一直顺风顺水,所以才要通过挫折教育以提升抗压能力,如果明明能较为顺利地完成一件事,傻子才会去多找麻烦不是吗?无论如何顾璘的想法就有这么奇葩,结果他愣是把张居正的前程多耽误了三年。三年后张居正又一次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恰巧在考试后张居正与顾璘再度相见,顾璘把自己身上佩戴的犀带(象征权贵身份的高级腰带)赠送给张居正并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是为中材的说法罢了。当然你不是一个中材,我竟耽误了你三年,这是我的错误了。”随后顾璘又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语。从顾璘对耽误张居正三年而表示后悔的话语里,能够看出顾璘自认为之前的做法有欠妥当。倒是张居正反而对顾璘十分感谢——其实这种感谢背后大有深意:以张居正的聪明不可能不知道以自己一介平民的身份如果和身为朝廷命官的顾璘发生争执那就不是耽误三年的事了,可能直接这辈子就没出头之日了。
从张居正的早年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从小就有理想有抱负的心怀高远之人,同时他并不是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面对阻力时他是知道如何迂回变通的。不能不说这些早年经历对张居正的成长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此时只有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庶吉士。初出茅庐的他和其他所有大明官员一样先必须想方设法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斗争倾轧中站稳脚跟。张居正入选庶吉士之时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夏言夺得首辅之后被严嵩进谗而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张居正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张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张居正因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开始游山玩水。在这三年中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使他发现了新的问题,他在《荆州府题名记》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居正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在裕邸期间张居正任国子监司业从而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打开了人脉。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高拱下台后张居正掌翰林院事。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入阁以后的张居正正值明王朝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之际,并且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此外内阁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白热化。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认同。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致仕。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
作为徐阶弟子的张居正其实和高拱也是老熟人了。那么高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张居正的父亲只是一个秀才,并未入朝为官,因此张居正自称“家世贫贱”;相比之下高拱则出身官宦世家:高拱的祖父、父亲、兄长皆曾在朝为官,而他本人在嘉靖年间中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务。高拱和张居正所身处的时代正是明王朝衰退的时期——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历经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大明王朝的声威一度远播东非,印度洋几乎成为了大明战舰和商船可以自由通航的内海。然而到了明英宗时期以土木堡之变为转折大明国运由盛转衰:在这场变故中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俘虏,也先还进一步南下攻打北京,幸亏明朝另一位救时宰相于谦(不是说相声那位)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才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尽管大明战胜了瓦剌,但再也无法恢复永乐、仁宣时期的辉煌了:瓦剌、鞑靼、女真、倭寇、缅甸先后侵犯大明边疆,与此同时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早期殖民主义国家已纷纷不远万里来到亚洲——这是大明王朝所面对的外患;与此同时内忧也异常严重:朝廷党争、宦官弄权、财政紊乱、军备废弛、吏治腐败、漕运废阻......这时真正忧国忧民之士都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对国家为了命运的思考,而高拱和张居正恰恰就是这其中的两位思考者,事实上在张居正的改革启动之前高拱已开始对明王朝的旧制进行改革。其实在供职国子监时高拱和张居正一度成为朋友,改革成为两人的共识,甚至我们可以从后来张居正的改革措施中也能见到一些高拱主政时期的政策影子。
高拱这个人在当时的明朝官场绝对是一个另类人物——要知道当时的明朝官场处于一种几乎无官不贪的体制性贪腐状态,甚至包括后来张居正在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结果查抄出银两、地契巨万,这也证明了张居正生前的确是存在经济问题的。另外一个说明当时官场贪腐严重的例子是胡宗宪:一说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了吧——他曾在抗倭战争中创造过”零伤亡“的记录,被饱受倭寇肆虐的东南沿海百姓称为“戚老虎”、“戚我爷”。可能有的朋友还会想起俞大猷——在东南抗倭前线他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戚继光和俞大猷作为武将是战斗在抗倭第一线的伟大英雄,可问题是当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时是谁在为他们供应军资粮草?是谁在后方排兵布阵调度指挥?想明白了这些问题,我们就能知道在戚继光、俞大猷身后有一位一直默默支持抗倭斗争的幕后人物,这个人就是胡宗宪。胡宗宪曾总制东南七省军务,全面领导东南七省的抗倭事宜。然而就是这个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不过客观而言:胡宗宪贪污所得也并非全用于自己的个人享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他用来打点上下关系以换取他们对抗倭斗争的支持;可另一方面胡宗宪生活奢侈也实有其事,这意味着他的贪污所得除了用来打点关系之下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被他自己中饱私囊了。总体而言:胡宗宪贪污更多是被当时朝廷整体的腐败作风逼出来的,他自己私自截留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但对他的政敌而言:只要你有这样的行为,那么你自己私自截留了多少就不重要了。由此可见即使是像胡宗宪、张居正这种有志为国为民建功立业之人在当时的体制性贪腐状态下也难以独善其身,毕竟他们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需要钱去打通上下关节。然而高拱却始终秉持“相天下者无己”的理念,对当时满朝上下几乎无官不贪的现象深恶痛绝,同时他也极端鄙视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因循守旧之风,坚持以改革的形式打造明王朝的中兴局面。高拱绝对是一个雷厉风行的政治家——只要他认为于国于民有利之事就一定回去做,哪怕为此冒着得罪人的风行,哪怕为此担上破坏祖制的骂名,他也仍将义无反顾。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高拱却说出了这么一番话:“苟出乎义,则利皆义也;苟出乎利,则义皆利”。这句话如果翻译成我们今天的大白话其实和现代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说是一个概念:逐利之心并不可耻,恰恰相反逐利之心会推动社会进步。只要摆正利和义的关系,在逐利之时不以损害他人为代价,那么言利就是正确的。由此可见高拱并不是读书读傻了的只会摆出一副大义凌然姿态的老学究,他对人性是由清醒的意识的,他对民生疾苦也是有充分了解的。正因为考虑到当时贪腐横行的国家机器对老百姓的剥削程度,所以高拱力主精简机构、裁减人员,事实上日后张居正所推行的官员考成制度在高拱主政时期已初见端倪。然而裁员这种事向来是得罪人的,毕竟这可是直接砸人家饭碗的事,能不招人记恨吗?我刚才说高拱不是一个读书读傻了的老学究是从他的思想理念而言的——他的思想理念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而是切实致力于国计民生的。然而如果从混官场的角度来看:高拱就是一个不知迂回变通的老愤青。事实上在专制皇权年代官场上是有一套人人遵守的潜规则的,虽然这其中有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肮脏内幕,然而高拱也许是真不知道这套潜规则,也许他知道却不屑于与人同流合污,总之他是把当时的明朝官场几乎上上下下得罪了一遍。按说他这样的人不该坐到宰辅的高位之上,可因缘巧合的是:他在嘉靖年间曾身为裕王的老师,而裕王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隆庆皇帝对自己这位老师一向敬重,所以刚一登基就把高拱扶上了高位。
高拱在宰辅的位置上还是做出了成绩的:他力排众议与对明朝威胁最大的鞑靼右翼部落大臣和平互市,从而使之前双方持续不断的战争得以终止,以致于《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评价此举“为大明、也为大清开二百年之太平!”高拱十分重视理财,以致于在他主政一年多后明朝的岁入比徐阶当政时期增长了53%,而支出则减少了42%,而高拱使岁入增加的办法不是通过搜刮百姓,而是通过召集流民开垦荒田、开放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互市贸易以及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等措施实现的,至于削减支出的办法正是上文所说的精简机构。高拱还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官员:在他主政后的两年内先后制服了辽东女真势力、云贵的叛乱土司、招抚了广东的山贼海盗。广西古田壮族人韦银豹据寨反明,朝廷三番五次派兵征讨均一无所获,高拱推荐殷正茂为总督往剿,终于制服了这股反明势力。高拱在做出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脾气也越来越大,与其他官员的矛盾也悄然滋长着。本来张居正在和高拱一同在国子监共事之时关系还是不错的,可即使暂时二人之间也始终存在一个心结——张居正是徐阶一手提拔起来的,而徐阶和高拱恰恰是政治对手。嘉靖皇帝去世时当时的朝廷首辅徐阶只召自己门生张居正共同写就嘉靖遗诏,而并未通知已是阁臣的对手高拱,事后高拱认为张居正起草的遗诏明显偏袒徐阶,这件事成为了二人结怨之始。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隆庆皇帝朱载垕病危之际确立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
表面上看: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同为顾命大臣,然而一贯强势的高拱显然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高拱也有自己的缺陷——他在朝中树敌过多,完全是因为隆庆皇帝的充分信任才得以身居高位。如今隆庆皇帝已死,盼着高拱出事的人可不在少数。这时张居正敏锐地意识到:隆庆皇帝死后继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不过是个年方十岁的小孩,因此权力已实际转移到朱翊钧的生母李太后手中,而李太后的态度将决定三位顾命大臣的命运。高拱深得隆庆皇帝信任并不代表他同样被李太后信任,如果张居正想取代高拱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那么就必须争取李太后的支持。正在张居正思考争取李太后的方法时高拱的一个举动给张居正送来了一位盟友——高拱计划发动百僚驱逐冯保。冯保是何许人也?从嘉靖年间他就开始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起冯保开始提督东厂并兼管御马监。这个冯保可是深得小皇帝朱翊钧信任,以致于朱翊钧从不对冯保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大伴”。本来在明代的太监系统中权势最为显赫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自然对这个位置也是极为眼馋的,事实上隆庆元年冯保的资历本来就够格出任司礼监掌印太监了,然而高拱却向隆庆皇帝推荐了陈洪。对此心有不甘的冯保也拿隆庆皇帝敬爱的高老师毫无办法,如今到了万历年间冯保寻思着自己的机会该到了,没承想别说升职了,如今居然有可能被高拱赶出宫去,这下冯保可坐不住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张居正和冯保很自然地结成同盟:一个要内阁首辅的位置,一个要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子——当然这是一个秘密同盟。高拱曾在内阁说过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正是这句话被张居正抓住了把柄,于是他把这句话告诉了冯保并让冯保将这句话改成“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说给李太后和陈太后(隆庆皇帝的皇后是陈氏,李氏因为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所以并立为两宫太后)。李太后和陈太后一听这话哪还受得了,于是在两宫太后的授意之下当年六月十六日的早朝成为了群臣对高拱的批斗大会——内阁、五府、六部纷纷指责高拱擅权无君。同时两宫太后又颁下旨意:“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正是这道旨意宣判了高拱政治生命的死刑。
烽火戏诸侯中的褒姒为什么笑了?
所谓“亡国三笑”:夏朝的妹喜爱听丝帛撕裂的声音,因此发笑;商朝的妲己喜欢炮烙之人惨叫的声音,因此发笑,西周的褒姒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因此发笑。
结果,宠爱妹喜的夏桀、宠爱妲己的纣王与宠爱褒姒的周幽王,都丢了江山。
估计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致上就是说,周幽王时期,褒国进献了一位叫做褒姒的美人,周幽王喜欢她到不行,但褒姒却从来不笑。
周幽王想尽办法,都没能让褒姒发笑,所以十分苦恼。
就在这个时候,佞臣虢石父进谗言,提出让周幽王点燃烽火号令诸侯,定然能够惹得褒姒发出笑声,周幽王照做,果然,褒姒真的笑了。
周幽王为了美人的笑容,接连使用烽火戏弄诸侯,没想到犬戎忽然进攻,再次点燃烽火的周幽王却没能等来诸侯勤王救驾,被犬戎所害,西周也就此终结。
这个故事,完美塑造了周幽王这个昏君与褒姒红颜祸水的形象,但是,却也有很多并不合乎清理的地方,烽火戏诸侯到底是真是假,非常值得商榷。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与《史记》当中,这两本书的作者距离周幽王的年代有好几百年。
明朝时期,冯梦龙在小说《东周列国志》当中引用这个故事加以润色,使其广泛流传。
但是,这个故事实在是有点荒唐,完全就是小说家写出来的,很不足为信,像是竹书纪年与之前发现的清华简之上,也并没有这件事的只言片语。
周幽王的确不是个靠谱的君王,他登基之后,把国家治理得也确实一塌糊涂。
他登基第三年的时候,褒国献上了一位美人,也就是褒姒,幽王对其十分宠爱,不久之后褒姒就为幽王生下了儿子,即公子伯服,幽王爱屋及乌,很疼爱伯服。
可幽王原本就有王后申氏,申王后所生的孩子就是太子宜臼。
经不住褒姒枕边风的幽王,下定决心废长立幼,他将申王后与太子宜臼一起废黜,改立褒姒为王后,公子伯服成为太子,宜臼逃出镐京,前往外祖父申侯那里。
可按照周朝确定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度,周幽王的做法无异于破坏了周王朝的根基,这对于周天子的威信造成巨大冲击,诸侯对于王室愈发不满。
在《左传》当中,逃往申国的太子宜臼,在母族的支持之下,自称天王,而周幽王得知此事之后勃然大怒,带兵攻打申国,并且在太室山进行了诸侯会盟。
而在《史记》当中,并没有详细的时间线记载,只是说诸侯叛之。
至于《竹书纪年》当中,也是差不多的内容,就是说申国联合其他诸侯与犬戎进攻王畿。
可不管怎么样,在宜臼、申王后被废之后,周幽王与申国为首的部分诸侯之间,势成水火。
而最后的结局就是,诸侯在申国的带领之下联合犬戎攻破了镐京,将周幽王诛杀,褒姒下落不明不知去向,镐京被掠夺一空焚为废墟,宜臼东迁成周,称平王,东周开始。
对于周平王来说,周幽王再怎么样也是他的父亲,他的做法是弑君弑父,大逆不道的,因此他很可能在事后,将罪责大多推给了褒姒与犬戎。
而那些帮助平王的诸侯,多获得了极其丰厚的赏赐。
倒向平王的晋国,获得了大片封地,郑国与申国联姻,获得世袭司徒的职位,卫国的爵位得到了提升,秦国则获得了关中平原,为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
犬戎后来被晋国与秦国击溃,其土地在平王允许的情况下被两国瓜分。
虽然周平王得到了周天子的地位,但是这个时候的周王室已十分衰微,只能依附于强大的诸侯生存,保持着表面上的一点风光,而且还在不断消失。
当年周幽王身边,的确是有个极其受宠的美人叫做褒姒,她是公子伯服是生母,也是周幽王废长立幼自断江山根基的关键人物。
然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博褒姒一笑的说法,实在是经不起推敲琢磨。
镐京的烽火台就算是燃起烽火,最近的诸侯也有四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其他中原的诸侯就更不必说,能不能看得见烽火都是个问题,怎么可能被如此戏耍。
从可行性方面来说,烽火戏诸侯也只可能是小说当中的情节而已。
问褒姒为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而笑,到底在笑什么,还不如想想有没有这种事情,褒姒的儿子当时已是太子,她对幽王这种举动发笑,那就代表她也是与幽王一样的人。
俄罗斯能否活捉泽连斯基呢?
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还有可能,现在已经不可能了。
俄罗斯军队采用闪击战,直接用空降兵和特种部队擒贼先擒王,这是自苏联时代就继承的传统。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一架苏联军机伪装民用飞机出了事故,降落之后立刻几十人控制塔台,然后就一分钟一架次的军用运输飞机降落,坦克直接开上布拉格街头,占领电台和政府部门,一天之内捷克全部控制。之后在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又来一次,飞机进入喀布尔机场,特种部队直接冲进总统府,把不听话的阿明崩了,扶持卡尔迈勒上台,然后以阿富汗政府名义请苏联派兵,也是一天解决。这一次俄罗斯最开始的作战计划也是这样,空降兵占领基辅附近机场,然后运输机跟进运兵,但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乌军反扑这么快,也没有算到乌军携带了重武器反扑,直接把跑道给炸毁了,导致后面的伊尔-76降落不下来,想要复制1968布拉格与1979喀布尔的经典战例,功亏一篑。但就是这样,俄罗斯人也没有放弃,空降兵残部守住机场后,抢了乌军的装甲车和衣服,想冲进基辅实施对泽连斯基的抓捕行动,但是因为装备不足,对基辅地形不了解没有成功,泽连斯基还穿着防弹衣和整个政府管制班子到基辅街头去好好秀了一把。之后,车臣军队赶到基辅,又想派特种部队去擒贼先擒王,但是被乌军发现,再次失败。这次之后,泽连斯基为了防止被对方活捉,已经不在基辅街头和前沿阵地抛头露面了,所以斩首行动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无法再活捉了。俄罗斯外交部门也已经声明承认泽连斯基为乌克兰合法总统,为谈判对象。希望能尽快谈出个好结果。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么样的?
中国古代戏剧在这里也指我们熟知的戏曲,戏曲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具有独特的意识表现力及表演形式,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是在清末时期,但戏曲的源头和发展却要比清朝早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戏剧发展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追溯到戏剧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巫术和祭祀活动说起。
在古代,人们十分信奉鬼神,总会采取各种祭祀活动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或国家的平安或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会采用比较可怕的形象来进行,也就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样的活动中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歌舞组合格式,《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男性),从事侍奉天地鬼神和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这些情景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1】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封建王朝的建立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百戏”在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百戏”为《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可以说,《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
随着朝代的更替,百戏被称之为“散乐” ,《兰陵王》、《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隋代百戏重兴,炀帝时“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戏场绵延八里,演出盛况空前。百戏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仍较流行。
《兰陵王》
《踏谣娘》
【2】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各国文化出现大规模的融合,也是在这个时期,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社会氛围。
盛唐时期的戏曲主要以参军戏为主。参军戏是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
【3】勾栏瓦肆与宋杂剧
在宋代,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宋杂剧主要以讥讽嘲笑为主。其副本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喝市民印痕。宋杂剧中已经有了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他们一般在杂剧开演时的“艳段”中都会出现,这也成为了我国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类型的雏形。当时宋代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瓦肆又称“瓦舍”、“瓦子”为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代可以说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杂剧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这一时期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
关汉卿 《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其他作家: 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
《西厢记》
《赵氏孤儿》
4.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虽让当时流行的戏曲很多,但是汉戏演员进入北京后,没有单独组班演唱,而是搭入徽班,因此徽汉合流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1790年开始,以过五六十年的孕育,1840年至1860年,京剧终于从徽班中诞生。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京剧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1】 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2】 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3】 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4】 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戏曲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发展留存到今天,不仅仅需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现代化”与“戏曲化”问题,也成为了新时期需要探讨与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