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坦克(坦克世界闪电战低级车成员怎么移动到高级车上)
丘吉尔坦克,坦克世界闪电战低级车成员怎么移动到高级车上?
目前没有这个功能,谢谢。你可以将低级车留下用来获得更多全局经验和车组成员技能经验。
建议经验车:td:追猎者Hetzer,狼獾Wolverine,Stug 3 G轻坦:BT-7,A13Mk2中坦:M3Lee,T-34,维克斯Mk1重坦:丘吉尔,kv-1,D.W.2
4坦克的焊接式炮塔相比于铸造式炮塔有什么优势?
要讨论炮塔问题,得首先吟唱一段:“多铆蒸刚,炮塔至上。亿万炮塔,亿万荣光!”-多炮塔主义颂词
(VT-4坦克的焊接式炮塔)
要解答“焊接式炮塔”和“铸造式炮塔”的优势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知道这两个是怎么造出来的。”焊接“”铸造“其实是机械工业的两种工艺,之前还有一个”柳接“只不过,铆接炮塔止步于一战前(装甲板太厚,柳接的难度太大)。”铸造“炮塔其实就是浇筑的意思,先造个模型(一般木质)然后利用铸造沙构造成铸件模具,再然后浇入钢水,成型。而”焊接”其实就是利用热轧钢板直接焊接成型,但是这个热轧钢板本身的制造难度就极大。
(T-72M的铸造炮塔)
铸造的优势:加工难度低,工业要求低,技术门槛低,方便大批量产,同时具备较小的截面-防弹性能好、还有就是体积较小。
铸造的劣势:浇注难度大,容易产生砂眼、气泡、刚性不够等问题。而且铸造炮塔只能浇注半圆形的炮塔,对于后来诞生的复合装甲就没招了。
焊接的优势:几何外形容易加工,而且理论来说你想造多厚就造多厚,而且无论是打算挂点什么上去焊接技术都可以帮你实现。
焊接的劣势:首先是要求高,由于是特种合金钢板,对焊接的水平要求翻天了—优秀熟练的焊工、气体保护等特殊焊法,还有一个成本比铸造贵(一般为3-4倍)
早期炮塔一般都是铸造炮塔,都说焊接炮塔存在重大问题-焊缝缺陷(早期技术必然会有情况)。苏系坦克一直到了T-72仍然都是铸造(预留复合材料填充位增加装甲厚度)。但是铸造已经无法解决装甲厚度的这个难题了-矛盾博弈之间,矛更容易发展一些。所以最终大家殊途同归,还是焊接吧。
(VT-4的炮塔焊焊接图-来源央视)
现代坦克使用焊接炮塔,主要还是要求符合材料的存在问题,比如乔巴姆装甲,只能铸造称装甲板,所以必然要求焊接。对于中国的坦克工业来说,从85式坦克之后,中国就一直在进行焊接式炮塔的研制攻关工作,到了99式的时代这一技术已经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关。在防御力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自然焊接式炮塔更受大家欢迎。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和资料整合,欢迎大家更多讨论互动。反坦克步枪真的可以反坦克吗?
反坦克枪是最早出现的反坦克专用武器,你要拿过去的反坦克枪反现代的主战坦克那肯定不行,但拿来对付它们同时代的坦克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最早的反坦克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毛瑟1918 T-Gewehr 反坦克枪,它拿来对付当时坦克那些十几毫米的装甲基本是一炮一动。
这种反坦克枪直接采用G98步枪放大改造,所以对人的负担极重,有肩胛骨粉碎器的说法,还传言每个士兵只能开三枪——左肩膀一枪,右肩膀一枪,再随便找个肩膀等脱臼或骨折。
当时的坦克防御力比今天的装甲车还差,所以士兵们甚至可以用反装子弹和合金弹芯的K子弹将之打穿,所以被毛瑟T-Gewehr 打穿还真不算什么。
一战后各国都发展了新的反坦克枪,比如德国人30年代研发的PzB38反坦克步枪,它后来又发展出了PzB39、PzB41,成为二战中德国露脸不多的反坦克枪。
因为口径只有7.92mm(7.92x95mm),所以PzB38\39系列拿来打坦克显然是不怎么凑效的,几乎没有存在感。
由于对没啥大用,所以PzB38\39被当做反器材狙击枪使用了一段时间,然后许多枪被改成了榴弹发射器。
采用了20mm口径的PzB41又称为MSS41反坦克枪(你愿意称为炮也可以),但这种武器德国人连自己怎么用的都说不清。战场上怎么表现的,战果如何,人们知之甚少,照口径来看反个小坦克没毛病。
英国人也学着一战时德国人放大毛瑟98的做法,在30年代根据自己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放大设计出了“博伊斯反坦克枪”(BOYS)。
博伊斯步枪采用了奇特的13.9x99mm的弹药,供弹像布仑机枪那样由顶部插入弹匣,为了抵消巨大的后坐力,英国人设计了柔性的缓冲腮垫。而且在弹种研制上,英国人也吸收了一战时德国人K子弹的有点,不仅为博伊斯步枪生产了钢芯弹,还升级了碳化钨芯的子弹和铝芯子弹。
不过,因为比较强调轻量标准,所以博伊斯的反装甲能力也没强到哪儿去,在100码的距离上它能穿透23.2mm的垂直装甲,到500码的时候仅剩18.8mm。如果换成倾斜装甲的话,100码只能达到17mm的穿深,这个指标也就够打打中、轻型坦克的侧后。
实际作战中的博伊斯反坦克枪被士兵吐槽不断,认为根本达不到设计穿深,被英军丢了一地,但也有不少被按在载具上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彻底燃起后,坦克再次产生了大发展,诞生了一大堆装甲厚重的猛兽,所以反坦克枪也就不那么灵验了。
但是,反坦克枪仍然是二战某些时期重要的反装甲武器。比如39年苏芬冬季战争时,芬兰的拉蒂L39反坦克枪,这种重达57.71公斤,发射20mm炮弹的反坦克枪,对苏军的T-26和T-28、BT系列坦克都有不错的穿杀能力。
搞变态还得看苏联人,他们在1939年就整出了PTRR-39反坦克步枪,这东西能在100米打穿30mm的装甲,虽然对付T-34坦克那种45-45-45mm的倾角盒子很乏力,但打个轻型坦克跟玩儿一样。
而且战争前期的德国坦克装甲并不厚,前期主力3号坦克的装甲才5-14.5mm,到3号D型才加到30mm,J型才加到50mm,L型才到57mm。
于是,有感于“威力过剩”的苏军,为了加快紧需装备的生产,便把PTRR-39取消了。
在卫国战争的紧急关头,苏联人扛不住了,于是又干脆拖出了一款武器——仿造自一战毛瑟M1918,发射12.7x108mm弹的PTR41反坦克枪。不过这款武器就是个临时工,性能很普通,勉强能打打轻装甲。
然后西蒙诺夫大神在关键时刻设计出了PTRS-41反坦克枪,这玩意儿直接使用14.5x114mm的新穿甲弹,半自动工作,能在100米穿透40mm的装甲板。
顺带说一下,后来西蒙诺夫根据PTRS-41进行缩小,制造出了经典的SKS步枪。
PTRS-41在战场上极为凶猛,苏军常把反坦克小队机动布置在侧翼,等德军装甲突击时对着坦克侧面猛喷,打得德军痛不欲生,许多德国坦克附加的侧板,其实主要都是为防这东西的。
捷格加廖夫设计也拿出了自己的PTRD-41反坦克步枪,这种枪与PTRS使用同样的弹药,因此性能差异不大,它的好处是简单方便,适合大量生产。
两种反坦克步枪在苏德战场上大行其道,生产了几十万把之多,连德国人将缴获的苏联反坦克枪拿去改编号装备。它们上打飞机下打坦克,还能穿墙和远距离狙击,与今天的反器材步枪用法非常相似。一直到50年代的战争中,美国坦克都吃过这些反坦克枪的亏。
好吧,直到今天它们还在某个巷战的角落里坑人。
1944年6月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毋庸置疑是二战中最伟大的战役之一,也是充满决定性的一战。1943年底,苏德战场上虽然有斯大林格勒的伟大胜利,也有北非战场的阿拉曼大捷。但是同盟国三巨头在德黑兰会晤后,斯大林方面坚决表示苏联虽然已经开始反击,但还是无法完全凭一己之力战胜德国(后来的哈尔科夫战役就是例子),并强烈要求美英开辟第二战场,最终达成一致。1944年,盟军方面为了开辟西线战场策划了相当之久,预订时间改了不知道多少次,为了这次大规模作战,许许多多反法西斯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这场战役将完全改变当时的整个欧洲,可以说如果西线战场一旦开辟成功,德国将完全陷入被动,整个欧洲战局将会逆转。就在6月6日这天,代号“霸王行动”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开始了,盟军总指挥官艾森豪威尔身担重任,他知道海的那一头是德军有名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训练过的大西洋防线的部队,而且英吉利海峡的长期以来的恶劣天气唯独只有那一天晴空万里,所以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然而老天似乎在眷顾这些正义的勇士们,虽然盟军在奥马哈海滩遭遇了重大伤亡,但是德国方面却出现了戏剧化的事件,隆美尔没有在前线指挥,德军调度出现种种错误,最高指挥部一再误判战局等。然而对于艾森豪威尔来说,没有完全站稳滩头把德军歼灭是不可以喘气的。可以说虽然6月6日一天很短,但直到法莱斯包围战后,盟军才真正获得了诺曼底的胜利。可以说对于西线盟军以及反法西斯同盟而言,“D-Day”真的是最长的一天。
隆美尔具有指挥一个集团军群的能力吗?
隆美尔与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拨、美国南北战争南方军事统帅罗伯特.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并称为世界史上四大军事天才。至于隆美尔能不能指挥一个集团军群,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四大军事天才之一,德国国防军元帅隆美尔👆四大军事天才之一,迦太基(今突尼斯)军事统帅汉尼拨👆四大军事天才之一,美国南北战争南方军事统帅罗伯特.李👆四大军事天才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
现在普遍有一个定论:隆美尔只是一个优秀的战术家,而不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隆美尔确实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在宏大的战役方面没有表现的机会。
但是隆美尔没有指挥过大兵团作战,并不代表隆美尔就不是一个优秀的战略家。👆年轻时期的隆美尔👆隆美尔佩戴的蓝十字马克斯勋章
首先肯定隆美尔是一个军事天才。在一战中,只是上尉的隆美尔曾率领100名德军,俘虏了上万名意大利士兵。后来隆美尔成为希特勒的侍卫官。
二战开始后,隆美尔请缨上前线。在法国闪击战中,隆美尔将军率领第四军团第七坦克师直插法国腹地,为击败法国立下决定性战功!隆美尔随即被晋升为元帅,成为德军最年轻的元帅。
后来意大利军队在北非被英军打得满地找牙,隆美尔临危受命,仅率领三个师的德军奔赴北非。北非一战,隆美尔完全发挥了他那卓越的军事天才,将英军打得狼狈逃窜。隆美尔率领德军千里大追击,一直兵临开罗城下,直到英军蒙哥马利的出现。👆北非战场上的隆美尔元帅
隆美尔的军事哲学就是"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其指挥的军队随时处于进攻态势。隆美尔用兵灵活多变,诡计多端,善于出其不意,令对手无法琢磨和判断,隆美尔更是被邱吉尔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北非不是二战重要战场,而隆美尔却执着于这个战场,就此断定:尽管隆美尔在北非作战如神来之笔,但北非终究是个鸡肋,陷于这个战场将严重拖累更加重要的苏德战场,因此隆美尔是优秀的战术家而不是优秀的战略家。
那么北非战场重不重要呢?我认为北非战场非常重要,如果德意联军在北非战场获胜,就可控制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彻断英国本土的物资补给;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为战争注入新鲜血液;还可进一步威胁英军的老巢印度;此外还可牵制英美盟军的大量兵力,使其不敢在法国等其它地方用兵。👆隆美尔率领第七坦克师直插法国腹地
反之,如果德意联军失利,除了丟掉上述战略要地,连意大利本土都不保,盟军得以从意大利进攻德国本土,或者腾出兵力从法国登陆。
对于这一切,隆美尔是非常清醒的,所以拼命要拿下北非战场。然而希特勒却看不到这一步棋的厉害,也认为北非战场是一个鸡肋,调配给隆美尔的兵力和物资都非常有限,至使隆美尔的德意联军在兵力和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阿拉曼一战,被用兵谨慎,战术呆板的蒙哥马利打败。
由此可见,隆美尔不仅是一名杰出的战术家,而且也是一名杰出的战略家,完全可以指挥诸如中央集团军群这样的大兵团作战!
如果希特勒重用隆美尔,让其出任进攻苏联方面的统帅,指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隆美尔必定会具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气概,拒绝希特勒的瞎指挥。👆隆美尔在视察诺曼底防线
那么隆美尔的军队将不再进攻乌克兰等非战略要地,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取莫斯科,必将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莫斯科,迫使苏联投降。
退一步说,就算拿不下莫斯科,也可以打成列宁格勒那样的局面,不至于溃败。
接下来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隆美尔决不会愚蠢到去跟苏军打巷战,而是采取中国人惯用的围点打援之计,用少量兵力围困斯大林格勒,然后用主力部队设伏,挫败苏军的钳形攻势。决不会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的惨重伤亡,最后被苏军包了饺子导至全军覆灭的悲剧。👆战神隆美尔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隆美尔资历尚浅,在论资排辈的德军体系中,必不能受到重用。就算希特勒对隆美尔非常的青睐,也要考虑一下左邻右舍。
隆美尔始终没有机会指挥大兵团作战,无论是闪击法国,还是北非战场,到最后的诺曼底登陆战,隆美尔指挥的都是一些弱小的偏师,使二战少了一分精彩,多了一分遗憾!
🔴创建于重庆解放碑现代书城.阅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