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外汇网,多数人为何偏偏中意2

2024-02-19 21:38:05 116阅读

618外汇网,多数人为何偏偏中意2?

理财和定存其实是两类不同的产品,不能直接从收益上来比较两类产品的优劣。就好像问为什么很多人放着一天就能涨10%的股票不要,偏偏中意4%-5%的理财?因为两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人群。下面具体解释一下。

理财产品的本质

每个理财产品都有一个合同,里面规定了本次募集资金的数量、投资范围、如何管理、有什么风险等信息,这其实是一个投资人把钱交给管理人在合同要求的范围内进行投资的一个投资合同。

618外汇网,多数人为何偏偏中意2

理财的投资范围一般包括了: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货币基金、股票基金、银行票据、商业票据、股票、信托、外汇、期货、黄金、其他金融衍生品等。根据理财风险评级,会分散投资于以上各类金融资产中。

理财的风险

从上面的投资范围来看,除了存款和国债可以算做是无风险资产,其他投资范围都是有风险的。,从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来看,所有理财都是有风险的,只是风险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从合同上还可以看到,这个投资风险是要投资者自己承担的,银行和管理机构是不会承担的。

在实践中,大的金融机构出于审慎经营和社会影响力的考虑,都会尽量把风险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尽可能让本金不受损失。但是今年5月由于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还是有部分理财出现了亏损,这也是理财产品无法避免的。

定存的优势

从收益上看,定存有明显的劣势,但在其他方面,定存有几个好处。

1.本金和收益安全

我们熟知的是有50万的存款保险,可能有人认为50万以上定期就不安全了,实际上50万的存款保险是说,当银行经营不下去,进行破产清算后,如果还不能偿还储户存款,那么保险公司会给这家银行每个储户最高50万保险额度,而且保障范围包括了存款的本金和利息。

在实际中,国内银行破产的概率微乎其微,如果真的一个银行破产需要用到存款保险的话,那一定是天大的新闻。

所以,正常情况下,在银行存定期可以看做是无风险投资。

2.取款自由

问题中说的4%-5%的理财基本是定期理财,没有到期是无法支取的,就算是低利率的活期理财,也有交易日交易时间的限制,不能做到随时用钱随时转出。

对于定存来说,除了需要大额现金得提前一天跟银行预约,其他的你要用钱转账或者消费,可以随时转成活期,随时使用。

我就碰到过一个做理财的客户,有一天突然说保障房排到了,要在指定的时间打首付款,结果理财没到期取不出来,他保障房已经申请好几年了,一直没排上,所以他觉得这段时间肯定不会用钱,一直做的理财,后来只能另想办法了。

3.可以打存款证明

有些情况下,比如出国签证,需要打存款证明。定存是可以打印存款证明的,而理财不行。有的人会为了那张存款证明,特地存一笔定期。

理财和定存怎么选?

理财适合的人群:

1.有一定的资产;

2.对金融知识有基本的了解;

3.能接受一定的投资风险(包括产品未到期无法支取的流动性风险)。

以上三点都必须满足。

定存适合的人群:

1.金融知识欠缺或不想投入时间研究;

2.风险偏好上非常保守,如未成年人或者年长人群;

3.资金较少(未到理财起点,或者因为利息差不大,无需折腾理财),或者资产多到看不上这点利息差。

以上三点,只要符合其中一点,都适合做定存。

做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

理财和定存不是互斥的,两者各有优势,对于多数人来说,可以两者兼顾。

所以,不是多数人选定存而不选理财,实际上是很多人既有定存也有理财,把资金根据不同的投资目标进行合理划分,投入到不同的地方,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它的效用,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资产配置。

总结一下,理财和定存是两类不同的投资产品,各有优势和不足,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所以会出现投资行为的区别,没有谁好谁坏,最重要的是,你要做好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将现有资产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学金融懂理财,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关注点赞哦^_^

印度黄金持有量世界第一?

黄金在古代一直都是受到各个文明族群追捧的珍惜之物,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们当成了硬通货来使用。

而除了被当成货币来使用之外,黄金在很多时候还会被人们拿来打造成饰品使用。

在那些时期里,人们对于黄金始终保持着难以言表的热情。

这种热情在历史的发展中并没有消失,即便是在金本位制度的消失的今天,很多国家的人们仍旧对于黄金有着异乎寻常的情感,在这些国家中,犹以印度的情感最为强烈。

印度的官方、民间黄金储量

印度的这份情感,主要体现在他们民间的黄金储备上。

如果从官方储备的角度来说,印度的黄金储备倒并不是特别多,2019年8月份的时候,在世界排名中只排到了第10名,只有618吨。

这个数据相比于官方储量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差了7000多吨的数量。

不过如果仅说民间储量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国家比得上印度了。

因为印度的民间黄金储量直接达到了2.5万吨的程度,占到了世界上所有黄金储量的14%。

一般来说,很多人都会认为印度的民间拥有这么多黄金是件好事,不明白印度政府为何会认为民众们持有那么多黄金是一个负担?然后还特意出台了一些措施限制民众们从国外进口购买黄金。

要说到印度政府为何会觉得民众们拥有大量黄金是个负担,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印度民众们为了进口购买黄金消耗了印度太多的美元外汇。

什么是外汇

所谓的外汇,其实就是一切可供使用的外国货币。

不过虽然所有外国货币都叫做外汇,但是并非所有外汇都是一样受欢迎的。

相对来说,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外汇货币是美元,其次才是欧元、英镑、日元之类的国际主流货币。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和其他国家进行交易的话,他们国内自己的货币是使用不了的,基本上都要使用美元、欧元、日元之类的主流外汇货币才能和其他国家进行国际贸易。

而美元等主流外汇货币之所以会普遍得到认可,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价值比较稳定,不容易发生贬值,不像是一些小国的货币,稍不注意可能就直接贬值了。

一个敢用自己的钱购买,另一个可能就不敢收了。

因此,要是实在没有可靠的外汇来交易的话,那么一些国家之间就只能通过以物换物的方法来进行国际贸易了。

进口黄金会浪费外汇

正常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国家的外汇是想换多少就可以换多少的,但实际上并不是。

按照各自的操作,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会各有不同,多的有数万亿美元,少的可能就几亿美元。

按照最新的数据,印度的外汇储备就仅仅只有4611亿美元,大概相当于他们一年国内GDP的1/6。

这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量,其实就意味着印度在国外的购买力。

如果印度想从国外进口什么物品、引进什么技术,所能花的钱都局限在他们这个外汇范围内。

所以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印度政府一般会比较支持民众、企业们花这些外汇进口能促进他们国家发展、都刺激他们国内经济的东西。

而不是每个人都拿着大量珍贵的外汇去疯狂地在国外扫荡黄金,然后把这些黄金打造成饰品或者直接当成传家宝储存起来、将原本可以流通的外汇变成了不再可以流通于市场中的“糊涂账”。

这点是印度政府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就仿佛一个医生不愿意看到有人胡乱拔掉贫血患者的输血管一样。

因此为了让外汇变成刺激印度经济发展的活力,印度政府就开始限制起了民众们从国外进口黄金。

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很难再从国外购买黄金以及印度国内的黄金出产量严重不足,所以印度人就渐渐把自己对黄金的热情转移到了白银上,继黄金之后再度开启了对白银的购买热潮。

为什么感觉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比较低?

客观的说,不算很低,否则早就改行了,但也不算高,就维持在一个让你勉强维持生计的境地。

之所以说低的原因主要在于:1、是地域差别、学校差别太大,消费不是太高;2、是和同等学历的群体在一起比,相对太低,3、是和投入相比,和社会对老师的要求相比,不够平衡。所以,拜托各位不要在评论里说自己或者身边的老师工资高了,中国太大了,真的不是只有你周围的城市。

明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如何?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甚至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人的作用。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明朝初期,明太祖洪武年间尝试使用“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货币同样经历了迅速的通货膨胀,它在1450年暂停发行,但是直到1573年仍在流通。直到明朝晚期李自成威胁北京时,这种纸币才在1643年和1644年重新印刷。在明朝大部分时期,中国有一个包括所有重要交易的纯私人货币体系。而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从海外流入的白银, 开始在南部省广东作为货币使用,并在1423年传到长江下游地区成为纳税的法定货币。各省税收自1465年起以白银的形式上交首都,灶户从1475年起开始使用白银支付,徭役豁免费从1485年起使用白银支付。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部分通过西班牙人从美洲的进口得到满足,特别是秘鲁的波托西和墨西哥,在西班牙人1571年建立马尼拉之后。但这时的白银还没有被铸造。它们以重量为一个标准两(约36克)的银锭(被称为元宝)流通,尽管其纯度和重量在地区与地区间略有不同。

明朝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

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朝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三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汉口、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晚明至清朝这一时期,明朝生产总量所占的世界比例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事实上据他研究,1500年中国生产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认为麦迪森已经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生产总量和人均生产总量。据刘逖指出国际公认的生存水平线是400美元,因此刘逖对麦迪森明朝数据做了调整,认为若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换算,1600年中国人均GDP在388美元、1610年在386美元、1620年在391美元、1630年在344美元、1640年在367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

而隆庆年间的开关,进一步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

空调之王正式易主日均进账77亿?

美的和格力都是国产空调的领军企业,至于董明珠口中的“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这句话,或许对行内的技术人员管用,在消费者的心里,注重的是制冷、制热的效果和价格。如果要说“空调之王”正式易主,董明珠的格力输在哪里?我觉得董大姐是输在了对掌握核心技术的过于自信和为安装工人涨100元工资上了。

对消费者而言,不用操心核心技术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既然我花钱买了空调,至于核心技术与专利的纠纷,那是厂家的事,与我何干?我想,这一点可能董大姐始终没弄明白吧。以核心技术作为底气,是制造商的自信基础,但销售时以此为卖点,却是不明智的。

董大姐每台空调为安装工人涨100元工资,看似很吸睛,却让消费者很为难,因为这100元永远是消费者在买单。支持董大姐没错,可多花钱来支持就让人犹豫了。

这几年,无论是外面,还是家里,在选购空调时,我都选择了美的,因为相同规格的产品,格力的价格始终没有优势。

我所在的公司就安装了不少格力空调,这些年使用下来,我是真没发现它比美的好在哪里。在此,我为董大姐建言一句,要做行业老大,光有核心技术还远远不够,一个企业任何时候都需要销量和业绩来支撑,否则只会被超越。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朋友,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敬请关注@行走天涯解读人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