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都称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2024-01-09 18:33:05 146阅读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都称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都称华夏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传说活动于河南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的夏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华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大战,黄帝战胜了炎帝,华夏族就此产生。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资料与夏、商、周的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活动于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西到甘肃东到山东)。

炎黄两族都源于原始农耕氏族少典氏,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即为炎黄之孙。据《史记·五帝本纪》载,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始祖。黄帝之后,最著名的有帝喾,唐尧、夏禹等人。禹系轩辕嫡系夏后氏部落之领袖,姒姓夏后氏,又称夏禹、大禹、神禹。夏后禹治水有功,继位于舜当了中原各部落之共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观点,中华民族五帝同根、三代同源。但是,作为一个民族,无时不在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众多氏族部落,长期的通婚、战争、结盟、通商等,是一个渗透融合的过程,他们在生活诸方面渐趋一致。所以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中,共同的血缘认同是第一位的,即都是炎黄子孙。河洛作为炎黄二帝的故里,也正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根据复旦大学的基因研究对照和历史迁移记录,汉民族的扩张主因是历史上的由北往南的人口移动,而非大家所认为的其他民族汉化所致。相关研究结论在美国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当今南北汉族父系至少有80%的同一性,而母系也有50%的同一性。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也来源于黄帝时代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标志性图案。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它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如鸟、马、鹿、蛇等的标志图案。最后拼合成华夏民族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的形象开始出现于各种图案之中,并逐渐成了帝王的符瑞。相传炎帝是一位叫登的女子感天上的“神龙”而生,黄帝是附宝感“北斗”而生,尧帝是庆都感“赤龙”而生,始祖是龙繁衍的后代,因此,华夏民族的子孙便是“龙的传人”了。

为什么中国人常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

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

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

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居住在中国东部今山东、河南一带。这三个部落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曾在今河北北部一带,发生过数次大的战争。

炎帝部落从渭河流域进入黄河中游以后,与蚩尤部落发生了长期的冲突。

炎帝被蚩尤打败以后,逃到了河北涿鹿,投靠黄帝部落。

后来,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在涿鹿大战一场,蚩尤战败,被黄帝部落杀死,黄帝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涿鹿之战”。

黄帝对蚩尤部落成员采取安抚政策,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员就加入了炎黄部落。

其他部落听说蚩尤已死,对黄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家共同拥戴他为天子,黄帝就在涿鹿建都。

打败蚩尤以后,炎帝部落要争做霸主,与黄帝部落又发生了大冲突。

炎帝和黄帝这两个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怀来一带)又大战一场,结果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部落。

后来,他们的后裔就从河北一带向南发展,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国中原地区的远古居民,奠定了后来华夏族的历史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黄帝部落的力量比较强大,文化也比较高,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都记在黄帝的名下,黄帝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以后这一部族逐渐发展,居住在中原地区原来不同祖先的居民,都自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公元前770至前476年)以后,这些居民自称为华夏族,到汉朝以后称为汉族。

后世的汉族人就把黄帝尊称为自己的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营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是天下中心,故称为“中土”。

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又把这地区称为“中华”。

后来,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不断融合,华夏族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高度发展的华夏族文化逐渐扩展到全国各地,“中华”便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炎黄子孙”也随之带有更广泛的含义。

中华民族融合和形成的初期,与河北这块古老的土地及其居民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河北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也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我们把河北这块土地称之为“炎黄子孙”的摇篮,不无道理吧!

黄帝被炎黄子孙称为什么?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因为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中华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在“中华民族”一词提出之前,曾经提出 过“中国民族”。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随后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

1905年,梁启超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并非一个民族,而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

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党人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出发,本来不大关心民族融合问题,但在梁启超、杨度这些大学问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

随着中华民国的创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进一步将现代民族主义落到了实处。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

扩展资料: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华”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以舜的名字称呼人民为“华”。“华”作为中国人的称呼从此流传下来,即使迁徙到海外,也约定俗成的对中国人叫海外华人。

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在“华”的族称形成之后,历史上一些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朝代名称,也曾经作为华人的别称流传,如秦人、唐人,甚至于契丹在北方声名远播后,也成为华人的别称。

而“中华”一词最早见于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后在唐代法律中正式出现。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其中,对“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梯,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意思是说,中华地区就是中国。族人遵循王的教诲,自然属于中国。穿着打扮仪表堂堂,孝顺父母手足情深,行为举止礼貌文明,所以称这种文化为中华。也就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我们的祖国为什么又称为神州华夏中华?

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中国这个地方,是传说中神的故乡,所以有着“神州”的称号,这个神的子民自古以来认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国度,所以称为中国。

“华夏”,一般作为代称中国,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著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

炎、黄两部落融合成的“华夏民族”,即为“炎黄子孙”。

“中华”,即中国、华夏的意思。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