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女的赏赐(慈禧把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

2023-12-22 18:33:08 139阅读

皇女的赏赐,慈禧把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

恭亲王奕䜣相对其子嗣稀薄的兄弟咸丰帝来说,也算是子嗣繁盛的,奕䜣一生共生有四子一女,这一女就是我们文中要讲的被慈禧封为公主的恭亲王长女,也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荣寿固伦公主。

一、公主其人简介:

关于这位公主的名字,历史上并无记载,因为其是恭亲王的长女,所以,在被诏封为公主之前,她的称呼应该是“恭王府大格格”。这位大格格是恭亲王长女,其母瓜尔佳氏为恭亲王嫡福晋,所以,大格格也是嫡出女儿--嫡长女。古代嫡庶有别,这样的出身在当时也是尊贵无比的了。公主为人倔强,性格果敢有决断,为人处世颇有恭亲王之风,就连长相,几乎也是和恭亲王一模一样。但是比较遗憾的是,大格格虽然有着尊贵无比的好出身,却没有幸福的婚姻,她在十二岁的年纪便被慈禧太后指婚给了富察志端为妻,但是婚后生活仅仅过了五年,额驸至端就病逝了,年仅十七岁的公主不得不因此成为节妇,过起了为期五十三年的漫长守寡生涯。据说公主守寡之后,慈禧太后很是自责,每每看到这位自己指婚却年轻守寡的公主,就让慈禧想起了自己年轻守寡的生活,因此慈禧太后对公主心生怜惜,经常召到宫里与之相伴。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很多人都对她心生畏惧,公主偏偏不怕,不仅在慈禧面前表现得毫无畏惧,还敢于当面批评慈禧。慈禧非但不恼,反而对公主更加宠爱,慈禧晚年与光绪帝母子失和,两宫矛盾尖锐,无人敢言,公主因为身份特殊,经常在慈禧和光绪面前两头劝说,两宫关系一度因此缓和,公主的从中斡旋,慈禧和光绪帝都是学你知肚明的。其实慈禧太后虽然跋扈蛮横,但是对于对其权力没有威胁的人,她还是相当慈祥的一位老人的。慈禧的善待最终也让她自己得到了好报。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驾崩,宫中上下一片混乱,摄政王和隆裕太后等人忙着新帝溥仪的登基大典事宜,无暇顾及丧葬事宜,因此将两宫棺椁闲置一旁,无人管理,公主因此大怒,驱车赶到摄政王府,进门便骂,理亏的载沣最终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将两宫棺椁妥善安葬。这是公主为慈禧太后做的最后一件事。

皇女的赏赐(慈禧把恭亲王的女儿封为公主)

二、为何封为公主:

由于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的巨大功劳,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为表谢意,在晋封恭亲王为议政王兼军机大臣的同时,也将他年仅七岁的大格格接进宫中抚养,并破格晋封为只有皇后嫡出女儿才能称呼的固伦公主。两宫太后如此厚待恭亲王之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来是感谢恭亲王在辛酉政变中立下的汗马功劳;二来就是因为宫中皇室子嗣稀薄。当时宫中除了同治帝以外,就只有丽妃所生的一位公主,两宫太后闲来无事,也希望过继一个女儿来聊以解忧。因此,荣寿公主就成为了最佳人选,再加上公主为人聪慧,不苟言笑,虽然年幼但是举止得体,所以很讨两宫太后的喜欢。

三、恭王为何不乐:

对于自己的亲女儿被封为荣寿固伦公主一事,恭亲王表面上虽然感恩戴德,但是私下里却很是不高兴,原因其实很简单,自己的女儿被封为了固伦公主,那就是皇家的人了,自己虽然贵为议政王、军机大臣,但是实际上仍然是外藩亲王的身份,说白了,还是皇家的臣子。既然是臣子那么见了皇家的人就要行跪拜之力,就要称臣,就连公主回恭王府,恭亲王也要穿戴整齐,中门大开,并亲率全家老小毕恭毕敬的跪在王府正门台阶下恭候。恭亲王曾私下里说“别人是母凭子贵,我确是父因女贱。”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能够因为生儿子而身份变尊贵,我却因为女儿封为公主而变得卑贱。不难猜测,前一句话指的就是靠生下同治帝而母凭子贵的慈禧太后。

由于咸丰帝之后的清朝三位皇帝都没有生育子嗣,所以荣寿固伦公主成为了被正式记载在《清史稿》上的最后一位公主,这位公主在清朝灭亡后的第十二年,以七十一岁高龄辞世,成为了恭亲王最后去世的子女。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因为贪而引发的活生生的故事你有吗?

世界最大的黑帮老大“T狼朴”怒气冲冲地走进秘密囚室,后面跟着他最忠心的手下“欧姆晋四”。

囚室里,一个身材瘦小、头发凌乱的年轻男子蜷缩在墙角,浑身伤痕累累,衣服已经破烂不成样子。

“T狼朴”上前一脚把年轻男子踢倒在地,又抓着头发“啪、啪”两个大嘴巴子,把男子打得“呜呜”叫着,原来是个哑巴。

“T狼朴”阴沉着脸,恶狠狠地盯着男子,“欧姆晋四”走上前,在他耳边低声说道:“已经确认了,他就是二当家的私生子,并且是二当家的唯一亲人,可惜是个聋哑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T狼朴”恨恨地说,“该死的老二竟然敢贪污帮里的钱,活该他断子绝孙,孤家寡人。”说完,又狠狠踹了一下男青年,“说,‘撒大木”的钱是不是给你了,你藏那了?”

“撒大木”就是帮里原来的二当家,利欲熏心,贪污了帮里一亿美金后叛帮出逃,其后虽然被帮里的“双花红棍”清理了门户,但贪污的一亿美金现金却始终找不到。

“欧姆晋四”劝阻“T狼朴”说:“一个聋哑人,怎么告诉您?我正好会点手语,您问话,我翻译给他。”

“T狼朴”强压心中的怒火,回身坐在椅子上,翘起二郎腿:“你问问他,‘撒大木’是不是他亲爹?”

“欧姆晋四”和男青年比划一番后,说:“是,他承认了。”

“问问他,老二贪污的钱是不是给他了,藏那儿了?”

比划一番。

“他说不知道,没见过什么钱。”

“T狼朴”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唰”地掏出一把手枪,打开保险,黑洞洞的枪口顶住男青年的额头。

“你再问问他,他如果不好好说,就一枪崩了他!”

男青年看见枪,吓得尿都出来了,双手比比划划,嘴里“啊、啊”叫着,意思是:我说,我说,别杀我,钱全部在我家猪圈下面藏着呢,别人谁也不知道,杀了我就都找不到了。

“T狼朴”疑惑的看着“欧姆晋四”:“这个小兔崽子说什么呢?”

“欧姆晋四”稍微迟疑一下说:“他说不怕你,你是个胆小鬼,不信你敢开枪。”

呯!呯!呯……

武则天当时为何要自己造字?

一、太宗赐名武媚娘,要当女皇不相称

我认为媚娘不可能是武则天的字,更不可能是名。她父母都是出身贵胄,其母更是名门大族,不可能低俗到用“媚”这个字,更不可能为她起名“媚娘”。《新唐书-武后传》记载“太宗闻士彠女美,召为才人,方十四岁。武媚是太宗赐的,至于武媚娘则不可查,可能是因为习惯,在后面加了一个“娘”。武则天当时自己造字,主要原因是名字不好听,有了造字的念头。

二、为了巩固女皇位,自己造字武则天

这其中,新字的宣示和宣传作用不可小觑。文字又是文化统治的一部分,文化的认同也是对政权的认可,相比武承嗣伪造的洛水“宝图”,文字更易于在官僚和知识分子阶层形成心理定势。我认为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非常在意形式的武则天,当然也会在这些意义非凡的象征符号上留下烙印,以示自己的贡献和伟大,这就是造字的政治动机。

三、日月悬空大光明,寓意政权是合法

就像当年秦始皇“书同文”一样,极具仪式感的新字推广,也预示着某种新的开始。“武瞾”名字来源,武氏名称“曌”,起于她称帝前夕,并非原名。是她的堂外甥凤阁侍郎宗秦客所 献的12个新字中的第一个字。这个新造的“曌”字,尽管意思与“照”字相同,但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这也可能是武则天独钟情于它,并选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武则天自己造的这一个字,十分霸气,非同一般。简单几个字却产生了一套理论,包括皇权天授、君臣有序、万国中心、革新换代,等等,成为此后所有论出的基调,也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四、改朝换代不顺利,新字发挥大作用

事实证明,武则天改朝换代的过程非常顺利,不可否认新字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过因为过于强调意义,也让新字的书写变得生僻和复杂,失去了传承活力,中宗继位后便随之废止了。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说武则天造字受道教影响,本人并不赞同。相比之下,她当时更崇尚佛教。

为什么确定武则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崇尚佛教,她极有可能给武则天取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名字。“瞾”是武则天称帝之后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称帝之前曾用过一段时间的名字。史书记载“朕宜以‘明空’为名”,之后才用“瞾”为名。我认为,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业寺时用的法号,但是她的姐姐名顺,字明则,她姐姐没有做过尼姑,所以根据史书等研究,明空是武则天的字,后来她用字做了法号,然后又有一段时间依照家族惯例以字行之。

五、造字国家来操作,则天造字就一个

武则天作为女皇,造字不需要亲自操刀,而是由秘书班子来完成的。此事《资治通鉴》有记载,凤阁侍郎宗秦客按照武则天授意,“改造‘天’‘地’等十二字以献”,其中包括成为武则天新名字的“曌”字。随之武则天在全国推广新字——除“曌”字避讳外,以后又陆续补充6字,总数达到18个,这也是目前比较认可的数目。造字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操作,显然不单单是武则天的兴趣爱好了。

《新唐书》和《旧唐书》说武氏名“瞾”,但是“瞾”是武氏称帝之后造的字,所以不可能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则天”这个名字本来也不是她本来的名字。首先,“则天”这个词不是名字,她是武则天退位之后,新皇帝给她上的尊号的一部分。

武则天有多少个男宠?

据可考证的记载武则天有两个男人和四个男宠,第一个男宠是薛怀义,第二个男宠是沈南璆,之后便是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也就是在武周晚年,把持朝政,败坏朝纲的两位兄弟,之后在神龙政变中被诛杀。

在说到一代女皇武则天时,相信我们没有人不知道吧,一介女流之辈最终靠自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并且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因为大多皇帝的平均寿命都活不过40岁,活到60岁以上的皇帝数目就不多,而武则天则到了82岁,算上是凤毛麟角了。

武则天于公元624年出生在山西并州文水,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在十四岁入后宫,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才人是中国古代宫廷女官的一种,初定为宫官是正五品,后升为正四品。武则天就被李世民封为五品才人,一般设九人,上官婉儿也曾做过李世民的才人。才人兼为嫔御,就是等级较低),获赐号“武媚”。

唐太宗李世民是武则天的第一个男人。对于李世民在位时期武则天在宫中的生活,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可能武则天并没有得到唐太宗李世民过多的宠爱吧,因武则天在唐太宗时期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

接下来就迎来武则天的第二个男人了,在李世民病重时期,武则天和太子李治开始建起了感情。但李世民最终因为病重驾崩,武则天和李治的感情暂时就需要告一段落了,因为武则天没有为李世民生育子女,而依照惯例,没有子女的妃子等人是不能呆在皇宫的,她们的去处就是到长安感业寺出家作尼姑,两人不得已而分开。

李治继位后虽然是皇帝,但也要尊重古代的礼法,为唐太宗李世民守孝,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后一周年,李治去感业寺祭奠进香时,武则天和李治又相遇,两人相见后激情似火苗,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苦,李治也想把武则天接回宫中,但碍于他爸李世民才驾崩一年,还只能忍着。

不过不影响两人在宫外恩爱,之后李治的孝服期已满,便迫不及待的将武则天接回宫中,此时武则天已经怀有李治的孩子,在古代皇家之中有了子嗣就相当于有了角逐的权力。李治的正宫王皇后也是因没有子嗣而失宠的。加上武则天生的还是男孩,更是得到了李治的宠爱。

之后武则天为了权力,更是想出了一招令人不敢瞎想的事情,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长女在出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武则天为嫁祸王皇后设计掐死,虽然女皇武则天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不可否认其的心狠手辣。

武则天成功设计嫁祸王皇后,李治为此对王皇后是勃然大怒,为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但碍于朝中元老大臣的反对,暂时搁置,李治想把武则天晋封为一品宸妃都没能成事。因为当时朝中大臣的权势强大,让皇权都受到了肘制,比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功勋大臣。

武则天为了获得权力一直前进的道路上可谓是充满艰辛,而皇帝李治为了重振皇权,也想废除王皇后而立武则天为皇后来打击这些元老大臣。最终武则天开始新的传奇人生,经过运转,朝中很多人开始支持“废王立武”。李治颁布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囚于别院。

在之后不久又再次下诏,将武则天立为皇后,将一些反对李治的大臣开始打击、剪除,宰相褚遂良、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都被贬职处理。此时李治可以说是加强了皇权,此事件也打击了一些大世家、大集团,改变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也为武则天之后走向帝王之路扫除了一部分障碍。

武则天此时已经贵为皇后,权力更是权倾朝野,干涉朝政,导致两人开始出现了矛盾,而宰相上官仪请求废后,李治也应允让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但是被武则天及时去李治面前哭诉,最终作罢。

李治担心武则天有怨恨,之后武则天便开始了垂帘于后,出现了帝后共同临朝掌政的局面,武则天开始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之后在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从此以后,朝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

后李治所患的风眩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皇后,最终因大臣劝阻被暂停,最终因病情加重驾崩,在临终留有遗诏:

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武则天)决定。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

在高宗李治驾崩后,作为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皇太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自此武则天权力达到了巅峰,后有官员多次拥戴称帝,之后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开始了女皇时代。

权力无论对于男女都是极具吸引力,而且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这种来自身心的蠢蠢欲动就越强烈。武则天在唐高宗厉害病逝之后开始完全掌权,久蛰的生理欲望在权力的刺激下再次激活,之后武则天就开始收录男宠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

帝王权力最好的代表词,这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形容词,天下男性遍地都是,而期待伺候武则天的男性更是趋之若鹜,此后,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张昌宗等著名男宠,相继成为武则天的床帏伴侣。

武则天择男宠自然也是有要求的,那么什么样的男性才能入了女皇的眼呢?从一些现存的文献记载中找到一些线索,入女皇眼的男性基本都是要满足貌美、健壮,其次还要年轻,说的直白的就是要帅,健康加强壮,有男子气概。武则天的男宠都是美男。

武则天的首任男宠是薛怀义,薛怀义是现今陕西西安人,原名为冯小宝。本是当时洛阳城中一市井之人,以卖野药为生,但是冯小宝的身体是结实魁梧,加上也是“销售人才”,口才好,能说会道,之后被有钱人家的侍女看上,两人成为了情人的关系。

这个侍女的主人是武则天女儿的千金公主(武则天的义女安定公主,李渊的女儿),而侍女和冯小宝幽会之时被公主发现,两人本应该是受罚的,但公主看冯小宝长的是一表人才,不仅没惩罚还留用了。

而这位公主本就是讨好武则天才保住了性命,此时更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把冯小宝精心打扮之后就献给了做寡妇多年的武则天。武则天在召见冯小宝之后便相中了,便在宫中私通,此时武则天还是比较“腼腆”的,不想让人知道,于是就让冯小宝假装僧人便于出于皇宫,并改名为薛怀义,并成为了白马寺的主持。

之后被女皇宠信有加,一路高升,武氏家族的官员更是多有巴结。薛怀义之后更是通过僧人的身份为武则天以女性身份登上皇位找到了依据,用佛经中的《大云经》为武则天对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助武则天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薛怀义成为武周建国的大功臣,之后更是高升,连宰相都成为其的幕僚,官拜正三品的左威卫大将军(在唐朝时期一品、二品都是虚职,三品就算是顶峰的官职了)。封梁国公。

此时武则天已经是皇帝了,顾忌的也就没有那么多了,而男宠就多了起了,之后就偏爱一个叫沈南璆的人,薛怀义便渐渐成为了过去式,薛怀义也最终因为心怀怨恨闯下了大祸,烧了明堂,最终被杀,尸体在白马寺焚化。

沈南璆这位女皇的男宠是一名御医,虽然史料没有对沈南璆有过多的记载,但是相信起码也是一个温和、儒雅的清秀男子。

《唐史演义》称“南璆房术,不让怀义,武氏恰也欢慰”

沈南璆是怎么死的在唐代相关资料并未记载,之后就是“二张兄弟”张昌宗和张易之了。张昌宗小名六郎,张易之是五郎,现今河北省人。张昌宗经过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推荐得以侍奉女皇,张易之是弟弟张昌宗推荐。

张易之“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张昌宗“面似莲花”(《旧唐书》)。

二人都长得十分貌美标致。二人先后都得了女皇的宠信,进宫不到半个月就是权势滔天,武氏家族之人更有亲自为其牵马递鞭,张昌宗被女皇任命为右散骑常侍(正三品),封邺国公。哥哥张易之封为封恒国公。

二人在武则天年事已高之时更是权倾朝野,肆意妄为。二人因为武则天没有精力理会朝政,二人开始把持朝政,败坏朝纲。最终因为武则天病重,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事—“神龙政变”。

宰相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李多祚等大臣发动政变拥戴唐中宗李显复辟,一代女皇眼见大势已去,最终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二张兄弟也在政变之中被诛杀,尸体还被公开枭首。

女皇晚年虽然欲望亢奋,但终其一生只有过四个男宠。四人中,薛怀义是千金公主悄悄献媚,沈南璆是武则天的地下情人,张昌宗是太平公主秘密推荐,张易之是张昌宗顺带引荐。女皇武则天虽然多有男宠,但是也为唐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开启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一代女皇武则天佐持朝政三十多年,在67岁时登上帝位,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依靠历史的条件、特定的婚姻、个人的才干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女皇历史。但是武则天男宠之事也成为了后人作为攻击的一大罪状。

大家对武则天怎么看?对其宠幸男宠之事怎么看?欢迎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玄宗为何不放过帮过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唐玄宗杀掉太平公主的原因无外乎是“权力”二字,任何一个朝代的宫斗戏,可以说都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一旦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有了威胁,什么亲情、感情都要往后靠了。我们普通人也不例外,亲人之间为了利益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了,何况唐玄宗和太平公主之间发生的是你死我活的“皇权”争夺战。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在幼年的时候,曾因为替她的外祖母祈福的原因,出家成为道士,“太平”就是她的道号,她只是名义上出家,实际上仍然住在宫中。后来,由于吐蕃点名要太平公主和亲,而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不想自己的女儿远嫁,就修建了太平观,让太平公主正式出家,以回避吐蕃提出的和亲,但这只是避免和亲的权宜之计。

在武则天当政期间,武则天因为太平公主的长相和性格都非常像自己,所以对她也是比其他子女要宠爱的多,很多朝廷政事,武则天都和太平公主商量,但却不允许对外说,只是母女二人私下行为。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诛杀了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而太平公主因为参与政变有功,被封“镇国太平公主”。在唐中宗李显继位后,太平公主参与政事的事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正式参与对朝廷大事的处理。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也同样贪恋权力,也许唐朝的女人都多多少少受到武则天的影响吧。由于太平公主为人多谋善断,性格强势,所以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唯独害怕太平公主。但是权力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为了效仿武则天,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被权力迷昏了头的韦后与安乐公主,竟然将唐中宗李显毒死了。她们也不想一想,将自己的丈夫、父亲毒死,对她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想效仿武则天登基?有点太自不量力了。

太平公主随即拥立温王李重茂登基,即唐少帝,让韦皇后和相王李旦参与政事,但是韦皇后却想抛开李旦,由自己独自掌权。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公主让其子薛崇简与刘幽求等人,和相王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一起密谋除掉乱政的韦皇后,李隆基在大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的支持下,最终一举成功除掉了韦皇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等人。随后,太平公主将刚刚登基不到一个月的唐少帝李重茂拉下皇帝的宝座,复为温王。太平公主等人又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太平公主也因为拥立有功,晋封万户,成为唐朝公主中封赏和地位最高的。

唐玄宗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的恩怨情仇

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对拥立有功的人员进行封赏,将功劳最大的儿子李隆基立为太子。而太平公主,也认为是自己给了唐睿宗再次做皇帝的机会,所以颇为居功自傲,对朝中的大事参与度非常高。再一个,由于她多年参与处理政事,其议政理事的能力也的确比唐睿宗要强的多。随着太平公主逐渐掌握了大权,甚至将唐睿宗都架空了,太平公主在朝中也培养了一大批心腹,当时有七位宰相,有五个都是太平公主的心腹。

随着权力越来越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也有了效仿母亲武则天的打算,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第二位女皇。太平公主认为她成为女皇最大的障碍,就是素有大志、做事果断的侄子太子李隆基。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太平公主决定想办法废掉李隆基,先换一个懦弱、听话的太子。

太平公主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大量的耳目,暗中监视李隆基,随时掌握他的一举一动。另外,太平公主经常在哥哥唐睿宗李旦面前搬弄是非,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时间久了,唐睿宗也有点相信太平公主的话了,就对李隆基有了些许怀疑。但这个唐睿宗本身性格非常懦弱,也许是在其母亲多年的高压下养成的软弱难以改变了,他虽然对儿子李隆基有点怀疑,但也没有对其采取什么行动。

一直等着唐睿宗废除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太平公主,见唐睿宗并没有要废太子的打算,就想再刺激唐睿宗一下,将他激怒。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天空出现彗星,太平公主就安排亲信心腹向唐睿宗说:“从天象看,皇太子是要当天子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希望激怒唐睿宗,挑拨唐睿宗和太子李隆基的关系,也许唐睿宗一生气,就将李隆基的太子之位给废了。

谁知道,窝囊惯了的唐睿宗,对皇位也没有多留恋,竟然立即决定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为太上皇。这一下,太平公主就弄巧成拙了,李隆基竟然顺利登基了,即唐玄宗。在李隆基登基后,太平公主依然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可是李隆基和他那个窝囊老爹可不一样。

太平公主认为只有继续参与政事,掌握权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女皇梦。于是,太平公主就决定动用屡试不爽的“政变”了,她串通宰相窦怀贞、肖至忠等人,密谋废掉唐玄宗李隆基,另立新君。同时,太平公主又收买宫女,准备在进献给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又密谋发动兵变,事先得到消息的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命王毛仲率武装家兵三百余人,将预谋兵变的太平公主党羽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李慈,宰相岑羲、萧至忠杀死,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也在乱中自杀。

见大势已去的太平公主逃入寺庙,直到事发三天以后才出来。太上皇李旦对这个妹妹还是非常宽大的,他出面请求儿子李隆基赦免太平公主的死罪,但遭到了李隆基的拒绝。随即,唐玄宗李隆基下诏将太平公主赐死在她自己的家中。

也正是因为宦官高力士等人,在这次处置太平公主的政变中立了大功,让唐玄宗对宦官更加信任,也开启了唐朝宦官权势盛于朝堂和后宫的局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