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股份重组,IPO常态化的定义是什么
常山股份重组,IPO常态化的定义是什么?
所谓常态化发行,就是管理层明确并坚持认为了新股发行速度和规模与指数涨跌市场牛熊毫无关系,不论什么情况,哪怕是股灾熊市里面也要坚持发行和发行速度不能停。
常态化发行新股的结果,就是上市公司数量大扩容,市场上市公司数量三年增长28%而三年以来上市公司总市值下跌34万亿。而中长期来看,则带来大量传统行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及带来大量大小非解禁和平仓式减持,以及因为审核制之下的业绩变脸和因为审核制产生的大量不良行为。
之所以会有所谓的常态化发行新股的提法和目标,乃至于认为常态化发行新股,是对国家和实体经济最有利和最直接的支持,主要还是我国资本市场定位偏差的错误延续。
历史上,没有一个熊市能和新股高速发行乃至于美名其曰常态化发行摆脱关系,这是因为我国股市本身内在就存在大量的机制问题,需要改善,比如交易机制,涨跌停机制,t1机制,停牌机制,重组机制,退市和投资者赔偿机制,大小非减持和信息披露等等,存在长期的缺陷,没有得到系统的规划和完善,因此,无法有效地反应经济晴雨表的功能,也没有在国家产业配置和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叠加了这些作用和价值的缺失以及强求存在的问题,使得各种问题彼此互相强化和关键导致利弊成屙,彼此放大不良后果,从而进一步使得资本市场生态持续恶化,投资者长期损失惨重,不断被消灭和退出市场,完全变成一个零和博弈的市场。与我国的国际经济规模和体量所应有的资本市场完全不匹配。
而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高速和常态化的新股发行,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从而失去了合理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时机。
这点,可以从三年以来股灾叠加熊市之后,19年新年第一天,就有37家公司公告减持,本周末有十几家公告减持,为什么跌了这么多还要减持?大家可以说细思极恐!
因此,监管者直到目前为止也没认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和先后解决的次序,依旧保持所谓的常态化新股发行,甚至本周末还出台了中小板股票代码区间继续扩容2000的公告,让市场对新股高速超高速发行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这还是科创板铁定要发行的前提之下。
是不是隋文帝杨坚得天下最轻松?
天下bai从来不易得,幸运儿如杨坚者也不例外du,套用一句教科书上的话,杨坚当皇帝zhi,是历史的偶dao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历史的偶然性,是周宣帝的突然死亡,给当时的朝廷当来了政治权利的真空;历史的必然,则是杨坚在朝廷和地方总管都拥有良好人脉资源,在夹缝中获得了称帝的契机。当然,从杨坚称帝之后的雄才大略也可以看出,杨坚雄起,是早晚的事。当社会需要英雄的时候,就会创造一个英雄出来,历来如此,不可轻视隋朝开国之君。
杨坚怎么夺得宇文家的天下?西魏大统七年(541年),杨坚出生于弘农郡华阴县(今天陕西省渭南市的华阴市一带)。杨坚是名门之后,其先祖据说是有着“关西孔子”之称的东汉太尉杨震。这一支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弘农杨氏”,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时,他已经官至柱国、大司空,爵至随国公。
历史总认为大人物往往会有不同常人的地方。据《隋书》记载,杨坚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
这正是所谓的吉人天相。十五岁时,杨坚因父亲的功绩而
“授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成纪县公。”
十六岁时,又“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对杨坚这个新秀,主持朝政的宇文泰甚至夸赞他:
“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的确,杨坚属于赢在起跑线上的人物了。当官,他恭敬勤勉;为子,他孝顺备至。很快,他赢得了很高的人气指数,成为朝野中的红人。
宇文泰去世后,侄子宇文护把持朝政。他逼迫西魏恭帝禅让,并先后扶持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宇文毓和宇文邕为帝,最终被不愿做傀儡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所杀。
一个好汉三个帮。继位之初,宇文邕为了与宇文护相抗衡,便招揽其他朝臣。这时候,杨坚走进了宇文邕身边——他的女儿当了皇太子妃。杨坚和宇文邕成为利益共同体,也因此而“父凭女贵”,在朝中地位不断升高。
树大招风。对于势力日盛的杨坚,朝中慢慢出现了反对的声音。齐王宇文宪劝谏宇文邕,杨坚相貌非常,让朝臣们很不舒服。他不是一个甘居人下之人,请趁早除掉。还有以为大臣提议,
“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杨坚)貌有反相。”
尽管有人认为杨坚有不臣之心,而宇文邕却相信天命,认为杨坚无法撼动北周的统治。宇文邕去世后,太子宇文赟继位,杨坚之女成了皇后。身为国丈的杨坚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加上宇文赟对杨坚高度信任,每次他外出,都会留杨坚来主持政务,治理天下。杨坚权势滔天,红得发紫。
没有谁能够永远站在顶峰,宇文赟对杨坚起了防备之心,并试图将其除掉。优柔寡断往往会贻误时机,没来得及下手,宇文赟病重,朝政完全落入杨坚手中。
走到人生终点的宇文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驾驭局面,杨坚亲信伪造诏书——杨坚辅佐新君,他站在了北周权力的制高点。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宇文赟病逝,年仅七岁的太子宇文阐继位,杨坚则被任命为大丞相。
杨坚篡逆之心早已有之,但担心被封在外的诸多北周藩王。怎么办?杨坚以皇帝之名将他们召到长安,以谋反之罪把他们处死。随后,他清洗了不满他擅政专权而反抗的尉迟迥等人。在一手打的同时,杨坚又一手拉,笼络支持他的鲜卑贵族。很快,杨坚的地位稳固起来。
大定元年(581),杨坚由随国公变为随王。北周静帝宇文阐不得不把位置拱手相让,杨坚正式登基称帝,并将“随”改为“隋”。
核心原因是什么?杨坚夺取政权,成为隋朝的开国之君。看起来还真的是相对轻松。
杨坚能够夺得宇文家的天下,是因为北周朝纲混乱,北周皇帝失去了对朝局的控制。北周末期杨坚把持朝政,他当时已经是北周的实际控制者。
杨坚雄心勃勃,他想发动政变很长一段时间,但他的力量是不允许的。周武帝死后,宇文赟继位。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被册封为皇后。依靠着女儿的地位,和自己国丈的身份,杨坚在政治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周武帝死后,宇文赟继位。而宇文赟整天喝酒、享乐。宇文赟把国家整的天怒人怨,手握重兵杨坚就成为了大家拥护的对象,这时候更加坚定了杨坚的造反之心,但是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一步步的回到朝堂,掌控了实权,排除了异己,拉空了朝臣,清除了通往皇位大道上的绊脚石,但这时候22岁的宇文赟去世了。
年仅宇文阐7岁的宇文阐继位,而自己的女儿这时候已经成为皇后,身为外戚的杨坚顺利的将朝廷上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随着杨坚权力的增加和许多大臣的支持,杨坚逐渐削弱北周宗室的影响。他先后把赵王、陈王、岳王骗到长安杀害。
公元581年,杨坚逼迫周静帝禅位,就这样杨坚取北周的天下。登基后的杨坚将改北周为大隋。杨坚的皇帝之位虽然是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的,但是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明君。他开创的隋朝迎来了开皇盛世,在他的统治下隋朝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白手起家靠什么维持军队开销?
前言:
刘备起家,艰难重重,他没有曹操宗族盘踞的底蕴,也没有江东三代打拼的基础,所以真的算得上是两手空空、白手起家,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刘备几乎一无所有,军费是从哪里来的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刘备一生的阶段分期,按照争霸天下来看,刘备的一生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逐鹿中原时期,这一时期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刘备起兵到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为止,共计十七年的时间,一般人们称之为逐鹿中原时期。
第二阶段是为寄寓荆州时期,是从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至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十二月赤壁之战结束,是为七年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是跨有荆益时期,是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初至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共计十年时间。
第四阶段是困顿益州也就是其人生最后一个阶段,是从建安二十四年末至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是为四年时间。
那么,以上四个人生阶段,实际来说,第三第四两个阶段,刘备有了固定的地盘,军费自然是从辖区赋税而来,这一点不难理解,故而,刘备军费收取的艰难时期,实际上是在第一第二阶段,那个时候,他没有固定的地盘,军费的来源,自然也不稳定。
但总体来说,刘备军费的来源,在那个时候,有三种。
其一、是为地方豪强的无常资助、赠送。《三国志 蜀书 先主传》中明确记载,刘备刚刚起兵的时候,便是得到了豪商的赠送,是为:
“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
也就是说,中山国的商人张世平、苏双在涿郡贩卖马匹的时候,见到刘备,深感非同寻常,于是资助了刘备很多军费,而也正是依靠着这些军费,才出现了史书上的另一句话:
“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等到刘备第一次得到了徐州之后,因为后方被吕布偷袭,前方被袁术拦截,队伍四散,几乎一蹶不振,只能暂时屯驻在海西。
这个时候,徐州从事糜竺将自己的家财全部倾囊相送,另外还有两千名下人,一起充实到刘备的军队中,并且把自己的妹妹还嫁给了刘备,而刘备也正是因此而军威复振!
因此,刘备的军费来源,实际上是存在着地方豪族、附上的资助的。
其二,刘备军费的另一来源是大军阀的供给或赠送。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刘备投奔公孙瓒,与公孙瓒所属的青州刺史田楷对抗袁绍,得到了公孙瓒的兵马钱粮资助。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刘备援救徐州陶谦,得到了陶谦赠送的四千丹阳兵与相应的钱粮。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刘备投奔曹操,被曹操表奏为豫州牧,给予了刘备部分兵马与钱粮。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刘备投奔袁绍,当时官渡之战开战在即,袁绍资助刘备兵马钱粮,前往汝南与曹操所部作战,后汝南的黄巾军龚都等部数千人并所属一切辎重钱粮全部归属刘备。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南奔荆州,驻扎于新野,所部钱粮用度,得到了荆州牧刘表的支援。
故而,不难看出,刘备军费的另一个来源,就是大军阀势力的资助或者说供给。
其三,刘备军费的来源,还有自己的战利品掠夺与自己的收集、积累。
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在中原地区脚无立锥之地,但是他的部众最少是数千人、最多时数万人,基本的军费需求,也是依靠着历次作战获胜来夺取的。
例如,徐州期间,刘备击败了白波军余部杨奉等,尽皆俘虏了他们的辎重,又如汝南期间,刘备斩杀蔡阳,夺取该部辎重,博望坡期间,刘备大败夏侯惇、于禁等部,再次缴获大量辎重。
至于荆州七年时间,刘备一方面依靠刘表,一方面在新野收拢民心、调集赋税,联结豪族,争取支持,所以,这些方式,也是早期刘备军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故而,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没有固定地盘的第一、第二阶段,刘备的主要军费来源是为三种,即豪强、富商的支持,大军阀势力的供给与作战缴获和自我收集,等到了刘备有了固定的地盘后,其军费来源,则主要就是依靠于领地的税收了。
希望这个答案能够帮到您,谢谢。
为什么刘邦要经常自己带兵亲征?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底层起家,刘邦最早是个泗水小亭长,朱元璋则只是个平民百姓。开创霸业的路上有无数艰难险阻,因为刘邦和朱元璋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所有的一切都要亲自来做。
在统一的路上,他们必须亲自带兵,或许他们身负主角光环,但他们自身并不清楚。只是刘邦在称帝后也经常需要御驾亲征,而朱元璋在称帝后,基本都在京城坐镇,出征则交给了将领,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
一、刘邦的统一之路借力较多
项羽、刘邦灭秦之后,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刘邦是为汉王,英布为九江王、田都为齐王等等。虽说当时项羽实力最强,但如果能联合众诸侯王的的力量,刘邦的胜算更大。
公元前205年,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借口,号召天下诸侯王征讨之。随即很多诸侯响应了刘邦,准备一同征讨项羽,这其中就有韩王信、魏王豹、常山王张耳等诸侯王。这次彭城之战刘邦输得很惨,但如果没有这些诸侯王的配合,刘邦或许会更惨。
公元前203年,刘邦采纳陈平、张良的计策,撕毁和项羽的盟约,同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这就是著名的垓下之围。韩信本就是在刘邦处起家,彭越也是刘邦盟友,而此次韩信和彭越并未按照约定出兵。
史料记载:
“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韩信的事业主要依靠刘邦的平台,不过以当时的韩信的实力,完全有可能独自为战,而彭越虽说已经投靠了刘邦,但还是有些摇摆不定。于是刘邦只得提前说好战后分成,换言之,事成之后韩信、彭越都将获得大量封地,这才打动了韩信和彭越,同刘邦一起出兵。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大家出来混也就是图个富贵,没有好处谁愿意给你冒风险。由于彭越、韩信等诸侯的加入,才把项羽围死在垓下,以刘邦本部的实力,很难完全覆灭项羽。所以说刘邦和朱元璋还是有所不同的,刘邦经常要借助盟友的力量,然而朱元璋基本上全是靠他自己。
刘邦终归还是登上了皇位,但那些异姓诸侯王便成了国家的隐患和威胁,这回帮手成了敌人,那么刘邦只得御驾亲征。
二、刘邦忌惮韩信的才能
韩信是刘邦手下头号战将,韩信曾经投靠项羽,并没有得到重用,才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帮助下,成为大将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正是有韩信的帮助,刘邦才能成就大业,在刘邦统一的道路上,韩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项羽把刘邦封到了蜀地,对此刘邦颇为不满,毕竟当时约定的是谁先入咸阳谁称王。只是项羽并没有落实,奈何技不如人,刘邦只能忍了。蜀地有天险做屏障,安全系数挺高,但刘邦的志向是征伐天下,就在这个时候上天给刘邦送来了韩信。
史料记载: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这位史上最强的军事奇才,不仅成功把汉军带了出来,还用计策平定了三秦地区,那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韩信命樊哙修补入蜀栈道,暗地中令部队从陈仓道出兵,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占据关中大部分地区。
从此之后韩信的战力愈发强悍,平灭魏国、攻取赵国,攻必取战必克,天下已无人是他韩信的对手。刘邦起初是非常兴奋的,韩信这种人才可遇而不求,但随着韩信战功的积累,刘邦对其忌惮也越发深刻。
韩信为人野心很大,并且极其擅于带兵,如果韩信自立为王,他刘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刘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史料记载:
“六月,汉王出成皋,东渡河,独与滕公俱,从张耳军脩武。至,宿传舍。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
公元前204年,刘邦直接跑到了赵国军营,自称汉王使者。当时张耳、韩信还没有起来,刘邦就直接进去夺走了韩信的兵符,由此可见,刘邦对韩信已经不再信任。如果刘邦对韩信绝对信任,而韩信也能真心实意帮刘邦统帅三军,那之后的战事刘邦大可不必亲临战阵。
事实上,韩信也有不小的野心,而刘邦疑心也很重,命中注定这两人早晚会分道扬镳。
三、朱元璋有大元帅徐达
刘邦拥有韩信,但刘邦不信任韩信,朱元璋则不同,徐达、常遇春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他们都全心全意地帮朱元璋做事。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尤其是像徐达这种帅才,更是百年难遇,偏偏好运的朱元璋的就碰到了。
韩信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已经是汉王了,而徐达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军中牵马,一切才刚刚起步,从感情层面上,徐达和朱元璋要深得多。徐达刚毅勇武,擅于带兵,为人宽厚豁达,在军中威信甚高,朱元璋更是委以重任。
在攻伐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徐达也立下大功。朱元璋称帝后,依旧是依仗着徐达,几乎每次北伐,徐达都是以元帅之任出征。至正二十七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仅用一年时间,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攻克大都,元朝灭亡。
洪武三年,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副将军,出征北元,大败扩廓帖木儿、太尉蛮子。徐达戎马一生,为大明帝国立下赫赫战功,大明第一功臣非徐达莫属。
正是有徐达这种统帅形人才,并且君臣互相信任,朱元璋才敢于坐镇后方,把军事大权交出去,如若不然,他也必定会御驾亲征。当然,明初的名将也实在太多,冯胜、傅友德、蓝玉这种不可多得的人才都在朱元璋左右。
反观汉初,韩信、英布、彭越,他们能力虽强,但无法和刘邦同心同德,这其中刘邦也要负一定责任。
当然,刘邦最大的特点是能治人,灭秦之战他就是打酱油的,大仗都是项羽打的。但他能把一些专业人士笼络到自己身边,从而干掉了项羽。因为自己镇不住下面的大将,所以建立汉朝之后,又挨个杀掉了这些功臣。最后各地方再造反,或者匈奴进犯,他已无大将可用,只得御驾亲征。
朱元璋其实一开始也是亲自带兵打仗的,他可是从一个牵马的一路打到大元帅,在这个过程中,收了一群小弟。因为他镇得住这些小弟,而且在灭掉陈友谅之前,都是他亲自指挥战斗。后来的战斗,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朱元璋也就不再出头了。
两者也有不同,同样建立了汉朝和明朝后,刘邦是真的逼下面人造反了,朱元璋是故意说下面人造反了,目的也是为了杀掉这些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大将。
只是没想到,真正对自家王朝构成威胁的并不是那些异姓王,而是自家子孙!
业绩较好的公司有可能被借壳吗?
壳本身是有价值的!不管业绩好坏哦!
10月18日,证监会发布实施修改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创业板借壳政策正式启幕!
记得6月20日的并购政策修改中,最值得的关注的一条内容无疑是“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意味着,创业板借壳上市通道即将开启。
何为借壳上市?
借壳上市分为两种,一为买,二为借!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
既然要借壳上市,何为“壳”?
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这个“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
壳有哪些种类?
壳通常分为“实壳”公司、“空壳”公司和“净壳”公司三种。“实壳”公司指保持上市资格、业务规模小、业绩一般或不佳、总股本和可流通股规模小、股价低的上市公司。空壳”公司 指业务有显著困难或遭受重大损害、公司业务严重萎缩或停业、业务无发展前景、重整无望、股票尚在流通但交易量和股价持续下跌至很低的上市公司。“净壳”公司指无负债、无法律纠纷、无违反上市交易规则、无遗留资产的“空壳”公司。
壳有何价值?
壳的价值体现在资产价值、无形资产价值、虚拟价值。“壳”所代表的资产价值, 这是由“壳”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决定的,它主要是指其清算价值,壳的这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资产评估来确定。 “壳”公司的无形资产价值。这主要是指在不同购并目标下的相关收益,比如“壳”公司已有的市场份额、“壳”公司的广告效应、税收优惠、“壳”公司产品的商标价值等。“壳”公司所体现的虚拟价值。这是由于“壳”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是超越净资产价值的虚拟价值。这种价值是由于企业的上市流通股因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它代表着上市流通的权利,纯粹是由市场行为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