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皇女的赏赐,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

2023-11-27 01:00:07 131阅读

dnf皇女的赏赐,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

为什么会有和孝公主后半生生活凄惨的想法?是因为死了老公,还是因为死了老公公。

山主有言:“女不强大天不容”,唯有一个人的气度、品质、精神面貌,才是反映一个人幸不幸福的最终标准。受宠的老幺。

乾隆皇帝共有二十七个子女,其中儿子十七个,女儿十个,虽比不上康熙,但还算多产。但古代医疗、饮食条件有限,夭折孩子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皇室。

dnf皇女的赏赐,乾隆最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

是故乾隆十个女儿中有五个都早逝了,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第十个女儿,也是最小的小女儿。人都说父母大都最爱老幺,乾隆得此爱女时,已经是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可谓老来得子。

既然是老来得子,自然不胜欢喜。乾隆一辈子有许多后妃,但是前后封有名氏的却不多,只有十八个,和孝公主的母亲惇妃仅列第十七位,还曾因为打死了宫女而被贬为嫔。可见,在乾隆那里有多受宠是很难证实的。但是惇妃之后又复得妃号,这可能还是与十公主和孝受宠有一定缘故。

在大清朝制度里,只有皇后生的女儿才封“固伦”,相当于亲王,而嫔妃生的女儿基本都封“和硕”,相当于是郡王,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所以乾隆其他四个公主的封号,只有三女为孝贤皇后所生,被封为固伦和敬公主,第七个女儿为孝仪纯皇后所生,也被封为固伦和敬公主,其他几位包括第九女,虽然也是孝仪纯皇后生,但只封了和硕和恪公主,更别说四女皇贵妃苏氏的女儿了(被封为和硕和嘉公主)。

反观惇妃女儿的地位,在乾隆眼中简直如同天使下凡、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生。

爱她就给她皇位!

据说和孝公主之所以能获得乾隆如此另眼相待,主要是她在外貌上酷似乾隆,女儿长得像爹,自然自己看着也开心。

因此乾隆有时参加什么大型活动,都会常常把她带在身边,反观其他几位姐姐,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乾隆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这绝对是真爱啊。和孝公主也十分遵从“圣意”,在性格以及衣着打扮方面都颇有男子风范。

“性刚毅,能弯十力弓。少尝男装随上校猎,射鹿丽龟,上大喜,赏赐优渥。”(关晓彤演绎的十公主)爱她就给他(培养)最好的男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乾隆看上了与和孝同岁的俊朗非凡的和珅独子,并赐名“丰绅殷德”,给和孝做额附。

和珅深得乾隆皇帝信任,可谓能人,况且和珅年轻时也时帅气逼人,丰绅殷德自然也差不到哪儿去。其实最重要的乾隆要把和孝嫁给丰绅殷德的原因是,和珅是乾隆宠臣,把和孝娶回家,就是娶了一个祖宗,还不得供着,不至于让和孝受什么委屈。其次,嫁给和珅等于还在乾隆左右,没有远嫁。在有清一代,公主远嫁蒙古联姻是传统,像三公主就嫁给了色布腾巴尔珠。

把和孝留在至亲身边,还在乾隆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保护,其实是对她最大的宠爱了。

而且自从封绅殷德与和孝成婚后,就被受命御前行走,又授散秩大臣,管理内务府造办处等,是典型的肥差。后来又兼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统领、护军统领等,都是要职。

并且,似乎丰绅殷德这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实在没有什么打拼的必要,不如他的父亲和珅会投机钻营,在政界野心勃勃。

丰绅殷德最喜欢搞些琴棋书画,从他的诗集《延禧堂诗钞》中也能看出此人才华横溢,很有文学功底。

和孝早早看出和珅结局。

尽管丰绅殷德对政治没什么抱负,但和孝毕竟是“皇的女儿”,眼力见识都不凡,她较早的发现了和珅这种蛮横专权、中饱私囊的做法,或将在日后受到清算。

事实果然应验。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以89岁高龄薨誓,随后嘉庆帝就展现了他迅速而高效的手段,将和珅软禁宫中。最后控诉和珅二十项罪名,很快送上断头台。

自然是和孝公主出面,向他的哥哥嘉庆求情,这才保住了和珅家族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

(嘉庆皇帝)

皇的女儿+品性一流=任何环境都能逆袭。

和孝公主自嫁给丰绅殷德好,非常勤劳,持家有方,绝对是个好媳妇,将整个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尽管和珅获罪,但是宅地和花园还是留下了一半给和孝,他们一家就住在淑春园里,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校内。

(北大内,一塔湖图,原淑春园)

物质方面虽然比从前看上去资产缩水,但说实话,和珅这个人虽然聚敛无数资产,本人却以小气闻名的,对家人十分苛刻,当然对和孝公主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如何,和珅被打倒后,基本是丰绅殷德主家,前文我们也知道这个贵公子对打理家务可不怎么上心,只会吟风弄月,所以山主猜测,这时候的和孝应该比从前更有地位(毕竟她是拯救和珅一家的主角),也更得自由。

当大家都关心一个女人的男人究竟在不在意她,爱不爱她?似乎这才是幸福最重要的标志,和孝最关心是这个家庭的大体、子嗣的未来。

家庭的大起大落也使丰绅殷德格外消沉,整日郁郁寡欢,要不就是诗词歌赋,要不就是酒色自娱。之后丰绅殷德作死的因辞退和孝公主府里的长史奎福,被奎福报复,揭发他书写诗稿中有影射朝廷之语,并且还要毒害公主等捕风捉影之事,被重点查看。

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其中最被坐实的一条罪名是丰绅殷德不知检点,竟然在国服期间也就是国丧时把一名小妾带到坟园里乱搞,生了个女儿。这下可好,一对生辰立马落下实证,这在清朝可是犯了大忌,再隐瞒不下去,嘉庆谕旨将他交到了慎刑司圈禁起来,后又看在和孝公主的面子,让他在家闭门思过,不许出门。

只有和孝可以正常出入,丰绅殷德自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自此丰绅殷德更加萎靡,身体也更虚弱,各种疾病缠身。哮喘、肺病、失眠、耳鸣,再加上痔疮的折磨,虽后来经过宽大处理,贬赴乌里雅苏台任职,但病情加重不久就在三十五岁时盛年时去世。

好在丰绅殷德给和孝留有两个女儿,虽然寡居,但也不至于孤独凄苦。之后在嘉庆嘱托下,嘉庆的儿子道光更是对和孝十分关照,不仅将和珅获罪时查抄的“恒生当”赏给了和孝,还在西直门外查抄的六顷土地给予她。也算衣食无忧。

(道光皇帝像)

其实这些都与和孝个人素养有关,和孝公主一直坚持习武涉猎,精明练达,才能在无论何种境遇中,都能立足本分,这才能得以善终。

道光三年(1823)九月初十日,和孝公主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九岁。道光赐银料理后事,并亲临公主灵堂祭奠。

(和孝公主像)

山主有言:真是“女不强大天不容”,唯有一个人的气度、品质、精神力量,才是反映一个人幸不幸福的最终标准。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

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

虽然此“宋”非彼“宋”,但是楚国的士大夫成得臣却完美的预言了北宋这场政治作秀!

◆相当雷同的狗血剧情

宋襄公在继位时表现得异常慷慨,公然表态想让贤于庶兄目夷,目夷一听,这事闹不成啊!吓的赶紧尿遁,最终皇位还是继承到宋襄公儿子手里。

到了北宋赵匡胤五十岁突然薨掉,据说把皇位又让给了弟弟赵光义,难道是先贤得遗风吹到北宋年间?

仔细算一算,春秋到北宋约1500年的历史,这种虚伪的戏码还不断上演。所谓禅位的作秀,如果诸位当真了,那是真输了!

很简单,因为不合理,不合人性

有人觉得赵氏兄弟关系很铁,不瘟不火的谈判中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归属权。请问:一个只有你说了算,任你随心所欲的政权说让就让,谁能这么任性?

且从【陈桥兵变】到【杯酒释兵权】,充分的证明了赵匡胤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何为政治家?

够黑,够狠,够绝情!

什么同生共死,患难与共,在金光闪闪的龙椅面前连个屁都不算,引用一个经典的电影台词:

兄弟就是用来出卖的

这里大家不得不考虑,在整个拼酒的过程中,忙前忙后的赵光义,看到以前的老弟兄为了保命一个个摇尾乞怜,他会没想法么?当然他不会想到那么远,但至少觉得他哥确实够可以,在权利面前要什么兄弟?

《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等到赵匡胤突然爆毙,赵光义的春天来了!我宋太宗来也!!一切来的这么突然,来的这么诡异

赵匡胤处心积虑打下得江山,最终没能传位给儿子。在血缘系统里儿子要比兄弟亲,毕竟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不是为了下一代,难道瞎起哄?但是这个政治家,却给弟弟做了嫁衣。

作为兄弟,谁在出卖谁?

排除赵匡胤有什么不治之症,赵匡胤死的有点太迅速。一个身附武功、精力旺盛的男人,一个精通十八路太祖长拳的宗师就这么嗝屁了……

———让人难以置信

那是开宝九年(976)的十月二十日第一场雪,比平时来的更晚一些。深夜无聊的赵匡胤金口一开:

传晋王入宫

帝国两位权柄滔天的男人,在没有舞娘、没有乐队、没有服务员的酒桌上推杯论盏。两人忆当年,少年意气,一晚上喝完了青春,喝醉了年代第二天就收到赵匡胤猝死的消息,《续湘山野录》中提到:

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阴谋,还是阳谋?可赵匡胤始终没说出那句不可能。两人谈了什么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确信赵光义干了些什么!

因为赵光义最有作案动机

旁观者看到的是“斧声”和“烛影”,那么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切的背景将慢慢推出幕后黑手。

其一、赵光义是除赵普(陈桥兵变的功臣)最有权势的人物。《宋史》记载: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可这位宰相却和赵光义交恶,在赵光义的运作中反而被罢免相位。从此赵光义一人独大,党羽遍布,势力滔天。其二、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太祖以德昭冲年,欲其由渐而进,授贵州防御。开宝六年,授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祖之世,竟不封以王爵。”——《宋史》,赵匡胤一直不给儿子正名,给了弟弟赵光义很大的机会。其三、赵光义喜欢玩弄毒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公元975年南唐灭亡,李煜确实很愁,不然不会写出这首词。更愁的是自己妹妹和老婆小周后被赵光义强行占有,于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找了个借口,赐服牵机药而死。好了赵太宗需要加戏了

只是没想到赵普又扮演了一个权利得角逐者!被写进剧本的还有他妈杜太后……

———这就是《金匮之盟》

赵光义登基第六年,拿着神秘钥匙打开一个金柜,里面陈放着一份密封文件:

鉴于后周亡于皇帝年幼,杜太后故在临终之前交待遗言,要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然后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

这种一站式皇位服务,基本上规划了北宋三代人的继位问题,大开先例!大臣们一脸懵逼,赵氏后人一脸懵逼……原来如此!

我确定这是赵光义赤裸裸得自我洗白:

第一、杜太后尚有遗言保留,为啥太祖赵匡胤就留下一句好自为之

第二、金匮之盟的公布时机有点说不过去,毕竟关于皇室大统,为啥间隔这么长时间

第三、赵普的突然翻身,正好金匮之盟公布,会不会太巧合了

第四、最终的受益人、一面之词都是赵光义发表

我不确定多少人参与到这场大戏,但是作为男主角的赵光义确实开始大红大紫,按照剧情,等到赵光义退位然后开始换另一个兄弟金匮之盟的公开让赵光义的上位彰显的有理有据,可惜,剧本再次改写!赵光义继位后的表现才确定他谋害了兄长,总结成五个字:

翻脸不认人

候选人之一:赵延美

《宋史•赵普传》中记载是:柴禹锡、赵镕等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一个谋反的脑子扣在赵延美头上,自古谋反必定死罪,他将弟弟先流放到四川涪陵,然后不断打击,让他最后在流放之地,很快死去。

候选人之二:赵德昭、赵德芳

公元979年,赵光义北征幽州,一次在夜里军中惊乱,赵光义一时离帐,不知所踪。赵德昭差点搞成功第二次陈桥兵变,可惜被赵光义发现,最后活活逼死,至于赵德芳怎么死的,史书也说不清,反正是害死的,最有可能的还是下毒。

上位的时候大家说好听妈妈的话,随着继承人接二连三的领取饭盒。最后才明白只能有赵光义一个人听,此后再也没有人可以拿金匮之盟说事了。赵光义之后,继位的是自己儿子赵恒,突然觉得这样子更顺理成章。

终究摆脱不了嫡长子继承制

符合赵光义最高利益的继承方式,也是符合帝王最高利益的继承方式。这样子我们可以明白:赵匡胤不是不想传位给儿子,而是做不到!原本仗着自己年富力强,抱着看看再说的态度,结果却在一场阴谋中被算计,儿子还是自己的儿子,可弟弟已经不是曾经的弟弟!

———宋主好名无实,篡谋不能不信!

这句话是我自己撰写的,我把他这样翻译:赵光义虚伪的做派是给外人作秀罢了,他不正常的上位没有阴谋可以实现么?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之间的事就这样结束了。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有几个人能保持单纯的情意?兄弟?父子?为了皇位杀父弑兄的事情比比皆是,终究经不住考验,那么赵光义和虚伪的宋襄公有什么区别?各位看官知道么?

参考资料:《宋史》、《太祖实录》、《涑水纪闻》、《湘山野录》、《资治通鉴》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达我看到的历史!

吕后帮丈夫打江山?

谢邀!以后宫身份干预政事,镇压皇族者,自来难有什么好下场,吕后如是,贾南风、武则天亦如是。

吕后在刘家江山建立过程中确实是出过力的。

刘邦捞得的人生第一桶金便是吕雉,彼时刘邦不过区区一亭长,而吕雉所在的吕家已是望族,吕雉之父更是与县令交好,而吕家始祖,便是西周开国功臣吕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

吕雉嫁给刘邦,也嫁去了一大批吕氏武将。沛县起兵之后,吕家子弟积极从军,为刘邦浴血疆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同时,他们也逐步成为刘氏集团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吕泽,吕后兄长,司马迁对他有过这样的评语:“发兵佐高祖定天下。”

吕泽在军中具备独当一面之能,属于绝对的高级将领。

西汉建立,以功,吕泽封周吕侯,这个爵位实际上对他已经是亏待了,当然,刘邦有自己的考虑,他不可能放任外戚势力坐大。

吕后执政后,感念兄长遭遇,乃追封吕泽为“悼武王”。

吕释之,吕后二哥,与其兄一样,吕释之也是最早追随刘邦起兵的吕氏子弟之一。

“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刘邦初为汉王,吕家所领之军即兵分二路,其一以吕泽为首,随刘邦入汉中;其一以吕释之为首,领兵入丰沛,护卫吕公和刘太公。

刘邦之父刘太公为项羽所掳,而吕公无恙,也从侧面证明吕氏掌握了自己的部队,且具备极高的自主权,故而即便是护卫失当,刘邦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吕家气候已成。汉立,吕释之封建成侯。

吕家尾大不掉,已成汉室皇族之忌。

对吕家之忌惮,表现得最为明显的,便是刘邦立储之议。

众所周知,晚年的刘邦比较宠爱戚夫人,连带着也宠爱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

刘邦欲立刘如意为太子,于是试探各方反应,吕家为了保住刘盈,居然直接把留侯张良给拉下了水,令其不得不为之献计:

吕泽彊要曰:“为我画计。”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个人可不简单,刘邦想他们都想疯了,可就是得不到。

吕家出手,四个老头子入了长安。

征英布而还,刘邦设宴,“商山四皓”立于太子刘盈之后,刘邦见之大惊,遂知太子大势已成,不可强易。

吕后对刘氏子弟的打压,致朝廷上下不满。

被吕后欺负过的刘家子弟就多了,其中以刘邦子孙为代表。

首先是老大刘肥,刘肥为齐王,入京朝见,惠帝以其为兄长,请齐王上座。

吕后很不痛快,直接就准备了一杯毒酒,想置刘肥于死地,汉惠帝刘盈察觉有异,也倒了一杯毒酒。

这酒自然便不能喝了,刘肥逃过一劫,事后为了保命,他居然认自己的妹妹为王太后,献城阳郡为其汤沐邑。其次,惠帝本身。汉惠帝虽然是吕后亲子,却有点当傀儡的意味,当然,比汉献帝这种还是要强一些。

鲁元公主乃是惠帝胞姐,吕后令其以鲁元公主之女为后,汉惠帝不同意,却反抗不了。

惠帝仁弱,吕后将戚夫人斩断四肢,废眼耳口鼻,做成了人彘,且置于猪圈,引惠帝观之,惠帝大恸,自此愈发颓废,没多久就死了。

吕后立惠帝刘盈之子刘恭为帝,刘恭口出怨言,吕后居然直接把他给杀了,这个时候,刘恭还不满十岁。

作为亲祖母,吕后也算是下得了手。刘邦三子刘如意,初封赵王,吕后把他召进京,想把他干掉。

这个时候的刘如意也还是个孩子,刘盈当然知道老妈想干什么了,他时时刻刻把弟弟带在身边,以防不测。

千防万防,还是被吕后找到了机会,某天清晨,刘盈出宫打猎,看弟弟还没睡醒,不忍心叫醒他,便自己单独出发了。

等刘盈打猎回来,弟弟刘如意已经凉透了。刘邦五子刘恢,吕后倒没有直接对他下毒手,但是强迫他取了吕产的女儿为王后。

强扭的瓜不甜,刘恢自然不喜欢这位王后了,他喜欢的是另一位宠妾。

他没有想到,他的王后竟然直接把这位宠妾给毒死了。

刘恢身为梁王,却是敢怒不敢言,对自己的后宫之事都做不了主,刘恢也觉得很没意思,便选择了殉情。

刘恢之死,吕后有责任。刘邦六子刘友,刘友跟他五哥一样,被迫娶了吕氏女子为王妃。

刘友当然也不喜欢这位王妃了,也选择了宠幸其他女子,这下子王妃不干了,直接跟吕后告状,说刘友要谋反。

吕后把刘友关了起来,断绝粮水供应,刘友活活饿死。

刘邦八子刘建,封燕王,吕后没有对他下手,却把他唯一的儿子给杀死了。

燕王绝嗣,国除。

这么看来,刘邦八个儿子,被吕后直接或间接迫害过的,便有六位。

吕氏之谢幕。

吕家的败落是在吕后去世之后,吕后在世时,吕氏子弟皆高官厚禄,其中吕产、吕禄等人更是一跃成王。

功劳与爵位的严重不对等,激起了大臣们心中的怨愤,而吕后对刘氏皇族的迫害,给了大臣们动手的借口,吕后既死,众臣再无顾虑,且师出有名。

内有周勃、陈平,外有刘襄、刘章,这场政变来的迅速而利落,吕氏子弟族灭,辉煌一时的吕家走下了神坛。月盈则亏,得荣华富贵难,知进退更难,贪欲是噬人火焰,可灼人,却也难免会伤到自己。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何要杀丈夫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俄罗斯帝国历史上一对著名的皇帝与皇后,但同时也是俄罗斯帝国历史上最奇葩的夫妻。他们俩不但毫不隐晦的公开出轨,而且对对方出轨的包容程度,也一定会令那些心胸狭窄之辈羞愧不已。

严格意义上来说,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是俄罗斯人,但却都登上了俄罗斯帝国沙皇的宝座,了解了彼得与叶卡捷琳娜,有助于了解俄罗斯帝国的历史。

彼得三世是彼得大帝的外孙,全名为卡尔·彼得·乌尔里希,出生于瑞典的荷尔施泰因公国,他是彼得大帝长女安娜公主,和瑞典的公爵卡尔·腓特烈所生。彼得本来是瑞典王位的继承人,所以他几乎不会说俄语,但却鬼使神差被执政沙俄的伊丽莎白女皇看中,将他选为了俄罗斯帝国的皇位继承人。虽说彼得三世的执政能力不敢恭维,但他的胸襟之宽广、对妻子的出轨之包容,绝对会令世人顶礼膜拜。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娅·奥古斯特,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败落贵族家庭 ,在她被选中作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的未婚妻之后,改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

1744年2月9日,抵达圣彼得堡与彼得完婚的索菲娅,虽然受到了伊丽莎白女皇热情的招待,但彼得却毫无顾忌的对索菲娅明言:他对索菲娅没有任何的感情,之所以同意迎娶索菲娅,不过是为了保住他俄罗斯皇位继承人的位子,被迫执行伊丽莎白女皇的意志而已。可以说,彼得与叶卡捷琳娜这桩看似非常美好的婚姻,从一开始就走了样。

1745年8月21日,俄罗斯宫廷为彼得和索菲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索菲娅也正式改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

婚后两人一直分居,丈夫彼得另寻新欢,叶卡捷琳娜则独守空房。曾经有人多次暗示叶卡捷琳娜,无论如何也要生下一个帝国继承人,不然她皇后的位子坐不稳,叶卡捷琳娜终于幡然醒悟了,她终于在1754年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保罗。当然,幡然醒悟是一回事,生孩子又是一回事,毕竟一个人是生不出孩子的,丈夫彼得根本就指望不上,那么这位保罗王子来的就有些蹊跷了,答案只有一个——情人。

据说叶卡捷琳娜共计有23位情人,她一生都在周旋于众多的情人之间。情人多了故事必定就多,而她的丈夫彼得,在对待她出轨的态度上却是非常包容的,甚至可以说是鼓励的。

一天夜里,叶卡捷琳娜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在偷偷潜入叶卡捷琳娜的寝宫时,被彼得的卫兵抓获并押到了彼得面前发落。彼得当然清楚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何许人也,也知道他潜入皇宫这是又给他送绿帽子来了,于是彼得就借口波尼亚托夫斯基身上带有武器,便给他扣上了一顶图谋行刺的罪名,行刺皇帝的罪名有多严重,应该说地球人都知道。

当听说波尼亚托夫斯基被彼得抓获之后,叶卡捷琳娜并没有想象中的惊慌失措(她应该是早就做过风险评估,制定了应急预案),于是她找来了彼得的情人沃伦佐娃。

她是只对沃伦佐娃轻声的说了一句话:“您能使我们大家都幸福”,言外之意就是我好了你也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于是沃伦佐娃心领神会,她赶到了彼得的房间,劝说彼得将波尼亚托夫斯基放走,不想彼得竟然哈哈大笑的说道:“放他走没那么容易,这里还缺一个人”。然后彼得闯进叶卡捷琳娜的寝室,将穿着睡衣的叶卡捷琳娜拉下床,拽着她走进自己的房间,指着波尼亚托夫斯基对她说道:“这回你该满意了吧!”

没有套路之中的人头落地,只有各取所需后的皆大欢喜,沃伦佐娃留在了彼得的房间,波尼亚托夫斯基也夜宿了叶卡捷琳娜的寝宫。

从此波尼亚可夫斯基可以光明正大的来找叶卡捷琳娜,再也不用翻墙头了,据说这四人时而还一起共进晚餐,分别时互道晚安,真正做到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但如果有人认为这对夫妻自此相安无事就大错特错了,1762年6月28日,就在彼得登上皇位刚刚半年,叶卡捷琳娜就在众多情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而登上了皇位。

一个星期之后,被她囚禁起来的阶下囚彼得三世暴毙身亡,叶卡捷琳娜则对外宣称,彼得是因消化不良而死。彼得三世之死一直是一件历史之谜,至于所谓的消化不良根本就立不住脚,以彼得的开阔胸襟,还有什么他消化不了的哪?

为什么却被武则天做成人彘?

萧淑妃被做成人彘这件事,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不过有一点确认无疑,那就是萧淑妃确实是败给了武则天,而且下场很惨。而萧淑妃之所以败给武则天,主要是因为她当时和皇后内斗得太厉害,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

这事要想解释清楚的话,还得从头说起了。

贞观十七年,因为一场太子谋反案,原本被封为晋王的李治,一下子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成了大唐帝国的储君。

要说李治这个太子位,得来的也是巧合。原本之前的太子,是李治的嫡亲大哥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的嫡长子,在李世民登基之后,就被封为了太子。而李治,则是李世民和皇后长孙氏的第三个儿子。

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原本稳如泰山。奈何长孙皇后去世以后,李世民对他管教得太过严苛,导致父子二人生出间隙,让李承乾心中日益惶恐,担心李世民会废掉自己。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打算发动政变,逼李世民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可没想到还没来得及造反,事情就败露了。

事发之后,李承乾被李世民废黜了太子之位,流放到了黔州,不久之后就死了。

李承乾被罢黜之后,李世民除了伤心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考虑,那就是接下来立谁做太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既然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了,那接下来就该轮到嫡次子李泰做太子了。问题是,之前正是因为李泰和李承乾争宠,才会导致李承乾不得不铤而走险去造反。所以,李泰一旦上位,李承乾必死无疑。

所以,李世民思来想去之后,只能让嫡三子李治上位。于是在李承乾被废的同时,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

这个太子位,真的相当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此时的李治,才刚刚年满十六岁。之前李治大概也从来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做太子。但世事有时候就是这么巧,一个原本绝不可能成为太子的人,就这样登上了太子之位。

在李治成为太子之前,李治已经成了亲,娶得是太原王氏的一名女子。王氏也是身世显赫,祖父当年曾做过西魏的尚书左仆射,唐高祖李渊的亲妹妹同安公主,是她的叔祖母。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王氏才有机会嫁给了当时已经被封为晋王的李治。但是王氏大概做梦都没想到,她刚嫁给李治没两天,就由晋王妃升为太子妃了。

这运气,真的是好的逆天了。

不过,成为太子妃之后,地位虽然上升了许多,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既然李治做了太子,那东宫自然不能只有一个女人,得多选几个侧室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萧氏进入了东宫,成了李治的侧室,被封为良娣。

萧氏能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东宫做李治的侧室,自然也不是白给的。别的不说,光家世就很夸张。萧氏出身兰陵萧氏一族,老祖宗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他们家更是先后开创了南齐和南梁两代政权。后来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这一族的势力,依然极为可怕,绝对是当时最顶级的门阀豪族之一。

对于其他几个同期进入东宫的女子,身为太子妃的王氏倒也不太在乎。唯有这个萧氏,不管是家世、相貌、学识……方方面面都不比她差,这就让王氏感到了威胁。果不其然,萧氏进宫之后,很快就得到了李治的宠爱,甚至隐隐压过了王氏这个正妻一头。

一场女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展开了。

王氏和萧氏,其实各有所长。萧氏胜在姿色妖媚,更讨李治的喜欢。而王氏则是一个贤内助式的女子,可以帮助李治打理后宫。王氏又有正妻的身份,可以稳压萧氏一头。但同时,王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能生育。

王氏和萧氏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两个女人斗了几年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就这样,到了公元649年。

这一年,李世民挂了,李治登基。

李治上台之后,立王氏为皇后,进封萧氏为萧淑妃。

虽然成了后宫之主,王皇后心里却越来越不安,老是觉得萧淑妃有可能抢了自己的皇后之位。而且身为皇后,王皇后还生不出孩子来。一旦萧氏生了儿子,将有很大的可能被立为太子,到时候她这个皇后就真的悬了。

这可咋整?

最后,王皇后想出了一条妙计。

可以给萧淑妃找几个对手啊!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自己完全可以再找几个女人,充实一下李治的后宫,分摊一下李治的宠爱,让李治不至于独宠萧淑妃一人。这样的话,自己的位置不就稳了吗?

于是,王皇后将目光投向了另外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名叫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

武则天出生于一个商人世家,而且是那种巨富。隋朝末年,她爹武士彟独具慧眼,跟了李渊。唐朝开国之后,武家也由此发达。不过武则天出生的时候,武士彟已经48岁了,算是老来得子了。在武则天之前,武士彟还有两子一女。

公元635年,武士彟去世。这一年,武则天才刚刚12岁。因为争家产的原因,武则天的哥哥们用了一些手段,将武则天母女逼得不得不回长安居住。回到长安之后,恰逢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就将武则天选进宫去,做了自己的才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很多历史学家,都坚定认为,李世民让武则天入宫,其实只是为了保护武则天,希望功臣之女能够有一个相对优渥的生活。至于武则天入宫之后,李世民也没有真正临幸过她,只是将她当成自己的女儿看待。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武则天入宫时才只有14岁而已,而当时的李世民则已经40岁了,相差的实在太大。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被封为才人,至少在名分上就是李世民的女人了。李世民病重期间,武则天也在旁边侍奉。就是在这个时候,武则天和同样前来侍奉的太子李治,产生了感情。

李世民去世之后,按照唐朝的规矩,武则天不得不削发为尼,到感业寺出家。不得不说,武则天是真的很有魅力。后来某次李治去感业寺上香的时候,看到了武则天,两人很快便旧情复燃。奈何武则天在名义上是李世民的女人,而且此时已经出家为尼,李治也不方便将其纳入后宫。

这一切,王皇后都看在眼里。

对于一般的皇后来说,皇帝爱上了一个尼姑,而且这尼姑之前还是先皇的女人,这肯定是一桩丑闻,是要极力遮掩的。但此时的王皇后,大概是被萧淑妃给气得昏了头,一切考虑都以打击萧淑妃为主要目的。所以,当王皇后察觉到这些之后,王皇后非但没有动怒,反倒主动提出,要将武则天收入宫中。李治本就有意,自然应允。

就这样,本来已经出家为尼的武则天,第二次返回皇宫,成了李治的妃子。

至于王皇后,本意只是希望,武则天入宫之后,能够分去一些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巩固自己的地位。但王皇后打死都想不到,她引进来的,这一头真正的猛虎。

武则天入宫之后,很快就凭着自己的手段,得到了李治的宠爱。而且武则天刚刚进宫未满一年之后,就给李治生下了一个儿子。武则天得到的宠爱多了,其他后宫妃子得到的宠爱自然就少了。原本在后宫最为受宠的萧淑妃,此时也就渐渐失宠了。至于王皇后,本就得不到多少宠爱,见到萧淑妃失宠之后,自然开心至极。

但很快,王皇后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在武则天生了儿子之后,很快就被升为二品昭仪,已经堪比萧淑妃最受宠时候的情况。这时的王皇后,终于察觉到了威胁,开始打压武则天。但此时却是为时已晚,武则天已经在宫中站稳了脚跟,深受李治宠爱。

接下来的两年了,李治的后宫由原本的两极对立,变成了三强争霸,好不热闹。不过李治也不傻,知道这三个女人都在诋毁对方,倒是也没有偏听偏信谁。

但是,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皇宫以外的朝堂上,逐渐发生了一些事情,开始影响到了宫内的格局。

之前说了,李治的太子之位,完全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纯粹是因为运气好。所以在李治小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拿他当储君培养过,导致李治自身在朝中根基很浅。李世民去世的时候,李治才22岁,之前也没怎么打理过朝政。

于是,李治登基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老臣尾大不掉。

要知道,李治刚登基这会儿,朝堂上站着的,大多都是贞观年间的老臣,甚至还有很多唐朝的开国功臣。李世民在的时候,自然不在乎,可以轻易压制他们。但是等到李治上位之后,资历浅又没有经验,这些老臣就开始有点尾大不掉的意思了。

对此,李治也是相当的苦恼。当时朝堂上的老臣,都是李世民给他留下的栋梁之才,不能轻易杀戮。而且当时老臣集团的领袖,恰恰就是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不光是李治的亲舅舅,更是凌烟阁功臣榜上的第一人。不但开国有功,后来还帮着李世民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辅佐贞观之治。有这样一群老臣在,李治想要掌权,那就是痴人说梦。

李治倒也不傻,不是没想过用一些朝堂斗争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比如,李治登基之后,任命王皇后的舅舅柳奭为中书侍郎,后来又拜为中书令。

李治的本意,是希望外戚一党能够站起来,和老臣党相互抗衡,方便自己掌控朝局。结果没想到,柳奭当上中书令以后,反倒站到长孙无忌他们那边去了,压根就没和老臣党打擂台。

面对强势的老臣党,李治也是十分无奈。不过好在,这些老臣倒是也还算恪守为臣之道,竭力辅佐李治。不过,皇后的舅舅不肯和自己站到一边,甚至就连皇后有时候都站到了老臣党那边,这让李治心里十分憋气。

所以,在宫内的斗争当中,李治越来越不喜欢王皇后了。

相反,武则天则深谙李治的心意,而且坚决和李治站在统一战线上,这让李治越发的宠爱武则天。

然后,就到了永徽五年。

这一年,武则天又怀孕了,最后给李治生了个女孩。对于这个女儿的到来,李治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但接下来,围绕这个女孩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惊悚了。

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记载:在这个女孩出生一个月之后,皇后出于后宫规矩,前来看望这个女孩。离开之后,武则天趁着没人,自己掐死自己的女儿。又过了一会儿之后,李治来看女儿,武则天再打开被子,发现女儿已经死了。

这下,王皇后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因为整个过程,只有她和武则天两人来过。武则天身为母亲,怎么看都不可能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所以王皇后就成了唯一的可能。李治当即勃然大怒,但又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无法真的治皇后的罪。

不过,关于武则天杀亲生女儿这件事,历史上也是存疑的。也有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并没有杀自己的女儿,只不过因为这个女儿体弱多病,王皇后来过以后,恰巧病死了。但不管真相如何,这件事成了一个导火索。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李治虽然没有证据,没能真正惩罚王皇后,但却由此有了废后的打算。

没错,废后!

既然你不愿和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你娘家亲戚也帮不上我,甚至你还敢为了私欲杀我的女儿,那我为什么还要你做皇后?

不过,想要废掉王皇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王皇后家世不差,再加上有那些老臣的支持。就算是李治,也不能轻易废去。在李治产生要废后的念头之后,朝堂上的老臣们,几乎无一例外,全都表示反对。

更可怕的是,为了扶武则天上位,李治甚至主动带着武则天,去长孙无忌家里吃饭,席间又大加赏赐,封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做朝散大夫,想要以此来换取长孙无忌的支持。这相当于什么?等于说是皇帝想换一个正妻,得先去求一个大臣!偏偏长孙无忌还没答应,让李治悻悻而归。

如此种种,让李治认清了一个现实:老臣和皇后,真的是一党的。如果真的能够废后的话,就能严重打击到这些老臣党,从而让自己真正掌权。

从这时开始,一场原本单纯的后宫争宠内斗,演变成关乎朝堂皇权的斗争,性质瞬间就不一样了。在这场斗争当中,李治想要拿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武则天则想要当上皇后,两人开始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至于萧淑妃,此时已经成了一个边缘人物。虽然已经意识到武则天的威胁,转而和王皇后站到一条战线,共同对付武则天,但却收效甚微。而她的这个选择,也成了葬送她的根本原因。

就在这个时候,王皇后又犯错误了。王皇后为了能够重新得到李治的心,不惜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后来事情败露,被李治发现了。巫蛊这种事情,在古代是大忌中的大忌,更何况还是皇后来做。由此之后,李治对王皇后最后一点夫妻情谊也没有了,终于下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

永徽六年,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暗示之下,中书舍人李义府公开上书,要求‘废王立武’。在李义府上书之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大臣,也都见风使舵,支持‘废王立武’。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已经身居中枢,但又不是顶尖老臣。那些老臣们的存在,同样挡了他们的路,所以他们也乐得借此打压一下老臣党,提升自己的地位。

原本后宫内斗的帝王家世,终于变成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朝堂党争。

这些新兴的权贵,支持废王立武;而那些老臣们,则坚决反对。一时之间,李治也不敢轻易决断。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开口,彻底改变了一切。

这个人,名叫李绩。

李绩是当时唐朝军界最高的领导之一,《隋唐演义》里面那个足智多谋的徐茂公,就是以他为原型的。当时李治询问李绩的意见之后,李绩只简单回答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管。

李绩作为大唐军方最重要的一座山头,同时又是顶级老臣。他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军界不会插手这次事件,更不会支持老臣党。这一下,李治彻底放心了。李治当即下令,以‘阴谋下毒’为名,废掉了王皇后。至于萧淑妃,因为之前支持王皇后,一起对付武则天的关系,也被李治一并打入冷宫,和王皇后一起被囚。至于两人的亲族,则直接罢官,流放岭南。

七日之后,李治又再次下诏,封武则天为皇后。

自此,武则天在后宫一家独大,王皇后和萧淑妃,则被打入了冷宫。

斩草……要除根啊!

斗争经验丰富的武则天,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会任由王皇后和萧淑妃,平安的生活在冷宫。万一李治对她们还有感情,日后旧情复燃的话,那麻烦的就是自己了。于是武则天下令,对两人杖刑一百,并砍断其手足,将两人做成人彘之后,扔到大酒瓮当中,以求所谓的‘媚骨变醉骨’。

原本在宫中权势熏天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就这样死在了宫中。

当然,对于武则天将两人做成人彘一事,历史上同样也有争议。因为按照史书记载,王、萧二人被杖刑一百,断其手足做成人彘之后,又活了好几天才死去。但从现代的医学角度来看,这根本就不可能。如果两人真的受了这种刑罚,肯定是当即毙命才对。

另外,成书较早的《旧唐书》,对于两人死因的记载为‘缢杀’,也就是被武则天给勒死了。反倒是后来成书较晚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了所谓的人彘事件。后来骆宾王所做的《讨武曌檄》当中,则是说‘弑君鸠母’。其中的鸠母,后人普遍觉得是指鸠杀国母。这也就是说,在骆宾王看来,王皇后是被毒杀的。

王、萧二人,好歹也是当年李治宠爱的女人。如果武则天真的将两人做成了人彘,李治估计也会对她心存芥蒂,后来不可能那么信任她。所以,人彘事件是否存在,至今都是一个谜。

但不管怎么说,当初权势显赫的王皇后和萧淑妃,确实是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如果王皇后泉下有知的话,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后悔不该把武则天拉进后宫,酿成自己最后的悲惨结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