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L手游啧啧乐封号,你会怎么选择生活

2023-11-15 08:21:05 135阅读

LOL手游啧啧乐封号,你会怎么选择生活?

记得孩提时家里亲戚不知谁说过一句话,原话忘记了,意思却记住了,他说等我老了,如果病的走不动了,我就买包老鼠药吃,那样也不用看别人脸色,自己走的也利索。

当时还小,对于老去或者死亡没有什么概念,更谈不上对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自己的认知,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阶段,有时候不愿去想都不行,因为时不时的就会看到或者听到周围熟悉的人离去的消息。

LOL手游啧啧乐封号,你会怎么选择生活

老去是每个人生命中必经的一个阶段,那时一生已然过半,无论生活阅历还是人生感悟也都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与见仁见智的透彻。

小学的时候妈妈在区直机关工作,她们单位有位姓安的阿姨,记得每次去妈妈单位的时候安阿姨总是很热情的拉着我们,问长问短,那个时候她应该是30多岁了,妈妈说安阿姨没有结过婚,当时还小不知道没结婚意味着什么,后来搬家竟然与她住到了一栋楼里,慢慢的长大了,也大致了解到了她的一些情况。

好像是在她年轻的时候比较挑剔,介绍的对象都没有看得上眼,最后年纪大了,想将就随便找一个嫁了,但那个年代对于她那个年龄的都叫做老姑娘,找对象就更难了,离婚的、丧偶的她又不愿意找,所以就一拖再拖。

或许是太孤寂,又或许是对自己今后生活的规划,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听说她把弟弟的孩子接过来带,并过继到自己的户口上,当做自己的孩子抚养,再过来就搬家了,到现在再不知道安阿姨过的如何了,只是有时候想起来也会为她感到有些遗憾。

人生没有坦途,也没有规划好的蓝图可走,每个人生的阶段都应该有着每个阶段应有的成长过程,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有体验过了才算是一个完整的链接,如同婴儿期在妈妈的怀里,体验到的是一种安全的依恋感;儿童期体验到父亲的启迪与引领;少年期体验到发育、成熟与叛逆;青年期体验爱情、就业、挫折;壮年期体验家庭、事业;中年期体验健康、压力、离别;老年期体验家人、温暖、安逸...

要记住的是无论处在哪个阶段、有着什么样的状态,如果可以做到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就不会让自己处于难以摆脱的困境当中。

当老去的时候回味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味道,回望时总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妙画面,感谢曾经有过的落魄与不堪,正是因为有了那些,生命才得以完整,也正是这样的信念也会让自己面对所有的磨难,做到优雅的老去。

国内有哪些文风阴暗的作家?

国内有哪些文风阴暗的作家?

所谓文风阴暗,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衡量。第一个,落墨点主要是挖掘人性的缺点,并把这些人性的缺点放在一个或混乱或颠倒的社会环境中,让其放大疯狂或让其残酷灭亡;第二个,挖掘社会的痛点和错位,然后让这些社会环境的缺陷 去折磨善良的人性,突出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善美。

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文风的形成,和作者社会阅历是紧密相连的,也和作者意识形态环环相扣。例如改革开放后拔乱反正时期,整个中国文坛及乎被伤痕文学占领,凡是从那个时期成名的作家,其文风大都是阴暗灰涩,充满了委屈和痛苦。如,张贤亮的《灵上肉》《绿化树》,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雨》,刘心武的《班主任》,等。最近有一个引起全社会争论的人物,武汉女作家方方,支持她和反对她的及乎形成了明显对立的两派,而且这两派都有自己的对社会认识的共同价值观,甚至可以说他们都时同代的人。支持她的绝大部分是文化素质很高的一些人,并且年龄偏高,代表有作家张抗抗、易中天、俞敏洪、阎连科、胡锡进等,而反对她的几乎都是比他们年轻的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因阅历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特别是中国的知青作家群体,如叶辛、张承志、史铁生、梁晓声等,他们的作品,无不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困惑,其文风都呈现出比较阴暗的一面。他们的代表作品叶辛的《蹉跎岁月》,实际上就是对那个时代的拷问。

有人提到了莫言,说他的作品如何如何,说他文风如何如何,甚至有人给他扣上反社会反党的帽子。我看的莫言的作品不多,但是通过文评和影视作品,我认为莫言的作品主要是呈现了民生的艰难和人性的善良与压抑,本来没饭吃,但非要说自己吃的很饱,这不是很荒唐吗?

感谢阅读感谢关注!

回村听到最劲爆的八卦是什么?

过年回家,听到了一个特别劲爆的八卦,村里的老光棍刘五不仅有老婆了,连亲生女儿都5岁了。

刘五42岁,有三个哥哥,父母为了给他三个哥哥娶媳妇,耗尽了所有家底,之后相继去世,剩下刘五孤身一人,长期在工地谋生。

等到刘五成年的时候,家里属于他的连瓦房都没一间,加上长得其貌不扬,性格纳闷,连媒婆都不给他介绍对象。

在他38岁那年,终于靠打工多年挣的钱建了一套小平房,在村里有了属于他的家。

这么些年来,从来没见刘五带过女人回家,也没有人主动给他介绍对象。

所有人都以为刘五要当一辈子光棍了,让人意外的是,过年前,有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找上门来认亲了,说那个5岁的孩子是刘五的。

那个来找刘五的女人37岁左右,虽然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裙,依然能看得出有几分姿色。

刘五看着眼前的女人,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看看那个女人,又看看眼前的孩子,嘻嘻地笑着,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想抱一抱那个孩子。

说来奇怪,那个5岁的小女孩见到陌生的刘五也不害怕,用一双怯生生的眼睛看着他,随他抱。

“小丫头,快叫爸爸”。

女人眼里含泪对小女孩说。

刘五把女人与孩子安顿在家,骑着摩托车出街,买回了全新的床上用品,孩子的玩具,还有吃的鸡鸭鱼肉,满满当当一大堆,比过年还热闹。

很快,村里人就知道刘五家来了一个女人,还有一个叫他“爸爸”的女孩子。

按理说,一个42岁的老光棍,有女人来跟他已经烧高香了,孩子是不是他的已经不重要了,很多离婚女人带着孩子嫁头婚的也不少。

可是刘五逢人就说女娃是他的,是他的亲生骨肉。

众人摇摇头,以前从来没听刘五说过他有女人,村里人也是第一次见到那个叫阿芬的女人,说孩子是他亲生的,真有点说不过去。

村里善良又爱管闲事的三爷出面了,他受众人之托去了刘五家。

一来想去看看那个女人与孩子。

二来想私下劝劝刘五。

如果真的与阿芬有过露水情缘,认为孩子是他的,最好也去作个鉴定,放心一些,免得被骗了还一直蒙在鼓里。

可是,当三爷见到那个女娃的第一眼就愣住了。

“不用鉴定了,那个绝对是刘五的亲生骨肉,假不了,长得跟刘五太像了”。

“小小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笑起来一边脸有酒窝,另一边脸没有,还有看人的眼神,跟刘五就像是一个模板出来的”。

以上是三爷与村里人的原话。

这就更引起众人的好奇心了。

貌不惊人的刘五,在42岁的时候,不声不响有了老婆不说,还一下子多出来一个5岁的亲生孩子。

那么,刘五到底经历了什么?

村里人很快就接受了阿芬与她带来的孩子,经过多次打听,终于知道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故事得从刘五当年在工地搬砖说起。

八年前,刘五在广西的一家工地干活。

工地的活很辛苦,也很枯燥无味,工友们下班都喜欢找点乐子,一般就是去固定的一家小饭馆吃饭,喝喝啤酒,打打小牌。

但刘五不喜欢喝酒,也不打牌,他想多存钱,然后回村里建一套房子,安一个家。

那天,天气很热,他下了班就往河边走,想去游泳放松一下。

就在那里他见到了想跳河轻生的阿芬,刘五拼着命游到河中间,把阿芬救了。

为了怕阿芬继续想不开,刘五向老板请了两天假,天天陪在她身边,给她买吃的,陪她聊天。

慢慢地,阿芬告诉刘五一个让他愤怒的信息,也是她想不开的原因。

她父母为了拿钱给哥哥娶媳妇,收了隔壁村村霸家10万彩礼,要把阿芬嫁给他家的傻儿子。

一个月高风黑的夜晚,阿芬趁家人熟睡后,带着仅有的200块钱逃跑了。

刘五救她的那天,钱已用完,人生地不熟,越想越绝望,阿芬一时想不开,就走到了河中间……

后来,刘五把阿芬带回工地,给她介绍了一份工作,阿芬在工地上给大伙煮饭,每个月能收入2500块。

在长久的相处中,两个同命相连的人慢慢地走在了一起。

两个人请工友吃了一顿饭,就当是摆喜酒了,他们打算挣够10万块,把欠别人的彩礼还回去,就回刘五家拿结婚证,好好过日子。

自从与阿芬在一起后,刘五的生活有了盼望,全身充满了力量,每天加班加点地干活,想多挣钱,早日带阿芬回村里过安稳日子。

有一天晚上,刘五下班后去市场买了阿芬喜欢吃的卤牛肉,高高兴兴地回到他们临时的家,想给阿芬一个惊喜。

却发现阿芬与她的东西都不在了。

同时不见的还有他们的银行卡。

卡里有7万块的存款。

刘五大概明白了什么,最后选择了默默接受。

他对工友说阿芬临时有急事回老家了,却只字不提阿芬带走的7万块钱。

在刘五心里,他与阿芬夫妻一场,那7万块就当是欠她的情份吧。

六年过去了,刘五梦中都是阿芬的影子。

他从来没想过,有一天,阿芬会重新出现在他眼前,还带回来一个他的孩子。

原来,当年阿芬无意从老乡的口中得知,她父母收了彩礼的那户人家一直在找她,已经打听到她在工地上班了,就是还不知道确实地址。

他们放语,只要找到阿芬,一定把她绑回去,绝对不会放过她。

阿芬害怕极了,她已经深深爱上刘五,不想连累他。

她趁刘五上班的时候不告而别了。

阿芬连夜坐火车去了东北,找到她一个远房表姨。

在那里,阿芬发现自己怀孕了,在表姨的帮助下,阿芬在那里住下来,把孩子生了下来。

这几年,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打工,好不容易攒够了10万块,把钱转给了村霸家。

替父母还清所收的彩礼,阿芬也算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阿芬带着女儿,终于有了重新开始的勇气。

当年,阿芬带走了7万块,大部分是刘五的存款,这些年她一直想找他,但没还没清钱之前她不敢出现,不想因此连累到大家。

这次,阿芬打听到刘五还是单身,才带着女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来相认的。

刘五看着失而复得的阿芬激动不已,早已忘记了阿芬把钱带走的事情了。

一家三口终于可以在村里安顿下来了。

村里人知道刘五与阿芬的故事后,都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回村里听到最劲爆的八卦就是刘五的故事,老光棍双喜临门,不仅有了老婆,还有了孩子。

刘五与阿芬这对苦命鸳鸯历尽沧桑,终于组成了一个家。

世界上又多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

为什么现在一边倒的说五五开开挂?

说他开挂这个事情很早就有人说了,但是一直没闹这么大。那一把29杀吃鸡是导火索,有人觉得你开挂就开挂吧,还整得这么高调,然后本来就不爽他的人就有想搞他的想法了,更何况还有这么多对他没好感的网友。

而卢本伟自己也真的是作,开挂还能这么理直气壮的,他和其女朋友uu一唱一和。一边说没开挂,如果你找到我开挂实锤给你500万,另一边又各种开挂司马。不仅不承认,还很高调的不承认,搞得别人说他开挂是很搞笑的事情一样。

随后有人陆陆续续的找出了他开挂的证据,但是他依旧不承认,还是表现得很无辜。随后想整他的人这时候应该是推了一把,把这个网络舆论给放大了。今年的卢本伟已经不讨喜了,各种曝光之后,再看他和uu的辩解一些人就觉得更加不爽了。

在他死不松口的情况下,说他开挂只能是双方互相对峙,没有官方的说法,他就一直有回旋的余地。于是乎大概今天凌晨的时候,卢本伟被官方封号的证据被人翻出来了。卢本伟的最后一颗稻草也随之而去了,然后这个时候就像一场全名狂欢,颇有一种“市井无赖”被官方绳之以法的痛快感。

卢本伟本来就是不利的一方,再加上看他不顺眼的人这么多,现在该有的证据都有了,一边倒的说他,这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觉得回答有用,请点一波关注呗,您的关注和点赞是我回答的动力,同时欢迎大家向我提问!

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对于晋惠公与晋文公两兄弟,历史对这两位国君的评价,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晋惠公回国后,先是逼死了杀死奚齐、卓子的里克,拒绝赐予支持他回国当国君那些大臣的土地;随后又对秦穆公反悔,不愿割让回国前承诺的土地;公元前646年,在秦国发生饥荒之时,他甚至无视前一年秦人对晋国饥荒的救济,拒绝向秦国提供粮食……。晋惠公多次忘恩负义,终于引发了秦穆公的愤怒。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兵伐晋,并在韩原之战中一举击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此后,晋惠公就一直被秦穆公压在头上,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而晋文公则不同。在海外流亡十九年,不但始终和一班亲信大臣不离不弃,在回国之前还对舅舅狐偃发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为报答秦穆公,晋文公力助秦国攻打鄀国,帮秦国占领了武关道在南阳盆地的出口;那些跟随他流亡海外的大臣,大多数都得到了重赏、重用;那些留在国内支持他当国君的大臣,也是量才而用;……。正因为晋文公能够知恩图报、知人善用,所以他才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并在回国短短五年后,就成为了东周霸主!

由此,后人得出结论:晋惠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忘恩负义,不讲信用;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能知恩图报,任贤使能。虽然说教意味浓厚了些,可这一结论也不算什么大错。

可为什么晋惠公回国后会忘恩负义,晋文公却不会呢?关键点就在于两人所倚重的大臣不一样。

晋惠公所倚重的大臣,是郤芮;晋文公所倚重的大臣,是狐偃。郤芮能准确地权衡时局利弊,擅长捕捉到时机;狐偃则是道德君子,厚重而沉稳,不善于随机应变。

在两位公子出逃之时,二人辅佐大臣的差异就已提现了出来。

晋文公出逃时,一时不知该逃亡齐国还是楚国,狐偃却建议道:“齐、楚两国很远,而且欲望极大,不可以在困厄之时投奔。依我之见,还是逃到狄国去吧。狄国靠近晋国,却与晋国没有往来。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又结怨甚多。它与晋国无交往,正好我们可以在那躲避灾难;与邻国结怨多,刚好可以与它共担患难。我们在此静侯局势变化,还可以观察诸侯的所作所为,成就大事就没有不成功的。”在决定避难之所时,狐偃所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投奔大国,以免被大国借机利用,给晋国带来祸害。其次,就是不能距离晋国太远,以免音讯不通。最后,就是避难之所要能有他们这一行人的用武之地,不要光靠他人的施舍而苟活。所以,狐偃最终选定的是狄国。

一年后,晋惠公也出逃了。最开始,他想追随哥哥而去,一起逃到狄国去。但郤芮却阻止了他:“不行,你后出逃却逃往同一国,就会被人看作是同谋,不如投奔梁国。梁国亲近秦国,秦国又与我国关系密切。国君现在老迈年高,你去梁国后,骊姬就会感受到威胁,以为我们会向秦国求援。骊姬一旦害怕,我们就有了免罪的机会了。”郤芮对晋国、秦国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也深知骊姬的弱点,所以才会决定逃往梁国。梁国基本上是秦国的附属国,秦穆公又是晋献公女婿;穆姬对害死亲兄弟申生的骊姬,必然充满了怨恨。万一晋献公死后,晋惠公联合秦国攻打晋国,骊姬一弱女子就很难阻挡。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晋惠公逃到梁国的第二年,骊姬就主动派人送玉环给他,表达了愿意让他回国的意愿。

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梁国近秦都是一个重大优势。晋惠公最终能战胜晋文公先回国为君,这一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郤芮要胜过狐偃。

在里克杀死了奚齐和卓子后,两位辅佐大臣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在得知里克等人想立自己为国君后,晋文公立刻与狐偃商议此事,狐偃却坚决反对他回国:“不行。树要长得坚固,种植之初最重要;开始都不培植好根基,树终究会枯萎凋零。趁国乱而入,就会乐于作乱;乐于作乱必然荒废了道德。这样以来,还怎么教育民众?民众不听我教导,谁能长久?”

晋文公听了,显得不太服气,反驳道:“如果没有国丧,谁又能代为国君?如果没有内乱,谁又会接我回国?”

狐偃答道:“我听说,丧乱有大有小。大丧大乱的锋芒,不可触犯。父母过世是大丧,兄弟相馋是大乱。如今您正处于这样的境地,所以很难成功。”

晋文公无奈,只得推辞了晋国来的使者。

在梁国,晋惠公也收到了国内的邀请,他也与郤芮商议。郤芮却兴奋不已,答道:“你努力吧!国乱民惊,大夫们缺乏主心骨,不能错过这一良机。不是动乱哪有机会回国?你何不以晋国财富来收买诸侯和国内大夫?不要吝啬财富,回国当上国君后,财富自然可以再来。”晋惠公听了后,马上听从郤芮之言,向秦穆公及国内大夫许诺了大量贿赂,最终得已战胜哥哥,先行回到国内,坐上了国君之位。

由此可见郤芮善于抓住时机,比起狐偃这位道德君子,郤芮的随机应变能力要强不少。

从两位公子逃亡到回国为君的经历来看,晋惠公能处处占先,郤芮无疑居功至伟。因为狐偃的阻扰,晋文公因此不得不在海外多流亡了十多年,狐偃就是最大的罪人!

然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之外了。

没当上国君前,晋国的土地也好、财富也好,都不是自己的,所以晋惠公才会慷慨地许诺了大量好处给别人。可一旦当上了国君,土地和财富都成了自己的,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肉痛。如果按照事前承诺一一落实,晋国土地将损失大量土地。刚当上国君就失去大量土地,国人必然议论纷纷,那晋惠公在国内还怎么立足?

当上了国君只是第一步,可要能坐稳国君之位,才是更为关键的第二步!左右权衡之下,晋惠公没办法,只能强行赖账了:为避免赏赐里克,晋惠公借口里克弑君,逼死了他;随后,又借口丕郑等人作乱,杀死了里克余党;对秦国,他则是干脆地派使者前去拒绝……。

从晋国角度来说,晋惠公所作所为未必是错。但从道义角度来说,他这一系列举动却是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民众不是傻瓜,见晋惠公如此不守信用,愿意真心追随他的人也就少了。所以,韩原之战中尽管晋军是主场作战,而且人多势众,可最终却因内部人心不齐而遭遇了一场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人俘虏。

为什么晋惠公会落到这种田地?核心就在于郤芮。郤芮虽然不是无才之人,可他为人过于精明,善于捕捉机会,却很少虑及长远的将来。正如狐偃所指出的:“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gǎo)落。”晋惠公回国前,只想着抢夺君位,却没想过如何稳固君位,所以才会轻易地牺牲晋国利益来收买他人。在那时他还想不到,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行径,会导致将来执政基础的动摇。执政的基础都歪了,才使得晋惠公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被秦穆公压制了一生。

晋文公没有趁丧乱而回国,短期来看是失败了,可经历了晋惠公一系列乱政后,无论是晋人还是秦穆公,都渴望晋国另换国君。这时,在几乎没有承诺任何贿赂的前提下,晋文公就被送回晋国当上国君,开创了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霸业。所以,晋文公回国后就完全没有晋惠公的信用负担,只需知人善用、选贤任能就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由此看来,狐偃当初的抉择虽然牺牲了短期利益,却赢得了长远利益。

所以,为何晋惠公、晋文公兄弟的反差会如此之大?核心在于他们俩所倚重的大臣品性不一样,造成了两人如云泥般的结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