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战天下(有哪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语录和诗词可以分享一下)

2023-11-12 16:00:06 144阅读

赤战天下,有哪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语录和诗词可以分享一下?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在粤兵败被俘,押往北方囚禁途中,途经珠江口零丁洋时写下《过零丁洋》一诗:“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赤战天下(有哪些充满浩然正气的语录和诗词可以分享一下)

“戊戌政变”失败后,谭嗣同被捕入狱,在中狱他写下《狱中题壁》一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黄花冈起义失败,革命党人朱子龙就义前,留下了这首绝命诗:“死我一人天下生,且看革命起雄兵。满清窃国归乌有,到此天心合我心。”

1907年七月,秋瑾举事失败被俘,狱中题诗狱壁:“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抟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1928年初,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他在狱中严词拒绝了敌人的诱降,后慷慨就义,临刑前他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的就义诗。

1928年12月,邓恩铭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1931年4月5日在济南惨遭杀害。就义前写下“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就义诗。

1930年5月,恽代英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次年4月29日在南京狱中遭杀害。在狱中写下“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后慷慨就义。

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被国民党当局逮捕,24日押赴刑场。临刑前吉鸿昌以树枝于雪地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后慷慨就义。

愤怒出诗人,这些志士仁人和革命烈士所作的诗,至今读来仍回肠荡气,真挚感人!喜怒哀乐皆可成诗者,真诗人也!

值得幻化的100级武器?

既然说是物美价廉,那么我肯定不会推荐给大家史诗和传说这种武器(其实传说也行,毕竟能自己做花不了几个钱),因此我们主要推荐的点就是100级的白装、蓝装、神器级别的武器,价格便宜,外观也挺好看。

这把是100级的蓝装和白装太刀,这个刀身造型还是挺好看的。

这个就是100级的神器太刀了,最高天系列武器,这个造型非常像是天丛云,但是比天丛云长多了。这个太刀更是接近巨剑一点,颜值很高。

这两把武器,蓝装和白装可以刷图爆到,从拍卖行也很容易买到,诺顿商店里也有卖的;而最高天神器就是100版本的制作神器,去刷根特皇宫用那个诺斯匹斯文书兑换即可。

魔法师的这个武器,外形上非常像是一个大毛笔。鉴于以前魔法师有一把非常著名的“白毛笔”,而这个武器是绿色的,我们不妨叫它绿毛笔。

这个也是最高天系列的武器,值得一提的是,扫把系列,无论是蓝装白装还是传说都非常好看。

看到这个武器,你想到了什么?没错,就是星之海。

这个矛太像星之海了,尤其是这个颜色,让人很舒服。实际上这个不是星之海特有的颜色,相反,这是100级武器设计里十分大众的一种颜色,这个矛是100级的假紫矛,物美价廉。

100级的假紫爪子,外形上来说就很不错,而且咱这个是静态图,看不出效果,实际上这个武器上面有火焰在跳动,虽然很小。

而且这个爪子和毒王来说是绝配啊,没别的意思,就是这个紫色。

上图这个东西你觉得是什么?

我觉得各位可能有两种想法,第一种就是,这个是大枪的贝格妈妈,第二种就是,这是个煤气罐。

反正不管哪种想法,这个玩意都很带劲,你背着个煤气罐或者量子爆弹上街,一定很拉风。

至于其他的职业,比如神枪手这种,幻化武器很吃亏,展示时间过短,而其他职业比如魔枪士的便宜武器又没有好看的,因此就推荐上面几个吧。

如果你有好看的100级武器幻化思路,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

赤字的名词解释?

释义

1.形会意。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2.形同本义。

赤,南方色也。——《说文》

赤者,火色也。——《书·洪范·五行传》

其色赤。——《素问·风论》

3.形忠诚;真纯。

推赤心于天下。——《与陈伯之书》

4.形又如:赤心(忠心);赤衷(赤诚的心意);赤情(真诚的心意)。

5.形裸露。

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山石诗》

6.形又如:赤剥(光身子);赤巴巴(赤裸裸;毫无掩饰);赤脚大罗仙(传说中得道的李君);赤条精光(全身赤裸)。

为何需要二十万明军才能平定?

播州,位于今贵州北地,辖地和今遵义市相当。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以“隋䍧柯郡之䍧柯县”为由,在䍧柯郡的北部地区,置郎州,领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之地。

十一年,“省郎州并六县”,十三年,“又于其地复置播州及恭水等六县”,即在原郎州之地置播州,辖恭水等六县。“播州”之名,自此而始。此后,“播州”区划屡变,或为州,或为郡,或为都督府。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改“播州”为都督府,置都督。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改播州都督府为“播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复播州郡为“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播州土著叛乱。次年,代宗命“荣率师南征,剿抚并用,蛮方永靖”,以罗荣为六州都督、沿边招讨使,负责率兵平叛,随后罗荣率兵凿山开道,剿抚并用,7年之后,播州叛乱被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罗荣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为罗氏的世袭封地。

后罗氏统治了播州八十余年,历经四代传至罗太汪。大中十三年(859年),崛起于滇西北的南诏国向东扩张进攻播州,罗太汪战败,播州丢失。次年,唐宣宗派安南都护李鄠率兵击退南诏国,播州重回罗氏之手。

可好景不长,咸通二年(861年),南诏罗闽氏族部再次占据播州,罗太汪再次战败,后逃往泸州。乾符三年(876年),罗太汪在同族杨端的协助下,率八姓族人自泸州出发“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呰,结土豪蒋、黄三氏,为久驻计。蛮出寇,端出奇兵击之,大败。”一举击溃占据播州的南诏罗闽氏族部。

后唐朝廷再次册封罗太汪为播州大首领,杨端为播州刺史,自此播州归罗氏、杨氏共同管辖,但是因罗氏后人太过无能,播州的最高统治权终被杨氏所夺。之后杨氏开启了对播州长达725年的实际统治,自唐末杨端入播,杨氏共传27世,至末代杨应龙败亡。

乾德三年(965年),杨端后人杨实率播州上下军民归附宋朝。宋廷诏建播州、遵义军与遵义县,虽设州县,但播州之地仍为杨氏所控。至宋亡,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氏十六代土司杨邦宪上书忽必烈“本族自唐至宋,世守故土,将五百年,今愿纳土内附”归顺元朝,而后忽必烈授予杨邦宪绍庆、珍州、南平等处边宣慰使职。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杨氏十七代土司杨汉英被忽必烈册升为播州宣抚司,负责管辖贵州十九个长官司和诸苗族峒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贵州之地被明玉珍所占,杨氏二十一代土司杨铿归附明玉珍,明玉珍仍让其掌控播州。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一统天下,杨铿遂归附明朝,明太祖让其仍领播州宣慰使,并“诏勅赐铿衣币”以示恩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第二十九代土司杨应龙反叛明廷,万历皇帝命李化龙节制川、黔、湖广三省军务,率领20余万大军,分兵八路进剿播州。此后历经114天,李化龙始平播州,杨应龙自杀身亡,自此于公元724年在播州即已建立的杨氏世袭统治彻底宣告终结。

至于在播州之役时,对于仅仅只是拥有一隅之地,拥军不过数万的杨应龙,明廷动用20余万大军去平叛才能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播州优越的地理位置。播州地处西南高原,介于四川、贵州之间,山川深阻,地势险要。《续修四库全书·两朝平攘录》载:“封域南极牂牁,西连棘道,东西一千四十里,周围远近三千里,盖西南奥区也。西此出四川綦江、南川,为前门;西南出赤水、乌撒、水西、黄平,为后门;其东出湖广偏桥、沅州,为右肋。凡联三省,此地势西北堑山为关,东南俯江为池,中皆山谷盘亘。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马不得并行。”

《华阳国志.南中志》亦载:“(牂牁)特多阻险,有延江、雾赤、煎说为池卫”。依史而载,我们可以得知播州地势的险峻,属易守难攻之地,凭借着这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再加上播州与中原道路的不通畅,所以一旦谁盘踞于此,即可迅速形成割据状态,而中原王朝对此也就处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当然,中原王朝要想征服播州并不是不可能,但因播州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周边都是崇山峻岭的地势,所以朝廷要想征服播州就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几倍于播州的兵力,及充足的粮草和军备,中原王朝很难彻底征服播州之地。

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愿意接受播州杨氏的归附,毕竟要彻底占领播州,所得到的利益与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既然杨氏愿意归顺,朝廷也自然乐的开心。

2、丰富的物质资源。播州很难攻占的原因除了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独特的自然资源。“播州东西二千里,南北数百里,乐土也”,至唐时,播州就有了“稻粟再孰,无徭役”这样衣食无忧的繁荣之景。

同时,播州不仅拥有肥沃的农田,还有可放牧的牧地。此外,由于山林众多,播州可供采摘的植物资源,及狩猎的动物资源都十分的丰富。而凭借着这等丰厚的物质资源,播州完全可以做到不依靠外界,就可做到自给自足。

如此,当时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就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物质资源一次又一次的抵御住明朝大军的进攻。

为此杨应龙的谋士曾自信的说道“本州山河雄壮,兵食充盈,又得群苗为羽翼,据而用之以图大事。……今朝廷说动兵征剿也,只是虚名。太爷今只预备粮草,整饬险隘,将五司七姓仇家扫荡以绝祸根。又将海龙囤修理,坚壁重关,以为退步。就有几多兵马来也,无奈我何!左右归还,一个抚!”。虽然杨应龙的谋士说的这句话有点夸大的嫌疑,但他说的话也不无道理。

当时的杨应龙的确能做到依靠着易守难攻的地势,及储备丰厚的物资资源,再加上播州周边的雄关,来抵挡住明朝的一次次进攻。

而明朝则很难击溃杨应龙,一旦在兵力上没有对杨应龙形成绝对的压制,没有一击击溃杨应龙,杨应龙完全可以借助着地势和丰厚的物资来于明朝周旋到底,也就是打游击战。真到那时一旦时间拖的太久,明军的物资供应不足,将士又疲于奔命,明必败。

总的说“播州之役”明朝要想获胜,绝非易事。地理上的艰难险阻,非平野旷野可比。所面对的对手,非平庸之辈,而是善战之辈,其战斗力,更非一触即溃的弱兵,而是善战敢战的精锐。

同时明朝面对的对手可是盘踞播州700余年的杨氏土司,杨家在播州的统治可谓是根深蒂固,播州的五司土官皆听命于杨氏,而明朝在此是毫无根基可言,它做不到像杨应龙那般熟悉播州的地形,又能在播州自给自足。

再者此战明军输不起,一旦“播州之役”惨败,明廷必定丧失对于整个西北地区的掌控,到那时明朝必定陷入动荡之中,本就伤痕累累的明朝更会雪上加霜变得更坏。所以此战明廷一定要胜,而且是要大胜。

如此在种种的原因下,最终让万历决定派遣20余万大军去平定仅有一隅之地的杨应龙。只有集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以多胜少,明朝才能有绝对的把握获得胜利。

历史上最经典的骂人的话是什么?

最经典的骂语当然是毛泽东的“不须放屁”。 这句话厉害了,堪称是石破天惊。

因为毛泽东骂的是当时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美国、苏联、英国。

毛泽东不仅酣畅淋漓的骂了,还将这句“不须放屁”写进了词里,再次书写一首经典的不朽词作——《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是怎么回事呢?毛泽东为何会一次性痛骂美苏英三国,又为何将一句骂人的“不须放屁”写进词中呢?

一切就从这首传奇的《念奴娇·鸟儿问答》开始说起。

准备好了吗?

史上最经典的骂人现在奉上!

01、重上井冈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辟著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从此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率领红军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历经20多年的奋斗,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井冈山因此名垂青史,成为革命胜地。

1965年,离开井冈山已36年的毛泽东说:

“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去看看……”

5月21日上午10时,毛泽东在长沙住了21天后,时隔38年,再次启程前往井冈山。

毛泽东一行人途径醴陵、攸县、茶陵、永新进入宁冈。

宁冈是什么地方,宁冈龙市有个会师广场,这里就是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会师的地方。

5月22日,毛泽东来到了龙市,来到了当年传奇开启的地方。

龙市再往山上走,就是茅坪村。

茅坪有个八角楼,那是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分析了革命形势、预言革命前景。

随后,他又来到了黄洋界,这里进行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毛泽东在黄洋界

毛泽东停了下来,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驻足观看,只见碑文上写着毛泽东当年写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一刻,毛泽东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兴致盎然地向随行人员详细讲解当年战斗详情。

随后,毛泽东在黄洋界停留40分钟后,来到了井冈山核心地区——茨坪。

36年前,茨坪只不过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家家户户食不饱腹,衣不蔽体;

36年后的此时,茨坪已经通电,万家灯火,一片辉煌,老老少少喜笑颜开,精神振奋。

稀落的行人在路上自由漫步,喇叭里播送着当年中央苏区的民歌《十送红军》。

毛泽东见到这一幕欣喜若狂,高兴地说:

井冈山有电灯啦!”

“这可和当年太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一千多公里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了,还是机械化好。”

“没有井冈山人民支持,没有井冈山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今天!”

第二天,毛泽东还问服务人员要了一碗当地的红米饭。

此后,在井冈山的每一天,他都要吃红米饭。

他深情地说:

“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6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6年。”

“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

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

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是的,这就是毛泽东重上井冈山的目的,井冈山不仅是一个革命胜地,更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

5月29日,毛泽东启程下山,临行前,他特意让生活管理员吴连登去找井冈山会计雷良钊结账。

雷良钊也坚决不肯收,他觉得如果收下这些钱和粮票将使他无法向井冈山人民交待。

吴连登急了,解释道:

毛主席最反对搞特殊化。前几年,主席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跟随主席外出巡视的机会,向地方上索取了一些东西,主席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将那名工作人员调离中南海。

为了挽回影响,他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派人分别到这些地方进行退赔和道歉。

你们说,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能离开井冈山吗?”

最终,雷良钊在发票上写道:

“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计17.50元”(首长指毛泽东)

这张发票是雷良钊仔细核验了四个小时得出的结果,没有少算一分,也没有多算一毫。

36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6年后,毛泽东重回井冈山,依旧不占百姓半点便宜。

02、《念奴娇·鸟儿问答》

这次重上井冈山,毛泽东总共在山上住了7天时间。 这7天时间里,每到夜阑人静之时,毛泽东总在宾馆寓所里来回踱步,沉吟不已。他以忆往昔、抒豪情的海阔心胸、浩然情愫

他感慨良多,诗兴大发,写下三首著名的词——《念奴娇·井冈山》、《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重上井冈》。

当毛泽东回到北京后,正好邓颖超很久没有看到他有新作问世,就亲自催稿。

9月25日,毛泽东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一起送给邓颖超。

1976年1月,这两首词首次在《诗刊》上公开发表。

而食堂今天要讲的就是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毛泽东采用寓言的方式,借用鲲鹏和雀儿的对话、问答的形式,以象征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鲲鹏的博大、高远、无畏以及蓬间雀的萎琐、渺小、卑怯,毛泽东一如既往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睥睨六合的恢宏气魄一览无遗。

但是,有的专家在解读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认为,这词很有争议,争议点就在于最后一句“不须放屁”!

很明显,这是句骂人的脏话,一首词怎么能有脏话呢?

这是一个败笔,太俗了,与前文格局、格调格格不入,分外突兀。

一般来说,人们对生活中的不雅总会有所忌讳,涉及时尽量委婉一些。

古代文人一般都不会在词中写“屁”字,就算写到了,也会将其文饰得十分之高雅,比如“依稀丝竹之声,仿佛麝兰之气。”

专家一翻古代诗词,除了一些打油诗,好像只有晚清小说家张南庄著名讽刺小说《何典》的一首《右调如梦令》直接出现了“放屁”一词

不会谈天说地,不喜咬文嚼字,一味臭喷蛆,且向人前捣鬼。放屁放屁,真是岂有此理。

但这首词本就是出自讽刺小说,不够正经,上不了档次,难登大雅之堂。

像毛泽东这样写正经诗词,直接以“屁”入诗确实非常少见。

更何况还直接说“不须放屁”?

老实说,古人写词骂人不是没有,可像毛泽东这样,骂的这么粗俗的,可谓是凤毛麟角。

现在问题来了,毛泽东身为一个大词人,为何会如此一反常态呢? 这其实和当时国际形势有关。

03、国际形势

1965年是什么时候?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霸世界,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进行得如火如荼,影响全世界。 中国深受影响,并且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不一样的是,我们国家同时遭遇苏联和美国的针对、敌视、打压。

美国不多说了,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就和美国是死对头,相互隔绝多年,并且在朝鲜和越南大打出手,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双方结仇不少,因此美国一直对中国进行封锁、制裁。

一直到《念奴娇·鸟儿问答》面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66年7月,美国因为在冷战处于下风,美国总统约翰逊才发表《亚洲和平的要素》的讲话, 对新中国做出的最为和解的姿态。

但也只是释放态度而已,此后一直到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准备访华,实现了其对中国的破冰之旅,两国关系才开始正常化。

在此之前,美国就是中国的大敌。

至于另外一个大敌,就是苏联。

赫鲁晓夫访华

其实,中国和苏联曾经是哥俩好,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外号“社会主义老大姐”,一个外号“社会主义老大哥”,。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一直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向苏联阵营靠拢,毛泽东此生仅有的两次出国访问,去的都是苏联莫斯科。

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正式结盟。

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支援了新中国建设。

然而,自从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1958年,中苏开始翻脸。

毛泽东曾回忆称:

“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1960年6月,赫鲁晓夫开始在报刊、决议、声明、文章中攻击新中国,而后,苏联相继撤走全部在华的专家,撕毁协定和合同,制造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活动。

在苏联再三挑衅下,中国从1962年12月至1963年3月连续发表7篇文章,展开反击,旷日持久,长达十年的“中苏大论战”正式开始,中苏两国实际已经反目。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后,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结果发现苏联并没有改变对中国敌视态度,反而变本加厉地压制中国,苏联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敌人。

也就是说,中国此时正面临着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

而在这首词中,就有很多词说的就是当时的事件。

比如,“蓬间雀”指的就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

比如,“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是赫鲁晓夫在1961年提出的“福利共产主义”。

1964年4月1日,赫鲁晓夫在访问匈牙利时,演讲中说:“‘福利共产主义’”是“一盘土豆烧牛肉的好菜”。

这话成为当时国人讽刺苏联的的口头禅。

04、原子弹爆炸

而词中提到的“三家条约”更是直接威胁中国国防安全的一件大事!

说到这个,首先就得说到核武器的研发!

原子弹爆炸

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太不容易了,我们是遭遇美苏核威胁最多的国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接受公开采访中就宣称,美国正在考虑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

这是什么,这是中国人民赤裸裸的恐吓!

1955年1月15日,我们正式启动代号为02的核武器研制计划。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当时苏联还曾援助过我们,可赫鲁晓夫打心眼里不愿中国掌握核武器,因此苏联根本就靠不住。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又在会议上说:

“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我们就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1959年6月20日,苏联突然宣布将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有关技术资料等。

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双方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撤走全部专家,甚至连一张纸片都不留下,还讥讽说:

“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就守着这堆废铜烂铁吧。”

为了向苏联人、向全世界人证明我们中国人也能搞出原子弹,为了铭记这份耻辱,为了记住那个撕毁合同的日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工程代号定名为“五九六”。

原子弹工程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包括科研、设计、制造、生产、试验等许多环节。

原子弹不是搞搞实验就能搞出来的,参与的人有科技工作者,部队指战员,工程师,工人,民兵……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参与人员超过50万,而苏联仅首次核试验就动用了20万军民。 当时只有美国(1945年)、苏联(1949年)、英国(1952年)三个国家成功试爆原子弹,就连法国也是在1960年才试爆成功。

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外部,美英苏引导的国际舆论限制中国,导致国际形式严峻,研究举步维艰;

国内缺乏的专业人员,经济一片萧条,根本支撑不起巨额的科学研究开销,更加没有专业先进的设备,实验环境极其艰苦。

在世界所有研发核武器的国家里,我们是条件最恶劣、环境最艰苦的一个。

这样的条件下,要搞原子弹,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我们中国人最不怕的就是困难,沉睡百年之后的中华民族已经站了起来,没有任何困难可以打倒我们。

我们的科研人员,昂首挺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罗布泊原子弹爆炸现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随着罗布泊上空的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声龙之怒吼,贯彻云霄,让所有人见证了中国奇迹,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中国人民的腰杆子终于挺直了!

05、三家条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我们成功研发原子弹胜利前夕的1963年8月5日。

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的《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 。

这个条约看似是美、英、苏三国呼吁全世界禁止进行核试验,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因为条约只是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水下进行核试验。 全文只字不提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

美英苏三国倡议不能在大气层、外层空间、水下进行核试验,但是地下就没问题了。

而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并没有掌握地下核试验技术,只有美、英、苏等国掌握了。

这个条约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完全就是愚弄世界人民的大骗局,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掌握防御美苏核打击的防御能力,从继续进行核讹诈,继续称霸世界。

苏联、美国、英国签订协议,狂欢的背后,是在玩弄世界

毛泽东当时一眼就看穿,这个条约的本质就是想剥夺其他国家为抗拒少数核大国的核讹诈而进行核试验的权力,并进而维护几个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

事实上,条约签订后,从1963到1973年这10年间,仅美苏两国就共进行了400多次地下核试验。

这是何其的无耻啊!

因此,毛泽东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以前无古人的睥睨六合的恢宏气魄和后无来者的雷霆万钧之力予以敌人当头棒喝,无情地嘲讽了美英苏极其无耻地行径。

毛泽东闲庭信步间,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嬉笑怒骂,视强敌有如草芥。

试问世间谁有如此勇气?

试问世间谁能如此豪迈!

结语、

《念奴娇·鸟儿问答》这句的精华就在这句“不须放屁”。

这句是毛泽东愤怒的感情喷发,全词本就是一首讽刺意味的政治寓言词, 该词的一个特点是化俗为雅,雅俗相宜。

“不须放屁”,看着挺俗,实际上却粗俗无饰。

如果毛泽东刻意遮遮掩掩,反而失却气势,不够自然。

直言其事,反倒给人一种怒不可遏,拍案而起之时言不择辞的愤极之感。

这四个字读来,读者拍案叫绝之余,又会生出一丝笑意。

据说周恩来后来在听到医护人员念到这句“不须放屁”时,嘴角也绽出几丝笑纹,甚至忍不住发出隐隐的笑声。

这就是这首词的魅力。

既然你这么无耻,我就骂你咋地?

抨击中国,欺骗中国,都是放屁;

挑衅中国,欺压中国,送你个滚字!

毛泽东这句“不须放屁”,用得恰当,骂得好,骂得石破天惊,骂得惊世骇俗,骂出了中国人的骨气。 这句“不须放屁”,这首《念奴娇·鸟儿问答》必将永载史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