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证券大智慧(古代有那些经商的书籍)
江南证券大智慧,古代有那些经商的书籍?
古代经商的书籍有《史记·货殖列传》、《生意世事初阶》。
这是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也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生意世事初阶》总结了乾隆盛世江南商贾的经营大智慧,是当时最为畅销的书籍。胡雪岩在学徒之时,就读到了此书,此后几十年一直潜心研究。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
东王府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韦昌辉既然除掉了杨秀清,那么也要斩草除根。
在天京事变中,看似“杀东王”是一个轻描淡写的事情,好像只要除掉了杨秀清,那么东王府的人便“树倒猢狲散”,会再次寻找新的靠山,比如被天王洪秀全收编,或者是被北王韦昌辉收编,根本不受太大影响。
若太平天国的政治问题真的有这么简单直接,那么太平天国反而不会亡了,实际上,太平天国的政治模式,就注定了一种斩草除根的斗争命运。
对于太平天国,后世史学家对其总结得最透彻的一个名称是“以农民民主和君主专制相结合的政权”,简单来理解,这就是一个内部既讲究一定民主,大体上遵从君主专制的政体,有的人会觉得矛盾,既然有民主又何来专制?
问题正是出现在“君权”的来源上。太平天国是宗教武装政权,信奉的是拜上帝会,洪秀全也好,杨秀清也好,还有各路封王,他们的身份都是“天父儿子”,洪秀全自称“次子”,杨秀清被称“四子”,“三子”是初期遇难了的冯云山,这种独特的神权赋予方式,让君权的特色,不仅在洪秀全一人身上。
按照明清的“传统皇权”来看,君权只能是皇帝一个人的,也只有皇帝能沟通上天,这就是传统的君权神授,所以明清能做到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可太平天国之初,为了迅速扩张和发展,君权只能拆分开来。
如果只谈论太平天国初的三个核心人物,那么必然是冯云山、杨秀清、洪秀全。
洪秀全虽然自称万岁,是拜上帝会在人间的最高领袖,可是这种“特权”是冯云山让给他的,因为拜上帝会的思想体系、群众基础,是冯云山在平在山奠定的,可是冯云山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人物,被逮捕坐牢时还精心研究历法,他对权力的渴望,并不如洪秀全。
所以洪秀全不能缺少冯云山,君权得给一部分给冯云山。
另一个人物杨秀清则更是乱世中的一个人才。
杨秀清通过亲戚的介绍进入拜上帝会,他在短时间内洞悉了拜上帝会“神权”的来源,于是他创造出了“天父下凡”的方式来瓜分神权,而这一招,乃是洪秀全没想到的,洪秀全自称耶稣的弟弟,但是却没有想过让天父“附身”,让信众信以为真,所以杨秀清在极短的时间内拉拢到了比对洪秀全更忠诚的信众。
这让洪秀全不得不承认杨秀清的“天子”身份,所以君权也要给予杨秀清一部分。
简单来说,洪秀全自从开了头之后,太平天国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他在组织主导的,这不是阴谋性地夺权,就是能力上的高低造成的权力瓜分,是正常的权力演变现象。
比如在金田起义之前,杨秀清率领三千劲旅打响“迎主之战”,将被清军团练围困的洪秀全与冯云山救出,这才有了金田起义,不然的话,洪秀全很有可能早就折损在了花洲。
除了冯云山和杨秀清以外,还有能力出众的韦昌辉,被称为“天父第五子”,“帝婿”萧朝贵的妻子杨宣娇被称为“第六女”,石达开是“第七子”,这些领袖都是“天大家庭”,以他们为核心构成了完整的君权,所以这就是太平天国的君权专制中,带有民主成分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在不同的“身份”下,太平天国领导圈子的嫡系部队都不一样,这些部队都是他们各自吸引的,在永安洲进行了建制后,各路封王都有着很高的自治权,像极了一方诸侯,也是永安建制后,太平天国逐渐滑向联盟式政权。
假如太平天国也是传统皇权专制,那么杨秀清、韦昌辉等人的权力和职务只能是由洪秀全来决定,同样的,要除掉杨秀清也不需要除掉他的部众,但太平天国却不是这样,是每个王府高度自治。
公元1851年时,太平天国即便是刚刚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杨秀清和萧朝贵都以“天父”、“天兄”的名义来夺走了洪秀全和冯云山的军政大权,他们敢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够被“附身”的特权,还有他们已经有了一批核心部众,这些部众是根本不可能对洪秀全等人忠诚的。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太平天国的强,就是强在这种分权自治上,其实大多数朝代都是如此,在创业时借助诸侯王的力量取得天下,而后再进行内部斗争,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汉高祖刘邦登基后开始平定天下异姓诸侯王,立下白马之盟。
如果没有杨秀清的夺权主导,太平天国很有可能在永安洲就夭折了,而杨秀清锐意江宁(南京)的决心是改变太平天国命运的转折点,因为江宁处在富庶的江南,他吸取了吴三桂从西南起事却后继无力的教训,直取大清的经济腹地。
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军队人数巅峰时期都根本没有超过大清,可是却把大清打得近乎崩溃?
就是因为在1853年三月打下了南京后,太平天国垄断了大清重量级经济地区,造成了此消彼长的效果,一方失去,一方获得,优劣势迅速转变。
但太平天国进入了南京后看似“蒸蒸日上”,实际上此前西王萧朝贵在湖南战死,南王冯云山在广西战死所造成的“权力散落”,都被杨秀清拿到了手上。萧朝贵和冯云山是太平天国的重中之重,比如冯云山在永安建制的时候,定下了礼制,确定了太平天国的阶级制度,光是这一点,杨秀清就不能像对待洪秀全一样对待冯云山。
而萧朝贵也有样学样,有“天兄下凡”的特权,对杨秀清本身就是一种钳制,但随着冯云山和杨秀清相继去世后,洪秀全拿什么和杨秀清斗?
洪秀全很被动。
太平天国在南京时,南京城中有着各座“王府”,但王府之间却不是门庭若市、往来密切的景象。
事实上这就是一座座堡垒,彼此之间互相猜忌,而杨秀清开始变得嚣张跋扈,总是以“天父”名义欺辱韦昌辉、石达开等人,这让所有人都对杨秀清怀恨在心,而洪秀全则是如坐针毡,因为杨秀清针对的最终目标,都是“天王万岁”洪秀全。
杨秀清在南京时期,主导了太平天国的全面战略,例如林凤祥和李开芳的北伐,例如韦志俊和石达开的西征,这些战役里面,有胜有负,打向北京的北伐失败,但是西征却成功了,这让杨秀清掌控了很大的权柄,威望越来越高,洪秀全只能被架空。
1856年,针对大清孤注一掷的“江南、江北大营计划”,杨秀清做了缜密的布局,最终在同年的八月九月彻底覆灭大清的反击,江南大营的失败,是大清官方军队退幕,湘军崛起的标志,如果只拿功绩来看待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实在是太强了,大清被其覆灭,似乎也是迟早的事。
但问题是,一个存在着弊端的“联盟式政权”,总会有矛盾爆发的一天。
太平天国的领导圈层决定了各个封王之间,没有绝对的忠诚可言。
因为彼此都知道,大家都是“冒牌货”,没有所谓的天父下凡,只有真正的自我演绎,同样的道理,既然都是演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取代之?
中原王朝自古以来树立了一套“正朔论”,规定了江山更迭的“合法性”,这才让很多权臣在篡位面前知难而退,但是太平天国何来一种“正朔论”保护洪秀全的“天父第二子”之位,所以当杨秀清以天父下凡为由,让洪秀全跪在他面前接受天父的旨意,要让洪秀全将杨秀清也封为万岁。
这时候的杨秀清用力过猛,他不仅正面架空洪秀全,还可以羞辱打压石达开、韦昌辉等人,活得举世皆敌,杨秀清的战争天赋确实不凡,但是面对权力的诱惑,他操之过急,犯了好几个致命性错误,就连石达开和韦昌辉都主动向洪秀全请命,要诛杀杨秀清。
当内部离心,一个政权的覆灭将成为不日事实。
因此在1856年九月,天京事变爆发了。洪秀全先是收到了陈承镕的告密,说杨秀清准备带兵攻打天王府,弑杀洪秀全,于是洪秀全密诏传给韦昌辉,让韦昌辉赶回天京诛杀东王杨秀清,韦昌辉自然是百般应允,而他在归来天京前,联络了燕王秦日纲,一同带兵回去。
其实洪秀全密令韦昌辉这件事,就足以看出杨秀清的不好对付,有人认为这是洪秀全的“栽赃之计”,但实际上,还是洪秀全在短时间内无法抗衡杨秀清,因为东王府的力量很强大。
当时杨秀清在天京之中挥臂一阵可以召集军队到底有多少,不好计算,但靠着“天父下凡”的特权,洪秀全绝对斗不过杨秀清,所以洪秀全需要韦昌辉回来“密杀”杨秀清。
1856年9月1日,本来洪秀全等人试过只是擒杀杨秀清一人,于是宣杨秀清进天王府议事,可是杨秀清不傻,他知道最终博弈的时刻来了,直接把送信的使者杀了,这等于是直接宣战了。
到了深夜,韦昌辉率领三千精兵攻打东王府,而杨秀清早有防备,让东殿尚书傅学贤带着六千精兵在汉西门大街抵挡韦昌辉的进攻。
事实上,天京事变当晚,如果只是韦昌辉的军队攻打杨秀清,那么韦昌辉很有可能要输,因为杨秀清的力量很强大,所幸的是,秦日纲在半道中加入支援韦昌辉,东王府军败退,这给予了韦昌辉机会,最终王见王,杀了杨秀清。
在杨秀清被杀后,杨秀清的心腹军队仍然未知,所以极力抵抗,事实上,不论这些人知道不知道杨秀清已经被杀,他们都未必会罢手,因为杨秀清的“天父下凡”太诱人了,即便杨秀清死了,那么他们就不能取代杨秀清吗?
就只是演戏而已,所以利令智昏,他们不会放手。
既然仍然要搏杀,韦昌辉也不会罢手,大开杀戒,把东王府中的所有人都杀了,比如杨秀清的五十多名“王娘”以及怀有身孕的侍女,比如杨秀清的仆人和家丁,甚至是厨房里做饭的厨子,都无一放过。
在韦昌辉的眼里,这些人以“信教”忠诚于杨秀清,比那些为了钱而追随的人更可怕,他们因为信仰而忠诚,也会因为信仰而暴走复仇。
当韦昌辉杀到了天亮时,整个南京城与“东王”相关的两万多人遇害,这场事变被牵连的部众极多,太平天国的圈子本就不大,杨秀清手下的人和石达开手下的人有些沾亲带故是很正常的,这种裙带关系让各封王之间矛盾极深。所以石达开在不久后返回天京,他立即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这种指责让韦昌辉对石达开十分憎恨。
事实上,韦昌辉的斩草除根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根本不存在石达开所谓的“不滥杀无辜”,石达开理想化地认为只要杀掉了杨秀清和杨秀清的兄弟们就可以了,但问题是,东王府这个集团在杨秀清倒台后会乖乖接受处置吗?
因此韦昌辉杀红了眼。
但不得不说,韦昌辉确实是杀戮入脑了,当石达开如此指责了韦昌辉后,韦昌辉连石达开都要杀,石达开吓得连忙逃离天京,回到安庆,准备率军讨伐韦昌辉,而韦昌辉也将石达开的家人都斩杀殆尽了。
韦昌是不是滥杀、嗜杀,从石达开家人的遇害中就能看出来,但对于杨秀清的东王府众人有多少人是无辜的,这里面并不好说明。
随后石达开要求洪秀全惩治韦昌辉,洪秀全唯恐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因此同意了,在十一月将韦昌辉与秦日纲处死,恢复了杨秀清的“东王”名号,并且承认了杨秀清对太平天国至高无上的奠基功绩,之后洪秀全将韦昌辉的首级送到了石达开面前,让石达开返回天京。
而石达开回到天京后,成为了继杨秀清之后的第二个实际执政者,但石达开为人处事并不暴戾,他甚至都还善待韦昌辉的家人,这对于经历了天京事变大屠杀的太平天国部众来说,是一个奇迹,不过这里面既有石达开的性格因素,也有韦昌辉他本身并没有太浓烈的“君权神授”特色,北王的亲属和东王的心腹,并不能类比。
但石达开在天京清明执政不久后,就遭到了洪秀全的忌惮,石达开后知后觉,一切问题都是出在了天王洪秀全身上,洪秀全随着太平天国越走越远,能力已经跟不上了,因此只能利用这种背地里暗算他人的权谋保住自己的地位,于是在1857年,石达开再次出走天京。
自此,太平天国已经越来越弱了,而湘军此时的“崛起”,打的乃是一个离心离德的太平天国,再也不复从前的战斗力,虽然太平天国仍然有各种人才涌现,可最初的那批人死了就是死了,政治的断层,铺成了太平天国最终的末路。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关于感恩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写好“感恩”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感恩。
宽泛的说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它的情感比感谢要深切、要厚重、要丰沛。
(二)对谁感恩。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和范围。
在写作范围上同学们一定要拓宽选材空间,可以思考的范围有:回顾历史,放眼社会,倾听大自然,展望未来。
在写作对象上同学们要倾注丰富情感,可以寄托的情感的载体有人、物、景、事等。
(三)感恩的原因。
这是这篇作文的写作缘由。感恩,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感恩,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感恩,使世界变得美丽;感恩,使我们拥有爱心,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但现代社会中有很多缺乏感恩的表现:对父母辛苦的无动于衷、对老师付出的漠然置之、对动物受伤的冷眼相待、对别人危难的缺乏同情、对民族忧患的缺乏关注。。。。面对这些现象, 我们可以展现自己与写作对象之间发生的事件交往、情感交流和独特体悟。很多事情、很多情感值得我们写入作文。
可以参考的有:
1父母亲的爱惜、 呵护
2老师们的指导、教诲
3朋友间的关心、提醒
4陌生人的帮助、风险
4大自然的恩赐、赋予
5失败后的鞭策、启迪
6祖国、民族的强壮、哺育
……
(四)怎样感恩
感恩,不像你想像得那么遥不可及,它做起来也很简单。 以下给出几个小材料,通过这几个小材料,一一的总结出我们可以借鉴的感恩的做法:
一.为何国王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
有个国王有三个儿子,他很疼爱他们,但不知传位给谁。最后,他让三个儿子回答如何表达对父亲的爱。大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帽子,让全国的百姓天天把您供在头上。”二儿子说:“我要把父王的功德制成鞋子,让普天下的百姓都知道是您支撑他们。”三儿子:“我只想把您当做一位平凡的父亲,永远放在我心里。”最后,国王把王位传给了第三个儿子。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需要真诚,它应该来自心灵的深处。
二、小女孩为何获得“雷鸣般的掌声”?
老师正在做一次如何感恩父母的调查。一个同学马上说:“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要送一套很大很大的别墅给他们。”其他的同学露出惊奇和羡慕的目光。另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要请爸爸妈妈出去旅游,南极的冰川和北极的极光就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其他的同学传出不小的赞叹声。只有一个女孩怯怯地说:“我要给妈妈洗头,让……让她的长发飘逸起来……”空气在这一刻凝固了,教室里静得能听见心跳声。“为什么?”老师不解地问。“在一次车祸中,妈妈的双手致残了,只有我给她洗头……对妈妈来说,洗头是种幸福!”教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需要爱,它是幸福的另一种表达。
感恩需要细心呵护,它应该来自平凡的生活。
三、奥运会冠军顾俊的感人之处何在?
《江南时报》报道,载誉归来的奥运会冠军顾俊回到家乡无锡,得知父亲顾德元所在的无锡第四纺织机械厂正遇到贷款难题,便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16枚金牌,给父亲拿去作为贷款抵押。如今,这家企业蒸蒸日上。当职工们共拿出20万元奖励她时,顾俊却说:“我为家乡人民做些事情是应该的……没有家乡的哺育,就没有我的今天。”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需要提升境界,它应该来自博大的胸怀。
四、国手拒绝回国原因哪般?
釜山亚运会之前,中国篮球协会召回在美国打球的王治郅,准备将他与姚明、巴特尔组成固若金汤的防线。然而,由于害怕经济利益受到损失,这位无人能替的国手最终没有回国效力。比赛的结果可以想象,我们以几分之差屈居亚军……
通过这则材料我们总结出的是:
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对心胸狭窄勇敢地说“不”。
感恩型文章素材大全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感激伤害你的人, 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
感激绊倒你的人, 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欺骗你的人, 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蔑视你的人, 因为他醒觉了你的自尊;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凡事感激。 学会感激。 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赏析: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吧,因为我们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学会了感恩,我们会消除与父母的代沟;学会了感恩,我们会淡忘与朋友的隔阂,学会了感恩,我们会忘记烦恼和忧愁,痛苦与仇恨;学会了感恩,我们会以一种平和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亲人、面对朋友、面对生活、面对社会。我们不会因失望而气馁,不会因痛苦而绝望,不会因失败而放弃,我们会更深刻的领悟人生的意义,会生活的更加潇洒、更加超然。
王辅臣结局怎么样?
导语:王辅臣在“三藩之乱”之初,对康熙很忠诚,并没参与叛乱。而后,康熙对陕西的汉人将领很不信任,派满洲大臣莫洛前往主持军政大权。
莫洛与王辅臣有私怨,处处针对王辅臣。最终,王辅臣气愤难耐,杀了莫洛,起兵反清。
后来,在康熙的政治诱降和清军的军事压力之下,王辅臣又归顺了清廷。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对参与其间的人进行秋后算账,许多人被杀。
王辅臣看到这种情况,为了不连累部下与家人,就明智地选择了自杀身亡。
王辅臣,是清初著名将领。绰号“马鹞子”,勇猛善战,当时满清八旗将士都以认识马鹞子为荣。
王辅臣出身于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投降大同总兵姜襄。姜襄投降清军后,因为满洲清兵在大同胡作非为,民怨沸腾。一次,大同一位很有身份的汉族女子被满清士兵当街轮奸,由此,大同汉族军队在姜襄率领下,起兵反清。
在追随姜襄反清的斗争中,王辅臣表现突出,在阿济格统领的清军中杀进去,冲出来,无人敢挡,真是勇猛无敌。令满洲八旗精兵大为钦i佩。
后来王辅臣又随姜襄降清,清军上下都以结交王辅臣为荣。清廷也因王辅臣勇猛善战,对其特加提拔。
1653年,洪承畴为满清经略江南,特意调王辅臣来为大将。后来,云南平定,洪承畴归京,把王辅臣推荐给吴三桂。吴三桂对其可谓是倾心结纳,待之如子侄。
吴三桂画像
王辅臣虽然与吴三桂相处如一家人一样,可是却在一次酒宴上醉酒了,与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麒发生口角,打了一架。酒醒后,王辅臣很后悔,就要去给吴应麒陪礼道歉。谁知吴应麒已经先来王辅臣这里,连连谢罪,拜伏不起。于是二人相好如初。
本来此事已经过去了,谁知有人竟然在吴三桂面前调弄是非,弄得吴三桂对王辅臣很不满。对王辅臣派来办事的人说了一些训斥王辅臣的话,让人回去转告王辅臣。
由此,王辅臣大怒,疏远了吴三桂。并派人行贿调动工作。最后,成功调到陕西,担任陕西提督。
康熙皇帝削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后,王辅臣并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他还把吴三桂派来联系他的信使及信件都押送北京,汇报给康熙。康熙对其表现很满意。
后来,随着汉人将领不断响应吴三桂,起兵叛乱。致使康熙对王辅臣等汉人将领产生了不信任。于是康熙派满族大臣莫洛去陕西,主持大局。
莫洛是个能臣,很有才干。可是他与王辅臣有旧怨。因此,莫洛一到陕西,就处处针对王辅臣,对王辅臣百般刁难。
终于,在莫洛逼着王辅臣率领军队,饿着肚子去进攻四川时,王辅臣的部下忍无可忍,发动叛乱,杀死了莫洛。
在此情况下,王辅臣百口难辩,只得起兵反清了。
王辅臣反清,确实让康熙感到震惊。首先,他认为王辅臣是不会反叛的;其次,王辅臣一反,三边重地尽失,遗祸无穷。一旦王辅臣与四川的吴军联合,天下大势就要改变了。
于是,康熙对王辅臣进行了重点政治诱降,对其儿子也从北京安全地送回陕西,让其好好反思反思,还是归顺朝廷吧。
王辅臣反清后,吴三桂派军队去与他汇合。但是吴军始终未能突破清军的防线,没有进入陕西。因此,王辅臣一直是在孤军作战,又缺粮饷,终于,王辅臣想要投降清廷了。
而康熙看到了王辅臣的窘境,适时地派图海等将领对他进行劝降。而且,康熙下了明旨,宣布王辅臣只要归顺朝廷,过往的一切,朝廷决不追究。
在康熙皇帝这样恳切的诱降之下,王辅臣终于投降了。
结语:平定三藩之乱后,先期归降的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赐自尽。他们的部下将领也都被处死。
吴三桂的部下中,投降朝廷将领也开始被一个个地处死。
王辅臣明白,这是康熙皇帝要秋后算账了。
为了不连累部下和家人,王辅臣决定自杀。
他约部下痛饮了一番,然后在大醉之后,让部下用酒浸纸,蒙在脸上,气闷而死。然后,上报朝廷,说是王辅臣得暴病而亡。
康熙皇帝后来确实没有追究王辅臣部下的罪过,更没有为难他的家人。
可以说,王辅臣虽出身草莽,却也是一个明智之人啊。
如何看待文化?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市)。
孛儿只斤·忽必烈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
元朝及其名义附属汗国
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时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元朝进攻日本
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1335年元朝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
顺天府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李自成雕像
明朝疆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明成祖时期曾短暂收复安南,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
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清朝(1636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