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郎在哪(你想徒步穿越中国的哪个地方)
长三郎在哪,你想徒步穿越中国的哪个地方?
11条徒步新线路,逃离扎堆的人群,寻找真正的荒野秘境01 贡嘎冰川线
线路位置: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老榆林
探线时间:5月
探线者:格致探游俱乐部善友、李科
用时:7天
路程:40公里
看点:勒多曼因冰川徒步
难点:高海拔、冰川裂缝
最佳穿越时间:5月中旬到11月初
国内的商业徒步线路很多,不过在冰川上行走的线路却几乎没有。
格致探游的善友和李科有登山经验,为营造不一样的徒步体验,策划了一条在冰川上行走的线路,让大家可以不用攀登雪山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冰川。
▲冰川行走在国外已经成为流行的新兴运动。供图/善友
勒多曼因冰川属于贡嘎山域,是从海拔6112米的勒多曼因峰北坡流淌而下的万年冰川。善友参加过登山向导班和冰川救援培训,对勒多曼因很了解。
在确保安全和后勤保障后,配备持证高山协作的领队,使得这条高体验度的线路变得更加安全。
▲跨越冰裂缝。供图/善友
这一年来,该线路在市场广受欢迎,已经发了10期左右了,善友的团队也在对线路做一些微调,提升线路的丰富程度。
▲壮观的冰川。供图/善友
02 大横断“云中漫步”线路位置:横断山脉的七脉六江
探线时间:5月21日~9月21日
探线者:石头、余星
用时:124天
路程:2155公里
看点:雪山群、海子群、云海群、原始森林、高山草甸
难点:超长距离,复杂多变的道路、天气,雷电,高落差垭口、断崖,冰岩混合路面
大横断线路的贯通,在户外圈引起了不小轰动。光是这些亮闪闪的数字就足以震撼人心,124天、2155公里的超长时间、空间跨度,138635米的超大爬升,全程三分之二的路段徒步爱好者未曾涉足。
▲雪山、花海、云海。供图/石头
走坏了9双鞋(多为军胶),途经210个海子,翻越125个垭口,光是行走日记,石头就写了有80000多字,拍了10000多张照片。
因为徒步行走的地方基本都有云海,在云层中徒步,所以石头把这条线路命名为“云端漫步”。
▲碧色的山谷。供图/石头
全程根据地形特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岷山,距离328.42公里,累计爬升23190米,用时23天;第二阶段:邛崃山,距离396.48公里,累计爬升29474米,用时17天;第三阶段:大雪山、沙鲁里山,距离457.33公里,累计爬升32049米,用时24天;第四阶段:沙鲁里山,距离375.71公里,累计爬升16125米,用时14天;第五阶段:芒康山、他念他翁、伯舒拉岭,距离599.71公里,累计爬升39733米,用时30天。▲直面贡嘎。供图/石头
超长距离的徒步,线路规划和行走、补给策略都很重要。本次线路,石头邀请守静笃和孤月帮忙设计线路,准备了一年时间,携带了高压锅,绳索扁带等技术装备也配备齐全。
从刚开始的赶时间,到后面的随心所欲,哪里风景好就往哪里走。
▲亚莫措根。供图/石头
徒步第四天,石头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反。天气变得糟糕,雪花中夹着冰雹,石头还遇到冰岩混合路线,走得几乎脱力,连续咳嗽引发了肺水肿。
他呼吸困难,一晚上都在帐篷里坐着用力呼吸,幸好带了相关药品,线路改到低海拔后,行走了7天左右才恢复过来。
▲云朵浮游。供图/石头
高原行走,打雷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震耳欲聋,耳朵听得都有点疼,有当地人曾被雷劈死。所以一旦遇到打雷闪电,他们就会找地方扎营休整。
一圈走下来,除了套锅,所有装备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登山杖最后都选择让村里的工匠用钢管打造了一对。
▲在树林间穿行。供图/石头
在第三阶段过河的时候,队友余星遇到漩涡被河水冲走,导致手机进水,后来余星进城买手机,两人分开徒步。直到1个多月后,徒步大横断的第89天,石头和余星在巴塘重新汇合,继续向终点迈进。
9月21日,出发后的第124天,他们走到了最后一个垭口,余星拿出了两瓶背了200公里的格瓦斯,和队友举杯庆祝。
▲石头和余星在终点。供图/石头
03 喜马拉雅之东线路位置:西藏林芝,喜马拉雅之东
探线时间:6月
探线者:孤月、国产凌凌漆、涩男、天气不错、过客、小艾、丫头、素颜
用时:7天
路程:72公里
看点:原始森林、峡谷、湿地、瀑布、冰川、雪山、牧场及高山海子
难点:巨石垭口、杜鹃林
最佳穿越时间:9~11月,天气稳定
喜马拉雅按照河流可划分为三段:普兰孔雀河以西为西段,普兰孔雀河和亚东河之间为中段,亚东河以东为东段。
▲雾气弥漫的山间。供图/孤月
喜马拉雅东段目前只有库拉岗日南坡这一条经典徒步路线,孤月在2018年走完了郭喀拉念久环线后注意到,它正南侧的喜马拉雅山脉最东段地区拥有众多海子,于是便在地图上规划起了喜马拉雅之东的徒步线路。
2019年端午节,孤月带队,一行8人开启了喜马拉雅之东的探索之旅。
▲壮阔天地。供图/孤月
徒步前两天就遇到了杜鹃林,行进艰难,队伍一天只走了3公里。总体来说,该线路的风格和藏东南线路比较统一,垭口的巨石、沿途植被都比较相似。
在第七天徒步的时候,队友们都选择下撤,只剩孤月一人继续前进,再多走了一天后,因为鞋子磨脚的缘故,孤月也选择了下撤。
▲山与花。供图/孤月
这条线路最大的魅力就是原始,很多景色都是第一次发现,多处需要自己开辟线路。孤月认为喜马拉雅之东原始又神秘,处于郭喀拉日居山脉的正南方,所以可以把它当做一条郭喀拉的备用路线。
探路结束后,孤月对线路做了优化,去掉了第一个垭口,8天就可以走完,他把线路命名为喜马拉雅之东C线,难度为6.5级,是大部分驴友都能够完成的线路。
▲河谷雾气弥漫。供图/孤月
04 三江连穿徒步径线路位置:西藏芒康,穿越金沙江—芒康山—澜沧江—他念他翁—怒江—伯舒拉岭
探线时间:5~6月
探线者:黔中君、三多
用时:20天
路程:295公里
看点:浓郁的人文历史,虫草季,雪山海子,牧场
难点:怒江边上的部分路段容易被冲断
最佳穿越时间:5~7月虫草季看人文,秋季看秋色
2018年5月,为了约翰·缪尔小径(JohnMuir Trail)徒步做拉练,黔中君和队友来到他念他翁,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2019年,他便设计了一条囊括他念他翁的三江连穿线路。·
▲主峰查格腊子。供图/黔中君
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藏东南流域,三江连穿徒步径(简称SJT)是首次在这里设计规划的一条全新徒步穿越线路,分为三段:
第一段:芒康,穿越芒康山脉到盐井,距离106公里,爬升6250米;第二段:盐井—他念他翁—玉曲觉玛乡,距离80公里,爬升5830米;第三段:左贡—伯舒拉岭主峰查格腊子—察隅,距离109公里,爬升7290米。▲原始林木遍布的班藏烘曲。供图/黔中君
对于有着20多年徒步经验的黔中君来说,本次最吸引他的还是浓郁的人文风俗,每一段都有不同人文感悟。
金沙江至芒康山路段,队伍路过牧民的帐篷,被邀请进去喝茶。牧民热情地分享牦牛肉干、奶渣、包子等食物,黔中君等人只能拿自己的药品跟他们交换。
在和牧民聊天的过程中,得知他们实行一妻多夫制,兄弟共妻,哥哥在家处理家务,弟弟就到山上放牦牛。
▲杜鹃花海与帕姆多吉神山。供图/黔中君
澜沧江至他念他翁路段,山上挖虫草的牧民邀请队伍进帐篷,聊天喝茶、唱歌跳舞,就像看到亲人一般热情。牧民还教他们识别野生羊肚菌,后来那个营地就被命名为羊肚菌营地。
从怒江流域行至伯舒拉岭,很多村庄都空了,上千年的古核桃树长在蓄水池边,仿佛一个世外桃源,只是如今已然成了遗迹。
▲千年古核桃树。供图/黔中君
三江连穿徒步径全程贯穿二曲(玉曲、桑曲)、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山(芒康山、他念他翁、伯舒拉岭)。
沿途高山雪峰雄伟,峡谷江河险要,这里有高原林海、冰川海子、草甸牧场、杜鹃花海,加之藏地的人文风情,风土人文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构成了丰富多彩、令人惊叹的景观长廊。
▲南加南普垭口下发现的海子群。供图/黔中君
05 海子山南北穿越线线路位置:理塘与稻城之间,靠北是理塘,靠南是稻城
探线时间:6月
探线者:野人不野、开心海、老土木
用时:11天
路程:167公里
看点:海子群
难点:高海拔
最佳穿越时间:7~8月
海子山位于理塘与稻城之间,平均海拔 4500 米,其南北走向 93 公里,东西延绵 47 公里,是青藏高原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嶙峋怪石及大小海子星罗棋布,共有1145个大小海子。
▲开阔的海子。供图/野人不野
野人不野是在 2017 年途经海子山的时候被这一片吸引的,时隔两年,他终于带队来到了这片海子群。
这条线路相对没什么难度,是一条比较休闲的高海拔海子观光线路,有着形态颜色各异的高原海子。
▲线路相对难度不大。供图/野人不野
不过鉴于是高海拔徒步线路,还是需要做好高海拔适应。此外,因为里面都是死水,需要做好水源保护,在扎营做饭的时候需远离水源。
06 木孔雪山查格腊子千措线线路位置:西藏林芝
探线时间:7月
探线者:老海盗、雨花石、夜飞扬、岁月如歌
用时:12 天
路程:151 公里
看点:雪山群、海子、冰川,牧场,原始森林
难点:翻垭口、恶劣天气、没有路迹
最佳穿越时间:9~10月
网上资料对于该区域记录很少,只知道由于生态太原始,棕熊出没无常,察隅又是边境地区,更是敏感地带。
▲碧蓝的海子。供图/老海盗
自低海拔的怒江畔出发一路攀升,从苔藓植物到桫椤,从原始森林到荒原,从山丘到雪峰环侍,从碎石坡到巨石阵,在穿越密不通风的原始森林中,时时提防着棕熊的出现。
为驱赶野兽袭击,每人一路吹起哨子,哨声响彻山谷,嗓子都吹干了。沿途可以看到打猎的痕迹,一直在恐怖的气息中前行。
▲原始森林中穿行。供图/老海盗
徒步刚一开始就遇到了最难的路段,后面则越走越容易。木孔雪山计划4天,其实走了7天,查格腊子千措线计划7天,5天就完成了。
木孔雪山段的困难完全超出想象,第二天开始就没有路迹了,被迫在陡峭的河谷不断攀爬横切,在无人踏足的原始森林、无尽的杜鹃林、崩溃虚脱的大石海中行走。
▲石海中行走。供图/老海盗
有过20多年户外经验的老海盗直言:“此番开线探险行程,是我几十条重装徒步穿越经历的最为险恶、最为惊悚、最为艰难、最为刻骨铭心的线路。”
▲石海中的海子。供图/老海盗
07 央莫龙至相秋切克穿越线路位置:四川巴塘县
探线时间:10月
探线者:雁东飞、大鱼、雨薇、看看、川媚儿、谷子地
用时:7天
路程:83公里
看点:雪山、海子、冰川,原始森林
难点:石海、中段牧民不太友好
最佳穿越时间:6月中到10月初
队长雁东飞喜欢研究地图,发现比较感兴趣的地方会先打个点,然后会来回看这个区域。等在脑海里看得差不多了,构建路线打草图轨迹。
这次的徒步线路改过3次,前后用时一年多才设计出来。也因为功课做得足,大家顺利走完,没有走冤枉路。
▲向远山进发。供图/雁东飞
途中遇到热情的牧民,为他们骑摩托车去打开牧棚门,并生火烧水,分享调料和餐具。也遇到有人围追堵截,索要管理费。
高原风光在沿途一样不落,队员形容:“巍然屹立的央莫龙雪山,高低错落的相丘曲格群峰,水墨画一样的亚莫措根,静若处子的相丘曲格措,五彩斑斓的措纳学措,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触手可及的千年冰川……”
▲清澈的海子。供图/雁东飞
每条线路不同季节风景不同,雁东飞建议:
看花海7月或是6月底,6月份可看杜鹃,喜欢吃松茸的 8 月去,相秋切克附近原始森林多;看秋景10月月中比较理想,此区域地势相对比较高,雨季比贡嘎、洛克、四姑娘山要短;8月和9月中之前降雨较多,整个路线注意中间段牧民不太友好,做好口舌准备。雪后的群山海子。供图/雁东飞
08 梅里北坡徒步线路线路位置:云南德钦
探线时间:3、4、6月
探线者:登徒子户外
用时:6~9天
路程:36~63公里
看点:触手可及的大型冰川、近在眼前的梅里雪山
难点:海拔 5200 米的垭口、高海拔
最佳穿越时间:6月中到10月初
2018年,在云南做山货生意的刘杰文首次公布了坡均这一地方,他形容:“雪山就在眼前,冰川近在咫尺。”
▲雪山与斑斓的秋景。摄影/秦超平
从2016年起,云南本地俱乐部登徒子户外便对梅里雪山进行多次完整性探路及尝试性探路。
最终形成适合商业队伍前往的成熟线路,公布了梅里北坡的几种走法,并为大众所认识,迅速火爆全网。2019 年便有多支队伍前往,成为了梅里北坡的徒步元年。
▲营地。摄影/秦超平
梅里北坡徒步线路有多种走法,不过第一站都是在亚贡村。这两年亚贡村形成了成熟的向导体系和商业线路。
亚贡有40多户人家,骡马70余头,村长会统一安排村民轮流担任向导。比较固定的线路为5天,可选择轻装。
▲在山间行进。摄影/秦超平
线路最大的亮点就是近在眼前的大型冰川和梅里雪山,不时伴随着冰崩的轰鸣声。成熟的地接服务也可以让大部分人有机会前往,相信2020年亚贡村将迎来更多的徒步爱好者。
▲冰川近在眼前。摄影/秦超平
09 伯舒拉岭目绕线线路位置:西藏察隅
探线时间:10月
探线者:山北小蜜蜂、青芽
用时:8天
路程:125公里
看点:雪山群、五彩斑斓的山峰和高山海子
难点:巨石垭口、乱石阵
最佳穿越时间:9~11月
伯舒拉岭北高南低,南部牧场众多,山谷里森林密布,北部主要为荒原地形,垭口均为 5000 米以上,悬冰川分布较广。
▲荒原地貌。供图/山北小蜜蜂
2013年国庆,守静笃带队首次揭开伯舒拉岭这片神秘土地的面纱,之后便在重装徒步群体中流传开来。
山北小蜜蜂2018年走过其中一段,但未完成预定线路的全线穿越。
2019年,她不想重复走回原来的旧路,也不想把行程安排得太长,便在笨鸟的指导下由队友沙滩设计了这条目若村—绕金村(中间只有两天探路)的线路,简称伯舒拉岭目绕线。
▲山间的蓝色宝石。供图/山北小蜜蜂
目绕线大部分是比较成熟的路线,有两天是绕上去探的,属于微创新。因为这几年伯舒拉岭修了很多公路,但在左右两边的山里都有很多海子。5 人进山,中间3人下撤,最后两人完成了穿越。
▲雪地行进。供图/山北小蜜蜂
10 巴丹吉林变线线路位置:甘肃酒泉
探线时间:11月
探线者:烏歸、石头、余星、靖兰、小孟、繇木木
用时:10天
路程:179公里
看点:各种形态的沙丘、沙漠中的海子、鸣沙
难点:水源问题
最佳穿越时间:2月可以看雪,4月、11月、12月天气适宜
2008年,守静笃第一次带队走通了巴丹吉林沙漠的穿越,让徒步穿越巴丹吉林变得有可能。2019年驴友烏歸、余星、石头等人又继续去探索了一条适合大众的新线路。
▲沙漠行进。供图/石头
传统的巴丹吉林徒步中,第一个补水点距离起点有90公里,需要背 5 天的水才能到达。
烏歸在原有线路的基础上,经过多番打探和查阅地图,发现了银根乌苏。此处水源距离徒步起点只有50公里,徒步2~3天就可以到达,大大降低了巴丹吉林徒步的门槛。
▲开阔的地貌。供图/石头
因为担心这个水源被风沙遮挡,烏歸还联系当地人在第一个水源处挖了个水井。
11 三郎线第二段麻果龙大峡谷线路位置: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
探线时间:10 月初
探线者:守静笃、怀念漫泉河、靖兰、石头、浪花、叶辉
看点:原始森林,冰川、雪山、峡谷,念青东最后未被探索的区域
难点:冰川,天气,密林,悬崖,各种未知状况
最佳穿越时间:10 月上中旬,天气比较稳定
自2013年以来,守静笃已经有 6 年带队前往藏东南区域,先后探索并开出发了伯舒拉岭、念青东(波密北线、鲁易线)和郭喀拉日居山脉横穿等经典线路。
这些线路至今仍然是重装徒步者十分喜爱的线路,并且产生了很多变线。
▲三郎线上,神秘的峡谷。供图/石头
2018年10月,守静笃第一次组队探访三郎线,从郎角玛穿越至三色湖。这里是念青东最后一个未被探索的区域,也是最有难度的区域。
线路难点是后程的两个大冰川,容易遇上冰裂缝、发生滑坠,需要有攀冰结组经验。2018年,队伍遇到大雪,最难的一天只走了 1.1 公里,线路只走了三分之一便下撤了,用了14天。
▲雪中跋涉。供图/石头
2019年10月,守静笃第二次组队来到三郎线,这次走了 17 天,大多在原始森林中行进,没有一点路迹,一天3~5 公里是常有的事。
▲原始森林。供图/石头
第九天,队伍遇到了那隆藏布,反复找过河点没找到,架桥的地方也没找到,尝试架溜索也没成功,最后只能选择下撤。
因为第二段大多是在麻果龙大峡谷中行进,便叫做麻果龙大峡谷徒步。
▲穿行荒野。供图/石头
期待今年的国庆能有一个好天气,守静笃等人能够完成三郎线的第三段徒步穿越,带给大家三郎线完整的面貌。
▲绚烂的秋景。供图/石头
回望2019年这些新线路,每一条都融合着探线者的智慧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的双脚在高原上走出一条条令人叹为观止的线路,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与众不同的风景和人文。
▲雾气弥漫山间。供图/石头
忠犬八公上野英三郎是个怎样的人?
上野英三郎
上野英三郎,(1872.1.29~1925.5.21),男,日本三重县人。世界著名农业水利学家和土壤学家,日本近代农业土木工学(我国称为农田或农业水利工程)创始人,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教授。被日本农业土木学界尊奉为鼻祖。其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对日本近现代农业和水利科教具有重要影响。
本名
上野英三郎
出生地
日本三重县
出生时间
1872.1.29
去世时间
1925.5.21
主要作品
《土地改良论》、《农业土木教科书》等
上野英三郎教授还主持创办了日本耕地整理学会,后易名为日本农业土木学会(今日本农业农村工学学会),该学会对日本乃至亚洲农业工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影响。为纪念上野教授在农业工学领域的卓越贡献,日本农业土木学会设立了“上野赏“,用以鼓励在农业工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上野英三郎教授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早期的一些农艺学、农业土木学奠基著作被译介入中国作为中、高等农业院校(中及高等学堂、大学堂)教材,如《土地改良论》、《农具教科书》、《灌溉排水论》、《耕地整理讲义、《农业土木教科书》等,对我国近代中、高等农业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同时,上野英三郎教授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农业土木工学人才,门徒广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田町正誉、牧隆泰、川名进一、田中真次、森沢省己、三浦虎六、山崎不二夫、福田仁志、秋叶满寿次、杉二郎等等,我国著名生物统计学家汪厥明先生在东京帝大大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也曾受教于上野英三郎先生门下。其中,田町正誉、三浦虎六又于1938年在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创办农林工学系(后改名农业工学系,今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水利系前身)[2],开展旱地农业和农田水利教学与研究;牧隆泰于1938年到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创办农业工学讲座[3],主要开展湿地农业和热带农田水利教学与研究,1940年改名农业土木科(1945年改名农业工程学系,即今天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下设水利和机械两组[4];田中真次所著《农业土木学》被我国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高度评价及推崇[5],并译介入国内,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教科书。而田町正誉、牧隆泰等人承其衣钵,又为中国大陆及台湾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和水利人才,如贾大林、汤麟武、翁钤、周光俊、苏从瞻、张明训、李润祥等。
并宣布年前停播几天?
张兰是事业型女性,从开播以来几乎没有停播过,65岁还每天坚持七八个小时的直播时间,这次能让她放弃直播,可以看出孙子孙女在张兰内心中的重要地位,不管过程有多曲折,结果最重要, 希望张兰和汪小菲母子能在孩子们的陪伴下,过个快乐的春节!张兰本是商界的传奇人物,只因她的儿子汪小菲娶了明星大S,所以有越来越多的吃瓜群众开始关注张兰。前天在直播间汪小菲又发飙了,当天收到了大S方的律师函,不同意孩子回北京!这下可惹怒了汪小菲,在直播间开骂,并扬言孩子永远是北京人,不让回来试试!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张兰母子终于胜利了,大S最后妥协,孩子可以回北京过年,这个反转太快了,有人说汪小菲花了5000万才取得了探亲权,又一次用金钱满足了大S的需求!不过这场互撕也接近尾声。
中国有没有姓三郎的人?
中国没有姓三郎的。中国姓氏数量众多,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姓氏历来有百家姓之说,常云:“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中国人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这还不包括元代、清代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汉字姓。边疆少数民族译成汉字的姓也没有计算在内。宋代《百家姓》收入506个姓氏,明代《千家姓》收入2398个姓氏。解放以来,在北京市的户口档案中就有二千二百多个姓氏,上海市有一千四百个姓氏。
日本战国时的铁炮威力有多大?
由于古代日本作为岛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战争模式一直比较原始——直到公元10世纪末当中国已进入宋代后日本的战争模式还停留在将领之间决斗的“一骑讨”形式上:两军列阵后由将领派使者下战书,然后武将之间互通姓名出阵决斗,还约定俗成不得射杀对方的坐骑。公元1274年10月5日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日军列阵好后并没趁元军登陆时进行半途截击,等元军列好阵形后日军射出鸣镝向对方宣告:战斗开始。元军的答复则是直接开炮,从未见识过大炮的日军瞬间被元军的炮火彻底打乱了阵形。即使在元军东征日本近两百年后的1466年当时的大明藩属国琉球在出访日本时以“铁放”作为礼炮法神,围观的室町幕府众人无不大惊失色。由此可见直到此时日本人尚不知火器为何物。事实上作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是先通过丝绸之路和蒙古西征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再由欧洲殖民者跨越大半个地球带到和中国并不太远的日本。
公元1560年正是大明嘉靖后期,此时大明帝国对倭寇入侵正由战略防御转向进攻。与此同时在倭寇的老巢——日本正处于战国乱世之中:各路诸侯大名连年混战,自保尚不暇,哪儿有闲空向明朝派出侵略军。当然在战国内战中落败的武士浪人沦为海盗一直不停地骚扰大明海域,然而能和大明官军长期抗衡的这不会只是一群散兵游勇吧?那么背后究竟是谁领头呢?事实上嘉靖年间的倭寇中相当一部分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由于明帝国的海禁政策使东南沿海一带大量靠经营海外贸易为生的百姓失去生计,部分沿海居民开始逃到明王朝统治较为薄弱的海岛上干起走私的勾当。在他们之中出了一个名叫汪直的人物: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汪直打败了另外一支称雄海上的陈思盼海商集团,由此完全控制了整个东海地区,一时形成“海上之寇非受汪直节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的局面。鼎盛时期的汪直拥众二十余万,拥有一百二十吨以上的巨舰百余艘。这是当时世上最强大的舰队,无论大明官军或是西洋殖民者面对这股势力都没必胜的把握。早在公元1543年,尽管此时汪直尚未战胜陈思盼,还没成为东海最大的海上势力,可他已像欧洲殖民者一样在海外为中国人开辟了一块领地——这年汪直在日本萨摩藩的淞浦郡(今长崎县的平户)以及附近的五岛列岛一带建立基地。对此日方有如下记载:道可君(松浦隆信)系福禄、武运具昌之人,故有五峰者自大唐至平户津,于今之印山旧址建唐式宅而居。用其所长,而大唐商船不绝于途,甚至南蛮黑船亦初泊于平户津。唐与南蛮之珍货年年充盈,京、界诸国商人亦云集于此,有西都之称。五峰者乃汪直对外的自称,日本因历史上深受大唐文明影响,故而以唐代明,所谓五峰自大唐而来就是指的汪直在淞浦郡平户津登陆一事。日方不仅没把汪直在日本领土上建立基地视为对其主权的侵犯,反而将此视为当地领主贤德的象征,这个恭维不可谓不高。汪直以此为基地建国称王、任命官吏:给自己起了名号“徽王”,占住的地盘叫“宋国”,“36岛之夷皆其指使”。
此时日本的诸侯大名们根本无暇顾及在日本领土内建立的这么一个独立王国对其主权意味着什么,他们甚至还争相讨好汪直——此时正忙于征战的他们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而汪直能帮他们做到这点,因为汪直手中掌握着大量战略物资。除了战略物资之外,汪直还给当时的日本带来了全世界最新的高科技:就在汪直登陆日本那年他从暹罗带着三名葡萄牙商人抵达了日本南方的种子岛,正是通过汪直的推荐、介绍和翻译,岛主时尧才从这三名葡萄牙人那里购买并引进了新式火枪并掌握了弹药的制造技术,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之为“铁炮传入”。关于其中的细节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天文十二年(公元1543年)八月二十五一艘由澳门开往宁波的葡萄牙商船由于遭遇台风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岛南边的种子岛。对这些异族人充满好奇的岛主时尧让他们在赤尾木港(现今的西之表市)。船上有一位名叫五峰的中国人向时尧引荐介绍了这些葡萄牙人,时尧发现葡萄牙人所携带的物品中有一种具有魔法的棍子可以发出“轰”的一声巨响,然后远处的东西就被击中了。对此惊奇不已的时尧用二千两金子购买了两把并命令“种子岛锻冶栋梁”八板金兵卫清定仿制。这年时尧才十六岁,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无意中为日本引进了此后将会深刻改变整个世界历史的新式火枪。金兵卫拿到时尧交给他的火枪后仔细分解,可他很快发现这种新式武器的制造工艺已远远超出了自己从历代前辈那儿学来的范畴,无奈之下只好向葡萄牙人请教。葡萄牙人开出了一个条件:“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就教你。”金兵卫当然不愿意把女儿嫁给这伙不明底细的蛮夷,可完不成主公交办之事是要被处决的,如此一来包括女儿在内自己的整个家族都会遭受牵连。见到父亲为难的样子,懂事的女儿表示愿意嫁给葡萄牙人。次年(也就是公元1544年)火枪终于制造成功,如此一来金兵卫就该按约把女儿嫁给葡萄牙人。结果令葡萄牙人没料到的是:金兵卫声称女儿患病身亡并煞有介事地举行了葬礼。尽管葡萄牙人明知是计,到底无可奈何。就这样最初诞生于中国的火枪先是通过丝绸之路和蒙古西征传播到中东和欧洲,再由葡萄牙人跨越大半个地球带到了日本。
日本人将这种新式武器称为铁炮,有时也直接以诞生地种子岛作为对这种新式武器的称呼。所谓铁炮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其实说白了就是火绳枪,这玩意按我们今天的标准根本达不到炮的程度。就在种子岛铁炮仿制成功的同一年纪伊国根来寺的津田算长到达种子岛,两支葡萄牙铁炮中的一支被他带回了纪州杂贺,由日本史上著名的铁炮工匠芝辻清又卫门进行复制。这一次的复制非常成功,第二年开始纪州成为日本铁炮生产中心之一,杂贺的根来众受益匪浅,因此而成为列装铁炮的强悍军队。芝辻清又卫门带着铁炮技术到了日本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堺,与当地的工匠橘屋又三郎合作,橘屋又三郎早就向八板清定学习过铁炮制造,并将铁炮技术带回。两人一拍即合,吸收当地的明国火器技术,搞起了铁炮生产批发的生意,一炮打响,连带使也成为日本铁炮生产基地。堺的商人在战国时期富得流油,他们掌握铁炮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天文十三年(1544)二月由于九州南部的大名岛津贵久向将军足利义晴献上种子岛铁炮,引起了将军的兴趣。于是在将军的命令下在近江国的国友村铁炮又一次试造成功。国友村的“掌门”国友藤二郎也因此成名,与芝辻清又卫门和橘屋又三郎并为战国铁炮的三大生产商。国友村成为织田家的支持者,织田信长因此而得以发挥铁炮的优势。
铁炮其实并没有某些电视剧或游戏中表现得那么厉害,它的使用方式是:把火药、装填物倒进枪管,放上弹丸,用一根通条压实,然后还要在枪管后端的火皿上放上导火的火药,并盖上火盖,避免走火。装填中要小心翼翼地夹住火绳,以免造成事故;射击时瞄准后打开火盖,扣扳机发射。整个操作流程又复杂又慢,熟练的人也要弄上20秒左右,而一般的平均发射速度为30~48秒,所以战场上发出去一发后往往很难有机会给你从容装弹发第二发。遇见下雨天火绳发潮,铁炮就很难发挥威力。虽然日本人后来有所谓的“雨铁”,其实效果也并不好。另外长长的火绳时时要调整长度,安全性又成了问题。事实上早期铁炮对战国大名而言:不过是一种性价比过低的好看而不实用的玩具——这不仅表现在使用操作流程的缺陷上,同样也表现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当时日本的铁炮工匠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卷成法”的方法打制枪管。具体的打制流程如下:首先用一根被称为“真金”的实心圆铁棍卷上精炼的长方形铁板后锻打为筒状的“真筒”,然后再在这个“真筒”细密地螺旋状缠绕上细长的铁板条,使其像藤蔓一样缠绕在“真筒”上,再然后经过多次锻打冷却之后使铁板条与“真筒”合二为一,此时再抽出“真金”加以研磨即可。不要以为这就完成了整个铁炮的制作工艺流程,事实上这仅仅只是打造一支枪管而已,如果要完成全套铁炮制作流程需要花费200贯资金(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人民币)。因此维持一支训练有素的铁炮部队的先决条件是得有充足的财力作为支撑。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诸侯大名割据混战的时代:每个诸侯大名的领地面积并不大,有的只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县乃至一个村,显然维持铁炮部队的财力负担是难以承受的。况且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铁炮发射速度还慢得出奇,直到1570年日本人发明了“早合”技术——预先准备好可供一次发射的弹药,在战斗中直接倒入并捣实就能发射,这使铁炮的平均发射速度提高到18-20秒。然而这没改变铁炮发射后必须等枪管冷却而不能连续发射的缺陷,而在18-20秒的等待时间中以骑兵的冲刺速度已可以冲刺到300米开外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把铁炮的威力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就成为全日本的诸侯大名思考的一个问题。事实上关于提升早期火器的战斗力的思考在作为火药发明国的中国早已展开了: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云南麓川宣慰司思伦发举兵30万(号称)反明,奉朱元璋之命镇守云南的平西侯沐英即刻挑选3万精骑前往平叛。明军的战马一见到思伦发的象兵就吓得四处打转。在这样的情形下沐英想到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不过此时明军的火器有一个缺陷:打一发之后需要花相对较长的时间填充火药,还没等弹药装填完毕也许敌人就已冲到眼前了。沐英针对这一缺陷命令部队将火铳、神机箭分置三行,第一行发射完毕就自动退下装填弹药,第二行则前进射击,第二行射击完毕再退下装填弹药,第三行前进射击,等第三行设计完毕时之前的第一行已装填好弹药,如此循环往复。后来这一战术在明军远征漠北之时也一再被使用。在1575年6月28日的长筱合战中织田信长成为日本历史上首次运用这种三段击战术的人物,而他的对手则是当时享誉日本的武田骑兵队。在武田骑兵队出现之前日本对骑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这一方面是由于作为岛国的日本缺乏优良马种,同时日本也缺乏适合骑兵大规模机动冲锋的大面积平原,另外训练一支成熟的骑兵部队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日本战国大名的辖地大者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小者相当于一个乡村,对他们而言:训练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直到在日本战国时代有“甲斐之虎”之名的武田信玄凭借甲斐的金山组建了一支以快速突击闻名的骑兵部队,同时这支部队以中国《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理念作为自己的作战方针,从此打着风林火山之旗的武田骑兵队成为令其他诸侯大名闻之色变的存在。织田信长为最大程度削弱武田骑兵队的战斗力在抵达预设战场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士兵修建防马栅栏,以防武田骑兵队的冲锋或迂回。此时老天帮了信长的忙:连日的阴雨天气有效遮掩了修建防御工事的动静。三天后一套庞大而完备的拒马工事出现在设乐原的丘陵上——整套工事沿河岸修筑而成,每隔一定距离设一道门供己方军队出击用。作为对手的武田胜赖对织田信长的战前准备一无所知,他将武田军分为三翼:左路山县昌景骑兵疯狂攻击德川一方,右路则是马场信春,中路为内藤昌丰,分别攻击佐久间信盛和泷川一益。武田军的猛将倾巢而出,如山一般压来。织田一方在略做抵抗以后,退到防马栅栏后,马栅栏后突然响起了铁炮声,在连续不断的铁炮射击下,施展不了冲锋优势的武田骑兵纷纷倒下。武田军的第一波冲击失败。尽管第一波冲锋吃了亏,武田胜赖却既不打算退兵,也没修改战术——他只是集中兵力再次进行冲锋。问题就在于设乐原的地形以及信长的防御策略限制了骑兵优势的发挥。所以武田军只是单纯依靠愚蠢的硬攻进行冲锋,而且冲锋很难获得效果。第二波小山田信茂和武田逍遥轩在信长的栅栏和“三段击”面前同样一无所获。第三波攻击由小幡信贞领导他的“赤备军”进行冲锋,小幡信贞却战死沙场。武田军的士气遭到极大冲击。第四波则是武田信丰率领的“黑武者”。第五波则由马场信春再次率领。武田军就是这样一波一波疯狂地进行自杀性冲锋。就在武田执著于冲击信长阵地的时候,鹫之巢山的武田军阵地出现了一股浓烟,原本胜赖将部分兵力留在鹫之巢山监视长筱城,但信长却秘密派酒井忠次配合长筱城端了这个据点。这个据点的失陷是对武田军士气的又一次打击。此时战况已到了胶着阶段:疯狂的武田军硬是突破了两道拒马栅栏。这得益于马场信春、内藤昌丰等猛将的实力。虽然武田胜赖下达的是傻瓜命令,但这群虎将愣是把傻瓜命令给打出了效果,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马栅栏和铁炮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武田军和织田军混战在一起,双方拼的是士气和意志力,信长再次投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三支队伍加入战团。山县昌景从侧翼杀入,被德川手下的本多忠胜发现,本多忠胜立刻指挥铁炮队将这名叱咤风云的猛将击毙。山县昌景的落马使武田军一阵惊愕,他们连日作战,加上数次疯狂自杀性的冲锋,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早已到了极限。猛将山县昌景的死则是给他们在精神上最后的一次重击,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武田军陷入崩溃,向凤来寺方向逃走。在混战中小幡信贞、真田昌辉、真田信纲等数十名武将倒在了设乐原。信长发起了追击行动,在途中内藤昌丰阵亡。马场信春为掩护胜赖撤退,突入敌阵战死。
长筱之战不仅在日本战争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新的火器战术已开始取代中世纪的骑兵战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铁炮已克服了其固有缺陷,事实上长筱之战中织田信长的胜利并非单纯依赖铁炮,而是凭借铁炮与三段击战术、拒马栅栏的结合才实现的。长筱之战两年后的1577年9月23日上杉谦信就在手取川之战中击败了由柴田胜家率领的织田家的铁炮部队,由此可见此时的铁炮还不是一种具备决定性意义的新式武器,而更多需要与战术、地形等因素相结合才能发挥实际战斗力。然而不论铁炮的缺陷如何严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作战模式。随着铁炮的传入使原本的步兵——足轻更为受人重视。足轻原本是失地农民被临时征召雇佣所组成,铁炮传入后逐渐向正规化职业化转型,各大名都先后装备起铁炮足轻、枪足轻、弓足轻并探索他们与骑兵的配合之道。等到万历朝鲜战争爆发时昔日连火药为何物尚不知晓的日本已然成为一个火器强国。爆发于1592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一开始火器就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日本依仗先进的铁炮仅用两个月就从釜山一路打到了平壤。在1592年的平壤之战中日军用铁炮射杀城墙上的朝鲜守军,朝鲜守军使用的弓弩的射程远不及日军的铁炮,日军遂轻取平壤。第二年2月8日赴朝抗倭的明军发起平壤战役:战斗中日军在城墙上做土壁,多穿射孔,用铁炮从射孔向外发射弹丸,令明军伤亡甚众。当时明军在火绳枪技术上不及日军,然而在重型火器上占据绝对优势,于是明将李如松调集120门将军炮与20门虎蹲炮对日军展开持续炮轰,铁炮到底不是真正的大炮的对手,最终明军实现了对日军完全的火力压制。在李氏朝鲜王朝的官方史书《李朝实录》中对日本铁炮和明朝火炮的战斗力有这样一番记载:“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响彻天地、山岳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