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之路(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哥萨克之路,对东北造成哪些意义?
清朝往东北移民,有4个意义。在清朝入关后,清朝是不允许汉人进入东北地区的,直到雍正时期,东北人口规模逐渐减少,大量满族人进入关内,在中原地区居住,导致东北地区人口空心化,这让清朝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东北人口限制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造成东北地区,跟不上关内的发展,所以才有移民的情况发生。当时整个东北人口只有40万而已。
清朝往东北移民的人有几种,第一种是犯人迁移,把犯罪的人流放到这里开垦。第二种是京旗移垦,清朝统一天下后,八旗子弟养尊处优,为了东北经济,把一些八旗子弟迁回东北发展。第三种是安置西北归附的移民,西北地区战争频繁,一些平民归附清朝后,清朝把他们迁至到东北,助力东北发展。而移民东北,它的意义也非常大。
一:解决东北人口空心化的问题。清朝从东北带走了大量人口,进行四处征战,统一天下后,从东北流出的人口又增加。移民是为了填补之前流失的,没有人,东北地区也难以发展起来。
二:加强了东北边疆的稳定,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如果清朝没有往东北移民,东北地区一直没有补充人口,在近代史中,不仅外东北,如今的东北,也难逃沙俄的魔掌。移民也稳固了边疆的稳定。
三:削弱了西北的准噶尔军事力量,迁移西北地区的人口,避免他们投降,或者归附准噶尔汗国,最后形成强大的一股军事力量,对清朝不利,也间接削弱准噶尔的实力。
四:加强东北各民族的融合。从各地移民过来的民族,在东北安居乐业,促进当地各民族的融合。东北也和内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意义。没有东北,中国版图是不完整的,而一块土地,有没有国家认同感,或者说有没有分离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领土的去和留。
从这些,我们看到移民对东北的重要性,就如同清朝统一新疆后,往新疆移民的重要性,这都对稳固边疆起到关键作用,更是加强对这些地区统治。
土耳其有多少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在我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均有所分布的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人口约为650万,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新疆、河北、青海等地,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2013年7月15日蒙古国家统计委员会公布:本国蒙古族人口约为228万。俄罗斯曾于2009年统计本国蒙古人数量约为90万。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国家也曾统计公布过本国蒙古人的数量:韩国为34000;美国为15000–18000;捷克为7515;日本为5401;德国为3852;英国为3701;法国为2859;土耳其为2645;哈萨克斯坦为2523......当然如今各国的蒙古人数量可能都与统计时发生了一定变化,所以以上数据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的蒙古人不仅在数量上多于其他国家,同时也生活有聚居的蒙古人社群。
俄罗斯境内的蒙古人聚居地明显分为两大区域:布里亚特蒙古人生活在与中国、蒙古国交界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卡尔梅克蒙古人却生活在位于俄罗斯欧洲部分的阿斯特拉罕、伏尔加格勒、罗斯托夫和斯塔夫罗波尔等地。生活在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和中国、蒙古国境内生活的蒙古族在地理位置上是比较接近,然而卡尔梅克蒙古人所生活的地域就和其他蒙古部族的聚居地相隔遥远了。
为什么在与蒙古民族发源地相隔遥远的欧洲会生活着卡尔梅克蒙古人这一群体呢?这就得从蒙古民族的历史说起了。目前国际上关于蒙古人的起源问题并没形成统一的观点:蒙古国学者一般认为蒙古民族起源于匈奴,日本史学家百鸟库吉也持相同观点,我国学者则普遍认为蒙古起源于室韦。持“蒙古起源于室韦”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室韦民族的起源又可以一直上溯到秦汉时期的东胡。
公元前1800年前后如今山海关外的东北大地主要分为四片区域,各自生活着四个不同的族群:当时南面燕山一带生活的是商朝的华夏族(汉民族的前身),北部是肃慎,东面是濊貊,西边是东胡。东胡所生活的地域大致就在今天东北林区和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所以东胡的势力很早就向西发展到草原。秦汉时期强大的东胡一度压制了匈奴的兴起,然而后来匈奴人在冒顿单于带领下击败了东胡。
东胡被匈奴打败后一部分东胡人沦为匈奴人的奴隶,另一部分东胡人逃到了乌桓山和鲜卑山。分别生活在乌桓山和鲜卑山的东胡人后来就逐渐演变为乌桓人和鲜卑人这两支民族。鲜卑在西晋武帝时代分化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乞伏部、柔然部等部族。慕容部、拓跋部进入中原后相继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北魏、东魏、西魏等政权。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鲜卑人普遍被汉化。
当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由鲜卑人分化出的柔然人则与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原本为柔然锻打铁器的附属民族突厥趁柔然在与北魏的战争中被大幅削弱的机会征服柔然,在此之后柔然后裔逐渐分化成为南、北两支。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成为室韦人的祖先之一。
6世纪以后室韦人分化为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恒室韦、大室韦等5部,各部之下又分为若干分支。在我国唐代的典籍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客鲁连河下游以及兴安岭之北的室韦人中有一个叫做蒙兀的部落。公元840年黠戛斯人南下,从而迫使回鹘人西迁。室韦人乘机成批迁入原本突厥语游牧部落聚居的漠北草原,从而使这一地区逐渐蒙古化,此后人们就管这片草原叫蒙古草原。
不过这时的蒙古和之前生活在这片草原的匈奴、突厥一样是指的操同一语系的部族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13-14世纪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他编撰的《史集》中解释说:蒙古一词也用于和蒙古人类似的其他民族。由于他们的强大,这些地区的其他部落也渐以他们的名称著称。11~12世纪在今天的蒙古草原上蒙古、塔塔儿、蔑儿乞、克烈、乃蛮五雄并立,还有其他一些相对小些的部落分布在这片草原。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后塔塔儿、蔑儿乞、克列、乃蛮诸部也逐渐被冠以蒙古之名。蒙古之名就此被用来指代这片草原上所有游牧部落,由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民族。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将领北伐,元顺帝带着残部逃回漠北草原,结束了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这时蒙古人还沿用着“元”国号并准备反攻中原,然而脆弱的草原游牧经济根本无法支撑起忽必烈模仿中原汉制构建的大一统帝国。
公元1388年明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战胜北元残部。战后身为成吉思汗直系后裔的黄金家族在蒙古诸部中的威信大为扫地。蒙古草原很快就重新回到了成吉思汗统一之前诸部林立的状态。蒙古诸部逐渐演化为两大部落联盟:位于草原西部的和硕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诸部所形成的联盟被称为瓦剌;位于草原东部的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鄂尔多斯诸部所形成的联盟则被明朝称为鞑靼。
这两大部盟中鞑靼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在退回草原之初他们甚至沿袭了“元”这一国号(北元);瓦剌则起源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时将他们称为“林木中人”,成吉思汗以及日后的蒙古大汗通过联姻来笼络他们。由此可见瓦剌并非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嫡系后裔,实际上属于被蒙古征服后所同化的部族。到了明末清初中原的典籍中开始称瓦剌为卫拉特。
卫拉特主要由杜尔伯特部、准噶尔部、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四大部落以及辉特小部落共同构成。1481年东蒙古女强人满都海夫人率军亲征在蒙古西部的塔斯博尔图大败卫拉特四部。1496年—1510年东蒙古的达延汗又多次攻击卫拉特四部,将卫拉特四部的势力从漠南西部驱逐出去。16世纪末卫拉特四部同时遭遇漠南蒙古的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与来自西方的哈萨克人的攻击。
到了17世纪初卫拉特四部领地被压缩到了额尔齐斯河、鄂毕河中上游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大约相当于明清易代之时在卫拉特四部之中的准噶尔部诞生了一位雄主——巴图尔珲台吉:1638年巴图尔珲台吉在博克塞里(今博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建成自己的城;1640年制定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1648年巴图尔珲台吉授命喇嘛咱雅班第达将过去的蒙文改造而制定成“托沁”文字,作为准噶尔的统一文字。
在此之前卫拉特四部中的土尔扈特部在东蒙古部落的持续打击之下损失惨重,而巴图尔珲台吉的崛起则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尽管巴图尔珲台吉的准噶尔部与土尔扈特部同属卫拉特联盟,但准噶尔是以统一卫拉特诸部为奋斗目标的,这就意味着准噶尔与包括土尔扈特在内的卫拉特其他三部之间的矛盾迟早会爆发。蒙古人本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不断寻找新的适宜放牧的地区本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当土尔扈特部感觉到准噶尔部日渐崛起所带来的威胁之后就在在公元1628年左右和一部分杜尔伯特、和硕特牧民5万帐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土尔扈特人以及跟随他们的一部分杜尔伯特与和硕特牧民离开了位于今天新疆塔尔巴哈台的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一路辗转来到伏尔加河下游的里海之滨。其实这并不是一次突发事件:至少在十年之前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就已派人前往伏尔加河下游实地考察。
当时这里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而沙俄的实力尚未渗透扩张到这里,的确是适宜土尔扈特人放牧的宝地。多年后率领土尔扈特人东归故土的渥巴锡可汗是这样解释自己祖先西迁伏尔加河的原因的“我阿玉奇汗之曾祖和鄂尔勒克原栖牧于伊犁以远额什尔努拉等处。在巴图珲台吉之时我四卫拉特内部不甚和睦,且因我所居之牧地不能容之。对此和鄂尔勒克遂携其子弟书库尔岱青、诺雅特等前往俄罗斯之额济勒地方栖牧”。
根据这一说法而言:土尔扈特人西迁的目的一则是为了避免卫拉特四部的内部纠纷,这极有可能与当时准噶尔部的强势崛起有关;二则是因为随着人口繁衍已使故地的生活环境无法容纳,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游牧之地。西迁后的土尔扈特人建牙帐于阿冈赫巴河畔,“置鄂托克,设宰桑”,“放牧牲畜,逐水草围猎之利”,由此在伏尔加河下游形成了土尔扈特汗国。
此后土尔扈特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约140年左右,在此期间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张到这一地区,土尔扈特人不得不通过作为沙俄对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盟友以维持汗国的存在。在这一时期土尔扈特人也保持着与清政府的关系:康熙五十一年(1712)康熙皇帝派出的图理琛使团途经西伯利亚,两年后抵达伏尔加河下游访察了土尔扈特部。乾隆二十一年(1756)土尔扈特汗敦罗布喇什遣使假道俄罗斯向乾隆帝呈献贡品。
到了18世纪60年代来自沙皇俄国的巨大压力使土尔扈特人感觉再也无法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下去了。沙俄的势力已渗透到土尔扈特汗国内部:他们开始干预土尔扈特汗王的继承人选问题,他们要求土尔扈特贵族必须向彼得堡派出质子。与此同时沙皇政府纵容哥萨克移民向东扩展,这实际上对土尔扈特人的游牧地造成了冲击。沙皇政府甚至试图干预土尔扈特人的宗教信仰。
沙皇彼得一世曾亲自发出谕旨:要求土尔扈特人改说俄语、改奉东正教。沙皇俄国出于获得黑海出海口的目的而与土耳其进行了长达两百年左右的战争,在战争过程中沙皇政府向土尔扈特部族大肆征兵,一时间整个土尔扈特部族的青壮年数目锐减,许多人都作为沙俄对外扩张的牺牲品丧生在土耳其和北欧的战场上。沙俄还挑动信仰伊斯兰教的巴什基尔人等部族与土尔扈特人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和被沙俄征服的由蒙古金帐汗国分化出来的喀山、阿斯特拉罕、失必儿等部族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土尔扈特从未被沙俄征服过,而是作为沙皇俄国对抗土耳其的盟友存在,尽管在这一同盟关系中沙俄居于强势的主导地位,但双方地位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平等的,然而随着沙俄的国力不断增强之后已公然将土尔扈特视为自己的藩属了,而这是任何一个有民族自尊情结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
1767年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土尔扈特贵族们做出一致决定:东归故土。土尔扈特人毕竟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这里的草原曾留下过他们祖先奋斗的血泪和汗水,一时间说要放弃也未尝不会感到可惜。三年后沙俄的压迫变本加厉,而土尔扈特人也感觉越发难以忍受,于是渥巴锡再次召开秘密会会议。
每个参会的土尔扈特人都庄严宣誓:脱离沙皇俄国,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进行动员,然而这时土尔扈特人决定东归的消息却泄露了。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不巧的是这年是暖冬,伏尔加河迟迟不结冰,位于伏尔加河左岸的一万余户卫拉特人无法过河,渥巴锡只得率领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土尔扈特人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踏上了重返太阳升起的故土之路。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描写了渥巴锡是如何率领土尔扈特人历经千辛万苦东归故土的经历,也描写了土尔扈特人归国后乾隆皇帝对他们的接待和安置。土尔扈特人东归不仅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壮举,在国际上也被誉为18世纪最伟大的长征。英国作家德昆赛曾说过:“从有历史记录以来没任何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的鞑靼民族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这么长一句话居然没一个标点符号是因为当初德昆赛时原本就没停顿过:当时他用一口气说完了整句话,由此可见其汹涌澎湃的内心。土尔扈特人的豪迈壮举即使在外国人心中尚且掀起如此波澜,然而大家的着眼点都聚焦在了跟随渥巴锡东归的土尔扈特人身上。那么当初伏尔加河左岸那一万余户未能东归的卫拉特人后来又经历了什么呢?这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并未提到,不过我们可以从俄国方面的记载中得到答案。
1771年10月19日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下令取消土尔扈特汗国,成立了卡尔梅克(意为“留下来”)管理处。从此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蒙古人就被称为卡尔梅克人。在此之前土尔扈特人实际上有自己的国家,尽管他们的国家受到沙俄的高度控制。在大部分土尔扈特人东归后沙俄把留在当地的卡尔梅克人划归阿斯特拉罕省管辖,选派了大批俄国警官去卡尔梅克部维持治安。
1772年阿斯特拉罕卡尔梅克管理处又下设了札尔固法庭,由卡尔梅克人中的绰罗斯、和硕特部、杜尔伯特这3个部落推选3名代表组成,按古代的卡尔梅克人法典和法规审理,法庭裁决由省长批准。女皇把把鼓动群众回归的3大部落领袖:杜尔伯特的台吉策伯克乌巴什、和硕特的台吉杨德克、绰罗斯的台吉阿沙尔瑚召到彼得堡用各种宴请规劝并耐心说服他们。
然而这3位台吉软禁威胁不了,好言利诱哄骗不了。1774年4月俄国政府的官员将杨德克和阿沙尔瑚在一次聚会上毒死了,策伯克乌巴什侥幸逃脱。卡尔梅克人中鼓动东归的活动就此镇压下去了。1774年普加乔夫领导的农奴起义蔓延到卡尔梅克人的驻地。这年8月15日俄军首领阿·敦杜科夫公爵让卡尔梅克领主车臣多尔济率军镇压普加乔夫起义。谁知卡尔梅克人却和起义军联合起来进攻俄军。
沙俄政府镇压起义后向卡尔梅克首领追问和普加乔夫共同进攻俄军的原因,卡尔梅克首领则坚持声称是在被叛军裹挟的状态下不得已而为之。1786年阿斯特拉罕总督波焦金下令撤消了阿斯特拉罕的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和卡尔梅克管理处,卡尔梅克人的诉讼案件转交县级法庭处理。同时在阿斯特拉罕设立了卡尔梅克军需处:由一名俄国政府官员任主要负责人,还有3名卡尔梅克领导和3名宰桑为办事员负责征收赋税和征兵。
后来军需处在卡尔梅克人的强烈反对下被撤消。1788年又成立了卡尔梅克办事处并搬到阿斯特拉罕。这个机构还是遭到卡尔梅克人的普遍不满,于是沙皇政府又在1797年撤消了卡尔梅克办事处而成立卡尔梅克公署。1801年10月26日俄国任命杜尔伯特首领丘切伊·通杜托夫为卡尔梅克公署的总督,赐给他旗子、马刀、铠甲、貂皮大衣和帽子。 同时又任命索宾为卡尔梅克人首席喇嘛,恢复了卡尔梅克法庭札尔固。
沙皇俄国被誉为“各民族的监狱”:俄国政府直接插手札尔固的审判工作并规定用俄国的法律进行审判,俄国警察在卡尔梅克人驻地随意捉拿拘捕人。在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和多次俄土战争中俄国都从卡尔梅克人中强征壮丁送到前线充当炮灰。1917年十月革命后参加了苏俄红军的卡尔梅克人组建了卡尔梅克骑兵团(蒙古骑兵团)。在1918年7月—1919年2月的察里津战役中卡尔梅克骑兵团表现突出。
1920年卡尔梅克自治州成立,1935年自治州升级为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在20世纪20-30年代卡尔梅克已成为苏联重要的牲畜供应基地,包括卡尔梅克人在内的大约10万名蒙古人在苏联红军中服役。苏德战争爆发后卡尔梅克人参加过基辅战役、莫斯科战役等著名战役,最终一直打到柏林,整个战争期间卡尔梅克人付出了约2万人死亡的代价。然而在战争期间有一部分被德军俘虏的卡尔梅克人被强迫为德军作战。
战后这部分卡尔梅克人担心受到苏联政府的迫害,所以基本都选择移居美、英等国。如今这部分卡尔梅克人主要居住在洛杉矶、旧金山、华盛顿特区、纽约和芝加哥等地。然而这却使卡尔梅克人群体背负上了叛国的污名。战后苏联政府一度对所有卡尔梅克人不分青红皂白进行惩罚: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被取消,卡尔梅克人被强制迁徙到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
1957年后苏联政府对战后的过激措施进行了反思:卡尔梅克共和国被恢复,被强制迁徙的卡尔梅克人被允许回归故土。苏联解体后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隶属于俄罗斯南部联邦管区,面积约为7.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为275413。卡尔梅克共和国的人口中信奉藏传佛教的卡尔梅克人约占53.3%,俄罗斯人占33.5%。这也是欧洲唯一信奉佛教的地区。
满清所谓的开疆拓土只是打败了个北元残余准噶尔?
谢邀。这个认识本身就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么认识就跟问“打败法西斯原来就是扔了两颗原子弹很难吗”一个道理。满清评定北方,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准格尔这么简单。历史上没有领土主权这个概念(主权概念是二战以后国际新秩序概念),所谓的疆土是以实际稳定控制为标准的,也就是所谓“臣服”。明代所谓天子守国门,就是指北京的城门就是国门。一代明朝,对长城以北地区,不仅没有实际控制,而且朝廷自己也不认为那里归自己管,几百年时间,明朝军队守边关就是守长城,包括袁崇焕尽管出关东北,战略目标仍然是以进为守,确保山海关安全,设立了城池,不是治理城乡,而是军城,相当于一个大军营。这不能认为是政治控制,只是军事占领,何况为时短暂。西部,以嘉峪关为界,关内是稳定的明朝疆域,关外不仅有维吾尔王爷还有蒙古王爷甚至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王爷,都不归明廷管理,连名义都没有。西南的藏区各部也与明廷互不干涉,相安无事。满清开疆扩土,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通过联盟和平收服蒙古各部。这是主要途径。一直说满清入关是十万八旗子弟兵,其实不仅仅是,实际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个方面军。通过盟约,蒙古八旗汉八旗共立爱新觉罗为天下共主。如此,收服了包括如今的蒙古国在内的长城以北三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二是评定叛乱。满清入关以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关外战争,除了盟约,也以武力征服了一些蒙古部落。这种征服并不稳定,所以,满清初年三代皇帝都多次出兵平叛,彻底稳定控制。准格尔部是平叛的一部分。三是借平叛,以收容叛军为借口,对西北、西南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彻底控制了如今的新疆、西藏一代,改土归流稳定控制了西南苗疆。截止乾隆年间,满清实际控制疆域达到一千四百多万平方公里,还不算附庸国。而明朝即使最鼎盛时期,号称900万平方公里疆域,实际完全控制的也只有一京十三省不到四百万平方公里,其他地区都是名义上的疆域,实际是羁縻,就是用一根线线牵着而已。至崇祯年间,连线线都断了,只剩下实际控制的一京十三省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
哥萨克有与汉人交过手吗?
应该是有的,哥萨克是沙俄四处侵略的重要力量,哥萨克主要是俄罗斯族人与乌克兰人组成。清朝时沙俄曾与清政府在中国黑龙江一带大战,哥萨克正是沙俄主力之一,清政府此时已经统一中国,汉人士兵也是参战的主力,所以交战时双方肯定交过手
沙俄巅峰期的国际地位能和战后苏联时期对比吗?
沙俄巅峰时期曾经是地跨欧、亚、北美三大州的领土大国,这也是现在俄罗斯民族最骄傲的事情。不过沙俄永远不如苏联强大。
1.沙俄历史上只是一个欧洲国家。在俄罗斯第一代沙皇伊凡四世的执政下,定下了东扩和南侵的政策,从此俄罗斯开始了扩张的步伐。
2.沙皇俄国在东扩的过程中灭亡了西伯利亚汗国和高加索地区的很多国家。其中抵抗最激烈的就是车臣地区。沙皇俄国从1810年至1864年,用了54年的时间才征服了车臣地区,同时也杀掉了车臣地区一半的人,这也是车臣人憎恨俄罗斯的原因。
3.俄罗斯在1680年左右就已经占领了贝加尔湖地区,并做好了南下入侵中国的准备,只不过当年是中国清朝的康乾盛世,俄罗斯不敢与中国清朝开战。沙俄1750年左右就已经占领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这时的沙皇俄国其实已经处于巅峰状态了。
4.沙皇俄国在清朝末年趁中国国力衰落之际,相继占领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支持外蒙古独立。到民国初年中国已经损失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了。
5.沙皇俄国占领了西伯利亚和中国远东地区后,害怕这一地区将来会发生民族起义和独立战争。就对当地的中国居民和其他原住民进行了民族灭绝大屠杀或民族流放。这是沙俄解决民族矛盾最快、最有效、最彻底的方法。沙俄的扩张史就是一部征服、屠杀、奴役其他民族的血泪史。
6.沙皇俄国屠杀玩原住民后又从国内把大量的俄罗斯族人口,迁移到西伯利亚和中国的远东地区。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民族结构,现在中俄边境已经被俄罗斯族人口包围了。目前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俄罗斯族人口占主体地位,因此这一地区永远不可能独立。中国也永远不可能收复这一地区。
7.苏联的国土面积是22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6,苏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大国,连美国都要敬畏苏联三分,因此沙皇俄国永远不如苏联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