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科技股票,如何看待富士康出售阿里股票

2023-10-20 16:20:04 142阅读

方兴科技股票,如何看待富士康出售阿里股票?

就像一个笑话说的,看不上我的人多了,不多你一个,没啥了不起。出手阿里股票的大机构多了,也不缺富士康这一个,比如马云和蔡崇信,比如孙正义,都有出卖点股票。

一个理由是,如果我们手握一些股票,却从没有卖过它,你想这可能吗?不可能吧。有吃就要拉,吃的时候不奇怪,拉的时候也不奇怪。

方兴科技股票,如何看待富士康出售阿里股票

今天有富士康卖,今天就一定也有一个大机构进,一进一出交易才能成立。所以,我认为对待富士康卖阿里股票,不需要大惊小怪,厉害的倒是苏宁,阿里买它的股票亏损,它买阿里的股票赚了几百亿元,然后就卖掉了。这样一来一回,不多赚一个苏宁了。富士康却不是这样的大手笔。

其次,最近知名企业和机构卖阿里股票的信息比较多,且在马云即将正式辞职的时间点,我看却是有点“缘分尽了”的意思。大家都看在台上忽悠得很好的马云,突然第一把手不是他了,股价肯定会波动吧,与其等到新董事局主席上位那一日股价波动,还不如现在撤出来,让散户去面对很难预料的重大转折呢。

也许还有另外的原因,富士康要加大在美国的投资,相关资源就要集中起来,也要筹些钱用,卖股票最本质的原因就是要用钱呢,其次的原因是现在卖还不算太亏,再次是不会引起合作裂缝的误解,几番综合考虑,就下单吧。

如果是陆续卖出,有步骤的撤出,那就是战略级的关系改变了,我们还要紧盯着看是否有类似迹象。

现在大火的ICO?

ICO的前世今生

*区块链ICO融资金额将超过早期VC

ICO(首次代币发行众筹)虽然与 IPO(首次公开发行)本质同是公开募资,但 ICO 在融资的平台、货币等方面存在很大区别。

目前对于ICO没有统一的定义, 一般而言,ICO指区块链初创项目在区块链平台上发行项目独有的加密代币,投资者通过使用指定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购买代币的方式为项目进行众筹融资的行为。代币依项目不同代表了对项目未来的使用权、投票权等。随着项目成果获得认可,使用人数增加,代币作为交易媒介或权益的价值获得不断提升。

*ICO发展情况一览

2013年7月募集了5000个比特币的Mastercoin(现名为 Omni)是首个有记录的ICO,而以太坊在2014年7月超过1500万美元的ICO则开启了ICO快速发展的进程。2015 年,The DAO实现高达1.5亿美元融资,但后因受黑客攻击而失败。2016年以来,ICO众筹速度快、募集金额不断升高,常出现哄抢一空的情况。

*部分重大ICO项目信息

ICO的流程及关键元素

对于ICO的流程没有统一的概述, 兴业证券总结 了历史众多的项目, 认为ICO的流程总体可以分成准备期 、窗口期 、测试期和项目运行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如下:

*ICO简要流程图

在ICO中有众多参与者与关键要素,可能包括 ICO 项目发起者、ICO 众筹平台、代币、代币钱包(部分直接就是平台或项目运行平台中的功能)等。

其中,常见有两类发起人形态进行ICO:一个是公有区块链, 始祖是比特币的区块链,其它代表包括以太坊等,目前的大部分ICO项目都属于这一范围;第二个是去中心化的自治性组织(DAOs),代表是前一段被黑客攻击导致崩溃的The DAO,架设于区块链系统的组织,类似现实中的公司、基金机构等。

于此同时,不同的代币也代表着不同的权益。目前对于代币可以按功能分成多类, 兴业证券将其总结为 应用型(即交易媒介,如比特币BTC、以太坊的以太币ETH以及元界的熵ETP)、权益型(代表了对区块链应用的投票权或收益权)与债务型(比较少见,一般是为了补充应用代币流动性不足下单独发行的代币)。根据 Smith+Crown 的统计显示,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代币主要用途为支付使用平台的手续费。

*代币主要分类

ICO方案的基本要素

*ICO方案的基本要素结构

目前市场没有统一的ICO方案样式,通过总结大量ICO项目信息, 兴业证券认为 一个较为完整的ICO计划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众筹时间、众筹数量与价格机制。以上三者分别决定了ICO项目募集资金的窗口期跨度、募集代币的总量与分配原则以及购买价格。

如果上述流程过于抽象,那就举个例子。6月25日国内众筹平台ICO365上开启 ICO窗口的项目——IPC知产链,该项目众筹分为三阶段进行:锁定时间到IPO开始前,投资者可以提前冻结资金预约购买代币;Pre-ICO与公开ICO第一阶段分别投放1800万IPC与3000万IPC,而未认购的代币将在ICO第二轮进行认购。兑换率方面 ,越早阶段的支付价格越优惠,Pre ICO阶段的最惠价格下,支付1比特币可以买入10000IPC。

ICO爆火的背后逻辑

ICO在流动性、监管与投资者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其与传统融资方式。

*ICO在三个方面与传统融资差异明显

*ICO与传统融资方式的主要区别

流动性方面,传统的VC投资在流动性和收益中有所取舍,早期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较高,但投资周期长,接盘者少,资本退出风险带来的压力也会挤压项目的估值和募资,对于项目团队和投资人而言都是不效率的。ICO的方式则为风投资金提供了近乎二级市场的自由流动性和快速变现的可能性 。

之所以是“近乎” ,原因在于代币虽然能够在指定平台交易,但这仅仅是拥有了二级交易的渠道,市场的流动性还是取决于项目的发展和所在区块链系统的深度,因此与普遍意义上的股、债市场仍有所差别。

监管方面,ICO目前并非监管的灰色地带 , 而几乎是无人区的状态 。目前各国没有一部法律专门适用于 ICO,而在The DAO事件发生之前(SEC后续开展了调查),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其进行监管。ICO项目从宣传、众筹到代币上线交易的过程都不需要在任何的政府机构进行登记和审核。事实上,为了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许多的ICO项目声称自己是软件预售(software presale tokens)或募捐,从而规避证券法的监管。

投资者方面,ICO可覆盖广泛投资者,理论上目前的投资者处于无国界、无门槛、无保护的“三无”状态,可以是任何持有数字货币的人或组织,不需要合格认证也不需要专业金融知识,这些方面比IPO或是VC 要灵活的多。

相比于众筹,ICO投资者几乎完全不受到保护,且投资项目没有进行可比估值的可能,他们的投资近乎赌博。 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对准入和投资金额没有门槛,但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普及度不高,目前的参与者多是开发者或长期关注区块链的较专业投资者,这一点与传统的投资者分布有所不同。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诞生马斯克?

在美国,马斯克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商人,只是他的事业有些与众不同。而当马斯克被传到中国,从少年英才成长为Paypal的创始人,而后进阶为SpaceX和特斯拉的CEO,俨然是一个神话。

我们印象之中的中国精英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论是马云、李彦宏这些成功的科技巨头还是李开复、张亚勤式的打工皇帝,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成功的一面。从年轻时的奋斗到后来的名利双收,一切都那么的理所当然,纵然是创业路上的艰难与挫折,更像是对精英们个人品格的侧面反映。每一个成功人物都是一个神话,而当神话破灭的时候,曾经的英雄一瞬间便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唐骏是如此,尚德破产后的施正荣也是如此。但造神运动却从未结束。

最近备受媒体推崇的“神话“人物非李一男莫属,这个华中理工大学的少年天才,曾被任正非指定为下一代接班人,而后又相继担任中移动12580 CEO和百度首席技术官,被媒体称为中国IT界的吕布。蛰伏多年的李一男在宣布投身电动车创业之后,更是被一些媒体赞成为“下一个雷军”。这里并没有贬薄李一男的意思,我们的媒体已经习惯了赐予成功者太多的光环,即使他们的创业之路只是刚刚开始。而在外媒的眼中,除了赞赏马斯克光鲜亮丽的一面,其个人生活中有争议的一面也是屡见报端。

中美IT精英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是光环满照的神,一个是活生生的人,一个只能仰视,一个却可以触摸。目前不少的国内企业都在极力维护公司高管的形象,并不惜动用公关资源进行美化。或许把创始人以及CEO塑造成偶像人物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影响,可一旦被光环笼罩,这些精英们也就丧失了试错的勇气。如果马斯克在Paypal之后被塑造成神,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特斯拉和Space X恐怕会胎死腹中。这个世界不需要神话,需要有勇气前行的人。

彼得·蒂尔的《从0到1》在中国成了创业者的必读书,书中传达了一个创业的新观念和新的价值观,特别是“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的观点深入人心。

埃隆•马斯克可以说是从0到1创业的典型,毕竟Paypal、特斯拉、SpaceX都被彼得•蒂尔当做实例来阐述。不错,他颠覆了在线支付,颠覆了电动汽车,甚至会颠覆太空运输。然而创业的本质绝非是为了颠覆,一股脑的为了寻找蓝海,为了发现并开拓新的领域。创业的本质在于创新,从1到N并不违反创业的法则,不管是商业模式还是技术,有创新的创业都无可厚非。从一定程度上说,美国的IT产业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市场都在复制美国模式,在这些市场上用从0到1论成败,未免有些荒唐。

国内很多城市都试图打造第二个硅谷,一大批创业者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双重支持,年轻气盛的创业者经常把颠覆放在嘴边,似乎每个团队都在上演一场从0到1的革新。不得不承认,中国还没有出现特斯拉和SpaceX那样让世界叹服的企业,但改变市场的却不在少数。正如360的出现改变的杀毒软件的市场分布,小米的出现改写了国产手机的发展历史,BAT所引领的互联网大潮,更是逼迫无数传统企业被迫转型。而这些企业的初衷几乎没有想过改变世界,它们创造了互联网的大趋势,时势也成就了它们。

那么,周鸿祎、雷军、马化腾、马云、李彦宏等国内互联网精英在成就上并不输于埃隆•马斯克,他们的创业项目没有马斯克那般的天马行空,也没有其不同项目之间云泥之别的跨度,不过这恰恰是中国人务实品质的直接体现。中国并非没有马斯克那样的人物,只是他们少了几分疯狂多了几分务实。如果国内的媒体和创业者们唯颠覆是举,中国恐怕很难出现马斯克式的人物,但被这样定义的马斯克真实吗?

在乔布斯去世的时候,就不断有人发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乔布斯式”创新人才?从教育制度到创业环境甚至是文化阻碍,都成了中国难以出现创新人才的原因。可是四年之后,重新审问中国为什么没有马斯克式的人才,问题却依旧存在。

全世界那么多民族也只有美国诞生了乔布斯、马斯克等英雄色彩浓厚的创新人才。印度的IT产业很发达,可是连BAT这样的巨头都没有出现,更不要说苹果、谷歌那个量级的。日韩出现了三星、索尼等科技巨擘,灵魂人物却始终得未曾有。可以说,在教育、环境之外,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就了美国梦,即人人都想有一番改变世界的梦想,这一倾向在好莱坞电影里随处可见。而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并不愿意突出某一个人的作用,更愿意呈现出一种集体的力量。于是乎,我们不愿把阿里巴巴的成就归结于马云一人,也不会把腾讯的未来寄予在马化腾身上。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注定只有神话没有英雄。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乔布斯或马斯克吗?答案是中国需要的是创新人才而不是颠覆人物。首先美国的科技巨头几乎是迭代出现的,IBM走下坡路的时候,微软正如日中天,而后是苹果激流勇进,再接下来是谷歌方兴未艾,下一梯队里还有Facebook和SpaceX。而中国却是群雄并起的局面,在互联网行业,三大门户业已没落,BAT顺势崛起。在手机行业,中华酷联的老模式作古,小米们结伴走上了舞台。O2O、智能硬件等行业也是多家企业相生相克,在竞争之中不断维持平衡。

儒家文化缺少英雄主义,中国创业者也从不迷信英雄。比如说没有人会因为小米改变了手机市场的销售模式,而对雷军赞赏有加,相反的是其他手机厂商希望以小米反小米,最终还是形成一个互相牵制的市场平衡。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但一定是群体性的创新和转变。不少人愤慨中国从科学到商业都缺乏真正的灵魂人物,BAT的种种行为已饱受垄断之词的困扰,要知道美国的手机行业是苹果一家独大,搜索市场几乎是谷歌的天下,相比于BAT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企业你能接受吗?

当媒体再次抛问问什么中国没有创新人物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想创新的定义是什么?乔布斯式的创新和马斯克风格的疯狂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少一些造神运动,把焦点放在实实在在的创新之上,纵使没有风云人物来改变世界,群体性的进步和革新也未必不是一种良策。

为什么中国没有疯狂的马斯克?观念的差异,舆论不允许,文化无支撑,社会不需要,所以马斯克的人格魅力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银行发放券商牌照?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明析银行拿到券商牌照后的影响,才能推导出对大盘的影响,即牛市的到来与否。

首先分析下,银行拿到券商牌照的影响:

一、利好银行

拿到券商牌照,准确的表述应该是“银行的控股主体获准开展证券业务”。现在,银行和证券等于是一家了,券商的业务银行也能办了,收入肯定是大幅增加了。

二、利空券商

现在的券商的第三方存管都在银行,要缴纳相关的“通道费”,以后银行和证券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了,相关的费用肯定大幅上升。同时,涉及到客户的流失。

三、监管加强

中国的银行业目前实行的单业经营,可以开展证券业务后,变成了混业经营。对管理层的监管能录提出更高要求。好在都是在银保监会一家的监管下,如何做好隔离墙考验着监管智慧。

以上是粗略的分析。

接着,说下,是否会带来牛市的问题。

一、大量新客户增加

中国银行业拥有最多的金融客户,可以从事证券业务后,银行必然加大相关业务的推进,大批新客户可以进入资本市场。

二、证券公司竞争的加剧

中国的证券公司一向是以佣金为生,银行的加入,加剧了证券业的竞争,佣金下调、服务升级是必然,行业迎来大洗牌。

三、新增资金的加入

在银行系统中的沉淀理财资金必然随着业务放开而加入市场交易,引入了活水,新增资金的加入,抬升市场估值是必然。

综上,“2多1空”,大牛市不敢确定,但是一轮上涨是必须的。

中芯国际回归科技板?

一,中芯国际股票关注度极高

本人一个帐号中了500股中芯国际新股。昨天我发了一个微头条,介绍了我的操作思路和想法,没有想到引起极大关注与反响。短时间内微头条展现量达到近70万,阅读量达到10万,点评数372个,点赞数413个。

由此看来,投资人对中芯国际关注度极高,争议极大!

二,二级市场走势偏弱

前天首日上市换手率超53%,成交金额近480亿,创新股首日成交记录,可惜仍然高开低走。

第二天又大幅收跌7%,还未有止跌迹象。

三,目前二级市场定价还是偏高

1,市盈率达327倍,市净率为6.58倍,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海外主要竞争对手市净率一般为3到4倍。

据某券商预测,公司20/21/22年收入为263/319/370亿元,归母净利润19.9/19.3/21.3亿元,对应发行后股本EPS0.28/0.27/0.30元,暂无明显业绩成长性

2,A股股价比H股高出很多

H股最新价29港元。

1股A股股价大约可买3股港股。

而且港股也已经被大幅炒作,股价从5.88港元炒至目前价位。

四,中芯国际未来股价取决于公司技术突破和业绩成长性

1,为了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封锁,我国高科技产业将走自主研发之路。

中芯国际快速审批,快速上市无不体现了国家对科技企业的大力支持。

2,中芯国际目前技术是14nm制程量产阶段,而主要竞争对手台积电已经处在3nm制程量产阶段,技术差距是明显的。

中芯国际追赶台积电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也需要时间积累,过份急功近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3,中芯国际未来股价走势将取决于公司技术突破的时间和成效以及真正的业绩成长性。

4,衷心祝福中芯国际早日实现技术突破,祝福中国高科技产业早日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以上数据与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与讨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