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三国(三国演义电视剧哪版好看)
演义三国,三国演义电视剧哪版好看?
电视剧版的《三国演义》广为人知的应该就是唐国强版(我们称之为老版)以及近年拍的新版。
不论新版老版,从原著来说都是做了一些改动的,但老版来说,与原著更为贴合一些。而且更加注重描绘乱世之中的“义”,有个人的情义,也有派系集团之间的大义。
而新版改编的幅度就比较大了。估计是为了贴合当今社会人群的思想需求,新版《三国》更加注重权谋,还有个人形象的塑造。
另外,从剧情来说,老版《三国》前半段,是“刘备传”,主要记述刘备三兄弟如何在乱世中苟存发展,还有他们之间生死相随的义气,三国演义,一度有人认为说的就是这三兄弟之间的情义,不能说错,但也比较狭隘了。后半段就是完全的“孔明传”。主要演绎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后赤壁之战、入川蜀为刘备定鼎大业,而后征南蛮,伐魏国的一些光辉事迹。总体来说,确实是跟着原著在走的。
新版与原著偏的较远,可以说是一部“曹操传奇”,从曹操出场,刺董卓,诸侯联盟反董,后面南征北战,陶谦、吕布、袁绍,赤壁之战、西凉破马超;在内,使节到丞相,到魏王。网罗人才,世家相助。将曹操的一生描绘的极尽色彩。
当然也是编剧能编,曹操一生也确实足够传奇和精彩,而时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说到三国的时候,更为欣赏那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主义,认为他更加雄才大略,也更加真实。反而对于刘备,多有说他是“哭出来的蜀汉”、“假仁义”之类。也是为了迎合时下“尚曹厌刘”的趋势吧。
总体说来,电视剧的《三国》新版更偏向于曹魏集团,老版着重点偏于蜀汉集团。喜欢曹丞相的人可以去看看新版,而想要重温原著或者比较钟爱刘备和诸葛的,还是要看老版。只是,不管是原著还是电视剧新老版本,对吴国描写都很少就是了。
三国最后是哪个国家统一的?
历史上对三国时期是这样定义的: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历史时期。一句话简单明了的知道了答案,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西晋。魏蜀吴的鼎立割据最终给别人作嫁衣裳,一世枭雄的曹操怎么就被其他人窃取了果实呢,下面给大家一一道来
三国最后谁统一天下,西晋(司马炎)
220年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特别是《三国演义》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司马懿。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史称西晋,他也是西晋第一个皇帝。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历史都是以具体事件进行陈述,只给我们一个答案,并不会对原因进行详细解释,我们接着往下看。
从各国具体分析
1、蜀国
蜀国后主刘禅生性孱懦,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托孤之时,就曾对孔明说过:能辅则辅之....,你可自立为西川之主,孔明感激涕零。刘备也曾对阿斗说过: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虽有天下第一谋士孔明的辅助,最后孔明六出祁山,有两次是因刘禅误听谗言,中途召回孔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就是写的这位汉丞相,当然孔明也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三顾之恩、托孤之重)。
蜀国鼎盛时期,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打西川时凤雏先亡,然后是关羽忘记了孔明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所斩。然后是刘备为给关羽报仇,不听劝告,起倾国之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病死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
孔明为实现刘备的霸业,六出祁山;孔明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九伐中原,因为种种原因,都未成功,最主要的还是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的谗言。最终蜀国被魏国钟会、邓艾所灭,刘禅被擒,晋帝司马炎封其为安乐公
2、吴国
江南自古多出俊杰,当初创业的江东猛虎孙坚、小霸王孙策、18岁领江东主的孙仲谋、周公瑾、鲁子敬、陆逊、陆逊之子陆抗,这些能吞吐天地的人物早都已经做古了,后主孙浩比蜀国刘禅强不了多少,残暴不纳忠言,宠信宦官,这样的国家能好吗?当晋帝司马炎派杜预兵法东吴时,这位后主竟采纳宦官的意见,在天险长江放置铁索阻拦。
这位后主也被杜预所擒,司马炎和对待蜀国刘禅一样,给个闲职,养老去罢。
3、晋国
司马懿可是三国第一忍者,当年魏武帝曹操在时,就曾对左右说过: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辅助曹操三代:曹操、曹丕、曹睿。但是司马懿不是池中之物,胸藏锦绣,不露声色。最后在府中称病10年,诈病赚曹爽,正当曹氏宗亲得意忘形,放松警惕外出围猎的时候,发动政变一举灭了他们。
其实一直到曹睿在位,不是对司马懿没有防范,奈何曹氏宗亲多是饭桶(比如曹真、驸马夏侯楙),不得不用司马氏父子对付诸葛亮。曹睿临死之时,如果不是司马懿掩饰的好,早就杀了他了,一念之仁,让司马懿回家养老。
就是这一念之差,给了司马懿喘息的机会。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随他父亲征战一生,父子三代努力,瞒天过海,也真是不容易。同时,也因为司马懿在军队中威望甚高,可以说仅次于魏武帝曹操,还有号召力,否则也无法兴风作浪。
一旦一朝权在手,亲眼目睹了汉室兴衰、曹操如何篡权的司马懿,反过来能给曹氏宗亲喘息机会吗?对曹爽等人就是斩草除根,夏侯霸如果不是跑到蜀国姜维那边,也被司马懿骗回杀了。司马懿也是效仿曹操对汉献帝一样,当皇帝曹髦是傀儡,但有过之而无不及,就是这个傀儡皇帝,最后也被司马师指使一个武将成倅所杀,这可是弑君之罪,然后再将这个爪牙杀了以谢天下,怎么样,够狠吧?
最后还得说,家族后继有人,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是明主,与吴国孙浩对垒,当时晋国派的是羊祜,此人也是兵法谋略精通的大将,吴主孙浩派的就是陆逊之子陆抗。正当前线两位将军斗智斗勇的时候,孙浩又听信谗言,开始怀疑陆抗,将其从前线调回;作为鲜明对比,司马炎对左右说过:羊祜将军必有奇谋,不必担心。谁高谁低,想想还需要比吗?
历史上有哪些三国时期?
说到三国时代,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魏蜀吴。魏蜀吴三国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书上明确承认的三国时代。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一般指的是从220年曹魏建立,到280年孙吴灭亡,共60年历史。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各种戏曲、影视剧等作品,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三国故事。我们认知中的三国时代开始时间可能不是220年,而是从189年开始。除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三国时期呢?
中国历史上,除魏蜀吴这个公认的三国时代之外,还有许多三国时期。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称之为三国时代,而以其他名称称呼。
西魏、东魏、梁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一般不称之为三国时期,而是将其看成南北朝的一部分。梁朝属于南朝,西魏和东魏则属于北朝。
梁朝建立于502年,灭亡于557年,前后延续时间共有55年之久。西魏建立于535年,灭亡于556年,共23年历史。东魏建立于535年,灭亡于550年,共16年历史。从535年到550年,西魏、东魏、梁朝同时存在了15年之久。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三国时期。
最终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梁朝灭亡之后陈朝建立。西魏、东魏、梁朝三国时代,被北周、北齐、陈朝所取代。
北周、北齐、陈朝三国时期北周建立于557年,灭亡于581年,仅仅存在了24年。北齐建立于550年,灭亡于577年,共27年历史。陈朝建立于557年,灭亡于589年。从557年到577年共20年间,实际上是北周、北齐、陈朝三国鼎立时期。此时,南北朝已经进入末期。
577年,北周出兵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4年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篡周自立,建立隋朝,北周灭亡。589年,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主帅,起兵50万,攻灭了陈朝,再一次统一了全国。北周、北齐、陈朝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北宋、西夏、辽三国鼎立时代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王朝,周边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白族建立了大理政权,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大理的实力较弱,难以与其他几个政权抗衡。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时期成为辽宋西夏对峙时期。
辽朝建立于916年,灭亡于1125年,存在了209年。宋朝建立于960年,灭亡于1127年,国祚为167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灭亡于1227年,共存在了189年。从1038年到1125年为三国对峙时期。
南宋、西夏、金朝三国对峙时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金朝用了十年时间灭亡了辽朝,两年之后又灭掉了北宋。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历史进入了金朝、南宋、西夏对峙时期。
1227年,蒙古政权攻灭了西夏,开始了蒙古、金、南宋对峙时期。1234年,蒙古攻灭了金朝。1276年,元朝军队攻入临安,三年之后南宋正式灭亡。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一次统一了全国。
除了以上长时间对峙的“三国时期”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曾经多次出现时间相对较短的“三国时期”。
秦国统一六国时候,灭掉山东四国之后,曾经短暂出现秦国、齐国、燕国对峙。只不过这个时期非常短,几乎是昙花一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占据了南方,北方为前秦、前燕。436年,北魏攻灭北燕。当时天下仅剩下北魏、北凉和南朝宋,短暂地出现了三国时期。
隋末农民起义期间,曾经短暂出现了唐朝、夏、郑三国鼎立时期。后来,李世民一举攻灭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为唐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为大顺。此时短暂出现了大顺、大明和大清家对峙的局面。大明和大顺灭亡之后,又出现了大清、大西、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民国时期,也曾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此时北方还有张作霖的奉系。此后宁汉合流,蒋介石出兵北伐,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除了中国之外,国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三国时代,比如朝鲜。朝鲜历史上曾经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朝鲜的三国时代开始于公元前57年,结束于公元668年,延续了700年之久。最终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统一了朝鲜。
除了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之后,朝鲜历史上还曾经呈现了三韩时代。三韩分别为马韩、辰韩、弁韩,这时期也被称为前三国时期。
虽然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还是最著名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时期不仅在中国非常出名,世界其他国家也非常喜欢魏蜀吴三国历史。比如,日本制作了大量与三国有关的游戏,拍摄了大量与三国有关的影视剧等。
三国演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至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浚灭吴为止之九十七年间的史事,全书一百二十回,中心故事是魏、蜀、吴三国的纷争。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古典名著,除了故事精彩,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让人品味人生,品味一些做人的道理,这才是书中奥妙之处,书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精彩绝伦。比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七擒孟获、空城计、单刀赴会、火烧赤壁等,诸葛亮的高超智慧和谋略,曹操的猜忌多疑,张飞的鲜活个性,关羽的义气千百年来成为了男人心目中的英雄典范。
《三国演义》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就是描写人物,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但写人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做人做事都不能“过度”,过度了,本来是好的也变成坏的,这是我读三国从中得到的一点体会。
曹操,集各种优点于一身,是三国中最成功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却也有着致命的缺点“多疑”。诸葛亮在多次与曹操的较量中都充分的利用了他的缺点,就连有勇无谋的傻张飞在长板坡都知道利用疑兵之计使曹操上当。
曹操有偏头痛,华佗是唯一能救他性命的人,华佗要帮他做开颅手术,他当时就疑心华佗有意害他,最终把华佗扔进大狱,死在狱中,同时也宣告了他的死期将近,“多疑”最终葬送了他的生命。如果曹操没有生性多疑这个缺点,他若不战死沙场,他能再多活几年,历史是不是可以改写呢?我们做人处世是不是要少点多疑,多点真诚,相信朋友呢。
关羽在小说中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伤,多大的英雄气概多大的义气呀。
关羽在三国是名声大噪的人物,也有缺点,目中无人,狂,最终败走麦城,留下千古遗憾。我们为人处世,不论你获得多大的成功,不论你有多大的才气,谦虚待人待己,你才会一直成功下去,否则也可能会像关羽一样的败走麦城。
周瑜在小说中,年少有为,意气风发,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偏偏气量狭小,眼中容不下比他智高一筹的军师诸葛亮,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临死时还大喊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性格决定命运,读史以鉴,我们要不断修练自己的性格,做一个大度的人,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才能进步的更好。
诸葛亮,小说中的男主角,羽扇冠巾,智谋超人,忠心耿耿,为了刘备,死而后矣。他神机妙算,用人用计,每战必胜,使用计谋在三国中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人了。诸葛亮的缺点就是自恃聪明,不识时务,他刚岀道时,他的老岳父就说他“生不逢时”,这个道理他自己也懂,但他偏不信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梦想着帮助刘备实现宏图霸业,统一全国,他带兵六岀岐山,最终以累死自己而告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客观分析事物的存在的可行性,而不是一意孤行地追求亳不现实的梦想。
赵云在小说中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军事家,忠义耿直,有勇有谋,在三国的战将中,论勇,仅次吕布,排名第二,论谋,胜于吕布,战将的头把交椅应当属赵云,他的威名应胜于张飞.关羽,功劳也不比关张小,但赵云做事打仗卖力,做人低调。比起张飞的“暴”、关羽的“狂”刚更显英雄气节,他虽然功高,但从不与张关争功。这也是他能与张关和睦相处的原因吧,赵云既有才华又有谦与让的做人原刚,最后得以善终。现实生活我们要学习借鉴赵云的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美德。
《三国演义》能教予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这是前人血和泪的凝结,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其中蕴藏的道理,值得我们后人用一生去研究,学习它能让我们矫正身姿,行得更正,走得更直,它将注定在时间的长河里源远流长。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属于武侠小说吗?
有些读者会误将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和现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联系起来。
这是因为没有明晰小说分类的标准所致。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是因为他们在古典长篇白话通俗小说中的四个领域中做到了最好,而这个领域里是不包含现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的。
“四大名著”,四个领域中的领头者“四大名著”的概念不是一次就被评选出来了,而是有一个过程。
最早的版本就是明代的“四大奇书”,后来的《红楼梦》顶替了《金瓶梅》的位置,才固定下来了今天“四大名著”的说法。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红楼梦》可以代替《金瓶梅》呢?
那就是因为,这两部书的分类都属于世情小说,在这一领域中,《红楼梦》因为其故事的原创、写作手法的精巧等综合方面的价值都超过了《金瓶梅》,所以才会后来居上。
同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也是如此,它们也有各自的属类信息。
《三国演义》隶属于“讲史小说”。
“讲史”小说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像《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说岳全传》等等,都属于此类,《三国演义》被认为是其中最为优秀的一部。
虽然这些作品虚构的成分非常多,但情节安排都相对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在取材上都有所依据。
比如,《三国演义》中多数人物和历史原型都比较接近,情节构造也能看到历史记载的影子。其主要内容也不是某一个人物,而是这一段历史的故事。
“讲史小说”是借历史的热度,来吸引读者对其的关注,更类似于“野史趣闻”,但“历史”是其主体内容。
《水浒传》隶属于“侠义小说”。
“侠义小说”同样也有很多著名作品,比如《七侠五义》等等,并且还经常与“公案小说”合为一类,江湖豪侠与青天县令是标准配置。
这种小说主要写人物,讲述的往往是江湖故事,不重“侠”,重“义”,这是和后来的“武侠小说”需要区分开来的地方。
它讲述的是世间行事的道理,快意恩仇,潇洒自在还是为民请命等等都可以,并不存在非常明显的善恶区分。这就是为什么《水浒传》中很多好汉的形象都有负面因素的原因。
《西游记》隶属于“神魔小说”。
“神魔小说”的流传也很广泛,比如《封神演义》、《镜花缘》等等,主要注重的是故事的“热闹”、“离奇”、“曲折”等等。
这种小说来自于民间的“离奇故事”,比其他种类的小说更为注重民间兴趣的反馈。所以在创作上天马横空,往往无所顾忌。
因为主要是为了吸引民间消费,所以在故事的讲述上就非常注重曲折和离奇,像《西游记》中有“八十一难”之多,《封神演义》中的各路神仙法宝等等。
“神魔小说”中,神仙斗法不是目的,情节曲折离奇才是其主要的追求。
“武侠小说”不是古典小说的分类,而是现代文学的一种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传统的旧通俗小说中有“武侠”一类,但如果仔细与民国之后盛行的作品对比就会发现,这是两种差异非常明显的文本。
与现代意义的“武侠小说”接近的古代通俗作品,应该归为当时的“传奇”一属。
故事篇幅往往都是“不知所起,不知所终”,更像文字版的“折子戏”,主要是为了“传”一件“奇”事而已,并没有非常完整的故事架构。
这在《聂隐娘》、《虬髯客传》等等作品中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迹象。
喜好向前追溯,这是很多研究今古文化联系学者的通病,追溯的结论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并没有特别大的关联。
如果真说和现代武侠比较接近的古代作品,那也要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石玉昆口述的《三侠五义》,还是评书话本一类的作品,后来经过晚清民国时期的俞樾整理成《七侠五义》,才有了更深一层的联系。
“武侠小说”真正兴起的年代就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当时诸如“还珠楼主”、向恺然、赵焕亭、白羽、朱贞木等等著名作家将这种以情节著称的小说带入到了火爆的程度。
甚至在当时还根据内容、地域、技巧等方面的差异分出了派别。
比如:
还珠楼主的神怪武侠小说;
白羽的社会武侠小说‘’
郑证因的技击武侠小说;
王度庐的言情武侠小说。
而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成名更是五十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两厢对比就能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并不是“讲史”、“侠义”、“神魔”等领域中的一种,而是更为在民间流传的通俗文本。
它们的创作不注重“讲史”,有很多类似“架空”的现象;也不只关注“义气”,像金庸同样写家国情怀;并且很少有“神魔”的成分,都是人间事。
总结起来的话,它的体系更为完备,也更符合我们现在对于小说“要素”的安排,即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讲述一段有始有终的故事,人物和情节都是作品的主体。
其实从现在的“网络文学”来看,比如《诛仙》等玄幻作品,虽然涉及到非常多的神话、仙魔等等素材,但从实质上来说只不过是将人间的故事扩大影射到了鬼神的世界,在本质上还是“武侠小说”,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后金庸时代”。
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通俗小说,不说其时代的差异,单从内容和体例上来说,也不能被分入“武侠小说”一类。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