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征服者之翼,沙皇俄国与奧斯曼土耳其为啥成为世仇

2023-10-13 04:48:03 123阅读

dnf征服者之翼,沙皇俄国与奧斯曼土耳其为啥成为世仇?

不邀自答

土俄的矛盾,首先必须谈一谈土耳其的前世今生。首先,土耳其的主要领土小亚细亚,自古属于罗马帝国,随着罗马帝国东西分裂,又长期属于拜占庭帝国。对拜占庭帝国来说,小亚细亚是其优质兵源的主要来源。所以,无论是在与波斯战争时期,还是穆斯林狂潮,拜占庭帝国都拼死守住小亚细亚。

dnf征服者之翼,沙皇俄国与奧斯曼土耳其为啥成为世仇

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

可是,在拜占庭帝国挺过了穆斯林狂潮后,又迎来了一个更可怕的敌人,塞尔柱突厥。塞尔柱突厥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及土库曼人。在十世纪左右,向西迁徙。1055年占领了巴格达,迫使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授予其苏丹的称号,随后,开始入侵小亚细亚,在其迅速的入侵下,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土地迅速丢失。于是在1071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对塞尔柱占领的小亚细亚发起进攻,但战斗失利,罗曼努斯四世被生擒。之后,拜占庭帝国永久的失去了小亚细亚的优质兵源。而塞尔柱则把突厥的文化传播到小亚细亚。(正是此时,拜占庭帝国开始迅速没落)

极盛一时的塞尔柱帝国

但是塞尔柱无论如何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所以政权并不稳定。随着十字军的东侵,东方越来越强大的西辽和花剌子模还有日后的蒙古西征,以及内部的矛盾。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塞尔柱帝国在1308年灭亡。接下来,在曾经的塞尔柱帝国的废墟中,奥斯曼土耳其的历史才正式开始。土耳其人以前只是塞尔柱帝国的一个部落,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因为靠近欧洲所以无论如何有些西方色彩。逐渐的,这个小小的部落兴盛起来,又拥有着小亚细亚的优质兵源。在塞尔柱帝国灭亡后,小亚细亚分裂成无数小国,在1299年,趁着塞尔柱帝国的分裂,部落的酋长奥斯曼正式宣布独立。在整个十四世纪,奥斯曼始终在向巴尔干半岛进军,使拜占庭帝国陷入了包围之中,1389年和1396年两次击败了欧洲为解救拜占庭帝国的联军。

十四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和奥斯曼

但是,到十五世纪初,在东方,另一股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儿开始扩展,1402年,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奥斯曼,直接使其内乱,对比支援拜占庭的欧洲联军,帖木儿的攻击更为有效,使拜占庭避免了在十五世纪就被亡国的命运。此战后,帖木儿把目光放在了东方的大明身上,但是1405年,帖木儿帝国的创建者帖木儿死亡,他死后,把帝国分给他的儿子们,从此,一个强大的帝国瓦解了。而奥斯曼也解除了东方的威胁,把注意力放在欧洲方面了。

全盛的帖木儿帝国

我承认,上面确实有些跑题,那么下面来说说俄罗斯方面。早期,俄罗斯原是由维京人创建的以东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基辅罗斯,这个国家始终较为稳定的发展着。弗拉基米尔在位时把基督的东正教改为国教(具体的过程请观看维京王者之战),而其选择的东正教教会正式拜占庭帝国所捍卫的希腊教会。

十到十一世纪的基辅罗斯

但在蒙古第二次西征时期,基辅罗斯开始分裂,蒙古人到来后,迅速征服其全境,基辅罗斯灭亡。十四世纪时,俄罗斯西部,许多公国从日渐衰落的金帐汗国独立出来(确实俄罗斯和奥斯曼的建国有些相似)。从金帐汗国独立出来的莫斯科公国越发强大,兼并了许多小国。

1360年的东欧

正在俄罗斯大举扩展时,巴尔干传来噩耗,千年古国拜占庭帝国灭亡,皇帝君士坦丁十一战死,但当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后逃到俄罗斯,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以第三罗马自居。而奥斯曼在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自称是拜占庭帝国及东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国,宗教问题和身份问题所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大,而且两国的地理位置紧紧相靠,又都是欧洲列强,自然也会因地缘政治而大打出手。

两百多年的俄土战争

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俄罗斯最终战胜了奥斯曼。虽然现在两大帝国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两国的恩恩怨怨始终持续了下去。

付: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大本营的苏联在南边始终被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牵制着。

但愿有一天,两国能够重新和好吧。

lol胜率排名?

lol的胜率排名:

1、牧魂人

胜率: 53.02%

登场率: 1.38%

挖坟是目前胜率最高的单英雄,出场率仅为1.38%,但效果很好,对抗剑魔、鳄鱼等强单也不会落下下风,带状线的卷入和团战的反手都不错。 但是,这位英雄需要足够的熟练程度来度过前期。

2、冒犯骑士

胜率: 52.77%

登场率: 5.75%

(克烈总是名列前茅的英雄之一,在三级有着极强的压抑。 另外,由于自身灵活、不易被抓,可以通过开启大招带来集体加速效果,无论是开启组合还是逃脱。

3、谣言西亚之翼

胜率: 52.63%

登场率: 2.62%

奎恩作为远程ADC,单位置可以压下很多英雄。 另外,还有最高六级的大规模支持能力,有助于打开队友的状况。 但是,现在的版本中单强英雄很多,如果控制不住的话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4、战争的阴影

胜率: 52.20%

登场率: 0.78%

凭借征服者的强势,马可以再次在前单崭露头角。 但是,其更好的途径还是在野区刷野和gank,另外人马本身身体很好,能够耐受输出,有52.2%的胜率。

5、虚空先知

胜率: 51.97%

登场率: 0.60%

从中路赶到公路的法师,虽然有稳定的出力和一定的保命能力,但是在中路的游动能力太弱,所以最好在公路上保证发育的同时单独压制敌人的近战。

为何60年代美军花费15亿美元造的时速3马赫的200吨巨型轰炸机?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这种飞机美国一共造了两架,一架七亿五千万美元。

如果换算成现在的价格,一架这样的飞机就要掏一百五十亿美元,比美国的最新航母福特号,都要贵出二十多亿美元。

一说到这里,其实很多人就已经明白了,这种轰炸机之所以寿命如此之短,至少有一条——太贵了。

毕竟就算是放到现在,一百五十多亿美元去造一架飞机,这绝对是想不开的节奏,真是有钱没地方花。

那么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第一,美军为什么要造这架飞机;第二,这架飞机的特点;第三美军之所以抛弃这架飞机的原因。

第一,美军为什么要造这架飞机。

这架飞机的名字叫做XB—70轰炸机,是冷战时期的产物。

二战结束以后,飞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

引导全世界飞机发展潮流就三家,美国,英国和苏联,当然后来英国的研发水平就比其余两国弱了不少。

但不管怎么说,从1948年开始,这三个国家都开始对飞机的超音速,倍音速战斗机发起了总攻,都想在这一领域拔得头筹。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就造出了两倍音速歼击机。

这个时候美军就有点坐不住了,因为当时作为两大国之间最大的底牌就是核武器,而核武器的投掷载体轰炸机是最大的一个平台。

而美军当时正在发展的B47,B52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也就不到一倍音速。

以这种速度飞行的轰炸机面对两倍音速的歼击机,别说突防进入到目标地投掷了,连目标地都摸不到的时候,估计就被这种先进的歼击机给打下来了。

怎么办?老话说得好,有压迫就有动力。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美军打算投入巨资,研发一款大型超音速轰炸机。

当时首先出手的是美国康维尔公司(这家公司后来合并到了通动力公司里了),研发出了B58轰炸机。

怎么说呢?B58轰炸机并没有脱离当时轰炸机的研发框架,为了提高轰炸机的速度,他们把减重当作了提速的主要方法。

B58不仅抛弃了外挂武器,还尽可能的对飞机进行了减重。

那么在这种极限操作下,发动机没有什么改进的前提下,确实可以让飞机勉强达到两倍音速。

但问题来了,想要让B58达到两倍音速,这就要开加力才行,但飞机一旦开加力,耗油是相当严重的,而且对于发动机的损害也不低。

这还不算,开加力,时间短了还行,时间一长,发动机都要报废了。

所以B58虽然勉强达到了目标,但他不可能在飞行的全过程使用加力,只能靠近目标的时候,开加力,突破对手的空中防御系统。

这就间接的造成了B58的飞行半径不可能太大,这和美军使用的B52没法比。

再加上B58的这种速度前提是减重达到的,所以他只能挂载核武器,挂普通炸弹,载弹量超级低,根本不适合常规作战。

这就不行了,毕竟飞机造出来之后,不可能一直放在机库里保存,等到一旦发生超级大战拿出来使用,这也就太亏了。

再加上,两倍音速的轰炸机,在地空导弹超过两倍音速的面前,一点优势都不存在。

而且米格—21,苏—9,苏—10歼击机都可以做到两倍音速,所以想要用B58进行突防,这个概率太低了。

事情走到这里,那就意味着美军必须开发出一款拥有三倍音速的轰炸机才行。

但以当时的技术,想要突破三倍音速,最好的方法是使用液氢作为燃料。

液氢是一种很危险的燃料,这很让美军头疼。

而且为了实现加速,还必须飞行一段时间,扔掉一部分机身,目的是减轻飞机的重量。

好吧,这个方案,不管怎么看都不靠谱。

所以方案出来,就被标上了不实用的标签。

那么在液氢作为燃料的同时,还有一个新颖的想法,就是使用核动力。

核动力的能量就不用说了,所以续航什么的根本就不用考虑。

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最小的反应堆也要二百吨(包括了防辐射设备),这个重量就太恐怖了。

推重比严重值得怀疑,很有可能大笔资金投入进去之后,连个水漂都不会打出来。

再说想要提高核反应堆的效率,还必须把堆芯暴露出来。

这种飞机不说被击中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就说飞机飞过的空域很可能就要变成污染区了。

所以这种飞机,算是一种伤敌先伤己的武器。

那么这种预想,也只能是想想罢了。

难道就研发不出来三倍音速的轰炸机了吗?

怎么说呢?技术这种东西,是一种慢慢积累的东西,随着前置科技的发展,就会有突破的。

文章前边就说了,美国,英国,苏联在航空领域中,都在谋求超音速飞机的研发。

随着两倍音速技术的稳固,到了1957年的时候,就开始具备了制作三倍音速轰炸机的技术。

什么技术呢?

激波,这是一种现象,当飞机跨越音速,甚至是跨越超音速的时候,飞机的机体上就会产生这种现象,他其实是飞机飞行的一个最为主要的阻力。

飞机飞行的时候,大部分的能量都被损耗在了抵抗激波中了。

但反过来说,激波同样是一种有着巨大能量的东西。

人们就发现如果使用压缩原理,飞机不仅可以减少激波阻力,反而可以获得一个巨大的升力。

这个原理说起来很复杂,具体原因就不做解释了,就说如何使用。

当时发现如果把激波的高压区想办法放到机翼的下方,这就可以提高飞机的升力了。

利用这个原理,最终美军就制作出了一款可以在两万一千多米的高空中,用三倍音速进行巡航的轰炸机。

而且这款轰炸机可以装二十多吨弹药,最大航程达到了九千公里以上。

最终这款飞机被叫做瓦尔基里。

这个名字感觉就像一个苏联名字,其实这是北欧神话战神奥丁的第十二个女儿的名字——女武神。

女武神在北欧神话中的职责,是飞到战场上,引导战死的英灵去战神奥丁的英灵殿赴宴。

所以起这个名字,就是意味着当瓦尔基里一旦起飞加入到战斗,那么战争就不要说什么胜败了。

怎么说呢?这个名字并不是科研人员给起的,而是美军从两万多群众提名中选出来的,可见当时美军对这架轰炸机的期待值有多高。

第二,这架飞机的特点

说飞机,首先就得说说气动布局。

瓦尔基里轰炸机是三倍音速,所以飞机就要增大机翼的面积,尽力的提升他的升力。

首先是机头两侧加装了鸭式前翼,主翼是小展弦比三角翼,后掠角为六十度。

机身细长,翼下装载发动机进气道和发动机舱。

那么鸭式布局最大的缺点,是大攻角仰视稳定性比较差,产生的侧风对垂直尾翼的影响也大。

为了平衡这两个问题,有效解决稳定性,光这个瓦尔基里轰炸机的外壳,美国人就在风洞里吹了一万四千个小时,才吹出了最终结果。

造出来之后,光机翼的面积就高达五百八十五平方米。

有关气动布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章之前提到的压缩升力原理。

为了让激波高压区出现在机翼下方,瓦尔基里轰炸机使用了巨大的楔形进气道。

美军将这个进气道和发动机舱位,都放在了机翼的下边。

这样做,就会让激波阻力为瓦尔基里轰炸机提供的升力,占居了总升力的30%。

这样做,使得瓦尔基里轰炸机,原定的起飞重量从三百五十吨直接下降到了二百四十吨。

再有就是这个压缩升力不仅不对飞机产生阻力,还会进一步的减小阻力。

在瓦尔基里轰炸机的翼尖上还有一个特点,他可以在不同的速度下进行不同角度的折叠。

比如在低空超音速飞行的时候,可以下折二十五度,到了高空进行三倍音速巡航的时候,可以下叠六十五度。

这个下叠有什么作用呢?可以起到一个稳定性,让升力的中心点在不同的速度下,转换位置,从而减小巡航时的阻力。

当然飞机的心脏——发动机,得说一说。

瓦尔基里轰炸机使用了六台YJ93—GE—3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最大的特点,加力燃烧室可以持续稳定的进行长时间的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瓦尔基里轰炸机可以做到三倍音速巡航的原因。

而这么一台发动机,在地面上的静推力就可以达到一万四千公斤,发动机使用的燃料是JP—6碳氢燃料。

为了让瓦尔基里轰炸机能够长时间的进行飞行,机内光油箱美军制作了十一个整体油箱,三个放在了机翼内,五个在机身。

如果这十一个整体油箱全部装满油料,光油料的总重量就有一百三十六吨。

那么瓦尔基里轰炸机还有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特点,他的战斗准备能力特别的高。

比如当时的SR—71黑鸟的巡航速度也达到了三倍音速,但想要启动这架飞机,不是说按个按钮,架势飞机就能行的。

黑鸟在起飞之前,是需要花费半天时间进行准备的,飞机的检查就不说了,驾驶员的准备工作也特别的麻烦。

比如驾驶员是要检查身体状况的,而且还要穿上类似于太空服一样的服装。

那么瓦尔基里轰炸机整个起飞的准备工作最多也就二十五分钟而已,至于飞行员也没有那么多的麻烦,直接穿上一套普通飞行服就可以了,根本就不用检查。

因为瓦尔基里轰炸机上边有两套冷却和增压装置,专门针对驾驶舱和电子设备舱。

三倍音速和空气摩擦,驾驶舱外边的温度高达四五百度,但驾驶舱里,却可以维持在二十度到三十八度的范围。

说道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热障。

这种现象,是超音速飞机遇到的一个麻烦点,主要表现是气流快速摩擦机体,让机体表面的温度攀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军在瓦尔基里轰炸机上大量使用了耐高温的钛合金和铝合金。

这也是瓦尔基里轰炸机价格贵的一个原因。

那么瓦尔基里轰炸机,有什么缺点吗?

有,最大的缺点就是音爆。当瓦尔基里轰炸机在进行超音速飞行的时候,就会产生强烈的激波传导到地面上。

这种激波一前一后所产生的压强是不一样的,传导到地面,前后这么一压,就会产生巨大的声音。

尤其是飞机飞的越低,这种声音就越大,甚至于可以将地面上的玻璃都给震碎了。

再有就是,瓦尔基里轰炸机的设计之初,是用来投掷核武器的,所以一开始的时候,轰炸机的表面是涂有可以反射核辐射的涂料的。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很好,但不切实际,因为飞机在高速巡航的时候,和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直接就把这些涂料给蒸发了。

最终在1964年的九月份,第一架原型机就出来了,到了1965年的七月份第二架飞机就实现了首飞。

两架飞机都做到了预期的目标,速度达到了三倍音速。

第三美军之所以抛弃这架飞机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和原型机的试飞有关。

在1966年的六月八号,美军打算来一波宣传。

于是将第一架瓦尔基里轰炸机进行了编组,加入了五架F—4和F—104飞机,做了一个编队。

宣传吗?所以邀请的人还不少,不仅有观众,还有更多的记者。

结果在表演的过程中,其中一架伴飞的F—104,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突然就偏离了航道,直接就撞向了瓦尔基里轰炸机。

第一次撞击就把瓦尔基里轰炸机的尾翼给撞了下来,跟着第二次撞击撞到了垂直尾翼上,最后扎入瓦尔基里轰炸机的左翼发生了爆炸。

最终两架飞机坠落,事故发生之后,瓦尔基里上的四名人员和F—104飞行员,就活下一个。

根据调查,是F—104是被卷入了瓦尔基里轰炸机飞行时,制造的巨大漩涡,造成的这次事故。

这件事一出,当时美国一些反对制作超音速轰炸机的人,就对瓦尔基里轰炸机提出了质疑。

挑出了很多毛病。

而这个时候,苏联已经制造出了米格25,这飞机是可以做到拦截瓦尔基里轰炸机的。

跟着地空导弹的快速发展,也让瓦尔基里轰炸机的三倍音速显得可有些鸡肋了。

所以在出现第一架原型机事故之后,美国就下令停止研制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计划了。

最终瓦尔基里轰炸机,就只生产出了两架,一架炸毁,另一架完成最后的飞行之后,就被送入了美国俄亥俄州的莱特帕特逊空军基地,成为了哪里博物馆的一件展品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为何能横扫欧洲?

蒙古大战欧洲骑士

一直一来,有一个疑问一直困扰着欧洲骑士的崇拜者们,蒙古骑兵为什么能摧枯拉朽般的摧毁具有贵族精神的欧洲骑士呢?他们不是有重甲吗?他们不是英勇善战吗?他们不是有信仰吗?然而在蒙古骑兵面前,这些都不堪一击。

蒙古,到底是凭着什么样的力量战胜单兵作战能力突出的欧洲重骑的呢?

很多人心中当时的欧洲重骑是这样的,如图:

(图1)欧洲板甲骑士

而实际上13世纪的欧洲重骑是这样的,如图:

(图2)欧洲锁子甲骑士

图一的板甲骑士要等到14世纪晚期才会出现,而蒙古帝国西征发生在13世纪早、中期,他们当时穿的都是图二所示的锁子甲。装备方面,欧洲骑士其实并不比蒙古骑士强,他们只是在马和人的个头上比蒙古骑士强,其优势也仅仅体现在正面发起的集体冲锋和单打独斗上面,其它无任何优势可言。

蒙古重骑

那么蒙古骑兵狂虐欧洲骑士的杀手锏是什么呢?

战术+技术:

13世纪的蒙古族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民族,他们善于学习和汲取先进的东西。在和西夏、金国、花剌子模的战斗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战术战法,并将它们立即用于下一场战斗。蒙古军人的成长非常快,他们在高强度的战斗中形成了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他们的指挥系统也非常的简单高效。蒙古人不管是在野战方面还是攻城战方面,都摸索出了一套让对手无解的战法。

在野战中,他们灵活机动,从不和你在正面死拼,而是四处游弋,伺机发起致命攻击。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大范围迂回包抄,蒙古马虽然矮小,但是它们的耐力极强,足以使蒙古人发起长达100里的包抄。这种战法类似于金国名将金兀术的“拐子马”,两翼齐飞,将敌人合围,进而全歼,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战法,难怪宋人会称之:“金兵过万、势不可挡!”

金军“铁浮屠”

拐子马的战术其实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人使用过,他就是“五胡十六国”十大名将——慕容恪,他当时就是用连环马的战术(相当于铁浮屠和拐子马战术的组合使用)击败武悼天王冉闵,使前燕雄霸河北。而蒙古骑士的包抄范围比拐子马更远,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嫡子)托雷曾经从宋境借道从金国后方包抄金国的精锐——忠孝军,并一举歼灭,其纵深长达上千里。

还有就是蒙古骑兵是由多个相对独立的那颜组成的,他们的指挥终端拥有强大的执行力,很适合进行小规模的团队作战,这为他们的包抄战术提供了强大的执行保障。在和敌人的战斗中,他们就像一双双阴毒的眼睛始终盯着你,然后在适合的时机发动突然攻击,一击毙命。当然,实施这种战术最重要的一环是情报工作,情报工作是蒙古人制胜的法宝。

在攻城战中,蒙古人惯用“围城必阙”的方法,看似给你一条生路,实际上是挖了一个坟墓让你往里面跳。当你按照他们设计的思路逃出城来后,那里就是他们的屠场。

蒙古破城

当蒙古骑兵遇到欧洲骑士后,他们又是怎样面对比他们高大威猛欧洲重骑的呢?

曼古歹!又叫“安息人射箭法”,这是一种回射的战术。就是他们的骑兵在和敌人的对抗中,不和对方正面交锋,遇到敌人冲锋就后撤,并边撤边回射敌人。玩过帝国时代和三国志的朋友们肯定对这种战术屡试不爽,在冷兵器时代,它几乎是一种无解的弓骑兵。但是大家不要想错了,蒙古人并不是靠这种骑兵就能把欧洲重骑全部消灭完了,这只是一种战术和前奏,它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敌人的锐气和拖散对方的阵型。而蒙古的主力永远不可能只放在正面,他们在使用这种战术的过程中,早就绕到你的身旁或后边,等待着你最虚弱的时刻的到来。东欧的基辅罗斯、匈牙利、波兰和西欧的部分条顿骑士、法兰西骑士,就是这样吃尽了蒙古骑兵的苦头。

蒙古骑射

面对欧洲星罗密布的城堡,蒙古人更引来了先进的回回炮、投石车和火炮等技术,欧洲的大门被蒙古打开!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专注于从不同角度看历史。

世界征服者有哪些?

纵观世界历史,被冠以‘‘世界征服者’’称号的军政强人真是屈指可数,这些人要么雄才大略,留芳千古;要么野心勃勃,遗臭万年。粗略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位:

一 亚历山大大帝

二 凯撒大帝

三 成吉思汗

四 拿破仑一世

五 希特勒

但本人觉得以上几位只是靠武力去征服世界,而且其政权维持时间很短暂,算不上正真的征服者。正真的征服者应该征服的是人心,让所有人都去爱戴他,铭记他,去学习他的精神思想。这样的人,我认为只有毛主席才配得上正真意义的征服者。他解放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口,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而且他的思想让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所接受,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就连他的政敌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他的精神财富传遍世界各地,征服了众多人心,所以毛主席才是正真的征服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