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概念股,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土改概念股,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农民会种地吗?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远见,农民慢慢的真的就不会种地了,或说不用种地了。不过现在3~5年还不行,农田里还需要有部分老农。因为有点现代意识的青年人已经不考虑种地的事了,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未来若干年,现有的中老年人已“寿终就寝”了,农田将看不到“锄禾日当午”的劳动人民了。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毛主席周总理在60年代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个不容置疑。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全部实现,科技在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就不能固步于农业实现了机械化了,要更好的发展,即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
有一个铁律目前或相当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即粮食是要永远有种的,只是种植方式方法的不同问题了。“民以食为天”,这个勿容置疑。粮食从哪里来,一是本土生产;二是外贸进口。根据情况,完全依赖进口,绝非长久之计。所以,本土粮食是肯定要生产,土地仍然要种植。
郑重强调一下,地是要种、粮食要生产。要说的是,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可以这么说,不一定就是农村农业户口的农民种地了。应该是各方面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聪慧的头脑,高超的科学技艺人员,来通过数字信息智能操控技术,完成从种到收整套系列程序。届时,大田里几乎没有什么人。只有少数勤杂维修技术人员即可。
以上,即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和必然之路,到那时全国人民,不论工农商学兵,基本都是有钱花有饭吃,没有“农民”这个说法了,和土地有关打交道的工作者,可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或“农技人员”。这个景象,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土改和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样么?
土改和土地制度改革完全不一样,土地制度改革指的是一般性的在承认原有土地所有制的情况下对土地政策进行修修补补。
而土改特指革命战争中或者胜利后对原有土地所有制彻底推翻,将地主官僚手中的土地彻底剥夺,然后由革命政府按照政策,统一的,无偿的分配给农民。所以说土改是一场只有在革命战争中才能进行的彻底的土地制度改革,与一般的土地制度改革完全不一样。
什么叫政策股?
政策股票一般是依托于国家政策的红利,国家政策股票受国家政策支持,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存在一定的盈利空间。
他是国家大力需要发展的行业,国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并且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所以买股票要跟着国家的政策走,方向要保持与政策同步
但一番骚操作后局势逆转的战争?
如果历史上有这样的战争,那非毛主席指挥的中央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莫属。虽然说,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的“神来之笔”,但就我看来,第三次反围剿的险情比起“四渡赤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毛主席,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来到南昌,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这一次,蒋介石将自己的嫡系部队五个师十万人调入江西,汇集其他军队共计三十万人。这次围剿,蒋介石制订了“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方针,企图一举荡平我中央根据地。
当时,我军刚刚结束第二次反围剿,战争中的损失还没有得到补充,实力下降到三万人。而由于对蒋介石急于发动第三次反围剿的认识不足,所有的军队还在进行这原定的计划,在闽西北进行着分兵发动群众的工作。
7月初,蒋介石发动对我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蒋军兵分三路,趁我主力不在,大举进入我根据地,企图压迫我军于赣江边予以歼灭。
当时,我军得知蒋军发动围剿的情况后,紧急收拢部队,从闽西北出发,绕道千里,回到根据地群众条件较好的兴国西北的高兴圩集结。当时的红军极度疲劳,形势对红军不利。
更加重了这个不利形势的是,蒋介石发现红军回师兴国后,将大部分主力对兴国进行包围前进。毛主席为首的总前委决定由兴国经万安突破富田一点,然后由西而东,向敌人后方联络线上横扫过去,让敌人的主力陷入我根据地置于无用之地。
但是,在计划执行时,出现了意外情况。敌人发觉了我军的行动,提前重兵占领富田。红军被迫折回。
在这个时候,红军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红军西临赣江,其他各个方向被敌人重兵包围,自己只有高兴圩一个圩场和周围的几十方里的地区可以容身。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镇定自若,他指挥红军从敌人两个师之间的一个四十华里的空虚地带穿过去,到达莲塘。并抓住战机,出敌不意,获得了莲塘、良村大捷。接着又直扑黄陂,又取得黄陂大捷。三战三捷,缴枪逾万。
接下来,国民党调整部署,再次以重兵将红军包围于君埠以东地区。毛主席再次指挥红军,出其不意的从敌人重兵间的一个二十华里的大山穿越过去,跳出敌人包围,转到兴国境内山区休整。并派一部分兵力冒充主力,领着国民党军漫山遍野的大游行。
当国民党军发现红军主力的动向时,已经是兵疲意沮,无力再战,最后被迫全线撤退。红军趁机对敌人进行追击,又取得了方石岭大捷,胜利的结束了第三次反围剿。
在这次反围剿作战中,在毛主席的卓越指挥下,红军先后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多人,缴枪两万多支,取得了巨大的战果。
事后,蒋介石在南昌对自己的部下训话时说,“我们十个人不能当一个人用,我们三十万兵打不过他们三万兵。”
第三次反围剿,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当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红军不在根据地内,分散部署,仓促应敌。后被敌人密集包围,兵力悬殊,形势极端危急。但是在毛主席的指挥下,红军和根据地不但转危为安,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当时红军也有一个类似的战例,那就是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几乎两者的情况一模一样。鄂豫皖苏区就没有能够打破蒋军的围剿,被迫转移,苏区陷入敌手。
从各个方面比较,不管怎样高的评价毛主席,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中的指挥,都是不过分的。也只有毛主席,才能指挥出这样出色的战役。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导致明朝灭亡的李自成?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历朝历代到了末期,总会爆发农民起义,或是军阀割据,接着就是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只是最后建立新王朝的不一定是农民起义军。元末朱元璋加入红巾军起义,参加了郭子兴的部队,朱元璋后依靠他的才能和智慧,统一了南北,建立朱明王朝。
朱元璋就是正大光明地通过农民起义创建的新王朝。明末的情况就不尽相同,李自成创建了大顺,他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受不了刺激,上吊自缢。理论上来说占领的京城之后,就可以称帝,创建新王朝了,不过李自成却没有这个本事。
很快吴三桂联合满洲八旗,攻占了京城,天下成了大清的地盘。满清可并非农民起义军,他们是自古生长在辽东地区的游牧民族,满清并非出自被压迫后的起义,而是为了侵略扩张、为了抢掠。李自成的努力成了他人的嫁衣,我想当时的多尔衮一定非常感谢李自成,否则他们满清很难进入山海关。
(吴三桂)
如果说李自成是历史罪人,那就纯属扯淡了,百姓为什么要起义,自然是因为被压迫,因为没有饭吃。自古只要有口饭吃,很少会出现百姓起义的现象,我们中原的百姓一般都比较能忍耐,毕竟起义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当初朱重八参加起义军之前,可是思量的好久才决定去的。
有压迫就一定会有反抗,不在沉默着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为了活下去,为了一口吃食,穷苦的百姓就只有起义造反了。明末的时候,大量土地被官绅占据,百姓的田地越来越少,几乎没有了土地,土地可是农民的命根子,你占了农民的土地,农民自然要跟你玩命。
李自成只是恰好有些才能,成为了起义军的头脑,他本想是让崇祯给他封个王,然后割据一方过他的日子。只是崇祯帝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当时的京城守备松弛,大量军队还是在辽东地区,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占据了京城。
李自成有广大的拥护者,他曾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只不过李自成没有朱元璋的本事,当时的李自成的军队大概有百万之众,不过要论战斗力来说,大顺军既敌不过吴三桂的关宁军,更不是满清铁蹄的对手。就这样,满清抢夺了李自成的胜利果实,成为天下的主人。
(朱元璋)
要说李自成是一代枭雄还是有些道理的,就和张作霖相似,虽说割据一方,但并没有建功立业。很多人说要不是李自成攻破了京城,那么大明还能守住山海关,满清还有可能被击退。李自成是为何要起义的,是因为崇祯取消了陕西的驿站,让李自成丢了工作,没有了饭吃。崇祯时期大明已经是风雨飘摇,灾年连连、瘟疫横行,如果不是李自成攻破京城,也会有王自成、刘自成等人来干这件事。
大明这台老旧的机器已经运行了276年,积重难返,弊病太多,要改已经不现实,只能推翻了再来,从新洗牌。李自成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洪流,如果李自成有朱元璋或者刘邦的头脑,我想新的帝王一定是李自成,而并非是满清。李自成的起义是民心所向,百姓还是感谢李自成的,但也是因为他犯下的种种错误,让他转瞬即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参考资料:《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