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人之戒,然后回到老家三线城市是一种什么体验
异乡人之戒,然后回到老家三线城市是一种什么体验?
谢邀。
其实,对于很多从二三线城市考出来到一线城市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失根。
感觉家乡成了一种回不去的故土,而远方又成了一种不得不去的漂泊。因为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当你真的来到一线城市之后,你也许就很难再回去了。
我一个好闺蜜,在广州读研三年,毕业后在深圳和广州工作了5年,今年年初回了老家。当时她回家的理由是,一个人在外面漂了这么久,一直没有归属感,觉得累了,每次在朋友圈看到老家的朋友,都觉得他们生活的很安逸,很让人羡慕,于是,在有一次被客户虐到加班到2点后,她一怒之下辞职回了老家。
但是,回了老家之后,生活真的如她所愿吗?
首先是工作。在一线城市时,虽然累,但是工作的可选择性多很多,对某家公司某个岗位不满意了,也许可以辞职跳槽去其他的。但是,在三线城市的老家,似乎选择无外乎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银行,如果你甘心进体制内,那也挺好,如果你很抵制,那你回家后可能会很苦恼。因为,如果你不进体制内,在老家人眼中,也许你就是在不务正业。
其次是朋友圈。在一线城市时,也许你会忙到没有时间交际,但是,回到老家后,你会发现,时间有了,但是,朋友似乎有点话不投机半句多。你跟他们扯互联网新趋势,你跟他们聊新投资理念?他们也许会一脸陌生地看着你,然后转头去跟其他的朋友聊自家娃。
再者是落差。在一线城市时,也许你有时间时会去看一场IMAX,也许会在发奖金后给自己买一双AJ,也许休年假时会去国外走走。但是,回到老家后,你会发现电影院里总有人大声说话和孩子吵闹,也许你会发现卡里的工资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也许你会发现大家周末是去老家唯一的公园晒晒太阳。
最后是婚姻观。北上广深年轻人单身的不少,虽然大家都在自嘲单身狗,但自己一个人过得也可以比较不错。但是,回到老家的话,你超过了25岁还没男女朋友,超过了28岁还没谈婚论嫁,那每天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各种单位领导邻居大妈都要为你操碎了心。
总之,我不是说回三四线城市不好,只是,大家也不要一味地羡慕老家朋友的安逸,还要平衡清楚这种落差感你是否真的能承受。
【更多干货 欢迎关注 好好嫁】
如来为什么默许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贿赂?
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灵山大雷音寺,历经十万八千里路,整整十四年,终于见到西天佛祖如来,可谓是苦尽甘来,喜极而泣。面见佛祖金身,求得正果,个个抓耳挠腮,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呢,没成想,取经人在拿经书这最后一道关口上出问题了。看守藏经阁的两位尊者阿难迦叶,对取经人发难,两度索要人事。唐长老无奈,把随身的紫金钵盂送了出去,这才得到三藏真经,东渡大唐,完成使命。
唐长老默认,孙行者不服,跟如来讨要说法。如来当着灵山众位佛陀罗汉的面,反驳了孙悟空的无知。就是如来佛祖也认为,阿难迦叶尊者的要求是合乎情理的,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连藏金阁围观的力士、庖丁和卫士都嘲讽阿难和迦叶,可他们还是厚着脸皮照收不误,而如来又如此放纵。这就奇哉怪也。要知道,取经计划是如来和西天主动提出来的,唐僧一行也不过是奉命行事,各种妖精阻路也就算了,临了,取经人还要自己掏腰包,买经书,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再者说了,佛祖和观音菩萨一样,一向慈悲为怀,广布恩德于普罗大众,怎么还会讲价钱呢?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阿难迦叶有理,如来佛祖也自有他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收取紫金钵盂此举,不但涉及到三藏真经的著作权的问题,更关乎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未来,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铁饭碗的象征。
我们一起来做个详细分析——三藏真经和饭碗的故事。
第一、三藏真经版权归属者是阿难迦叶,他们有收取一定费用的权利。严格来说,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跟取经人索要人事,是算不上收受贿赂的,顶多算是一种等价交换。
因为,三藏真经的版权原本就归属于阿难和迦叶两位尊者。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无字真经与迦叶尊者、燃灯古佛。
唐僧第一次拿到的是无字真经,几十卷白纸,没一个字迹。
如来和燃灯两位佛祖都亲自说了,无字真经也是“真经”,地地道道,如假包换。佛祖自然是不会开玩笑的。只不过,唐僧师徒和东土人氏看不懂罢了。
原来,起初,从燃灯古佛到如来佛祖,再到迦叶尊者,他们之间的传承靠的是言传身教,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三藏经书是真的,但是,没文字记录,靠的是自己的开悟,和口口相传。
这个时候的三藏真经,就跟孔子的《论语》一样。我们都知道,孔子三千门徒,他教授的方式也是如此,述而不作。你给我几条肉干,我就教你,我不问你的出身来路,你也别跟我要什么课本。这学生完全靠的是自身领悟,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意思。
拈花一笑。 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中,把阿难放在迦叶前面,实际呢,在灵山如来佛祖驾下,迦叶号称“初祖”,阿难号称“二祖”。
如来开坛说法讲经,万千弟子,无人能懂其中玄妙。如来随手拈起一朵莲花,迦叶秒懂,冲着佛祖微微笑。他顿悟了,开悟了,领悟了如来所讲三成佛法、三藏真经的精要。由此,佛祖寂灭后,就由迦叶来接力,传承衣钵,所以他就被称作是佛祖之后的“初祖”。
如来拈花一笑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当初三藏真经的传授,是没有具体文字记载的,都是口述。
燃灯古佛自然也是如此传授的。所以他就知道其中奥妙,派遣座下白雄尊者去阻拦取经人的无字经书。无字真经,就具有历代佛祖述而不作的教授方式与象征意义。
(二)三藏真经与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是该书第一位文字记录者。
阿难又称多闻尊者,博闻强记,他是如来座下记忆力最好最强的弟子。作为如来佛祖的随身侍者,如来所讲所有内容,都被他一字不差地记忆起来,然后,把三藏真经整理成书,以文字的形式,第一次呈现在世人眼前。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成文的有字经书,三藏真经,它的版权,自然就归属于阿难尊者了。阿难为之付出了巨大努力,跟取经人讨要点回报,也是应该的吧。
现在有网友写网文小说,不就图赚几个铜板嘛!道不轻传,经不白送,看来,这神佛也是要吃喝穿戴的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得用钱来换!如此,阿难跟唐僧索要点人事,也不算什么过分的事情吧。
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丢人。
第二、紫金钵盂与金钵盂:钵盂与钵盂,饭碗与饭碗的交换。取经计划,如来佛祖的目的是要三乘佛法东渡,在东土大唐开花结果,把三藏真经发扬光大。
唐王李世民则是要靠三藏真经来度自己,度苦厄,同时,也度东土大唐盛国的万千黎民。对唐王来说,可能前者更重要。
双方一拍即合,成交。条件就是,唐王李世民派遣取经人去西天拜佛求经,所谓十万八千里与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一种考核,考验取经人,也是考验唐王李世民的诚意;反过来,唐王得到的好处,就是再延寿十三年。所以《西游记》中就反复提及到“贞观十三年”这个数字。
通过袁守城算计泾河龙王,人曹官魏征梦斩老龙王,泾河龙王跟唐王索命,唐王游地府,还魂,怎么一套程序,观音菩萨不辱使命,使得唐王李世民最终心甘情愿地答应,派遣得道高僧唐玄奘去西天求取三藏真经。
西天如来请观音菩萨送给了东土大唐取经人唐僧一套行头,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这都算是神佛界上等宝物。有了这两样东西,就可以不堕轮回,免遭荼毒,一往无前。唐僧这套打扮,也正是地藏王菩萨的形象。这也证实了西天的承诺,和唐王派遣取经团的目的。
唐僧随身携带的,除了袈裟、锡杖,通关文牒和行脚僧日常穿戴,还有个至关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化缘所用的紫金钵盂。
唐王把纯金打造的紫金钵盂送给取经人,显然另有用意,并不只是叫唐僧化斋用的。和尚化斋,拿个金饭碗,恐怕不太合适吧?一般来说,唐僧端这样一个饭碗,去化斋,跟人家讨饭吃,好么,人家一看,和尚手中饭碗金灿灿,整一个金饭碗,有钱人,还化斋做什么?
紫金钵盂,它的真正作用,应该是唐王派遣使节的一个重要信物。如来佛祖有个金钵盂,传自燃灯古佛,具有衣钵传人的象征,也是交接西天灵山饭碗的意思。作为大雷音寺佛祖的如来,他有责任,也有义务,给西天的同事们一个更好的饭碗,更好的未来。
很显然,唐王李世民交给唐僧的这个紫金钵盂,就是对西天和如来的一种承诺,一个明确的信号,他答应的事情,一定会遵守承诺,做好做到底。换言之,所谓佛法东渡,就是如来给西天诸佛找个更好的饭碗,取经人拿紫金钵盂到灵山,就是李世民的一个明确交代,大唐盛国的饭碗送到了如来手里。这也叫知恩图报吧。
这个紫金钵盂对于如来和西天神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意义重大。所以,无论如何,阿难和迦叶都要跟唐僧索要紫金钵盂。
奈何,两位尊者无论如何暗示,唐僧就是不肯把紫金钵盂交出来。这也可见,作为如来佛祖与人间王者李世民之间的信物,暗号,唐僧是完全不知情的,他没那个权限。
结果如何?当唐僧乖乖地双手奉上紫金钵盂的时候,阿难迦叶立马喜笑颜开,恭谨小心地接过来,然后,三藏真经随便挑。呼啦啦一阵忙活,经书装满了马匹,徒弟们还得肩挑背扛。
取经人满载而归,唐王高兴,如来佛祖和整个西天极乐世界也非常满意。
还记得如来佛祖说的那句话吗?他说,他曾经和西天同事们给舍卫国赵员外家诵经讲法,收了整整三斗三升的黄金珠米,有钱你就多出点,灵山万千神佛也是要吃饭的。就是一个饭碗的意思。有所求,就有所还、
第三、九九归真与八十一难:藏数要求,不能改动。阿难迦叶两位尊者第一次送白板无字经书给取经人,应该也算到了,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还少一难。所谓九九归真,这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规矩。
当取经团高高兴兴地腾云驾雾东去的时候,观音菩萨作为西天取经计划的直接负责人,可以说是尽心竭力,做了最后一次盘算。结果,掐指一算,取经人还少一难。
得亏阿难迦叶两位跟唐僧要人事,这么一折腾,无字真经换三藏真经,观音菩萨也赶忙查漏补缺,亡羊补牢,急匆匆跑调遣四大金刚前去,把取经团打下了通天河。
看来,如来座下的阿难和迦叶,这两位尊者也绝不可小觑,他们的修为和神通,很有可能,也不在观音菩萨之下。而且,似乎更得如来佛祖亲睐,信任。
紫金钵盂圆满交接,唐僧师徒成佛成圣成罗汉,如来和唐王也都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阿难迦叶两位尊者跟唐僧取经人索要“人事”,这是得到如来佛祖允许的。严格来说,这也算不上收受贿赂。一方面,三藏真经是阿难尊者抄写的有字经书,是实打实的凭本事吃饭,版权在他手中,花费了他大量心血,取经人拿走经书,给点版权费也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紫金钵盂是唐王李世民的意思表示,等于是借取经人之手,来兑现唐王的承诺,东土大王的饭碗,如来和西天神佛可以放心地稳稳地端在手里了。当然,这也是凑够九九八十一难的定数使然。——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饭食。
2018年过了一半了?
今年虽然已经过了半年了,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多收获的,看了一些书,其中重点要分享的是这些好书:《坂本龙一:音乐即自由》《终身成长》《天生非此》。
1,《音乐即自由》
虽然之前听过教授的一些音乐,但是真正爱上他还是今年。他就是我2018年的礼物。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他的曲子,比如广受喜爱的merry.christmas mr.lawrence,还有他给电影《末代皇帝》做的曲子。而我本人也非常喜欢他的早年ymo乐队。今天还看了一部1984的纪录片,顺便安利一下,非常前卫和实验性。在优酷上可以找到资源。
而这本书就是教授前半辈子(是的,他要长命百岁)的主要经历,从自己小时候如何受到妈妈,舅舅和外公的影响(家庭环境很好),以及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到后来终于选择走音乐这条路,然后从组建YMO一举成名,到后来解散后一步步成为专业的世界级音乐家。我觉得每一个喜欢音乐的朋友都可以找来看看。你会发现一个非常非常有才华,又帅气又可爱的教授。
另外今天意外发现在这部纪录片里头,教授玩的塔布拉鼓,也是我现在正在学的一个乐器。开心😊 (好了,我不能再犯花痴了。希望教授健健康康长命百岁,有生之年能见到他~)
2,《终身成长》
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的经典之作。可以说这一本书对我的价值观产生了挺大的影响。书里主要提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所谓固定型思维,就是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这种思维它会更关注人的天赋,是否聪明,认为成功就是要证明自己。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人的努力,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所以这些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更关注是否有进步,是否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两种人对成功的定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自己也有固定型思维的模式。在学生时代,就喜欢跟别人攀比分数,对是否能打败竞争对手的关注,甚至有时会超过对知识本身的关注。而且也一直很害怕被别人说不聪明,想证明自己。但其实即使证明了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快乐并不纯粹。所以《终身成长》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思维,甚至可以说是价值观,它让我学会了用成长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更加纯粹的心态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自我成长。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感觉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的健康。
3,《天生非此》
这本书提供的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家庭对我们个人成长的影响。比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困惑,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越来越跟父母相似?甚至是小时候自己不喜欢的一些点,难道是基因遗传?这本书的作者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他叫奥利弗詹姆斯。
奥利弗告诉我们,我们受到父母的影响,更多是在后天的培养过程当中造成的,基因的影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我们会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以及我们和父母的身份认同等因素共同影响。可能有的人出生在比较幸福的家庭,自己的性格不会出现太大的缺陷。而有的人早年有受到父母,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不良影响,可能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又会慢慢地出现惊人的相似。这本书能够让我跳出自己,又把自我放到家庭环境当中去审视,重新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或者特点确实有受到家人很大的影响。这是一个重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的过程。对以后自己如何教育下一代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笑傲江湖中处于什么水平?
莫大先生是正教十大高手之一,在五岳剑派中,他的武功高于“恒山三定”,和练“辟邪剑法”的岳不群不相伯仲,仅次于五岳盟主左冷禅。
莫大先生武功虽高,但在五岳剑派中一直不显山不露水,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教会他一直秉持“隐”字诀。他的剑隐于琴中,剑法的杀招也隐藏于百变千幻的招式之中,就连他做了掌门,也是隐在师弟刘正风之后。
身世莫大先生名莫为,出生在江苏金陵以西几十里外的莫家村,父母种田、养蚕为生,温饱之余,还能让莫为到私塾中读书习字,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可惜好景不长,莫为九岁那年,村里遭了一种奇怪的瘟疫,成年人纷纷染病不起,小孩子却都无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莫为虽然才九岁,便开始照顾田地、洗衣做饭,还要为卧床不起的父母服侍汤药。
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一日,村里不知道谁得了消息,说为了防止瘟疫蔓延到金陵,官府要派人封村,甚至还要放火烧村。
为此,莫为的父母做了一个大多数父母都会做的决定,让莫为带上家中微薄的积蓄,趁官府还没封村,赶紧逃出村子,自己则留下来自生自灭。
莫为自然不肯,但父母威胁他若不走,他们就不再服药吃饭,活活饿死。看到父母如此坚决,莫为只好含泪告别父母,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逃出了村子。
和莫为一起逃出村子的孩子,一共有五个人,其中一个十三岁的男孩,是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个,自然就充当了首领。
首领在村口告诉大家,要逃生就去金陵,那里达官贵人多,富人也多,要是能给他们当个仆役,生活就有了着落。就算不成,金陵肯定也能要到饭。
包括莫为在内,大家都同意了首领的办法,于是大家便向金陵的方向走去。结果没走出几里路,便遇到两个恶形恶相的大汉,拦在路上,要他们留在买路财。
首领不住求饶,但两个大汉如何肯听?一个蒲扇大的手掌就抽了过去,首领当即摔倒在地上,满嘴是血,牙齿都不知道掉出几颗。
莫为见状不妙,大呼一声“快跑”,便把身上的包袱一扔,撒腿向山林中跑去,一直跑到上气不接下气,才躲到一棵大树后面,动也不敢动一下。
直到太阳下山,黑夜降临,莫为才从大树后站起身来,胡乱摘了几个野果吃了,便辨认了一下方位,继续向金陵方向走去。
一路上,莫为没遇到那几个同伴,想到他们可能的命运,莫为不寒而栗,急忙止住了念头,心中只是反复念着“金陵”二字。
金陵第二天凌晨,莫为终于来到金陵城外,“金陵”二字已然在望,此时他又渴又饿又困,精疲力尽,竟晕了过去。
等他悠悠醒来,发现自己正躺在床榻之上,床边一个中年人,正在用湿毛巾为他擦拭干裂的嘴唇。中年人见他醒来,示意他先别说话,接着端来一碗粥,喂他吃了。
莫为知道肯定是这个人救了他,便要按照说书人讲的那样,下床磕头谢恩。那人笑了笑,说他不必如此,又说让他修养两天,再说其他。
莫为毕竟也没受什么伤,休息了半天就没事了。他走出屋子,看到院子很大,有老老少少、形形色色二三十号人。这些人有的在练习口中吞剑,还有胸口碎大石、跳火圈的、耍猴的,从南墙到北墙连翻十几个跟斗的……显然是一个杂耍班子。
他毕竟才九岁,少年心性,对这些杂耍很感兴趣,便一边看一边模仿,他对杂耍很有些天分,虽然只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懂得了其中几分诀窍,于是兴致更浓了。
莫为正在手舞足蹈,不知何时,那个喂他粥喝的中年人已站在了他面前。那人自称龙韬,是这个杂耍班子的老板,他说莫为很有天分,希望他可以加入这个班子。莫为正愁生计,对龙韬的提议,自然是千肯万肯。
此后半年,莫为一边打下手,一边学习各种杂耍,渐渐的就掌握了对这个班子的各种戏法。不但如此,莫为还跟着响器班子,学习了胡琴、唢呐、笙、锣、镲等乐器的用法。
一日深夜,莫为正在帮忙收拾器具,班子的乐师,突然拉起了一首《阳关三叠》。这首送别之曲用胡琴奏出,其中多了几分凄婉的味道,使莫为想起了家乡和父母。
前几日,莫为已经得知,为防止瘟疫蔓延,官府已将莫家村烧为灰烬,无一人逃出。想到这里,又听着凄婉的乐曲,莫为坐到地上,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第二日,莫为找到那名乐师,学拉胡琴。莫为音乐上的天分,还超过他玩杂耍,所以短短一个月后,胡琴已经拉得像模像样。重要的是,莫为通过胡琴,将心中的哀思一一排解,只是那个时候,他还不大懂得。
就这样,又过了半年,莫为开始演出一些适合他年纪的节目,颇受欢迎,老板龙韬对莫为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培养成台柱子,让他在礼部尚书五十大寿的宴会上表演。谁知老板的青睐,引来了现任台柱子吴虚的不满。
吴虚心想自己还不满二十,老板就要找人取代自己,心中非常气恨。他不敢直接找龙韬说,便开始处处针对莫为,令莫为一度莫名其妙。还是教他胡琴的乐师,指出了其中的关键,并说他要是无意和吴虚竞争,要早做打算。
莫为觉得自己无根无底,哪里肯和吴虚一争短长,他听从老师的建议,故意在礼部尚书宴会的前一天扭伤了脚,放弃了演出的机会。
转折演出夜里,杂耍班子所有的人都去了尚书府,只有莫为一人独自在院中,拉着胡琴解闷。他也没拉什么曲子,只是随着心意,胡乱拉着。
这夜正是月圆之夜,莫为的琴音一起,便见几只乌鸦飞来,绕着庭院之中的梧桐转了几圈,不肯停下。莫为心中若有所思,些许孤苦之意,便注入了琴音之中。
这时,墙外传来一阵苍老的声音: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小子,我为你指一去处,你可愿去?
莫为推开院门,只见一个老头正靠在门边,随着他几声剧烈的咳嗽,地上出现几点黑色的痕迹。
莫为忙请老头进屋,但他摆了摆手,说自己已经活不了多久,只盼有人能将他的骨灰送回故乡。莫为听说这也是个异乡人,而且命不久矣,只觉同病相怜,马上答应自己会帮忙。
老头让莫为跟他走,两人出了城门,直走到到十几里外的荒僻之处,才了下来。一路上,老头向莫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为莫为大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原来这老头名叫于隐,是当今赫赫有名的五岳剑派之一,衡山剑派的长老。半年之前,魔教十大长老进攻华山,于隐随师父前去为华山助拳。谁知那十大长老武功太过厉害,将五岳剑派的精妙招式一一破解,包括于隐的师父在内,数十名五岳剑派高手陨落。最后还是华山剑派巧使妙计,把十大长老引入一个山洞之中,再以万斤巨石堵住出口,才避免了五岳剑派全军覆没。
在乱战之中,于隐身受重伤,却得以幸存,他稍稍调养了身体,便下了华山。结果他的一个仇家,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消息,在路上伏击于他。于隐的武功本在仇家之上,但受了伤之后,就不是仇家的对手,于是他只能便打边跑。
于隐的家本在衡阳,但他为了不连累家人,竟引着仇家一路东行,两人一路打打跑跑,终于在金陵城外展开决战。结果于隐杀死了仇家,却也受了难以治愈的重伤。到遇见莫为之时,已经是油尽灯枯。
莫为说,看你精神很好,不像马上要死的人。于隐惨然一笑,说这是我以门中秘法,激发身体最后的潜能,才支撑到现在。
说完,于隐将身上的财物送给莫为,并拿出一个上面刻着一个“隐”字的玉佩,让莫为拿着它,到衡山剑派找自己的徒弟何许人,到时可以拜师学艺,不拜师的话,也可获得一大批财物。
等莫为收拾好于隐的骨灰,天色已是微明。他也没回金陵向龙韬等人告别,径直向衡阳方向走去。
武功五个月之后,莫为来到于隐家中,将骨灰交给了于家人,便马不停蹄,一路上了衡山。在衡山剑派,莫为将于隐的玉牌交给何许人,告知了于隐陨落的经过,表明愿拜师学艺,何许人慨然答允。
莫为学武的天分,只能说是中上,但他非常刻苦努力,因此很快便成为门内最出色的弟子,直至成为衡山剑派掌门,成为受人尊重的莫大先生。
童年的经历,使莫大先生一生谨小慎微,惯于隐藏自己。他把自己的剑,藏在胡琴之中;他最擅长的“百变千幻云雾十三式”,被他加入不少杂耍般的花招,将杀招深深隐藏其中;而当他成了掌门之后,也把具体事务交由师弟刘正风管理,自己则游戏江湖,拉琴自娱。
五月剑派会盟之时,左冷禅、天门道长、岳不群等人,纷纷展示强大的实力,以此获得在盟中的话语权,唯有莫大先生献上一首古曲,获得了“潇湘夜雨”的名号。
莫大先生如此低调,以致于江湖上纷纷盛传他的武功,还不如师弟刘正风,但见过他以迅疾无比的剑法,弹指间杀死令不可一世的“大嵩阳手”费彬的令狐冲,肯定不会作此想法。
而在少林寺一战中,岳不群和令狐冲对战,莫大先生冷眼旁观,认为自己的剑法能够赢得了岳不群,以他的谨慎和低调,肯定是有十足的把握。
至于他在五岳剑合并一战中,输在了岳灵珊的“衡山五神剑”之下,只能说他见华山派势在必得,岳不群与左冷禅必有一场龙争虎斗,所以念起了“隐”字诀,暂避锋芒。
而这“隐”字诀,最终也在左冷禅和林平之布下的必杀之局中,逃得性命,成为老一辈五岳剑派掌门之中,硕果仅存的一位。
有哪些令人感慨颇深的诗词?
谢邀。我推荐阮籍的《咏怀》(其三十九)。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
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
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
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
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
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曾任步兵校尉。擅长五言诗,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注释:1.八荒:八方的荒远之地,这里指天下。
2.远行役:服兵役之人的辛苦跋涉。
3.受命:接受国家的命令;念自忘:排除个人私念。
4.乌号:良弓名字。
5.明甲:一种质量好的甲衣。
6.全躯士:苟全性命的人。
7.令名:好的名声。
8.垂声:留名;谢:告诉。
9.有常:与世长存。
导读:阮籍的《咏怀》诗共有八十二首,这是第三十九首。这首诗讴歌了受命不顾私、报国忘其身的英勇将士们。诗作前四句开门见山,一吐情怀:好男儿应有吞吐天下的凌云壮志,御敌卫国理当毫无私念;“良弓”以下六句,展现了将士的英姿和志向:手执良弓,身披明甲,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宁愿血染沙场,也绝不苟且的活着保命;最后四句,诗人激情继续奔腾,深情咏叹捐躯将士们的崇高精神:忠心义举、百世而荣,美名昭彰、千古长存。全诗文字刚健有力,情感激昂壮烈,特别是“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这句,早已成为英雄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
感言:轻身重义的气节操守,彰显军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以身许国的雄心壮志,锻淬军人耀眼的精神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