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皇族,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老皇族,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第一、西周九鼎
和这个器物相关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说话非常管用,可信度非常高。从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就能看出来九鼎的地位。它属于一个国家的镇国之宝,在古代属于难得一件的宝物。还有个传说,夏启为了让九鼎看起来更美观,收集了许多罕见而美丽的飞禽走兽和一些珍宝,然后绘画成图案,再请工匠把这些图案刻在九鼎的身上,这样一来,一鼎代表一个州,九鼎就代表着九州,人们常说九州天下,也体现出了国家统一和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
并且九鼎还是夏、商等国的稀罕之宝,一直被这些统治者们所珍藏着。不过,九鼎真的存在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证据证明。在《史书》里关于九鼎的踪迹有过表述,当时秦穆公把九鼎带到了秦国的皇宫里;也有的说法是九鼎掉入了水中,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捞不出来。如果《史记》里记载的是事实,那么按照统治者的顺序来算的话,九鼎应该被秦始皇保管着。并且秦始皇对九鼎格外的珍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所以很有可能九鼎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二、太平天国宝藏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本身是带着所有被压迫阶级的希望,但最后却失败了,实在是让人心痛。但此次运动中,巨额的奇珍异宝全部无影无踪,这也同样让人感到惋惜。天京被攻陷之后,清军找遍了整个城池,都没有发现这批奇珍异宝。很多人都说,太平天国的珠宝非常多,大部分都被埋在地下,可是无论曾国藩对李秀成用什么样的酷刑,李秀成都没有说出这些财宝的具体位置。后来有人悄悄进入他们的住所,将后花园里的水放干,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财宝在哪,至今宝藏埋在哪里都是一个谜。
第三、古墓里的长明灯
字面意思就是一直亮着的灯。最早关于这灯的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将它偷偷带到人间的,传闻这灯里燃烧的是天宫里的火。古墓里都是密不透风的,而且里面的宝物几千年后都是完好无损的。按理说,古墓在地下常年见不到光,应该是漆黑一片啥都看不见,可有时古墓里却挂着一盏长明灯,飘忽忽的火焰让人毛骨悚然。
为何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燃烧?更奇怪的是它可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燃烧,从来不灭。没有氧气,它是用什么能量燃烧的呢?如果是油灯,几千年来又是如何供给燃油的呢?如果是电灯,那必须的有发电的工具,而且要做到这么长时间的发亮,必须要使用太阳能发电才行,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如果想知道它一直保持亮着的原因,还得进一步去探索。
第四、千年前的青铜剑
曾经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为世界上的奇迹,也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与此同时也挖掘了一批青铜剑,这些青铜剑的剑身非常光滑,刀刃依旧很锋利,埋藏在地底下2000多年,能够保存如此完好也是一大奇迹。后来,考古学家在春秋古墓里挖掘出的越王勾践更是令人惊叹,2000多年后还能削铁如泥,其打造工艺至今都是一个谜。青铜剑还有一个令人不解之谜,埋藏这么多年也没有锈斑,依然光亮如新。
第五、《兰亭序》之谜
《兰亭序》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所著,是他的最巅峰之作,所以《兰亭序》被益为“千古第一行书”。不过可惜的是,兰亭序已经失传了近千年。在《史书》中有过记载,唐太宗曾下遗诏,要求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品,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还有人猜测《兰亭序》应该在乾陵,因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喜欢字画,所以把《兰亭序》作为了陪葬品。幸运的是,乾陵还没有被盗痕迹,如果《兰亭序》真在乾陵,相信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第六、秦朝的十二铜人
当年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搜缴了天下所有兵器打造成了12个铜人。但是秦朝秦始皇死后,12个铜人也跟着消失不见。历史以来有众多猜测,有人说项羽火烧阿方宫,把12铜人也给烧毁了;也有人说12铜人被毁于东汉末年,当年董卓因为缺钱,所以用这些铜人铸造了铜钱;最为可信的说法是,秦始皇十分喜欢这12铜人,所以把这些铜人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
第七、和氏璧下落
和氏璧作为“完璧归赵”里的“主人公”,可见其价值及其昂贵。但同样也很可惜,因为和氏璧也下落不明。传闻和氏璧能耐1300多度的高温,一般的火焰是无法烧毁的。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后得到了这块至宝,所以推测和氏璧也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埋入了始皇陵。
第八、洛神赋的来历
传闻《洛神赋》是曹植所作,那么曹植所写的洛水女神是谁呢?这也成为历史以来的未解之谜。有一种猜测,说这个洛水女神是甄后,也就是曹丕的妃子,那么曹植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了亲嫂?这有点不合伦理,君臣关系而言,那也是极为不忠的事情。所以,历来很多人都猜测这位洛水女神到底是谁呢?
第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千古奇书,传闻有3000多人参与了这部书的编著,总共耗时3年才完工。不过从《永乐大典》出世至清朝初期,这部书的正本就失去了踪影。有人说是明英宗把《永乐大典》带入了永陵,因为明英宗酷爱这本书,所以有可能把它作为陪葬品了。还有人说《永乐大典》被烧毁了,明朝灭亡时,宫内文渊阁失火,大殿也跟着被烧毁了。
第十、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碑是一块无字碑,那么她为什么要立一个无字碑呢?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老了之后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为了让后人评价自己的“功”与“过”,所以留下了无字碑;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所以留下了无字碑;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知道自己死后要跟高宗合葬,所以在墓碑上自称皇帝不太好,自称皇后也不对,干脆就不留笔了,于是立了无字碑。
住在中国什么地方?
金朝的女真人在鼎盛时期,包含汉人、契丹人在内,也不足500万人。真正的纯女真人,大概是100万人。
蒙古灭金之后,女真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中原的女真人只剩下了几千人。能够逃回东北的,最著名的有金章宗之子完颜守祥。他带着一部分族人从海路返回东北,融入了生女真。剩下的,大部分被蒙古人强行划为汉人。还有一部分,在蒙金交战期间,就已经投降蒙古,最终也就融入在了蒙古人中。
所以,金朝的女真人,大体上就是这三个出路——蒙古化、汉化、东归。
完颜立童记生女真所谓生女真,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辽朝将部分女真人编户,称之为熟女真。没有被编户的,则是生女真。生是指陌生,熟是指熟悉,没有贬义。
第二次划分是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崛起后,建立金朝。金朝接连战胜辽朝、宋朝,带领大量部族进入中原定居。未跟随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则成为新的生女真。
这部分生女真,在元朝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兀者、水达达路。
兀者,又被称作野人兀者、兀者女直。可能是避讳铁木真的名字,女真被改称为女直。成吉思汗的几个弟弟被封在蒙古高原东部大兴安岭地区,被称作东道诸王。他们统治的部族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兀者女直。
明朝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就是兀者女直构成的。蒙古六万户中的土默特部,其前身多罗土蛮部的首领一度由卜剌罕卫兀者后裔火筛担任。
他们是蒙古化的女真人。
水达达路,下面有五个万户府。到了明朝初年,最活跃的是胡里改万户、斡朵怜万户。
胡里改万户的首领是古伦纳哈出。“古论”就是清朝历史上的常见词“固伦”,国家的意思。所谓古伦纳哈出,就是国姓纳哈出。国姓是什么姓呢?完颜氏。
明朝初年,纳哈出被赐姓李,胡里改万户被编为明朝的建州卫。纳哈出的儿子李满住,成为建州卫的指挥使。
李满柱,这个名字特别有意思,李是明朝皇帝赐的汉姓,满住则是萨满教大祭司的称谓。可谓是土洋结合的典范。一来是政教合一的部落头人,一来是明朝朝廷承认的合法首领。
斡朵怜万户,则被明朝改编为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这也就是后来努尔哈赤起家的建州女真的前身。
斡朵怜部的首领猛哥帖木儿,则被努尔哈赤追认为自己的直系祖先。
成化犁庭后,李满住家族就消失不见了。建州三卫被迫重组为建州五部。其中的王甲部,又称完颜部,疑似就是李满住家族后裔。
而海西女真的哈达部、乌拉部,也自称是完颜氏后裔。他们则遵守女真姓氏与汉姓的对应原则——汉姓为王。哈达部首领王台,是努尔哈赤崛起之前的女真霸主。
脸上“贴金”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后金崛起后,经常骚扰明朝边境。天启皇帝为了报复后金,竟然损毁了北京附近的金朝皇帝陵墓。金太祖的陵脉龙头被砍掉一半,墓道被挖开,填满鹅卵石。又在金陵的原址上修了许多关帝庙,要镇住这股“王气”。
问题是,冤有头债有主。骚扰明朝边境的是后金,明朝却毁了金朝的皇陵。这算怎么回事?
可见,明朝人也认定,金朝与后金,就是一脉相承的。这也不怪明朝这么认为,因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就有意把金朝与自己捆绑在一起,做出了一系列的“贴金”行为。
首先是改姓。努尔哈赤,本姓佟。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就是努尔哈赤自创的。爱新,是金的意思;觉罗,是氏族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金氏。可是,完颜氏对应的汉姓是王,这在金朝就已经定下来的。
其次是国号。在金朝灭亡402年后,努尔哈赤又建立了金朝,史称后金。
那么,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与金朝的女真就一点联系也没有吗?显然也不是。别忘了,建州女真的源头——古伦纳哈出家族,就是金朝完颜氏。不过呢,这也是他们自称的,能够支撑的证据也显然不足。
在清军入关之前,后金曾经五次绕过山海关,进入长城之内掳掠。当他们进入北京房山附近后,因为房山县就是为了祭祀金陵而设置的县,也就免于被后金的强攻。后金军队也曾到金朝皇陵进行祭祀。
之后,皇太极曾经有过与金朝女真人切割的举动。一是在与明朝谈判中,曾表示与金朝没关系。一是改国号,为大清。
但这两个举动,前者是为了消除明朝及中原百姓的疑虑。
而将国号改为大清,则是与蒙古建立联系的表现。大清这个词,实际上是蒙语的“岱青”(歹青,很常见的蒙古人名),意思是勇敢。所以,大清国的意思,是勇士之国。但入关后,慢慢忘了这个国号的来源,以为“大”字是修饰而被省略。其实,单称“清”是不对的。
扯远了,再说回来。在清军入关后,康熙帝曾命人修缮了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寝。
乾隆年间,清朝正式承认了与金朝的关系。他们的共同祖先是春秋时期的肃慎人。但乾隆皇帝也承认,他们并非金朝皇族的直系后裔。
而在编订《八旗氏族通谱》时,乾隆帝特意把金朝皇族完颜氏排在第一位,以示对金朝女真人的认同。
乾隆十八年,亲自祭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行二跪六拜之礼。又命大学士阿克敦去祭祀金世宗的兴陵。清朝还确认了金世宗完颜雍的后裔,负责祭祀金陵,享有“金源世胄,铁券家声”之誉。
乾隆曾对一个完颜氏的大臣说,“我家金代时曾是他家的臣子,而今他已是我家的臣子”。
金世宗完颜雍第二十四世孙完颜麟庆,每年都前往房山金陵,拜谒祖先陵寝。
融入蒙古的女真人除了兀者女直之外,还有一部分女真人,疑似就是当初金朝女真人的直系后裔。他们在元朝皇帝的行宫负责养鹰,隶属于云需府。
元朝灭亡后,云需府随元朝皇帝退回漠北,并逐渐部落化,成为蒙古六万户之一的永谢布万户。而云需府下辖的养鹰人,则成为永谢布十营之一的失保嗔部。
想来也有意思。蒙古人与契丹人同源,都是东胡族系。女真人与建州女真同源,都是肃慎人后裔。
当初,女真人是契丹人的养鹰户。之后,女真人建立金朝,灭了契丹人的辽朝,又开始奴役契丹人的同族蒙古人。
等到蒙古人战胜金朝,女真人有开始为蒙古人养鹰。最后,清朝建立了,又继续统治蒙古。
两大部族(东胡、肃慎),翻上倒下的轮回了两次。
融入中原的女真金朝灭亡后,留在中原的女真人一直存在,并且掌握着金朝的女真文字。明朝每次给东北的女真人的敕谕,就用的女真文字。
但是,到了明朝正统年间,东北的女真各部纷纷表示,请求明朝的敕谕,不要再用女真文字了。因为,他们已经看不懂了。
“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真字者。” ——《明英宗实录》
据说,最后一个能看懂女真文字的东北女真人,是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
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在古代,宁古塔确实是人间地狱,要不然,每当有人要被发配时,皇帝也不会说“将其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句让人闻之胆寒的话了。当然还有一句就是“发往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意思都是一样的,不但被流放,还要当奴隶。
当然,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对象,不是只有女人,男人更多,只是女人来这里以后面临的境遇更危险些。
那么,被发配到宁古塔为什么就那么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鬼。
明代万历三十五年进士、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经去过宁古塔,他在《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这里说得很清楚了,宁古塔就是中国北方一个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这个地方本人没有去过,但去过距其西部80多千米的一个地方,曾经路过宁古塔的。一路上给我的感受就是,茫茫林海,皑皑白雪。山是白的,地是白的,树枝也是白的,一个字就是:冷!
现代人冬天去,那肯定是旅游是享受,但放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浪漫了,被发配到宁古塔,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的死刑,只不过不是立即要命而已。
因为太过寒冷,不但冬季时间长,而且气温经常在零下30-40°,粮食是产不了的,要想活命,基本上是靠打猎。
当地的原住民或许没问题,但对那些从南方流放过来的人来说,寒冷就是最大的敌人,缺吃少穿,经常是分分钟要命。
因为宁古塔这里人迹罕至,自然是狼虫虎豹的天堂,这些流放之人,许多往往还没有达到宁古塔,就已经在半路上被野兽或者饥民吃掉,呜呼哀哉了。
这些可怕的事情,都记录在了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里了:“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那些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万幸走到了目的地流人,来到宁古塔以后,并不是说苦日子就到头,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开始,因为他们往往都是披甲人的奴隶,是要干活的。
所以说,宁古塔之所以让流放之人闻之色变,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的因素就是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处东北偏远之地,距离统治中心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异常遥远,在那个主要靠马车和两条腿走路的时代,这样的距离,充满未知的凶险,对许多人来说就足以要了小命。
其次,东北极寒之地,动辄零下40度的低温,让在南方习惯了舒适气候的流人,很难适应,冻死冻伤都是大概率事件。
第三,极端寒冷的气候,非常不利于作物生长,食物严重缺乏,基本生活靠打猎,这对流放之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因为打猎本不是他们的强项,虽然说必须适应新的环境,但往往还没有学会打猎,就已经饿死或者被猎物反猎食了。
第四,那里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医疗条件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这些流放之人来到这里,极容易生病,因为缺乏必要的治疗,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们的头上。
第五,这些流人来宁古塔,可不是来享受的,许多是“披甲人”的奴隶,不但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战争来临的时候,还需要披挂上阵,累死战死的也不在少数。
最后,这些人远离故土亲人,那种思乡思亲之情,是常人体会不到的,那种看不到希望的精神折磨,才是他们生存的最大敌人。
所以说,300年前的宁古塔,就是一个让人待不下去的“人间地狱”。在那样残酷的环境里,许多被流放的人根本坚持不下去。这里既然这么可怕,管理又不严,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任人自生自灭,那么逃跑行不行呢?
跑,可以,但关键在于你得能跑出去!
一眼望不到头迷宫一样的森林、不知深浅的沼泽地、随时都会扑过来的野兽,是每一个想逃跑的人必须面对的,也是他们解决不了的死结。
有人逃跑的时候,管理者也不会派人去追,因为他们会因为前面说的原因,不得不再乖乖地自己回来。回来还有活路,那些没有回来的,基本上都是在半路死掉了。
著名的流人方拱乾在《绝域纪略》中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已经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宁古塔的可怕。
这么一个让流放之人感到可怕的地方,怪不得皇帝要将其作为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的名字有什么说法吗?那里真有一座古塔吗?
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降清以后在顺治时期历任山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后来因为文字狱牵连在1661年被发配宁古塔。
张缙彦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的“塔”,就是“台”的意思;宁古塔流人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说,满语里“六”发音为“宁古”,“个”为“塔”,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
到这里也就明白了,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那里就是个蛮荒之地,根本没有什么塔。
把宁古塔作为特定的流放地,还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事情。之所以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一般都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的那种,几百年前,让他们只靠双脚,身带枷锁跋涉几千里,到关外边境苦寒之地,也是对他们一种死刑之外最严厉的惩罚。
其次,因为东北是清朝兴起的地方,被称为“龙兴之地”,清军入关建立清朝以后,这里就被封了起来,不准许外人进入,也不准开发。所以,这里就是一片原始地区,和富庶的中原江南比起来,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让这些发配之人到宁古塔,也是为了增加这里的人口,一方面可以有助于提升苦寒之地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履行戍边的责任。
这些流放之人,许多也是“披甲人”的奴隶,奴隶就是要干活的。“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身披战甲的人,是清朝特有一个阶层,地位介于清朝正规的军人和奴隶之间,主要来源就是作战时的降将降卒。
皇帝的打算,可谓一举两得。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都是哪些人呢?
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中,除了那些穷凶极恶但又不至于死罪的犯人如盗贼外,一般情况下有这样几类人:
犯事的官员,这类人一旦被判流刑,往往都是一家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都受牵连,自然是一家子被发配到宁古塔了。
这类人里面,也有不同的,一种是财产全部被罚没充公的,这样子他们一路上的情况可想而知,能熬到宁古塔已经是殊为不易了,到了宁古塔,日子也是更加艰难,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很小了,小到几乎没有可能,因为他们没有钱财为自己打点了。
还有一种是财产受影响不大的,手里有钱,心中不慌,虽然是被发配,但有条件改善待遇。
另外一类,就是个人犯事被发配过来的,说起来那可是孤苦伶仃,路上死掉的概率很大,到了宁古塔的,日子也不会好到那里,能够翻盘回去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最终都是老死的宁古塔苦寒之地了。
有没有可以发配结束回去的,当然有,不过是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还都是背后有人有钱支撑才可以,不然就是回去,也有可能死在半路。
那么,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真实生活到底如何呢?这就涉及到清朝对流放之人的管理了。
清朝在宁古塔设立有边军,后来改设为宁古塔将军,除了负责这里的防务以外,这些流放之人的管理,也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这些流放之人中,也分为三六九等,最一般的就是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这些人在宁古塔的生存最为艰难,基本上靠打猎为生,死亡率非常高。
另一类为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给生产力落后的宁古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理念,对提高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作用非常大,自然受到特别的关照,日子过得还算可以,当然和在南方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的,但饿死冻死什么的担忧就没有了。
过得最好的,当属那些比较有名的文人和官宦人家。宁古塔太落后了,这里的文化人少,受教育程度很低。被发配过来的这些文化人,自然也成了香饽饽。他们的用武之地就多了,当老师、做账房先生等等,这可比打猎做手艺强太多了。
流放到宁古塔的女人,日子可能会更艰辛,死亡率会更高些。
极端恶劣的气候,对于抵抗能力相当较差、身体羸弱的女人来说,不亚于一场死亡行军,而且还要面对押运者的欺侮,许多人不堪忍受而自杀了,能够活着走到宁古塔,就是一种幸运。
而到了宁古塔,她们中的许多人,也是那个极度缺乏女人的世界里被抢夺的猎物,命运不在自己手里,是死是活,全看造化。
流放在宁古塔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流放生涯过得怎么样?
那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除了一般的罪人,还有许多是当时的名人和朝廷的王公大臣,他们过的自然是另外一种日子,毕竟以前都是同朝为官的同僚,宁古塔将军对他们还是很尊重的,也是宁古塔头面人物的座上宾,心里虽然苦,但日子自然无忧。
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第一个汉臣,是康熙太子的师傅陈嘉猷,顺治十一年被判流刑宁古塔,与妻子带三子一女及三个仆人一起风尘仆仆地到了宁古塔。
其他后来陆陆续续被流刑到宁古塔的,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金圣叹的家人,吕留良的加入,方拱乾、方孝标一家,杨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张缙彦等等。
因涉及郑成功“通海案”的影响一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杨越,在康熙三年(1664年),还编入水军,参加在黑龙江抵抗沙俄入侵的战斗。后来,在宁古塔一带,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了当地人,还开辟了进行物品交换的集市,促进了宁古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
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顺治十四年,即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明崇祯元年进士方拱乾,后来因为捐钱认修京师前门城楼工程而被赎罪才被准予解除流刑返回。归后,“既老且贫,无家可归”,无家可归的他只好到处流浪,以卖字为生,令人唏嘘。
方拱乾属于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名人中的另类,绝对具备乐观主义精神,“无一日辍吟咏”,不但每天写诗,还著有关于宁古塔的书籍,如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陋俗的《鬼妾叹》和有助于研究古代宁古塔基本情况的《绝域纪略》。
吴兆骞像同样因为顺治十四年的科场案被流放的大诗人吴兆骞,不但家产被没收,父母兄弟妻子也都被流放宁古塔23年。
后来还是因为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倾力相救,才得以从宁古塔脱身。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曾经给陈嘉猷的儿子当过家教,后来还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书记兼家庭教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巴海虽然是武将世家,却热爱读书,深知文化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因此特别优待那些流放而来的文人,准许他们开馆讲学谋生。
所以在巴海治下,发配到宁古塔的文人,日子过得比一般人要好很多。
在宁古塔期间,吴兆骞与张缙彦、钱德惟等结七子诗会,影响很大。
看来,有学问的人,到哪里都挡不住施展才华的机会啊。
比较悲催的是,吴兆骞因为长期在宁古塔,已经适应了东北的苦寒气候,回到江南以后反而不适应这里的湿热,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不知道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么多人的帮助下才得以返回故土,究竟是喜还是悲。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主要的流放地,随着多年开发,这里的条件逐渐好了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适宜人类居住生活,清朝就又开辟了新的流放地,那就是新疆。
到晚清时期,清朝的统治已经江河日下,犯罪之人被发往宁古塔的也越来越少,慢慢就不再流放了。
那些已经被流放在宁古塔的流人,有的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回不回来也无所谓了。再加上几百年的开发,东北的白山黑水之地,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宜居性也越来越适宜,既然能够生活下去,还有谁愿意再为未知去冒险呢。
还有一部以吕留良案为背景的电影,名字就叫《宁古塔》,吕留良,就是那个传说中刺杀了雍正皇帝的女侠吕四娘的父亲。吕留良因谋逆罪遭全家抄斩,其学生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数千人被雍正皇帝发配宁古塔,以披甲人为奴。
这些人活着走到宁古塔的只有一半,许多女眷在路上就已经被兵卒折磨而死,境况非常凄惨。
现在的宁古塔,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白山黑水,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的未来会更加的美好。
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不能遗忘的灾难?
汉奸,原本是指出卖汉族利益的败类,后来也被引申为背叛中国投敌罪无可赦之人。纵观中国漫长历史,这种民族败类虽然不是很多,但也并不少见,其中最为著名,对汉族政权损害最大的,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十人。
1、西汉中行说:帮助匈奴反击汉朝。其本为汉文帝时期的宦者,匈奴方面冒顿单于去世之后,其子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鉴于西汉内部不稳,于是继续坚持和亲政策,遣派宗室公主为单于阏氏,同时派中行说为翁主,一同前往匈奴。中行说心中不愿,但却被迫前往,而他也因此怨恨汉朝,抵达匈奴之后便就此转投匈奴,成为老上单于和其子军臣单于的重要谋士,他竭力劝说匈奴不要太看中汉朝衣服食物的精美,增加匈奴对自己食物、器械、风俗的自信心,还教给匈奴人记数方法。在中行说的支持下,老上单于在给文帝回书中口气傲慢,对汉朝使臣也威逼利诱,动不动就索要钱物金银,不给就威胁秋熟后大发兵马入汉境中践踏。
2、西晋张宾:协助石勒建立后赵。张宾之父张瑶本是西晋中山太守,张宾从小便聪明好学,素有大志,常以张良自比,成年后曾担任中丘王帐下都督,却因不得志而最终因病免官。永嘉之乱后,张宾认为石勒是个可以辅佐的君主,于是便投奔至石勒麾下成为谋士,起初也 不受重用,但却凭借着一身才能而一步步被提拔,不仅帮助石勒建立后赵,而且负责帮助鼎立国家制度,被拜为大执法,专总朝政。
3、北宋张元:为西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张元本为北宋永兴军路化州华阴人,后因屡试不第,自认才能难以施展,遂转投有称帝大志的李元昊,被委以重任。李元昊称帝建国之后,张元被任命为中书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四年(1041年),张元辅佐李元昊在好水川之战大败宋军,事后张元还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并署名(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之后,张元又力劝李元昊夺取关中之地,同时联络契丹攻打河北诸路,迫使宋朝腹背受敌,李元昊于是采纳其意见策划了定川寨之战,然而却在此战中惨遭战败。宋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准备与宋朝议和,张元又极力劝阻,但李元昊最终还是与宋朝达成了“庆历和议”,后来又因西夏与辽国爆发战争,自知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张元,最终郁郁而终。
4、北宋张邦昌:北宋末宰相力主议和。张邦昌为北宋永静军东光县张家湾人,进士出身的他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与童贯、王黼、蔡京共为党羽,面对金国的威胁力主议和,宋钦宗上台后派其去议和(其实是让其去送死),张邦昌遂沦为金国阶下囚。“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张邦昌被金人强立为伪楚皇帝,在金兵北返后还政于宋高宗赵构。宋高宗继位后重新启用主战派,张邦昌最终因叛国之罪名被赐死。
5、南宋秦桧: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这位其实并不用过多评价,身为南宋初年宰相的他,曾在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中被掳往北方,后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返回南宋,自此开始力主议和。绍兴元年(1131年)时曾短暂担任宰相,后被弹劾罢免,但又于绍兴八年(1138年)再度担任宰相,深得宋高宗宠信。秦桧是毫无疑问的主和派,不仅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而且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乃是谋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罪魁祸首之一。
6、南宋刘整:为蒙古攻灭南宋出谋划策。刘整本为宋朝名将,后因受吕文德陷害而降元,不仅多次击败南宋军队,而且向元朝提出了“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建议,后于至元五年(1268年)与都元帅阿术一起率军攻打襄阳,并帮助蒙古造船五千艘,操练水军七万人。至正九年(1272年),蒙古军队攻打襄阳数年不破,刘整又建议“欲取襄阳,先取樊城”,樊城被攻破后,迫使襄阳守将吕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献城投降。攻破襄阳后,刘整又建议率领水军乘胜追击,控制长江一线,最终导致南宋长江防线彻底告破。
7、蒙古张弘范:元军攻灭南宋的主要指挥者。本为保定人,为张柔第九子,蒙古攻灭金朝时其父张柔兵败转投蒙古,张弘范虽是汉人血统,但其出生时中原已经落入蒙古之手。成年之后,曾参加襄阳之战,后随伯颜南下攻打南宋,乃是忽必烈攻灭南宋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崖山海战”中,统率蒙古军队大败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迫使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皇帝赵昺在崖山跳海而亡,十万南宋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南宋正式覆灭。攻灭南宋后,张弘范还颇为自得的在石壁上刻“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
8、明朝范文程:明朝降清第一谋臣。范文程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曾为嘉靖朝兵部尚书,自负官至沈阳卫指挥同知,同时他也是北宋范仲淹的十七世孙,可以说是出身名门。范文程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考中秀才,后八旗军攻下抚顺,祖籍沈阳的他便与熊掌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就此转投后金。其先后辅佐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代满清帝王,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满清文臣之首。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深受器重,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他都参与决策。
9、明朝洪承畴:帮助清军平定南方。明末福建泉州人,曾任明朝陕西三边总督,后于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中战败被俘,在皇太极的感召下最终转投清朝,虽深受皇太极重视,但却始终未获重用。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洪承畴跟随多尔衮率军南下伺机入关,为清军入关多次出谋划策,因而在清军入关之后,深受顺治帝器重,被提拔为大学士,主要负责南方战事。洪承畴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进军策略,最终以较少代价帮助清军平定了江南。
10、明朝吴三桂:剿灭农民军、攻灭永历政权。明末辽东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崇祯年间被任命为辽东总兵,负责镇守山海关。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在内有李自成步步紧逼,外有清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最终因在京家人不被李闯善待,再加上降清将领张存仁的劝降,最终转投清朝,开关引清军入关,后奉命追击李自成败军。后来,为了表明自己对清朝的忠诚,再度被派往前线后,不仅开始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镇压,对朱明后裔也开始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最终攻灭桂王永历政权,更是引兵入缅甸迫使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并将其杀死。
正如前文所说,这类出卖民族利益的败类其实并不少见,除了以上介绍的十人外,还有北宋的刘豫,南宋的夏贵、吕文焕、范文虎,明朝的尚可喜、孔有德、马德功、耿仲明等。
tabe老皇族是什么时候?
好像是2015年的时候。那个时候uzi才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