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投行概念股,你是否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亚投行概念股,你是否已经坚持不下去了?
以中信证券为首的券商,再创新低。
屡创新低的券商,为什么不涨?
因为看涨券商的那群大V,带着散户扎堆买券商,搞得券商连情理之中的反弹都没有。
股市中,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一定不存在让散户都赚钱的地方,等待的只有深渊。
即便券商已经处于相对低位,死死硬拽着筹码的散户,依然在等待。
而低位筹码不出来,资金只能继续抛弃券商,等着它再下一个台阶,所以日渐新低成了必然。
从2020年中开始,就不断有人唱多券商,认为牛市要涨券商。
与之对应的,是券商整个板块的缩量,以及源源不断的散户入场。
这部分入场的散户,普遍已经出现10-15%的浮亏,并且还在等待。
2020年,券商的业绩相对来说还算是不错的,有业绩基石加上小牛市的加持,券商依旧不涨。
行情进入震荡,市场缩量后,券商就更没有上涨的理由了。
所以,屡创新低的券商,想要走出独立的上涨行情,概率极低。
如果出现超跌,可能会有反弹,但要出现大涨,让那些被套筹码解套,几乎是不可能的。
券商为什么不涨?除了因为散户扎堆,主力无法收集底部筹码,还有什么本质原因,导致屡创新低。
1、基本面预期不足
券商的年报和一季报,几乎已经全部公布了,非常的靓丽。
确实,2020年理论上是券商的大年。
至今券商迟迟不涨,是因为资金对于券商2021年业绩的担忧。
如果按照目前的市场成交量情况,2021券商的总体业绩出现负增长,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这也就是为什么,券商已经如此便宜了,依然得不到资金的关注。
没有基本面预期的板块,想要走出独立行情,实在是太难了。
或者说现在的券商还不够便宜。
去年,银行板块比券商总体的走势还要差,今年却走的很不错,原因是银行足够便宜。
也就是说,券商想要企稳,可能还有一段杀估值的空间,否则很难有像样的行情。
2、券商非逻辑主线
其实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主线一定不是大金融和地产。
所以,银行保险券商,这三大板块,原则上不会出现行情。
所谓的结构性行情,也就是放弃这些大的板块,去集中资金主攻主线。
制造业是铁打的主线,包含了芯片,军工,新能源,其次是大消费,还有农业等。
已经趋于稳定的金融类,作为基石板块,以稳为主,不会有大行情。
跌多了可能会有部分资金关注,涨多了立马遭到抛弃。
没有逻辑主线的结果,就是没有长期资金的锁仓布局。
散户看似长线持有,其实只是因为被套导致的被动持有而已,一旦行情起来,散户还是要抛的。
既然一涨就要抛,那谁还那么傻,去往上拉。
3、大金融拉指数不可行
说到这里,其实有两个问题。
一是市场缺资金,不愿意进入券商板块。
二是市场并不希望券商拉动指数上涨。
因为目前的市场缺钱,所以不会去大幅度拉动指数,否则指数也就不会上不去了。
券商本身作为大金融板块,出现连续上涨,就一定会带动指数上涨。
这让资金陷入了两难,也就理所当然的选择抛弃了券商。
毕竟有那么政策扶持的板块,明确业绩预增的板块,没必要非去拉动券商。
为了多给指数留一些空间,多给其他板块留一些机会,资金也就牺牲了券商。
券商到底会不会涨?券商一定会涨的。
因为券商和保险银行一样,不会存在任何的业绩爆雷风险。
但券商如果要出现大涨,一定要符合以下几点。
1、明确的上涨逻辑。
券商的上涨逻辑,并不一定是市场大涨。
比如全面实现注册制,T+0制度试点,取消或减少印花税,都是实质性的利好刺激。
先有牛市还是先有券商上涨,其实谁都说不清楚,但券商的上涨,一定是有逻辑的,或者说大背景的。
2、能有足够的筹码。
任何股票上涨,资金都需要筹码,券商肯定不例外。
这么大的板块,资金要启动,一定会率先布局。
可以说券商启动之前,都有预兆,至少会先有脉冲性行情做铺垫。
筹码的收集工作很必须,没有筹码,即便有利好,要真正意义上启动的可能性也很小。
3、业绩的明确预增。
券商本身,也是依托业绩上涨而上涨的。
只不过券商都是炒作业绩预期,等业绩真的落地时,行情都已经结束了。
牛市,成交量,创新业务等等,都是券商业绩预增的保障。
券商股该怎么买?券商股的投资,一定是右侧交易。
券商股和其他股票的投资逻辑完全不同。
券商股,是行情越跌,股价越差,因为行情差的结果,就是券商业绩越差。
而行情越好,股价越好,股票大涨之下,反而估值可能越来越低,因为业绩上去了。
券商股的投资一定是反身性的,这一点和周期股有点类似,必须在顺周期做。
券商股一定是从右侧追击的,不可能是左侧潜伏。
潜伏券商股的结果,一定是每一次抄底都失败,大概率被套,而且可能是深套,亏了钱还亏了时间。
右侧分批买入券商,如果对了就周期性持有,如果错了就及时止损。
右侧交易,错了可能是小幅度的亏损,如果对了,就是大幅度的收益。
如果说投资银行和保险,可以做长期持有,那么券商一定是周期性持有的。
本质上同为大金融板块,但投资逻辑决定了投资方式的不同。
我偶尔也会买券商,但大部分都是等券商彻底启动,并且明确投资逻辑之后。
券商股的未来,真的不会比银行和保险出色太多,因为经济需要平稳发展,三大金融支柱也就要平稳发展。
券商股迟迟不涨可谓是情理之中。
如果已经持有券商的,建议耐心等待,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既然已经受煎熬,就再熬一会儿。
如果还在观望的,建议继续观望,等待右侧买点出现。
在买点出现之前,请远离券商,没必要去受那份煎熬。
为什么感觉没有人说投资券商股属于价值投资?
券商是A股里周期性最强的板块和个股,但却不是价值投资最好的选择!因为券商股的价值来自于市场,市场好的时候,券商的业务量就提升,市场差的时候,券商的业务量也就出现明显的下滑!
所以有许多人说,券商是靠天吃饭的行当,看的是股票市场里熊牛周期的脸色!那么券商个股的走势、股价自然也是跟随者牛熊的周期而涨跌!
再加上A股是一个熊长牛短的周期市场,那么券商更加不会只涨不跌,而是会跟随着牛市而大涨,跟随着熊市而大跌了!!
在股市里,往往能够成为价值股的,蓝筹股的,大白马股的品种需要的是一个持续的竞争产品,一个可以给公司带来持续,稳定利益的东西!就好比贵州茅台的酒,伊利股份的乳制品,格力的空调,云南白药的中草药。
他们是不惧怕股市涨跌影响的,是生活中不可取少的,是中国这个14亿人口红利大消费的受益者!所以说无论牛市,熊市的,还是猴市,这些公司的业绩都是逐步提升,甚至保持稳定增长的,那么自然能够支撑起股价的上涨,甚至走出底部不断提高,而股价不断创新高的行情!
但是券商的产品主要是靠着市场的冷暖供应的,市场好的时候IPO多,券商的业务就大,牛市里大家的交易热情高涨,开户人数多,买卖的成交量增加,券商就有业绩!而熊市里,IPO倍极大的压制,成交量萎靡,开户人数减少,券商所推出的一些理财,基金,产品都无人问津,那自然业绩就会收到影响,最终就会体现在股价上!
所以说,现在的券商还不具备长期走牛,甚至走出价值股的基本条件,也许在未来,某一天中国股市能够向美国一样走出10年牛市了,券商的业务不再收到市场牛熊影响了,他们才能够具备真正的投资价值,而不是周期性的投资价值!
⭐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和投资背后的真正逻辑。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现在的香港经济实力怎么样?
曾经,香港对内地人是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代表着财富、明星、时尚、传奇、金融中心、纸醉金迷、国际大都市等等离当时国人很远的另一个陌生的地方。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香港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不独特,不神秘,不惊艳,像从风华绝代到美人迟暮。
这几年,“香港经济越来越差”、“香港正在沦为二线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香港真的衰落了?
1997年,香港以大陆千分之六的人口和约万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相当于当时中国大陆20%的GDP,而如今却远不及中国大陆经济总量的零头。
甚至连深圳的经济总量都已超越香港。
香港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香港制造业彻底空心化,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支柱。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拉动,投资的边际贡献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经济结构稳定性弱,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其次,香港的科技行业明显落后。
这也是因为现在的香港几乎没什么制造业了,自然研发投入就少,但这也陷入了恶行循环,使得发展高技术产业就更难了。
最后,香港的经济特点导致它过于依赖对外贸易,容易受到外来经济危机的冲击。
受到0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香港2009的GDP出现了负增长(-2.5%),之后受到全球经济发展疲软的影响,年增速基本保持在2%到3% ,很少再重现10多年前6.5%的雄风。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香港的优势还在。
香港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指数方面排名还是很靠前的。
比如,在营商环境方面,世界银行2017年10月31日发布《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显示,香港特区在便利营商排名榜位列全球第五,在开办企业和缴纳税款方面均高踞第三位。
除此之外,香港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香港未来依旧可期。
2017年12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发文表示:
香港特区2017年前三季经济实质增长3.9%,预计2017年全年增长达3.7%,将实现近6年来最高增速。由于环球经济整体势头向好,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稳步改善,内地也保持中高速增长,香港2017年首10个月出口货量增长6.5%,增幅是2010年以来的高位,服务输出也持续改善。对于香港未来的发展,香港特区政府已经画好蓝图。
2017年12月1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
香港要把握机遇,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要把握机遇,把专业服务做得更好。希望香港的专业服务团体、专业人士能抓住这个机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一带一路”给香港带来新的增长点。
“一带一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有能力给参与国家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和平台支持。
可以预见,在未来,香港和内陆的经济将会更加融会贯通,互相依赖。
香港可以乘着高速发展的中国这艘大船,继续保持自己的高竞争力,在世界上立足。
但北向资金逆势流入50亿?
北向资金主要是买蓝筹股,这些股票里面基金报团取暖抗跌能力强,很少会走出暴涨暴跌的行情,只要大盘回调了,蓝筹股的下跌就会吸引资金买入,股票上涨了又有资金离场,北向资金也就做了高抛低吸的操作,并不一定说逆市流入了50亿大盘就止跌了,人家也就是在恰当的位置开始布局个股。
从上周一开始,大盘已经跌跌不休了,此时恐慌盘杀出后周一出现了接近300只股票跌停,这是在熊市才有的景象,在外围股市大涨时,A股这种下跌完全是让投资情绪大降温,此时北向资金入市就是开始捡便宜了,只要大盘继续下跌还会买入,这就是外资和股民的操作区别。外资擅于高卖低买,很多股民是喜欢低卖高买,结果就是筹码不断的转换,便宜的人家拿去了,贵的我们买进了。
而北向资金虽然一季度流入了1300亿,但是并不能左右大盘方向,每天平均在6000-7000亿的市场成交额来看,此轮行情下跌就是场内机构在打压的事情,等到跌幅差不多了又会开启拉升走势,此时能看到大盘下跌开始不断的分仓买入的资金在后期就会占到低价优势,一旦大盘再次启动就会获利颇丰,北向资金并不能预测到大盘的调整结束,但是可以做到尽量用分仓买在较合适的位置,这点在操作上是认同的。
感谢点赞并关注,欢迎评论和转发,每日分享更多观点
美股的阶段性转折点已经出现了吗?
2018年开始,美国的股市与基本面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这意味着美股的泡沫已经越积越多。2019年美国股市几乎百分之百的上涨都来自于估值扩张而非盈利,进一步显示出泡沫的过量。然而,虽说现阶段美股泡沫确实比较大,未来的下跌概率很大但说现在的下跌就是阶段性转折点,仍然为时尚早,因为美联储还有充分的政策空间可以利用。
回看2019年6月份,美股出现过上涨动力缺乏的情况,不断震荡。当时美联储采取了三轮量化宽松,迅速支撑让股市上涨到现在。目前美联储利用回购向市场释放的几千亿美元仍然停留在市场当中,这样的流动性下美股下跌非常困难,最近的下跌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整体而言,如果美股下跌的幅度继续拉大的话,美联储非常可能立刻开始下一轮降息给美股予以支撑,在这样的前提下,美股出现拐点的概率不大。
不过,在每一次衰退之前,美股的上涨都有降息支撑,但结果就是上涨带来风险增加未来的泡沫破裂可能对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这一次也非常有可能。
通过研究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前的美股市场走势,大致可以得出一个论点:股市的拐点基本和经济的拐点同时出现,但是股市往往先于经济预期表现。美国股市短期有一波大调整,未必最终导致经济衰退。调整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导致的需求不振。按照现在的前瞻性指标来看,拐点已经相当接近,在未来一到三个季度的时间里爆发比较有可能。
我们再来看一些投资大师对美国经济的看法,巴菲特在其最近公布的致股东信中提到,即使市场将经历50%的下跌,不借贷的投资人也不用恐慌。但其公开信中并没有提及近段时间有符合收购标准的目标。由此可认为巴菲特高现金量已经有一段时间,并且在不断的回购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可见巴菲特目前对市场的长期走向没有那么乐观。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索罗斯,他在之前抨击了美国特朗普的经济政策,认为无所不用其极的美国刺激政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过热,而过热后就是衰退。投行方面,高盛独立董事奥本海默在一份报告中对投资者发出了警告,认为美股众多风险被低估,近期回调修正的可能性极高,尤其是那些盈利跟不上股价上涨的标的。
美银美林对基金经理的调查表明,1月份基金经理是最乐观的,但是短短1个月之后,2月份就有18%的基金经理从看多转为看空。当然看多还是多数,48%预期经济增长,29%预期经济衰退。
因此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美股在多次创新高之后会经历一次估值回调,但是不会伤及到经济。后续如果贸易摩擦方面的协商能够达成,美国实体经济还是会继续保持一定增速。从就业率方面来看,现在美国就业率还是很高的,我们不能说美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股票市场的下挫更多是一种阶段性回调,而不是阶段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