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穿刺,古代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什么
双刃穿刺,古代十八般武艺指的是什么?
中华武艺博大精深而且种类繁多,很多人会将十八般武艺和十八般兵器混为一谈,其实这二者虽然,但并不完全一样。
十八般兵器指的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子、流星,而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很多,不过最常被人们接受的还是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镐、殳、叉、钯头、索套绵绳、白打。
弓,指的是弓箭。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毫无疑问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南宋华岳撰写的《翠微北征录》中就提出:“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很多人会质疑弓箭手的近战能力,其实不然:由于需要开弓射箭,这些弓箭手个个膂力惊人,真要是近距离肉搏,倒霉的多半是对方。很多古代的大将都是神射手,比如李广、养由基等等。
二、弩弩,又称弩箭、弓弩,是由弓箭发展而来。
相比弓箭,弩有着更快的速度、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强的杀伤力,使用起来也更简单、省力,大型的弩机发射出来的箭矢甚至可以连人带马射成两半,但由于弩的制作工艺繁琐、成本又高,并不适合大面积地装备军队,再加上平均射速不高,所以在战争中的使用率远不如弓箭。
三、枪枪是“四大兵器”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
枪是由矛发展而来,虽然同样是柄长刃短,但枪的刃更短更小,也就是这一点,让枪在铁矿资源匮乏的古代更受欢迎,因而被军队大规模装备。此外,习武之人中还有“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的说法,枪法的练习非常艰苦,可一旦学有所成,威力便非常惊人,比如岳飞、杨再兴等人,都是大杀四方的猛将。
四、刀刀也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帅”。
近战武器中,也就只有作为十八般武器之首的刀,才能和枪一较高下。古往今来,习武之人还是用刀居多,也由此而形成了许多的刀法门路,但却都万变不离其宗,绕不开刀中八法(扫、劈、拨、削、掠、奈、斩、突)。刀法重势,施展开来后大开大阖,变化虽少但威力却惊人,再配上灵活的步法,所过之处,望风披靡。
五、剑剑同样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君”。
都说剑乃君子之器,是很多武侠小说中的侠客行走江湖的招牌,《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也曾说过:“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不同于刀的“单锋弯型刃”,剑是“双锋直型刃”,所以剑的攻击方式通常是砍、割和刺,使用起来更加的轻灵飘逸,也正是因为剑法的轻灵飘逸,使得它深受历代文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六、矛矛,就是枪的前身。
矛和枪一样,都是柄长刃短,但相比枪,它的刃一般扁平,形似短剑,所以它的使用方法中又多了挥砍一项。三国时期就有许多用矛的武将,张飞的丈八蛇矛更是吓得对手望风而逃。可惜矛却有着自身的短板:穿刺能力不如枪、挥砍能力不如大刀,所以后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淘汰了。
七、盾盾,又称盾牌、藤牌,是十八般武艺中唯一的防御性武器。
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用滕编织而成的盾牌,所以又被称为“藤牌”。盾在古代又被称为“干”,也就是“干戈”一词的由来。盾牌原本是防御性的武器,到了明朝的时候,经过改进成为了攻防兼具的武器,还被人们取了很多响亮的名号,如神行破敌猛火刀牌、虎头火牌等等。
八、斧斧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工具,战场上常出现的多为长斧、板斧。
斧法风格粗犷,比之刀法更有甚之,但由于其体型的笨重,相应而来对使用者的负担也更大,使用者如果不能掌握用斧的技巧,在战场上反而会被对手所趁。三国时期的徐晃、唐朝的程咬金以及《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用斧的好手。
九、钺钺,形状像斧,但比斧大,有枪刺。
很多人分不清斧钺,但其实二者差别巨大。首先,钺虽然像斧,但却比斧大得多,刃部宽阔,还有枪刺;其次,由于枪刺的存在,钺法一般以勾、刺为主;第三,钺的地位崇高,它是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常作为一种礼兵之器。
十、戟戟亦是“四大兵器”之一,被称为“百兵之魁”。
戟中最出名的当属方天画戟,虎牢关前吕布一杆方天画戟在手,揍地十八路诸侯没脾气。可惜由于分量过于沉重,使用起来很困难,无法大规模推广,只适合膂力较强的人使用。正史或野史中,通常使用戟的武将,都是万人敌,比如吕布、典韦、薛仁贵等。
十一、鞭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铁制成,软鞭多由皮革编制。
硬鞭有单双軮硬之分,不过还是以单鞭为主,手法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绞为主;软鞭有七节鞭、九节鞭和十三节鞭之分,民间对软鞭有“鞭是一条绳,全靠缠得清”的说法。
十二、锏锏与硬鞭相似,但必双锏合用。
锏长而无刃,边具四棱。双锏合用时,锏的分量非常之重,普通人根本无法使用,只适合膂力惊人的武将使用。不过,由于双锏的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战斗时还有将锏抛出制敌的用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杀手锏。
十三、镐古代的镐与现在的铁镐形状不同,柄端安有铁质的大拳,拳中握有一笔。镐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它的重量不亚于斧銊,所以一般都是势大力猛的武将才会使用,随着时代的推移,镐的形状经过改良,已经成为了一种农具。
十四、殳殳是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而无刃,起撞击或前导作用。
十五、叉叉是中国古代长柄武器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顶端有三股叉的为“三角叉”。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
十六、钯头钯头,其实就是耙、钯。
钯头是古代长柄兵器的一种,由农具演变而来。钯头的顶端横有一块长方形铁板,上有七至十一个七寸长的锐齿。《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九齿钉钯就是钯头的一种。
十七、索套绵绳索套绵绳是古代的一种软兵器。
索套绵绳用棉纱或兽筋皮制成,非常柔软,棉绳的两端镶裹铁球,掷出时一手抓住绳子一端,另一手摇绳顺势滑出,绳索柔软,着物即盘,一拽即倒。绵绳套索携带方便,也是古代对垒时常用的武器。
十八、白打白打即徒手搏击。
戚继光曾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指出:“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际,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徒手搏击的现场实用性虽然不强,但在武术练习中却颇受重视,“空手入白刃”更是对习武之人的巨大褒赞。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远非上面的十八条所能涵盖,还包括棍法、棒法、杵法等等。
其实功夫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习武之人为的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争强好胜的胜负之心是万万要不得的。
唐军中使用哪些冷兵器?
主要是刀,枪,弓弩,马槊。
唐代的刀分四种:鄣刀、仪刀、陌刀、横刀。其中主要用于战斗的为后两种。其中陌刀为唐代军队的主战兵器,该刀是安装在一个长柄上的,具有很强的反骑兵能力。当然了,如果你使用不了陌刀,那么就要使用横刀了。横刀就是普通的刀,也就是一米多长,是普通士兵的武器。
除了刀,在唐朝军队中,最普遍的武器就是弓。
军用弓一般是长弓和角弓。
长弓的材质一般是桑木或柘木,体型大,射程远,是步兵常用的军械;而角弓的材质一般是动物的角或筋,体型小便携,射程小于长弓,属于骑兵常用的军械。
正所谓弓箭弓箭,有弓自然不能少了箭。打仗时的箭镞是用钢制成的,刃部较长,能够穿透铠甲。
在唐朝战时,每个士兵除了配横刀外,还要自备一张弓,三十支箭以及一个箭筒。
马槊,是隋唐时期骑兵的主要装备。尤其是武将,如果拥有一把很厉害的马槊,简直堪称最顶尖的装备。
龙之怒吼职业推荐与介绍?
名称:迪克艾格 描述:威尔镇草莓地的霸主,钟情于种植与培育心爱的草莓。受益于常年与破坏草莓地的野兽搏斗,迪克练就了一幅极其强悍的身体。可以说,只要这个家伙想要保护的东西,没有人能动得了分毫。当然,由于名字的问题,他的男性朋友很少。 职业:霸主 三围:力量70绝技50智力50生命:150 技能:武装强化技能效果:格挡变身 需求声望:10名称:魔法护卫 描述:通过元素能量转嫁在已凝聚实质的魔法躯体上,这是一个蕴含着强大能量的护卫,忠诚而坚定的守卫着克雷莫斯湖,阻止好事者的进入。从根本上来说,它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水晶城堡的传闻更加的扑朔迷离。 职业:游侠 三围:力量60绝技60智力60生命:250 技能:引导技能效果:概率减少士气 需求声望:100名称:E.T 描述:这是一个神秘的家伙,很少有人见到他真正出手过,甚至没有人能够说出这家伙的来历。想要他成为你的伙伴…好吧,谁也说不准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他的镰刀决不手软。 职业:术士 三围:力量50绝技60智力80生命:380 技能:艾略特的梦技能效果:横向攻击 需求声望:1000名称:穿刺者 描述:穿刺氏族一直以尖锐的双刃,迅猛的进攻出名,贯穿攻击会给没有防备的对手极其致命的打击。这样一个独行氏族很少有能与之共同冒险的伙伴,但只要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将能成为你最可靠的进攻点之一。 职业:刺客 三围:力量60绝技70智力60生命:380 技能:贯穿技能效果:纵向攻击 需求声望:1000名称:龙焰兽 描述:看上去,像是巨龙与某种生物结合所形成的生物,很明显它掌握着龙族特有的龙息喷吐,并且身形也得益于另外一半的小巧。在某个必然的时刻,它将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职业:术士 三围:力量65绝技65智力100生命:1050 技能:龙息技能效果:增加绝技攻击力同时有概率暴击 需求声望:60000
古人使用的剑和戟?
怎么可能是一种武器,剑和戟的形制都不一样,咋会想一块去呢?
首先说说剑,剑的历史要比戟长,中国人从商代开始就已经使用青铜剑了,虽然没有有效的考古证据,但是根据《礼记·乐礼》的记载,商末有虎贲之士说剑一说,很有可能是商朝末年的高等武士才有装备剑的资格。在这里必须提一句,就是剑和属于匕首的短剑应该有严格的区分,作为剑,长度应该至少在40cm以上,并且双侧开刃,既可以劈砍也可以刺击才能称得上是剑。剑和刀与匕首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和平时期,剑无法作为生产工具被使用,因而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剑天生就是杀器。
春秋初期,剑的形制与匕首的外貌有了明显的区别。剑已经很明确的出现了有脊双刃的造型,只不过剑脊和剑茎没有分界,结构相对原始。春秋晚期开始,剑出现了格这个结构,不但明显的区分了脊和茎,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敌人的献血流下使得手打滑。
早期的青铜剑因为材质不佳,故而铸剑师们选择从结构上进行弥补,典型的特点就是剑刃并非直线,而是带有一定的弧度,比如越王勾践剑。剑身为八棱体,下宽上细,长度适中,可以有效地防止折断,并完成一系列的劈砍刺杀动作。春秋末期之后,见得体型开始偏直细,剑的比重也开始前移,使得剑更适合劈砍。战国末期开始,各国开始盛行细直的长剑,这种长剑可以双手使用,长度在一米以上,特别受到楚国和秦国的热衷。汉代以后铁剑兴起,在步兵之中,长剑的装备还是比较广泛的,甚至演化出了介于刀剑之间的斩马剑,但是最终还是被环首刀取缔。唐宋之后,剑已经脱离了行伍之间,成为了将官们的装饰品,有所变化的是,剑锋收到印度坎达剑的影响,变成了大钝角。
因为上古时期,剑是高级武士专享的,因此这就为剑演化出了地位尊贵的象征属性,与其他短兵相比,剑还有礼器的作用,像秦汉时期出土了很多的玉剑。唐宋之后,因为剑不在被军队使用,因此在民间封禁武器时,剑是不受限制的,故而剑又成了行走江湖的侠客的贴身伙伴,从李白的身影中即可看到,唐宋之后的剑,除了作为礼器,还多了一丝侠义。
再就是戟,戟是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戟是分装的,就是分别套上矛头和戈头,这样的装配使得戟的结构不是很牢固,容易发生矛头脱落或者戈头打转。因此从春秋到秦末,戟始终都是一种从属的长兵,地位次于矛戈。汉代之后,冶铁技术飞升,戟头开始铸成一体化,这样的戟坚固耐用,还兼具矛戈的作用,很快就广泛的装备于军中,并且取代了戈的地位,成为了和矛并重的长兵。汉代的戟头有三种,根据长相分为:卜型、丫型和γ型,其中γ型很少见,主要是卜型和丫型。卜型铁戟在东汉时发生了一些变化,戟胡开始微微上弯,有点像明代的龙刀枪。猜测可能是为了对抗钩(专门克制戟的短兵)做出的改变。丫型戟具有之前戈的功能,又多了穿刺能力,并且省去了单独的矛刺(上胡),也是很现实的改进。三国时期,铁戟开始了最后的绝唱,三国使用戟的大将很多,比如吕布的辕门射戟,这个在正史里面也有记载。再有就是曹魏的典韦和孙吴的甘宁,在正史里面都是用戟的大将,包括张辽威震逍遥津,也是持戟冲锋。对面的孙权,用的也是戟。除了被步兵使用,卜型戟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还被装备于骑兵。
然而当三国乱世结束,西晋一统之后,铁戟就逐渐开始淡化了。东晋十六国,北方的具装骑兵的甲胄愈发的变厚,这使得穿刺能力受限的戟难以击破骑兵的重甲,制骑能力反倒是长槊更为有效。因此慢慢的,戟退出了军阵第一线,演变成了仪仗武器。有趣的是,戟的发展并没有就此停止。南北朝时期,戟变成了横支与竖支一长一短的叉子型。宋代,戟刀出现,不过也多是用于仪仗,戟刀也就是后世评述中方天画戟和青龙戟的原型。
56步枪性能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客观来说,56式半自动步枪是相当优秀的武器。
56式半自动步枪是仿造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产物。
SKS半自动步枪从1946年开始装备苏军,直到今天一些战乱地区还在使用这支枪。
56式半自动步枪传承苏制武器的特点,坚固耐用,结构简单,实战性能不错。
56半是我军制式步枪,从50年代装备到80年代才被淘汰,整整30多年时间。
期间,56半参加过中印战争和珍宝岛战争,是经受过实战考验的武器。
56半装弹10发,可以连续单发射击,最大特点是准确。
在地形开阔地形,56半在400米内具有很好的精度,这远非56式冲锋枪可以相比的。
在中印战争中,由于双方都是在辽阔地域作战,交火距离远,56半体现自己的优势。
相比英军的恩菲尔德手拉步枪,56半是半自动,射速很快,可以达到每分钟30发以上。
同时,56半的后坐力没有传统步枪那么大,连续射击时步兵容易控制,持续单发精度不错。
实战中,解放军战士认为56半可以准确射入敌军碉堡的射击孔内。
后来我国出口过一批到北美,洋人用来打猎,可见精确度是不错的
自然,56半还有另外两个好处。
第一它不能连射、扫射,所以相对比较节省子弹。
步兵一般携带120到150发子弹,可以持续作战很久。相反,56式冲锋枪需要的弹药量惊人。
第二它的枪身比较长,配备刺刀以后能够拼刺。
这点在实战中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拼刺极少出现,但当时我军强调刺刀见红的勇敢精神,所以56半符合军队的需要。
然而,到了中越战争,56半就被迅速淘汰。
事实证明,在越南地形的作战中,56半精确射击的意义不大,相反56式冲锋枪的高射速和压制力才比较有效。
参战老兵们有一句话,叫“不见就不见,一见面对面!”双方往往相距几十米,甚至十几米,根本看不清对方在哪里,必须首先朝着敌人方面压制性射击,也就是扫射。
而我军一个班除了正副班长配备56冲以外,其他战士都是56半,火力很弱。
实战中,我军一个步兵班,往往被几个拿着AK47的越军士兵压制。
你都被压制了,还谈什么精确射击。
56半让我们付出了血淋淋的教训,迅速从一线撤装。
大家都看过电影《芳华》吧,刘峰遭遇的越军伏击就是好例子。
越军其实人数并不多,只是以植被和树木掩护,使用速射武器和榴弹发射器、手榴弹密集攻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在这种作战中,你看不到越军在哪里,56半精确射击 去射谁?
刘峰在激战反攻冲锋时,连冲锋枪的弹匣都来不及换,捡起战友的56冲就射。
大家注意,刘峰换了几次枪,全部是56冲,而不是更常见的56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