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追击歼灭战,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2023-08-23 18:00:05 107阅读

dnf追击歼灭战,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在小编看来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不是那些伤亡巨大、影响力巨大的著名战争,而是那些引发惨绝人寰“人相食”的战争。其中最惨烈的非明朝末期的大凌河之战和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属。

大凌河之战发生于公元1631年(即崇祯四年),由后金皇太极率领的五万军队围攻明朝将领祖大寿镇守的辽西大凌河城的战争。皇太极在此次大凌河攻坚战中一改从前硬攻的战法,而是采取了围点打援。他命八旗将士环城挖了四道壕沟,并筑起一道一丈多高的墙,将个小小大凌河城围得如铁桶一般。

dnf追击歼灭战,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有哪些

明军万万没料到金兵会出此狠招,他们从城上向下观望,只见:“逆奴围凌,连挖四壕,弯曲难行,器具全备,计最狡矣。”而城中粮草仅够几天之用,围了不几天城中就断粮了。城中将士无不惊恐万状,祖大寿作过几次试探性的突围,都被金兵杀了回去。无奈之下,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崇祯皇帝要求辽东战区总指挥孙承宗速解大凌河之围,因此明军先后四次增援大凌河。围城半个月以后明军2000人的增援部队赶来,但是区区2000人与后金数万之众相比实力过于悬殊,第一次增援失败;农历八月二十六日,总兵吴襄、宋伟率锦州兵6000人前来解救,被后金阿济格率兵阻击,明军的第二次增援也失败了;14天以后,吴襄和宋伟再次率兵来援,不知何故,明军六千多人竟被皇太极的二百亲骑兵冲杀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后金大军赶到,又是一番乘胜追击,六千人大败逃归,第三次救援失败得更惨。

至此,大凌河已经被围困整整四十天,城中粮草早已耗尽,守城的三万将士起初是靠啃树皮嚼草根果腹,三日之内大凌河城里的树木野草便全部被拔光。随后只能杀战马充饥,战马也被吃光以后饥肠辘辘的士兵开始“人相食”!最先被吃的是服徭役的民夫,民夫被吃尽以后开始吃饿晕倒地的同袍。史料记载大凌河城中“炊骨析骸,古所未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人骨头当柴烧,把人肉割下来烤着吃。整个城中到处是人的遗骸,到处在烧人肉吃,此时的大凌河已变成了一座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活生生阴森森的阴曹地府。

围城期间皇太极数次对城中守军进行劝降,但是以祖大寿为首的明军仍坚决抗争,不为所动。围城近两个月以后的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明朝四万人组成的援军终于到了,然而明军依旧不敌后金。皇太极让三万人继续围城,亲率两万人阻击四万明军增援部队,经过激烈的厮杀,四万明军几乎全军覆灭,只有总兵吴襄和宋伟率数十人侥幸逃脱。第四次增援失败,从此明朝再无力增援大凌河,可以说已经放弃了这座死城。

城中已断粮近三个月,所有该吃的都吃了,不该吃的也都吃了。三万守城士兵已经战死、俄死、损失了一万多人,剩下的一万多人已经人鬼不分……继续挣扎了半个月不见朝廷增援以后明军主将祖大寿开始绝望,在皇太极“不屠城”的保证下,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寿率军投降。至此,历时三个月的大凌河之战结束,明军用一个星期的口粮坚守了90余天,其惨烈程度实在难以想象。

二战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斯大林格勒被德军围困长达199天,在最艰难的1942年冬天,被围军民每天饿死近4000人。最艰难的时候也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但是与大凌河“炊骨析骸”的景象相比还是好了许多,至少斯大林格勒的军民还有少量空投物资可以支持,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看得到希望,满怀必胜的信心继续抗争。国家也没有辜负这座坚强的城市,1943年苏联红军发动大反攻打败德军,2月2日斯大林格勒解放。

你最怀念的游戏是哪个?

最最怀念小时候玩的

洛克王国。

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玩过一款叫洛克王国的游戏。

现在已经时隔多年没玩了,但依稀记得以前玩洛克王国的日子。小洛克们是否还记得以前一起在洛克王国里一起战斗的宠物?现在回想起来满满的回忆。 第一次登陆游戏系统会推荐3大

主宠

给你选择一只作为自己的宠物。分别是喵喵,水蓝蓝,火花。

我的第一只100级的宠物就是火神,回想起来当时洛克王国宠物的升级

之路充满坎坷,宠物的满级是100级,宠物每升一级所需升级的经验越来越多。

宠物打斗或者游戏果实和家庭锻炼是宠物升级最重要的途径。

回想我们以前宠物为了刷级没日没夜的在同一个场景上刷同一只宠物来获得经验,有时刷了一下午的时间也就升那么几级还不感觉劳累!

这个游戏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在这个!为了升级没日没夜的手动点怪刷级!

是否记得当初的你拼命打这8大徽章只为在朋友钱炫耀一番!

还记得以前玩过的这个钓鱼的小游戏吗?

以前是不是登陆洛克王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摘可可果。

还为了捕捉一只宠物将它催眠后扔咕噜球。

还记得这只宠物叫什么名字吗?

小时候的我就是被这款游戏所吸引,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年战斗的日子挺值得怀念的!如果你也玩过这游戏用一句话证明下吧!我先来:最早的可可果树在特鲁米小径,别问我为什么知道

哪些可以称得上军事上的奇迹?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是军事奇迹!当时的中国在领导人的决策下,以刚刚结束大规模国内战争的疲惫之躯,以没有完备军事工业的孱弱之躯,孤立无援,不怕牺牲,顶住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士兵的疯狂攻势,打出了辉煌的战果,将战线重新推回到三八线,保住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条件。如果说奇迹,这就是奇迹!

当然,任何一个奇迹都是由众多小奇迹组成的。下面我们可以说几个典型的“小”奇迹,从中不但可以看出中国志愿军能够取得胜利的关键,也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与智慧。

1、以少胜多的阻击奇迹

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虽然总人数并不占劣势,但是由于兵力投送能力比敌人要差,所以经常出现要用双腿比赛汽车的情况。而且,中国军队最善于使用的战术是迂回包抄,所以大部队需要绕到敌人背后占据有利地形,然后以防御的模式将敌人歼灭。为了保证整体战略的实施,某些关键点上的防御就成了重中之重。而阻击战,也就成为了关键点防御的一个利器。整场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一共打了八次极为惨烈的阻击战:

飞虎山阻击战(1950年11月4日-8日)

作战部队:38军335团

事迹: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后期,中国第38军向军隅里、新安州攻击前进,335团占领了战略要地飞虎山。敌军为了解除侧后方威胁,向飞虎山发起了猛攻。335团顶住了美军几百辆坦克和几百架飞机的疯狂进攻,孤立无援的坚守阵地的5天时间。由于补给断绝,战士们饿得啃石头充饥(所谓啃石头,并不是真的吃石头,而是将石头放在嘴里咀嚼,模拟进食,用生物欺骗的方式给大脑一个已经吃过饭的假信号,这样饥饿感能略微缓解)。在没有弹药时甚至和敌人展开了肉搏。最后,335团成功完成任务,主动撤出战斗。

下碣隅里阻击战(1950年11月—12月9日)

作战部队:20军58师、26军一部

事迹:58师以简陋的装备,围歼美军王牌军队陆战一师。由于陆战一师早已做好撤退准备,本来负责围歼对手的58师改歼灭为阻击,在各个高地上拦阻敌人。172团3连连长杨根思带领战友和敌人死战,最后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虽然最终未能全歼陆战一师,但是仍然让对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1081高地阻击战(1950年12月9日)

作战部队:20军60师180团1个营共300人

事迹:这是一次没有正式打响的阻击战,但是却依然可歌可泣。这个营的战士本来负责守卫1081高地,阻击南撤的陆战一师。可由于缺乏御寒冬装,整个营的官兵都冻死在了阵地上!当陆战一师通过时发现了他们,都对这些对手肃然起敬!

三所里阻击战(1950年11月29日)

作战部队:38军113师、113师

事迹:为拦阻南撤之敌军,志愿军两个师兵力从11月27日晚开始,向战略要地三所里和龙源里穿插,14个小时急行军72.5公里,在11月28日早上8时成功占领了上述两个地区,拦住了美骑1师一部、美2师、美25师、土耳其旅残部和韩1师的退路。双方展开了惨烈的阵地攻防战。这其中,还发生了松骨峰阻击战和龙源里阻击战。完成阻击任务时,守卫松骨峰的335团3连只剩下了7名战士,守卫龙源里的337团也只剩下了10名战士。而38军经此一战,也被彭德怀赐予了“万岁军”的称号。

修理山阻击战(1951年1月25日-2月6日)

作战部队:50军

事迹:在第四次战役时,曾泽生率领50军在修理山成功阻击了美25师、土耳其旅及其他联合国军,敌人用飞机、坦克、大炮进行了连续7天的狂轰滥炸,但是始终未能突破修理山阵地。志愿军部分阵地奋战到弹尽粮绝,依然用石头和敌人拼命。50军在2月6日奉命撤退到汉江以北休整,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汉江南岸阻击战(1951年1月25日-2月16日)

作战部队:38军

事迹:第四次战役时,为了掩护邓华率领的4个军在东线的进攻,西线的38军在汉江南岸阻击美骑1师、美24师、英27旅、希腊营、韩8师等联合国军的猛烈进攻。战斗之惨烈,连有“万岁军”之称的38军都有些吃不消,有些建制已经被打光,一半以上的步兵连只剩下不到40人,第1营只剩下了两个人!2月16日晚,38军完成了阻击任务,主动撤退!

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27日-6月10日)

作战部队:63军

事迹:1951年5月22日,美军趁志愿军撤退之际,发动了全线大反攻。为了保护友军,63军奉命坚守铁原。彭德怀命令63军军长傅崇碧,“就是把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20天!”63军不打折扣的执行了命令,顶住了美军4个主力师、1600门火炮、400辆坦克和大量飞机的轮番进攻。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63军188师563团全团只剩下了266人。而这一仗,美军伤亡1.5万人。

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

作战部队:15军、12军

事迹: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最著名的战役。为了阻挡美军攻势,两个连防守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后来随着敌人的兵力的增加,我方投入兵力也不断增多。到最后,志愿军共有4.3万人投入战斗,顶住了对方6万余士兵,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飞机3000多架次的轮番进攻。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共击退900多次冲锋,最终赢得了胜利。

2、后勤保障革新奇迹

朝鲜战争战线绵长,沿途人烟稀少,再加上敌人的不断空袭,让中国军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补给经验不再适用,后勤保障的作用前所未有的重要。战争刚刚开始时,由于各种方面的困难,导致后勤供应不足,部队没有冬装,军粮也大多是土豆。这种保障不足带给部队很大伤亡,第九兵团共有3.2万烈士被冻死,而且土豆也被冻成了冰块,无法下咽。而且更严重的是,由于志愿军缺少空军支援,美国飞机得以肆无忌惮的狂轰滥炸,截断志愿军补给线。

战争后期,我们国家总结经验,研究出了一系列对策,让后勤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敌人空军袭击车队,志愿军就把司机训练成“猫头鹰”,在晚上运输不开车灯,让敌人难以发现;敌人空军炸毁桥梁,志愿军就把桥建在水面以下,敌人从天上看不见,自然也就无法轰炸;军粮需要高热量、便于食用的食品,中国人就改良了“炒面”,让志愿军战士随时随地可以进食。虽然我们解决补给的办法仍然很简陋,但是却让前方战斗部队的生存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不得不说也是一个奇迹。

3、志愿军单兵传奇

朝鲜战争中,除了大兵团作战产生的大战果外,一些传奇单兵,也用一个个传奇故事震慑敌胆。这里边比较突出的,是程九龄和张桃芳。

程九龄是第20军第60师178团4连的战士。在一次战斗中,程九龄和班长以及一位第一次参战的战友出去执行任务,结果遭遇了对方的一个连。三人力战之下,班长战死,另一位战友因为战场经验不足,被吓得动不了地方。程九龄以一人之力,凭借地形,用几十发子弹和手榴弹向对方包围过来的敌人进行反击。结果是非常惊人的,敌人在撂下四十多具尸体后仓皇逃脱,程九龄带着战友胜利返回。此战之后,程九龄被战友们称为了“孤胆英雄”。

张桃芳是24军72师第214团的战士。他入伍比较晚,1951年才参军,仅仅接受了两个月的射击训练之后,他就来到了朝鲜战场。开始他的枪法并不好,在训练时连放三枪全部脱靶。他引以为耻,刻苦训练射击技术,终于成为了一名狙击手。此后他通过实战一步步总结经验,终于成为了我军的头号狙击手。在上甘岭战役中,张桃芳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获得了"上甘岭狙神"的称号,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张桃芳所用的武器是一把莫辛纳甘水连珠步枪,并非专业狙击枪,没有瞄准镜。

4、志愿军空军奇迹

朝鲜战争是中国空军的催化剂。在建国一个月之后,人民空军才仓促成立,此前仅仅是几个地方性的航空处。那时的空军还很弱小,飞机不足,飞行员不足,一切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开国大典大阅兵的时候,甚至没有足够的飞机可以满足检阅要求,只能是几架飞机不停的复飞。此后虽然人民空军得到了苏联的一些帮助和支持,但整体实力仍然不足以承担战斗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原本承诺的空军支援被其单方面取消,入朝志愿军只能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陆军单独出动。虽然战果依然辉煌,但损失也同样很大。

为了给我志愿军陆军提供空中支持,只能仓促上阵。此时的中国空军仅有新建的2个歼击航空兵师(空3师、空4师)和空军第4混成旅第17轰炸团、第13强击团,作战飞机只有114架,飞行员仅有100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间,在喷气式飞机上平均只飞了20多小时,且无空中作战经验。而美国则拥15个空军联队,作战飞机1100余架,飞行员大部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飞行时间多在1000小时以上。双方的纸面实力差距悬殊。

为了满足战局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领导人决定加快空军的建设步伐。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还十分困难。空军不同于陆军,而是要建立在物质和工业基础上的。中国当时还没有能力生产飞机,空军建设只能靠从苏联购买。为了支援朝鲜前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截止1952年6月24日,全国各界人民共捐款55650.37万元,可购战斗机3710架。

驾驶着全国人民捐助的飞机,年轻的中国飞行员爆发出了和自身经验不相符的战斗力。1951年11月6日,空8师22团9架杜-2轰炸机对鸭绿江外的大和岛实施了轰炸,轰炸命中率高达90%,震惊了世界;1951年11月18日,志愿军空军王海大队截击美国空军,创下了5:0的战绩;11月30日,空8师24团轰炸机通讯长刘绍基用机枪击落敌F86喷气战斗机1架,开创了活塞螺旋浆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历史!担任护航任务的拉-11歼击机也取得战果,副大队长王天保、大队长徐怀堂各击落1架F-86,又创造了活塞螺旋浆式歼击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创佳绩,以4架战机对12架敌机,打了对方一个6:1;1952年2月10日,飞行时间才100多小时的空4师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击落了飞行时间3000多小时、在二战中参战266次的美国王牌飞行员中校中队长戴维斯……

年轻的中国空军在朝鲜战争中锻炼成长,先后有10个歼击师21个团,2个轰炸机师3个大队入朝参战,共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取得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骄人战绩!连美国人不禁感叹说:“中国人仿佛在一夜之间学会了一切,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空军强国之一。”从组建到辉煌,人民空军只用了不到两年。这个速度,和我们的战果一样,都是一个绝对的奇迹!

为什么长征被称为空前绝后的军事奇迹?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凯风,无授权禁转!

因为中国红军的长征不单单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上一样有巨大的影响力,还深深滴影响了一个欧洲大国在二战与德国战斗到底,最终赢得胜利。曾经的南斯拉夫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非常亲切的国度。双方尽管远隔千山万水,有着民族国情的种种迥异,但相似的历史遭遇和不屈顽强的斗争史,使两国人民惺惺相惜。尤其是上世纪中国引进的一大批反应南斯拉夫抗击法西斯的战争片,更是为长期为脸谱化、僵硬化的国内电影所麻木的中国观众带来一系列心灵震撼。中国观众第一次从南影片中领略了英雄人物原来可以如此桀骜冷峻,第一次感知到有一种男性气概叫做“酷”,第一次从逼真的尸山血海的战争场面真实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恐惧,第一次真实感受到革命原来除了伟大光荣更多的还是无尽的人性忧怨悲欢。

这一切得益于南斯拉夫矢志不渝的以真实描述南斯拉夫人民战斗历史的艺术作品昭示世人的决心。为此不惜组织严密的编创团队、聘请大批革命前辈做顾问、花费巨额外汇、邀请西方电影公司和明星、投入大量军队才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世界公认的优秀二战题材影片(《瓦尔特》远非最好)。

【德国侵略军和傀儡官员】

之所以有如此不凡效果,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南斯拉夫人民在二战中曾经进行过艰苦卓绝、牺牲惨重的抗争,南斯拉夫战场是二战欧洲最残酷的战场之一,法西斯屠杀之残酷血腥、革命者抗战之艰辛都是和中国人民极为相似的。

1941年,纳粹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侵略瓜分南斯拉夫,德意法西斯还扶植傀儡政府,挑唆民族仇杀,南斯拉夫腥风血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以约瑟夫·铁托将军为首的南共最先站出来,组织起全民族武装起义。到1941年9月,南全境已有60多支游击队以及大批游击小队,规模达到了7万人。

【南斯拉夫长期陷入民族矛盾,铁托第一次团结了各民族力量,这一点好像中国抗战统一战线】

德意法西斯连同傀儡政权发动一系列军事围剿行动,第一二次军事围剿都很快被游击队粉碎。1942年3月,南全国游击队发展到了10万之众。

【德意法西斯屠杀游击队】

惊慌的德意法西斯与伪军又发起第三次围剿。来势十分凶猛,法西斯军队不仅占领革命根据地,而且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制造广泛的“无人区”,隔绝游击队与人民的联系。南反法西斯斗争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南共中央决定突破敌人封锁线进行战略转移,这样就开始了堪称欧洲的“长征”。

【德意扶持的各傀儡政权,也展开民族仇杀,隐患直到19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和波黑战争又再次爆发,南斯拉夫战场是二战欧洲最血腥的战场之一,仅次于苏德战争】

南长征与中国长征非常相似,也是非常艰难困苦,法西斯围追堵截,对有可能为游击队提供补给的村落进行烧杀毁灭。游击队缺衣少食,不断减员,但他们不屈服、不舍弃,不少人赤着脚,抬着大批伤员,带着幼小的烈士遗孤,跋涉于白雪皑皑的山林,也不投降。

【英勇就义的南斯拉夫革命者,南斯拉夫人民的抗战意志,在战争时期就得到盟国的高度敬意,故而在冷战时期,南斯拉夫依然与西方阵营保持友好】

南斯拉夫长征也有“遵义会议”,在战斗最惨烈的苏杰斯卡战役后,游击队司令部在一个小磨坊召开会议,这就是南斯拉夫的遵义会议,会议上铁托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波斯尼亚地区转移,在那里建立新的根据地。

【看过南斯拉夫电影《苏捷斯卡战役》的中国观众一定对其中游击队抬着那么多伤员长征的情景印象深刻,深厚的战友情谊和战争的残酷性极大的感染观众,这一切都是历史真实的展现】

中国的长征又经常被称作革命的“播种机、宣传队”,南斯拉夫长征也是这样,长征中游击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强,沿途不断解放新的城镇,扩大了南斯拉夫民族统一抗战的阵营,最后游击队改建成为正式的南斯拉夫人民军,一直抗战到最后胜利时刻的到来。

【穿越大雪封山的深林】

【游击队还带着许多烈士遗孤遗属】

【长征并不是一味的撤退,而是行进中的战斗】

当然,南斯拉夫毕竟是欧洲国家,它和当时的中国比起来,也富庶先进许多,游击队的装备恐怕比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军队还好,所以,即便是德意法西斯眼中最落后愚昧的这些南斯拉夫乌合之众,竟然也能拥有自己的空军!这些都是游击队解放的,也有从克罗地亚弃暗投明而来的飞行员。

【战斗中负伤的铁托元帅】

【赢得胜利的南斯拉夫人民军】

一直说南斯拉夫长征与中国长征相似,其实,二者还真有联系。原来,中国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类壮举,早已被广泛宣传到世界各地,南斯拉夫人从中获得无限启迪,为激励战士克服艰难困苦,南共印刷了许多介绍中国长征精神的小册子,在游击队战士中传递,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所以,中国长征的胜利是具有超越国界的伟大胜利。参考文章: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长征”

历史上有哪些作死的名将?

“飞将军”李广的儿子李敢,上门痛揍大将军卫青,结果被嫖姚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死,最后汉武帝却说李敢是鹿撞死的。

李敢,算得上一代名将

李敢的父亲,叫李广,是闻名后世的“飞将军”。

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李广特意赶来从军,他在战场斩杀了许多匈奴,表现十分亮眼,因此被汉文帝封为了中郎。

眼见李广骑马射箭都是一绝,汉文帝还曾激动地说:“可惜了,你生不逢时,若是生在高祖那时候,凭你的本事,哪怕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的。”

《史记》:……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候岂足道哉!”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也同样器重李广。

景帝时期,因为采取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大力削弱诸侯势力,终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周亚夫平定战乱。

之后,李广又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职太守。

值得一提的是,李广的一出“空城计”,比诸葛亮还要早300年。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在训练士兵时,遇见三个匈奴人,他带领几十名士兵前去追赶,结果发现远处有上千名匈奴兵埋伏,而李广此时已经离军营很远,赶回去是来不及了。

危急之下,李广命令士兵:时间来不及,不要往回跑,现在立刻从马背上下来,然后解下马鞍,舒舒服服躺在原地。

士兵们不解,但都照做。

匈奴兵的首领,看了看情况,自言自语道:“他们已经卸下马鞍,看样子不打算走了,这恐怕是诱敌之计,汉军必有埋伏,我们赶快撤兵吧。”

匈奴兵走后,李广带着人马,狂奔回军营。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继位,李广被调回未央宫,出任禁卫军长官,后来汉武帝又派他去镇守右北平,匈奴直称李广是“飞将军”,多年来不敢侵犯一步。

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诗人王昌龄对飞将李广的高度赞扬。

而身为儿子的李敢,即使在名气上并不如父亲,但他同样也是大汉的一代名将。

公元前121年,李广出兵作战,但由于张骞贻误战机,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士兵人数不占优势,因此颇为畏惧。

这时,李敢率领几十名骑兵,直接冲进匈奴骑兵阵,又从左右两边穿回来,回来对李广说:“匈奴很容易对付啊!”

一时间,军心大定。

两年后,李敢以校尉的身份,跟随霍去病去征讨匈奴,他始终冲在前面,勇夺左贤王鼓旗,并且斩首无数。

汉武帝大为高兴,厚赏李敢,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这是父亲李广一生也没有得到的爵位。

属于李敢的时代即将来临,但父亲李广的突然自尽,却让李敢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前途。

李广自尽,背后的秘密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李广和李敢两父子,难得一起参与了漠北之战,李广以“前将军”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李敢则跟随嫖姚将军霍去病。

不同的是,李广的这个“前将军”,是求来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率五万大军,跨越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广也想随军出征,但汉武帝认为,李广已过花甲之年,不适合再去征战,便没有答应。

但李广年少就与匈奴作战,好不容易有和单于对决的机会,他不想放过,故数次请求汉武帝,汉武帝到底心软,给了李广一个前将军的职位。

出征后,卫青捉到一个匈奴兵,意外得知了匈奴单于的驻地,他便自己率兵前去追赶,却命李广从东路出发,与右将军赵食其队伍汇合。

李广心有不甘,请求道:“大将军,我是前将军,您却让我从东路出发,而且这么多年,我才得到一次和单于对抗的机会,我愿为先锋打头阵。”

但卫青却一口拒绝,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发。

没办法,李广只好听从命令,可东路偏远,没什么马能吃的草,再加上没有向导,李广的队伍迷路了,等终于找到路后,却碰见了往回走的卫青。

原来,卫青和单于正面对上,但因为李广和赵食其队伍没有及时赶到,单于抓住机会逃走了,卫青也一无所获。

不过,卫青并无责怪,还给李广送去了食物和水。

事后,按照规矩,负责人卫青要写军情上报,而李广东路那边的具体细节,他并不清楚,当初给李广食物和水时,卫青问了一嘴,但李广没有回答,于是卫青派人去叫李广幕府人员前来交代。

然而,李广却拦住了幕府人员,自己孤身前往卫青处,他没有交代军情,只是有感而发道:

“我年少参军,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机会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走了东路,而且偏偏还迷路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再受刀笔吏污辱了。”

话落,李广拔刀自刎,在场人谁也没来得及阻拦。

《史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李广自尽,得知这个消息的人,都很难过,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中也包括大将军卫青和嫖姚将军霍去病。

在这二人未崛起之前,李广是大汉军魂式的人物,也可以说得上是卫青和霍去病的前辈,尽管李广已经年迈,二人还是对他多有尊重。

那么,为什么李广请求要和单于对战,卫青却坚决不答应,反而要派他走东路呢?毕竟这也间接促成了李广的自尽。

其实这是汉武帝的主意,倒不是卫青刻意为难。

临出发前,汉武帝单独叮嘱卫青:“李广岁数大了,又运气不好,你不要让他和单于正面对上,否则恐怕对战场形势不利啊。”

然而这一切,李敢毫不知情。

打卫青,李敢自己作死

这天,李敢正在霍去病帐中,喝酒庆功,忽然有人来报:“将军,李老将军拔刀自尽了……”未等霍去病反应,李敢已经狂奔出帐。

事后,李敢四处向人打听,李广到底为什么自尽,得到的答案也都如出一辙,是卫青调李广去东路,最后李广迷路,屈辱自尽。

站在他人角度,或许不认为卫青的命令有问题,但在李敢看来,卫青就是故意调开父亲,否则他不会自尽。

这笔仇,李敢暗暗记在心里。

一天,李敢按耐不住,气势汹汹去了大将军府,府中下人立刻向卫青禀告:“大将军大将军,关内侯闯进来了……”

卫青知道,李敢的意图,索性也没有躲。

见面未说三言两语,李敢就一拳打在卫青脸上,随后一顿拳打脚踢,卫青也没有还手,他知道李敢是为李广自尽而来。

这件事,卫青毕竟有责任。

事后,李敢离开,鼻青脸肿的卫青,特意交代府中下人:“这件事,不许对任何人提起,尤其是嫖姚将军。”

但不论卫青如何隐瞒,霍去病还是发现了。

卫青是霍去病的舅舅,大将军府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只见有天他如常去拜访舅舅,结果府中下人一脸防备。

等见到卫青时,他额前一缕长发挡住了半张脸,霍去病心觉有异,卫青平时注重仪表,怎么会有如此“邋遢”的行为呢?

趁卫青不注意,霍去病眼疾手快,一下子揭开了那缕头发,脸上还有些红肿,霍去病急了,忙问道:“舅舅,你怎么弄得如此狼狈?”

卫青解释道:“没事,我不小心摔的,过几天就好了。”

霍去病一把抓住卫青,质问道:“舅舅,我虽年少,却也是行武中人,到底是打伤的还是摔伤的,我还是看得出来的,到底是谁有这么大胆子?”

卫青支支吾吾,只留下一句:“别问了,我不会说的。”

霍去病转身离开,去审府上下人,他是战场杀伐之人,普通人哪里禁得住,故一不小心全交代了:“关内侯来过……”

一句关内侯,霍去病心中了然。

那么,李敢打卫青,本是为父亲李广报仇,又为什么说是李敢自己“作死”呢?

第一,李敢打卫青,属于以下犯上。

李敢是霍去病的属下,而卫青的官职比霍去病还要高,李敢打卫青在军中属于以下犯上,是非常失职且过分的举动。

第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正当少年热血。

此时,霍去病刚刚二十出头,而舅舅卫青是他心中的偶像,断不容许有人侮辱,尤其打人者还是自己的属下。

第三,李敢若是再细心一点,就能发现汉武帝的态度。

李广为大汉征战一生,可他去世后,汉武帝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有追封,也没有补贴,这也能说明汉武帝的态度。

可惜,沉浸在伤痛中的李敢,丝毫没有注意。

而他,也为一时冲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

自霍去病得知卫青受伤真相后,便在计划要如何报复李敢,很快他就找到了机会。

公元前118年的一天,汉武帝命霍去病陪自己去甘泉宫打猎,霍去病也把李敢叫了过来,汉武帝倒不介意,还好奇说道:“大司马,你还叫了关内侯,不过也好,你们陪朕一起猎鹿吧。”

武帝先行离开,李敢悄悄问霍去病:“大司马传唤末将前来是有什么事吗?”霍去病反问道:“你为什么打伤大将军?”

李敢心惊,连忙解释:“想必大司马知道,大将军和我父亲的死息息相关,若不是他故意调开,我父亲何至于挥刀自尽?”

闻言,霍去病怒回:“李敢,按你这么说,若李广想要大军指挥权,大将军是不是也得给他?算了,你先去追上陛下吧。”

李敢奉命离开,可走出去很久,也没看见霍去病追上来,等他回头一看,结果只见霍去病一箭直冲他咽喉而来,李敢当场倒地身亡。

李敢毕竟是关内侯,有人立刻把事情上报,汉武帝闻讯赶来,他审问霍去病:“为何射杀关内侯?”

霍去病扑通一声跪下,说道:“陛下,李敢因为李广之事,以下犯上打伤大将军,臣一时不忿,将其射杀,还请陛下降罪。”

没想到,汉武帝却说:“算了算了,你起来吧,传朕旨意,今日关内侯是被鹿撞死的,安葬费用等由朝廷拨付,把人送回侯府吧。”

《史记》: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既然汉武帝已经知道,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为什么不对他施以惩罚,反而还撒谎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呢?

第一,汉武帝是霍去病的姨父。

汉武帝的皇后,叫卫子夫,是霍去病母亲卫少儿的妹妹,也就是说,霍去病管卫子夫要叫声“姨”,那么汉武帝可不就是霍去病的“姨父”吗。

第二,霍去病是朝中新贵,汉武帝还需要他去完成梦想。

除去家人身份,汉武帝一直有彻底铲除匈奴的梦想,而朝中新贵霍去病年少有为,之前又刚刚封狼居胥,汉武帝需要他去完成梦想。

这就意味着,哪怕霍去病一箭射杀李敢,是犯下大错,但李敢已死,汉武帝必须护着霍去病,也只能让李敢死得不明不白。

不过,若是李敢没有一时冲动,上门去打大将军卫青,又哪里来霍去病甘泉宫的报复呢?

其实,霍去病很重视李敢。

当初,霍去病出征作战,汉武帝让其点将,霍去病痛快选择了李敢,说明他认可李敢的能力。

假以时日,李敢必成朝廷栋梁,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李敢身亡,李家没落

李敢身死后,李广的一大家子也走向了没落,李家往日的光辉不复存在。

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是李当户,二子是李椒,三子是李敢。

李当户算是陪伴汉武帝长大的,一次韩嫣欺负小汉武帝,李当户当下就赶跑了韩嫣,因此汉武帝很赏识李当户,还让他做了郎官。

可惜,早在李广自尽前,他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遗腹子李陵。

李陵能征善战,有李广的几丝风采,但因为他投降匈奴,惹得武帝大怒,后来除尽李氏满门,李家名声也尽毁了。

二子李椒,在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也是在李广自尽前,就早已经去世了。

三子李敢,自己死在霍去病箭下,留下一儿李禹一女李氏,李氏是太子刘据宠幸的宫人,后来因为巫蛊之祸牵连,皇后卫子夫自尽,太子刘据全家被处死,这二人也被牵连其中。

这么一看,李敢的确是李广一脉最后的光辉。

那么,对他打卫青这件事,后人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是为了父亲报仇无可厚非,也有人认为他是一时冲动自毁前途。

对于这件事,历史学家蔡东藩分析得透彻,他曾说:“李广未尝非忠臣,李敢亦未尝非孝子,乃皆以过激致死,甚矣哉血气之不可妄使也!”

意思是,李广并非不忠,李敢也是孝子,但这父子二人,都太过意气用事。

卫青没有敌意,李广却自认为无法接受屈辱,挥刀自尽;李敢没有看清状况,便自认为是卫青坑害父亲,上门痛揍卫青,引来祸事。

如若不然,李敢日后的成就,说不定会高于李广,可惜被他三拳两脚给毁了。

写在最后

纵观整件事,霍去病和李敢都有一定的责任,也同样年少轻狂,一个要为舅舅报仇,一个要为父亲报仇。

唯一不同的是,最后的结局是李敢死于霍去病一箭之下,而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

也只能说,霍去病和李敢这两个人,都是大汉的名将,但也都缺少大将军卫青的胸怀!

你怎么想?欢迎留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