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财富家园,宋代女将刘金定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东吴证券财富家园,宋代女将刘金定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刘金定这个名字,最初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男人的名字,直到看完资料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女人的名字,而且这个女人在北宋时期,还是一位将军。
那么这位女将军的生平的经历都是怎么样的呢?她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刘金定最初的名字,是叫刘金锭,是蒙城蒙城小涧镇刘庄人,蒙城按照的现在的行政规划,是安徽省亳州市下辖的县城,刘金定后来嫁给了高琼为妻。
刘金定的丈夫高琼,在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重用,宋太宗赵光义先是将高琼封为御龙直指挥使,之后高琼因为北宋讨伐北汉的战役中,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宋太宗赵光义将高琼升为步军都指挥使,同时兼任西州刺史。
之后高琼多次被宋太宗赵光义派遣到战场上作战,高琼在这些战役中,凭借自己的勇猛,将敌人们击败,因此获得战功,也得到了宋太宗赵光义多次的升官,仕途平步青云。
高琼不光在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获得重用,在宋太宗赵光义去世后,也得到了宋真宗赵恒的重用,宋真宗赵恒在继位后,加封高琼为彰信军节度使。
之后辽朝派遣军队侵扰北宋边境,宋真宗赵恒任命高琼为帅,辽朝的军队在听说北宋的军队,是高琼为帅的时候,随即就选择了撤兵,高琼也因为此次辽朝军队撤兵有功,被宋真宗赵恒下诏褒奖。
高琼在后来因为与寇准力谏宋真宗赵恒亲政,促使宋真宗赵恒后来下决心亲征,而宋朝的军队也因为宋真宗赵恒的亲征,使得宋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大涨。
而此时的辽朝的军队,却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辽朝的萧太后,在这种情况之下,决心与宋朝议和,因为是在澶洲签订的和平盟约,史书记载上称之为,澶渊之盟。
在澶渊之盟签订的几年后,高琼就一直生病,高琼因为久病在身,觉得自己不能为朝廷做出贡献,因此向朝廷请求解除兵权,宋真宗赵恒批准了他的请求,同时还封他为忠武军节度使。
没过多长时间,高琼就在家中病逝了,终年七十二岁,在高琼去世后,宋真宗赵恒为高琼辍朝两日,之后宋英宗赵曙继位时,还册封高琼的孙女高滔滔为皇后,同时还将高琼追封为太师和秦国公,还有尚书令和中书令,在宋神宗赵顼继位后,将高琼追封为卫王,还赐予烈武的谥号。
说完了刘金定的丈夫高琼,我们来说回刘金定,丈夫高琼如此优秀,刘金定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刘金定最初是学文的,因为刘金定所在的地区,经常受到官军和土匪的侵略,为了保护村民和家人,刘金定决心弃文从武,拜师郑道士。
刘金定通过和郑道士四年的学习,终于学成了武艺,在武艺学成之后,刘金定回到家乡,还带领着家乡周围的年轻人除暴安良,保护着家人和乡亲们。
后来经过后周的将领赵匡胤的努力,使得后周统一了北方地区,不过此时南唐尚在,对后周的统治还是构成一定的威胁,于是后周世宗柴荣决心率领军队,前往江南地区,攻打南唐,赵匡胤跟随周世宗柴荣一起征伐江南。
赵匡胤先后攻占了淮南和寿春,在攻下寿春之后又乘势攻下了连珠寨和寿州,赵匡胤在攻下寿州后,在寿州停留了几日,此时的刘金定也恰巧在寿州,不过不是打仗,而是在进行比武招亲。
跟随周世宗柴荣征战的青年将军高琼,前往寿州来搬救兵,因此结识到了刘金定,高琼砸碎了刘金定比武招亲的牌子,与刘金定进行了比试,二人比试了数十个回合,才分出胜负。
高琼被刘金定的武艺所征服,生出了情愫,刘金定也对高琼产生了情愫,使得二人在后来彼此互赠了信物,并且还私定了终身,之后二人举办了婚礼,成为了夫妻,二人因为都是习武之人,有着共同的话题,这也使得二人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和恩爱。
之后刘金定一直跟随丈夫高琼四处征战,在丈夫高琼被困之时,更是倾力相救,之后成功的解救出丈夫高琼,同时也顺利的夺下城池。
在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刘金定也因为多次在战争中,获得战功,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弟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在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刘金定的丈夫高琼获得了重用,被宋太宗赵光义授予很高的官职,并且高琼的重用一直持续到宋真宗赵恒执政时期,最终得以善终,在家中病逝。
刘金定因为丈夫高琼去世,导致自己伤心过度,加上此时刘金定的岁数也大了,因此就病倒了,在病床在躺了四年后,最终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澎湖湾是谁写的?
澎湖湾是叶佳修写的。
澎湖湾指《外婆的澎湖湾》。是根据歌手潘安邦童年在澎湖与外婆祖孙情深的故事改编,是歌手叶佳修第一次为潘安邦填词谱曲的歌。
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校园歌曲,以充满激情的抒怀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歌曲为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使歌曲富有动感,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
成年人读唐诗的好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诗歌发端于上古,口口相传后产生了第一部诗集——《诗经》,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唐诗看似距离今天的我们很遥远,但由于唐诗具有情真意切、凝练含蓄、声韵和谐、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意境优美、易读易记、可吟可歌的诸多特征,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读唐诗是人们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欣赏唐诗的语言之美、声韵之美、思想之美以及意境之美,还能得到情感上的熏陶和艺术上的滋养,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创新能力。唐诗中那些脍炙人口、盛传不衰的经典名篇,无一不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象、意境和境界等方面体现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一、性情真挚深浓。性情是诗词的灵魂、血液和生命,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唐诗以情感动、熏陶、鼓舞、教育读者。杜甫的《春望》,思家爱国,孟郊的《游子吟》,感恩母爱,饱含对亲人、家国、民族、社会、生活的挚爱,以真挚深浓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
二、语言精练含蓄。唐诗语言生动鲜活,形象鲜明,凝练简洁,精警有力,含蕴深刻。卢延让的《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炼字选词上苦心孤诣,形成精美多彩的诗歌语言艺术奇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议论抒写心有灵犀、超越空间的友情;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夸张比拟深厚的友谊,形象生动而耐人含味;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仿若一幅水墨画,境界宏阔,线条清晰,轮廓分明,造句凝重有力;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强烈对比,生动揭露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精警深刻。
三、形式整饬优美。唐诗之所以具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其在思想情感、声韵节奏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还因为其灵活多样又相对稳定的体裁形式。
唐诗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独有的优长和特点,句式简练合规,格律谐畅稳定,既富有浓厚的音乐色彩和突出的语言韵律,又蕴涵饱满充沛的思想情感和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名词、动词、数词、量词及动景、静景、方位的对仗,既整齐工致,又创造出色彩亮丽、画面清新且层次分明的优美意境。
四、内涵深广蕴藉。中国自古就有“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因此,唐诗在内涵方面,追求蕴藉含蓄、委婉曲致、深厚广远,力图避免浅白直露、轻俗浮薄,讲究意象选择、意境营造。唐诗内容丰富深广、题材广泛多样,将社会生活、民俗民情、人生感悟、现实思考与评判,以及各种传说典故等融化入诗,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通过对优美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深挚的相思离别之情,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短短四句,包含了对宇宙时空的深邃思考和对生命理想的深沉感慨,揭示出当时社会中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在遭受压抑的境遇和理想破灭时的孤寂郁闷心情,具有典型社会意义。其他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等,都具有深广蕴藉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
五、意象丰富多彩。唐诗具有丰富的意象。一般来说,飞鸟意象表现灵魂自由,青山意象含蕴身心家园,水意象表达情感,明月意象蕴涵思乡,船意象抒写漂泊与自由,捣衣、砧声意象象征离愁、乡愁,落花意象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等等。
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等,意象瑰丽多彩。
六、意境传情达意。唐诗意境多姿多彩,或雄浑壮阔,或悲凉凄婉,或豪放旷达,或绚丽灿烂,或含蓄典雅,或奔放洒脱,大多新颖别致,传情达意。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含蓄蕴藉的意境。
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
七、境界高远阔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唐朝诗人,无不将其对山水自然、宇宙人生、人类生存、现实生活、社会发展、家国安危的思考感悟,或对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互相关系的思索理解,或对平等正义、济世安邦、家国强盛、兼济天下理想抱负的追求向往融入创作,表现出内容深刻、思想深邃、启迪智慧的高远境界,展现出内蕴深广、气势磅礴、震撼心灵的宏大气魄,体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品格的高尚、学养的深厚、抱负的高远和胸襟的博大。
品味唐诗,就是对远去盛世的追忆。那是一个诗意纵横的年代,有着最唯美的情怀和韵味。千年以后,我们仿佛还能循着那些美轮美奂的诗句,走向那些田园和大漠、湖畔和山间,在悠然的景致里,触摸生命原本应有的清淡意味。
对月独酌,诗人的岁月,在酒杯里寥落;静夜山空,悠闲的诗人,看桂花飘落;重阳佳节,团聚的人把酒话桑麻;春江花月夜,谁在捣衣砧上拂去恋人的笑脸;秋风四起的时候,谁又在浣花笺上写着思念!十年的扬州梦,二十四桥的明月,都在诗行里摇荡。
千年前的岁月从未远去。那里,有美人如玉,有剑气如虹,有巫山云雨。那里,有人匹马天涯,怆然涕下;有人烟雨轻舟,快意湖山。从小桥流水到大漠孤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孤舟蓑笠到斜风细雨,是无数人梦里常遇见的风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哪个朝代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欧美称之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有关梁祝的古迹,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 可见梁祝传说的影响力巨大。
那他们到底是哪个朝代人?因为传说起源地就很多,所以出生的朝代也有几种版本。
我看到的有三种版本,一一分享给大家。
第一种版本: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发生在晋朝,事发地点在浙江。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 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有一个祝员外,他的女儿叫祝英台,聪明美丽,她女扮男装,远赴杭州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杭州求学的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久,二人来到了杭州城的万松书院内,拜师入学。从那以后,同窗共读,两人形影不离。
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学习了三年之久,感情深似海,祝英台是深深地爱着梁山伯的,但是梁山伯始终不知道她是女儿之身,只把他一直当成兄弟,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感受了。
后来祝英台回家, 在十八里相送的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着其他的物品暗示着自己对梁山伯的爱意,梁山伯木讷,没有多想。
后来,梁山伯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去祝家求婚的时候,得知祝父已经将英台许配给了家住在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的姻缘,就成为了泡沫,二个人在楼台上相见,泪眼相向,凄凉伤心地离开了对方。
在告别的时候,立下了誓言,生之时未能在一起,死后要死在一起!
后来梁山伯被朝廷召到了鄞县当县令,梁山伯整天忧郁缠身成了疾病,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他死之前的遗言就是死之后能把他葬在鄮城的九龙墟,祝英台听到了梁山伯的死讯后,也想一起跟梁山伯死去。
祝英台在被迫出嫁的时候,绕道去了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最后在祝英台的哀声感应下,老天看不下去了,风雨雷电交集,梁山伯的坟墓爆裂了,祝英台直接跳入了坟中,墓穴合拢了,风雨也停歇了,彩虹也出来了,梁山伯跟祝英台化为了蝴蝶,在人间自由飞舞着。
还有一个佐证是: 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 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而这时期就是东晋朝。
第二种版本就很离奇了。有传言称: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
第三种版本:梁祝是汉朝人。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
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这里有梁祝合葬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后被发现。
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关于梁祝是哪个朝代人,樊存常认为, 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
他分析的理由是:
(一) 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二)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 。
(三)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发现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
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一千多年来,梁祝爱情故事久传不衰。小提琴协奏典《梁祝》可谓人间仙乐,千古绝唱,听来荡气回肠,余音不绝,多年来一直蜚声海内外。
不管他们是哪个朝代人,总之,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并在当代广为流传,并能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蜚声世界。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知识分享,欢迎关注点赞!河北保定有哪些历史名人?
保定是一方文明的沃土,古往今来哺育的彪炳史册的人物灿若星河,在中华文明悠长的册页上不乏保定人写就的不朽华章,其中有一大批对中国历史进程有影响的保定名人。
开启中国原始文明之路的唐尧唐尧(约公元前21世纪)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生于今顺平县西部的伊祁山,故姓伊祁氏。初封于唐(传说在今唐县),号陶唐氏,名放勋,尧为其谥号,史称唐尧。他统一华夏大地,奏响了中华文明的宏远钟声。他制定历法,敬授民时;建造房屋,结束了巢住穴居时代;治理河道,占用大洪水;清正廉洁,创立了传贤不传子的禅让制度。《史记·五帝本纪》说唐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金台招贤中兴燕国的燕昭王姬职燕昭王,名姬职(?—前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在位。在燕国生死存亡之际即位,实施人才战略,“卑身厚币”广纳贤士,留下了金台招贤的佳话,使燕国日趋强大,命乐毅率军征伐齐国,几乎灭掉齐国。又令秦开拓展北部大片疆土,设郡管理。创造了燕国的辉煌时期。
燕赵义士荆轲荆轲(?—前227),战国时期卫国人。为人豪爽,喜好读书击剑,后游历到燕国,燕王喜二十八年(前227),受燕太子丹之托,前往秦国行刺秦王。易水送别,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悲壮。在秦王殿上荆轲刺秦王不中,被杀。荆轲刺秦王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的源头之一。
东汉末年名臣卢植卢植(?—192),字子干。东汉涿郡涿(今涿州)人,少年时拜马融为师,通古今学问,好钻研精义而不拘守章句。在东汉末年名望甚高,在经学、政治和军事上均有建树。董卓乱政时,他敢于挺身而出,犯颜抗争。著作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柳城过涿郡,下令:“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卢植后人以儒学显,以忠义相传,人才辈出。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今涿州)人。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建立者,221—223年在位。与关羽、张飞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与关羽、张飞带着千余人的队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建安十二年(207),“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联吴拒曹,占荆州,夺益州,取汉中,建立蜀汉政权。其“桃园结义”“三让徐州”“三顾茅庐”“甘露寺结亲”“白帝城托孤”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张飞(?—221),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人。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张飞在当阳长坂坡据水断桥,横刀立马,拒退曹兵。进川路上,生获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占领益州后,在巴西(今四川阆中)大破曹操将领张郃。与关羽同称“万人敌”。在民间影响深远,为后人树立了“忠不顾死,义不负心”的典范。
“闻鸡起舞”的一代名将祖逖祖逖(266—321),字士稚。西晋范阳逎(今涞水)人。青年时和刘琨同在司州做主簿,以豪杰自许,常共被而眠,谈到深夜。半夜闻鸡叫,两人即起床舞剑。即“闻鸡起舞”典故由来。西晋永嘉变乱后。祖逖率宗亲逃往南方。向琅邪王司马睿建议北伐,他率宗族部曲渡江北进,“击楫中流”,发誓收复中原。在北方汉族人民大力支持下,前锋北达黄河沿岸,完全占领了黄河以南地区,迫使石勒不敢渡河。祖逖死后,中原人民十分悲痛,谯、梁等地老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涞水县城内原建有祖公祠,有祖逖塑像。
巧思解算学闻名世界的祖冲之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南北朝时期范阳遒(今涞水)人。他收集和阅读了大量天文和数学方面的书籍、文献,学习钻研的同时,进行了一些精密推算和实际测量工作。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在数学方面,把圆周率推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在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人们称之为“祖率”。他还编制出《大明历》,是当时比较先进和精确的历法。设计制造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制造了日行百余里的“千里船”。在月球背面有以祖冲之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紫金山天文台把他们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被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的郦道元郦道元(约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今涿州)人。自少年时代起,就博览群书,访求名胜古迹,养成了“访渎搜集”的习惯。撰《水经注》40卷,文笔清丽,因山记水,因地记事,不仅描绘山川面貌,而且介绍风土人情、历史古迹和神话传说。为后人研究历史及自然环境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中国地理学产生重大影响。为此,郦道元被人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
对佛教中国化起到关键作用的慧能慧能(638—713),亦作惠能。俗姓卢。范阳(今涿州人)。因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心有所感,发愿学佛。在蕲州黄梅(今属湖北省),投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因做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弘忍认可,授以法衣。后在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宝林寺,开讲佛法,弘扬禅学,提出“识心见性,顿悟成佛”说。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说教后由弟子们汇编成书,称为《六祖坛经》,是中国人自创的唯一一部佛经。
开创赵宋王朝三百余年基业的赵匡胤赵匡胤(927—976),《宋史·本纪》载:“姓赵氏,涿郡人也。”《宋史·河渠志》载其父赵弘殷籍贯为“宣祖以上本籍保州(治今保定)”。后周显德六年(959),随世宗北征,收复益津(今河北霸州)、瓦桥(今雄县)等关。周世宗病危时,封其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中的最高统领。显德七年(960)初,率大军前去御敌,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创建宋朝,改元建隆,史称宋太祖。登基后开始统一中国的战争,先后平后蜀、南汉、南唐。并亲征北汉,初步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的局面,同时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过度重文轻武、偏重防内,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16年,庙号太祖。
主持重建保州城的张柔张柔(1190—1268)字德刚。定兴河内村人。金贞祐年间(1213—1217),曾任金骠骑将军,留守中都路。后降蒙古军,被授予保州(治今保定)等处都元帅。主持重建当时因兵燹荒废的保州城,修整街道,建衙署、民居、军营,引泉入城,疏浚沟渠,排泄污水,使保州成为北方一座军事重镇,燕南一大都会。参与蒙古军队对金、宋战争,屡立战功。
元杂剧“梨园领袖”关汉卿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一斋,已斋叟。祁州蒲阴(今安国)伍仁村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约在元成宗元贞年间(1295—1296),只身移居大都(今北京)。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多关注社会,力倡人道,诅咒战争,向往和平,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着意表现人民。关汉卿的作品在国内外具有巨大而广泛的影响。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关汉卿共创作杂剧60余种,著名者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单刀会》等,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王实甫(生卒不详)名德信,字实甫。定兴易上村人。约活动于元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所作杂剧今知有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芙蓉亭》《贩船记》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王实甫曾在金朝任县令,声誉颇佳,升陕西行台监察御史。40多岁时弃官隐居,从事杂剧创作。王实甫的杂剧以词藻华丽著称,《太和正音谱》谓:“如花间美人,玉环(杨贵妃)之出浴华清,绿珠(晋代美人)之采莲洛浦。”“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被誉为“花间夺魁之作”。代表作《西厢记》,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有很高成就,对元杂剧和后来的戏剧发展有巨大影响。
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杨继盛(1516—1555)字仲芳,号椒山。容城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谏臣。正值严嵩当道,广收义子,结党营私。杨继盛看透严嵩专权窃国、贪婪残暴的本性,决心仿效比干,不惜一死,以求得君之一悟、政之一改。遂上《请诛贼臣疏》,历数严嵩“十罪五奸”,被史家称为“明史上的一篇大奏牍”。严嵩得知后,假传圣旨将杨继盛投入死牢。杨继盛身受酷刑,三年后被杀。在他被害后12年,隆庆皇帝昭雪前代冤案,他被列为遭严嵩所害的8位直谏诸臣之首,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建旌忠祠于保定。清顺治皇帝极力褒扬继盛,御制《褒忠录序》《褒忠录论》,清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画像。
明末军事战略家孙承宗孙承宗(1564—1638)字稚绳,号恺阳。高阳西庄村人,晚年居县城南街。明末军事战略家。孙承宗专理边防战守,修筑宁锦200里防线,统领军队11万,功勋卓著,遭到魏忠贤的妒忌,辞官回乡。崇祯九年(1636),后金改国号清,举兵南下,欲困高阳城。孙承宗率家人英勇拒敌,因寡不敌众,城破。孙承宗以弓弦自缢。他的6个儿子、11个孙子也同时战死。孙承宗作为抗击后金的军事统帅,重用并培养了袁崇焕、马世龙、祖大寿、满桂等军事将领,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战略战术。一生著述甚丰,军事著作有《车营百八扣》,文学著作有《高阳集》等。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孙奇逢孙奇逢(1584—1675)字启泰,号钟元,世称夏峰先生。容城北城村人,祖居贾家庄(今容城贾光村)。明末,孙奇逢率领亲族乡人抗击清兵。晚年,孙奇逢讲学于苏门夏峰(今河南辉县夏峰村),兴办百泉书院,广收生徒以教之,从学者数百人,终老于教授著述生涯。从明至清,孙奇逢前后11次被皇帝征召做官,均坚辞不就,被称为“孙征君”。孙奇逢一生专心教授著述,理学成就突出。他初仰陆九渊、王守仁之说,后倾慕程朱理学,终成两派调和论者。孙奇逢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颜李学派”宗师颜元颜元(1635—1704)字易直、浑然,号习斋。博野北杨村人。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一生以教学为业,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他和学生李塨创立的颜李学派,讲求经世致用,是清代初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提倡“实学”,主张“实文、实行、实体、实用”,与清初官方提倡的宋明理学相对立,在社会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被称为“颜李之学数十年,海内之士靡然成风”。
以小说《红旗谱》享誉中华的梁斌梁斌(1914—1996),原名梁维周,蠡县梁家庄人,当代杰出的人民作家。梁斌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他一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文学巨匠和造诣精深、风格独具的书法家、国画家。他创作的革命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是新中国建立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深受读者喜爱并广为传颂。
被誉为“材料之父”的师昌绪师昌绪(1920—2014),河北徐水人,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5年,师昌绪放弃美国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返回祖国。他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丰富和发展了凝固理论、相变理论、性能评价方法;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碳纤维、金属腐蚀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镁合金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就我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新材料研究等重点科技领域发展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多项重要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