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神力,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三国杀神力,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
和氏璧究竟是不是环形,这一直是个谜。
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他命人将周代的“和氏璧”打造成传国玉玺,以此作为封建王朝传承的正朔之证,而传国玉玺上面,写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个“方圆四寸”的玉玺,一下子成为了几乎整个中原文明最高规格的物品。
秦国击败赵国后,光明正大地拿走了和氏璧,在经历过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之后,秦王一直把和氏璧视为自己的“禁脔”,多次都想要强行夺取,在秦始皇决定自封皇帝后,他把这一块斗争多年的玉石做成传国之物。
和氏璧,最早来自于春秋时代的楚国,发现者是楚国人卞和。
卞和是何许人也,不知,但他一生的主要故事,就是在荆楚之地寻找“宝玉”献给楚王,以获得荣华富贵。
也许卞和的确是个赏玉的人才,他在荆山的时候,寻到一块“原石”,这块原石,还没“解”的时候,就是块普通的石头,可卞和很自信,他认为这就是一块宝玉胚子,兴冲冲地献给楚王。
第一次献石,卞和见到了楚厉王。
他给楚厉王把这块石头说得天花乱坠,而当楚厉王看到这块石头的时候,眼珠子都要掉地上了,因为这就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楚厉王让旁边的人互相观看,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卞和在骗人。
于是卞和就被砍去了一条腿,以示惩罚,卞和欲哭无泪。
腿被砍了,卞和也没有办法再走南闯北找石头了,这块“原石”,如果他这辈子都没有办法打开证明自己的清白,那么这一辈子就是个废人了,所以在楚厉王被楚武王杀掉篡位后,卞和又开始了献石计划。
他把石头又拿到了楚武王面前,卞和再次大力推销这块石头,但邪门的是,仍旧没人愿意帮他打开这块石头,说他就是一个不知悔改的骗子,于是楚武王又下令让人把卞和的另一条腿给砍了,卞和欲哭无泪,人生即将崩溃。
以为卞和的人生就这样了吗?
非也,他已经“人玉合一”了,他还要继续献石。
终于又把楚武王熬死,楚武王之子楚文王继承王位,卞和又开始活动了。
他再次献玉,上一次还是瘸脚来到王宫,这一次就是完完全全的残疾人,走路都走不了了,这一次献玉,卞和不吹牛,不包装了,他就一个劲地哭,哭到楚文王都于心不忍了,索性让人满足卞和的愿望,打开了这块石头。
谁知道,真的开出了绝世美玉。
大家都震惊了,卞和这么多年,真的没有骗人,这块外表普通的原石,竟然真的是内有乾坤,楚文王很开心,也感念卞和的坚持,直接给卞和封了侯,是为陵阳侯,卞和很开心,这么多年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因为这是卞和用鲜血作为代价打开的原石,于是人们便以“和氏”来命名这块玉石,而所谓“璧”,是古代“圆形带孔”玉石的称呼,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和氏璧,就是个圆形璧玉。
可问题也就在这里,和氏璧既然称之为“璧”,是不是就一定是圆形带孔的呢,如果真的是,那么秦始皇拿来制作传国玉玺的和氏璧,材料怎么足够,设计如何契合,岂不就是假货?
能对这个问题做出解释的,无非两个可能:
一、和氏璧无比地大,传国玉玺也只是它的边角料。
二、传国玉玺的前身不是真的和氏璧,乃是被人换掉的假货。
和氏璧到底体积有多大,历史压根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在周代的时候,“璧”是有着明确规格的,因为“君子配玉”,而“玉必成璧”才算完美,既然璧是用来给君主佩戴的,那么体积就不会很大才对,与平常的玉佩是大致相同的。
可很多事情,常态的逻辑中,总有另类的变化。
经过汉代及以后朝代的文书记载,和氏璧极有可能根本就不是“圆形圆孔”的常规“璧”,之所以称之为璧,那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璧”,并不完全代表着圆形圆孔的玉佩。
所以真实的和氏璧,理论上是很大的,可能在形状上,类似于“璧“,却不太可能是人为打磨而成,这种天然度高的玉石,又叫做璞玉,也是基于这种属性,后来才被李斯拿来制作了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尺寸,历史也没有记载,但体积是真的不大,可能比现在的一个魔方都还要小,因为同时期的虎符以及其他官玺,体积都大不到哪里去,传国玉玺虽然尊贵,却还是要按照礼法所制定的“规格”规律来订做,因此才说注定不会很大。
如此一来,拿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这就有可行性了,也是历史推测下,逻辑性最强的一个可能性。
除了这个因素以外,还有一个推测逻辑弱的,那就是秦始皇手上的和氏璧,其实早已经是“假”的和氏璧了,真的和氏璧,早就丢失了,甚至秦始皇自己都知道,可为了拿这块春秋战国的“名玉”的名声,他不得不继续用。
和氏璧当年在楚国,楚国人怎么玩这个和氏璧,历史没说,卞和被封了侯后做了什么,历史也没有明说,当记载中的和氏璧再度出现,已经是到了战国时期了,而且还不是在楚国的手上,而是赵国的手上。
而和氏璧是怎么去的赵国?除了和氏璧自己长了腿跑去赵国这个可能性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成立的。
常见的可能无非是两个。
一、赵国派人攻打楚国,拿强大的军事实力用来“打秋风”,逼楚国献出和氏璧。
二、赵国拿自己的城池和楚国换,而这件事,后来的秦国的确干过。
第一种可能性是高度存在的,因为战国时期的赵国很强,若是在胡服骑射发生后,的确没有什么国家能和赵国打,楚国被某一次不知名的“敲诈”勒索了保护费,这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保护费就是和氏璧。
第二种可能,其实是有相似的历史事件的。
战国赵惠文王,秦国仗着自己武力高,跑出来和赵国“谈生意”。
这桩生意,就是秦国拿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赵王出于无奈,想答应了,可后来却得到了强大的外交官蔺相如,蔺相如作为“交易使”到达了秦王面前,又是威逼利诱,又是循循善诱,最后秦王被蔺相如哄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才听到蔺相如说,这和氏璧已经弄回邯郸了,秦王自便吧。
这便是“完璧归赵”,不过秦王不想背负骂名,才没有杀掉蔺相如。
而举出这两种可能性,与其匹配的和氏璧被调包的,就有一点逻辑了。
若是和氏璧当时每国君主都看一眼,那也就算了,真货假货,他们自然判断得出来,可是几乎没有人见过和氏璧,秦王到底手上拿的是什么,没人知道。
拿城池换不得行后,秦国一直等到灭掉了赵国,才正式拿到了这块和氏璧,但问题是,秦赵世仇,赵国人深知秦国人对这块和氏璧日思夜想,既然都要被灭国了,那么一气之下毁掉和氏璧也不是稀奇的。
因此,秦始皇那个和氏璧,极有可能是假的和氏璧,也有可能是一块“同名同姓”的玉石,只是此“和氏璧”非彼“和氏璧”。
可要说清楚的是,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和氏璧本身的关联并不大的,不管是不是和氏璧,传国玉玺的重要性是来自于秦始皇,而在秦始皇眼中看来,他只是对这块百年命运情有独钟,后世人未必有如此共情。
只可惜传国玉玺在五代时已经被遗失了,所谓宋代传国玉玺再次出现,即便是在宋朝同时期,都已经被认为是“造假”的,仅是为了增强宋朝的法理性才说出来的。
所以真的传国玉玺,现如今是真的看不到了,若能再次找到,也还顺便可以一睹当年“和氏璧”究竟是如此精美,贯穿了两个时代。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程咬金的三板斧到底有多厉害?
在隋唐演义中,程咬金是命最好的人,他是副将,运气又特别好,还最长命,简直是人生的赢家啊!
程咬金最让人熟悉的就是他的那三板斧了,其实顶了天是三斧半招式,可就是靠着这简简单单的三招半功成名就,实在够厉害的。演义中程咬金出身贫寒,没钱买好武器,只能把家里劈柴的斧头当武器啦,这符合他贫困粗狂的形象!程咬金一心向高人拜师,可没人收留他,他感动了上天,一天在熟睡过程中,他梦见了一个白胡子的仙人,告诉程咬金,你注定是不平凡的,会是建功立业的人,可你武艺太差了,没有武艺是不行的,所以我教你64路厉害的斧法,我只练一遍,用心的看着学着,学到多少就看你的造化了,于是仙人就演示了六十四路斧法,梦醒来后,不知是仙人教的太复杂还是程咬金自己脑袋不够激灵,只记得前面三招半,一招是劈脑袋,二招是鬼剔牙,三招是掏耳朵,最后半招就是削脚只会一半。不过程咬金就是凭借这三招横行天下,三招打败罗方,三斧干死薛亮,就用三招定瓦岗,后来投靠李世民建功立业,被封卢国公,荣华富贵一生啊!程咬金这三板斧看似简单,可是简单粗暴直接有效啊,战场上谁跟你耍花招啊,不是招数越多越灵验,而是越简单的招数越有效,直奔人的死穴去最好,越在短时间杀死人最好,所以招数越简单越高效率!那斧法是仙人专门为程咬金量身订做的,就知道他是粗狂之人,招数简单威力强就行,越适合他使唤。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下,招数多有用吗,杀人往往就在一两招之内见胜负,你自己的招数用的越熟练,越能发挥威力,都说人人都有保命的一招,绝招是最熟练的!
程咬金这三板斧练的最熟练了,也就发挥出9威力啦!劈脑袋多猛啊,直接冲你脑袋上去,简单有效,脑袋没了人不就完蛋了嘛,一招上来就是直冲人最大的命门上去,够牛吧!劈不中你脑袋,没关系,还有掏耳朵呢,耳朵也是长在脑袋上,中了这招,耳朵残了,脑袋也残了,人也没命了。鬼剔牙也猛啊,直冲你口里砍一斧头,这一斧头下去,牙肯定没了,口连着脑袋,砍重了,脑袋直接被削去了,可以说陈咬金这三板斧都是霸道最有效的招数,人的脑袋就是最大的死穴,人少了手或者腿还能活,没了脑袋肯定死翘翘了!所以程咬金这斧法还真让人害怕啊!当然实在打不过,跑就是啦,留给自己兄弟收拾就是啦!
真实的程咬金和演义中完全是两个人,真实的程咬金是不用斧头的,是用马槊,他出身军官世家,有家传的武艺,马槊是挺高大上的兵器,长三米多,所用的金属和木材都是上等材料,打造起来费时费功夫,平常人家还真的没那个条件打造呢!陈咬金的武艺还是很不错的,曾经他就救过裴行俨,带着裴行俨一起骑马,还能够背着身回马一槊把追敌一招刺死,可见武艺很牛!程咬金并不是粗狂之人,而是有勇有谋,对局势有着精准的判断!当时天下诸侯逐鹿,程咬金一帮兄弟也希望投靠大树,程咬金就说去投靠李密吧,李密这个人还不错,会有前途的,的确瓦岗寨发展的很猛!后来李密失败了,程咬金就带着秦琼在王世充混了一段日子,可不久程咬金就对秦琼说,王世充这人装神弄鬼,假模假样,只会权谋,本事不多,不靠谱!于是他拉着秦琼一起投靠了李世民,终于投对了地方!后来大唐建立,李世民实在太能干了,李渊忌惮儿子的势力,同时李渊是支持自己的大儿子李建成的,于是李渊逐步瓦解李世民的势力,一一调离李世民的心腹干将!程咬金也在调离其中,李渊让他做康洲刺史,刺史啊,那是一路小诸侯啊,可程咬金打死也不去上任,就要留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说,你去做官不好吗,为何一定要留在我身边啊!程咬金说道,我们都走了,你不就成了光杆司令了嘛,那对手不就分分钟钟都可以把你干掉了嘛,有我们在,你才能保命啊!程咬金还劝说李世民干掉自己的兄弟,反正李渊都这样做了,到最后,你李世民可就没退路了,赶紧先发制人吧,不然就晚了!李世民最后还是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掉了自己的兄弟,李渊只能无奈的退位让出龙椅了,可见程咬金对大局拿捏的准,看准时机就下手,不成功才怪呢!
最好是重生天生神力的?
重生之定3国 我看过的 很不错呢,重生的。猪脚最后统一了三国和日本,高丽
神话中以弓箭命名的神器排名?
1.射日弓:尧帝时,天上出现十个太阳,大地一片焦枯,各种怪禽猛兽出世残害万民。后羿带着天帝常俊赐给他的红色长弓、白色羽箭,和妻子嫦娥到人间,连射九个太阳后被尧阻拦,才留下一个太阳。
2.轩辕弓:用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精心制作而成。轩辕黄帝用此弓将蚩尤三箭穿心!在封神演义中又名乾坤弓,为李靖所用。骷髅山白骨洞碧云童子被这一箭正中咽喉而死。
3.射雕弯弓: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铁骑打下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占据除日本外的所有亚洲国家,军队甚至到达非洲的埃及,占领部分欧洲国家。后来他的子孙贴木儿汗在旗帜上画了三个圈,象征大元占领了世界的四分之三。
4.霸王弓:弓身乃玄铁打造,重127斤,传说弓弦是项羽15岁时杀死一条作恶黑蛟龙,抽取背筋搓股而成。此弓不畏冰火,刀剑难伤,跟随项羽数十载,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
5.震天弓:大唐薛仁贵率军在天山一带与突厥“天山射雕王”颌利可罕对战,对方派大将元龙、元虎、元凤出战。薛仁贵持此弓三箭连发,龙、虎、凤应声倒下,唐军趁势取胜。薛仁贵被赞“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6.灵宝弓:弓身轻巧却有神力,拉满弓射出的羽箭可在百步内裂石。为汉朝李广所用。“飞将军”李广用此弓镇守大汉边境,使得匈奴数年不敢入侵北平郡,民间流传的“李广射虎”便是用此弓。
7.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二百四十多步,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拉力分为三档,相当于现今53.1kg、70.8kg、88.5kg。
8.游子弓:力猛弓强,离弦之箭如游子归家般急切,为北宋时花荣所用。花荣在梁山泊英雄排行第九,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一员,箭法高超,百步穿杨,多次用此弓建立奇功。
9.万石弓:用比钢铁还坚硬,却又非常轻盈的紫檀神木制作而成,为三国时黄忠所用。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战长沙时本可用此弓射杀关羽,却敬佩关公忠义,不忍偷袭下手。
10.龙舌弓:传说用龙筋作弓弦,龙骨作弓臂,速度和准确性极高,为三国战神吕布所用。吕布辕门射戟用的便是此弓。虽然威力无穷,但因主人吕布背信弃义,所以知名度不是很高,只能排第十名。
作者为什么要神话诸葛亮?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神话(神化)诸葛亮有着几个方面的原因。
1、诸葛亮的被神化,《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不是始作俑者,或者说,诸葛亮的被神化,不完全是罗贯中的个人行为。早在东晋裴启的古小说集《语林》中,就有与司马懿作战时候的诸葛亮乘素舆、带葛巾,持白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进止』,司马懿不由得赞叹其为『名士』的记载——其实更早的史书就记载了当时乃至于稍后的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赞誉(包括司马懿说的『真乃天下奇才也!』司马炎说的『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但之所以首先提裴启的《语林》,是因为这种形象化图像化对诸葛亮举重若轻的描写,可以说是《三国演义》型的神化的一种先导。西晋张华《博物志》、南朝陶弘景的《古今刀剑录》记载诸葛亮佩剑的故事,也可以被视为这一类型的神化的肇端。或许可以这么说,士大夫等在内统治阶层一直致力于强调一个像诸葛亮这么充满智慧谋略的人物,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又对自己的主公有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这是一种神化或曰制造神话的路径;而黎民百姓从蜀地为诸葛亮立庙而衍生出来『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的神迹,是『聪明正直为神』,是甘棠遗爱能够呼风唤雨,这也是一种神化或曰制造神话的路径。上下两种观念在后世逐渐合流,所以不但包括王羲之、崔浩、王通、王勃、杜甫、杜牧等在内的大家赞誉歌咏诸葛亮,坊间传闻、闹市说书,各种话本戏剧曲艺都对诸葛亮的传奇故事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到了《三国演义》创作的时代,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已经是一个所谓层累造成的『箭垛式人物』,有着丰富的神化素材,罗贯中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神化诸葛亮的,对于他来说,自己的这部作品要更精彩更吸引人,将诸葛亮这个人物神化是最讨喜也是最容易铺陈演绎的。
2、在《三国演义》创作的年代,由于从宋朝以后逐渐形成的『以文统武』、『以文制武』的军事指挥的形式已经成为常态,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在观念中已经比较接受文臣文官节制指挥武将的形态,在实际中,文官文臣的这个地位与权力的来源,说简单一点,无疑就是包括皇帝朝廷等在内的上位人员或者机构的授权,但是为了服众赢得军心,文官文臣会强调自己有着战略思想,有着谋略水平,也就是说,因为水平高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所以才能当上这个最高指挥官。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文统武』、『以文制武』的军事人物,魏晋南北朝以至于隋唐五代,符合时代风尚的军事人物实际上是李靖这样出将入相、文武兼资的人物,诸葛亮、王猛、谢安等反而是比较少见的一种情况,然而在宋代以后,学习模拟诸葛亮就变成了统军文臣文官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参与军事行动的谋士幕僚,也参与到强化这一观念的进程中。于是,到了《三国演义》创作的时代,被神化了的诸葛亮已经是一个深入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脑海中的一个关于谋略关于军师的符号,罗贯中同样也很清楚,把被神化的诸葛亮或曰诸葛亮的神话写深写透,是与自己这本书的潜在读者内心的诉求与需要最贴合的内容,所以他很自然而然地这么做了。
上述的表述方式可能会造成一些错觉,那就是罗贯中为了提高自己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刻意进一步神化了诸葛亮,这就需要再强调一下,并非如此,之前已经高度神化的诸葛亮与作为谋略符号的诸葛亮,其实都已经成为一种『觅母』(meme,也翻译做媒母、弥母、模因,其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在诸如语言、观念、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很大程度上是在不经意间做出了这样的创作路径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