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宝在哪换,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2023-07-04 11:00:59 149阅读

传家宝在哪换,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小时候听老师说“乌台诗案”,以为“乌台”是个地名,苏轼在这里写了一首诗,结果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当年将苏轼扯入祸端之中的乌台诗案,其实就类似于后来清代文字狱,属于无中生有类型的是非。

乌台诗案,因为苏轼炫耀文采发牢骚,结果被人利用

乌台,其实并非是地名,而是指代御史台,由于御史台内通常种植很多的柏树,上面栖息着很多的乌鸦,所以从汉朝开始,人们就在非正式的情况下,将御史台称作“乌台”,而后,又因为原本作为监察之司的御史台,屡屡发生各种不检之举,又时常无所作为,御史们说的话就像乌鸦叫一样,毫无意义,所以,人们越来越多用乌台指称御史台。

传家宝在哪换,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

元丰二年,苏轼被调到湖州任职,而按照惯例,苏轼写了一封贺表即《湖州谢上表》作为例行公事,以往,这样的贺表,写些自谦与感谢皇恩浩荡的话就可以了,但苏轼偏偏性格豪迈,兴之所至在贺表里“添油加醋”,写了一句“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说白了就是在发牢骚,而发牢骚的对象就是当时正在进行的变法。

如果是普通人的贺表,送去朝廷也没什么,关键苏轼名满天下,他的贺表自然是想要一睹为快的人摩肩接踵,结果一下子被有心人所利用。

贺表中的“新进”,暗指王安石引荐的新人,而苏轼这般说辞,自然引得当时执掌朝堂的“新进”们的不满,他们纷纷指责苏轼借言诽议,要求严惩。只不过,单单这么一句牢骚,实在也定不了苏轼多大的罪,为了置苏轼于死地,有些人开始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了。

紧接着,御史李定、何正臣等人上疏弹劾,称苏轼“玩弄朝廷,讥讽国是”。为了罗列苏轼的“罪名”,他们在苏轼平日里所写的诗句之中挑选句子断章取义。

比如苏轼曾为自责写下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句话本来是说自己没把法律弄通顺,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尧舜那般的圣人。结果这句话在御史台的解释中,意思变成了苏轼在讽刺皇帝不以法律教导监督朝廷。

再比如苏轼单纯赞赏桧树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御史们的解释是,皇帝乃是真龙天子,飞龙在天,苏轼却要下九泉找龙,根本就是有不臣之心。

如此种种数不胜数,而苏轼被御史们无中生有扣上的罪名也是越来越大,简直是到了罪大恶极的地步,如此,所谓的“乌台诗案”正式开始爆发。

好在皇帝惜才,苏轼躲过一劫保全性命

由于事情越闹越大,本意就支持变法的宋神宗,在一群御史的吵嚷之下对苏轼也愈发不满,最终派人捉拿,而在苏轼入京的途中,苏轼几次三番想投水自尽自我了断,但又怕牵连自己的家人,所以没有下定决心。

而实际上,宋神宗并没有想要杀苏轼,甚至他还下旨,在苏轼入京的途中,不得为难于他,更不准让其在牢狱中过夜,也不准让其身负枷锁。

入京之后,苏轼被正式下狱,由御史台审讯,而与苏轼关系密切的司马光、苏辙、黄庭坚、张方平等人,甚至是已经去世了的欧阳修,一共近三十位名臣都受到了牵连。

苏轼在狱中时本来都是长子苏迈在照顾,两人无法见面,所以在下狱前曾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与肉食,若有不好的消息就改送鱼,结果有一天苏迈有事,请朋友帮自己送饭,结果忘记交待,那位朋友送了条鱼过去,吓得苏轼绝望之下,写下了两首绝命诗,托狱卒交给苏辙。

眼见兄长的绝命诗,苏辙痛哭流涕,立刻上疏宋神宗求情,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兄赎罪。而宋神宗其实一直在犹豫。

一来,宋朝建立之初,太祖就留下规制,除了叛逆谋反罪恶不赦之外,不准杀大臣。二来,苏轼才华横溢,朝中为其求情者众多,甚至作为苏轼对头的新法主持者王安石,对苏轼也是非常欣赏,亲自上疏求情,而抱病的曹太后,也指责宋神宗,说他苛待苏轼。三来,宋神宗本身就没打算杀苏轼,只不过那些朝臣叫嚷得厉害。

最终,宋神宗从轻发落,将苏轼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做了个品级很低也没权没自由的官,如此,被羁押近百日的苏轼被释放,乌台诗案在苏轼这里告一段落。

至于本案牵扯到的其他人之中,大多也都没受到什么大的处置,只有三人相对处罚比较重。

一是王诜,他与苏轼私交甚厚,在乌台诗案发生前曾泄密给苏轼,之后又极力阻拦御史台处置苏轼,最终被削去所有官爵。实际上,王诜的妻子蜀国公主乃是宋神宗的亲妹妹,高太后所生的嫡出公主,王诜的身份自然贵重,而乌台诗案也并非其被罚主要原因,而是其冷落蜀国公主许久,使得公主郁郁寡欢又病重,令宋神宗非常恼火。二是王巩,他也是苏轼的挚友,只不过在这场乌台诗案中并没做过什么,只是因为平时与苏轼来往过密受到牵连,被直接贬去了当时被视作荒蛮之地的广南西路监督盐酒税。三是苏辙,他是苏轼的亲弟弟,因为他的确奏请过愿意用自家的官职爵禄为兄长赎罪,所以也受到牵连,被贬到江西筠州做盐酒税,五年之内不得升调。

此外其他的人,大多数因为罪名不足而获释,或者被罚款,并未有什么大惩处。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写诗更起劲

虽然遭遇了如此大的挫折,苏轼又开始了被贬的旅程,但是苏轼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虽然苏轼的词风开始有所转变,可其中乐观向上的风格依旧不减。

当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的妻子将苏轼写的诗全都焚去,只不过苏轼的才华名动天下,诗稿被烧了,可苏轼的诗词文章依旧被流传了下来。

之前,苏轼一向嫉恶如仇,遇到什么说什么,实在是不吐不快,可乌台诗案之后,世事一场梦,人生几度秋。苏轼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行云流水之作,在当时或许并不合适,被贬之后,他的锐利文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光辉温暖充满光芒的风格。以往苏轼的文章大气磅礴奔涌如泄,之后空灵隽永香远益清。

电视剧正阳门下建军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电视剧《正阳门下》程建军的结局虽然不是大快人心,但也让人阔然开朗,他做了那么多伤害韩春明的事,韩春明却以德报怨让他有个念想延年益寿,让他悬崖勒马走回正道!

老实说,《正阳门下》是我看过的内地电视剧里最好看、最吸引人的一部电视剧。

第一次看到它是无意中刷视频看了一小段,马上就被吸引了,于是在电脑里搜索出来,一连看了好几集,韩春明的人格魅力令人忍不住赞叹,所以宁愿不睡觉连续看了几个晚上把整部剧看完。

《正阳门下》这部电视剧是2013拍摄的,我看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但这丝毫不影响这部电视剧带给我的震撼。

这部电视剧最主要的3个角色依次是韩春明、苏萌与程建军。韩春明的扮演者是朱亚文,苏萌的扮演者叫边潇潇,程建军的扮演者叫朱铁。

剧情故事框架是:韩春明与苏萌、程建军都是北京正阳门某个院子里自幼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韩春明与苏萌两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是程建军也喜欢苏萌,可是苏萌一直对程建军无感,建军因此恼怒于韩春明并一直在暗中搞破坏。

春明在家中排行老五,在家里一直是被哥哥姐姐教育的对象。不过他有一个师傅“九门提督”很是厉害,据说祖上曾经是清朝的大官,收藏着许多古董文物,他一直跟着师傅学到许多关于收藏界的知识。

春明为人正派,重情重义,为了朋友可以义无反顾地将责任扛在自己的身上,也因此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当知青时有一群好同学,进厂打工时又结交了涛子这个好兄弟。

相反建军原本是春明最好的朋友,但是因为他心术不正处处跟春明作对,两个人变成了死对头。建军凭借父亲的关系进入了工商局工作,春明却被他害得丢失了工作只能靠收破烂为生。

明地里春明是一个整天开着三轮车收破烂的青年,但是暗地里他一直凭借着聪明的脑袋一边赚钱一边搞收藏。

程建军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引诱涛子的合作伙伴蔡晓丽,他们两个人开公司结为夫妻。

那个时候刚好改革开放,春明跟同学合作做生意,虽然程建军暗中使坏,但被涛子识破了,韩春明从南方运了一批货到北方卖赚到了个人的第一桶金。

春明赚到钱后在北京的郊区买了许多房子,这些房子都是以前的一些地主的,房子里面的很多家具都是有收藏价值的古董。

后来这些郊区开始搞征地开发,春明手里的房子价值翻了好多倍,他的财富一夜之间增值,他开始开酒店、开博物馆、开房地产公司,成为了一个大老板。

春明的一夜暴富引起了旁人联想,有人觉得他是骗来的,还有很多人怀疑他把师傅收藏的古董据为己有,程建军也一直在旁边煽风点火,结果春明的师傅九门提督“死而复活”让大家体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生百态。

作为韩春明一直苦恋的女人,苏萌也是一个“奇葩”,她对这个重情重义、用情专一,钟情于她的男人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两个人的恋爱拖了差不多三十年还未修成正果,这其中也有程建军一直在作梗的原因。

其实很多观众都觉得,剧中苏萌的表现完全不配做韩春明的老婆。剧里的蔡晓丽看不惯她,春明的二姐也看不惯她,对她的评价让观众都觉得解气,两个人都曾经大骂苏萌,骂她虚有其表。

看到了韩春明靠收藏成为了一个大老板,程建军心里不是滋味,他也开始进入收藏古这个行业,但他只知道走捷径、走偏门。

程建军有一手绝活,他制作模仿的古董足可以以假乱真,只有韩春明才能看得出来古董的真假。

程建军仿造了一批古董迅速赚了一些钱,他还做局骗了香港归来的商人(苏萌大舅)4000万元。

春明看了苏萌摆在家里的古董发现了问题,他还知道这是建军在背后搞得鬼。

韩春明通过调查抓到了程建军的把柄,并让他退回苏萌被骗的大部分钱。

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了,韩春明终于跟苏萌这对冤家终于成功结婚。

程建军屡次败给了韩春明,心里气得很,不巧还查出患上了癌症,建军很想让春明在自己面前栽一次跟斗,用假的东西骗过春明,俗称(打眼)。

程建军的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心里始终是想赢一次韩春明。

作为建军的老婆,同样与春明关系很好的蔡晓丽求韩春明,求春明在建军面前(打一次眼)故意输给他,好让他彻底的消停。

韩春明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我就是让他留着一个念想,如果我(打眼)了,他就没有了念想,身体就胯了!

韩春明的意思是如果输给了建军(打眼),或许会让他从此舒了一口气,没有了念想,他的病情会控制不了人就没了。

在大结局的一集里,韩春明投资的环保材料厂开业,请来了所有的朋友。程建军在路边摊选中了一件假古董笔筒想送给春明当贺礼,以800块的价钱买下来了,刚好老板买一送一,送了一个香炉。

在吃饭的时候,程建军把两件东西拿了出来想送给春明。春明一眼就看中了香炉并表示不能收这么贵重的东西,表示愿意以10万元价格买下来。

建军以为春明(打眼)了,开心的不得了,结果没有想到,春明告诉他,真正值钱的是香炉。原来这个香炉是宋朝杨六郎用过的物件,听到自己又让春明捡到一个宝物,气得建军当场就吐血。

春明把建军拉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告诉建军,他仿造的古董足可以以假乱真,但是作假是违法的行为,既然你有这样的本事,为什么不创作一些自己的东西。

春明表示只要是建军造出来的物件,韩春明都会当宝贝来收藏,意思就是建军设计制作的物品有收藏的价值。

经过春明的一番话,建军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此前自己一直仿假买假是害人的,凭自己的本事完全可以制作出属于自己的而且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这一刻,他终于知道了自己与春明的差距,也终于知道自己有比春明更厉害的地方。两个人相视一笑,多年的死对头终于又变成了好朋友,这个就是结局的意思!

杨家将有后代吗?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既然谈到杨家将我们就有必要理清历史和小说,以便于我们拨云见日,看到历史上真正的杨家将。

这篇文章我先谈一下杨家将开创者杨业的史实;然后再谈一下大家关心的杨家将后人问题。

在陈家谷之战中被俘的西路军副帅杨业,成为后来民间杨家将故事的主角。元明戏曲小说中的内容,虽也有历史的影子,但颇多附会成分。历史是不能戏说的,但杨家将倒是值得在这里细说的,目的也是把历史和附会区分开来。

一、杨业其人其事

1.北汉时期的杨业及其先世

杨业是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后来迁居太原,《宋史》本传说他是并州太原人,是指他的今籍而言的。新秦地近边塞以战射为习俗,杨氏也以武力称雄一方。杨业的父亲叫杨宏信,这是根据欧阳修为杨琪作的墓志铭,而《东都事略》《宋史》和《资治通鉴》都说他叫杨信。有人以为是名信,字宏信,实际上可能避宋太祖之父赵弘殷的讳,史家才改称杨信的。

后晋末年,契丹骑兵经常剽掠汉地居民,杨信大约在这一期间组织地方武装,在火山起事,自称麟州刺史。后汉代晋以后,他听命于汉,麟州刺史一职也得到了承认。后周建立,杨信表示归服,不久去世,职位由杨业之弟杨崇训继承。

杨崇训一度投降北汉,避北汉国主刘崇的讳,改名重训;后来重新依附后周,避恭帝的讳,改为重勋。北宋建立以后,重勋继续担任麟州防御使,多次击退北汉军队的侵犯,宋朝在麟州设建宁军,太祖让他做节度留后。其子杨光扆仍监麟州兵马,欧阳修为作墓志的杨琪就是光扆之子。

重勋子孙世居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还有杨家村,都是这一系。杨业原名杨重贵,大约在北汉建立前后不久投效刘旻,赐姓名为刘继业。晚唐五代之际,军阀为拉拢亲信,收为义儿,赐以同姓,原本就是风气,刘旻让杨业做自己儿子刘承钩的养子,故而将其名与孙辈继元等同一排行。

杨业效忠北汉,而其父却归顺后周,这种父子兄弟各效其主的现象在五代并不少见。开宝元年(968年),北宋派李继勋进攻北汉,杨业奉命扼守团柏谷,但当地守将降宋,他自度寡不敌众,领兵返回太原。不久,宋军兵临汾河,杨业封锁通往汾河桥的要道,被射中坐骑,只得退回城中。

次年,宋太祖亲征北汉时,杨业曾率数百精骑突袭党进所部,被宋军追击,缒城才得脱险。太原被围日久,杨业奉命与司空郭无为以精兵千人夜袭宋营,却因风雨晦冥,马足受伤,被迫收兵回城。看来杨业擅长突击和夜袭,善于进退自如,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虽然北汉与契丹结盟,但杨业对契丹却始终持抗击的态度。开宝二年,宋太祖久围太原撤兵之际,杨业向刘继元建议袭击屯驻于太原城下的契丹援军,他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愿袭取之,获马数万,因藉河东之地以归中国,使晋人免于涂炭。杨业这一建议,还是出于传统的夷夏之防与正统观念,没有必要把它现代化为爱国统一思想。他在北汉官至建雄军节度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灭北汉一战,杨业殊死守城,十分骁勇。刘继元已经投降了,他还举城苦战。宋太宗素知其威名,让刘继元派人去招降。杨业北面再拜,恸哭解甲,来见太宗。

2.归附宋朝的杨业

太宗一再抚慰,让他恢复原姓,名业,但宋人乃至辽人还有叫他杨继业的。杨业归宋以后,太宗因他习知边事,洞晓敌情,让他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成为三交都部署潘美的部属。潘美在后周时就与宋太祖交谊颇厚,攻荆湖、讨南汉、灭南唐、征北汉,他都是统帅级的大将,他的女儿嫁给太宗之子赵恒(也就是后来的真宗),与太宗的关系非同寻常。

杨业上任以来,深知代州的重要性在于雁门关,因而他加紧修筑了雁门、大石等十余座关寨,大大加强了防御力量。太平兴国五年,辽西京节度使萧多啰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率军十万侵犯雁门关,杨业率数百精骑,由小径绕至雁门北口,南向与潘美的大部队合击,大败辽军,杀萧多啰,俘李重海。

七年,他与潘美再次在雁门关击破来犯的辽军,斩首三千,追击入辽境,破垒三十六,俘获老幼万人、牛马五万。

雁门之捷以后,辽军一见杨业的旗帜,就胆战心惊,率兵退去,杨无敌的威名远播辽朝。《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到这一情况后有一段话:“主将戍边者多嫉之,或潜上谤书,斥言其短。上皆不问,封其书付(杨)业。”主将当然就是潘美,史家在为其讳饰。

而太宗不但不戒饬他,反而把原信转给杨业,其用意一方面表示对杨业的亲近和信任,另一方面也暗示杨业你的动静自有人汇报上来,这是统治者一贯使用的互相牵制的手段。

雍熙北伐中,潘杨分任西路军的正副统帅,攻克了寰、朔、应、云四州,宋方记载都把这一战绩归功于潘美名下。倒是《辽史》相关战将的传记都说“宋将杨继业陷山西城邑”,只有《辽史圣宗纪》说“宋潘美陷云州”,可见西路军战功主要是杨业的贡献。

七月,当东路军溃败、中路军撤退以后,西路军担负起掩护四州居民迁入内地的重任。形势对宋军相当不利,辽将耶律斜轸率领十余万大军正在寻机聚歼宋军主力。杨业认为,辽军势盛,不可正面接战,可以出大石路(今山西应县西南),事先派人密告云、朔守将配合,将民众迁徙到石碣谷,我们再派强弩手千人扼守谷口,用骑兵在中路声援,就能完成预定的任务。

但监军王侁却指斥杨业怯懦,要他出雁门关正面迎敌。杨业告诉他这是必败之势,王侁讥刺他说:“君侯素号无敌,如今领精兵数万,却逗挠不前,不要是别有企图吧!”这时,主帅潘美在旁不置可否,对王侁的主张表示默许。

杨业只得出战,悲愤地说:“此去必定不利。我杨业是太原降将,理应当死,天子不杀而授以兵柄。我这不是纵敌不击,而是希望立尺寸之功,报效国恩。现在诸位责怪我杨业避敌,我就应先战死在敌阵之前!”但他还打算败中求胜,临行请求潘美在陈家谷口两侧埋伏强弩步兵接应,以夹击敌军。

杨业出战以后,王侁派人登高瞭望,不见契丹队伍,误以为敌人败走,欲争战功,便领兵离开谷口,沿马邑川行进二十里,后听说杨业战败,干脆引兵撤退了。作为久经征战的主帅,潘美完全知道擅离防地的严重后果,却听之任之,不加阻拦,他确实有妒功忌能、坐视其死的责任。

杨业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耶律斜轸见杨业前来,佯败退兵至狼牙村,辽将萧挞凛率伏兵从四处杀出,宋军大溃。这时杨业麾下还有百余人,他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子,与我一起死不值得,可以突围还报天子。”众人感动得流泪,却没有一人肯离去。

杨业且战且退,从日中战至日暮,转战到陈家谷口,见空无人,抚胸大哭。他身上已受伤数十处,仍率帐下勇士力战,手刃敌兵数百人,转人深林,被射中坐骑,堕马被俘。

耶律斜轸责问:“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有何面目相见!”杨业叹息说:“主上期望我抗敌捍边,不料反为奸臣所迫,致使王师败绩,有何面目求活!”于是三日不食而死,首级被送往辽朝。他的儿子延玉也死于陈家谷之战中,将士无一生还。

杨业所说的“为奸臣所迫”,所指为谁是不言而喻的。他与部下全部壮烈战死的消息传来,北宋朝野无不为之愤叹。迫于舆论,太宗将王侁除名配金州,而潘美“降三官”,所降的只是检校太师等虚衔。实际上,潘美、王侁之所以有恃无恐地诬陷乃至迫害杨业,正是太宗“行不测之威福以固天位”的统治政策的必然产物。

然而,人民自有他们的好恶标准,杨业的威名和节操贏得了宋辽两国人民的崇敬。至迟在宋仁宗中期,辽朝在古北口为杨业建立了杨无敌庙。而关于杨家将的传说,仁宗时期也已经在民间流传开了。皇祐三年(1051年),欧阳修就说其“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二、杨家将的后人

1.杨业后人详考

杨业的儿子见诸史籍记载的有七人,戏曲小说中倒与此相符。七人之中,除延玉战死,其他六人依次为延朗、延浦、延训、延壤、延贵和延彬。《宋史·杨延昭传》说得明明白白,“延昭本名延朗”,这是真宗时为避所谓圣祖赵玄朗的讳。但后来的戏曲小说却误作两人,还以为延昭排行第四,延朗排行第六。尽管《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和《东都事略》都说契丹忌惮延朗,“目为杨六郎”,但据学者考证,他却不是杨业的第六子。因为在这些史书记载朝廷为杨业诸子加官时,都是延朗领头。

按照当时赠官长幼有序的原则,又由于战死的延玉排行不清楚,不能排除延玉是长子的可能,则延朗不是杨业的长子就是次子。但为什么史书又称延朗为六郎呢?比较合情合理的说法认为,六郎是延朗在同一先祖的兄弟中的大排行,宋人以长称幼或平辈相称时,这一习俗颇为盛行,而契丹因屡为其败,便也以宋军盛传之称相呼,后人不察,遂以为他是杨业的第六子。

杨业诸子,就数延朗的事迹最为详细,《宋史》有他的传。杨业生前认为“此儿类我”,每次大仗都带在身边。雍熙北伐时,他担任先锋攻打朔州和应州,流矢中臂仍奋战不止。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他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驻兵遂城(今河北徐水西)。辽承天太后率大军南下猛攻,遂城危在旦夕。时当十月,北方已天寒地冻,他命令士兵汲水浇灌外侧城墙,一夜之间凝为冰城。契丹兵见滑溜溜地无法攻城,只得退兵。延朗乘机出击,截获许多武器。

澶渊之盟时,他向真宗建议,趁契丹去国千里、人马俱乏之际,部署驻军,扼其要路,不仅屯驻在澶渊的敌军可以歼灭,幽易数州也可袭取。被契丹骑兵吓破胆的真宗不同意这一建议,延朗就自己率兵“抵辽境,破古城”,斩获颇多。真宗听说,立即派人前往监视他的行动,不许他闯下乱子。他终于英雄无用武之地,死在高阳关副都部署的任上,享年五十七岁。

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宋史》也有传。小说戏曲里说文广是宗保之子,在延朗与文广之间加了一代,于史无据,史书里也没有宗保其人。文广曾任秦风路副都总管,筑筚篥城,长期抗击过西夏。熙宁七年(1074年),辽朝遣使与宋争代州地界,文广献上了攻取幽燕的计划,但不久就去世了。在抗击契丹的问题上,他是继承祖、父遗志的。

2.佘太君与穆桂英详考

至于戏曲小说中所说杨业之妻是佘太君,文广之母是穆桂英,都于史无证。余太君最早见于元代杂剧,到清代方志和笔记里,才出现杨业娶折德扆之女,而佘太君是折太君音讹的说法。

宋初武将中确有折德扆其人,但这些方志和笔记颇有倒果为因的作派,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宋代史籍和碑刻还不能验证这说法。

三、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的原因

杨业父子的事迹虽然在仁宗以后已流传在里儿野竖之口,但通过文艺方式广为传播似在宋室南渡以后。对杨家将故事进行全面考证的余嘉锡推断:“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时经丧败,民不聊生,恨金人之侵扰,痛国耻之不复,追惟靖康之祸,始于徽宗之约金攻辽,开门揖盗。因念当太宗之时,国家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蕞尔小夷,远隔塞外,何敢侵凌上国。由是讴歌思慕,播在人口,而令公六郎父子之名,遂盛传于民间。”

宋代市民文艺的兴起,也为杨家将传说的不胫而走提供了载体,在已知宋代话本中就有《杨令公》和《五郎为僧》等名目。

宋元易代,又是中原国家输给了北方游牧国家,几乎是宋辽、宋金关系的翻版,于是杂剧扮演杨家将题材,也成为当时民族感情的一种寄托。不说已经亡佚的,现存元杂剧中,《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昊天塔孟良盗骨殖》和《八大王开诏救忠》都是演述杨家将故事的。

《谢金吾》有一段唱词道:

他他他也则为俺赵社稷

甘心儿撞倒在李陵碑,

便死也不将他名节毁。

他也曾斩将搴旗,耀武扬威,

普天下哪一个不识的他是杨无敌!

谁听了都会热血沸腾、胆气贲张的,不过撞倒李陵碑只是艺术夸张,于史也是无证的。

恶灵苦无换色可以用碎片换吗?

可以用的

恶灵的传家宝苦无,这是最早的一个传家宝,在游戏刚推出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也是最单调,且非常帅的传家宝,这个传家宝的最早获得方法就是开箱子,保底500箱必出。之前各大主播也是购买很多箱子来开传

收废品的为什么喜欢用杆子秤?

我经历过这样几件事;

1;很多年前,有一对老年夫妇,2人骑着脚蹬三轮收废品,那天我的仓库里有一点纸箱子,不是很多,很乱的堆在那里,我就答应卖给他,记得那时正常价是8毛一斤,他2人就拆解好捆在一起过秤,他们就是用的流行的那种杆子秤,我记得清清楚楚,那一捆他说是12.7斤,算13斤,要给我10元(明说少给我4毛),我没说什么。

但是我就觉得那么大一捆13斤不对劲,我仓库每天产生大量的废纸箱,经常和收废品的打交道,大体心里有数,我就说,13斤不对吧,你的秤不准,我仓库里有很多标准的重量包装,比如洗衣粉,洗衣液,洗洁精,消毒液之类的很多很多,我随便拿出一包洗衣粉让他秤,他秤了还挺准,我再左手右手提那洗衣粉和纸箱子,明显差距很大,我说不对,差太多了,那女的说咋不对,秤在那里呢,当时我也不愿意说破,因为那2老人也不容易,接着那女的说,算15斤吧,给你12元,再多我们就赚不到钱了,其实说到这里过秤也就只是个摆设,做做样子的事了,变成了论堆卖。

实际上我也知道那对夫妇老人和其他很多收废品的一样,车子里放着2个秤砣,一个大的,一个标准的,就是在我拿洗衣粉时他换了过来,他那个大的和标准的能差一半,因为是收废品,大多数人们都不太计较,他们就是这样利用杆子秤的特点,多赚点辛苦钱。

我也没再计较,也没点破,说看在你们年龄大,又受累打理的份上,卖给你吧,就这样她给我12块算是了结走了,后来再也没有卖给他们。

2;这是一个收黄豆的故事;

那时我在农村,是农民种地,我的邻居婶子,他家叔没在家,他叫了一个在大街上吆喝收粮食的粮食贩子来家,卖家里的黄豆给他,那时正常价是1.6元一斤,那人给她1.65元,婶子觉得合适,就答应卖给他了,她家黄豆很多,有6-7蛇皮袋子(一袋100多斤),我出门正赶上她们过完最后一袋子,还没来得及装车,前面的6袋子已经过完秤装了车,倒出来和他原来早就车里有的掺在了一起,当时我并没在意,就问了一句,一袋多沉,婶子说80多斤,我立刻警觉了,因为我家有的是这种袋子,也用这种袋子装豆子,知道要100左右,我说不对,先别动,婶子说已经倒了6袋了,那粮食贩子有点发毛,我说你先别动,出了事我干死你,我赶紧回家(回头10多米),拿来我家的秤砣(我不做买卖,秤砣是标准的),重新秤了那一袋子,差了17斤,那粮食贩子哑口无言,一句话也不说,婶子急了,开口就骂,怪不得秤一袋子倒一袋子,原来是怕看出来,回头耍赖说不清。

我问粮食贩子咋解决,他说给你补上吧,我问补多少,他说差17补17呗,我说你是真欠揍,前面的呢?他说都掺在一起了,又没差,我气坏了,当场就是一拳,说你真混蛋,这么狠,用假秤砣骗家庭妇女,婶子还拉我,怕我把那人打坏,我说别费口舌了,扣下他的车子(2吨柴油三轮),叫派出所吧。那家伙一听毛了,赶紧说好听的,要多补。

我说怎么补,有数吗,他说按你说的,一袋子差多少7袋子全补上行吗,我让婶子看看最大的一袋是多重,她看了是92斤,我说加20%再乘7,你干不干,那粮食贩子一脸不乐意,婶子一直在吵,这时叔回来了,一看情况,上去就是2脚,叔说补什么补,扣下再说,这种人不知道坑了多少人,把他送进去再说。

那粮食贩子一下软了,赶紧说好听的,拿钱补账,婶子把记账单子给叔,贩子愿意最大量补齐,就这样多补了160多斤豆子钱。

你想一下有多可恨,700多斤豆子,他就至少差了200多块,那个年代,一个月工资还没有7-800块呢。

结完账我把他的假秤砣没收了,给了婶子,去卖废铁吧。

婶子心软,也没让我和叔报派出所,就这么把那个粮食贩子放走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