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联盟双角巨龙,谁可以介绍一下洪泽湖
怪物联盟双角巨龙,谁可以介绍一下洪泽湖?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洪泽县西部,发育在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原是泄水不畅的洼地,后潴水成许多小湖。在我国秦汉时代,它们被称为"富陵"诸湖。其中以洪泽湖最大,面积2069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第四大淡水湖。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江南,其时正值大旱,行舟十分困难。当龙舟经过破釜塘时,突然天降大雨,水涨船高,舟行顺畅。炀帝大喜,自以为洪福齐天,恩泽浩荡,于是便把破釜塘改名为洪泽浦。唐代开始名洪泽湖。 洪泽湖的整个形状很像一只昂首展翅欲飞的天鹅。由于洪泽湖发育在冲积平原的洼地上,故湖底浅平,岸坡低缓,湖底高出东部苏北平原4-8米,成为一个"悬湖"。在治淮以前,洪泽湖汪洋一片,既无固定湖岸,又无一定形状。参照对淮河的治理,对洪泽湖也进行了整治。现在湖区的东部大堤宽50米,全长67公里,几乎全用玄武岩的条石砌成。远远望去,宛如一座横亘在湖边的水上长城。这条长堤不仅保护着下游地区的万顷良田和千百座村镇,而且拦蓄的丰富水源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便利。 洪泽湖是一个浅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内,最大水深5.5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来水。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和入海的主要河道。 洪泽湖水生资源丰富,湖内有鱼类近百种,以鲤、鲫、鳙、青、草、鲢等为主;洪泽湖的螃蟹也是远近驰名的。此外,洪泽湖的水生植物非常著名。芦苇几乎遍布全湖,繁茂处连船只也难以航行。莲藕、芡实、菱角在历史上即素享盛名,曾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说法。 洪泽湖景观 洪泽湖大堤 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30里,始称“高家堰”。明永乐年间,督运陈宣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明万历年间,河漕潘季驯将大堤延筑至蒋坝,洪泽湖大堤基本开成。大堤初为土堤,后改做砖砖堤、石堤。石堤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始建,前后经历明清两个朝代共171年才算基本告成。石堤采用桩基技术。条石联结,铁锅咬衔的抗浪方法,按照波浪自然流向的破浪防浪原理,筑成百余弯道蜿蜒曲折的长堤。同时在堤线上建“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以泄洪水。 石堤全长百余里, 雄伟壮观,犹如“水上长城”。然而几百年来,每逢汛期,由于上游来水与下洲泄洪能力悬差很大,故大堤屡遭溃决,给下洲造成毁灭性灾害。1950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兴修了一系列大中型水工建筑以及泄洪, 灌溉等工程,如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进水闸、水电站、复线船闸等。1966年冬又拆除原石工程,在迎湖面加筑了宽50公尺,高14.5公尺的防浪林台,用老堤条石彻筑护坡,植树40多万株,堤脚改为石砌坦坡,上沿堤顶又彻一道石壁。为保大堤万无一失,1976年冬至1978年春,又在东侧堤加筑宽26米,高13.4米的二级堤台,还填平周桥、高良涧两处的深塘,如今大堤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水上长城”。 从县城至蒋坝的五十里长堤沿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高良涧青龙庵,船坞出口处的大墩岛有三国时的大将邓艾饮马池遗址,再向前有九龙湾,周桥大塘,乾隆御碑,滚水坝(即仁、义、礼、智、信五坝),黄罡寺 (顺治年间进士,诗坛神韵派之宗王渔洋曾来此,见寺内桂花盛开,香气满院,欲效兰亭之雅集 ,遂邀湖滨七诗人来寺联唱桂花诗) ,三河闸等。如今洪泽湖大堤东西两侧遍植树木,借以游移欲飞的一条巨龙,人行其中,倍觉"浩渺云烟笼细浪,空蒙雨色入重渊"。 镇水铁牛 清康熙年间,洪泽湖大堤建成时,曾铸九牛二虎一只鸡用 以镇水。如今虎、鸡已无踪影,铁牛依然“健在”,可惜仅存五条。其中两条在蒋坝三河闸管理处,俩条在公园和高良涧进水闸,一条在淮阴高埝。铁牛系生铁铸成,除牛角均已残缺以及部分铭文锈蚀外,余则保存较为完好。铁牛身长1.70米,宽0.57米,高0.68米,有厚0.07米的一块铁板与牛身铸为一体,共重约2250公斤。牛身肩肋处铸有阳文楷书铭文,铭文曰:“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从铭文得知,铁牛是用来镇水的。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洪泽湖大堤多次溃决,仅从公元1575年--1855年280年间,就决口140余次。当时清王朝除广集民工修筑外,决定铸造铁牛,以期镇水,去除洪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大司马张遂宁等于端阳节午时在高良涧开始铸造,原计划9条,后材料有余,遂铸成16条,铸成后的铁牛分置在洪泽湖大堤各险工要段。 龟山 龟山,又名下龟山。位于淮河之滨,三面石壁临湖,一面与陆地相连,形如一只巨龟,匐伏在淮河出口入湖处,是淮运分流的天然鱼嘴。距洪泽县城西南约80华里。相传大禹治水,三至桐柏,获淮涡水神巫支祁,并将其锁于龟山之足,淮水始安。有名的支祁井就在这里,百姓又称为"水母井"。汉晋时,龟山曾为县治, 由于它临于 天险淮水,历史多为用兵之地。故龟山又称"军山"。唐宋时龟山有灵慧塔,山麓庙宇连绵,殿阁雄伟,有淮渎神象、大铁佛、五百鎏金铁罗汉等。可惜毁于战火。龟山孤峰峙立,磔主中流,登山纵目,千里长淮,八方烟雨,尽收眼底。古代名人多来此游览吟咏。宋米芾有“龟山寺晚钟”诗句:“危峰高耸接云楼,落霞映照夕阳村”,别具一番新意。宋代高丽使臣朴寅亮曾到龟山一游,并作《过龟山》诗一首。诗曰:“岩岩峻石叠成山,下著珠一水环。塔影倒垂淮浪底,钟声遥落碧云间。门前客棹洪涛急,竹里僧棋白日闲。一幸胜游堪惜景,故留诗句约重还。”由此可见当年龟山的繁盛情景。 龟山现有碑刻两块:一块是明代嘉靖年间的重修淮渎庙大禹治水获水神巫支祁及泗州筹建淮渎庙的情况。另一块是清代“移建安淮寺碑”,隶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扬州阮元撰书,内容主要叙述黄河夺淮之患与老子山船坞等水利工程之事。 明祖陵 明祖陵坐落在洪泽湖西畔的淮河入湖处。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时,明祖陵也一起被吞没于湖水之中。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保护明祖陵,筑堤3000米,把陵墓从湖水中隔出,沉没湖中300余载的文物瑰宝重见天日,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明祖陵,被称为“明代第一陵”。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尊其高祖朱百六为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裕皇帝,并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修建祖陵,至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祖陵全部建成。祖陵原有殿庶、金门、玉桥、厨库、井亭、宰牲所、拜斋、宿直房、铺舍、碑亭、仪从等,栽植柏树万株,神道全长250多米,两侧立望柱二对,石像十九对,并有祭田149顷,规模宏大,气势不凡。 现在,游人一到明祖陵,首先看到的就是二十一对庞大石刻,雄踞在长长的神道两侧,有关专家认为,这些石刻是明代陵墓石刻中首屈一指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它们长期淹没水底,较少损坏,石刻细部一如当年清晰、细腻。文臣四对,身着蟒袍,腰束玉带,手叩胸前,温文驯良;武官二对,顶胄贯甲,手按宝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其余狮子、麒麟、角端、马等均造型生动优美,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柔和。如麒麟身上的云纹、拂起的手发和披伏的鳞甲;狮子满头漩涡状的卷毛、颈带上迎风飘起的红缨;石马颈上丝丝可数的细鬃、身上依稀可辨的汗滴和马鞍上的龙凤花纹等,都是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精品。从石刻群往北,是棂星门遗址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处有石础子28个,可以想象正殿的宏大规模。朱元璋高祖、曾祖和祖父的合葬处称玄宫,现在可见有砖砌拱顶建筑物三穴,正面有高2米、宽1.2米的石门三座,至今未开掘。明祖陵作为洪泽湖游览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它的独特风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洪泽湖传说 九牛二虎一只鸡 人们常用“九牛二虎”来喻力大,清朝政府在加固洪泽湖大堤时,便铸造了“九牛二虎一只鸡”,放在大堤水势要冲,以祈镇水。 据说铁牛当初铸造之时,肚内本是金心银胆,夜间还常常跑到田里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当人们出来打时,一棍打了它的双角。此后又不知道哪个贪财之徒,偷摘了铁牛的金心银胆,遂使铁牛不能行动,就失去了镇水的作用。现存的铁牛大小如真牛,均作昂首屈膝状,似哞哞欲叫,憨态可掬,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联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500公斤。铁牛肩胛上刻有楷书阳文:“维金克木蛟龙藏,维土制水龟蛇降,铸犀着证奠淮扬,永除错垫报吾皇。康熙辛已午日铸。” 沧海桑田,“九牛二虎一只鸡”也已鸡飞虎跑,只剩下五头铁牛零落在堤上沐风淋雨了。今天,这铁牛则成了最受人们青睐的洪泽湖一景。 刘基造堤 刘基帮助朱元璋消灭元朝,建立了大明朝,国泰民安,但水灾很重,洪水时常淹没庄稼,朱皇帝下旨要刘基兴修水利。 刘基接旨后,就到洪泽湖一带,从老子山到清江,一路勘察地形。经他察看所知,这一带地形高洼不平,所建堆堰没有按水平去修建,所以上水头一来水,下水头就决口。 刘基找到决口的原因,他向老百姓收买了很多米糠,运到上游,在老子山处放下水。他把米粮慢慢地撒在水面上,让米粮在河两边所贴在位置,找到了水平线,再根据米粮的位置向上建堆埝,这就是现在的弯弯曲曲的洪泽湖大堤。 刘基用这种方法建堆堰以后,就再没有倒口子,直到现在堆堰还是好好的,人们都把这条坚实牢固、水冲不跨的大堤叫“钢堆”。 彩船带姑娘 “嫁出门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可大年初一刚过,洪泽湖区渔民便会把船装扮得花枝招展的,把姑娘带回家中,共话家常,盛情款待。 本世纪初, 淮河流域飘来无数渔人, 散居在洪泽湖沿岸。那年二月二,一位渔人驾着花船开进洪泽湖上的小龟滩,将自家的闺女接到船上,一路欢笑朝淮河上游开去,带回娘家,十分风光。当地渔人感到好奇,那女人说:“这是俺家习俗呗。”说罢,女人津津有味道上一段歌谣:娘家彩船带姑娘,婆家送去贤惠娘;迎来送往话心肠,双亲双家夸红娘。从此彩船带姑娘的习俗,就像一出别具风情的小戏,在洪泽湖地区,一年又一年演了下来。 乾隆皇帝找父亲 乾隆母亲进宫后,其父到今洪泽县龟山做和尚。乾隆下江南经过龟山,赐每个和尚一件袈裟,个个跪下谢恩,唯有一个不下跪,自称“八×和尚”不拜主,乾隆回京听太后解释后,方知“八×”即“父”字,父不拜儿。乾隆二次到龟山时,其父已走了。无法,后来下旨在龟山大修庙宇,并将庙的正门叫“午朝门”,因为皇帝来过这里。 老子与老子山 传说老子是彭祖的后代,生于淮水之滨。他的母亲因吃了水中漂来的一只李子而怀胎,孕育八十一年,生下一子白发苍苍,故取名李老子。还因耳上有三个漏,又名老聃,道号犹龙。周王朝为了开发西域,宣扬周礼,派老子西方游说,漫游中他因吃了西王母的仙草而修炼成仙。一天他骑着青牛从天廷飘落到海中一块礁石上,后海水退了,这礁石成了一座小山。他在这里修道炼丹为渔民治病,人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把这座山叫老子山。 老子山,位于洪泽湖南岸,为淮河入湖口岸,三面环水,一山分南北中连接贯通,以秀丽的湖光山色而闻名遐而。老子山自古商业兴盛,文化发达,南北商贾常云集于此。此山名胜古迹甚多,有老子炼丹台、青牛迹(老子坐骑青牛蹄印)、凤凰墩、钓鱼台、法花寺、犹龙书院等十景,可惜都毁于战乱,现仅存 仙人洞、凤凰墩遗迹。老子山境内有大小滩头数十处,连同水面30余万亩,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湖中盛产多种淡水鱼、虾、蟹、鳖、河蚌以及菱、藕、莲子、欠实、芦苇、菱草等。镇西南湖面有近万亩的连片荷花塘,荷花塘盛开时,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实为湖上绝景佳处,有《老子山记》为证。 洪泽湖里的鱼为什么鲜美 孙悟空大闹天宫后,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李老君无法,只得避开孙悟空,架起云头直往西去,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炼丹。老君站在云头看到下面有一座青山,山脚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草。老君降落到地上一看,正是洪泽湖南岸的老山,正好又有一个山洞。李老君就在这老山采药草炼丹丸,孙悟空急得到处找李老君要仙丹,就是找不到。后来他架起云头直往西下,一看到洪泽湖南岸有一座大山,他就降落下来,在山南坡看到一个仙人洞,就进去了。到里面一看李老君正在忙着炼神丹。李老君看到孙悟空,连忙把神丸装到葫芦里,架起云头就往天上跑去。孙悟空紧紧追上,伸手就来抢葫芦。眼看仙丹就要被孙悟空夺走,李老君一气之下举起大铁棒打破葫芦。孙悟空连抓带抢得到几粒神丹,其余的仙丹都落到洪泽湖里去了。鱼、虾、蟹都争着来吃仙丹。从那以后,洪泽湖里的鱼类,肉鲜味美,可口好吃,直到现在仍然远近闻名。 渔民刷锅不下水 从前,洪泽湖有家渔民老夫妇,很穷,只有一条破划子和一只破锅。一天,老两口过洪泽湖,想到集市上买点口粮,再买口小锅。小船靠岸到集市上买东西时,但见店里和杂货摊的人都不答话。老头很生气,眼看天已傍晚,一急之下,便到粮行里抓了一把小谷米,又在杂货店里拿了一口小锅,转身就往船上走,卖东西的人并不追赶向他要钱,渔夫很是奇怪。上船以后,只见四周茫茫一片全是水。老两口这才明白这是泗州城。第二天早晨,渔夫发现带回来的小谷米变成了鲜鱼。老俩口喜出望外随即将鱼抬到市上卖了,又买回此米,高高兴兴回到船上准备烧饭后,揭开锅盖一看,锅里饭菜都有,老俩口靠这口锅生活好长时间。 一天,老渔妇将锅放到水里想刷个干净,可是,锅一入水就不见了。因此,洪泽湖的渔民刷锅不再把锅放到湖里刷了。这种风俗习惯流传至今。
古代中国真的存在过龙这种生物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龙、凤、麒麟常见于春秋时期的古籍。北方地区以龙为图腾,南方楚人以凤为图腾,这在考古学上也极为常见。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而且以龙为声部的字也蔚蔚大观。
看来,古人对龙的认识可谓渊源流长。有文字以来,关于龙的形象(有鳞长蛇)、习性(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神通(变化莫测)已经定型了。有人说龙的原型是蜥蜴或鳄鱼;有人说龙既然是图腾,肯定是古人艺术想象的。嘉会认为,无风不起浪,龙在上古肯定是有的。至于是否如今天绘画、雕塑的样子,是否具有神灵变化特性,那我就不知道了。
有朋友会笑了:化石都木有,不符合生物科学嘛。这嘉会也会笑答:并非所有生物都会留下化石,尤其水生生物;即使有化石,您也不认识是龙的。很多物种已经灭绝了,现在没有的不代表几千年以前没存在过。举个例子,嘉会长在汉江边,小时候大人老是恐吓我们调皮蛋:再下河游泳,小心江猪把你们吃了!我爷爷亲口讲述,有一年涨水,他买了只猪仔,过渡船时掉河里了,亲眼看见江猪把猪仔给吞了。现在汉江连鱼都快没了,哪还有人信有什么江猪呢?嘉会认为,老家人说的江猪,其实就是江豚或中华鲟,那个样子确实有点像猪。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先秦古籍关于龙的记载那么多,不可能没有龙。当然,嘉会不可能弄些老祖宗来详加请教,再说百闻不如一见,若能穿越几千年,即使没带现在的相机,依嘉会的写生功底,一定弄个龙的大作让那些质疑龙真实性的朋友大开眼界!
鲁昭公二十九年《左传》,晋太史蔡墨与魏献子关于龙的对话,可以专治疑龙症。这年的秋天,龙现于晋都绛之郊。
魏献子问于太史:“我听说,蛇智不如龙,因为龙不能生得,说龙智,可信吗?”
蔡墨答道:“人实不智,而非龙智。古代养龙,所以有豢龙氏、御龙氏。”
献子说:“这二氏,我也听说过,却不知其详情。有什么说道吗?”
答道:“过去有飂叔安,有后裔叫董父,他实在是很喜欢龙,能求得年老之龙悉心喂养,龙多归服他。于是专门养龙,服待帝舜。帝赐其姓董,氏为豢龙。封之于鬷川,鬷夷氏是其后代。所以帝舜之世有养龙之官。到了夏孔甲时,能顺从于上天。上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雄雌,孔甲不能喂养,而豢龙氏已灭。陶唐氏已经衰落,其后有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来奉事孔甲,能喂养龙。夏后嘉奖他,赐氏御龙,以代替豕韦之后。一条雌龙死了,刘累暗地做成肉酱,以免其它龙发觉。孔甲吃了很满意,不久派人用龙。刘累恐惧,自贬于鲁阳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尤其蔡墨以《周易》爻辞为证,形象揭示龙其实是古人常见之物:
(史墨)答道:龙,水生之物。水官废弃久了,所以龙不生得。若非如此,《周易》怎么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爻辞呢?《姤》辞“潜龙勿用”,《同人》辞“见龙在田”,《大有》辞“飞龙在天”,《夬》辞“亢龙有悔”,《坤》辞“见群龙无首,吉”,《剥》辞“龙战于野”。如果不是朝夕可见,谁能描述得那么清楚呢?
昭二十九年《传》,可以说是专门论述龙的篇章。不知各位还怀疑古代有龙否,反正嘉会是相信的:虞舜之时,祝融八姓之董氏,为豢龙之官,于夏而灭;至夏孔甲,祝融八姓之彭姓豕韦也曾养龙,后为唐尧之后、晋范氏之先刘累所代替。至周,祝融之后仅芈姓兴于江汉,此为楚国(参见《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
古人养龙、乘龙渡水,今人不相信有龙,很简单,肯定是龙已经灭绝了呀,既然它们的肉也香,哈哈。即使江豚、中华鲟已经灭绝,嘉会从江猪的故事中,仍然会相信它们曾经存在过。
哈哈!
近代都有哪些真实离奇的案件发生?
杀人狂魔石悦军:6天连续杀害12人,被抓后扬言要再杀5人
2006年9月24日,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二密镇、柳河县柳南乡、三源浦真陆续发生7起命案,6天内先后被杀12人,一时间,当地警方对此事件非常重视。
经调查,该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是吉林人石悦军。01 家里遭变故,石悦军度过屈辱童年石悦军出生于吉林省柳河柳南南沟村,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并没有像其他小孩有非常快乐的童年生活。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到其母亲身上,家里一共有5个孩子,生活过得十分艰苦。渐渐地,石悦军产生了自卑心理,见人就躲,同村的孩子见他好欺负,就经常在他面前笑他、打他。从此,他的内心开始变得扭曲……02 与集贸市场管理员心生嫌隙,导致一系列惨案发生由于家境不好,石悦军很早便辍学打工,为了贴补家用,他干过很多工作,直到,他在当地集镇上的一个集贸市场卖猪肉,这才稳定下来。起初,集贸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贩卖猪肉是不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集贸市场经过严格的整顿,开始有管理员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所有的屠夫必须到点将自己的猪肉运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屠宰、检验、并交纳一定的费用,这才能够在集贸市场卖猪肉。然而,石悦军为了多赚一些钱,他偷偷的直接将自己的猪肉运到镇上,自行屠宰,完全没有按照管理要求的那样做。作为管理员的李振军,发现了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将他的猪肉没收,并对他罚款1000元,石悦军对其心生不满,从此就与李振军结下了梁子。当晚,石悦军因为心情不好,喝了几杯白酒,驾驶着自己的小货车找到了李振军,当时的李振军正在和两个屠夫一起喝酒。石悦军见状,便将两个屠夫赶走,随后,便拿起刀对准李振军。李振军苦苦哀求他道,“你不要杀我,我给你办个合法的杀猪点。”但此时,已被酒精冲昏头脑的他,根本没将这个哀求放在心上,于是,手起刀落,李振军就倒在了血泊中……感受到杀人的快感之后,他又想到此前二密镇的畜牧站副站长王玉良,经常无故扣押自己的猪肉,于是,他便立即去到二密镇。凌晨1点30分,他到达了王玉良的家,家中除了他自己外,还有他的妻子和父母,为了不让她们捣乱,直接就将其四人全部杀害。一个小时之后,他驾车又来到了同村的刘国华家,他家是开小卖铺的,当时,他假借买干粮为由,让刘国华没有丝毫防备的就给他开了门。随即,石悦军就在刘国华的胸口上给了一刀,妻子听到动静,赶忙从屋里出来,石悦军一见,也将其杀害。最后,他又去到自己儿时唯一的小伙伴于宏勇的家里,将其杀害,并将其妻子砍伤。因为并未将谢某完全杀害,他害怕自己被暴露,于是,连夜逃窜。待到9月27日下午3点,他又出现,将柳南乡通沟村的45岁村民孙洪连及其妻子杀害。接连发生命案,警方将通化市、通化县、柳河县和梅河口市等一些主要路段都设立了拦截卡,进行围捕。同时对外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5万元作为缉拿犯罪嫌疑人石悦军的奖励。在石悦军的心中,觉得形势已然这样,多杀一人就是赚到,于是在29日凌晨5点左右,他又去到吕家堡子老赵家,将其夫妇杀死。警方得知他一行踪,第一时间赶到吕家堡子,中午12点左右,在附近的玉米地里将石悦军抓获。被抓获的石悦军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交代的一清二楚,面对警察,他坚称自己是个好人,辩解道,“我不像外边所说的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狂、杀人魔,我从来没有过杀人前科,这是初犯是被逼急的,要不是他们逼我,我也不会杀人。”
面对被害者家属,却改口扬言自己还要再杀5人,随后经过层层审理,审判长问石悦军还要有话想说吗,石悦军想了一会儿,说到:“既然杀了人,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就是请求法院快速判决处理,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今年杀的人,就请法院今年判决我,枪毙我,不要拖太长时间。”
说完,法院最后给出判决,“石悦军因涉嫌多起杀人案件,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黄土高原景区?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黄土高原的旅游景区有:
01甘肃省嘉峪关
概况: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市,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城区西北是著名的嘉峪关长城,西南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城外四周则是广阔无边的戈壁滩。嘉峪关风光壮美,从嘉峪关到酒泉,距离只有20多公里。
嘉峪关南为祁连山,雪峰绵亘千里;北为龙首山、马鬃山,与祁连山对峙,雄居河西。嘉峪关的神气之处就在于一个“关”字:整个关城分为外城、瓮城和内城三层,结构巧妙,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嘉峪关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它南依祁连山,北望马鬃山,且长城连接两山,使嘉峪关雄居东西咽喉要道,成为天下雄关。嘉峪关周围古迹众多,名胜林立: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城楼、悬壁长城、七一冰川、魏晋墓等历史遗迹驰名中外,加之当地的夜光杯、大板瓜子、驼绒等土特工艺产品,使嘉峪关又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
特色看点:嘉峪关长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文物陈展按照国家二类甲级博物馆的标准实施,文物陈展充分应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法,配置了语音同声翻译系统、自动监控系统、自动恒温系统、自动消防报警系统、游客查询系统等国内较为先进的设施,在省内博物馆中属领先水平。
长城第一墩,即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从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80米高的悬崖之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矣”。长城第一墩景区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
02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
概况:景区内丹霞地貌悠久奇特,山峰突兀林立,地质造型古怪神奇,山体色彩呈七种颜色,故又称七彩峰丛轩辕后土。景区是国家级地质公园、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摄影、创作、美术、影视等多个机构在公园设立了基地。
景区由十三个文化主题广场和七条丹霞峡谷组成,尤其是女娲峡、千佛峡、通天峡等都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内景占地3千亩,外景占地5万亩,是旅游观光、餐饮娱乐、放养心情的理想之地。景区距西宁70公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景色秀美。
特色看点:贵德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北部,流程76.8公里。在贵德境内,沟壑纵横,山川相间,呈现多级河流阶地和盆地丘陵地貌。它恰好处于黄河谷地,南北高,中音像工,群山环抱。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护,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丹霞地貌在贵德有数处,最著名的是阿什贡峡。
阿什贡峡自山谷狭长的羊圈湾开始,西至达卡沟口。峡内,尕让河像一条黄色的带子蜿蜓南下。由于河水的切割,两岸山峦多为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加上一些风蚀砂岩和较为平缓的山坡,重重叠叠,火红火红,绵延数十里,十分壮观。至峡口,两侧山峦呈约50米高的绝壁,笔直的崖面上清晰地呈现出当年沉积层的水平线条。那崖顶被雨水冲刷出许多沟壑,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欧式满面春风顶楼房。
峡口,又称“石门”,两壁对峙,相距不足百米,凶险异常,而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又好似历经战火,被“烧”得红彤彤的。
阿什贡丹霞地貌当然不会与战争有关,它们是地球内外应力的杰作。在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由于黄河水下渗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隆升,红色砂砾岩层从地层深处渐渐裸露出来,又经过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和风的雕凿,便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耸岩峭壁。
既然是丹霞地貌,自然有着丹霞地貌的特征——赤壁丹崖广泛分布,形态险峻,多为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观赏价值很高。形成这些红色山块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地壳抬升成山后,山坡因崩塌而后退,最终消蚀成四面陡立的山体。现在,从悬崖粗细相间的粗细积层纹理上,尚能辨别出红色砂砾岩层的“原貌”。
03宁夏省沙坡头旅游区
概况:沙坡头旅游景区位于宁夏中卫市城西16公里处,坐落在宁、蒙、甘三省(区)的交界处,是黄河入川第一口,也是欧亚大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景区南靠山峦叠嶂、巍峨雄奇的祁连山余脉香山,北连沙峰林立、绵延万里的腾格里大沙漠,中间被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黄河横穿而过。沙与河这对本不相融的矛盾体,在沙坡头却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地撮合在了一起。沙堤高耸,河水奔流,沙为河骨,河为沙魂,相依相偎,和谐共处,沙、山、河、园交相辉映,似抒情诗、如风情画。
特色看点:1.金沙鸣钟:中国四大响沙之一。水依沙山流淌,河以沙山为岸,相互依偎,亲密相处。天气晴朗时,人从沙坡向下滑,轰鸣声犹如金钟长鸣,故得“金沙鸣钟”的美誉。
2.河湾水车:河湾水车作为古老的生产工具,虽已失去了往日提水灌溉的作用,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水车却成为黄河岸边的一处胜景。沙坡头旅游区新建了数架8米高的水车,为旅游区再添新景。临河而观,但见河流车转,轮动水泻,颇为壮观。水车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往观赏。
3.滑沙滑索:在近200米长、80米高的中国最大的滑沙场上乘坐滑沙板滑沙,大有沙海冲浪的感觉。尤其是大沙坡与黄河对岸之间,架起了一条800米长的高空滑索,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索”,从这里“飞跃”黄河,可以享受瞬间产生的强烈刺激。
旅游路线推荐:迎宾门——中国沙漠博物馆——鸣沙古渡——沙坡鸣钟——沙坡古渡——黄河飞索——国际滑沙中心——王维观景台——治沙展示厅——沙雕广场——海市蜃楼。
04陕西省黄帝陵
概况: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北距延安162公里,南距西安165公里。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总面积8500亩,沮水环绕,拥有古柏8万余株,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形成了黄土高原上一座四季常青、风景独特的绿岛奇观。
黄帝陵以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1992年和2004年,整修黄帝陵一、二期工程相继完工,黄帝陵的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显示出“雄伟、肃穆、庄严、古朴”的宏伟气势。黄帝陵景区包括轩辕庙和黄帝陵两个景点。
特色看点:1.天下第一陵: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美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选用5000块大型鹅卵石铺砌而成,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2.轩辕桥: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立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
3.挂甲柏:据说汉武帝修起九转祈仙台的第二天,命令18万大军列队桥山,俯首默祭。武帝卸下盔甲,挂在一棵柏树上,然后独自登上祈仙台,祈祷黄帝保佑他长生不老,日后成仙升天;也保佑大汉江山永远太平。祭祀完毕,当天领兵返回长安。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18万大军祭黄陵”。
05河南省神农山
概况:神农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晋城泽州县山河镇狄河村与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云台村交界处西北23公里的太行山南麓,面积102平方公里,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故而得名神农山。
神农山自然风光优美,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矗立中天,气势雄浑。遍布16000余株珍稀树种龙鳞松的白松岭,一岭九峰,十分雄壮。神农山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被称作“天然氧吧”。这里有植物1912种,名贵中药材300余种,至今仍流传着“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的俗语。神农山动物种类繁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国家二类珍稀野生保护动物太行猕猴,共有3000余只,分属9个猕猴群,它们或在断崖石壁间腾挪跳跃,或与游客嬉戏逗乐。15600余株白皮松姿态万千,生长于悬崖绝岭之巅,居世界五大美人松之首。游走其间,移步换景,恍若人间仙境,令人魄悸魂动,陡然升华。其山势之雄险奇绝,树形之屈曲优美,景观之深奥神秀,当推全国之最。
特色看点:景点推荐:神农文化广场、紫金顶、龙首台、龙脊长城、龙鳞松、桃花溪、龙子门、一线天、云阳寺、清静宫、临川寺、炎帝祠。
1.神农文化广场:距景区门口200米,端坐在广场中央的是高9.9米、重29吨的纯铜神农氏塑像。炎帝神农头生双角、手捧五谷、一副顶天立地的帝王之相。这里群山环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2.紫金顶:俗称“北顶”,是神农山的主峰,海拔1028米,傲立群山之巅,巍峨挺拔,直插云霄,号称“中天玉柱”。紫金顶部为1000平方米的平台,四周为悬崖峭壁,悬崖上生长着古老的白松,实为登峰造极之所在。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筑妒炼丹。峰顶常年紫气环绕,金光流溢,与“南顶”武当并誉海内外。紫金顶上还有一个长、宽、深约1米的石坑,相传是伏羲氏卧听风声、悟画八卦之处,名叫“八卦坑”。
3.龙脊长城:从紫金顶北望,一道峻拔山岭像一条巨龙蜿蜒起伏,跌宕不驯,奔向太行山的层峦群峰之中,其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又像人工堆砌的长城一样,被地质专家形象地称为“龙脊长城”。
06山西省平遥古城
概况:平遥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距太原市约85公里,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巍峨的古老城垣厚重深沉,古城内的街道、店铺和民居依旧保持着传统的布局和风貌,浓郁的晋商文化气息,淳朴的晋中民风,平遥散发着安静而内敛的悠扬气质。
南大街为平遥古城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大南门(迎熏门),以古市楼贯穿南北。街道两旁,老字号与传统名店铺林立,是最为繁盛的传统商业街。清朝时期,南大街控制着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特色看点:
票号:票号是指旧时山西商人所经营的以汇兑为主要业务的钱庄,在清末曾盛极一时。票号众多是平遥的一大特色。据统计,平遥历史上共有票号数十家,最有名的有二十二家:日升昌、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日新中、协和信、协同庆、百川通、乾盛亨、谦吉升、蔚长厚、其德昌、云丰泰、松盛长、祥和贞、义盛长、汇源涌、永泰庆、永泰裕、宝丰隆。
明清建筑:平遥有“小北京”之称,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而著称。明清时期,这里商家汇萃,人民生活颇为富庶,住宅建筑也就颇为讲究。走在临街的店铺前,看着过去的票号、钱庄,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平遥民居多为四合院式,大门前有宽宽的石阶,富裕人家的门前还有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门楣上除了厚实的匾额外,还有精美的石刻砖雕,体现了明清建筑风格与山西民俗文化的协调统一。
为什么十二生肖里会有龙这个不存在的物种?
首先我认为“龙”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它的长相不一定就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
龙的形象之所以流传至今, 各种文物功不可没,而不同时期的文物上面龙的形象却是千差万别的。今天我就拿这些不同时期的“龙”型文物来讲讲。
C型龙与龙相关最早的玉器,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C形玉龙,这个C形龙号称中华第一龙。但是很明显,它的形象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龙有极大差异——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龙背则带有长鬃,造型古朴厚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玉猪龙红山文化还有另一种和龙相关的玉器,那就是玉猪龙,别名玉兽玦。玉猪龙和C形龙的造型又不相同,它的头部则和猪更为相似,部分玉猪龙还带有獠牙,体型也更为肥硕,这是龙在先民心中的另一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圆雕玉龙之后历经数千年岁月,天下已是大商,龙的形象也有了巨大演变,此时的龙形玉器大多呈片状,头尾相互衔接,躯体盘旋弯曲,龙头开始长角,躯体则遍布麟纹或卷云纹,部分玉龙出现爪子。比如圆雕玉龙,出土于妇好墓,龙口张出龙牙,龙角紧贴龙背,龙躯遍布菱纹,龙脚只有一对。
(图片来源于网络)玉璜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龙的形象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这时候的龙形玉器以玉璜为主,造型上两端都是对称的龙头,中间则是细致精巧的蟠螭纹。为了给器型服务,双龙共用一躯,可以说这时候的龙,连部分身躯都消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战国玉龙之后再经数百年发展,进入战国时期,此时的玉器上,龙仍是成对出现,但躯体已经拆分,体型也变得更为瘦长,龙头造型近似马头,但气质更为凶猛。
(图片来源于网络)汉代玉龙再到汉代,龙形玉器成了盘状,龙头和马头有了更多相似之处,那就是龙角近似马鬃。除此之外,和之前相比,汉代龙的龙足开始变得尖利,部分玉龙则开始出现飞翼,这是之前所有朝代都未曾出现过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魏晋南北朝玉龙东汉覆亡之后,由于战火纷繁,魏晋南北朝的艺术创作发展缓慢,龙的形象也基本延续汉代风格,但示也有自己的创新,比如龙头呈方形,龙角为棍状,龙爪宽厚,龙指尖利,龙耳类似树叶,龙尾近似虎尾。
(图片来源于网络)隋朝赵州桥石龙直到隋代,龙的形象才开始逐渐清晰,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赵州桥石龙,从这些精美的雕刻我们可以看出,龙嘴所占比例非常夸张,嘴角甚至开到了眼角以外,龙腿非常粗壮,龙掌也甚为肥厚。
(图片来源于网络)唐代玉龙唐代国力昌盛,民生富足,艺术创作空前发展,龙的形象也不拘一格,而是一分为二:一种体型圆润丰满,躯体没有纹饰,腰腹类似蛇腹。二种则躯体细长,龙身斜饰方格鳞纹。
(图片来源于网络)宋代玉龙而后五代十国战乱百年,北宋一统中原,关于龙的创作取得长足发展。宋代玉龙身形更加短小,龙身也大多是素身,与龙相伴的火珠火焰非常细长,且向一侧飘拂,类似珊瑚枝形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元代玉龙元代虽然是宋代的继任者,龙形玉器却大多模仿唐代。元代玉龙发毛飘拂在脑后,龙角造型开始出现卷角,龙尾则多自后腿下穿过,龙爪以三爪为多,且大多团成球状。
明代玉龙之后朱元璋驱除鞑虏,明代玉龙的形象继续演化,其头部多呈侧面,且线条刻画很深,鼻孔处胡须上卷,龙目为小圆点眼,龙尾则有卷云式长须尾和秃尾之分,龙爪以四、五爪居多,呈风车球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代玉龙到了清代,玉器雕琢工艺终于达到巅峰,玉龙造型精巧无双,细节处纤毫毕现,在整体上也具备许多前朝玉龙所不具备的特征,如龙头毛发丛生,根根批散,龙目则多为虾米眼,龙头较明代短,龙尾较明代宽,龙爪常是一爪在后四爪在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龙的形象从古到今就没个定数,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南北朝,龙的形象都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大相径庭,到隋朝才能勉强看出一些现代龙形象的缩影,唐朝一朝就有两个形象,明朝时龙的毛发朝哪飘还有争议——明代早期向后飘,明代中期向上飘,明代后期向前飘,到了清朝才有龙头的正面特写。
结语:虽然上古时期很有可能存在“龙”,但当时的“龙”极有可能跟我们想象的龙有很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