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智慧,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2023-06-28 16:30:05 157阅读

东吴大智慧,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是曹魏唯二的,自己掌握最高权力的皇帝,虽然很多人已经远离了学校,可能还是改不了从小就被排来排去的习惯,看到什么不管是人啊、还是物啊,都喜欢排个顺序。

虽然说曹丕在位时间比较短,仅仅七年时间,但其实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可能也跟他在位时间比较短有关系,还没来得及腐败就跟老爹汇报工作去了,所以他的作为是要强于其子曹叡的。

东吴大智慧,曹睿的能力与曹丕比如何

其实从当时人的角度来评价,曹丕的帝位也是要高于曹叡,曹丕的谥号是“文”,其父曹操追谥为“武”,曹叡的谥号是“明”,在古代的谥法中“文武”二字是最高的评价了,比如周文王、周武王,再比如汉文帝、汉武帝,这些都是天花板级别的帝王,明显曹叡的谥就要低一个级别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二人也有自己的评价: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对曹丕的评价认为其德心不足,认为他如果可以宽宏大度、修身德行,那么就可以比肩古代的贤主了,但是对曹叡,直接批评他的施政问题,天下未平,就开始营建宫室享乐了,二人孰高孰低,一目了然了。

在武功方面,曹丕可以积极进取,而曹叡却只能固守不失

在三国这样的角斗时代,最能反映一个君主的能力,就是他的军事上的成就,如果说一个很有能力,但在对外作战时,只能被动防守,频频挨揍,那说你强,恐怕是笑话。

三国鼎立的大环境下,曹丕、曹叡父子在位时期,曹魏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战略态势,曹丕时期,曹魏对蜀汉和东吴,都保持压迫态势,频频出手进攻两国,而曹叡时期则正好相反,蜀汉和东吴不断挑衅进攻曹魏,曹叡还手很少,只能疲于应付。

曹丕在称帝之前,就借着关羽在荆州的失败,刘备势力退出荆州,东吴势力无法完全控制荆州的机会,派出夏侯尚、徐晃率军进攻被刘封、孟达占领的上庸三郡,孟达在宜都投降,刘封战败逃回成都,顺利收复上庸三郡。

黄初三年,孙权在夷陵大败刘备,翻脸无情,就不再跪舔曹魏了,孙权的欺骗和背叛令曹丕非常生气,于是调集大军,亲自从许昌南下,分兵三路征伐东吴,东路的曹休和西路的曹真等部,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曹真与夏侯尚兵围江陵,指日可破。

但中路进兵的曹仁作战不利,在濡须被朱桓击败,而且西路围攻江陵的军队又爆发瘟疫,朱然固守城池,迟迟无法攻克,孙权趁机遣使纳贡求和,曹丕下令撤军,第一次南征结束。

黄初五年,曹丕再度率军南下进攻东吴,但是不幸遭遇大雨,江水暴涨,曹丕不得不再次撤军。黄初六年,曹丕再次南下广陵,临江观兵,陈兵十余万,计划南征东吴,不想当年天气寒冷,长江结冰,战船无法入江,撤军返回。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初,就面临了孙权的进攻,曹丕刚刚去世,孙权派兵进攻江夏,在太守文聘的坚守之下,吴军不克而还,不久诸葛瑾、张霸等东吴将领又率军进攻襄阳,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击败吴军。

太和元年底,新城太守孟达与诸葛亮密谋,计划反叛曹魏,投靠蜀汉,曹叡派出司马懿率军平定,司马懿率军星夜兼程,在孟达没有防备下,攻破新城,斩首孟达。

魏明帝曹叡时期,对东吴的唯一一次积极进攻,是发生在太和二年的石亭之战,但这却是一次东吴的诱敌之计,东吴的鄱阳太守周鲂,效仿黄盖旧事,假意向曹休投降,曹休中计,率领步骑十万赶往皖县接应周鲂,曹叡命令贾逵率军由西阳攻东关,司马懿率军攻江陵。

但在尚书蒋济的劝说下,改变战略,令司马懿停止进攻江陵,贾逵率军与曹休合兵,曹休在石亭被陆逊等人率领的吴军包围,魏军损失惨重,撤退到夹石时,后路被切断,幸亏贾逵及时赶到,曹休才得以逃脱,此战后不久曹休就郁郁而终。

同年,诸葛亮发起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反叛曹魏,倒向蜀汉,曹真、张郃率军五万抵抗诸葛亮,曹叡亲自赶往长安督战,此战最终因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诸葛亮不得不草草收兵。

十二月,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汉军包围陈仓,幸赖陈仓守将郝昭守城有方,汉军久攻不克,诸葛亮不得不撤军,此后六年间,诸葛亮又先后发动三次北伐,均被曹真和司马懿抵抗在祁山以南,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的北伐才告一段落。

当然诸葛亮五次找上门要揍曹叡,曹叡肯定也是还过手的,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后,陈式率军攻取武都、阴平两郡,是诸葛亮北伐取得的最大成绩,次年,曹叡巡视上庸郡,决定对蜀汉展开报复,派曹真、司马懿等分兵三路进攻汉中,结果由于连降大雨,魏军被迫撤退。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同一年,东吴孙权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曹叡决定亲征东吴,距离合肥还有数百里,吴军在合肥就被守将张颖击退了,曹叡班师返回。

从曹丕和曹叡在位时期,曹魏的对外军事态势上,一个是全面进攻阶段,另一个却是全面防守时期,可能有些人要说此一时彼一时,曹叡继位后,诸葛亮全面掌控蜀汉,稳定内部,开始进行北伐了,所以曹叡的压力要比曹丕要大。

但是曹叡时期,虽然面对蜀汉的多次北伐,但是因为祁山和秦岭的险隘,双方的兵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曹魏一方常年的兵力投入大致在五万左右,根本就无法让曹魏伤筋动骨。

而且蜀汉在进行国力积累,同样地从曹操末期到曹叡继位初期,曹魏内部相对都是比较安定的,得益于地利,曹魏的力量积累要远强于蜀汉和东吴。

在诸葛亮进行五次北伐的时候,也仅有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曹魏是同时面对两国的进攻,其余的五六年间,因为东吴内部叛乱不断,无力与曹魏角力,基本上都是曹魏全力在应对蜀汉,相比于仅有一州之地的蜀汉,曹叡却只能被动防守,相比于曹丕有一统之志,曹叡恐怕就只剩下三分之念了,能力有怎么比得上曹丕呢!

在文治方面,两人各有优势,但是帝位传承上,曹叡就智商不在线了

曹丕从继魏王之位开始,就开始对东汉时期延续下来的官制进行改革,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这样在东汉时期,时常干政的宦官,并严禁宦官干政、为官,同时采取陈群主张的九品中正制,改善了从曹操时期,就非常紧张的曹氏与士族的关系,但曹魏的官吏选拔完全被士族控制。

曹丕称帝之后,开始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中书省,将原来尚书的权力,逐渐向中书省转移,明令后宫不得干预朝政,群臣不得向太后奏事,同时削夺藩王的权力,采取严苛的宗室监控制度,使藩王无法威胁皇帝。

在与民休息方面,曹丕延续曹操实行的屯田制,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众,恢复生产,解除禁令,降低关税,禁止私斗,提倡节俭,禁止厚葬,使北方地区很快恢复了安定繁荣的局面。

魏明帝曹叡在位时期,重视律法,设置律博士,改革汉律,制定新律,与陈群等人制定《魏律》十八篇,对死刑条款进行删减,减少鞭挞刑罚,以免出现屈打成招的事情,而且曹叡非常善于纳谏,很多地方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奏章他都一一审阅,但后期大兴土木、网罗美女,非常影响其历史地位。

但是帝位更替方面,曹叡与曹丕的选择差距是比较大的,其实因为曹叡的母亲甄宓的原因,曹丕一直是不愿意立曹叡为太子的,认为曹叡心里有怨恨,想立曹礼为太子。

但是因为曹叡多与品行正直的人交往,与重臣卫臻私交很好,都称赞他有德行,于是在黄处三年,确立了曹叡储君的地位。

其实曹丕在选择储君的时候,有立贤立长的意思,因为曹丕非常清楚,从东汉开始,士族把持权力的格局已经难以避免,唯有年长的君主才能保持曹氏的政权稳定。

而到曹叡的时候,面临与曹丕同样选择时,却选了一个八岁的孩子,而且曹芳各方面的资质着实是太差劲了,陈寿在《三国志》中直接评价曹叡,找养子还不找个年纪大的,有能力的,眼光实在是差劲。

而且在选择辅政大臣的时候,曹丕的选择,也是非常稳妥的,两个曹氏大臣,再加两个士族大臣,而且两个曹氏大臣也都是经过战火考验的,相比之下,曹叡完全是智商不在线了,一个没有经过风雨的曹爽,再加一个老狐狸司马懿,这完全就是给司马家送江山啊!

三国演义东吴周瑜?

我个人认为周瑜、荀彧、诸葛亮三人都是不可世出的奇才,综合评价的话我认为诸葛亮更胜一筹。

从文韬武略上来讲,周瑜略胜一筹。周瑜文武全才,能文能武,属于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排兵布阵、攻城拔寨、冲锋陷阵样样精通。诸葛亮虽然也是一个军事家但是他守强攻弱,六出祁山也未能北定中原。荀彧手无缚鸡之力,不能挂帅出征,充其量就是一谋士。所以在这一点上周瑜完胜。

从治理国家来讲,荀彧、诸葛亮各有千秋不遑多让。荀彧有“王佐之才”,曹操出征荀彧“居中持重”,就是曹操带兵打仗,后方的军国大事全由荀彧处理。诸葛亮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少数民族保持尊重并帮助他们改进生活(诸葛锦就是诸葛亮教会少数民族织锦技术)。而周瑜在这一点上没有多大建树,完败。

从战略上讲,周瑜既不想曹操过江又不想联合刘备(他认为这是养虎为患),在诸葛亮和鲁肃劝说下迫不得已联刘破曹,火烧赤壁(这场战役大部分功劳属于周瑜)。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三分天下,制定出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并有“分裂国家”的嫌疑。荀彧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奉天子以令诸侯”规划和制定出了统一中国北方的战略。在这一点上荀彧略胜一筹。

在对国家的贡献上,诸葛亮完胜。这一点从三人死后国家发展来看最为明显。周瑜死后,鲁肃、吕蒙、陆逊乃至陆抗接任大都督,鲁肃联刘抗操、吕子明白衣渡江、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陆抗西陵之战大破晋军,无一不是文武全才,中流砥柱。荀彧死后,荀攸、钟繇、郭嘉、杜畿、司马懿等谋士如云,帮助曹操进封魏王。诸葛亮全凭一己之力,主政蜀汉政权,内俢水利,外服蛮夷。诸葛亮死后,人才凋零,蜀汉政权政风日下风雨飘摇,最终首遭灭亡。

此外,诸葛亮还是一个发明家和散文家,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都是他的发明。《出师表》《诫子书》是他的手笔。

综上所述,我认为三人之间最有智慧的人是诸葛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您认为呢?

刘备是英雄吗?

酒桌上侃大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非但今人如此,古人也爱这一口,最著名的莫过于曹操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酒酣耳热之际,曹操霸气侧漏地说道。

然而,对此我一直有个疑问:刘备的英雄之名到底从何而来?

图1 刘备(161年-223年)

1.名声何来?

论文,刘备不怎么爱读书,没啥文才,既不会写诗也不会作文,汉末文坛自然没这一号人;论武,此前没打过什么像样的胜仗不说,还被曹操、袁术、吕布多次胖揍,老婆孩子都被俘虏了几次。就这样的简历,曹操凭啥如此捧他,乃至于跟自己相提并论呢?

有人会说了,刘备是皇室宗亲(刘皇叔的错误就不必在此指出了),而且还有仁义的名声,所以才受人推崇啊。

但这显然是看多了《三国演义》的结果。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其实可信度不高,就如同曹操后来自认是西汉曹参之后一样。

一方面,这事根本不可考,只有刘备一方的证词,后来给《三国志》做注的裴松之就指出,虽然刘备说自己出自汉景帝一脉,但年代太过久远,从祖父以上的世系就没谁知道了。

另一方面,《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先祖刘贞,在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封涿县陆城亭侯,后因祭祀所献的酎金成色不对,被贬为了平民。

可这段叙事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一是根据《汉书》记载,刘贞封侯是在公元前127年;二是西汉并无乡侯、亭候的爵位,刘贞封的实际是县侯。

如此明显的bug,很难让人相信刘备的皇室宗亲之说。

更何况,即便是真的,到刘备这一辈时,中间都经过三百年了,血缘关系也早淡的不成样子了,姓不姓刘有区别吗?

图2 曹操(155年-220年)

至于仁义之名,不过只是小说家有意给刘备立的人设而已。国家动荡之际,大家都在争地盘,哪里顾得上民生问题?

所以,或许那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只是情商高手曹操的一句场面话,做不得真?

也不是。因为在说出这句话前,曹操就相当给刘备面子了,所谓“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的谋士们也都一致认可刘备的英雄身份,以至于程昱等人还腹黑地建议干脆把刘备杀了了事。

除了曹操一方,其他人也很看重刘备。

在曹操之前,徐州牧陶谦托孤刘备,说了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而当刘备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时,对方更是离开大本营邺城以外二百里来接机,可见重视程度。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在东汉那样一个注重出身的等级社会,卖鞋出身的刘备到底是怎么变成曹操眼中的英雄的呢?

图3 卢植(公元139年-192年),字子干

2.恩师卢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卢植了。

卢植是东汉大儒,学问好不说,还懂军事,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大破张角的黄巾军。此外,他还不畏强权,不仅不鸟宦官,还敢在董卓主持朝政时当面硬扛,立阻其废立皇帝之举。

无论何时,这样允文允武又充满理想主义气质的汉子都会受到热烈的追捧,如曹操评价的,“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试想,如果成了此人的关门弟子,以后成功出名不是顺理成章吗?这样的成功路径直到今天,也是颠破不灭的真理,所以很多人都拼了命地拜在赵本山、郭德纲等人的门下,尽管有些人在此之前看来已经小有名气了。

早年的刘备走的正是这条路。十五岁那年,在家族的资助下,他正式拜入了卢植的门下。

尽管时间不长,最多不到两年,但由此刘备获得了一种身份:大儒卢植的入门弟子。这让他获得了进入精英社会的入场券,从而此后得以与郑玄(与卢植同门)、陈纪、陈登等当世名士大儒相交,成为上层圈子里的一员,并在这些人的帮衬下,一跃成为知名大咖,就如同曹操靠许劭、桥玄等名士的吹捧而成就英雄美名一般。

图4 吕布(?-198),字奉先

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吕布,两者都出自西北边地,不是传统政治、学术核心圈的人,而且吕布比刘备更能打,但他却基本不受主流政治圈的待见。

吕布曾先后投奔袁术、袁绍,可都呆不下去,之后便遇到了陈宫。而陈宫当初之所以劝说张邈迎吕布反曹操,不过只是想暂时借助吕布的武力而已,并非真的想要认其为主,正因此才有了后来未遂的反叛。

为什么同样出生边地寒族,吕布却一直不受主流社会的待见?根源就在于他缺乏向大儒求学的经历,没了这层纽带,他始终打入不了儒生的圈子。

图5 公孙瓒(?—199年),字伯圭

3.发迹之始

师从卢植的另一大好处,是刘备有了公孙瓒这一同门师兄。

黄巾起义后,刘备开始了创业之旅,但最初的几年一直不顺,断断续续地当了安喜尉、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等官,职业生涯并没有多大起色,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直到他投奔公孙瓒后,情形立刻不一样了。

与刘备不同,公孙瓒一直混得不错,当刘备来投时,他已经当上中郎将一职,还被封了都亭侯。刘备投奔之后,公孙瓒任命他为别部司马,这是一个比较高级且独立的武将职务,类似李云龙的独立团团长。

之后,刘备被派去青州对抗袁绍,因为有战功而升任平原相。在汉代,侯国的相与郡太守同级,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已然从一个无名之辈升迁为两千石的高官,而非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了。这一切,离不开公孙瓒的帮助。

而当上平原相之后,刘备又遇到另一件幸事:解救孔融。

图6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

当时的孔融任职北海相,此地为黄巾军所围困。孔融于是派太史慈杀出重围,向刘备寻求救兵。当得知竟然是孔融前来求救时,刘备很是高兴:孔融竟知道世间还有一个刘备啊!

他立刻发兵三千,解救被困的孔融。听闻刘备来救,久攻不下的黄巾军随即散去。孔融自然对刘备感激异常。

作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大儒,孔融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因为他的推崇,刘备的知名度与号召力再次蹭蹭蹭地上升。不止如此,他对刘备的霸业还起到了实际且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陶潜打算让刘备即任徐州牧时,刘备担心无法服众而假意推脱,这时孔融站了出来,予以了坚定的支持,与陈登一道极力促成了刘备担任徐州牧一事。至此,刘备成为天下屈指可数的封疆大吏。

图7 袁绍(?-202年),字本初

一介贫寒子弟在不长的时间内,竟然成为称霸一方的大佬,而且还是靠民主选举而非武力夺取,在当时,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事迹吗?自然而然,靠四世三公起家的袁绍、兼靠家世与武力崛起的曹操,不能不对刘备心生佩服。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句酒后之言,显然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系出真心的称赞。

文:江河散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汉书》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三国演义吴国人物性格特点?

陆逊

东吴初期,虽名不见经传,但其暗露锋芒,使他成为吴国中期的名将。陆逊性格:文武兼备,风流儒雅,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品质高尚。擒杀关羽,夺取荆州。是个满腹才华、足智多谋、行事谨慎的大气儒将!

周瑜

勇敢决断,遇事不慌,忠心不二,不骄不躁,心胸狭隘,嫉妒心强。

甘宁

性情意躁,易于激动,发怒时动辄要打人甚至杀人,而且有时不完全听吴主的命令。 但其也有性格上的闪光点: 勇敢坚毅,豪爽开朗,足智多谋,器重人才,轻财好施,关心部属,士兵乐于从命。

孙策

才智超群,勇猛果敢,善于出奇制胜

吕蒙

孝顺父母、心胸宽阔、乐于助人、忠心耿耿、知错能改,坦诚豪爽。

鲁肃

忠厚耿直、谨小慎微、不善言辞;在历史上,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是东汉末年拥有大智慧、大才干的战略家、外交家。

黄盖

赤胆忠心、刚毅果敢

东吴四大都督?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我们所说的东吴四大都督,指的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

事实上,四人中真正担任过大都督的,只有陆逊1人而已。不过,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曾是孙权集团实际上的军事负责人。

普遍认为他们之间的排名应该是周、陆、吕、鲁,但我们从如果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内政外交层面进行分析后,或许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细节。

01 周瑜立国

对于孙吴的奠基作用,除了孙策,就是周瑜了。

(1 战略方面:二分天下

与诸葛亮隆中对不同,周瑜的战略规划是逐渐清晰和明确的。

公元202年,周瑜向孙权给出的第一个战略建议是,延揽人才、保持独立,待时而动。

其中,拒绝纳质于曹操这一点很重要,与程昱建议曹操拒绝纳质于袁绍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受制于人,这是后来孙权能够稳坐江东、建国称帝等一切的基础。

但此时,对于孙集团的发展之路,周瑜还没有明确的思路,只是建议孙权多收人才,边走边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周瑜的战略规划逐渐成型,这就是著名的二分天下之计。

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先取荆州;第二步以西取巴蜀汉中;第三步,与马超结盟,偏师固守西线;主力集中于襄阳,与曹操对峙,缓图北方。

这就是为什么,周瑜在赤壁战后苦战一年也要拿下南郡。

但随后,事情出现了变数,刘备占据了荆南四郡。单以江陵为基地进军巴蜀的话,补给线过长,而且容易被刘备掐断补给线。

为解决这一问题,周瑜曾进言软禁刘备以控制他的建议,但遭到孙权的拒绝。而后,周瑜准备忽略刘备,继续走两步,并得到了孙权的同意。

只不过,周瑜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一战略,就病逝了。

关于这一战略的前提条件,周瑜只说了曹操“忧在腹心”,无暇南顾,张鲁刘璋相攻,却忽略了扎在荆南四郡、对巴蜀早有想法的刘备,所以,实事求是的说,周瑜即使不死,这一战略实现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不过好歹,这已经是东吴四英杰提出的最清晰的全盘战略了。

(2 实战方面: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周瑜的代表性战役是赤壁之战、江陵之战。

可以说,这是东吴的立国之战,没有这两战,就没有后来的东吴。这就是为什么子彧说,周瑜立国。

赤壁之战是周瑜的军事杰作,坚决的自信、冷静的对峙,随后寻找契机后,果断诈降、出击,大败曹军。

虽然有些冒险,但整体上来说,周瑜在此战中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也赢得了对手曹操、主公孙权、部下程普等将领的一致认可。

而赤壁之战后,周瑜并没有满足于战胜曹操的战果,而是率军趁胜追击,与曹仁在南郡展开了为期一年多的江陵之战。

第一阶段,周瑜果断分兵,在夷陵城下大破曹仁,提前截断其归路,追击曹军捕获军马;

第二阶段,周瑜在决战中骑马督战而受伤,随后强起巡视各营,激励士气,终于在近一年的对峙中消耗了大量的曹军有生力量,导致曹仁不得不承认失败,退往襄阳。

果断追击、分兵应战、骑马督战、亲自上阵,可见周瑜并不是一个稳健的指挥者,而是一个军事风格强悍,大胆而冒险、喜欢进攻的指挥者。

这两战的战绩来看,周瑜的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逊色于任何名将。

(3 政治外交方面:无

孙权刚刚上位,威望不足,但周瑜却不像张昭犯颜直谏,而是保持礼节,以此来支持孙权、提高孙权的威望。

可以说在政治情商方面,周瑜还要胜张昭一筹。

而周瑜的外交风格,跟他的作战指挥风格一样,大胆而冒险,诡秘难测。

赤壁之战时,周瑜一句“名托汉相,实为汉贼”,彻底绝了和谈外交之路;刘备占据荆南时,居然提出软禁刘备而控制其势力的想法,这与袁绍曹操当年收取人质类似,但却更加激进和大胆。

总的来说,周瑜的外交内政表现很少,最主要的困刘之策又没有实施,只能说有胜于无。

02 鲁肃借力

周瑜死后,鲁肃接替其位统军,但鲁肃虽授武将,却更像一个文官和谋士,强调盟友和外力。

(1 战略方面:榻上策、孙刘联盟

鲁肃最大的战略贡献,是所谓的榻上策。

榻上策的核心思想有两点,其一,明确了汉室已经无力回天、曹操也已经强大的事实,劝说孙权割据自立等待时机;其二,孙权目前的上策仍然是固守江东,趁曹操还没南顾时,攻伐刘表和黄祖,尽力在长江以南扩展疆域。

榻上策提出了方向,但对于如何攻伐,何时发兵等等具体问题,却只字未提。

所以,与其说是战略规划,榻上策更像是一个模糊的构思,且只看到了曹操和荆州,并没有看到华夏全局,并不成熟,也不完整。

公元208年,刘表病死,鲁肃提出了他的第二个战略规划。

鲁肃的核心思想是,抢在曹操之前关注荆州。而对于如何对待荆州这块肥肉,鲁肃提供了两种方案。

如果刘备和刘表诸子不和,则趁机攻取荆州;如果刘备能团结刘表诸子,则与之结盟共抗曹操。

这份战略,比起榻上策退了很大一步,那就是从单独抗衡曹操,到自认为不能单独抗曹。

比起周瑜的愈加清晰和明确,鲁肃的两份战略却眼光日渐局限,转而想要借助外力和盟友保证自身安全,而不是军事扩张。

因此,子彧以为,在战略眼光和规划方面,鲁肃比周瑜是不如的。

(2 实战方面:无

鲁肃并没有拿得出手的单独指挥的战役。

周瑜主军期间,鲁肃一直在孙权身边担任谋主;周瑜去世之后,鲁肃虽领兵最多,却始终只是跟随孙权作战。

所以,鲁肃更像是周瑜猝死、诸将不堪大任的青黄不接时期的一个过渡者,等到吕蒙被培养起来,鲁肃几乎就被晾在那了。

(3 内政外交方面:孙刘联盟

四英杰中,三杰都以军事见长,而鲁肃则以谋略外交见长。但鲁肃的主要外交精力,都放在了孙刘联盟之上。

但事实上,盟刘没太大问题,借南郡则不见得高明。

鲁肃之所以主张借南郡与刘备,是为了“多操之敌,而自树党”。

看一下地图我们就明白了,这话的真实意思是,把东吴独自承担来自曹操的军事压力,变成刘备也与曹操接壤,孙刘共抗曹操的压力。还是刚刚说的,借助外力保证自身安全。

曹操听闻此事,“落笔于地”,是正常反应。因为确如鲁肃所说,曹操从此多了一个敌人,然而,这却并不是能成为鲁肃的骄傲。

鲁肃主张借地,是想借刘备之力共抗曹操;孙权同意借地,是因为刘备同意共同攻蜀而力有不足;而刘备之所以提出借地,却是怀着隔绝孙权攻蜀的跳板、而自收“吴蜀之利”的阴谋。

这一点,周瑜等人看得很清楚,但孙权和鲁肃却一叶障目。

虽然周瑜的二分天下也不易实现,但只要南郡在手,都是有机会的。但从刘备借南郡开始,孙权对巴蜀汉中鞭长莫及,只能眼睁睁看着刘备将这些地方一口一口吃掉。

所以,借南郡是诸葛亮隆中对成功的第一步,却是东吴注定只能成为割据政权的起点,也是鲁肃战略和外交的失败。

03 吕蒙开疆

作为东吴的第三任军事负责人,吕蒙是孙权培养和提拔的第一个嫡系大将,也是为东吴取得领土最多的大将。

(1 战略方面:东据江淮,西取荆州

作为一个以武起家的将领,当周瑜、鲁肃在大谈国家战略时,吕蒙却在思考如果保住部曲、建功立业。

直到鲁肃去世前,吕蒙才从一个屡献奇计的将领,变成一个战略大家。

217年冬,吕蒙首次向孙权进献了他的战略规划:东据江淮,西取荆襄。

周瑜去世后,孙权身边一直很缺乏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因此,到底是东进荆州,还是北伐徐州,孙权始终很犹豫。

东进,又不愿独面曹操军事压力;北进,则是不能东进下孙权的理想战场。

然而,吕蒙却独具眼光的说道:

北向,徐州易攻难守,有利于骑兵驰骋,打得下守不住,不如凭借强大水师和船坞,固守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

而东吴,刘备和关羽是不可信任的,而只要我们能全据长江,就不需要关羽的帮助,也不愁曹操来犯,为什么不趁着现在强大,以武力攻取荆襄呢?

吕蒙还详细规划了,由孙皎守南郡、潘璋守白帝、蒋钦率万人为长江机动部队的长江守备方案,以及伪结关羽、而阴图之的荆州攻取计划。

子彧以为,比起周瑜的好高骛远、和鲁肃的妄自菲薄,吕蒙的这份战略规划书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齐全,规划详细,至少从操作层面,比前两份都要优秀。

当然,其缺点是只考虑到攻取荆州这一点,眼光不够长远,格局不够宏大。

然而,当时天下局势已经不是周瑜、鲁肃时期的诸侯割据,而是天下三分,所以这已经是东吴的最优解了,并不能完全怪吕蒙。

(2 实战方面:皖苏会战、湘水划界、荆州之战

作为一个实战派将领,吕蒙几乎参与了200-220年东吴所有重要战役,在江陵之战、皖城会战、濡须之战中表现均可圈可点。

而最出彩的,要数湘水划界(计取三郡)和荆州之战(白衣渡江)。

公元215年,孙权、鲁肃索荆州而不得,便计划武力攻取,吕蒙负责执行。

长沙、桂阳传檄而定,零陵太守郝普据城固守,刘备前来救援,孙权密令撤军。而此时,吕蒙利用时间差,计降郝普。

因汉中战事吃紧,刘备不得不承认这一既定事实,孙刘沿湘水划分疆域,史称湘水划界。

公元219年,在战略规划得到孙权认可后,吕蒙却无机可乘。

然而,吕蒙奉行的原则就是,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于是,吕蒙一面结好关羽,称病而举陆逊自代,一面却加紧谋划武力攻取,关羽果然中计,居然率军与曹操争衡于襄樊。

于是,吕蒙首先率军扮做商旅偷袭了荆州,然后安民抚孤,还让军士家属去信军中,瓦解关羽军心,终于导致关羽士卒离散,孤身被俘。

吕蒙和周瑜一样,属于鹰派人物,但比起周瑜擅长打硬仗,吕蒙却心思更加细腻,更善于取巧,军事指挥能力可以说不相上下。

(3 内政外交方面

武将出身的吕蒙,并没有在内政外交方面留下太多谏言,吕蒙比较强调实力说话,认为盟友什么的都不可靠,只有拿在自己手里才是王道。

孙权让他取三郡,他则尽力攻取三郡,哪管此举会大大得罪刘备;要取荆州,就白衣渡江,哪管此举可能会面临曹刘两方压力。

所以,在这方面,吕蒙是不如周瑜和鲁肃的。

04 陆逊守国

作为孙权时代四大都督的最后一位,陆逊同时也是从军时间最长、官爵最高的一位,却与前三位风格迥异。

(1 战略方面:然后更图

不管怎么样,周瑜、鲁肃、吕蒙都是想着战略进攻,怎么样让东吴疆域更广,但陆逊的脑回路却不太相同。

他给孙权上的奏折,除了曾与吕蒙一起攻取荆州外,几乎都是政治方面,几乎没有战略规划和主动进攻。

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东吴大胜,但却除了保住疆土,并没有其他什么战果。所以,陆逊主持东吴军政期间,吴国虽然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但吴国疆域却几乎没有变化。

在其后的一份上书中,陆逊说出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大意就是,军事上别瞎折腾,励精图治,先民富,再国强,然后再说。

虽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作为当时三足鼎立的局面,你不打别人别人就要打你,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这一点上,子彧以为,作为一个以战术闻名的统帅,陆逊不如周瑜、吕蒙,甚至不如鲁肃。

当然了,陆逊的强项是,不管你怎么来,我都守得住。

(2 实战方面:夷陵之战、石亭之战

陆逊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吕蒙策划的荆州之战中;后来在征讨山越的战役中,陆逊也多有战功;但陆逊最出彩的还是是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

夷陵之战中,面对外有刘备气势汹汹的挑战,内有诸将不服、怨声载道的局面,陆逊能够隐忍不发、静待时机长达半年,这一点,十分难得。

而后,等到多次伏击陆逊皆不上钩的时候,刘备开始出现部署失误,此时的陆逊跟换了个人似的,果断出击,火烧夷陵,使得刘备大败而归。而后陆逊迅速组织追击,也显示出了作为大将和统帅的敏锐和果决。

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陆逊似乎有点得过且过的意思,没追到刘备?那就算了呗,回去睡觉。

公元228年,石亭之战爆发。

周舫先是诈降诱曹休,曹休果然上当。陆逊都朱桓、全琮等人在石亭大破曹休。

然而,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贾逵率军疾行,抢占了夹石要塞,导致东吴不能扩大战果,只能见好就收。

事实上,朱桓在开战之前就曾建议,夹石和挂车,是曹休撤军的必经之路,如果我们设伏拦截,必定可以逼降曹休,占据淮南,进而窥伺许昌、洛阳,这是万世之功啊。

如果夷陵之战没追到刘备,还可以说是因为要防止曹丕偷袭,但现在吴蜀联盟,诸葛亮的主力远在汉中,陆逊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所以,凭借这两战大胜,陆逊军事指挥能力虽然可以与周瑜、吕蒙比肩的;但从风格上看,陆逊并不是鹰派人物,却是个鸽派,奉行主动防御,并不喜欢进攻。

(3 内政外交方面:颇多建言

虽然陆逊以军事闻名,但陆逊的传记中,更多的却是关于政治外交方面的建言,而且与鲁肃多半是战略和外交不同,陆逊的建言大多是民政。

226年,陆逊上表减轻刑罚,广施恩德,放宽田赋;229年,陆逊进言说,法律太过严苛,应该宽松一点,才能有人才归附;238年,陆逊上表说,应该先治理民政、积累财富,然后再说其他。

《三国志》评价他说,陆逊虽然身在荆州,却心忧国事(逊虽身在外,乃心於国)。

但事实上,他睿智而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与前三杰都是孙氏带来的外地士族不同,陆逊是江东本土士族的代表,而他们的出发点是自己家族的利益,而不是为孙吴帝国开疆拓土。

早年陆家是反对孙氏政权的,现在陆逊出来辅政孙氏,同样不是为了孙家能够统一天下什么的,而是为了让陆家上面有人好说话。

所以,保卫东吴这一亩三分地,陆逊很神武,但一旦要开疆拓土,陆逊就出工不出力了。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态度问题。

05 谁更厉害?

根据一般的评价,大多认为周瑜=陆逊>吕蒙>鲁肃。这一评价大约与他们的共同的主公-孙权的评价一致。

对于周瑜,孙权的评价是王佐之资;无有公瑾,吾不帝也;

对于鲁肃,孙权则说是二长一短,二长是劝其自立和赤壁主战,一短则是借地给刘备;

对于吕蒙,孙权说他,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也就是说,格局不如周瑜宏大,但比鲁肃要强;

对于陆逊,孙权评价是,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公瑾雄烈……君今继之。也就是说,跟伊尹、姜子牙一样,与周瑜相当。

但经过以上分析,子彧却认为有待商榷。

战略规划方面,周瑜全面,但可操作性低;鲁肃模棱两可,无具体方案;吕蒙可操作性强,但略显局限;陆逊几乎没有;

战术指挥方面,周瑜大胆冒险,擅长打硬仗;鲁肃不擅长打仗;吕蒙心思缜密,擅长攻心打巧战;陆逊沉着冷静,善于打防御战。

内政外交方面,周瑜、吕蒙建言都很少,鲁肃善于外交,而陆逊更喜欢管民政。

作为“大都督”,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最主要的,内政外交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大政而不是民政。

同时,我们发现,陆逊可以藏拙,不图进取,使得东吴只能割据自守,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所以陆逊实际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格局,其实比前三位都要小。

所以,子彧以为,四人的排名应该是,周瑜=吕蒙>陆逊>鲁肃。

吕蒙得以与周瑜比肩,在于他的态度和贡献,他的战略规划最具有可操作性,而这正是周瑜的战略规划所欠缺的。

至于吕蒙的格局偏小,导致吴险些被魏蜀夹攻,子彧窃以为这不是吕蒙的锅,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是他作为军人能考虑到的最优解。

而陆逊始于家族格局,不图进取;鲁肃失于军事才能,和丢失南郡的战略失误,应该排于此等。子彧以为,这两人都被高估了。

至于陆逊和鲁肃二人,鲁肃一力促成孙刘联盟,却导致刘备坐大,与关羽对峙时还一筹莫展,受制于人;而陆逊在与刘备、曹休等人的较量中,却沉着冷静,智计频出,屡挫强敌。

由此,高下立见,陆逊肯定还是要强于鲁肃的。

而陆逊如果不是江东士族出身,或许在上一辈大佬纷纷逝去的三国中期,是真的可以与周瑜比肩,和诸葛亮、司马懿进行一番精彩博弈的。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而我们至今,还被陆逊人畜无害的外表所欺骗,没有看到他的本质。

你觉得子彧说得在理吗?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文/子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