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的足袭,你有写过诗吗

2023-06-23 11:30:05 144阅读

少女的足袭,你有写过诗吗?

路过,看到了这个问答,对这个题目很感性趣,题主说写过哪些诗?因为我爱写诗,不管好坏还真写了不少。写诗是我的业余爱好,经常到各地采风旅游,看见好的风景赶紧拍下来,再发一通感慨,诗配片子,便成了我的得意的“作品”,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都爱用写诗词的方式发些感悟。写诗词,拍片子,便构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觉得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写写画画拍拍,生活过得才丰富多彩,充实有趣。下面和网友分享几首写的诗,不好见谅🙏

2018年冬天,一次到太原店头村采风,由于搞旅游开发,看到这个落没的古村落人走村空,便写了下面这首:

少女的足袭,你有写过诗吗

《游古店头村有感》

北风凛冽寒枝枯,

人去村空老屋孤。

万籁寂寂皆萧然,

遗迹悠永怆荒芜。

2017年秋天,和影友去山西右玉采风,专门去了趟古时走西口古道,这里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到塞外谋生及经商的商贾必经之路,如今这里荒凉凋敝,不由感慨一番:

《游塞北感怀》

临节驱车塞外游,

踏寻古迹走西口。

雁门落日孤城衰,

寒声萧瑟锁深秋。

2016年夏至这天,北京的天气极具闷热,看到办公室挂的几张前几年冬季下雪时拍的照片,忽然觉得日子过的这么快,来京工作已有十年了,却什么也没干成,便写下了一首《夏日望雪图有感》

日直北归春渐远,

凝思春前冬日寒。

北风催絮树裹银,

千峰万朵枝不弯。

今起條忽忆京迹,

漂泊日多径难觅。

遥视寒图望高楼,

诗情难抒苍茫意。

2018年初,冯小刚《芳华》上演,和朋友观看后,感悟特别深,便写下了看冯小刚《芳华》有感 :

往事如烟岁摩挲,

关山万里隔天涯。

蒙胧拨动紫风铃,

眷念深深忆芳华。

手表拆卸步骤和手表拆卸方法是什么?

手表的钢带有的是比较厂的,或随着季节的变化带在手上的表带也会随之松紧。那么,拆带器是您必不可少的工具。

首先,准备拆表带前请看清楚表带背面的箭头,然后,有箭头的带粒是可拆卸的。

其次,拧松拆带器把手,将表带放入表槽,并保持拆带器的钢针对准针孔,且拆带器的钢针顺着箭头的指示方向,这时将拆带器的把向内拧紧,连接表带的钢针(生耳)就会被顶出,再用钳子吧生耳拔出即可。

拉开窗幔,清风扑面

扯一朵天高云淡

在夏韵里梳妆打扮

将一份优雅,婉约在水湄间

在清雅的韵律里

将心情轻轻舒展

让花开为莲,清香诗笺

手表后盖的拆卸方法和步骤:打开手表的后盖

绝大多数的手表后盖是螺旋式后盖,怎样打开手表后盖只有用开表器或开表匙才能将其打开。使用开表器时,可先将后盖向旋紧的方向稍微拧一下,再向旋松的方向拧。

携一份永如初见

于心海里自在清欢

执着为你,见字如面

在墨香里,与你倾笔

牵手情缘相惜相恋

捻花入墨,字字甘甜

提笔落字,花开惊艳

分拆内部机芯等零件

轻轻的用柳木签或牙签从把杆处把机芯撬出表壳,取出带面和针的机芯,将带面针的机芯翻一面,用以下的动作捏住机芯.用表起拧下2颗固机圈螺丝,(左右各一只)。注意水印。。

置身于你的碧水湾

婉约成莲,香袭在你的眉间

一朵莲的心事,只愿你懂

菡萏花开,芳香你的心田

月影下,温纸入画

你抚琴一曲花好月圆

我为你独舞执斓,花香不眠

拆下固定圈

1、取下固机圈。

2.、将机芯翻转,针面向上平放,我们准备拆针.

拆卸指针

因为是用简单工具练拆装低档表,所以我就教大家用2把表起拆针。

1.、但请注意,以后拆中高档表的表针时请使用专业的起针器,避免碰伤表针,同时不要用这种方法拆时针)先拆秒针,把表起的平口以水平角度插向秒针和分针之间的缝隙.在操作时表起不允许碰到表盘面。注意水印。。

弱水三千,独爱你的清浅

花开为莲,只为你潋滟

挽一朵心花,谱写红尘绝恋

只待日月相映照楼阁

与你相拥兰亭间

诗词歌赋对韵成偶

琴棋书画惊艳画卷

2.、插进后,2把表起稍用力轻轻一顶,再把表起稍微扭动一下,秒针就松了,再用镊指钳取下秒针.再用同样的方法拆下分针。

3、拆下分针后,我们开始拆表盘面,把机芯垂直竖起,看它的侧面,找到面脚螺丝。

4.、表起拧松2个面脚螺丝(拧松个2-3圈,不需要拆下螺丝),同样对面还有一颗面脚螺丝。

端坐在浅夏,风抚岁月如花

一朵墨花,香满诗卷

在款款深情里

拥着恬淡生香的文字

挽着清淡悠长的韵律

泼墨芳华,兀自风雅

让爱并蒂莲开,情醉心怀

谁能说我不会记起你

记起你眼神里最无辜的忧伤

真诚像廉价的路边摊

摧毁的明明是信念

却强颜欢笑说这是最美的誓言

谁能说我不会记起你

记起你词不达意的表白

臆想里你依旧完美

招徕艳羡

像活在青涩时光里的赝品古玩

谁能说我不会记起你

在这个美妙的季节

邂逅一只小鸟滑过一道美丽的弧线

亦如

偶然想起你的存在

只不过是一场刻意的留恋

依旧是依旧之外的防线

你披荆斩棘

终于消失在那茫茫人海

宝玉误踢袭人的那一脚?

袭人挨踢是“罪有应得”,踢得好,踢得妙,没把她踢死,宝玉已经是脚下留情了。

不过,深入解析之前咱还是先看看这一脚是怎么来的。

书中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因前几日“二玉”有了口角之争,宝玉思来想去,便主动来找黛玉陪不是,如他所说:

“我知道妹妹不恼我。但只是我不来,叫旁人看着,倒像是咱们又拌了嘴似的?……不如这会子,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

林黛玉原本不想再理宝玉,但见他这么说,“又可见得比人原亲近,又掌不住哭道”:“你也不用哄我。从今以后,我也不敢亲近二爷,二爷也全当我去了。”

“你往哪里去呢?”

“我回家去。”——林黛玉父母双亡,哪里还有家呢?显然这是在拿话“激”宝玉。

“我跟了你去。”

“我死了。”

不料宝玉还跟:“你死了,我做和尚!”——这句话也不是随便写得,后来贾家衰落,宝玉果然出家做过一段时间的和尚,是以《红楼梦》还有一个《情僧录》的别名。

就是这句话把林黛玉惹恼了,“登时将脸放下来,问道”:“想是你要死了,胡说的是什么!你家倒有几个亲姐姐亲妹妹呢,明儿都死了,你几个身子作和尚?明儿我倒把这话告诉别人去评评。”

显然,林黛玉觉得宝玉是在胡说,所以突然间不高兴起来——要我说,虽然宝玉待在女人堆里,这口才可真不怎么样,跟贾琏比起来差得远。

宝玉“自知这话说得造次了……登时脸上红胀起来”,“憋的脸上紫胀”……

得,宝玉好心好意来陪不是,结果这两人又扛起来了,真的好不烦恼!

此乃宝玉之一郁闷也!

幸好凤姐赶到给他们解了围,后又一同去往贾母处。由此可知,宝玉在到贾母处时心情并不畅快。

正好宝钗也在,宝玉没话找话跟她聊起来:“大哥哥好日子(当天是薛蟠生日,摆酒演戏庆祝),偏生我又不好了,没别的礼送,连个头也不得磕去。大哥哥不知我病……倘或明儿闲了,姐姐替我分辨分辩。”

宝钗笑道:“这也多事。你便要去也不敢惊动,何况身上不好,弟兄们日日一处,要存这个心倒生分了。”

……

宝玉又道:“姐姐怎么不看戏去?”

宝钗道:“我怕热,看了两出,热得很。要走,客有不散。我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来了。”

宝钗这话到底啥意思?是在暗指宝玉的“不自在”是在骗她吗?宝钗有心无心不得而知,但显然宝玉是这样认为的,“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心里一不爽,宝玉这嘴上就飞了:

“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

“女儿上马马不支!”这是后人用来形容杨贵妃之肥胖的,这里宝玉拿杨玉环来说宝钗显然是说她“肥胖”了。一个女孩子家没有几个愿意听到这种话的。所以,宝钗“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得杨国忠的。”宝钗这里是在给自己打圆场。

好巧,此时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怀疑到宝钗身上,被其痛批: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嘻皮笑脸的那些姑娘跟前,你该问他们去。”

这话摆明了是在指桑骂槐,说宝玉,当着许多人的面,宝玉“更觉不好意思了”。

此乃宝玉之二郁闷也!

接连受了“两大美女”的厌烦,宝玉“说不得忍着气,无精打彩一直出来”。

接下来,宝玉转到了母亲王夫人处,但见“王夫人在里间凉榻上睡着,金钏儿在旁边锤腿,也乜斜着眼乱恍。”

宝玉见了金钏“就有些恋恋不舍的……,便自己向身边荷包里带的香雪润津丹掏出,便向金钏儿口里一送。金钏儿并不睁眼,只管噙了。”

——宝玉和金钏儿是主仆关系,多少还是有点距离,金钏儿连看都不看就把宝玉的东西吃了,说明双方关系不一般。

接下来,宝玉又上来“拉”金钏儿的手:“我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吧”。

可是金钏儿挽拒了他,并且说了一个“巧宗”:“你往东小院里拿环哥儿同巧云去。”金钏儿想让宝玉去干什么?可想而知。

不料,金钏儿的这番话竟被王夫人听了去,“只见王夫人翻身醒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

“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

宝玉又讨了个没趣,一溜烟去了

——宝玉是没啥事,可金钏儿却倒了大霉:金钏儿因言获罪被要求离开贾府。后来,她忍受不了,投井自尽了。

此乃宝玉之三郁闷也!

这次,宝玉重又进到大观园里来。

在荼靡架下,宝玉发现了一个美女:

只见这女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这个女孩是龄官,只可惜此时的贾宝玉并不认得)

好色之心,人皆有之,保玉便忍不住停下来看看这个女子做些什么。“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画得是什么字呢?“蔷”字!而且一个接一个的画,足足有几十个了——这里实际上是指龄官的贵族男友宁国府玄孙贾蔷,两个人之间已有感情了。

可宝玉不知道,竟默默出神得看着。

此时正值盛暑时节,“阴晴不定”,竟然下起雨来。宝玉怜香惜玉,看到雨水滴在女子身上,怕她着凉,遂喊了一句:“不用写了。你看下大雨,身上都湿了”。

宝玉说完,意识到自己也“湿”了,只得一气跑回了怡红院。

到怡红院门口时,“叫了半日,拍的门山响”,却总不见有人来开门,便一肚子没有好气了。

至此,宝玉这一天受了黛玉宝钗奚落,在母亲那寻了一身臊,现在全身被雨淋透,又敲了半天门,已然郁闷愤怒到极点,就等着发泄了。

那为什么宝玉愣是敲了半天门呢?

“原来明日是端阳节,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玩耍……”于是便将院门关了,袭人等都在游廊上嘻笑。

大家都在玩笑,所以没注意没听见敲门声;又估摸“宝玉这会了再不回来的”,故,在宝玉敲了半天后,方听到。

听到敲门声,袭人笑道:“谁这会子叫门,没人开去。”她此时还不认为是宝玉回来。

宝玉道:“是我。”

麝月道:“是宝姑娘的声音。”

晴雯道:“胡说!宝姑娘这会子做什么来。”

袭人道:“让我隔着门缝儿瞧瞧,可开就开,要不可开,叫他淋雨去。”

袭人透过门缝儿发现是宝玉,“见宝玉淋得雨打鸡一般”,觉得“又是可笑”,忙开了门,“笑的弯着腰拍手道”:

“这么大雨地里跑什么?那里知道爷回来了。”

宝玉一肚子没好气,“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及开了门,便抬腿踢在肋上。这个被踢的不是别人,正是袭人!

至此,这一脚的由来便跟大家讲清楚了。

那么袭人被踢有何深意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宝玉的这一踢并不是误踢,是宝玉“满心里要把开门的踢几脚”。至于这个开门的是谁,宝玉可不管;而且宝玉也不知道开门的是谁,做为“主子”,他没有留心过这样的小细节。

二来,从他当天的行踪看,完全可以排除有其他主子(比如黛玉宝钗王夫人等)在院内的可能性。想想看,如果当时贾母在内,你就是给他18个胆子,他也不敢当着奶奶的面发威。

如此想来,宝玉知道来开门的必定是自己的下人,别管是婆子也好,丫鬟也好,就下定了决心踢她几脚。是以,这种情形下,即便换成晴雯或者麝月,他照样会踢她一脚。

但曹雪芹谁都不选,偏偏让袭人来挨这一脚,就显示出他的“巧妙”用心了!

就袭人而言,她至少犯下了三个错误:

第一,不看重自已的贞操而献身宝玉。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有什么问题吗?袭人做为丫鬟不是有给宝玉进行“性启蒙”的义务吗?

这真是想多了!虽然贾母把袭人给了宝玉,但这并不代表宝玉就可以对袭人随心所欲,想睡就睡,袭人尽到自己的本分就好,完全没必要接受宝玉的“不合理请求”,她还是可以拒绝的。比如,同样是贾母赐予宝玉的丫鬟,晴雯为什么能自始至终洁身自好,不与宝玉“有染”呢?

(第六回)袭人自知贾母已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

袭人轻易地把自己给了宝玉,短时间内会获得宝玉的另眼相待,但时间久了,就会受到轻视

——其实,这也符合当时明清时期人们对于女性贞操的看尘。宝玉身处其中,又岂能免俗?从宝玉之后“出轨”碧痕、金钏儿的情况看,他压根就不觉得袭人有什么特别之处。

第二,袭人在失身给宝玉以后,明显的不把宝玉放在眼里,单以她被踢之前的表现就能看出来。

怡红院是宝玉的怡红院,可宝玉前脚刚走,袭人就令将园门关起来,一堆人在里边嬉戏,合适吗?这显然跟他们的奴仆身份不相符。

之后,看到宝玉被淋成“雨打鸡”以后,袭人没有紧张,没有焦虑,没有担忧宝玉的身体健康,却“笑的弯着腰拍手”,这哪里还有个奴仆的样子?分明是把自己看成“主子”了吗!试问,天底下有哪个奴仆敢笑主子的,这不是找打吗?

第三,比较不能令宝玉容忍的是,袭人站错了队,站到了宝钗一方!

袭人和宝钗的关系非常好,双方都互相欣赏:袭人夸宝钗“有涵养,心底宽大”;宝钗则认为袭人“有见识,言语志量,深为敬爱”。是以,双方为了共同的目标——成为宝玉的妻妾而奋斗,给人一种“结盟”的感觉。

但大家要知道,宝玉真正喜欢的人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因此身为奴仆,袭人理应跟宝玉站在同一条站线上,帮助他把林黛玉拿下来,她却选择了被叛,这在贾宝玉看来,或者在作者曹雪芹的心目是不被原谅的。

其实,于情于理,袭人也应该支持黛玉才对,一来黛玉身体不好,将来嫁给宝玉以后,恐怕也活不了太久。若是黛玉早夭,她这个姨娘“转正”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的。而宝钗身体健康,你不一定能敖过她;

二来黛玉的性格也要好得多。你看她对待丫鬟紫鹃就跟亲姐妹似的;再者,黛玉舞文弄墨行,持家管家却不一定行,这管家的重任还不是得落到你袭人头上?这要换成宝钗,你想都别想。

袭人如此做为,必然遭到宝玉的嫌隙,更何况宝玉还那么讨厌宝钗。

由上可知,曹雪芹不大可能给袭人一个好的结局,至少不会让他成为宝玉的姨娘。

但是,现在整部书才进行到30回,后面的章节还有非常之多,如果宝玉在这里把袭人给踢死了,那就得再创造出一个“袭人”来,对于曹雪芹来说比较麻烦,也没什么特别的必要,留着袭人,后面的很多章节才好顺。

那又如何表示袭人姨娘之路已断呢?

很简单,让她伤重一些,被宝玉踢的狠一些,曹雪芹也是这么写得:袭人不仅肋上“青了碗大一块”,还口吐鲜血出来,“想着往日常听人说”:

“少年吐血,年月不保,纵然命长,终是废人了”

——曹雪芹借袭人自己的话,暗示袭人的“姨娘”梦自此破灭了。或许高鹗也是参考此处,才将袭人后来的命运设计成嫁与戏子蒋玉函为妻,也就比较好理解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看曹雪芹有多高明,宝玉的这一脚不能轻,轻了就无甚意味,不值得写;也不能太重,把袭人踢死了,也没什么意思了;还必须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但这种表达又不能太清晰,要留给你充分的想象力,让你朦朦胧胧意识到什么,又说不清道不明,引着你继续读下去读下去……

如此想来,宝玉这一脚实在是妙味无穷,一个字:“绝”!

参考:《红楼梦》

(网图、侵删)

有哪些著名哀挽悼亡的诗词?

所谓“悼亡”,是指对亡故之人的哀悼缅怀。《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怀昔”八字,此“悼亡之名所始也“。悼亡之名虽始于南朝宋,但悼亡之作却始于《诗经》。其中《诗经 ·邶风 ·绿衣》和《诗经 ·唐风 · 葛生》可以看做是悼亡诗的发轫之作,随后晋代潘岳所作的《悼亡三首》被历代文人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 悼亡诗,此后悼亡诗在各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发展。

《诗经 ·邶风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早的悼亡诗。这位丧偶的鰥夫回到家中,但感物是人非,人去屋空,一片黯然,一眼瞥见亡妻生前所制绿衣,衣思人,不胜哀伤,感念妻子的照顾耐心规劝和贤德美惠,感念夫妻的相濡以沫和伉俪的无比融洽和谐“见尽人间妇,无麵美且贤”,在他心目中,妻子是世界上最贤惠最能干的女子。将丈夫对亡妻的思念与伤悼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深深感到这位男子用情之专一,此诗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也成了后代悼亡诗参照的蓝本。

此后文人悼亡诗不断,其最著名者有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文人悼亡诗之先河,从此“悼亡,成了悼念亡妻的专指。

《悼亡诗》一 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益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写诗人在对亡妻周年祭奠后,临行之前,诗人在空荡荡的房中触景生情,唏嘘而叹,久久不忍离去全诗共180字,26句,情真,事真,意也真,历来为后人所称道。

潘岳与亡妻12岁定亲,婚后共同生活了20多年,感情甚笃,而潘岳又是一个生性重情的人。亡妻一年丧期已过,但心中的哀痛仍然不减,可见伉俪情深。清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对潘诗做了得体的中肯评你“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剌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

上承潘岳的《悼亡诗》于前,下启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于后,成为古典诗歌中悼亡诗的又一座里程碑的是元稹的《遣悲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元稹的元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元稹与韦丛结婚时,正是元稹科举落榜最为失落的时候,但韦夏卿很赏识元稹的才华,相信元稹大有前途,所以把女儿许配给了他,结婚后两人生活比较贫困,但韦丛聪慧贤淑,毫无怨言,不好富贵,不慕虚荣,任劳任怨,夫妻感情亲密无间过了7年,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就病死了,年仅27岁。元稹悲痛万分,写了不少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是《遣悲怀》三首。

这首诗追忆妻子艰苦的生活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句句渗透着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情意和浓浓的思念之情。这首悼亡诗,语言浅显质朴,不夸张,不矫饰,从描述一些家常琐碎之事落笔,如话家常般地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情厚意,是古人悼亡诗中的杰作。清人孙洙说:“古诗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此评极是,这至高的赞誉,元稹是当之无愧的。

悼亡词是在古代悼亡诗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创一代豪放词风的苏轼是首事者。其词作大多读来让人豪情万丈,血脉贲张,然而其中的一首悼亡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苏轼,这首词里完全没有了“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它以其沉郁蕴藉、深情缠绵和化不开的哀伤在众多词作中迥然傲立。每每读来都令人肝肠寸断,不禁潸然落泪。苏轼亡妻王弗,美丽聪慧端庄谨慎,知书达礼。至和元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成婚,婚后夫妇琴瑟相和,恩爱情深“敏而静”的王弗不愧为苏轼的贤内助,她不但在家事上打理妥当,还经常在为人处事及交友上帮苏拭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所以,王弗既是妻子又是朋友,还是知己。可惜十年后王弗不幸谢世,王弗虽然故去,但她生前的音容笑貌却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苏轼的眼前。

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梦里与正在梳妆的爱妻王弗相逢,加之十年来命运多舛仕途蹭蹬,醒来后心生感厩,悲思、愁绪齐齐涌上心头,写下这首悲凉、凄切千古传诵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故人之情,追忆之感,化作一梦,在不思量中不经意时袭上心头。这首词从夫妻十载生死相隔,音容渺茫写起“不思量”与“自难忘” 相互映照,简单平实的6个字,反衬出相濡以沫的夫妻深情。“千里孤坟”写尽爱侣生死永隔的凄苦。“小轩窗,正梳妆”,写梦中所见亡妻之形象。似虚则实,历历可见而“相顾无言”是千言万语,却无法说出,只能在相对流泪的伤神中心意相通,将两人的惊喜思念,辛酸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最后三句梦已醒,人已逝,烘托出凄清幽菽的气氛,表现了只有月下对亡妻的无限悼念和怀想,蕴蓄了无限人世伤心,堪称千古悼亡词之魁。

在宋代悼亡词中,能与苏試的《江城子》比肩的哀婉绝唱应是贺铸的《鸱鸪天》,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的词牌又名《半死桐》,梧桐半死,典出汉代枚乘的《七发》中“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斫以制琴,其声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喻丧偶。

贺铸一生宦途多舛,屈居下僚,生活维艰,其妻赵氏虽是出身赵宋宗室的千全小姐,但嫁给词人后却能吃苦耐劳,勤俭理家,且对丈夫十分关心体贴,因此夫妻二人清贫相守,伉俪相依,感情甚笃。贺铸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不幸的是妻子赵氏在贺铸不到50岁的时候病逝在那里,心情之悲痛是难以言表的。

若干年后词人重返故地,触景生悲,伤偶之痛,从中而来。只见风景依旧而人事却已全非,于是引起心中无限伤感。当年夫妻双双携手来到苏州,那时琴瑟谐和,形影不离,贫贱相守的依恋之情,始终盘绕在词人心头,实指望比翼双飞,又谁知“自头鸳鸯失伴飞”,你半途离我而去。为什么和我一同来到这里,却不和我一同归去呢?“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独卦空床,鳏夫情怀,愁肠百结,哀婉凄绝,饶是铁石心肠也难禁潸然之泪。同是悼亡之词,这首词与苏轼的《江城子》相比较,别有一香情韵。清陈廷焯《云韶集》赞曰:“此词最有骨,最耐人玩味”,“结二语清而有骨,亦有味。”

继宋代悼亡词之后在这一题材上最为卓绝的一家,应是纳兰性德。纳兰性德著《饮水词》收词348首,而伤悼情怀则是整个纳兰词的惰感基调,翻开《饮水词》,一股凄婉感伤之气扑面而来,属悼亡范畴的词近50首,是纳兰词中的精华。纳兰的悼亡词不仅拓宽了容量,更主要的是赤诚淳厚,情真意挚,痛彻肺腑充满了哀伤悲的情调,有柔肠一缕,令人九转肠回之感“一种凄婉处,令人不能卒读“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朱祖谋云:“八百年来无此作者”,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词》传至国外,朝鲜人谓“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如果用最少的话概括纳兰性德,那应该是:人生一世,“情”之一字。纳兰20岁明媒正娶进来妻子卢氏,一开始他没有发现她的好,不懂得珍惜,当这个“生而婉娈,性本端庄”的女子终于以自己宽容大度的真性情,融化掉他心底的那座冰山,并被他爱上时。二人两情相悦,恩爱如胶,但这样美好的生活很短暂,3年后其妻卢氏却因难产离开了他。爱人的死亡,对纳兰性是一种沉重的创痛,令其伤情彻骨,使纳兰太早对生命有了一种清醒而又悲苦的体验,其词风也为之一变,所谓“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从此他便活在对爱情的追忆中,后悔当时的惘然无知,从这首名为《浣溪沙》的词中,纳兰忧伤的心境可见一斑。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上片由问句起,接以西风黄叶疏窗残阳之秋景的刻画,由触着景物而勾起沉思,氛围已是孤寂凄清。下片与沉思中所忆起的寻常往事,抚今追昔,借用李清照夫妻和美的生活为喻,说明与亡妻往日的美满恩爱。结局的“寻常”二字更道出了今日的酸苦,记那些寻常往事不能再现,亡妻不可复生,心灵之创痛也永无平复之日。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其中有怀恋,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悼亡诗词,是诗人们内心最深刻之情感的倾诉,将对亡妻的哀悼和思念诉诸笔端转化成文字,句句是情,凄美的如同飘的落花。正如汤显祖《牡丹亨记题词》中所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它有着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趣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虽情爱无涯,光阴不驻,但作为诗词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类型,悼亡诗词在低吟浅唱中,给后人留下的,是千古流韵,万种风情。

为何府邸被世人称为鬼宅?

在今天北京的堂子胡同和石虎胡同之间,有一座规模庞大且历史悠久的宅院。三百过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位地位尊崇的清朝公主的府邸,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富丽堂皇、奢华至极,时不时也会有宾客上门,来往交际。

然而,伴随着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的爆发,一夜之间,这座名满京城的公主府,成为了人人谈之色变的“是非之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府中的人被一个个押赴刑场、明正典刑,只留得公主在府中独自悲伤,其也最终伴随着忧郁与寂落离开了人世。

或许是当年的公主太过于伤感,以至于直到在公主去世很多年后,附近的人声称仍能听到“幽怨的吟诗声”,这也使得这座曾经繁华的公主府,就此成为了许多老北京人口中的“凶宅”与“鬼宅”。

这位命途多舛,让人倍感怜惜的公主,便是历史上皇太极的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阿吉格,而她的另外一个称谓则更加的为人所熟知,这便是“建宁公主”。

纵观建宁公主的一生,可以将此评价为是被政治博弈“毁掉”的一生。

为了皇权统治的稳定,她牺牲掉了自己的一生的幸福,被指婚嫁给了平西王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吴三桂起兵反叛,她却在几乎是“一脸茫然”的情况下的,失去了丈夫和所有的孩子,从而失去了一切;而随后的二十多年,她不仅要要忍受着失去亲人的伤感,更是要独自承担着内心的巨大煎熬,直到其生命走到尽头。

然而,这却也是她作为皇家女儿,一生终究无法逃避的“命运”。

下嫁吴应熊,建宁公主就此成为政治博弈的“棋子”与“工具”。

建宁公主生于清崇德六年(1641年),是皇太极的十四女,同时也是皇太极年龄最小的女儿。

当时,正处于“满蒙联姻”最为鼎盛的时期,皇太极本人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于蒙古部落,满洲的其他权贵也纷纷迎娶了出身于蒙古的福晋,与此同时,皇太极此前所生的十三个女儿,无一例外的全部嫁给了蒙古部落的首领或者是部落贵族。当然,除了满蒙之间的结盟联姻外,当时满洲八旗与汉族官员、将领之前的旗内联姻也是非常普遍。

可以说,在后金时期以及清朝初年,“联姻”成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内部团结以及争取内外部同盟力量最为重要的方式与手段。

而在清朝入关后,这一举措则是得到了延续与发扬,特别是在对待吴三桂这些手握重兵的汉族降将上,政治联姻成为了朝廷“恩威并施”的重要举措。

清顺治元年(1644年),原明朝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在“山海关大战”的阵前投降清朝,不仅是开关献城,成为清军入关的重要“带路党”,并且在之后剿灭李自成,攻灭南明小朝廷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对于吴三桂,清朝并不放心,早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就以留京任职的方式,把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摁在了北京,将其作为“人质”以牵制吴三桂。

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吴应熊迎娶了此时年仅十二岁的建宁公主为妻,而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非常的“高明”。

首先,此前对于吴应熊可以说是简单粗暴的单纯“扣押”,将其作为“人质”的意图太过于明显,而让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则是为将其控制在北京找到了一个极富“合法性”的理由与借口。毕竟,此举是将吴应熊抬至了“额附”的位置,进而让朝廷有了舆论上的优势,也平息一定的反对之声。

其次,让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可以说是通过联姻的方式,将朝廷与吴三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利益的绑定,进而实现对于吴三桂的拉拢,使得其能够继续为清朝效忠,率兵攻打南明朝廷,而再无其他想法。

再次,将吴应熊招为额附,实际上也是对于投降而来的汉族官员以及汉族将领的莫大鼓舞,进而使得朝廷在安抚降官降将的同时,进一步稳固了新兴政权的政治统治根基,可谓是一手极为漂亮的怀柔之举。

而事实上,不仅仅是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迎娶了建宁公主,早在“吴桥兵变”时期投降而来的“三顺王”,也得到了同样的“待遇”。

接替耿仲明继任靖南王爵位的耿继茂,他的三个儿子都成为了额附。其中长子耿精忠,迎娶肃亲王豪格之女,被封和硕额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贝子苏布图之女,被封多罗额驸,后又晋封和硕额驸;三子耿聚忠,迎娶安郡王岳乐之女和硕柔嘉公主,也成为了和硕额附。

至于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隆,则也迎娶了承泽裕亲王硕塞之女和硕和顺公主,成为了和硕额驸。

可以说,通过这一系列的联姻,朝廷很好的控制了这些统兵的汉族降将,让其对朝廷感恩戴德的同时,也就此有了所谓的后顾之忧,而这对于清朝朝廷与“三藩”之间的关系,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有着重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三藩之乱”的爆发,让建宁公主见识到了皇权统治的残酷与无情。

建宁公主下嫁吴应熊,按照传统的观点,都会认为其是在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为国家和王朝的利益服务,但实际上,建宁公主的“幸福”并没有被牺牲掉,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收获了“幸福”。

一来,尽管她与吴应熊是政治联姻,但是二人夫妻恩爱,感情非常深厚,婚后育有一众儿女,此时的她是家庭和睦,其乐融融。

二来,伴随着吴三桂大军一路高歌猛进,彻底荡平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政权,并且亲手绞死了永历皇帝朱由榔,吴三桂被加封为平西亲王,并且获得是开藩设府、世守云贵的资格。在吴三桂不断被晋封的过程中,吴应熊也是被朝廷一再加封,直至挂正一品的少傅兼太子太傅衔,而为了与吴应熊的官阶与地位相匹配,原本庶出的建宁公主,也一再被加封,享受到的朝廷礼仪与恩赏也丰厚了许多。

然而,伴随着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的爆发,所有的一切全都破灭了。

早在吴三桂正式反叛之前,就曾安排亲信前往京城,意图接儿子吴应熊以及他的孙子们南下,遭到了吴应熊的拒绝。随后,这名亲信便秘密带着吴应熊之子吴世璠南下,回到了昆明。吴三桂眼见自己的孙子到来,是欣喜若狂,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此起兵反叛。

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不仅是已然将自己的这位公主儿媳之置于度外,就连自己的儿子吴应熊以及其他一众孙子们,也选择了将其放弃,义无反顾的起兵反清。

就这样,吴三桂的反叛,为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全家带来的灭顶之灾。

吴应熊直接被康熙皇帝拿下,并且在吴三桂起兵的第二年,即康熙十三年(1674年),被下旨绞死,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所生的另一个儿子吴世霖,建宁公主本人以及其他家眷,尽皆被幽禁与府上。

然而,康熙皇帝对于吴三桂的报复还没有就此结束。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清军攻克昆明,“三藩之乱”彻底被平息之际,康熙皇帝再一次下旨:

“(吴三桂)二幼孙缢杀,诸庶孙斩首弃市。”

于是乎,建宁公主的全家,包括自己的丈夫,自己所生的儿子,以及府上其他庶出的吴应熊之子,皆尽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屠戮,曾经热闹的公主府,也只留下了建宁公主一人,直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建宁公主在孤独中去世。

而在她去世后,整个丧仪的规格与级别,也并没有完全按照和硕公主应有的“待遇”进行,可见康熙皇帝本人尽管对她的境遇有着一丝同情,但是终归还是因为其对于吴三桂的“恨屋及乌”,进而带有了强烈的愤恨与不满,这也更加让人感受的是皇权统治下的残酷与无情。

纵观建宁公主的一生,面对指婚下嫁吴应熊,她没有反对的权力;面对自己公公吴三桂的反叛,她没有阻止的能力;而面对康熙皇帝对其家人的屠戮,她则是更加的无能为力。最终她也只能在孤苦伶仃与悲伤叹惋中,结束自己的人生。

她所在的建宁公主府,见证了其家庭的兴旺,也见证突遭变故的前后始末,而存留在府上的所谓的“幽怨之声”,或许是在尽显建宁公主内心孤独与寂寥的真实写照的同时,也在对“无情最是帝王家”进行着愤恨与控诉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